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古诗带拼音

忆江南古诗带拼音
忆江南古诗带拼音

yì jiāng nán

《忆江南》

bái jūyì

白居易

jiāng nán hǎo

江南好,

fēng jǐng jiùcéng ān

风景旧曾谙。

rìchūjiāng huāhóng shèng huǒ日出江花红胜火,chūn lái jiāng shuǐnùrúlán 春来江水绿如蓝。

néng búyìjiāng nán

能不忆江南?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 :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 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 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 5、课件出示本词。(齐读本词) 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i寺人回忆.追忆江南) 7.了解"词"与"词牌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 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 颗明珠。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 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 同的"词牌S "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釋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4-6)f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诵。一贤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三首》原文及注释

《忆江南三首》原文及注释 。 《忆江南三首》原文及注释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忆江南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第十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设计思路】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红胜火⑶,春来江水绿如蓝⑷。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⑺;吴酒一杯春竹叶⑻,吴娃双舞醉芙蓉⑼。早晚复相逢!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一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⑼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时。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这三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如何 答案:白居易这三首词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真可谓是词短情长。从内容方面说,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间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它很明显受到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2.三首词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答案:三首词,从今忆起往日,从洛阳到苏杭,时空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3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2分) 答案:春天来了,在阳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开得比火还要红,碧绿的江水像靛草那么蓝,江水是多么清澈啊!(“日出”“春来”是互文的修辞,描写时没表现出来的扣1分,写出来了,并且语言流畅的得2分。) 文章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出自 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从文中的哪两个字看出来(3分) 答案:本首词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的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赞美、眷恋之情。(2分)可从文中的“忆”“好”两字看出来。(1分) 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创作背景

忆江南 古诗范文

忆江南古诗范文 忆江南·江南好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文章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

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忆江南古诗]相关文章:

拓展阅读:《忆江南》词二首(白居易)

忆江南词二首 白居易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译文 (其二) 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观赏,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 (其三) 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饮下一杯吴酒,看成对起舞的吴国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艳。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赏析: 这两首词与课文中的一首是同时作的,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从结构方面说,这组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即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 在杭州,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灵隐寺。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

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语文三年级下《忆江南》教案培训资料

语文三年级下《忆江 南》教案

湘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忆江南》教学设计 隆回县九龙学校钱小兰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理解《忆江南》的词意。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听《忆江南》,看江南图。秋天,雨季,天青色等烟雨,你和我,相逢江南。(板书江南) 2、亲爱的同学们,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就是江南。我们脚底下踩的就是江南的沃土,这儿是老师——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追寻的故乡——江南(齐读) 3、读了这两个字,你一定很自豪。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句诗来说说你心中最美的江南吗? (风景秀丽、山清水秀、花红柳绿)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就是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齐)江南。 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齐)江南。 4、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绮丽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江南的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的极深的印象,他与江南的人民结下了真挚的友情,回到洛阳十二年后,他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板书:忆)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忆江南”三个字的理解?(忆,是回忆,怀念。忆江南,诗人怀念江南的往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

(生自由读)(请一个学生朗读) 二、初步了解该词 1、忆江南是词牌名,同学们知道词吗? 2、说说这首词和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区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宋朝的词很有名,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词的句式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原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与音乐的关系,成为一种诗体。) 三、初步了解词意 1、江南好,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你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好?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什么?(发自内心的喜爱,由衷的,不可抑制的喜爱) (这个“好”是赞美江南的美景。) 2、这就是诗文用字的精妙。“旧曾谙”是什么意思?(“谙”是熟悉的意思。“旧曾谙”的意思是过去很熟悉。) 3、眼见为实。说明江南之“好”不是诗人道听途说的,而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所以诗人才这样怀念。那么江南这么大,诗人抓住什么来写这“好”的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你是怎样来理解这两句的?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初升的旭日,姹紫嫣红的鲜花,一碧千里的春水) 出示花的图片。请同学用语言描绘江南的花。 江畔的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火焰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哪个字好有温度,哪个字好有热度? 火是怎样的?(炽热的,光明的,喷薄激qing的) 说明那花是怎样的?(充满生命力,绚烂的) (旭日东升,在阳光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的鲜花比火还要红)多么富有生命力,读。 请你读出花的绚烂, 读出花开放时的热烈,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忆江南 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 江南的赏析 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所作,为追忆青年时期,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所感受到的江南盛景。三首忆江南,用几十个字将江南美景跃然眼前,令人心驰神往。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原文介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

出于蓝而青于蓝”。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诗人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诗人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诗人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

忆江南词三首翻译、解析

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 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意思都很好理解的。注意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江南柳》等。《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忆江南词三首原文】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它的风景我曾经就很熟悉。太阳出来,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江水就如蓝草一般碧绿。我难道能不想念江南么? 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观赏,

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 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饮下一杯吴酒,看成对起舞的吴国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艳。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注释 ①《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②谙:熟悉。 ③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④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⑤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⑥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⑦竹叶:酒名。 ⑧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⑨早晚:犹言何时。 【赏析】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

必背古诗忆江南

必背古诗:忆江南 (点击上方的五个按键,经典解读) 必背古诗:忆江南 白居易 jiāngnánhǎo fēngjǐngjiùcéngān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rìchūjiānghuāhóngshènghuǒ 日出江花红胜火, chūnláijiāngshuǐlǜrúlán 春来江水绿如蓝, néngbùyìjiāngnán 能不忆江南?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忆江南:词牌名。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忆:怀念。 古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 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 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 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 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 出来。

古诗忆江南翻译赏析

古诗忆江南翻译赏析 《忆江南》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前言】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注释】 ⑴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诃体之一。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翻译】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

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这首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b/597htm。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忆江南》赏析(白居易)

忆江南 (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二)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的一生以迁江州司马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仕途上一帆风顺,二十五岁中进士,为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政治态度积极,屡次上书指摘时弊,以至激怒权贵,遂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此后曾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后期态度较为消极。 在文学上,乐天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中坚。他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最工于诗,诗风通俗平易,妪幼皆解。中唐渐盛倚声填词之风,这与白居易、刘禹锡极力倡导分不开,他们向民间学习,添了不少“忆江南”、“竹枝词”等,语言通俗平易,风格清新隽丽。著有《白氏长庆集》,词作今存二十六首,见《尊前集》【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名“望江南”,自从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改名为“忆江南。此外又名“梦江南”、“”望江梅、“”谢秋娘、“春去也”。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

双调五十四字,平韵。本此为单调。 ②.谙:熟悉 ③.桂子:桂花。语出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赏析】 《以忆江南》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 第一首,是追忆、赞颂江南春日美景。 以“江南好”开头,总领全词,是对江南美景脱口而出的直颂。“风景旧曾谙”意思是,江南美景虽然不在眼前,但却是极为熟悉的。这里包含着无限怀念之情。诗人为什么对江南极为熟悉,极为怀念呢?早在少年时期曾因避李希烈、朱泚的藩镇之乱,随家迁居江南,十四岁时常旅居苏、杭二州,居江南达六年。登进士第后,又一度再游江南。五十一岁至五十三岁作者又赴苏、杭二州为刺史,前后留居江南有十年之久,因此“风景旧曾谙”一句是有丰厚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也是极为深情的。 作者对江南是这样熟悉,这样怀有深情,那么,在“忆”江南的下面集中的写了什么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诗人追忆江南美景中印象最深的事物,也是“江南好”具体形象的描绘。这两句勾出了江南春景的特色,它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江南春景——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一片早霞倒映在江面上,上下辉映,光彩夺目;江边带着晨露的红花是那样鲜艳,这时朝阳把光辉涂在江花上,那花真是“红胜火”了。此时,你看,红日、红花互相辉映,多么艳丽!更何况还有那碧绿清澈的江水作衬托呢。诗人用这样鲜明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江南春色,多么柔美、清新、迷人啊。 “日出”、“春来”在上下句中是互文的,上句包含着“春”,下句暗含着“日”,这样整个画面不仅美,而且由于“日出”、“春来”这两个主谓词语的使用,渲染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春日的蓬蓬勃勃,美景的引人入胜,使诗人不由地迸出了“能不忆江南”这一句热烈赞颂作为结语。此处是以反诘句式点出“忆江南”的主题。 第二首,是追忆杭州秋夜奇景。 以“江南忆”开头,和第一首结句的“能不忆江南”紧相呼应。把“忆”字放在“江南”之后,表示着重在“忆”。“最忆是杭州”,是把“艺”缩小到“杭州”这一地方。诗人为什么“最忆”杭州呢?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江南美景之冠。不仅因杭州风景之美,引起诗人的追念: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杭州不仅能引起他对少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有他出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为民筑堤蓄水,濬井开渠的一番作为。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两句,是诗人描写自己在杭州时寻桂、看潮的趣事,这正是杭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2、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 4、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古诗词三首《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 这首诗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朗诵,欢迎来参 考!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 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 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 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 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 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 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 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 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