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合同编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软科学项目

合同书

项目名称:

起止年限:

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制

填写说明:

1、各项内容应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如有不实,责任自负。

文字表达,要准确严谨。每项空格不够,可另续页。

2、各款项标题字体为“标准3号黑体”字;正文字体为“标准

4号宋体”字,纸的规格为A3纸,双面复印,中缝装订。

3、合同签约各方中的负责人签字(章)及单位公章,不得用复

印件,否则无效。

4、一式五份报送。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四、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工作的年度计划内容

六、研究基点(包括名称、基本情况与承担单位合作情况等)

七、技术、经济考核指标

八、预期成果和成果提供形式

九、项目组成员及分工

6

十、经费预算

经费投入预算

经费支出预算

1、支出科目按下列顺序填写:①科研业务费:包括消耗性材料、采集、运输、计算、分析费、资料、印刷及劳务费等;②仪器设备费:指本项目专用、必须的仪器设备购置费、运杂费及安装费(仪器设备台件在1万元以上的要逐项填写名称、规格、型号、单价及数量);③差旅、调研、会议费;④其它:指本科目中未列而确为项目所必须的支出费用,需注明。

2、开题前的支出,不得列入。

3、未经批准的国际合作交流及接待费、旅费不得列入。

十一、合同签约各方

甲方:项目下达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科技司负责人:

公章

年月日乙方:承担单位

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公章

财务负责人:年月日

开户名:

开户银行:

帐号:

丙方:保证单位

单位负责人:

科技负责人:

(公章)

十二、共同条款

签订合同各方,必须共同执行以下条款:

一、甲方负责合同的经费保证;乙方负责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丙方负责完成合同任务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及其他必要条件保证。

二、乙方为完成合同任务的需要,有权与有关单位签订下一级合同或协议。

三、甲方应按合同规定,分年度拨给乙方经费;乙方必须保证合同经费专款专用,并于每年年终提出经费决算;甲丙方有权随时监督检查,如发现经费被挪用或使用不当,有权拒付或追回。

四、对合同的执行情况,乙方必须每年进行一次认真总结,并于翌年的一月底前向甲、丙方提出书面报告;丙方应对合同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甲方;甲方对合同进展情况应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抽查。对不按时报送年度执行情况总结的,甲、丙方有权停拨或缓拨下一年度的经费。

五、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其任务需要调整、补充或修改时,需经签订合同各方协商一致后修改,并经各方签字盖章后,才能生效。

六、由于合同一方的失误,致使合同不能履行时,由失误一方承担责任;如有争议,经协商仍不能解决的,由上级部门(单位)或权威机构仲裁。

七、合同任务完成后,乙方按《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程序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按规定组织验收。

八、应用本项目成果或资料撰写发表论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并须报甲、丙方备案。

九、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已取得成果的应用(技术转让)、推广情况,必须进行信息反馈,及时报送甲、丙方。

十、本合同正式文本共五份,分存甲方二份,乙方二份,丙方一份。

十一、本合同自各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

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

中南林业科学大学排名.doc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排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排名 更新:2018-11-28 19:32:2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全国排名 年份全国排名总分排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声誉排名2015 181 62.15 60.76 63.54 61.81 2015 205 60.58 1.52 1.73 0.23 2015 214 1.24 1.18 1.61 0.1 2015 202 1.39 1.18 1.74 0.38 2015 203 1.41 1.17 1.72 0.65 2015 193 1.51 1.32 1.73 0.6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省排名 本省 排名学校名称全国 排名总分 排名科学 研究人才 培养声誉 排名1 中南大学17 72.28 73.20 71.60 71.53 2 湖南大学28 67.92 67.09 68.35 69.48 3 湖南师范大学60 64.75 62.99 65.99 66.57 4 湘潭大学102 63.28 62.36 64.46 61.97 5 湖南农业大学135 62.61 61.38 63.93 61.97 6 长沙理工大学152 62.39 61.45 63.42 61.81 7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81 62.15 60.76 63.54 61.81 8 湖南科技大学211 61.96 60.97 63.32 60.16 9 湖南中医药大学243 61.80 60.68 63.23 60.16 10 南华大学248 61.78 60.57 63.29 60.16 11 吉首大学284 61.67 60.16 63.05 61.81 12 湖南工业大

林业类核心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林业实用科技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林业经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经济问题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工程 西部林业科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经济林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桉树科技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广西林业科学 林业科技开发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调查规划 广东林业科技 福建林业科技 四川林业科技 江苏林业科技 湿地科学与管理 竹子研究汇刊 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经济 内蒙古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教育 河北林果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山东林业科技 湖南林业科技 世界竹藤通讯 中国城市林业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防护林科技 江西林业科技

山西林业科技 湖北林业科技 贵州林业科技 中国林副特产 吉林林业科技 四川林勘设计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华东森林经理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甘肃林业科技 河南林业科技 林业勘察设计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森林防火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陕西林业科技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热带林业 林业建设 河北林业科技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林业科技情报 山西林业 林业勘察设计 国土绿化 园林 中国林业 绿色中国 内蒙古林业 林业与生态 安徽林业科技 国际木业 森林与人类 广西林业 云南林业 新疆林业 北京园林 河北林业 陕西林业 甘肃林业 沙棘 河南林业 吉林林学院学报 江苏绿化

林业与社会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宁夏林业通讯 粤东林业科技 国家林业局公报 国外林业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try and Society Newsletter

林业科学论文格式要求

林业科学论文格式要求 1、文题 由尽可能简练的几个表达文章核心内容的关键词组成,以不超过 20字为宜。一般采用系列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每篇文章独立成文。 2、作者署名 作者人数不宜过多。第一作者应是稿件的执笔人和修改人,如有 例外,请将责任作者在署名的右上角用“*”标注,并在篇首页地脚 处注明。 3、作者单位 单位全称应写到院、系、研究所、研究中心一级。 4、基金项目 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该研究的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5、作者简介和通讯地址 写在篇首页地脚处资助项目的下方,只写第一作者(必要时可增加责任作者)的简介和详细地址。 例如: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位(或在读学位),职称.主 要研究方向:×××.电话:×××Email:×××. 6、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是为读者了解文章核心内容服务的一篇独立、完整的短文。应做到言简意赅。本刊要求论文摘要应包括:①研究目的;②实验时 间和地点(仅指实验性研究);③研究方法;④研究结果(一般不要列出 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⑤结论与讨论等部分。 关键词为代表文章核心内容的名词3~8个。

7、英文部分 内容应与中文部分完全对应。写作格式请参见英文部分写作要求。 8、引言 9、研究方法 凡应用国内外现有理论、技术、模型、公式等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一律不做教材式的原理论述,只须简要写出该方法的名称、实验 步骤和材料、公式等,并给出详细介绍该方法的文献序号即可。作者 自己发明的新方法和对他人方法有改进的部分例外。 10、研究结果 11、结论与讨论 作者应在这部分把自己在理论、方法或技术上的创新或改进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表述清楚。 12、致谢 作者认为必要时,可在正文首页地脚处向有关人士或机构表示谢意,并在文题右上角加标“*”注明,此时地脚处的通讯作者用“**”标注。 13、参考文献 作者在正文后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参考文献应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2)每一篇文献都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并可提供原文备查。不得 转引作者没有亲自阅读过的文献。 4)综合述评的参考文献一般为30~50篇。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 不少于10篇。 5)一般情况下,外文文献数量应占总参考文献数量的40%以上。

201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研考试大纲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大纲 一、大纲性质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一门综合介绍林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一)绪论 林学、林业的概念及内涵;我国及世界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森林的概念与特征 森林的概念及特点,森林的分层植物成分;林分的概念,林分各特征指标的概念及调查、测定和计算方法;标准地定义、分类、设置与调查;林分蓄积量测定。 (三)森林植物 植物的分类系统、分类单位与分类学术语;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评价指标与保护。 (四)森林与环境 环境与森林环境的概念及内涵,森林环境因子及其与森林的作用,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及形式;森林分布的一般规律,我国森林植被的区域划分。 (五)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森林主要功能与效益及其评价方法。 (六)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 林木种子生产、采集、调制、贮藏基础理论概念与技术方法,林木种子品质检验方法与鉴定指标;苗木质量评价与方法,苗木培育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七)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 森林类型的划分;森林立地的相关概念,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划分方法;适地适树的含义、途径及方法,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密度相关概念及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树种混交的基本理论。 (八)人工植被调控技术 人工植被调控技术类型及特点,引种的意义、依据与成功标准。 (九)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经营与可持续经营的内涵,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方式及其选择依据,次生林经营改造。 (十)城镇园林绿化 近自然理论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原则与基本理论。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7页)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27页)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林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瞄准“十一五”期间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规划部署,集聚优势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尚需时日,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大而艰巨。特别是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

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在荒漠化防治、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困难立地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引领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推动新时期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造板、家具、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发展机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大力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国未来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林业科技投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林业发

森林冠层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森林冠层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李德志1 臧润国2 (1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 林冠是森林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和最活跃的界面层,同时,它本身又承载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体部分。森林冠层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而促进了有关林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于林冠结构与光能截获以及群落干物质积累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对于森林冠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以及冠层内各营养级之间相互关系动态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考察森林冠层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及其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林冠 功能 机制 格局 结构 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orest Canopy, as well as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Li Dezhi1 Zang Runguo2 (1D epar tment o f Env ir onmental Science,East China No rma l U niv ersity,Sha ng hai200062; 2R esear ch Inst itute of F or est Ecolog y,Env ir onment and P r otectio n,Chinese Academy o f Fo restr y,Beijing100091) Abstract Fo rest canopy is regarded as a m ost direct and active interface betw een the for est and its outer env ironment.At the meantime,it also contains the m ain part of the forest biodiv ersity.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 r studying forest canopy hav e progr essed g reatly in the recent years,w hich prom oted the r esearches on the forest canopy structur e and function.T hese re-searches deepened the reco gnit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 est canopy,light capture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 n within the co mmunity,and also,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cycle,energy flo w and the dynamics of interrelations am ong the trophic levels w ithin the canopy.The studies on the fo rest canop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 w ell as their temporal spatial changes are the bases fo r deep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process and mechanism o f w hole forest ecosystem. Key words:canopy,function,m echanism,pattern,structur e 1 引言 植物的冠型是植物用以适应环境和提高整体光合效能所采取的一种生态对策。具有不同的生态习性或生长在不同类型生境中的植物,其冠型结构特征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例如,生长在开阔地的树木一般倾向于形成扩散型的多层冠型结构(叶片散布于冠层的内外);而生长在庇荫环境中的树木则倾向于形成单一而连续的冠层(叶片多集中于冠层的外部)[21]。传统的植物形态学研究侧重于对植被冠层进行定性描述,并主要以单株植物为研究对象。随着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的发展,在植物群体冠型结构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森林是地球表面上生物量最为庞大的植被类型,同时,森林冠层的生物多样性也构成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部分,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光合活性的叶层系统也基本囊括其间[25]。因此,林冠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也有利于合理培育和经营森林群落。 林冠的研究典型地包括4个组织层次,即器官(叶、茎、枝)、植株、林分和群落[40]。林冠生物学是森林科学中的一个新兴学科,它包括固着的和运动的生物的研究,以及它们与生态群落相联系的过程[29,30]。 有关森林冠层的生态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并且最初基本上是以描述性的研究为主。随着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问世,生态学家们终于能够采用更加便捷、有效和数量化的方法进行林冠方面的研 第17卷 第3期2004年6月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Vol.17 No.3 J un.2004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生态学重点学科、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370245)的资助。收稿日期:2004-02-20

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林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林业产业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林业科学则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方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得以维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需求、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技术。林业科学的发展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不良影响。简要列举如下: 其一,林业的科学发展客观上要求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以主题改革为基础,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改革,构建适合林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将影响林业经营的林地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所有权依法落实到户、联户和其它经营主体,明确所有权后换发全国统一的林权证,规范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林业科学发展引发的制度改革,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 其二,随着林业发展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迈进,林业科学的发展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本理论探讨,而是与实际结合对理论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林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林业经营与管理、资源调查、森林保护、生产功能等基本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以“3S”技术为典型代表的先进信息处理技术为未来林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手段。 其三,林业科学的发展教会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布差异研究出当地最适应种植的树种,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选择合适的林木种植、经营方式、对不同的林木进行分类管理,以森林的生态功能作为有效的处理手段,将相同或者相似的地域组织规划为同一个生态林业区,设计出不同的生态林业模式,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四,生物技术作为林业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通过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树木新品种,开发病虫害检疫及防治新技术,对树木育苗阶段的病虫害预防以及自然灾害的预防大大提高,通过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提高人工林的太阳能转化效率,极大地增加生物质产量,孕育出高效优质的树木栽培产业,通过森林生物质加工、转化、利用技术的突破,构成上游为原材料种植业、下游为原材料加工转化和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五,林业科学中的木材及林化产品深加工技术,通过防腐、耐火、改性等技术处理,发展经久耐用的木制品,如人造板己开发出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水泥纤维板等新板种。在这些技术发展中,对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重复利用以及以对原材料及能源的最合理利用、对生产全过程的最科学管理实现了林业资源的高利用率,不断的改善着我国的生态环境,直接的决定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性。 第六,通过科学建立各种类型的示范网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发展山区、林区、沙区经济作出贡献。通过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切实改变林业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林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发展,把一些粗放式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促进了现代林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一些环境恶劣的区域实现了作物种植,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和生产能力。 第七,通过对新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使林业生产从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加工转变;利用其生态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资金,同时通过对林产品结构的合理优化,发展出优新产品,拓展市场规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林业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补助项目 合同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手机: 传真号码: 电子信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制 二〇一九年

填写说明: 1.各项内容应实事求是,逐项认真填写。如有不实,责任自负。文字表达,须准确严谨。每项空格不够,可另续页。 2.各款项标题字体为“标准3号黑体”字;正文字体为“标准4号宋体”字,纸的规格为A3纸双面复印,中缝装订。 3.合同签约各方中的负责人签字(章)及单位公章,不得用复印件,否则无效。 4.一式4份报送。

一、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 1. 重点实验室简介; 2. 主要业务范围; 3. 规划布局及发展目标。 二、年度工作计划及预期成果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运行能力、科普宣传、示范服务等方面的年度工作计划及目标。 三、考核指标 1.科研成果(可具体说明)。 2.正常运行大中型仪器?台套,公共仪器设备共享度达到90%以上,设备利用率70%以上,设备性能完好率80%以上。 3.完成评估报告、咨询报告或相关工作及研究报告1份. 4.培训技术人员?人次。 5.其他考核指标。 四、经费支出内容及标准 包括用于维持正常的观测(监测)与实验、数据采集与加工处理,仪器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运行与维护,部分耗材、软件的购置,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等的支出预算,并注明核算标准。 五、组织保障 依托单位在人、财、物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六、经费支出预算明细 单位:万元(保留两位小数)

七、经费预算说明: 1. 设备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小型(5万元以下)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修缮保养,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2. 材料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共性原材料、辅助材料、通用软件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3.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4.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油等燃料消耗费用等。 5. 差旅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开展野外科学实验(试验)、科学数据采集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6. 会议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由学术委员会批准召开的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7. 信息交流费:是指围绕平台开放运行,开展多种宣传需要支付的印刷出版、图书文献资料购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8. 专家咨询费:是指围绕平台建设运行、验收评估等,支付给临时聘请专家的咨询费用。咨询费的开支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9. 劳务费:是指在平台运行过程中支付给平台工作人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项目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10. 开放课题费:是指面向非平台固定人员设置的、围绕平台主攻方面设置的研究费用。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林业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速林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林业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生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大幅度提高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措施,瞄准“十一五”期间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统筹规划部署,集聚优势力量,强化自主创新,取得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尚需时日,生态建设的任务将更加重大而艰巨。特别是在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等三大类产品中,生态产

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困难立地相对比例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在荒漠化防治、脆弱生态区植被保护、困难立地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步伐,尽快攻克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必须以自主创新为引领 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推动新时期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人造板、家具、松香等主要林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木材综合利用率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对林产品的旺盛需求和发展机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要依靠自主创新,大力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我国未来林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长期以来,林业科技投入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林业发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关心以及全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 在中共××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所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 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我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下大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谋求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谐建设新突破,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林业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二、科研推广工作 (一)思茅林产业发展共用科技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万元,主要通过配套设备和检验手段,建立和完善我市林木种苗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收集、选优、分子标记鉴定等方法,选育思茅松、西南桦良种家系;建立良种资源冷藏保存库;制定××市思茅松、西南桦营养袋苗木检验标准,该项目于4月通过验收。 (二)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 该项目运用云南省林科院和××市林科所共同承担的省攻关课题“思茅松、西南桦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

研究”的成果,于到2011年在××市营造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示范林600亩;举办思茅松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优质、高效培育技术培训班四期,针对我市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自主经营林地面积扩大的现状,培训林农急需的思茅松采种母树选择及种子收集、思茅松壮苗培育和思茅松造林密度控制等技术,系统培训林农200人次。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思茅松示范林600亩的育苗、整地和造林工作,现场培训林农50人次。 (三)墨江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项目 该项目以我所为技术支撑,围绕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对林业科技的迫切需求,选择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和组装配套,通过在墨江县建立10个科技示范村、100户示范户、 1000亩科技示范林,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加速林业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项目进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江西林业科技2000年第6期 ?综述?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 张露1,高璜2 (1.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南昌 330045;2.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 330032) 摘 要:介绍了国内外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从人工林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种群区系、土壤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栽培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提出了调整林分结构,保护林下植被、混交,林地施肥和土壤改良、科学营林等措施防止地力衰退;概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研究进展和今后研究方向。关键词: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止对策 分类号:S71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505(2000)0620028206 Ξ 目前,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森林植被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和淋洗严重,造成地力衰退日益突出。在林业上,一般来说原始林不仅很少出现地力衰退现象,而且土壤肥力常常是增加的,即森林具有较强的自肥能力。但在集约经营的工业人工林中,由于林木生长养分的吸收与森林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原因影响,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受到林业界的深切关注,如何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维持人工林长期生产力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林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拟就掌握的资料作一概述。1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1.1 人工林地力衰退概念 关于地力衰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使用 了一些不同术语,如“第二代效应” (second rotation effect ),“生产力下降” (productivity decline ),“立地退化”(site deterioration ), “地力衰退”(site decline ),“土壤退化”(soil degradation ),“立地生产力衰退” (site produc 2tivity decline ),“森林土壤肥力衰退” (forest soil fertility decline ),“长期立地生产力” (long -term site productivity )等,在这些术语中, 意义上互有包容,但各有侧重[1]。马祥庆认 为地力衰退主要是林地生产力下降,它与林地肥力下降密切相关,至少包含林地生产力下降和肥力下降,仅是土壤退化的一种形式[2]。崔国发认为人工林地力衰退实质上就是在人工培育过程中,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或改变了成土过程的方向和土壤熟化过程,从而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性质,导致林木对土壤生态的需求与发生变化的土壤生态性质之间产生差异,其表现就是人工林下的土壤肥 力下降,林分生产力降低。[3] 。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从历史上看,人工林“第二代效应”问题,自本世纪初以来就曾在研究中被不断提及过,在19世纪后叶和20世纪初,德国和瑞士就已经观测到第二代挪威云杉生产力下降现象,继而在挪威、印度、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前苏联都出现了人工林地力衰退报道,涉及树种有挪威云杉、海岸松、辐射松、日本落叶松、柚木、欧洲赤松和桉树等。中国造林成绩斐然,人工林面积占世界人工 ? 82?收稿日期:1999-02-02 作者简介:张露(1964-),女,江西萍乡人,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在读博士.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解读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解读 日前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林业科技未来5年的创新发展蓝图。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要点解读,欢迎浏览! “十三五”谋篇新蓝图引领新航程 ——《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要点 林业科技“十三五”如何谋篇?日前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林业科技未来5年的创新发展蓝图。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创造日新月异。分子育种、数字林业、生态功能修复、多功能经营、绿色制造等新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科技对未来林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趋显著。“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强化林业科技改革与创新,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突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瓶颈;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共享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扶贫富民实用技术集成转化;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绿色发展,迫切需要攻克产业升级转型关键技术;提升森林质量,保障木材安全,迫切需要创新森林资源高效培育技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治理体系,迫切需要加强林业重大战略和政策研究;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进步,迫切需要加强林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 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确定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四个着力”明确要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作用,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为推进林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现代化建设的科技需求,找准主攻方向,强化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坚持协同推进,统筹中央、地方、企业和社会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发展,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有效对接。坚持继承发展。发挥传统优势,继承创新成果,稳定支持长周期研究,聚焦科技前沿,拓展新兴领域,加强集成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林业科技供给能力。坚持人才为先,实施人才强林战略,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强化激励机制,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发林业科技创新活力。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全球林业创新网络,吸纳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林业科技创新。 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平台日趋完善,创新环境更加优化,重点研究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为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林木育种、生态修复与保护、森林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重大灾害防控、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跻身世界先进

生物科学研究进展

未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1665年,英国的物理学家胡克用自己设计并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时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到可用基因编辑生命个体的时代,才过去350余年,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现存的可能性随时都会被颠覆。孤雌生殖、基因编辑、干细胞全能性的诱导等日益发展成熟的技术,将会在未来的某一点汇聚到一起,作用于前所未有的一项工程——生物智能技术,这将可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交点。 有人认为,孤雌生殖虽然简单、高效,但是后代的基因变异极小,当生存环境改变时,后代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灭绝。而有性生殖却可以产生具有丰富变异的后代。在环境有所变化时,多样性的后代中只要有一小部分能够适应和生存下来,整个物种就不会灭绝。 近年来,群体遗传学家研究指出,数百万年以来,人类男性Y染色体一直在丢失基因和退化,数万年后,男性将消失殆尽,倒真有“女儿国”的隐忧了。布莱恩·塞克斯的科幻小说《亚当的诅咒:一个没有男人的未来》也反映了这种隐忧。其实,人类的未来远没有这么悲观。经过数千万年的演化,灵长类中源自X 染色体的Y 染色体才“丢盔弃甲”地演变成现在这种形状。不排除Y 染色体会继续丢失个别基因,但Y 染色体已趋于演化上的稳定状态,这与精子的特殊功能是一致的。也许,数万年后,科技发达,女性或可以靠孤雌生殖和克隆技术繁殖后代。借助孤雌生殖这个窗口,人类不仅可以窥探到大自然演化的奥妙,而且能够自信地走向未来!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特性的细胞.可以作为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与治疗资源及研究人类疾病的模型,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筛选等研究领域。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环境中。无限增殖,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已建立了一套成熟规范的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中给予一定的诱导条件.就可以将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特定类型细胞,然后移植到机体相应的病变区替代原本失去功能的病变细胞,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骨及软骨缺损、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由此可见。干细胞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林业类核心期刊

世界林业研究 林业实用科技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林业经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经济问题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工程 西部林业科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经济林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桉树科技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广西林业科学 林业科技开发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调查规划 广东林业科技 福建林业科技 四川林业科技

江苏林业科技 湿地科学与管理 竹子研究汇刊 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经济 内蒙古林业科技 中国林业教育 河北林果研究 辽宁林业科技 山东林业科技 湖南林业科技 世界竹藤通讯 中国城市林业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防护林科技 江西林业科技 山西林业科技 湖北林业科技 贵州林业科技 中国林副特产 吉林林业科技 四川林勘设计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华东森林经理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甘肃林业科技 河南林业科技

林业勘察设计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森林防火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陕西林业科技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热带林业 林业建设 河北林业科技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林业科技情报 山西林业 林业勘察设计 国土绿化 园林 中国林业 绿色中国 内蒙古林业 林业与生态 安徽林业科技 国际木业 森林与人类 广西林业 云南林业 新疆林业 北京园林 河北林业

陕西林业 甘肃林业 沙棘 河南林业 吉林林学院学报 江苏绿化 林业与社会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宁夏林业通讯 粤东林业科技 国家林业局公报 国外林业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stry and Society Newsletter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

《林业科学研究》投稿指南 《林业科学研究》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营林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任务是及时反映以中国林科院为主的营林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科技动态和信息等。 《林业科学研究》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2002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已被AJ.U I N I TI (俄罗斯《文摘杂志》)、BA (美国生物学文摘)、C AB (英联邦农业和生物科学文摘)等国外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性期刊收录。 1 征稿范围 111 学科内容 本刊征稿范围包括:林木种子、育苗造林、森林植物、林木遗传育种、树木生理生化、森林昆虫、资源昆虫、森林病理、林木微生物、森林动物、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林业遥感、林业生物技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学科及其相关学科。 综述栏目以学科带头人和资深专家撰写的、在系统研究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揭示重要领域研究进展、对学科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稿件为主。 112 项目来源 本刊优先录用国家基金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高新技术等)的科研成果的稿件;同时征集和录用国家林业局科技攻关、省部级重点攻关、中科院创新工程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中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的论文。 2 投稿与稿件处理 (1)由于电脑病毒和网络不稳定等原因,本刊暂不接收电子邮件投稿,请作者将电脑打印稿一式二份邮寄至编辑部或直接送至编辑部。 (2)编辑部在收到稿件6个月内,通知作者处理意见,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请来稿时声明。 (3)请勿一稿两投,如发现一稿两投时,编辑部有权撤稿,并要求作者支出相应的版面费。 (4)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文字修改、删节,涉及到学术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同意。 (5)作者文责自负,稿件发表后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文章版权归编辑部所有(包括光盘和网络版,如作者不同意加入光盘和网络版,请在投稿时声明)。 3 稿件的写作要求 311 背景交待 作者应在正文首段(或起始)简略评述国内外学者所做研究和存在问题,然后交待作者的研究目的和意义。312 创新性 作者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应有所创新。 313 科学性 作者应对研究地点、概况(必要时)、资料来源作简明交待,对研究的时间、地点及研究方法要作详细具体交待。所有实验、计算、分析、推理、讨论和结论应符合有关的科学原则。文章首次出现各生物名称时,务必写上拉丁学名全称(包括定名人)。来稿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名词述语要规范。31 字数 来稿要求文字简洁精练,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等一般栏目的文章不超过6个印刷版面(约字),研究简报一般不超过个版面(约6字),均包括图表。(下转封三) 49000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