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炭疽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合集下载

四霉素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

四霉素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

王晓琳,邬 稢,黄洁雪,等.四霉素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0):91-95.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10.017四霉素与丙硫菌唑复配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增效作用王晓琳1,邬 稢2,黄洁雪1,吉沐祥1(1.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2.镇江万山红遍农业园,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草莓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四霉素、丙硫菌唑、氟吡菌酰胺和吡噻菌胺对草莓炭疽病菌的毒力。

结果表明,丙硫菌唑对草莓炭疽病菌抑制中浓度最低,EC50仅为0.0366μg/mL,其次是四霉素,EC50为0.2975μg/mL,吡噻菌胺抑制中浓度最高,其EC50为1.8188μg/mL。

在离体条件下开展四霉素与丙硫菌唑配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四霉素与丙硫菌唑的质量比为1∶15时,EC50仅为0.0224μg/mL,增效系数(SR)值为1.73,确定四霉素与丙硫菌唑防治草莓炭疽病菌的最佳比例为1∶15。

关键词:四霉素;丙硫菌唑;草莓炭疽病菌;复配;增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S436.6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0-0091-05收稿日期:2020-11-11基金项目:江苏省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编号:NY2019002);江苏省句容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编号:NY2019441032)。

作者简介:王晓琳(1986—),女,辽宁营口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草莓病害防治研究。

E-mail:morethan365@126.com。

通信作者:吉沐祥,研究员,主要从事应时鲜果病虫害防治研究。

E-mail:jilvdun2800@163.com。

草莓是江苏省大面积栽培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全省种植面积达2万hm2,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句容市、溧水县、宜兴市,以及苏北地区的东海市、铜山区、贾旺区、如皋市、海门市、沭阳县等地区,其中设施草莓面积超过90%,年产量超过4.0万t。

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
识别与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可导致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

最明显的病症是在匍匐茎和叶柄上产生溃疡状、稍凹陷的病斑,长3~7毫米,黑色,纺锤型或椭圆形。

浆果受害后,产生近圆形病斑,浅褐色至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团。

该病的病原菌为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

病菌在病组织或植株残体内越冬,显蕾期开始在近地面植株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

草莓炭疽菌是典型高温性病菌,30℃左右发病严重,在盛夏高温雨季该病易流行。

在田间,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流水传播。

连作,植株郁闭导致发病严重。

药剂防治: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亩100-140克,;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每亩145-270克。

5.4草莓根腐病
识别与发生:
主要为害根系,发病时由细小侧根或新生根开始,初出现浅红色褐色不规则的斑块,颜色逐渐变深呈暗褐色。

随病害发展,全部根系迅速坏死变褐。

地上部分是外叶叶缘发黄、变褐、坏死至卷缩,病株表现缺水状,逐渐向心发展至全株枯黄死亡。

其病原属半知菌尖孢霉真菌,病菌产生两种类型的的类型的分生孢子。

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内越
冬。

主要通过浇水,肥料和农具等传播。

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田间地势低洼、重茬、土壤粘重、施用未腐熟沤肥、中耕或害虫等造成根部受害多,病害往往严重。

药剂防治:
可用95%绿亨一号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浇根或喷雾,每亩1.5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亩100-140克。

草莓炭疽病分生孢子离体快速繁殖技术探讨

草莓炭疽病分生孢子离体快速繁殖技术探讨

部 位 、接 种 材 料 、培 养 基 、培 养 湿 度 、光 照 条件 对菌 丝体 和 分 生 孢 子 生 长 的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以 匍 匐 茎 为 接 种
材 料 ,培 养 基 中加 氨 苄 青 霉 素 5 O g・ m L 和链霉素 5 0 g・ m L~,能 尽 量 减 少 草 莓 炭 疽 病 菌 分 离 时 的 污 染 率 ; 以P D A或 P S A为 培 养 基 , 以孢 子 堆 为 接 种 材 料 ,光 照 为 2 5 2 I x ,湿 度 为 8 0 % ,是 分 生 孢 子 产 生 的最 佳 条 件 。

澎 江 右 J I : 种 学 2 0 1 3 年 第 3 期
文献 著 录格 式 :忻 雅 ,马华 升 ,阮松 林 ,等 .草 莓 炭疽 病 分 生 孢 子 离 体 快 速 繁 殖 技术 探讨 [ J ] . 浙 江 农业 科 学 ,2 0 1 3( 3 ) :2 6 6— 2 6 8
草 莓 炭 疽 病 分 生孢 子离 体 快 速 繁 殖技 术 探 讨
忻 雅 ,马 华 升 ,阮 松 林 , 王 淑 珍 , 方 献 平 , 肖文 斐
( 浙 江 省 杭 州 市农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浙 江 杭州 3 1 0 0 2 4 )
摘 要 :为 进 一 步 了解 草 莓 炭 疽 病 菌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为 其 田间 防 控 技 术 和抗 性 育 种 提 供 基 础 ,研 究 了 分 离
善草 莓炭 疽 病 的 防 治 措 施 。本 研 究 通 过 在 人 工 控 温 、控湿 条件 下 ,研 究 炭疽病 菌在 人工条 件 下 的产
a c u t a t u m和 C .f r a g a r i a e ,我 国草 莓 生 产 上 以 胶 孢 炭疽 菌 ( C .g l o e o s p o r i o i d e s ) 为多见 。

草莓高清病害图谱!(经典收藏)

草莓高清病害图谱!(经典收藏)

草莓⾼清病害图谱!(经典收藏)⼀、草莓青枯病草莓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的⼀种季节性较强的细菌性病害,多见于夏季⾼温时节,⼀般在草莓育苗圃及定植初期较易发⽣。

发病时植株下部叶⽚1-2⽚开始凋萎脱落,叶柄下垂、变为紫红⾊,植株发育不良,随着病情加重,部分叶⽚突然失⽔,仍为绿⾊但未变萎蔫,叶⽚似烫伤状。

根系外表⽆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呈现褐⾊,湿度⾼时可挤出乳⽩⾊菌液,严重时根部变⾊腐败。

防治措施1、实⾏⽔旱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

2、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畦深沟,合理密植,适时排灌,防⽌积⽔,防⽌⼟壤过⼲过湿;及时摘除⽼叶、病叶,增加通风透光条件。

3、加强肥⽔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营养、磷钾钙套餐肥嘉美红利、赢利来,活化⼟壤,调节⼟壤pH值。

4、药剂防治:育苗前⽤,60%三氯异氰脲酸⽚剂1000倍液喷洒地⾯。

发病初期,可⽤72%农⽤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或氟哌酸600倍或可杀得2000倍液淋根或、灌根。

展开剩余93%欢迎添加天宝农技服务平台草莓群微信号:159********,交流了解更多草莓专业种植技术。

⼆、草莓疫霉果腐病草莓疫霉果腐病在我国普遍发⽣,由于草莓植株矮⼩,茎叶、果实接近地⾯,为病害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浇⽥地发⽣尤其严重。

该病是由恶疫霉或苹果疫霉、柑橘褐腐疫霉和柑橘⽣疫霉这三种真菌引起的。

在草莓根、花穗、果穗、蕾、花、果及叶上均可发⽣。

根发病由外向⾥变⿊,⾰腐状。

早期地上不显症状,中期植株⽣长差,略显短⼩,到开花结果期如遇⼲旱,则植株失⽔萎蔫,浆果膨⼤不⾜,⾊暗⽆光泽,果⼩、味淡、汁少,严重时死亡。

叶、花序和果穗染病呈急性⽔烫状,迅速变褐⾄⿊褐⾊死亡。

青果被害,病部产⽣淡褐⾊⽔烫状斑,并迅速扩⼤蔓延⾄全果,果实变为⿊褐⾊,后⼲枯、硬化如⽪⾰。

成熟果实染病,病部稍稍褪⾊、失去光泽、⽩腐软化呈⽔浸状,似开⽔烫过,产⽣臭味。

防治措施注意检查草莓果实,发现果⾯上有⿊褐⾊⽔渍状病斑出现时,就要叶⾯喷洒800倍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溶液,或5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溶液,或500倍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溶液,或600倍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溶液,或2500倍52.5%噁唑菌酮·霜脲氰⽔分散粒剂⽔溶液,或2000倍50%嘧菌酯⽔溶液,或200倍40%三⼄磷酸铝可湿性粉剂⽔溶液,每7-10天叶⾯喷洒⼀次,连续喷洒2-3次,均匀喷湿所有的叶⽚和果实,以开始有⽔珠往下滴为宜。

草莓花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分享

草莓花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分享

草莓花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分享草莓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草莓花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了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为了保护草莓花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防治1. 灰霉病灰霉病是草莓花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花朵和叶片上出现灰白色的霉斑。

为了防治灰霉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植株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定期清除受感染的花朵和叶片,避免病菌扩散;- 使用合适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注意按照说明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炭疽病炭疽病是一种常见的草莓花病害,主要表现为花朵上出现黑色的小点,这些小点会逐渐扩大并导致花朵腐烂。

预防炭疽病的方法包括:- 定期修剪和清理草莓植株,保持植株健康;- 增加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病菌的滋生;- 使用防治药剂进行喷洒,注意按照说明使用,避免超量使用。

3. 根腐病根腐病是草莓花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

预防和控制根腐病的方法包括:- 选择抗病种植材料,降低感染的风险;- 增加土壤通气性,保持适当的湿度;- 避免过量施肥,特别是氮肥,以免导致植株生长过快,受到病菌的侵害。

二、虫害防治1. 蚜虫蚜虫是草莓花的常见害虫,它们会吸食花朵汁液,导致花朵凋萎。

为了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黄板或黄隧板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蚜虫的存在;- 使用生物防治剂,如寄生性黄瓜捕蚜蜂等,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使用合适的农药喷洒,注意按照说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2. 螟蛉螟蛉是另一种常见的草莓花害虫,它们会在花朵内滋生,破坏花朵的内部结构。

为了控制螟蛉的侵害,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定期检查花朵,及时发现并摘除受到螟蛉侵害的花朵;- 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注意按照说明使用,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 增加天敌的数量,如玉米蛀螟的天敌。

除了以上提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还应注意合理的灌水和施肥,保持草莓花的健康生长状态。

草莓染上病害怎么办?5种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草莓染上病害怎么办?5种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草莓染上病害怎么办?5种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草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素有“水果皇后”之称,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草莓还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种植项目,吸引了许多种植户种植。

而在草莓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果腐病、灰霉病、炭疽病等,严重影响到草莓种植的产量和品质。

那么,草莓染上病害怎么办?现将5种草莓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草莓疫霉果腐病草莓疫霉果腐病,在我国分布较普遍,主要病原有恶疫霉或苹果疫霉、柑橘褐腐疫霉和柑橘生疫霉三种真菌。

该病在草莓根、花穗、果穗、蕾、花、果及叶上均可发生,根发病由外向里变黑,革腐状。

早期地上不显症状,中期植株生长差,略显短小,到开花结果期如遇干旱,则植株失水萎蔫,浆果膨大不足,色暗无光泽,果小、味淡、汁少,严重时死亡。

叶、花序和果穗染病呈急性水烫状,迅速变褐至黑褐色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

低洼积水地块注意排水,行高畦作床,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

实施检疫,不在疫区病田育苗和定植。

病田在定植前用氯化苦每公顷195-300升作土壤薰蒸消毒。

定时用苹腐灵浸根,发病初期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代森锰锌、百菌清、克菌丹500倍液,或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5%瑞毒霉、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300倍液喷雾,每隔10天左右1次,连防3-4次。

采收前3天停药。

二、草莓灰霉病草莓灰霉病在我国各草莓栽培地区都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后发病逐渐加重,特别在南方采果期正值春雨时节,发病更为严重。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常造成实腐感病品种的病果率在30%左右,严重的可达60%以上,对草霉产量、品质影响很大。

防治方法: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移栽或育苗整地前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节水栽培,选用紫外线阻断膜抑制菌核萌发。

开花前期、开花坐果期和浇水前喷药防治,促进果实发育,重点保花保果,协调营养平衡,防治草莓畸形发生,使草莓丰产优质,浇水后加大放风量。

大棚草莓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草莓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草莓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大棚草莓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大棚草莓烂果的原因所谓病理性烂果,就是由各种病害引起的烂果。

造成草莓烂果的病害非常多,有十种以上,如草莓的白粉病、灰霉病、疫霉果腐病、菌核病、炭疽病等,因此在防治病理性烂果时,首先需要了解到是何种病害引起的,而后才能选择对路的药剂,若不了解所存在的病害而盲目用药,是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虽然引起烂果的病害如此之多,但经调查主要的病害有:一是灰霉病,以长丰为例,发生普遍,有70%-80%的烂果都与其有关;二是疫霉果腐病,今年在有些地区发生也是较为普遍;三是菌核病;四是终极腐霉烂果病,当然有些田里还有黑斑病和蛇眼病的发生。

大棚草莓烂果的防治措施1、以农业防治为主,控制好棚内的湿度。

2、通过植株管理来防治。

草莓在果期每株只需保存7-8片叶就能够满足生长以及果实膨大对养分的需求,如果草莓叶片过多造成田间密闭,会助生各种病害。

3、一旦田间发生病害,有烂果现象,就应该及时摘除病果病枝病叶,防治二次侵染。

4、对于病害发生的田块,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的方法。

白粉病造成的烂果,其典型特征就是果子表面有一层白粉,可选卡拉生、翠贝、世高、阿米妙收以及福星来进行防治。

使用世高和阿米妙收时注意一定不要盲目的超量使用,不然会对草莓的生长和膨果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但是如果草莓有旺长的趋势,常量使用这两种药剂可以控制旺长。

灰霉病发生不严重时,可选嘧菌酯、扑海因、密酶胺等,若是严重,建议大家选择一些专用药剂,如瑞镇、凯泽、健达、露娜森等。

但使用药剂时还是建议轮换交替使用,这样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防止病菌抗性的产生。

对于疫霉果腐病,建议选择凯特、阿克白、扑海因。

有些田块还有终极腐霉烂果病,表现为果实腐烂时,在果面会有棉絮状的白霉,而且较密较厚,如棉絮一样。

对于这个病害,可以选择恶霉灵、甲霜灵、甲托这类药剂。

菌核病造成烂果的表现是:开始在果面有稀疏的白色霉层,后来渐渐地出现黑色如老鼠屎状的菌核。

草莓炭疽病发生条件

草莓炭疽病发生条件

草莓炭疽病发生条件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南方草莓产区发生较为普遍。

致病菌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的草莓炭疽菌。

病菌随被害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一般在7至9月份的高温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浸染发病。

连作地发病重,老残叶多、植株徒长、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在育苗期和移栽的时候,发病还是比较严重的。

很多草莓苗移栽了之后,死苗不断,就是因为感染了痰菌病。

炭疽病危害的部位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匍匐茎、叶柄、叶片,托叶,根茎部等等。

那么,草莓炭疽病发生条件是?一、草莓炭疽病的表现1、感染部位会产生一些椭圆形的病斑,直径大概在5毫米左右,有一种向里凹陷的形状。

刚开始的时候,病斑是红褐色的。

草莓炭疽病表现,到了后期,它会变成黑色的。

当上面的病斑变成环形圈的时候,其实病斑上面的部分都已经枯死了。

感染部位会出现一些纺锤型的或者是椭圆形的病斑,颜色是黑色的。

看起来有一种溃疡状,要烂掉似的。

2、有一两片叶子处于那种萎蔫的状态。

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整个植株都会出现枯死的状态。

根部的横切面,也会发生一些病变,从外向里都会变成褐色,且根不好拔出来。

浆果要是感染了这种病,它上面会出现一些跟圆形接近的病斑,颜色是淡褐色或者是暗褐色的。

有一种软腐的形状,而且呈凹陷状,后期会长出一些孢子堆,是红色的。

高温高湿的条件,发病更多一些的。

二、草莓炭疽病发生条件1、病菌在组织或植株残体内越冬,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植株的幼嫩部位侵染发病。

草莓炭疽病是典型高温性病菌,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0度左右,最低为10度至15度,最高为35度至40度,在盛夏高温雨季该病易大规模流行。

在田间,孢子借风雨和流水传播。

连作、老残叶多、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或密度过大造成株间郁闭时发病重。

2、高温高湿,病菌侵染,最适气温:28摄氏度到3摄氏度,相对湿度百分之90+嫩苗易受侵染5月下旬后,气温升至25度以上,匍匐茎以及近地幼嫩组织由于接触土壤,土壤可能带有病菌,比较容易受病菌侵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7O 2013 Zhenjiang l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asurements of bacteriostatic ac— tivity at room Bac ̄us subtilis was made into PDA plates containing active bacteria at 1×10 ,2×1O4,1×1O ,2×100,1×100, 2×100,1×10 and 2 xl0’cfu/m『_re— spectively,as per dilution plate tech- nique.and Osthole was made into PAD plates containing the materia s at 2.5,O.5,0.25,O.O5,0.025,0.005 and 0.001 mg/L,with the same method. The group with sterile water was set as a control group,and fungus cakes were drilled with a puncher(diameter at 4 mm1 on the edges of well-grown Colletotrichum fragariaein PDA medi- a.Subsequently.the fungus cakes were inoculated into center of a plate and every pathogen included four rep- etitions per concentration.The plates were then placed in an incubator at 25 ℃fOr 96 h.Net growth diameter of a bacteriaI colony fNet growth diameter= Diameter of a bacteriaI colony—Diam- eter of a fungus cake)was measured with decussation method and the inhi- bition ratios were calculated(Inhibition ratio=Net growth diameter of a bacte- riaI colony in a controI—Net growth di- ameter;n a bacteriaI colony in test groups)/Net growth diameter of a bacteriaI colony in a control xl O0%1. Additionally,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oxicity was computed with a DPS1 3.0. Test of chemical agents’effects in field The test was conducted in straw- berry fields(Hongjia)where seedlings were cuItured with rains sheltered and cultured in an open fieId.Specifically. Bacillus subtilis was applied with three concentration at 600,675 and 750 g/hm ;Osthole was applied with con- centrations at 1 800.2 250 and 2 700 mI/hm :prochloraz was set at 600 ml/hm2.The controI group was set without protections.Every treatment contained three repetitions in test site at 40 m for each.with randomized- block arrangement.The outdoor test was in a Fanmiao ffor seedling repro- duction)field in Tianwang town,Ju- rong city,where a strawberry cultivar, Hongjia,was grown and transplanted on March 22.The former grown plants were rice in the field.As for reproduc- tion test(avoiding rains),it was con- ducted in a field of Houbai farm in Ju. rong city,and Hongjia plants were grown and transplanted on March 24. The former grown plant was also rice. On July 10. 201 1.the prepared medicines were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followed by application every seven days thereafter,totaling three Table 1 Indoor measurements of medical effects on 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times.The medicines were spray ed with an electric sprayer(1 6 type)on Ieaves.stems or stolons and water WaS applied at 600 ka/hm2.It is notable that diseases of Ieaves。petioles and stolons were suweyed to record dis- ease grade and index before applying medicine and 7 and 14 d afterthe Iast time of applying medicine。In general, disease standard can be graded into grade 0 without scab.grade 1 that scabs cover below 5%of the whole plant organs (1eaves,petioles and stolons),grade 3 that scab coverage takes up to 6%-10%.grade 5 that scab coverage takes up to 1 1%-25%. grade 7 that scab coverage represents 26%-50%.and grade 9 that scab cov- 

erage represents over 50%. 

Results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at room According to measurements of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in a room.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oth of BacNus subtilisand Osthole has a high bacte. riostatic activity on Colletotrichum fra— gar/ae and the values of自 were 0.007 5 and 1.063 0 ml/L(Table 1). Field test Prevention effects of seedling cul- ture with rain sheltered Results of the seedling culture with rain sheltered (Table 2)showed that after the 3rd ap. 

,mg/L; ,ml/L. Table 2 Prevention effects of chemical agents on strawberry anthracnose in seedling culture with rain sheltered 

Diferent capitals after figures represent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erences(P<O.01). Similarly hereinafter. 

plication,the prevention effects of the and PC at 600 ml/hm achieved groub with BS al 600,675,750 g/hm ,88_75%,90.45%。52.82%,6O.35%, SC at 1 800,2 250 and 2 700 ml/hm 64.38%and 94.1 2%,respectively.It is 

notable that the prevention effects dif. fer insignificantly upon BS or PC con. centrations,but the treatments of BS and PC were of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erences with that of SC(P<0.01). Compared with prevention effect in the group 7 d after medical application.it is obvious that the prevention effects 1 4 d after application declined little,but the correlation trends between difer- ent treatment groups were the same. Prevention effects of seedling cu1. ture in the open fields According to test results(Table 3),after the 3 appli. cation,the preventions effects of the group with BS at 600,675,750 g/hm , SC at 1 8O0。2 250 and 2 700 mI/hm0 and PC at 600 mI/hm achie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