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得

合集下载

紧扣语文要素,实现一课一得

紧扣语文要素,实现一课一得

紧扣语文要素,实现一课一得作者:黄海燕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9年第12期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桥山小学黄海燕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素进行学习,在三年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指导课《看图画,写一写》中,教师通过精准解读、搭建支架、巧用资源等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落实“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一要素,实现作文教学的一课一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课一得”的理念,“一”是指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太多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

而“得”指教学目标要聚焦,围绕一个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这里提到的“一”和“得”与统编教材要求课堂落实语文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本文结合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作文指导课《看图画,写一写》,从精准解读、搭建支架、巧用资源等三个教学策略的运用,分析如何落实“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一语文要素,使学生“一课有一得”。

一、精准解读,找准语文要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他所讲的“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

如果“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怎么教”只能是空话!“教什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一切。

作文教材承载着“教什么”的内容,对作文教材资源进行精准解读,理解编者意图,是作文教学前的必要工作。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的内容是看图写话,画面呈现的是小朋友放风筝,要求写一段话,把看到的、想到的按一定顺序写清楚。

编者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图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拥有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比较欠缺,观察能力比较弱,观察对象较为散乱,抓不住重点,容易被无关要素干扰。

他们在描述画面时散乱无序,而且说不清楚。

他们虽然知道“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一概念,但不能有意识地运用,更没有掌握“有序”表达的方法。

成语中含一的成语大全,含拼音与解释

成语中含一的成语大全,含拼音与解释

成语中含一的成语大全,含拼音与解释一世之雄拼音:yī shì zhī xióng基本解释:雄英雄豪杰。

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一丘之貉拼音:yī qiū zhī hé基本解释: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

一个土山里的貉。

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一丝一毫拼音:yī sī yī háo基本解释: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丝不苟拼音:yī sī bù gǒu基本解释:苟苟且,马虎。

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一举两得拼音:yī jǔ liǎng dé基本解释: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一举成名拼音:yī jǔ chéng míng基本解释: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之谓甚拼音:yī zhī wèi shèn基本解释:甚过分。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

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一了百了拼音:yī liǎo bǎi liǎo基本解释:了了结,解决。

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

一事无成拼音:yī shì wú chéng基本解释: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

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形容毫无成就。

一仍旧贯拼音:yī réng jiù guàn基本解释: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

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一佛出世拼音:yī fó chū shì基本解释: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决雌雄拼音:yī jué cí xióng基本解释:雌雄比喻胜负、高下。

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一刻千金拼音:yī kè qiān jīn基本解释:一刻时光,价值千金。

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一劳永逸拼音:yī láo yǒng yì基本解释:逸安逸。

一针一穴一次出奇效 《辩证中医蜂疗札选》锦集及补遗

一针一穴一次出奇效 《辩证中医蜂疗札选》锦集及补遗

一针一穴一次出奇效《辩证中医蜂疗札选》锦集及补遗
林军庭
【期刊名称】《中国蜂业》
【年(卷),期】2011(62)12
【摘要】《辩证中医蜂疗札选》一书是笔者经二十多年研究与临床、四年撰易稿,2008年底于世界医药出版社出版。

该书讯已刊于《中国蜂业》杂志2009年第7、8期、2010年第6期,《蜜蜂杂志》2010年第1、2期有关页位介绍过,可能仍有不少中医蜂疗者不太熟悉,为扩大认知,现将该书中部分内容综合摘录发表,并加以补充。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蜜蜂杂志》;出版社;蜂疗;中医;蜂业
【作者】林军庭
【作者单位】北京至阳燎原中医技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94
【相关文献】
1.辩证蜂疗鼻息肉有奇效 [J], 林军庭
2.辩证中医蜂疗异彩初放——第六期全国辩证无痛中医蜂疗培训班侧记 [J], 贾明

3.辩证中医蜂疗改变了我的蜂疗生涯 [J], 邓万祥
4.一针一穴一次出奇效 [J], 林军庭
5.《中国蜂业》:辩证中医蜂疗的引擎 [J], 林军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31种针灸技巧”一针一穴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31种针灸技巧”一针一穴

刘吉领新一针疗法“31种针灸技巧”一针一穴1、乳腺增生:一根针,疗效神奇,扎上针胀痛症状马上消失,结节马上缩小80%或基本全部消失,不扎胸部,扎针几乎没有痛感。

让学员上台现场验证。

2、富贵包:一寸针扎手上一个穴位,通过特殊手法,使富贵包马上缩小或基本完全消除,扎针不痛,现场验证。

3、肚腹寒凉:顽固性肚腹寒凉,扎一个部位几分钟就能发热,对胃疼、痛经特效,现场验证。

4、手足寒凉:长年手足寒凉,扎一个部位几分钟就能发热,可以治好,现场验证。

5、脑后横道高梗针法:简简单单几个针,就能消除。

膀胱经不通,排毒不畅,万病之源。

6、疼痛万能针:不用辩证,不用辨病,各种疼痛都能用,也叫万病扎两针。

7、治疗眼疾万能针:老花眼、眼干、眼涩、眼流泪,扎上针就能马上好转,现场验证。

配合中成药远期效果非常好。

8、瘙痒症、荨麻疹:针灸配合中药敷脐,内外兼治,快速止痒祛病。

9、失眠:一般失眠当天见效,顽固性失眠 1-2次睡眠明显改善。

10、速效止咳针法:治疗咳嗽,嗓子痒痛,马上见效,现场验证。

11、面瘫:不用辨症健侧患侧,只要思路正确,按所教方法扎针,很快痊愈,临床经验,屡用屡效。

12、牙痛:各种牙疼,针下痛止,现场验证。

13、耳鸣:基本一次见效,扎上针现场验证。

配合一味中药巩固。

14、眩晕:临床经验,立见效果,现场验证。

15、鼻炎针法:通治各种鼻炎,扎下去鼻子马上通气,现场验证。

配合一味中药巩固。

16、打呼噜:特效针法专治打呼噜,当晚见效。

17、痔疮:一个穴位就能马上见效。

18、急性乳腺炎:只要未溃脓,几次就好,马上止痛,临床经验,效果神奇。

19、痛经:组合针法,针下痛止。

20、月经不调:打开淤堵,马上就好。

21、闭经:多年临床经验,效果很好。

22、缺乳:一个穴位,解决难题。

23、回乳:临床经验方,屡用屡效。

24、面肌痉挛:麻烦的病简单治,轻轻松松搞定。

25、皮肤美白中药方:外用秘方,效果堪比各种进口高档面膜。

26、小儿夏秋季腹泻:纯中药秘方敷脐,无毒副作用,屡用屡效。

谈谈中医里的单位一针一药

谈谈中医里的单位一针一药

谈谈中医里的单位一针一药一两是50克,一寸约是3.3厘米……这些很多人刻在脑子里的计量单位,在中医里却并非如此。

中医里的一寸是相对于患者来说的,因人而异;而一两相当于30克。

如果搞错了将失之毫厘谬以千。

中医里的“1寸”因人而异针灸或按摩取穴时,通常以“寸”作为丈量单位,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中医取穴所说的“寸”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度量单位,而是指“同身寸”,这种取穴比量法出自于《千金要方》,是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3种: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比如四白穴,位于眼睛下缘1寸处。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1寸。

比如,公孙穴位于足内侧、拇趾关节后1寸处。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即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

比如,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3寸、胫骨外侧1寸处。

另外,1.5寸为食指和中指指间关节横纹的距离,2寸则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中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为基准做一条横线,两端的距离为2寸。

了解了“同身寸”的比量方法,我们再去取穴就容易了。

但“同身寸”中的“1寸”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较高的人“1寸”要比较矮的人的“1寸”长,这是由身体比例决定的。

因此,“同身寸”只适用于个人身上,不能用自己的“同身寸”在别人身上找穴位,这样取穴不准确。

药方中的“两”和“钱”中药计量单位古今有别,汉代的斤和两的进位是16进制,16两等于1斤,每斤约合250克,所以1两约等于15克。

1钱等于0.1两,所以1钱相当于3克。

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如果你手上有一张古方需要抓药,那么在去药铺前,你还得先对照下面的表,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

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下面哥给大家列举几个。

1、方寸匕。

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

一针一线的诗意句子

一针一线的诗意句子

一针一线的诗意句子
一针一线,缝衣服,拼凑出之间有情调;
长夜里月影淡,坐在花丛下,把情话诉说;
窗外叮咚,梧桐叶偎落,一把弦曼舞;
夏日甜蜜,风吹雨洒,一段岁月的怀恋;
秋风清清,露珠挂满树,幽香弥漫;
冬雪飘零,细雨绵绵,情深似海;
一针一线,缝上情调,每段缝衣时花深处,都有爱的心意;一晃一眼,日子悄悄过,瞬间变成一年;
一缕一轴,穿缀着温馨,共舞柔美心情;
一对对的眼眸,憧憬着未来,把爱的梦想缝就;
一角一叶,手用细心,绣出耐人寻味的爱;
一缕一线,婉转悠扬,拼接出一份情意;
一针一线,缝出爱的流年,让时光沉醉在情深处。

跟师一日一得临证取象

跟师一日一得临证取象

跟师一日一得临证取象1、桂枝和甘草的配合可以产生温热的效果,有助于制造身体的阳光,而且用量应该平等。

2、温脾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等可以治疗各种寒积便秘。

3、所谓耐药并不是真的身体对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而是因为身体的功能受损,无法有效运动药物。

4、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中脘痰浊。

5、心脏病胸闷的病人,通常是心肺同病。

为了制造心阳,可以使用桂枝甘草、红参、银杏叶、瓜蒌和薤白等药材,配合胸三味和肠六味,从上中下通降六腑,让脏邪还腑,肺部痰浊从肠道排出。

6、秋季易患荨麻疹,银翘散加丹参、菖蒲等可以治疗风热型,而风寒型则可以使用麻黄桂枝各半汤。

7、治疗风寒疾病的思路是培土、强木和息风。

8、当归饮子可以内补气血、外疏风邪。

荨麻疹、贫血、脉细等病症均可服用四物汤加黄芪、甘草和何首乌补气血,再加荆芥、防风、白蒺藜和蝉蜕等药材,达到祛风的效果。

9、腰痛如折、天冷加重、舌苔白滑,通常是寒湿腰痛。

使用四五根艾条点燃,沿着督脉和膀胱经来回烤可以缓解症状。

身体虚寒的病人可以适当地艾灸足三里或关元。

10、一息阳气一息命,一息寒气一息病。

严重颈椎病、背部僵硬等病症可以使用葛根汤合活络效灵丹,外散风寒,内通气血。

11、下焦寒、不通、痛可以使用茴香桔核丸。

12、湿邪会导致大便不成形,大便粘滞的病人可以加入一两味风药进行治疗。

13、咳吐痰浊,偏于清晰,可以使用培土之法进行治疗。

14、利小便实大便的病人可以使用分水神丹进行治疗,特别是治疗水样腹泻,可以加入白术和XXX。

15、肥胖病人可以每天早上喝单味XXX熬的粥。

16、物品如果润泽,就会坚密无缝,如果干燥,就会破绽有痕。

蝉蜕可以除去旧皮和死皮,长出新皮,达到治疗皮肤干裂和脱皮的效果。

18、明目地黄丸是在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当归、白芍、石决明和蒺藜等药材。

19、肾水充足,心火强大,津液就被气化上升,面部皮肤就饱满充实,富有弹性,没有皱纹。

四物汤合桂枝汤可达到此效果。

20、老年人肠燥津枯便秘可以使用麻子仁丸和当归润肠丸进行治疗。

第二个字是针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针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针的成语第二个字是针的成语:穿针引线、顶针续麻、飞针走线、横针竖线、金针见血、金针度人、行针步线、细针密缕、引针拾芥、一针一缐、一针一线、一针见血、穿针走线、短针攻疽、密针细缕、挑针打眼、细针密线、针针丛棘【成语解释】(1)穿针引线: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

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2)顶针续麻: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

如:成语接龙等。

(3)飞针走线:走:跑。

形容缝纫技术非常熟练。

(4)横针竖线:指缝纫之事。

(5)金针见血:犹言一针见血。

比喻说话简短,切中要害。

(6)金针度人: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7)行针步线:比喻设计划策。

(8)细针密缕:缕:线。

针线细密。

比喻工作细致或处理事情周到。

(9)引针拾芥: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语本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顿牟,琥珀。

一说为玳瑁。

(10)一针一缐:比喻细微的东西。

缐,亦作“线”。

(11)一针一线: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12)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13)穿针走线:像穿针走线活动样地表演或行动(14)短针攻疽:攻:医治;疽:毒疮。

用短针去治疗毒疮。

比喻措施不力,是不能取得效果的(15)密针细缕:缕:线。

缝制得十分细密。

比喻考虑事情极为周到(16)挑针打眼:苛评,带有一定程度的敌意的批评或评论(17)细针密线:针线细密。

比喻细致周密(18)针针丛棘:针针:形容荆棘的刺尖锐如针。

在带着像针一样尖刺的一丛丛的荆棘下面,形容环境恶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针一得第一秘1.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穴在长强穴。

2.失音:针孔最。

腕上七寸。

3.腰痛:合谷。

4.肢肿:温溜。

5.月水不调:曲池。

6.目视昏昏:灸五里。

7.胸中瘀血:巨骨。

8.气硕(颓):天鼎。

9.目痛不闭:大迎。

10.噎病:乳根。

11.心烦:太乙。

或针强间。

12.舌强:滑肉门。

或针中冲。

或针风府。

13.心悬:外陵。

14.吐血不愈:取气冲。

三棱针去血,立愈。

15.喉闭:足上、下廉。

即上、下巨虚。

16.腹坚大:冲阳。

17.面目浮肿水病:陷谷。

18.唇裂:厉兑。

19.慢惊风:针隐白。

20.黄疸:商丘。

21.癥瘕:地机。

22.四肢强硬:大横。

2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

24.项难回顾:少海。

25.遗尿:少府。

26.阴痛:少府。

27.偏坠:少府。

28.手足麻木:肩贞。

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痔漏:天窗。

31.眼动:颧髎或承泣。

32.翻胃:胃俞或针上脘。

33.津液少:小肠俞。

34.赤白痢:中膂俞。

35.身热怠惰:阳纲。

36.恶血泄注:殷门。

37.大便坚:浮郄。

38.身战不耐久立:金门。

39.身后侧痛:京骨。

40.阴痒:然谷或蠡沟。

41.手足冷:太溪。

42.经闭:水泉。

43.近视:水泉。

44.腹胀如鼓:复溜。

45.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

46.吐舌:筑宾。

47.舌纵涎下:阴谷。

48.阴缩:大赫。

49.心恍:通谷。

50.唾多:彧中。

51.神气不足:郄门。

52.掌中热:中冲。

53.身如火:中冲。

54.口干:关冲。

55.产后血晕:支沟。

56.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7.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8.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

59.瘿瘤:臑会。

60.风寒吐沫:丝竹空。

61.唇强:耳门。

62.喘息:承灵。

63.吞酸:辄筋。

64.语言不正:日月。

65.四肢不收:日月。

66.百节(肢)酸痛:阳辅。

67.毒犬伤:外丘。

68.各处气伤:足临泣。

69.诸疮毒:窍阴。

70.不孕:灸阴廉。

71.腹肿如鼓:章门,或针水分。

72.难产:关元。

73.一切出血:阴交,或针刺长强。

74.舌缩:廉泉。

75.噎水浆不下:璇玑。

76.房劳:长强。

77.小儿惊悸:身柱。

78.身瘦:至阳。

79.水谷不化:悬枢。

80.舌急不语:哑门。

81.恍惚不乐:陶道。

第二秘1.感冒发烧:大椎放血。

严重的,1-7节逐节放血,效更佳。

2.寒战:针后溪。

3.饮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处)。

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5.手颤病:灸关元300壮。

6.口腔溃疡:地仓。

慢性的针照海。

7.水臌:偏历。

8.喘息:肺经压痛点。

9.血淋:三阴交。

10.断奶:光明。

11.子宫肌瘤:灸痞根。

12.小儿疳积:针四缝。

13.小儿腹泄:针曲池。

14.串腰龙:龙眼放血。

15.各种疔疮:针身柱或天宗放血。

16.发际疮:大椎或委中放血。

17.唇风(疮):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18.鹅掌风:针劳宫,痒甚加刺大陵。

19.雀斑: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20.白癜风:灸侠白。

21.肛门瘙痒:针公孙。

2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23.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痢疾:针曲池。

25.湿疹:针曲池。

26.瘰疬:针曲池透臂臑,或针肘尖。

27.乳腺炎:针足临泣。

28.乳胀:温灸鱼际。

29.鼻衄:针上星,或少商放血。

30.崩漏:针或灸隐白。

31.癔病:双内关同时进针。

32.癫痫:长强周围放血。

33.阳痿:大赫或环跳。

34.疟疾:针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拨火罐。

35.痔漏:针阳溪。

36.肛裂:针孔最。

37.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38.身体反折:肝俞。

39.目戴上:丝竹空。

40.过经不解:期门。

41.咳嗽饮水:太渊。

42.引两胁痛:肝俞。

43.引尻痛:鱼际。

44.呕脓:膻中。

45.呕逆:大陵。

46.呕哕:太渊。

47.喘呕欠伸:经渠。

48.数欠而喘:太渊。

49.胁下积气:期门。

50.小腹胀痛:气海。

51.胀而胃痛:膈俞。

52.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53.心痛食不化:中脘。

54.烦渴心热:曲泽。

55.心烦怔忡:鱼际。

56.烦闷:腕骨。

57.虚烦口干:肺俞。

58.懈惰:照海。

59.嗜卧不言:膈俞。

60.支满不食:肺俞。

61.振寒不食:冲阳。

62.胃热不食:下廉。

63.胃热:悬钟。

64.胃寒有痰:膈俞。

65.脾病溏泄:三阴交。

66.胆虚呃逆热上气:气海。

67.狂言不乐:大陵。

68.多言:百会。

69.目妄视:风府。

70.暴惊:下廉。

71.见鬼:阳溪。

72.魇梦:商丘。

73.疟:腰俞。

74.头痛:腕骨。

75.心烦:神门。

76.痿厥:丘墟。

77.暴泄:隐白。

78.洞泄:肾俞。

79.泄不止:神阙。

80.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81.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第三秘1.转胞不溺淋涩:关元。

2.风动如虫行:迎香。

3.眉棱痛:肝俞。

4.毛发焦脱:下廉。

5.鼓颔:少商。

6.咽外肿:液门。

7.咽食不下:灸膻中。

8.喉痛:风府。

9.目风赤烂:阳谷。

10.倒睫:丝竹空。

11.目急痛:三间。

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

13.唇干有涎:下廉。

14.舌干涎出:复溜。

15.唇动如虫行:水沟。

16.唇肿:迎香。

17.舌黄:鱼际。

18.齿寒:少海。

19.齿痛:商阳。

20.不能嚼物:角孙。

21.腰背佝偻:风池、肺俞。

22.背拘急:经渠。

23.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24.臂腕骨痛:阳谷。

25.手腕动摇:曲泽。

26.手腕无力:列缺。

27.两腿如冰:阴市。

28.鹤膝历节风肿:风市。

29.腰痛不能久立:附阳。

30.腿膝胫酸重:附阳。

31.四肢不举:附阳。

32.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33.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

34.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

或灸承山二七壮。

35.月经过时不止:隐白。

36.产后诸病:期门。

37.乳肿痛:足临泣。

38.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

39.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40.不时漏下:三阴交。

41.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

42.小儿卒疝:太冲。

43.小儿角弓反张:百会。

44.小儿泄痢:灸神阙。

45.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

46.小儿吐乳:灸中庭。

47.小儿口臭:灸劳宫。

48.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49.溺水死者:灸脐中。

50.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

51.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52.疡肿振寒:少海。

53.风疹:环跳(补法)。

54.暴痒:蠡沟(补法)。

55.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

56.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

57.身瘾疹:伏兔。

5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59.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

60.腹皮痛:鸠尾。

61.瘙痒:鸠尾。

62.鹅掌风:劳宫。

63.足外皮痛:足临泣。

64.偏枯:大巨。

65.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

七次为一疗程。

66.头痛如破:命门。

67.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

68.目不得闭:大迎。

69.肩背颈项痛:涌泉。

70.身肿身重:关门。

71.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72.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73.痂疥:灸大陵二壮。

74.不知味:针气户。

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

76.脐风:然谷。

77.鼻痛:脑空。

78.恶犬伤毒不出:外丘。

79.寒栗重衣不得温:阳白。

80.吐舌:筑宾。

81.舌纵:阴谷。

第四秘1.口干:针阳池。

(针章门亦可)2.鼻窦头痛(即鼻窦炎):(实证)针飞扬。

3.心痛如刺:针然谷。

4.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

5.大眥痛:针至阴。

6.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针束骨。

7.身后侧痛:针京骨。

(内容重复)8.心下痛气攻腰胁:针肓门。

9.浑身骨节痛:针魂门。

灸之效更佳。

10.臑内廉痛:针譩嘻。

11.关节不利,浑身疼痛:针膈关。

12.腰髋痛不得久卧:针白环俞。

13.经行腰腿痛:针合阳。

14.妇人阴内湿痒疼痛:针膀胱俞。

15.腰痛疲漏:针气海俞。

16.脊间心后痛:针中渚。

17.两耳珠痛:颔厌。

18.足下热:针中都。

19.善摇头:针京骨。

20.头痛如破:命门。

21.肩髃痛:针二间。

22.眼痛:针下廉。

23.腰髋坚痛:针石门。

24.腰胯痛:针伏兔。

25.侠脊膂而痛:针尺泽。

26.膝痛不可屈伸:针大杼。

27.膝胫肿痛:穴巨。

28.肩背强急酸痛:穴水道。

29.膝膑肿痛:穴厉兑。

30.小便热痛:列缺。

31.肩背痛:听宫。

32.肘中痛:冲阳。

33.肩背痛:中渚。

34.正头痛:中脘。

35.偏头痛:肓俞。

36.足心痛:针昆仑。

37.脚气症:针肩井。

38.肩背酸痛:中渚。

39.肘挛症:尺泽。

40.手臂痛:针肩髃。

41.手腕无力:针列缺。

(内容重复)42.手腕摇动:针曲泽。

43.眉棱骨痛:肝俞。

(内容重复)44.头痛项强重不能举:承浆、风府。

脊背反折不能回顾:承浆、风府。

45.足寒如冰症:肾俞。

46.膝痛:风府。

47.转筋:灸承山七壮。

48.面肿:水分(灸,禁针)。

49.唇肿症:迎香。

50.唇干:三间。

51.口腔溃疡:针劳宫、照海。

52.鼻流清涕:灸百会。

53.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秋寒冷痢:灸石门、关元。

55.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56.战栗:针鱼际二分深。

57.月经不调,固结成块:间使。

58.月经时漏下:三阴交。

59.堕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

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

60.产后恶露不止:气海、关元。

61.白虎历节风:针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间。

62.哭笑:百会、人中。

63.目妄视:风府。

(内容重复)64.见鬼:阳溪。

(内容重复)65.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66.小儿吐乳:灸中庭。

6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68.小儿牙口蚀烂:针承浆。

69.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灸劳宫一壮即可。

70.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71.吐食反胃:先针下脘,后针足三里。

72.哮吼灸法:用线一根套颈上,至鸠尾尖上截断,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

73.中风失语:针鱼际。

74.偏头风:鸠尾。

75.中风:灸神阙百壮。

76.水谷不化、下利:针悬枢。

77.气喘难卧:灸灵台。

78.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79.堕胎:关元,如不落,再补昆仑,立下。

80.口干:章门。

阳池亦可。

81.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