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火成岩储层特征及成藏作用浅析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某些中基性—超基性岩内的无机成 因CH4气可能是费托反应的结果。
二、储盖组合
油气保存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火成 岩油气藏中储盖组合有着特殊的优势: 1.火成岩体中没有经过改造的致密岩石本身可以作
火成岩储层特征及成藏 作用浅析
火成岩储层类型及控制因素 火成岩储层成藏条件 火成岩储层油气成藏模式
火成岩储层类型及控制因素
一、岩性岩相 二、成岩作用 三、构造运动
一、岩性岩相
(一)侵入岩相组
亚相划分:中心亚相、
过渡亚相、边缘亚相。
岩石类型:以辉绿岩等中基性岩为主。 有利储集相带:1.中心亚相位于火成岩侵入的中央
部分,厚度大,冷却速度慢,矿物结晶充分,容易 发育裂缝形成储层;2.过渡亚相介于岩体边缘与中 央之间,单层厚度较大,结晶程度较高,裂缝少量 发育,同时发育与热变质有关的孔洞。
典型地区: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浅层侵入岩油藏。
(二)火山岩相组
(二)火山岩相组
1、爆发相
亚相划分:热碎屑流亚相、热基浪亚相、空落亚相。
三、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能够极大的改善火成岩储层储集性 能,具体表现为: 1、构造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裂缝,使孤立的 孔隙相互连通,明显增强了储层的孔、渗性;
2、构造裂缝有利于地下流体活动,溶解充填 于岩石体内的易溶物质,形成各种溶蚀孔、 洞、缝等次生储集空间;
3、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 聚集。
二、成岩作用
6.压实、胶结、充填作用
发生在冷凝成岩环境及埋藏成岩环境下,总体上起到 破坏火成岩孔隙,降低储层渗透率的作用,火成岩孔 隙一旦形成,基本不受压实作用影响。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优质鲕滩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侯振学;王兴志;宋光建;李军龙;胡占群【摘要】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川北地区为台地与海槽相间的沉积格局,在两者的转换地带,发育了大套台地边缘碳酸盐鲕粒滩.该套储层经历的破坏性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泥晶化作用、新生变形及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讨论了各种成岩作用的主要特征及对储层的影响.结合成岩阶段划分,建立了该储层的成岩序列.胶结作用可分为三期,对储层的破坏作用非常强,尤其是第二期胶结作用以后,残存下来的孔隙降至5%左右.白云石化作用主要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它不仅将岩石孔隙度提高了5%左右,更重要的是在白云岩中形成了较多的晶间孔,为后期埋藏溶蚀作用创造了施展空间.埋藏溶蚀作用使白云岩中的晶间孔溶蚀扩大,形成晶间溶孔,这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它可将孔隙度再提高5%~20%左右.【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3【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鲕粒滩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飞仙关组;四川盆地北部【作者】侯振学;王兴志;宋光建;李军龙;胡占群【作者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资料解释中心;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近年来,四川盆地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这里先后发现过罗家寨、渡口河、铁山坡、普光、龙岗、元坝等多个大中型气田,表明该套地层含有极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它目前已成为我国西南乃至全国的重点勘探对象之一。
勘探已经证实,大部分飞仙关组气藏富集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地边缘鲕粒滩所形成的优质储层中[1],但并不是所有的台地边缘鲕粒滩都能形成优质储层,这是因为成岩作用才是储层形成的关键。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一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一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杨世豪;高吉宏;吴海红;王小军;王宏峰;张旭;贺昊文【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24(43)2【摘要】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一段致密砂岩储层发育,但储层非均质性强、成岩作用强,为准确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的带来难度。
综合利用薄片、电镜、包裹体、物性等资料,分析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下沟组一段主要发育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属于特低(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主要经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3种成岩作用,经历早成岩(A、B期)、中成岩(A1、A2、B期) 2个阶段5个期次的成岩演化;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划分为早期压实大量减孔、早期胶结减孔-低熟油充注、中期溶蚀增孔、晚期胶结致密-成熟油充注、后期稳定下降5个阶段,划分为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蚀、强压实-中胶结-中溶蚀、中压实-强胶结、强压实-填充4种成岩相;分析预测出C201井以东、Yc1井以南、Qc1井以东为3个有利储层发育区。
研究成果可为营尔凹陷下沟组一段致密砂岩储层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地质依据。
【总页数】10页(P10-19)【作者】杨世豪;高吉宏;吴海红;王小军;王宏峰;张旭;贺昊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老君庙采油厂;智科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机械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沟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2.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与孔隙演化定量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例3.西湖凹陷某构造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4.差异性成岩演化过程对储层致密化时序与孔隙演化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致密浊积砂岩储层为例5.百色盆地田东凹陷子寅油田那读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刘树根;宋金民;赵异华;钟勇;宋林珂;田艳红;梁锋;尹柯惟;李俊良【摘要】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四川盆地安岳特大型气田的主力储层。
本文基于盆地周缘露头、钻井岩心和薄片资料,通过龙王庙组地层对比、储层岩石学、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的研究,探讨了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因素。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整体上具有可对比性,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细晶(残余)砂屑白云岩、粉-细晶(残余)鲕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
储层属于中低孔低渗型。
孔隙度>2%的储层厚度多在20~60 m,川中磨溪地区较高石梯地区厚,向西北方向剥蚀,向东南方向厚度减小。
龙王庙组储层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3个因素:拉张槽继承性古地貌、同生期喀斯特作用和液态烃充注作用。
拉张槽断层下盘形成的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龙王庙组颗粒滩的发育;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后期成岩流体的进入和溶蚀孔洞的扩溶奠定了基础;生排烃高峰期的烃类充注作用,既能形成大量孔隙,又能对储层起到积极的保持作用。
绵阳—长宁拉张槽东西两侧断阶形成的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龙王庙组早期优质储层的形成和分布;中三叠世期间拉张槽内下寒武统供烃中心与川中古隆起重叠地区是龙王庙组晚期优质储层最发育地区。
四川盆地内龙王庙组优质储层最发育和天然气大规模成藏最有利地区均是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川中古隆起相重叠区的东侧,即高石梯—磨溪地区。
%The Lower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s the play of the Anyue supergiant gas field in Sichuan Basin.Based on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outcrops on the basin margin and the drilling cores in Sichuan Basi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es on the strata correlation,reservoirpetrology,property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sis etc..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could be well correlated in the basin scale,and the reservoir rocks are composed of dolarenite dolomite,oolitic dolomite and crystalline dolomite.The reservoir is of the pore-fracture type with 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The reservoir thickness with the porosity over 2% is about 20~60 m.The reservoir in the Moxi area is much thicker than that in the Gaoshiti area.The penecontemporaneous selective fresh water dissolution and liquid hydrocarbon filling have been controlled by the Early Cambrian Mianyang-Changning intracratonic sag to a certain extent.Three factors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ood-quality reservoir rocks in Longwangmiao Formation,that is,the inherited palaeogeomorphology of the intracratonic sag,the contemporaneous karst and the liquid hydrocarbon filling.The paleohigh formed by the footwall of margin fault of the intracratonic sag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ain bank of Longwangmiao Formation. The intergranular and intra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produced by the contemporaneous atmospheric freshwater karstification are important for the upcoming fluid filling and further dissolution.The hydrocarbon filling at the peak period of the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the source rocks is beneficial to the increase of por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evious pores.The paleohigh formed by the faults along the two sides of the Mianyang-Changning intracratonic sag controls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early high-quality reservoirs,and the overlapping areas of the Lower Cambrian hydrocarbon-generating center and the Chuanzhong paleouplift are the most favorable areas of the lategood-quality reservoirs.The most profitable area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 rocks and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s i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are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overlapping areas of the Mianyang-Changning intracratonic sag and the Chuanzhong paleouplift,that is,the Gaoshiti-Moxi area.【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14页(P657-670)【关键词】储层;碳酸盐岩;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控制因素;四川盆地【作者】刘树根;宋金民;赵异华;钟勇;宋林珂;田艳红;梁锋;尹柯惟;李俊良【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 62900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 62900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 62900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 629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下寒武统龙王庙组(C1l)是目前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层位。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

页岩气成藏机理及气藏特征页岩气是泛指赋存于富含有机质的暗色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主要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
在埋藏温度升高或有细菌侵入时,暗色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态烃,裂解或降解成气态烃,游离于基质孔隙和裂缝中,或吸附于有机质和矿物表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页岩气藏。
从全球范围来看,页岩气拥有巨大的资源量。
据统计,全世界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456.24xl0i2m3,相当于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资源量的总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规资源[1-6]。
页岩气资源量占3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总资源量的5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亚和中国、中东和北非、拉丁美洲、前苏联等地区,与常规天然气相当。
页岩气的资源潜力甚至还可能明显大于常规天然气。
1.1 页岩气成藏机理1.1.1成藏气源页岩气藏的生烃、排烃、运移、聚集和保存全部在烃源岩内部完成,页岩既是烃源岩、储层,也是盖层。
研究表明,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能否排出,关键在于生烃量必须大于岩石和有机体对烃类的吸附量,同时必须克服页岩微孔隙强大的毛细管吸附等因素。
因此,烃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只有部分被排出,仍有大量烃类滞留于烃源岩中。
北美地区目前发现的页岩气藏存在3种气源,即生物成因、热成因以及两者的混合成因。
其中以热成因为主,生物成因及混合成因仅存在于美国东部的个别盆地中,如Michigan盆地Antrim生物成因页岩气藏及Illinois盆地NewAlbany混合成因页岩气藏[2l]。
1.1.2成藏特点页岩气藏中气体的赋存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吸附气的形式赋存于页岩内有机质和黏土颗粒的表面,这与煤层气相似。
游离气则聚集在页岩基质孔隙或裂缝中,这与常规气藏中的天然气相似。
因此,页岩气的形成机理兼具煤层吸附气和常规天然气两者特征,为不间断充注、连续聚集成藏(图l-l)。
有机质和黏土颗粒气体流入气体进入最终形成表面吸附与解吸页岩基质孔隙天然裂缝网络页岩气藏图1-1页岩气赋存方式与成藏过程示意图在页岩气成藏过程中,随天然气富集量增加,其赋存方式发生改变,完整的页岩气藏充注与成藏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
包裹体测温总结

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与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及油气成藏期次分析是现代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成藏期次的确定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形成规律。
目前确定成藏期次比较成熟和通用方法是烃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法(朱光有等,2004)。
流体包裹体是指地层中的岩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所捕获的液态或气态流体,它记录了与地层所经历的地质历史事件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为认识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当代石油地质领域研究油气藏形成期次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赵力彬等,200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流体包裹体技术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包裹体技术开始用于我国的油气勘探,特别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倍受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
通过对油气包裹体岩相学鉴定、荧光特征、均一温度测定和成分分析,可以重建油气成藏史,探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规律(林硕等,2010)。
1.图1 技术路线图利用流体包裹体资料研究油气充注史,目前已成为成藏期研究的有效手段。
其研究思路主要是结合工区的地质背景,进行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初步确定包裹体的期次,然后对包裹体进行均一温度的测定,最后通过对所测均一温度进行解释分析确定成藏时间及期次。
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2. 包裹体的定义及其类型流体包裹体是指成岩成矿流体(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那一部分物质(刘德汉等,2007)。
包裹体在主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捕获之后,便不受外来物质的影响,它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并成为独立体系,包裹体与主矿物共存,一直保留至今。
根据包裹体成因可将流体包裹体分为三种类型:原生、次生和假次生包裹体(图2)。
原生包裹体与主矿物同时形成,是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捕获的包裹体,常沿矿物的生长(结晶)面分布。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成岩相摘要:碳酸盐岩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受成岩作用控制明显。
碳酸盐岩成岩类型多样,根据对储层物性影响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岩化作用、古岩溶作用、溶解作用、破裂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压实(溶)作用、去白云岩化作用等;复合性成岩作用主要有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泥晶化作用等。
根据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的不同,碳酸盐岩将成岩相划分为 11 类最基本的单一成岩相,根据成岩环境的不同,将三类成岩相(溶蚀相、云化相、胶结相)划分为 8 类单一成岩亚相。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成岩作用;成岩相0引言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52%,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油气总产量的 60%。
中国至少有300×108t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是十分重要的勘探领域。
1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储层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的关键环节。
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方案多样,目前主要根据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类。
目前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分类方案主要基于3种标准:(1)按岩石特征和毛管压力参数分类;(2)按储层的孔渗类型分类,即根据孔渗空间种类及其组合特征分类;(3)按碳酸盐岩所经历的演化历史及其主要地质因素分类。
方案 1 的主要缺陷是与地质成因背景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方案 2 主要是由于各类空隙空间与物性参数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既造成各类储层的物性参数变化相当大,也使得各类储层的测井及地震识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方案3尽管考虑了不同地质环境下储层演化以及对储层孔渗性的影响,但是忽略储层微观孔渗特征。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岩性、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等。
岩性和沉积环境是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储层储集条件的好坏及后期变化均与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有明显关系。
成岩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1-6112(2006)01-0065-08成岩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刘建清1,2,赖兴运1,于炳松1,陈晓林1,隋 成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沉积与能源地质研究室,成都 610082)摘要: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及具体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有机质热降解机理及次生孔隙的研究;化学热力学平衡理论对于成岩反应热力学条件及状况的标定;流体、温度、压力、盆地沉降史等多位一体高度综合的石油地质分析;成岩作用与现代地层学、沉积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等。
成岩作用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开展成岩作用实验研究和成岩作用热力学模拟;以盆地—成岩作用系统分析的新观点深化成岩作用研究;探讨地层水的来源及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有机酸溶蚀;成岩反应;热力学平衡;库车坳陷;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 成岩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影响因素的多变和过程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岩石成分的复杂性,流体来源的广泛性,温度、压力等成岩环境条件的多变性等。
储层孔隙演化的过程同时受到沉积体系、古气候、盆地沉降与折返等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体现了有机和无机界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因此,重塑一个地区成岩演化的历史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对各种成岩影响因素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同时需要对具体地区的地质背景作出合理和科学的分析,中外地质工作者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旨在介绍近30年来,成岩作用研究领域的一些主要进展和特色。
1 成岩作用中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成岩作用中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有机酸的来源、分布及对矿物稳定性的影响,烃类与岩石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1.1 有机酸来源、分布及其对矿物稳定性的影响成岩作用中有机酸之所以令沉积学界、地球化学界关注,主要是由于它可促使矿物溶解,产生次生孔隙。
通过热解模拟实验,有机酸被认为来自干酪根成熟作用,但是对其生成时间看法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烃类充注对储层成岩作用影响
油气等有机烃类在储层中的聚集改变了成岩作用环境,从而控制着矿物的交代、转化及
自生矿物的形成等成岩作用过程。所以充分认识有机油气注入与储层中矿物形成、转化之间
的关系,深入探讨成岩作用机理,不仅可以为储层有利次生孔隙带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而
且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方式、期次和时间,对研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总结油气藏的形成模式
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
油气勘探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在理论研究、具体实践中均获得了长远进展。在成岩作用的现
代概念(Walther,1983)提出至今约一百年的历史中,成岩作用的研究经历了几个发展阶
段,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20 世纪 40-50 年代以前,沉积学主要研究沉积作用的过程,
大多数沉积地质学家的观点是沉积矿床为沉积作用或至多在同生期沉积就形成了(孙永传
等,1996)。但是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成矿作用的阶段性的认识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沉积岩石学的许多传统观念,并孕育了成岩作用
研究的新时代。从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至 90 年代,成岩作用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
阶段,其中与石油地质学家的参与有着重要的关系。后期,由于诸多因素,促使石油地质学
家们及沉积学家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愈加重视,其显著特征是对成岩反应中无机和有机过
程相互作用及其系统演化的探索,并重新评价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和有利储层形成及其演化历
史(Hower等,1976),,成岩作用的研究由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
称之为现代成岩作用研究阶段。在该阶段盆地油气活动的研究为成岩作用或者成烃-成岩作
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契机(Bredehoeft等,1990;),我国学者对诸多含油气盆地储层成岩作
用也开展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为深入揭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成岩作用规律研究奠定了
基础,成岩作用的研究亦被列入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重要研究方向。盆地油气活动在成岩作
用或成烃-成岩作用中的深入研究对于认识小尺度内成岩特征与大尺度盆地演化,揭示成岩
作用的时空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忠等,2006)。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认识到,储层的
成岩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受到构造演化、沉积作用、矿物、盆地热流性质、
油气运移及成岩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控制,最关键的是在油气充注过程中,矿
物与孔隙油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条件、方式及随之发生的迁移方向、途经与沉淀位置等,油气
流动是影响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张枝焕等,2000;)。
综合前人的研究,油气充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抑制胶结作用
的进行,主要是抑制石英、伊利石和碳酸盐矿物的胶结;(2)油气中所包含的有机酸溶蚀可
溶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增加了储集空间;(3)油气形成产生的超压能缓冲压实作用,有利
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1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
石油生成、运移后在储层中产生聚集,油气的注入孔隙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造成孔隙
水的无机离子的浓度减小,且直接由碳酸盐胶结作用、间接使 pH值发生变化、油气部分代
替地层水从而阻止了矿物的离子间质量传递,使矿物的交代和转化、自生矿物的形成受到抑
制。
运聚成藏过程中石油的聚集会对储层成岩演化产生影响,曾经,一些学者认为:石油的
注入对有些矿物(如伊利石)的生长可能有很大的影响(Thomas,1986),甚至认为,石油
聚集导致储层成岩作用的终止。而实际上这个过程更加复杂。据实验表明,烃类充注不会使
储层的成岩作用完全停止,但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砂岩成岩演化过程中,明显的受到油气聚
集的影响,普遍认为油气在砂岩聚集,成岩作用仍在继续。李艳霞等(2003)对研究区的石
英矿物的研究中发现,与水层相比,不同含油级别的油层中的石英矿物的相对含量没有明显
的差别,石油的充注并没有使石英的胶结作用终止。Nedkvitne(1993)通过对分布在自生
胶结物中水溶性包裹体和石油包裹体,研究了Ula油田的成岩史和石油注入史的关系。结果
表明,在石油到达砂岩之后,成岩作用仍在继续活跃。自生石英中包裹体的温度为 110℃左
右,但这一过程持续至今。Gluyas(1993)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即在具有较高含油饱和
度的砂岩中,仍有石英和钾长石胶结作用。石英加大边中含有烃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与裂缝
中相比较高,且不呈正态分布,低温段丰度较低,高温段丰度较高,表明温度愈高,包裹体
越发育。这说明:(1)石英裂缝中的包裹体形成早于烃类大规模的聚集;(2)石英加大边中
包裹体中烃类则广泛分布,加大边是在烃类聚集期间形成的,且不同含油级别的储层中均一
温度差别不大。
孔隙水中铝浓度及其在孔隙油气中的活动强度对伊利石生长是一个限制性的因素,石油
的充注必将影响孔隙中铝离子的浓度,从理论上讲,有机油气的聚集将控制伊利石的形成,
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只有在油层中的石油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以至于这些矿物形成的
条件(如油气中某些离子的浓度及活动强度)完成被破坏,才能结束这些矿物的形成与生长
过程。Saigal(1993)研究了北海中部Fulmar 砂岩储层中,石油聚集成藏对砂岩成岩作用
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水饱和带相比,油饱和带中的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程度
要低。然而对石英次生加大中油气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在这两个带中具有相似的温
度范围,这就意味着油饱和带中石英的次生加大在石油聚集后仍在进行,只是其程度与水饱
和带相比受到了阻碍。
2 油气充注对储层孔隙的溶蚀改造
到晚成岩中晚期,储层中原生孔隙已经极少,在无外界油气参与的情况下,岩石矿物与
孔隙油气之间组分的沉淀—溶解达到基本平衡。但是,在这一阶段,砂岩中往往发育次生孔
隙,矿物颗粒和胶结物被溶解,说明原有的化学平衡被破坏,表明有外来物质的参与。对这
一现象,过去人们试图用有机质热脱羧产生的碳酸的作用来解释。
在成岩作用阶段的中晚期,要使在无机环境中形成次生孔隙是不现实的。而干酪根降解
而生成的有机酸增加了储层中铝硅酸盐、碳酸盐的溶解度,这些水溶性有机质能够明显地改
变碳酸盐、铝硅酸盐的稳定性。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有机物质控制着成岩作用。
碎屑岩储层中,随着地层埋藏深度增大,储层中斜长石含量变化不明显,而钾长石含量
随之减小。造成长石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其溶蚀作用,长石溶蚀作用越强,其含量越低。
含油层中长石的含量相对较高,而水层中相对较低。在同一深度,原始的长石含量影响到储
层中长石矿物含量相对大小,进而影响到储层中溶蚀作用强弱。与油层中钾长石的钠长石化
程度相比,水层的要大得多。长石矿物的溶蚀作用不会因烃类充注而立刻终止。不管是浅部
还是深部,含油储层中,长石类矿物、碳酸盐类溶解作用均强烈,从而形成较好的次生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