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纽曼《大学的理念》有感

合集下载

中世纪大学教育

中世纪大学教育
大学生刚入学时称为bejaunus,意为新生。经过一段学习后,可以成为baccalaureus,意为学士,学士只是一种获得教学证书的候补者的资格,并不是学位。待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及格,可得到硕士(master)、博士(doctor)的学位。当时,博士和硕士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它们的区别是:硕士考试不公开,合格者发给证书,取得教学资格。博士考试公开举行,有隆重仪式。考中者,到主教所辖的地区,由副主教赐给学位凡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统称之为教授(professor)。中世纪大学生一般要花费3~7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或硕士的学位。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两类:①博洛尼亚大学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法国(巴黎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②巴黎大学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典和丹麦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及老师那获得了潜能,那我们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
它。正如孔子的学生曾子就认为撰写《大学》是他的义务所
在。“大学”被英译为university,其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我们必
须付出的努力;二是我们期望获取的重要知识。在拉丁语中
studium同样意为“我们作为学生需努力学习以获得宝贵知
识”。
意大利语的university一词也可称为universitádegli studi,
《元素属性》、《蔬菜与植物篇》、《灵魂论》、《动物志》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三学季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两学季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
一书中明确指出,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

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_韩芳

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_韩芳

收稿日期:2006-06-13作者简介:韩芳(1973-),女,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比较教育。

李维喆(1972-),男,政治经济系,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2007-2,2:87-89H igher Agr icultural Educatio n ,2007-2,2:87-89纽曼与洪堡大学理念比较韩 芳1,李维喆2(1.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2.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摘要:纽曼与洪堡的大学理念深刻影响了19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本文在分析两位教育家大学理念的思想核心的基础上,从大学的界定、职能、培养目标、教学、师生关系五个方面对两种大学理念进行比较,并指出两种大学理念的影响和不足,以期充分理解两位教育家的思想内涵并促进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理解和改革。

关键词:纽曼;洪堡;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07)2-0087-03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学仍为宗教所垄断,陈庸、僵化、保守、对人的忽视及对现实生活的冷漠是当时大学的显著特征,19世纪科学合理性的发现拓宽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及世界全貌的认识,推动了波及整个欧美的近代大学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中,纽曼和洪堡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理性精神的推崇、对近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也直接促成英国牛津和剑桥绅士教育模式与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分化和形成。

两位教育家的大学理念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仍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两种大学理念的思想核心纽曼(1801-1890)是19世纪英国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他崇尚人的价值、接近自然的生活,对抗神权至上,追求快乐等,提倡通过阅读古希腊罗马的宏篇巨著找回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世俗性、思想自由、个性发展及探究精神等。

纽曼大学理念的思想核心是自由教育。

刘道玉-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刘道玉-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一个参与、经历和见证了这一全过程的教育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

回忆过去是必要的,但我不想谈过去,因为我认为更应展望未来,研究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目标、过程、方式和措施。

我发言的题目是:“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言下之意,我们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一些教育改革,尚不能说是涉及到教育本质问题的真正改革。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说法未免太狂妄了,但事实就是如此,只不过我说出有些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真话而已。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不妨先引用两段极有针对性的讲话:第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论,他们指出:“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教育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标与方式的整体观念,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

” ⑴ 第二是梁起超先生在110年前的一句肺腑之言,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痛切地说:“变法不变本源,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

” ⑵对照我国30年教育改革所走过的道路,正像上面所指出的,过去我们仅仅只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或者是枝叶性的改革,如教师聘任制、扩大招生、大学合并、后勤社会化、公开招聘院长、贷学金、独立学院等。

虽然其中的某些改革是必要的,但有些并不是改革,甚至是误导,如大学合并和独立学院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甚至有人用乱象丛生来形容,其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忽视了教育本源的改革。

那么,什么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本源呢?我认为大学教育本源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关于大学的理念问题。

大学的理念是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干什么的理性思考和哲学抽象。

这个问题似乎与古罗马学者奥古斯丁(Augustinus,A.354—430)对时间的提问一样,他说:“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问时间是什么,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同样的,大学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许多人并不知道它的真谛。

世界上第一个回答大学是什么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他说:“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它的品性是独立、追求真理与学术自由。

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时 代经贸 2 1 O 0年 9 珂 中旬刊 总第1 1 8期
大 学 理 念 在 西 方 的发 展 及 其 对 当今 高 等 教 育 的启 示社 会科 学 学院 ,江 苏 南京 20 9 ) 1 04
【 摘 要 】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 向的指导原则,是对大学的精神、使命、宗 旨、功 能与价值观等基本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在西方从纽曼到洪堡再到范 海斯,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 与服务相结合 的大学理念。本文透过分析 西方大学理念 的形成与发展 ,力求从中获取对 当今高等教育的有益启示 ,从而有助于提
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 关键词 】大学理念;发展;高等教育
社会 在进 步 ,大学 也在 发展 中不断调 整 自己肩负 的任 务。 然而 ,大 学在 追求教育产业 化的过程 中却变 得越来越功利化 、 庸俗化 ,忘记 了自己的理念 与使命 。今天要 改变中国高等 教育 的 困境 ,创 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我 们 就 必 须 重 塑 大 学 之 魂 ,践 行 现 代 大 学 的 理念 。 大 学 理 念 的 内涵 什 么是 大学 理念 呢 ?不 同的 学者有 不 同 的观 点。韩 延 明 教授认为大学理念 就是人们对那 些综合性 、多 学科 、全 日制普 通高等学校 的理性 认识、理想追求及 其所形成 的教育观念和哲 学观点 。王冀 生教授 认为大学理念 是人们对大学 的本质 及其办 学规律的一种哲学 思考 体系 ,其核心 主要是回答大 学是做什么 的、什么是大学 、怎样 办大学和办一 个什 么样 的大 学这 样几个 基 本 的理 论 和 实 践 问题 ,是 人 们 对 大 学 总 的 看 法 。① 者 刘 亚 学 敏认为,大学理念是人才 培养模式 、大学 内部制度 以及 课程观 等微观层面的思想指南 ,具有强烈而敏锐 的时代气息 ,这也是 大学的社会地位逐渐中心化的根本 原因。② 根 据 以上 不 同学 者 的观 点 可 以看 出 : 大 学 理 念 是 大 学 发 展 远 景 与 方 向 的 指 导 原 则 , 是 对 大 学 的精 神 、 使 命 、宗 旨 、 功 能 与 价值 观 等 基 本 思 想 的概 括 性 论 述 ,包 括 对 大 学 的 理 性 认 识 及 其 所 持 的大 学 思 想观 念 和 哲 学 观 点 。 二 、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 美 国 当代著 名 教育家 克拉 克 ・ 尔说 : “ 科 任何 地 方 的大 学 ,都 无 法 超 过 英 国 尽 量 为 本 科 生 考 虑 、德 国 尽 量 为 研 究 生 和 研 究人员 考虑 、美 国尽 可 能为 公众考 虑 的 目标 。 ”事 实上 , 英 、德 、美 的大学理念恰恰反 映了西方对大学本质 及其办学规 律的认识所经历 的一个不断文化觉醒和理念 创新的过程 。 ( )英 国 的 大 学理 念 一 英 国 的大 学 理念 深 受 纽 曼大 学 理 念 的影 响 。1 世纪 初 叶 工 业 9 革命兴起以后,古典人文主义受到了来 自正在迅速发展 中的 自然 科 学 的强 烈挑 战 。面对 这个 挑 战 ,毕业 于 牛 津 大学 的红 衣 主 教 纽 曼在担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期间发表 了一系列著名的演讲 , 后来整理 出版时定名为 《 大学的理 想》。@ 在这本书中他认 为大 学的主要 目的是教学,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 ,是一切知 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 的高级保护力量 。 英 国 纽 曼 大 学 理 念 对 当 今 高 等 教 育 的 意 义 在 于 倡 导 科 研 的 同 时 更 加 重 视 教 学 ,重 视 考 虑 大 学 为何 而 设 、 为 谁 而 设 的 问 题 。同时 ,提高 自由教育在大 学教育 中的地位 。 ( )德 国 的大 学 理 念 二 德 国 的 大 学 理 念 以威 廉 ・ ・ 堡 的 大 学 理 念 为 开 端 。 他 冯 洪 的大学理念对 德 国乃至世 界都产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以 “ 洪堡 思 想 ”为理念创 建 了柏林大 学是德国近代高等教 育近代化形成 的 标 志 。洪 堡 所 代 表 的 是 德 国经 典 大 学 的理 念 , 尤 其 是 他 把 科 研 引入大学 ,拓展 了大学 的职 能,使德 国高等教育进 入 了全盛 时 期 。同时威廉 ・冯 ・ 洪堡在 1 1 年创办柏林大 学时鲜 明地提 出 80 了 “自 由的 教学 与 研 究 相 统 一 ”的 崭 新 理 念 。 德 国大 学理 念对 当今高等 教育的意义在于 以下两个方面 :

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

拉斐尔:雅典学园(壁画,梵蒂冈大教堂)
*[英]纽曼:《大学的理念》(1859)
英国大学的模式:博雅教育 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liberal
柏拉图: “人们用于感觉
education或自由教育)而非职业教育。 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心智的培养和塑造。 让一个人具有理性、公正、自由的品质,开明、 温和之气质,优雅得当的行为举止——即培育一 个“绅士” “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的文化人”

爱、饿、渴等物 欲之骚动的,可 以称之为心灵的 无理性部分” “人们用于思考 推理的,可以称 如何实现一目的呢? 之为灵魂的理性 1929年三十岁的 赫钦斯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 掀起“名著仔’(Great Book Boys)运动,成 部分” 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理性意味着摆脱 感性束缚,不断 回归理念世界的 高级认识能力.
大学是什么
参考书目: [英]约翰.亨利.纽曼(Newman ,J.H.1801-1890):《大学的理念》
(The Ideal of a University),高师宁等译,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Haskins,C.H.1870-1937):《大学的 兴起》(the Rise of Universities) ,邱立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大学之理念》(1942) (The Ideal of the University)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年版。 [台湾]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约翰·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

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

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

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

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范·海斯,1904-1918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曾提出了对世界高校发展颇具影响的“威斯康辛思想”。

大学不在训练人力(manpower),而在培育“人之独立性”(manhood)。

大学教育在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德性的问题。

赫钦斯,被誉为“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1929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长期间,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措施。

大学是全心全意献身于发展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和培养人才,并尽量努力向高水平看齐的特殊组织,是一个学人的乐园。

它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

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需要的(needs)。

弗兰克斯纳,美国著名教育家,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

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灵魂目标、权力中心、社群、若干种职能、为若干种顾客服务等等。

整个大学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职能网络,社会在变化,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也因之变化。

克拉克·克尔,20世纪中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他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更为现代大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童世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

童世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

童世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提要:"大学的理念"不同于"高教的理念",也不同于"办大学的理念"。

大致来说,可以把"大学的理念"分为三种类型:英国式的、德国式的和美国式的,三者的核心内容分别是教研并重、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

本文拟概括这三种类型的大学理念,讨论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关性,并论证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美国"赠地学院传统",而且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和英国纽曼的大学理念,也可以看作与大学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理念,教研并重,校园生活,社会服务"大学的理念"一词在国人近年来对高校改革的讨论中,屡有所闻。

本文先界定"大学理念",然后概括高教史上影响巨大的三种大学理念,并讨论它们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相关性。

一.什么是"大学的理念"?中文的"大学"一词是对于拉丁文的universitas的翻译,其最初的含义是"学生公会"或"教师公会"。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最初很大程度上是民间的甚至是自发的:众多学生聚集在城市,聘请教授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都组织成民间社团,也就是所谓universitas。

13世纪初的巴黎是这种意义上的universitas的集中地。

1231年,教皇发布敕书《学问之母》,承认大学有权制定它自己的规章、规则、课程设置和标准学位,被认为是巴黎大学的"大宪章",而巴黎大学也因此而被看作是最早的作为一种正式建制的大学之一。

中文的"大学理念"一词,是从德语的"die Idee der Universitaet"和英语的"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翻译过来的。

大学理念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大学理念的发展及其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坚持 大 学 的功 能定 位 。 从 而把 大学 的发展 牢 固地建 基于

” 的办学理 念 , 把科 研确 立 为大学 的一项 重 要职 能。 洪堡
大 学理 念 之 中。 国成 为 当时世界 的学 术 中心。 1 大 学理念 的 内涵 德 国注 重 “ 研 究创 造 ” 的 大学 理 念 对 我 国高 等 教 育 有 对于 大 学理 念 , 韩 延 明作 了如 下界 定 : 大 学理 念就 是 人 们 对那 些综 合 性 、 多学 科 、 全 日制 普 通 高 等学 校 的理 性 两 方面 意 义 : 一是促 进 大学 学术 研 究 的发展 , “ 教 学与研 究 也 认识、 理 想 追 求 及其 所 形 成 的教 育 观 念和 哲 学 观 点 : 是 大 相 统一 ”不仅 有 益于提 升 教 师的学 术水 平和 教 学能力 , 促 进 了学 生创造 力 的提 升 , 使 师生 的个性 得 到充 分 自由 的 学 教育 改 革 与发展 的指导 思想 、基 本原 则和 理 论基 础 。④ 研 究创 造 ” 的大学 理 念 的内在 要求是 “ 学 王 冀 生认 为 , 大学理 念是人 们 对 大学 的本质 及 其办 学 规律 发展。 二 是注 重 “ 术 自由 ” 的普及 与 认 同。保 障 大学 的学 术 自由就 应该 保 障 的一 种哲 学 思 考 体 系 ,其 核 心 主要 是 回 答 大学 是 做 什 么 教” 的 自由和 学 生 有 “ 学” 的 自由 , 因而必须 确 立大 的、 什么是大学、 怎样办 大学 和办 一 个 什 么样 的 大学 这 几 教 师有 “ 个基 本 的理 论和 实践 问题 , 是人 们 对大学 总 的看 法。 2 学 者 学 在教 学和 学术 享有 自治 的权力 。 刘亚敏认为, 大 学理 念 是人 才培 养 模 式、 大学 内部 制 度 以 2 . 3 美国“ 服 务社 会 ” 的大学 理 念 美 国 的大学理 念起 以“ 威 斯康 星 思想 ” 形成为标志。1 8 6 2 及课 程 观 等微 观层 面 的思 想指 南 , 具 有 强烈 而敏 锐 的 时代 源 于 康 奈 尔 大 学 , 年 , 旨在 促 进 工业 发 展 和 实用 教 育 的 “ 莫 雷尔 法 案 ” 的 通 气息, 这 也是 大学 的社 会地 位逐 渐 中心化 的根 本原 因。③ 掀 起 了美 国“ 土 地赠 予 学院 ” 运动 。这 一运 动鼓 舞 了美 综上 , 大学 理 念是 对大 学 的精 神 、 使命、 宗 旨、 功 能 与 过 , 国大学 “ 服务 社 会 ” 热潮 。 1 8 6 8年创 建 的康 奈 尔大 学是 大 价值 观 等基 本 思想 的概 括性 论 述 , 包括 对 大学 的理 性认 识 及其 所持 的思想和 哲 学观念 。 大 学理 念具 有鲜 明 的文化特 学服 务 社会 的典 型 ,其办 学 宗 旨是知 识传 授 与教 育并 重 , 使 学生 获得 自己想 学 的实 用知识 和精 神 文化 , 让科 学知 识 色和 时代 特征 , 是 大学 立校 与发 展 的核 心精 神 。 服务 于社 会生 产和 产业 劳动 。时任 威斯 康星 大学校 长 的范 2 大 学理念在 西方 的发 展 提 出 了“ 大 学 当代著 名 教 育 家 克拉 克 ・ 科尔说 : “ 任何 地 方 的大 学 , 海 斯进 一 步 发展 了康 奈 尔 大学 的办 学 思 想 , 教育 直 接 为区域 经济 和社 会 发展 需要 服务 ” 的新理 念 , 这 都 无法超 过 英 国尽 量 为本科 生 考虑 、 德 国尽 量 为研 一 流大 学。 大学 建 设就 必须 回 归大 学理 念 、 重铸 下 的柏 林 大学是 德 国高 等教育 的典 型代表 。 科 学迅 速 发展 的历 史 潮流 , 提 出 “ 自由 的教 学 与研 究相 统 大学 灵魂 。如 此 , 大 学 的发展 才 有可 能在 利 益驱 动 的浮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纽曼《大学的理念》有感
“知识本身即目的”乃大学之宗旨。
纽曼在本书中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大学状态,即大学能给每一个来到此处的求知者以足
够的自由,让其去自由发展,自由的求知,让其成为最好的自己。读过此书之后,又不由得
让人联想到我国的大学教育。仔细想来和理想状态的确有较大差距。首先,大学之内的功利
主义泛行,很多来到大学的求职者都不是抱着纯粹的求知心态而来,而是把知识看作一种获
得名利,获得地位,获得高收入的一种手段。对知识有着热情有着渴求的人越来越少。在这
种状态下,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受教都收到了很大束缚,又何谈知识的自由汲取,以及其纯
粹性?其次,文化素质教育课对学生的影响不深,很多学生都把文化素质教育课当作一种任
务来完成,并没有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交融日益加深,“学好
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没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已越来越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事实上,要想在目前的社会中干成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一定的哲学思想作支撑,可见学生养
成“哲学习惯”的重要性。
我觉得《大学的理念》一书的写作年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其中的很多思想仍对
我们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不断摒弃大学中的不良风气,重塑正确的大学精神,为更多的求知
者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方为大学之理念,大学之正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