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的相关研究(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介绍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介绍在大学校园中,创新创业团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由一群富有创造力、冒险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组成,致力于在大学生活中探索创新思维和创业机会。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背景、目标和取得的成果。
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一般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组成,他们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目标,相互支持和激励。
这些团队多样化,涵盖各个领域,比如科技创新、社会创新、创业孵化等。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包括计算机科学、工程、设计和商学等。
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应对挑战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各种创新项目和挑战赛,锻炼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此外,创新创业团队还致力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一个充满创意和合作精神的平台。
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他们通过创新科技的应用解决了一系列现实问题。
比如,在教育领域,一些团队开发了在线学习平台,使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教育资源。
在社会领域,一些团队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改善了社区的生活环境。
这些创新项目不仅为团队成员带来了实践经验,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在创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些团队成功创建了自己的创业公司,并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成长。
这些团队通过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不仅为团队成员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
一些团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展望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未来将继续发展壮大。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和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团队将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梦想。
未来,这些团队将继续探索新的领域,解决社会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浅析创业团队的组建

[] -t :I 应 用绩效评价体 系及方法研 究[] s,  ̄权 E P f 4 B D,重庆大学,
2 5 00
团队中可 能因为能 力、 观念等多种原因不断有人在离开 , 同时也 有人 在要求加入 。因此 , 在组建创业团队时,应注 意保持 团队的
补创业 目标与 自身能力问差距 。只有 当团队成员相互问在知识 、 [ 杨 治 合 : 源钢 铁 集 团E P 3 ] 涟 I 系统 实施 及 绩 效评 价研 D .湖 技能 、经验 等方面实现互补 时 ,才有可能通过相互协作发挥 出 B ]
1 +1> 2 的协 同效 应 。 “
南大 学 ,2 0 06
分 析 .方法 与倪 友伟 的相 同 。 黄起 伟 通 过 对 1 1 E P用户 的调 2个 R
团队在创业过程 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的一项研究表 明, 8 .%的高成长企业是 由团队建立的. 33 团队创业型企 业的成长性
明显 优 干 独 自创 业 型 企 业 。 而 在 我 国根 深 蒂 固 的单 打 独 斗 思 想 然 查 .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高层管理者支持 ,用户参 在 创 业 者 中普 遍 存 在 , 于 今 天 的 中 国 创业 者而 言 , 推 动所 创 对 要 与,中层管理者支持 、f 丁支持和培训教育等影 响E P R 最终用户绩 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创业成功 , 迫切需要 以崭新的团队观念替代传
统 的独 自创业观念 。本文就简要分析了如何组建创业 团队, 期待 能为我 国创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
一
,
创业 团队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
所 谓创业 团队是指在创 业初期 ( 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
大学生创新论文

⼤学⽣创新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它包括学年论⽂、毕业论⽂、学位论⽂、科技论⽂、成果论⽂等。
⼤学⽣创新论⽂1 摘要:该⽂根据⼤学⽣创业项⽬的普遍流程,提出了提⾼⼤学⽣创新创业能⼒的思路。
关键词:⼤学⽣创新创业思路 党的⼗⼋⼤报告强调加快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有着长远的重⼤意义,我国今后只有通过经济发展⽅式转变,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康。
⾼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举措;培育⼤学⽣创新创业能⼒,是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系统⼯程。
⼤学⽣作为社会寄予厚望的⾼素质⼈才,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从⼤学⽣⾃⾝来看,要把握好⼏个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潜⼒。
1 提⾼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学⽣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社会活动更重要。
⽣活中处处有新知,⼤学⽣作为“七⼋点钟的太阳”,应该在⽼师教学的第⼀课堂之外,积极开辟⾃⼰的第⼆课堂。
只有⾸先有了提⾼⾃⾝能⼒的意识,⼤学⽣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到课余实践中来。
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创新思维,再利⽤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学⽣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
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实验动⼿能⼒。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赛等)能极⼤的提⾼快速学习能⼒,并检验⾃⾝时间管理和项⽬安排的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论文4篇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论文4篇第一篇:互联网微信营销模式下大学生创业路径探析导读:微信营销模式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而开发,所以它与生俱来的继承了移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准率的优良基因,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有力法宝。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人群定位+互动模式+精准营销”三点联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实施路径一、前言随着移动信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微信已经从刚起步的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微信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
由于微信的开发平台跨过了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理念设计与开发,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及时性,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微信就可以轻松无障碍的与你的精准客户进行交流与互动,而不需要再携带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如电脑等),从而真正实现快速、高效、单点对多点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为创业之初资金并不充足的创业者,提供了较低的门槛和创业机会。
二、微信营销模式的优缺点微信营销模式指通过建立微信数据库,把微信数据库转化成购买你产品的精准顾客的过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一)高接受率。
2016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9.27亿,微信已然成为了主流信息接收工具,其具有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为后续的营销提供了良好基础。
并且由于微信的公众账号粉丝都是通过主动订阅而获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是主动获取,不存在遭受垃圾信息的骚扰而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的情况。
(二)高精准度。
微信营销优点是省去顾客人群的细分,通过精准信息发布所聚集庞大的粉丝数量,而且粉丝群体具有高度集中的垂直行业背景,这就是真正炙手可热的营销资源和推广渠道。
比如佳酿网旗下酒水招商公众账号,拥有近万名由酒厂、酒类营销机构和酒类经销商构成垂直行业粉丝,这些精准用户粉丝群相当于一个盛大的在线糖酒会,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客户。
创业团队构成特征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 2 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 —19 (0 00 — 0 1 1 F 7 A 1 6 8 42 1)4 0 7 - 0 0
《 国际商 务研 究》2 0年 第 4期 01
摘
要 :创业 团队的优 势在 于 能将具有不 同特征 、知 识 、技 能和 能力的人 聚集在 一
起并创造 更好 的创业绩效。 本文从 团队创业研 究的宏观层 面入手 ,围绕创业 团队成 员构成特征特别 是异质性特 征 与创业绩 效之 间的 关系研 究,对其 中一些重要文献 的
者们 最多的青睐 。
( ) 研 究 视 角 二
现有 关于 创业 团队 的研究 主要 从两 个 角度人手 :研 究视 角之一 是从 创业 团队 的 “ 宏 观 ”层 面人 手 ,沿袭 管理 团队 的研 究 经验 ,许 多研 究关注 于 创业 团队 总体 的人 口统计 变 量特 征及其 与创业 绩效之 间的关 系。实证研究也表 明,一些具 备异 质性技 能 的创业团队能
样性或 异质性对 创业绩 效的影响 。
与现 实 中团 队创 业的 普遍 性和 重 要性 不相 一 致 的是 , 创业研 究 更多 关注 于 创业者 个 人 ,而非 创业 团队。有学者指出 ,创业研究领域对 于个人 创业 者的关注 源于美国的个人英雄 主义 文化 ,而 美国的研究范式 在某种程度上又会 引领研究 的方 向 ( o n y,2 0 ) C oe 0 5 。例如 ,
收稿 日期 :2 1 — 5 4 0 0 0 一l 。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综述

2011;李 杰 2014;唐 晓 虎 2016;马 秀 丽 2019;丁 红 艳 ,冯 江 华
2019;
肖红,谢昆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魏静 2020)。
第四,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个案研究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个案项目进行了大学生创
新创业研究。如钟剑龙(2020)以广州铁职院校园速递创业项目
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多元角度进行了“互联
网+”创新创业大赛研究。陈辉(2020)认为创新创业大赛是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途径;周翔,詹茜(2021)认
为创新创业大赛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朱琦
等(2021)探讨了创新创业大赛与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王晓胜等(2020)讨论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学
婷,杨超,仇梦佼,夏露,杨云飞等以“戏文微信平台”为个案项
目,介绍了其可行性,建设步骤和建设成果。
第五,
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研究
有些研究者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
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行为、创业意识、创业倾向等的关系研
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如贺峻熙(2019)以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
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创新
自 2001 年到至今,在中国知网中能搜索出 13780 篇关于“大
学生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相关文献,历年发表数量及发展趋势见
图 l。
图 1 2000-2020 年关于大学创新创业相关文献发表数量
及发展趋势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始于 21 世纪初,但直到 2000 年知
网显示只有 5 篇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2000-2010 年属于
创业者教育案例分析论文(2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业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然而,许多创业者面临着教育背景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
本文以None创业者为例,通过分析其创业教育案例,探讨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期为我国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None创业者;创业教育;案例分析;新模式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但许多创业者面临着教育背景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
None创业者,即无专业背景的创业者,其创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本文以None创业者的教育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创业教育新模式。
二、None创业者教育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地青年小李,大学期间主修市场营销,毕业后从事销售工作。
由于对互联网行业的兴趣,小李毅然辞职,投身于创业。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小李的创业项目在初期遭遇重重困难。
2. 案例分析(1)问题分析小李在创业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专业知识不足:小李虽然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但在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
2)实践经验缺乏:小李的创业项目涉及互联网行业,而其之前的工作经验与创业项目关联不大。
3)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小李在组建团队时,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工作效率低下。
(2)解决方案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小李通过参加线上课程、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2)积累实践经验:小李积极参加各类创业活动,与行业人士交流,了解行业动态,积累实践经验。
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小李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制定合理的团队管理制度,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针对None创业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创业教育新模式:1. 跨学科教育: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业者。
2. 实践导向教育: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创业能力。
3. 个性化教育:针对不同创业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效果。
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模型方法应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

文章编号:1001-8611(2021)02-0081-05科技创新团队梯队建设的模型方法应用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为例李健姜华珏沙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95)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某研究所五个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为例,通过冰山模型分析得出,该所团队在后备人才中缺乏“浅水区”青年人才;通过金字塔模型分析发现,该所团队存在人才力量分布不均、人才培养模式差距较大等问题;通过运用线性模型相关的数据分析法,推出纵向因素中的年龄层次,横向因素中的籍贯、毕业院校及出国访问次数,与成果产出呈显著线性相关。
结合各团队的人才部分成果产出指标,得出团队的年轻化、学缘结构的多样性在创新团队人才梯队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对该所创新团队提出相应的人才梯度建设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团队;梯队建设;冰山模型;金字塔模型;线性模型Application Research on Model Method of Echelon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Taking an Institute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Li Jian Jiang Huajue Sha Qin(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Five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teams in a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re taken as an example.The result showed the team lacked young talents in the "shallow water area"of the team through the Iceberg Model analyzing.By Pyramid Model analyzing,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team,such as uneven talents distribution and large gapsin talent training models.Data analysis of the Linear Model showed the age level in vertical factors,the birthplace,the number of graduated colleges and overseas visits in horizonta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linear correlated with the research output,bined with the partial research output of the talents of each team,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youth of the team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 academic structur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innovation team.Some suggestions for echelo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ere presented for this type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Key Words:Innovation team;Echelon construction;Iceberg Model;Pyramid Model;Linear Model 中图分类号:G316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49/J .CNKI .ISSN1001-8611.2021.02.020收稿日期:2021-01-12作者简介:李健(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I 摘 要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个体新创企业前途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采用团队创业模式的小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多,新创企业正是依靠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才保证了小企业存活的可能性并支撑着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大公司为了巩固并扩大竞争优势,也越来越重视高层管理团队建设。其中,如何把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延续到大公司去,进而转化成为能够支持大公司持续快速成长的高层管理团队企业家精神也已成为创业管理的一大研究热点。 本文以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为背景,以企业成长中创业团队成员变化为分析起点,创造性地将创业团队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通过简要的理论分析提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四大维度: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共担风险、协作进取,构建了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的概念性模型。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验证了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四个维度与团队绩效的内在关系。最后,从冲突和心理契约角度出发,提出了影响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因子分析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for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start-ups has a high degree of unpredictability, the team that adopt the model of small business are in growing number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that rely on a new venture team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o ensure the survival of small enterprises .And support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apid growth of small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competitive edge, more and more large compani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enior management team-building. Among them,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continuity to the team entrepreneurs to large companies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a large company can support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of the senior management team of entrepreneurship has become a major business management research focus. In this essay, the complex dynamic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as the background and business growth in entrepreneurial team members chang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nalysis and entrepreneurial team will be combined creatively with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through a brief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to put forward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 Collec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sharing, a total of risks, while, and cooperation to forge ahead, established a business continuity team dynamic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verification team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entrepreneurs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am performance and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At l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lic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ing up the impact of the proposed venture team dynamic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renewal Strategy.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team; Entrepreneurial spirit; Dynamic continuity; Factor analysis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III 目录
第1章 绪论 .............................................................................................................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1.3创新之处 .................................................................................................... 2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4 2.1创业团队相关研究 .................................................................................... 4 2.2高层管理团队理论发展 ............................................................................ 4 2.3企业家精神研究 ........................................................................................ 5 2.4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层次性 ........................................................................ 6 2.5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评价方法 .................................................................... 7 第3章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模型的建立分析 .................................... 8 3.1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的概念性模型 ........................................ 8 3.2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13 3.3几点结论 .................................................................................................. 18 第4章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的策略 .................................................. 20 4.1冲突管理 .................................................................................................. 20 4.2心理契约管理 .......................................................................................... 21 第5章 结论 .......................................................................................................... 24 5.1相关结论 .................................................................................................. 24 5.2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4 参考文献 ................................................................................................................ 26 致 谢 ...................................................................................................................... 27 附录1 ..................................................................................................................... 28 附录2 ..................................................................................................................... 32 附录3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