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

摘要: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材料等都具有很大危害。近几年我国酸雨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典型的硫酸型酸雨特征,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酸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对策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趋势,化石燃料能源——煤和石油等的消耗量日益增加,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越来越多,导致这些气态化合物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这些酸性物质随雨雪等从大气层降落,形成“空中死神”——酸雨。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材料的危害及影响己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在没有大气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降水酸度主要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碳酸组成,其pH值在5.6~6.0之间。因此,一般地将pH值<5.6的降水称为酸雨。

绝大多数材料都是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腐蚀是一种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是一种金属的、石灰石的、玻璃的、聚合物或有涂层的材料)与周围的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降雨作为影响大气腐蚀的重要影响因子,不仅在降雨过程中对材料具有冲刷作用,其在材料表面的沉积物也会对材料造成腐蚀。尤其近年来,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了酸性降雨。酸雨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大大加速材料的大气腐蚀速度,因此研究雨水酸化情况下材料的腐蚀和酸性降水对生物体的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的酸雨状况

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为中心的亚洲地区已经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1974年我国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1979年后各省区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监测工作。1979年初在贵州省的松桃县和湖南省的长沙市、凤凰县等地首先发现酸雨,此后又相继在重庆、上海、南京、常州等地监测到酸雨。尤其在1982年夏季,重庆市连降酸雨,降水pH值大都在4.0以下,导致了大面积农作物受害及建筑物的严重腐蚀。为了掌握酸雨分布,国家环保部门于1982年建立了189个观测站、523个降水采样点的酸雨监测网。观测记录发现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酸性降水,如北京、天津、河北的秦皇岛和承德、山西的侯马、辽宁的大连、丹东、锦州、阜新、铁岭、葫芦岛、吉林的图们、陕西的渭南和商洛、甘肃的金昌降水年均pH值<5.6我国的酸雨区一般划分为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4个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其中以长沙、怀化、赣州、南昌为代表的湖南和江西省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达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华南酸雨区主要分

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东南部和广西东部;西南酸雨区以四的宜宾、南充、贵州的遵义和重庆市为中心;华东酸雨区则分布范围较广,覆盖江苏省南部、浙江全省、福建沿海地区和上海,高酸雨频率(≥80%)和高酸度降水(pH≤4.5)的城市比例仅次于华中酸雨区。

目前,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研究表明,我国pH <5.6的降水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960万km )的40%,pH<5.6降水等值线也从长江以南地区大幅度地向西向北移动,越过了长江和黄河。酸雨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全国降水酸度总体上保持稳定状态,2000年以后降水酸度呈现出总体升高的趋势,到2005年,降水中的硫酸根和硝酸根的平均浓度分别升高12%和40%。重酸雨区的面积由2002年占国土面积的4.9%增加到2005年的6.1%。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致酸物质的排放量却在持续增长,并慢慢导致我国酸雨污染类型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硫酸型逐步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厦门、珠海降水中硝酸根与硫酸根浓度大体相当,酸雨已是硫硝混合型酸雨,而内陆的绝大多数城市硫酸根浓度远大于硝酸根浓度,仍然是硫酸型酸雨。

2酸雨的危害

2.1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可造成江、河、湖、泊等水体的酸化,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紊乱。水体的pH值降到5.0以下时鱼的繁殖和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水体酸化还会导致水生物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耐酸的藻类、真菌增多,有根植物、细菌和浮游动物减少,有机物的分解率则会降低。流域土壤和水体底泥中的金属(例如铝)可被溶解进入水体中而毒害鱼类。例如,挪威南部5000个湖泊中有近2000个鱼虾绝迹。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已有4000多个湖泊变成酸性,鳟鱼和鲈鱼已不能生存。

2.2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可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加速土壤矿物如Si、Mg的风化、释放,使植物营养元素特别是K、Na、ca、Mg等产生淋失,降低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导致植物营养不良。酸雨还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毒有害元素活化,特别是富铝化土壤,在酸雨作用下会释放出大量的活性铝,造成植物铝中毒。同时酸性淋洗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轻微下降。受酸雨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明显减少,其中细菌数量减少最显著,放线菌数量略有下降,而真菌数量则明显增加(主要是喜酸性的青霉、木霉)。特别是固氮菌、芽孢杆菌等参与土壤氮素转化和循环的微生物减少,使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强度下降,其中固氮作用强度降低80%,氨化作用强度减弱30%~50%,从而使土壤中氮元素的转化与平衡遭到一定的破坏。

酸雨除了通过进入土壤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外还直接作用于植物,破坏植物形态结构、损伤植物细胞膜、抑制植物代谢功能。酸雨可以阻碍植物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酸雨

对森林产生的危害最大,其对树木的伤害首先反映在叶片上,树木不同器官的受害程度为根>叶>茎。我国根据“七五”和“八五”的部分研究成果估算,仅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11个省(自治区),因酸沉降引起的森林木材蓄积量减少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44亿元人民币,木材经济损失与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损失比例为l:8。通过贵州、四川的马尾松和杉木的调查资料表明,降水pH值<4.5的林区,树林叶子普遍受害,导致林木的胸径、树高降低、林业生长量下降,林木生长过早衰退。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27.56万km ,占林地面积的31.9%。四川盆地由于酸雨造成了森林生长量下降,木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1.4亿元,贵州的木材经济损失为0.5亿元。

2.3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病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粘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的免疫能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有毒的重金属会在鱼类机体中沉积,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2.4 酸雨对建构筑物和材料的危害

酸雨地区的混凝土桥梁、大坝和道路以及高压线钢架、电视塔等土木建筑基础设施都是直接暴露在大气中,遭受酸雨腐蚀的。酸雨与这些基础设施的构筑材料发生化学的或电化学的反应,造成诸如金属的锈蚀、水泥混凝土的剥蚀疏松、矿物岩石表面的粉化侵蚀以及塑料、涂料侵蚀等。

2.4.1 酸雨对非金属建筑材料的破坏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发生材料表面变质、失去光泽、材质松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最终引起构件破坏,这就是混凝土酸蚀作用。更严重的使混凝土大量剥落,钢筋裸露与锈蚀。

最近在建筑物中出现的“酸雨冰溜溜”,又是酸雨危害的一件新事物。混凝土因酸雨而溶解,然后在下滴过程中水分蒸发而硫酸钙等固体成分留了下来,形成类似石灰岩溶洞中的石钟乳。而下滴到地面上的硫酸钙留下来则形成“石笋”。之所以叫“冰溜溜”,是因为这种石钟乳很像冬季中从屋檐上流下来的冷水,在流动过程中逐渐结冰,形成下垂的“冰溜溜”。日本许多城市立交桥下和建筑物中都有这种酸雨冰溜溜。

2.4.2 酸雨对金属类建筑材料的破坏

研究表明,暴露在室外的钢结构建筑物,受酸雾的影响,腐蚀速率为0.2~0.4 mm/a,若直接受酸雨浇淋其腐蚀速率将>1 mm/a,明显高于无污染地区。如重庆市嘉陵江大桥腐蚀速度为0.16 mm/a,远超过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桥(腐蚀速度0.03 mm/a),嘉陵江大桥每年防锈维护费用是南京长江大桥的1.4倍,但其钢梁长度仅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四分之一。南京的室外古青铜天文仪器近年来的腐蚀速度上升为0.4 mm/100a,远远超过无污染大气时的0.1 mm/100a的腐蚀速度。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电

视铁塔、路灯电杆、汽车铁壳、输电铁架等受酸雨的损失费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对于碳钢、Al、Zn、cu等4种材料来说,酸雨环境下的腐蚀速率明显高于非酸雨地区。对不同牌号的金属而言,酸雨地区相比其它非酸雨地区,其腐蚀破坏的严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酸雨区Al的破坏性较非酸雨区高l3~20倍,Cu高出3~4倍,黑色金属高出2~3倍。

2.4.3 酸雨地区保护性涂(镀)层的腐蚀

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火车、电器以及许多的机械设备、电力和通信设备、基础工程建设设施和厂房建筑等,无不通过涂覆金属、非金属或有机涂层进行保护,一方面是提供漂亮外观,更主要是防止金属的腐蚀生锈。

在调查中发现,酸雨对这些保护层,特别是金属性保护层的破坏是非常快的。比如,在非酸雨环境下耐蚀性一般的电镀Cu/Ni/Cr产品件,保护寿命可维持2年以上,而采用厚Ni层/微孔镀Cr层的耐蚀体系或双Ni/微孔Cr体系可保持5~10年。萧以德等试验发现在江津地区酸雨环境下,即使采用耐蚀的双Ni/微孔Cr体系,仅使用1年就出现较严重锈蚀。就油漆类的防腐涂装而言,酸雨对漆膜的光泽颜色、粉化的破坏也较快,对普通油漆而言,使用1~2年,即出现明显失光和变色,3年后出现明显粉化缺陷。马鸣图等研究了重庆市公共汽车的腐蚀情况。重庆市公共汽车因环境腐蚀造成的每年涂装、2年换顶、4年进行面板和车顶更换、车身骨架维护的损失费总计达6147万元,平均每年1536.8万元,损失十分惊人。

3 酸雨的防治

3.1 酸雨防治的政策和国际协作

酸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1979年33个国家签订了远距离跨界大气污染公约(LRTAP),这一公约为签约国建立了一个框架,使他们在框架内认识到跨界污染所引发的问题,并且接受了采取适当措施的责任。然而LRTAP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来减少酸雨污染。直到1982年,德国生物学家Ulrich发现了一种新的称为“Waldsterben”的森林衰退现象,并推定是由酸雨引起的之后,酸雨才不再仅仅是斯堪的纳维亚存在的问题,而是潜在的整个欧洲大陆的问题。1985年各国在LRTAP协定下签订了两份议定书:削减硫排放议定书(第一份硫议定书)和1988年在索非亚签订的稳定NOX排放议定书。各国逐渐开始致力于削减各种酸性污染物的排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削减来自畜牧业的氨排放等。

针对大气污染问题,美国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一部联邦法律——清洁大气法案(CAA),用以控制来自面源、固定源和移动源的大气污染排放物。1990年美国国会启动了酸雨计划(ARP),专门负责实施CAAA 的第Ⅳ条款川。1985年,加拿大建立了酸雨控制计划,要求将SO2的排放量在1980年的水平上降低40%。1991年,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加拿大——美国大气质量协议(AQA),正式开始了对酸雨问题的合作。1998年l0月,加拿大联邦、省及地方能源与环境部长签署了加拿大跨越2000酸雨策略(The Canada-Wide AcidRain Strmegy for Post-2000)。该策略的主要长期目标是“满足加拿大酸沉降的环境临界值”,

直到对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不再构成危害。

进人20世纪90年代,欧美各国由于多年来签署的各项协议的实施,SO2排放量得以削减,酸雨和酸沉降的威胁趋于缓和,而亚洲各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酸雨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亚洲地区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从1992年开始,在亚洲地区启动了“亚洲酸雨及其减排”项目。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保部门和林业部门报道了重庆马尾松和川东地区华山松林大面积衰亡的现象,以及城市建材、文物古迹等受酸雨腐蚀破坏的事例。我国政府对酸雨问题十分关注。1982年5月,国务院环保办下达了“西南地区酸雨污染问题的研究”课题;1984年中国科学院下达了重点课题“西南地区酸雨成因、危害和防治对策研究”;1986年起国家正式将“酸雨来源、影响和控制对策”的研究,列为“七五”国家环保攻关课题,并分为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两大片。199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焦作市召开了“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学术讨论会”,交流己有的科研成果,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促进了“七五”酸雨科研成果的推广。199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两控区”划分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1998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两控区”工作会议,会上发布了《“两控区”酸雨和SO2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方案》和《“两控区”酸雨和SO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大纲》。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写了《“两控区”酸雨和SO2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两控区”SO2总量控制目标、酸雨和空气质量目标,同时提出了降低煤炭含硫量、控制火电厂SO2排放等一系列酸雨和SO2综合防治措施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在“两控区”试行SO2排污交易制度。随着《国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国酸雨和SO2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政策已经基本成型,“十一五”期间“两控区”治理酸雨和SO2污染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3.2酸雨防治的具体对策

控制酸化的根本途径是减少或消除酸沉降的污染源,控制酸雨污染最根本的途径是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由于我国的酸沉降是硫酸型的,因此硫沉降量的控制在我国酸沉降控制中占主导地位。我国政府主要围绕对二氧化硫的控制来进行酸雨的防治。通常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可在燃料燃烧前、燃烧中和燃烧后进行。

3.2.1燃烧前的控制

我国现在的主要能源是煤,并且短时期不会改变这种能源结构。在工业化国家应用较广泛的技术包括使用低硫燃料、煤炭加工技术(包括煤炭脱硫、脱灰、型煤技术等)及煤的气化。

3.2.2燃烧过程控制

洁净煤技术是对燃烧设施进行改造或加入添加剂与目标污染物发生反应。中国洁净煤技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煤炭加工技术(包括煤炭脱硫、脱灰、型煤技术等)、煤的高效燃烧技术(包括改进燃烧器结构及燃煤方法等方面)、煤炭转化技术(包括煤炭气化、液化及燃料电池等),其中煤的高效燃烧技

术是核心。据预测,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在采用洁净煤技术后可从1995年的23.7 Mt减少到2050年的9.8 Mt,即此技术的削减贡献率为60%。

目前我国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型煤技术,我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型煤固硫技术落后,所能达到的固硫率平均只有50%左右,远低于美国和日本85%的水平,说明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当前应大力开展固硫剂的筛选研究,提高固硫率。二是型煤化还未普及,使用散煤还很普遍,应加大型煤化推广力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重庆就采用过从日本引进的生物煤球固硫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3 燃烧后的处理

控制和削减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是酸雨综合防治中最普遍采用的污染控制方法,目前主要是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处理,以减少燃料燃烧后的二氧化硫的排放。国外成功经验证明烟气脱硫是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最主要技术手段,也是唯一可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的脱硫方式。按烟气脱硫的工艺特点,可将烟气脱硫分为湿法、干法和半干法三类。

除了上述围绕二氧化硫来控制酸雨之外,还应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如能源梯级利用(包括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热电煤气联产等),高效发电、输电、蓄电技术(包括超临界机组发电、联合循环发电、燃料电池、高效输电系统、电能储存技术等),终端能源节约技术(包括电动机调速技术、高效加热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热泵技术、保温技术、锅炉及工业窑炉自动控制技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洁净能源,如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积极开发水能(水电)、核能、风能(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洁净能源。

4 总结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并且具有酸性降水频度高、酸度大、覆盖面积广的特点。从大量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酸雨已经对生态系统、建构筑物、材料产生了严重影响,酸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灾害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对酸雨虽然己经进行了近2O年的研究,但是研究的资金投入、研究规模和研究的深度都是远远不足的。国内对酸雨研究投入的资金,不足欧洲的1%,监测点的总数、密度和监测的项目都要比欧美少得多。因此有必要加大酸雨的研究和投资,为酸雨的防治打好基础。

我国酸雨综合治理应该是一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过程。防与治之问是一个辩证的关系,防是治的保证,治是防的手段,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总纲,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政策上、技术上全方位地展开酸雨防治工作。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体SO 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放酸性气体NO X 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

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 2 及氮氧化物,被空 气中的O 2 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 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1)酸雨多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含有硫的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S+O 2=点燃=SO 2 二氧化硫和水作用生成亚硫酸SO 2+H 2 O=H 2 SO 3 亚硫酸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硫酸2H 2SO 3 +O 2 →2H 2 SO 4 (2)氮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雷雨闪电时,大气中常有少量的二氧化氮产生。 闪电时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一氧化氮N 2+O 2 =放电=2NO 一氧化氮结构上不稳定,空气中氧化成二氧化氮2NO+O 2=2NO 2 二氧化氮和水作用生成硝酸3NO 2+H 2 O=2HNO 3 +NO (3)此外还有其他酸性气体溶于水导致酸雨,例如氟化氢,氟气,氯气,硫化氢等其他酸性气体。 3酸雨的危害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3.1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酸雨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首先酸雨中含有多种致癌因素,能破坏人体皮肤、黏膜和肺部组织,诱发哮喘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和癌症,降低儿童免疫力。其次,酸雨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在酸沉降作用下土壤和饮用水水源被污染;其中一些重金属会在鱼类体中富集,人类因食用而受害。据统计,欧洲一些国家每年因酸雨导致老人和儿童死亡的病例达千余人。美国国会调查表明美国和加拿大在1990年一年约有5200人因遭受酸雨污染而死亡。1981年瑞典马克郡有一家3名孩子为绿头发,原因是酸雨使其饮用井水酸化,井水腐蚀了铜质的水管,洗涤过的头发被溶出的铜化合物所染绿。在墨西哥pH为3.4~4.9的酸雨并不罕见。该国卫生部调查表明,墨西哥的呼吸器官疾病死亡率为世界最高。[3]

酸雨的缓解及应对方案

酸雨的缓解及应对方案 一、酸雨简介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冰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酸雨(acid rain),即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成片死亡。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的天然排放源 1. 海洋:海洋雾沫,它们会夹带一些硫酸到空中。 2. 生物:土壤中某些机体,如动物死尸和植物败叶在细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继而转化为二氧化硫。 3. 火山爆发:喷出可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4. 森林火灾: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是一种天然硫氧化物排放源,因为树木也含有微量硫。 5. 闪电:高空雨云闪电,有很强的能量,能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部分化合生成一氧化氮,继而在对流层中被氧化为二氧化氮。氮氧化物即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之和,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硝酸。 6. 细菌分解:即使是未施过肥的土壤也含有微量的硝酸盐,土壤硝酸盐在土壤细菌的帮助下可分解出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氮气等气体。 酸雨的人工排放源 1.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 2. 工业过程,如金属冶炼、化工生产、石油炼制等。 3. 交通运输,如汽车尾气。 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由于我国多燃煤,所以我国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而多燃石油的国家下硝酸雨。 二、酸雨的危害 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2. 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李维浩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08级1班选修号165) 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 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与大气不断摩擦放电 ,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 1、酸雨的概念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 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酸雨形成的大体是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 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 3、酸雨的危害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左右,今后这种污 染损失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3.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3.2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3.3酸雨破坏土壤、植被、森林。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酸雨还会影响固氮菌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酸雨现状\危害及成因分析 [摘要]:防治酸雨危害受到国家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成都市位于我国西南酸雨区,酸雨频率高、酸度强,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大气降水有很大的腐蚀性,区内建筑物,露天公共基础设施,工厂露天设备,城市绿化带受到其严重腐蚀,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为防治酸雨, 对酸雨的现状,酸雨成因等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知道成都酸雨情况和损失情况,而且可以为酸雨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abstract] : prevention harm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by acid rain highly, chengdu city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west SuanYuOu, acid rain, high frequency acidity is strong, acid rain pollution is more aggravating trend. Precipitation is very corrosive, within the region, buildings, open public infrastructure, outdoor equipment factory, urban green belts by its serious corrosion, also affect human health. Acid rai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and the acid rain cause of formation study not only can know chengdu acid rain and loss situation, and can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cid rain. [关键词]:成都市中心城区酸雨现状成因分析 [key words] : chengdu city center present situation of acid rain causes analysis 1酸雨形成机理 大量的SO2和NO2(或NO)等排放到空气中,使得下雨时这些气体溶入水滴中形成酸,也就是酸雨。 硫酸型酸雨:S+O2(点燃)=SO2, 2SO2+2H2O+O2=2H2SO4 硝酸型酸雨:4NO+2H2O+3O2=4HNO3 2 成都大气降水成分 成都市降雨雨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远远大于其它阴离子,约占阴离子的70%以上。降雨中阴离子中SO42-占优势,其次是NO3-、Cl-;阳离子中以NH+、Ca2+占比例较大,其次是Na+和Mg2+。降雨中NO3-量有明显的降低趋势,说明成都酸雨属于硫酸型酸雨。雨水中成分复杂。 3污染源 (1)机动车辆排放酸性气体:车辆发动机内,活塞频繁打出火花,,N2变成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 小于5.6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

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我国酸雨现状及防治措施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关键词:现状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控制 1.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1.1酸雨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西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在欧、美、亚世界三大酸雨区中,我国的强酸雨区(PH<4.5)面积最大,长江以南地区是全球强酸雨中心。我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SO42 -和 NO3-以及NH4+和 Ca2 +分别是降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并且浓度远高于欧洲和北美。 1.2区域变化 赵艳霞等对中国气象局全国酸雨监测网 80多个酸雨观测站的 1993-2006 年观测数据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主要酸雨区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以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等省、直辖市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另外,北方地区也存在范围不小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河南省和山东省的部分地区。从全国范围来看近 14 年我国酸雨区总体上呈范围扩大,强度稍有减弱的趋势。其中,北方酸雨区范围扩大明显,且酸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南方酸雨区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但酸雨污染重灾区由西南地区逐步转移至华中和华南中部地区。 1.3我国酸雨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一般情况下大气降水中阴离子为 SO42 -、 NO3-、 Cl-、HCO3-,阳离子为 NH4+、 Ca2 +、 Na+、 K+、 Mg2 +、 H+。研究表明对我国降水酸度影响最大的阳离子是 NH4+和 Ca2 +,阴离子是SO42 -和 NO3-。文献引用 A =[ SO42 -]/[ NO3-]作为划分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将酸雨分为 3 档: 当A≤0. 5 时,为硝酸型或燃油型; 当 0.5 < A <3. 0 为混合型; 当 A≥3 为硫酸型或燃煤型。“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使得 SO2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显著增加,另一重要的致酸物质NOX的排放量却在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 治措施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酸雨的危害与预防 摘要: 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酸沉降的科学概念还包括干沉降,是指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目前人们已把酸雨和酸沉降的概念等同。近年来,也通称以上过程为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由上升的大气污染物质NO、SO2等与大气中的水分在光照或其它条件下反应形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含磷、硫、氮的有机污染物,氟化物,溴化物,氯化物等。甚至于CO2 也会在特殊情况下生成酸雨。还原性物质会被臭氧等氧化,进而与水结合形成酸雾或酸雨,同时消耗臭氧导致臭氧空洞,紫外线会乘虚而入,直接杀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氧化性物质会与还原性物质发生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物等则会直接与水结合生成酸雨。 (二)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其中又以硫酸为主,一般约占60%~65%。

《酸雨的危害》结题书

2016-2017研究性学习 结题书 酸 雨 的 危 害 组长:*** 指导老师:罗经雄

学生班级:高一(7) 一、班级 高一(7) 二、组长:黄烨华 组员:陈泳怡莫文勇黄子鹏黄紫荧冯嘉豪 冯灯科欧大全梁凯俊邝雯瑜蓝楚柔 指导老师:池少夫 三、内容摘要 1.成因: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2.危害: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此外,城市云量增多的结果,使城区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有减少;.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3.防治:原煤脱硫技术;优先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煤技术;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开发新能源。 四、探究目的 通过对酸雨的成因危害防治3方面探究,关注城市密布区域的酸雨问题,感受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了解解决方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五、1.酸雨的定义 简单地说,酸雨就是酸性的雨。 定义:pH值小于5.65的大气降水被称为酸雨。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 酸化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机质及其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牙孢杆菌,极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大为不利。 森林衰退

比较不同年代树木年轮,可知产生酸雨前后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我国南方森林地区,50年前树木生长较为粗壮,近年来状况不佳。酸雨可造成叶面损伤和坏死,早落叶,林木生长不良,以致单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产量下降,造成大面积森林衰退。 酸雨与建筑 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科学家曾收集许多被酸雨毁害的石灰石和大理石建筑材料, 分析发现该样品的碳酸盐的颗粒中总是嵌入硫酸钙晶体, 硫从哪里来? 认定与酸雨有关。沙浆混凝土墙面经酸雨侵蚀后, 出现“白霜” ; 经分析此种白霜就是石膏 (硫酸钙) 。 酸雨与人体健康 人体耐酸能力高于耐碱能力,如经常用弱碱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带手套,手就会变得粗糙,皮革工人,经常接触碱液,也有类似情况;但皮肤角质层遇酸就好一些。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对酸类却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雾对这些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诱发肺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农田土壤酸化,使本来固定在土壤矿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再溶出,继而为粮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类摄取后,中毒,得病。这是酸雨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影响。 酸雨与文物 酸雨能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著名的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经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修补后,古迹不“古”。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即被腐蚀。 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国三大酸雨区分别为:

温室效应产生危害酸雨产生及危害

江苏大学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教程 学院: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姓名:朔豪 班级:J金属1301班 学号: 指导老师:王云龙 2016.06.07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控制以及酸雨产生危害 摘要本文简述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起源,并从生物技术、能源革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几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涌现出的二氧化碳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酸雨成为当前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在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剧,我们有必要认识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危害,以求让大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防治酸雨和改善生态环境之中,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建美好的环境。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酸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甲烷 1.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1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剧增因素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森林资源锐减酸雨危害物种加速绝灭 .水污染有毒废料污染 1.2温室效应的危害 危害一:对农牧业的不利影响。如果全球气温升高,首先将导致南北两极上的冰雪和陆地雪山上的冰雪融化,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滨海地区遭受水侵;其次将引起全球雨带移动位置的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农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周期缩短,因此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危害二: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全球变暖将对全球生物的生命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和边界,还会影响生物的生长、繁衍,直至威胁众多生物的生存。 危害三:对水资源的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不仅可以改变区域

酸雨的形成机制 原理 及防治的措施

JournalofAgriculturalCatastrophology 2012。Vol2。No5:20-22

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理措施 田海军,一,宋存义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确定酸雨的涵义,在分析工业化时期酸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介绍不同地区酸雨 的控制目标。指出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危害,提出不断完善环境法规建设,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加快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研究,加速设备的国 产化进程等治理酸雨的措施。 关键词酸雨;形成机制;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305(2012)05—020—03 Acid Rain Formation Mec- hanism ,Hazards and Co- ntrolMeasures 蚴珏啪 etal(FacultyofResource and Environment,Baotou TeachersCol- lege,InnerMongoliaUniversity ofSci— 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Inner Mongolia014030) Abstract Through defining acid rain and analyz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id rai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acidrain controlobjectivesin different regionswere introduced.Severe hazards of acid rain on production and life of 目前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正在不断扩大,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酸雨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灾害,素有“空中死神”之称,已被列为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酸雨肆虐、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和有毒化学品污染)之中。我国经济正快速发展,特别是电 力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致使二氧化 硫排放量增大,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酸雨的形成,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中心内容[3。为此,笔者总结介绍酸雨的形成机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酸雨的涵义、形成机制及控制指标 1.1 涵义 1872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斯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一书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一术语。“酸雨”通常指在自然气候条件下,包括雨、雪、霜、雾和露等各种 pH<5.6的降水。 1.2 形成机制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电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自然降落的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其中无 机酸中的硫酸和硝酸占很大比例。该时 期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物理和 化学过程。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 炭排放出来的一氧化硫和二氧化硫,燃 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 来的氮氧化物,经过“成云聚雨”,即 水气吸附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 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 硝酸雨滴;在降水过程中,不断合并吸 附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体积 较大的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 了酸雨。酸雨的形成过程,可用以下 2种 类型的化学反应来表示网。 1.2.1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S+O(点燃 )=SO S02+H2O=H2SO3(亚硫酸 ) 2H2SO 02=2H2SO4(硫酸 )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点燃 )=SO 2S02+2H20+02=2H2SO4 1.2.2硝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 (1)NO—HNO3(硝酸 ) 2NO+O2=2NO2 3NO,+H,O=2HNO +NO 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NO+2H20+302=4HNO3 treat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s: laws,devoting more eforts in imple— men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s, adjusting energy structure,optimizing qualityofenergy,accelerating researches on SO:controltechnology and localiza— Key words Acid rain; Form ation 作者简介田海军(196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在读博士,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区划管理研究,E-mail:thj8816@126.COI。收稿日期 2012—05—12 2O

酸雨成因及防治措施 (1)

《化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学院:石油化工 专业:能源化学工程 班级: 1302班 学生姓名:杨勇林 学号: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出发,阐述了酸雨的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建筑材料等具有很大危害,从土壤性质、氨气、大气颗粒物和天气形式等自然因素方面探讨了酸雨现状的形成原因。最后结合当前酸雨的状况及特点,提出了可行的防治防治酸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酸雨;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1 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不但污染土壤环境,使土壤酸化和贫瘠化,还会影响水体、森林,破坏其生态循环[1]。此外,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因此,酸雨控制已成为中国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我国酸雨现状研究 酸雨的定义[2]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 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 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 pH值约为。在1982年6月的国 际环境会议上, 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 6的降水( 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 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 可占65%~ 70%) 和硝酸( 可占25%~30%) 。 我国酸雨现状及分布状况[3] 中国酸雨的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特征总的趋势是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值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呈酸性。截止到2011年一季度对中国329个地级城市雨水质量监测表明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中部地区、四川东南部、湖北西部的少数地区。全国酸雨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酸雨(降水pH 均值<城市比例略有降低,降低了%;较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有所降低,降低了%;重酸雨(降水pH均值<城市比例基本持平;全国酸雨面积与上年持

初中化学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1) (2) 众所周知,当今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出现危机、土地荒漠化日益扩大、臭氧层遭到破坏、有增无减的温室效应、酸雨面积扩张、水土流失严重、物种灭绝迅速、垃圾堆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等十大环境问题,确实令人防不胜防,你可知道?酸雨的危害却是跨地区的,

甚至于是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灾难问题。不得不令人们引起高度的关注和谈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一、酸雨的罪魁祸首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众所周知,正常的降雨是呈微酸性,其PH值大约是6—7的范围,其实它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在雨水中,从而形成部分的电离的碳酸,而呈微弱的酸性,它可以让土壤中的养分溶解,确保生物的呼吸。如果说雨水、冻雨、雹、雪、露等大气的降水的PH值小于5.6,则不是一般的雨水,它却是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酸雨”。那么酸雨是如何的形成的呢?目前公众普遍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人类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过程中,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所造成的,其结果是不断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根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给大气环境的二氧化硫的总量大约在1亿吨左右,氮氧化物的总量大约在5000万吨上下。其中二氧化硫停留在大气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则形成了酸雨。 二、三大区域分布,态势明显 根据目前大量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地球上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和水正在进行着变酸的过程,不容置疑,如果人类不加以有效地控制,采取果断的措施,酸雨区的面积将会日益扩大,其扩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三大酸雨区,一是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为中心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遍及大半个欧洲的酸雨区;二是在20世纪50代后期形成的,主要包括以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据推算,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降水的PH值小于5.0,有的地区的降雨的PH值甚至于比4.0还要小。第三个酸雨区就是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形成的,主要涵盖江苏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湖南省、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和青岛等十个省市的部分地区,根据统计,这些地区的酸雨面积已经达到了200平方千米,虽然我国的酸雨区的面积现在看起来,并不十分的庞大,但是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其发展迅速,面积扩张速度惊人,降水的酸化程度愈来愈高,在全球范围而言,可以说是并不多见的,这不得不令国人们担忧。 三、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无形杀手”

对我国酸雨的认识及其危害

化学论文——对我国酸雨的认识及其危害 姓名:马福涛学校:邢台一中班级:9班学号:201450934 在现代社会中,酸雨是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什么是酸?纯水是中性的,没有味道;柠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较大,它们都是弱酸;小苏打水有略涩的碱性,而苛性钠水就涩涩的,碱味较大,苛性钠是碱,小苏打虽显碱性但属于盐类。科学家发现酸味大小与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有关;而碱味与水溶液中羟基离子浓度有关;然后建立了一个指标:氢离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pH。于是,纯水(蒸馏水)的pH为7;酸性越大,pH越低;碱性越大,pH越高。(pH一般为0-14之间)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近于7;当它为大气中二氧化碳饱和时,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结合为碳酸),pH为5.65。pH小于5.65的雨叫酸雨;pH小于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弥漫的雾,pH值小于5.65时叫酸雾。 酸雨的成因: 对于酸雨的成因我归结为以下内容,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高山区由于经常有云雾缭绕,因此酸雨区高山上森林受害最重,常首先成片死亡。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硫酸雨,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酸雨的危害: 1.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程度的改变了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的规律,大体可分为煤炭型和石油型两类。煤炭型是燃煤引起,因此污染强度以对流最强的夏季和白天为最轻,而以逆温最强、对流最弱的冬季和夜间为最重。伦敦烟雾事件就属于这种类型。石油型是石油和石油化学产品和汽车尾气所产生。 2.此外,城市云量增多的结果,使城区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有减少。城市中烟尘粒子增多的结果,使大气透明度变差,所以有人称城市为“烟霾岛”或“混浊岛”。烟尘大量削弱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部分(在太阳高度较低时甚至可减少30%一50%),这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3.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编号:AQ-Lw-08774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Har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cid rain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摘要:酸雨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环境公害之一,酸雨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酸雨和全球酸化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对酸雨形成及危害进行分析,旨在寻求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 1引言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地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SO2;燃烧产生的高温还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就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

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敦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最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迅速增长,相应向大气环境排放的酸性物质大幅增加,中国长江以南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1] 2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硫化物、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由于是弱酸性,所以对生态环境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SO2及氮氧化物,被空气中的O2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2]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酸雨的治理措施

酸雨的治理措施 世界上酸雨最严重的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终于都认识到,大气无国界,防治酸雨是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不能依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必须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经过多次协商,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欧洲和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都在公约上签了字。为了实现许诺,多数国家都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制订了减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酸雨法》规定,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万吨/年,经过10年减少到1000万吨/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减少到230万吨/年,等等。目前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2、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4、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5.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纯净的雨雪在降落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溶入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一定的弱酸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般约在316ppm左右,这时降水的pH值可达5.6。这是正常的现象,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酸雨.考试大。 我们所讲的酸雨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pH值降低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随着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这样的降水开始出现,并且逐年增多。它已经开始影响到人类赖以

论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遗憾的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排放酸性气体 SO2;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 x。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 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书中记载到“严重时1加伦(约4.5升)雨水中含有2-3格令(1格令等于0.065克的酸)。因此植物和白铁皮全都很快地烂掉了,连石头和砖瓦也变得疏松起来”。现在回过头来说英国制造的二氧化硫气体。它乘西风,越北海,首先来到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挪威。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9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