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的钝化技术
SiC表面的氢钝化

SiC表面的氢钝化摘要:本文在对比SiC和Si结构差别的基础上,总结了当今现在比较流行的氢钝化工艺,如沸水、沸氟化氢、氢气退火、等离子体处理等,并简要介绍了各自工艺的特点和不足。
关键词:SiC 表面处理氢钝化氢气退火氢钝化是利用原子氢来终结表面悬挂键的一种技术。
半导体经氢钝化后可以获得非常干净和平整的表面,有利于降低表面的粗糙度和外延层的生长[1]。
试验表明经过氢钝化的表面抗氧化能力比较强,在形成器件后其界面处的界面电荷浓度也非常低,有利于制造高迁移率的MOSFET器件。
表面氢钝化技术在Si器件领域已经非常成熟,它通过湿法化学处理(如沸水、氢氟酸等)可以很容易的实现。
SiC作为新一代半导体,应用前景宽广,其表面氢钝化工艺意义重大,近年来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但是SiC与Si有着不同的表面结构,传统的湿法化学处理方法对SiC并不适合,必须寻找新的表面钝化工艺,如氢气高温退火、等离子氢处理等,以满足表面钝化的需要。
1 氢钝化的原理1.1 SiC表面的结构SiC存在不同的晶格结构,如3C、4H、6H等。
3C-SiC、4H-SiC、6H-SiC其硅面结构与Si(111)面结构类此,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其C原子的排列使得3C-SiC、4H-SiC、6H-SiC存在极性键。
这使得SiC很难产生一个结构平整、化学稳定的表面。
通过氢钝化工艺可以在SiC表面形成的一层氢化层,可以起到防污染和抗氧化的作用,有利于以后器件的加工。
2 氢钝化的方法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者在氢钝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其中对Si的研究比较成熟,利用缓冲HF溶液等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H终结表面。
但由于SiC结构与Si结构上存在不同,必须寻找更好的的氢钝化工艺,以获得结构平整、化学稳定表面。
下面将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
2.1 沸水处理沸水处理碳化硅表面是比较经济和方便的方法,英文简称BW(Boil Water)[3]。
锗表面清洗和钝化方法研究论文

锗表面清洗和钝化方法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了锗表面清洗和钝化的多种方法。
通过对各种清洗和钝化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优缺点的详细分析,为提高锗表面性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结合实验数据和实际应用情况,探讨了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引言锗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光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锗表面的污染和氧化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有效的表面清洗和钝化方法对于提高锗器件的性能至关重要。
二、锗表面污染的来源和影响(一)污染来源锗表面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制备过程中的残留杂质、环境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等。
(二)污染影响这些污染物会导致锗表面的电学性能下降、光学性能变差,增加表面缺陷和粗糙度,从而降低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
三、锗表面清洗方法(一)湿法清洗1、酸溶液清洗常用的酸溶液包括盐酸、硝酸、氢氟酸等。
这些酸能够溶解表面的氧化物和金属杂质。
2、碱溶液清洗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可去除表面的有机污染物。
(二)干法清洗1、等离子体清洗利用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与表面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
2、离子束清洗通过高能离子束轰击表面,去除污染物。
(三)超声清洗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产生微小气泡的破裂来去除表面的污染物。
四、锗表面钝化方法(一)氧化钝化通过在锗表面形成一层氧化层来阻挡外界物质的侵入。
1、热氧化在高温环境下使锗表面自然氧化。
2、化学氧化使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等使表面氧化。
(二)氮化物钝化在锗表面沉积一层氮化物薄膜,如氮化硅。
(三)有机物钝化利用有机分子在表面形成保护膜。
五、清洗和钝化方法的效果评估(一)表面形貌分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表面的粗糙度和形貌。
(二)电学性能测试通过测量电阻率、载流子浓度等参数评估电学性能。
(三)化学分析如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分析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
高压IGBT表面钝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当前 ,以IGBT为 代 表 的新 型 功率 半 导 体 器件 已经 广泛应 用 于轨道 交通 、智 能 电网 、航 空航 天和 工业 变频 等领域 ,给 人 们的生 产生 活方式 带来 了革 命 性影 响 】。为提 高高压 IGBT长 时 间运行 的稳 定性 及 可靠性 ,对高压 IGBT芯 片的表面钝 化工 艺进行研 究 ,显得尤 为重要 。
摘 要 :高压功率半导体器件 IGBT(绝缘栅 双极 晶体管)的表面化工 艺是其芯片加工工艺 的重要环节 ,其 钝化层 的质量直接影 n[ ̄IGBT器件 的性 能参数和 长期 可靠性 。为 了解决高压IGBT的表 面钝 化工艺 问题 ,首先研 究 了功率半导体器件 的钝化机理 ,随后调研 了功率器件常用表面钝化材料 的优缺点 和国际上主流的高压功率器 件表面钝 化方案 ,分 析总结 出了适用 于高压IGBT的表面钝化材 料和表 面钝化 方案 ,最后 指出 了高压 IGBT表面 钝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今后 的研究方 向。
Key Words:high voltage IGBT;sur face passivation;reliabilit y;passivation material;passivation scheme Document Code:A Ar ticle lD:1001.3474(2016)02—0067-05
1功率 半导体器件 的钝化机理 发 生在 器 件 结 构 内 的各 种 界面 间 的 电 、热 、
物理 和 化学效 应都 有可 能 引起 功 率半导 体器 件 的失 效 。功率 半导 体器 件可 以看 成是 由多 种部件 或多 种 材料 组成 的 串联或 串并 联系 统 。在 这一 系 统中 ,有 许多 固相交界面 ,其 中包括 半导体/绝缘 体界面 (例  ̄Si/SiO。)、金 属绝 缘体界面 (例 ̄HAI/SiO 、 /多
碳化硅MOS器件栅氧化层的钝化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01
文 献 标 识 码 9
文 章 编 号 *0:1<.1//'*0*0&0/<0011<0:
8AGG@RAE@;K;PG@<@I;KIA?J@N>:&6N>R@I>CAE>;\@N>
`R9 ZDU8M"!XR\ ^D8MEF8D"!-R9% +6MEIV6"!X\ ,DM"!#9%7$?8OYDME" 7\9% ZVM?6"!7\4XD_DM"!XRXDaVM"!7\4$8MTOME"!(Q'% Q8DU6ME
收 稿 日 期 *0*0<0/<0&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0*0`+<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 划 项 目'*0`i0:0:&,西 安 邮 电 大 学 青 年 教 师 科 研
钝化工艺通过在 $D4* 薄膜中引入适当浓度的 @ 元素"能够有效减少氧化 层 中 的 陷 阱"从 而 降 低 了 栅 漏 电 流* 碱 土 金
属 钡 氧 化 物 钝 化 处 理 "在 界 面 处 会 形 成 过 氧 化 钡 过 渡 层 "能 够 降 低 界 面 处 的 陷 阱 密 度 *
关键词碳化硅,栅氧化层,%4 退火,氮磷同步混合,碱土金属氧化物
根据陷阱的分布位置对 +4$结构中的陷阱进行了分类"分别研究了 %4 退火钝化/氮磷 同 步 混 合 钝 化 以 及 碱 土 金 属
氧化物钝化对不同类型陷阱的作用效果"并通 过 材 料 表 征 分 析"揭 示 了 不 同 钝 化 工 艺 对 陷 阱 特 性 的 影 响 机 理* 结 果
半导体刻蚀工艺简介

半导体刻蚀⼯艺简介此保护膜可保护多晶硅的侧壁,进⽽形成⾮等向性刻蚀。
使⽤Cl2等离⼦体对多晶硅的刻蚀速率⽐使⽤F原⼦团慢很多,为兼顾刻蚀速率与选择⽐,有⼈使⽤SF6⽓体中添加SiCl4或CHCl3。
SF6的⽐例越⾼,刻蚀速率越快;⽽SiCl4或CHCl3的⽐例越⾼,多晶硅/SiO2的刻蚀选择⽐越⾼,刻蚀越趋向⾮等向性刻蚀。
除了Cl和F的⽓体外,溴化氢(HBr)也是⼀种常⽤的⽓体,因为在⼩于0.5µm的制程中,栅极氧化层的厚度将⼩于10nm,⽤HBr等离⼦体时多晶硅/SiO2的刻蚀选择⽐⾼于以Cl为主的等离⼦体。
4.⾦属的⼲法刻蚀⾦属刻蚀主要是互连线及多层⾦属布线的刻蚀,⾦属刻蚀有以下⼏个要求:⾼刻蚀速率(⼤于1000nm/min);⾼选择⽐,对掩蔽层⼤于4:1,对层间介质⼤于20:1;⾼的刻蚀均匀性;关键尺⼨控制好;⽆等离⼦体损伤:残留污染物少;不会腐蚀⾦属。
①铝的刻蚀。
铝是半导体制备中最主要的导线材料,具有电阻低、易于淀积和刻蚀等优点。
铝刻蚀通常采⽤加⼊卤化物的氯基⽓体,最常⽤的是BCl3。
因为铝在常温下表⾯极易氧化⽣成氧化铝,氧化铝阻碍了刻蚀的正常进⾏,⽽BCl3可将⾃然氧化层还原、保证刻蚀的进⾏,⽽且BCl3还容易与氧⽓和⽔反应,可吸收反应腔内的⽔汽和氧⽓,从⽽降低氧化铝的⽣成速率。
1.4质量评价⼀、⼲法刻蚀的终点监测近⼏年发展起来的⼲法刻蚀⼯艺,为了提⾼刻蚀精度,深⼊研究刻蚀机理,实现刻蚀设备的⾃动化,需要解决⼯艺过程的监控问题,特别是精确控制刻蚀终点。
因为⼲法刻蚀的选择性不如湿法,终点监控不当极易造成过腐蚀,甚⾄破坏下层图形。
早期的监控⽅法是计时法。
假设被刻蚀材料的膜厚已知,先通过实验确定刻蚀速率,然后在⼯艺过程中,由计时确定终点。
但由于影响刻蚀速率的因素太多(如压⼒、温度、流量、⽓体配⽐等),刻蚀速率难于重复(如前所述,对铝的等离⼦体刻蚀更是如此),不能满⾜⼯艺要求。
表1-1⼏种等离⼦体刻蚀终点检测⽅法⼆、⼲法刻蚀的质量检测刻蚀⼯艺的最后⼀步是进⾏检查以确保刻蚀的质量,通常都是⽤⾃动检测系统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导体器件的钝化技术09023320 李子腾09023307 邹骞09023308 刘峥09023319 沈骜目录1绪论 (1)2正文主体 (1)2.1钝化工艺及其对半导体器件参数的影响 (1)2.1.1钝化工艺的产生与发展 (2)2.1.2钝化工艺的分类 (2)2.1.3钝化工艺对器件的影响 (2)2.1.3.1低温淀积二氧化硅工艺 (2)2.1.3.2磷硅玻璃及其生长工艺 (2)2.1.3.3化学汽相淀积氮化硅生长工艺 (2)2.2制备钝化层的介质材料及其优缺点 (3)2.2.1SiO2钝化工艺 (3)2.2.2磷硅玻璃钝化工艺 (3)2.2.3Si3N4钝化工艺 (4)2.2.4Al2O3钝化工艺 (5)3结论 (5)4主要参考文献…………………………………………………………………………………1绪论对于高性能高可靠性集成电路来说,表面钝化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艺措施之一。
近二十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世界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形成的新经济模式,将在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中起决定作用。
信息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电子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水平,其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ULSI)是半导体关键的技术。
一个国家占领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它将在二十一世纪获得经济上的主导地位。
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成本大幅下降,揭示了信息技术的指数发展规律,正在朝着高集成化、高速化和高质量化的方向发展。
表面钝化膜的种类很多,如氧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磷硅玻璃、硼硅玻璃、半绝缘多晶硅等等,不同的介质薄膜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总的来说,氮化硅薄膜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中最具应用前景的表面钝化材料,发展低温的热CVD工艺来沉积氮化硅表面钝化膜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开发新的能满足低温沉积氮化硅薄膜的新的硅源、氮源前驱体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接下来,我们小组将会在正文对于什么是钝化工艺,以及钝化层的制备两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2正文主体2.1钝化工艺及其对半导体器件参数的影响钝化工艺就是在半导体器件表面覆盖保护介质膜,以防止表面污染的工艺。
下文将对各主流钝化工艺进行介绍,并讨论其对半导体器件的影响2.1.1钝化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在集成电路中,在一块单晶基片上需要组装很多器件,这些器件之间需要互相布线连接,而且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和特征尺寸的减小,布线密度必须增加,所以用于器件之间以及布线之间电气隔离的绝缘钝化膜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由于半导体表面与内部结构的差异(表面晶格原子终止而存在悬挂键,即未饱和的键),导致表面与内部性质的不同,而其表面状况对器件的性能有重要作用。
表面只要有微量的沾污(如有害的杂质离子Na+、水汽、尘埃等),就会影响器件表面的电学性质,如表面电导及表面态等。
为提高器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必须把器件与周围环境气氛隔离开来,以增强器件对外来离子沾污的阻挡能力,控制和稳定半导体表面的特征,保护器件内部的互连以及防止器件受到机械和化学损伤。
为此就提出了半导体器件表面钝化的要求。
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生产过程中,半导体器件的钝化是保证器件能正常稳定工作的关键技术之一。
为提高器件的稳定性,早期是在半导体器件的表面敷以适当的涂料作为保护剂,同时在管壳进行气密封时抽空或充以惰性气体。
1959年,美国人M.M.阿塔拉研究了硅器件表面暴露在大气中的不稳定性问题,提出热生长二氧化硅(SiO2)膜具有良好的表面钝化效果。
1959年以后,由于平面型器件采用了SiO2作表面钝化膜,大大地改善了表面效应的影响,成为在半导体器件表面钝化方面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但由于在SiO2中以及SiO2和Si界面处存在着表面电荷,会引起双极型晶体管的特性变化,因此其钝化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新的钝化介质膜不断地涌现出来,目前表面钝化材料主要有SiO2、S3N4、Al2O3、磷硅玻璃、硼硅玻璃、半绝缘多晶硅以及金属氧化物和有机聚合物等。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无机表面钝化膜为SiO2、S3N4和Al2O3。
2.1.2钝化工艺的分类半导体表面钝化膜大体上可分两类。
第一类钝化膜是与制造器件的单晶硅材料直接接触的。
其作用在于控制和稳定半导体表面的电学性质,控制固定正电荷和降低表面复合速度,使器件稳定工作。
第二类钝化膜通常是制作在氧化层、金属互连布线上面的,它应是能保护和稳定半导体器件芯片的介质薄膜,需具有隔离并为金属互连和端点金属化提供机械保护作用,它既是杂质离子的壁垒,又使器件表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我们通常所说的表面钝化膜大多是指第二类钝化膜。
直接同半导体接触的介质膜通常称为第一钝化层。
常用介质是热生长的二氧化硅膜。
在形成金属化层以前,在第一钝化层上再生长第二钝化层,主要由磷硅玻璃、低温淀积二氧化硅等构成,能吸收和阻挡钠离子向硅衬底扩散。
为使表面钝化保护作用更好并使金属化层不受机械擦伤,在金属化层上面再生长第三层钝化层。
这第三层介质膜可以是磷硅玻璃、低温淀积二氧化硅、化学气相淀积氮化硅、三氧化二铝或聚酰亚胺。
这种多层结构钝化,是现代微电子技术中广泛采用的方式。
2.1.3钝化工艺对器件的影响对于钝化层的基本要求是:能长期阻止有害杂质对器件表面的沾污;热膨胀系数与硅衬底匹配;膜的生长温度低;钝化膜的组份和厚度均匀性好;针孔密度较低以及光刻后易于得到缓变的台阶。
下面将对几种主要的钝化工艺进行讨论,分析其在器件生产中起到的作用。
2.1.3.1低温淀积二氧化硅工艺在硅烷SiH4和氧的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取250~500℃之间,能淀积生长SiO2膜。
此法简单,较早得到实用,是一种金属化层上的钝化膜。
2.1.3.2 磷硅玻璃及其生长工艺1964年,发现硅在热氧化过程中通入少量三氯氧磷蒸汽后生成的二氧化硅膜具有磷硅玻璃特性,能捕获钠离子和稳定钠离子的污染作用,大大改善了器件的稳定性。
适当增加磷的浓度还能降低膜的针孔密度,防止微裂,减少快态密度和平缓光刻台阶。
磷硅玻璃已成为重要的第二层钝化膜。
其不足之处是磷浓度较高时有极化和吸潮特性,浓度太低则不易达到流动和平缓台阶的作用。
另一种常用的生长磷硅玻璃的方法是化学汽相淀积法,即把磷烷PH3加到硅烷SiH4和氧的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为400~500℃。
2.1.3.3化学汽相淀积氮化硅生长工艺氮化硅膜是惰性介质,介质特性优于二氧化硅膜,抗钠能力强,热稳定性好,能明显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常用的氮化硅生长法,是低压化学汽相淀积法和等离子增强的化学汽相淀积法,可用于制作第二和第三钝化层。
80年代又出现利用光化学反应的化学汽相淀积新工艺。
例如,利用紫外光激发反应器中的微量汞原子,把辐射能转移到硅烷(SiH4)、一氧化二氮(N2O)和氨的反应中去,生长出氮化硅膜。
这种反应的温度只需50~300℃,是一种有效的新工艺。
2.1.3.4三氧化二铝及其生长工艺这种膜抗辐射能力强,对钠离子有良好的阻挡作用。
最常用的是铝的阳极氧化工艺。
在淀积铝金属化层后,用光刻胶作掩模,在磷酸等酸溶液中直流阳极氧化,使硅上铝互连图形之外的铝层彻底转化为透明有孔的三氧化二铝。
再用光刻胶保护所有压焊区域,在硼酸等阳极氧化液中通电进行阳极氧化,使压焊区之外的全部铝上覆盖一层三氧化二铝薄膜。
这样的三氧化二铝钝化层能防止金属化层被擦伤,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实际应用。
2.2制备钝化层的介质材料及其优缺点在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中,根据对半导体器件的不同要求,生产时会选择不同的介质材料作为钝化层以确保器件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稳定工作,下文将对SiO2、磷硅玻璃、Si3N4、Al2O3四种材料逐一进行介绍,并针对其优缺点进行讲解。
2.2.1SiO2钝化工艺SiO2薄膜是半导体器件表面最常用的表面保护和钝化膜。
SiO2薄膜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热氧化、热分解淀积、溅射、真空蒸发、阳极氧化、外延淀积等等,不同方法制备的薄膜有不同的特点,其具体用途也有所差别。
例如,热氧化制备的SiO2膜广泛应用于Si外延表面晶体管、双极型和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集成电路中扩散掩蔽膜,作为器件表面和p-n结的钝化膜以及集成电路的隔离介质和绝缘栅等;直流溅射制备的SiO2膜可用于不宜进行高温处理器件的表面钝化;而射频溅射的SiO2膜则可在集成电路中用作多层布线和二次钝化。
尽管SiO2膜在集成电路表面钝化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薄膜结构相对疏松,针孔密度较高,因此SiO2膜的防潮和抗金属离子玷污能力相对较差,易被污染。
为此,人们开发了一系列掺杂的SiO2膜,如磷硅玻璃(PSG)、硼硅玻璃(BSG)以及掺氯氧化硅等。
为获得优质的氧化层,在硅热氧化时,在干氧的气氛中添加一定数量的含氯(Cl)物质可以制备掺氯氧化硅,这种膜对Na+具有吸收和钝化作用。
吸收作用是由于氧化气氛中的氯通过形成挥发性的氧化物而阻止Na+进入生长的氧化膜中,而钝化作用是由于氯在氧化时被结合进SiO2中,并分布在靠近Si−SiO2界面附近,进入氧化膜中的Cl−可以把Na+固定,或Na+穿过氧化层后,被Si−SiO2界面附近的氯捕获而变成中性,使Si器件的特性保持稳定。
此外,氯掺入氧化层后,可以同界面附近的过剩Si相结合,形成Si−Cl键,减少氧空位和Si悬挂键,从而减少氧化层的固定电荷和界面态密度;同时由于掺氯氧化层的缺陷密度有所降低,使得氧化层的击穿电压提高。
2.2.2磷硅玻璃钝化工艺磷硅玻璃膜简称PSG膜。
PSG是SiO2同五氧化二磷(P2O5)的混合物,它可以用低温沉积的方法覆盖于SiO2上面,也可在高温下对热生长的SiO2通磷(P)蒸汽处理而获得,热生长SiO2的结构是SiO4四面体(Si在中心)组成,在角上(氧的位置)相互连接。
形成有Si和O离子构成的多元环三维网络,同P2O5合金形成磷硅玻璃后,PO4四面体加入到硅的网络中,没有桥连的氧离子可以同每一个磷离子相关。
因此,玻璃中每一个P2O5,分子将形成两种不同极性的磷中心。
由于存在这种带负电的没有桥连的氧离子,因此提供了可动杂质离子的陷阱,这就是稳定作用的原因所在。
与SiO2钝化工艺相比,该工艺的优点是:生长温度低(300~4000℃),针孔密度小,比Si和Al的粘附性好,硬度高,膜内应力小,特别是PSG能明显地削弱钠等可动正离子对半导体表面性质的影响。
对可动钠离子具有提取固定和阻挡作用。
同时,正负电荷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大大降低了钠离子的迁移率,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Na+的再侵入。
磷硅玻璃之所以有提取和阻挡钠离子作用,是由它的四面体结构决定的。
四面体结构有一个带负电的的中心,正是这种负电中心成为俘获钠正离子的陷阱。
大大降低了Na+的迁移率,使得磷硅玻璃有提取和阻挡钠离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