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模式、动向与思考

[摘要]:电视节目评估作为一种效果评估机制,更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机制,一直为广电管理高层、电视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所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电视节目评估的概念和评估模式进行界定和归纳,比较各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异同,分析央视改进其综合评估体系的新动向,并就如何强化社会效益因素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世纪伊始,为适应我国电视业市场转型持续深入的要求,各级电视台陆续推出一系列新的管理机制,试图与纳入了收视率因素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相适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确切地说,是多指标、综合性的节目效果评估体系。

建构这种综合性评估体系背后的逻辑是,作为社会主义体制而非商业体制下的电视台,我们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评估体系中,除了要有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指标外,还要有若干能够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参与其中。就此而言,节目综合评估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估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导向机制。

如今,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不断遭遇新媒体的冲击,电子荧屏传播开始向数字视频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传统电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下各种盲目追求收视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发生样本户被污染事件。新媒介时代,如何在坚持“两个效益”并重的前提下,强调社会效益因素在节目评估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体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观众需求,实现电视传播在传播方式、价值导向、经营意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以下本文对我国电视界目前电视评估的概念和模式进行界定和概括,分析发展动向,并就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电视节目评估:概念与模式

我国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相对成熟的模式,并真正应用于节目评估实践。

1、节目评估与评估体系

节目评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节目传播效果进行评估。通常,节目效果评估又分为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播前评估属于预馈性的,并非是对已然态的传播效果的评估,只是一种预估;播后评估则属于反馈性的,主要针对实然态的传播效果而言。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都有可能涉及对节目质量(或价值)因素的评估,这可以视为是对节目效果中致效因素的评估,而非是对实际效果的直接评估。目前各电视台所努力建构的评估体系,基本属于播后效果评估这一类。

就此而言,所谓节目效果评估,主要是指电视台为提高节目质量、传播效果和经管效率,按照一定的原

则和标准,对节目传播所产生的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内的各种直接或间接效果(包括某些致效因素)所进行的评价和测定。

国内常见节目评估体系,是指为实现评估目的而构建的一套多指标、综合性、定量化的评估系统。一般是将各种待评要素指标化和可测化(或可评化),主要采用量化方式处理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由各种指标、权重和数学运算组成的系统。

2、评估模式

建构综合性节目评估体系是一项颇具中国特色的工作,是由我国电视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一项探索。它反映出中国电视人力图兼顾市场、技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多种要求,力图追求舆论导向与市场机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特点。其中,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最具代表性。

作为中国电视业旗舰的中央电视台,经过三年的酝酿研究,于2002年底推出了以“三项指标,一把尺子”为特征的《中央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方案》,以及《中央电视台栏目警示暨末位淘汰条例》,俗称“末位淘汰制”。“三项指标”分别是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和成本指标——客观指标以收视率为基础兼顾其它影响因素,反映节目的实际收视表现;主观指标综合反映专家、领导等对节目的评议结果,成本指标则反映节目的投入产出情况。“一把尺子”则指经过对三项指标加权处理后得出的栏目综合评价指数,后者由各种指标经数学运算得出。这种形式,操作比较简便,为评估指标的增减预留了空间,显示出该体系一定的开放性。

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的推出和实施,产生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各级电视台也纷纷制定一系列立足于本台实际的节目评估体系。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2008年曾经对省会城市台以上层级的电视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受访者称所属电视台进行常规性节目评估,其中四分之三采用多指标的综合性评估体系[1]。各级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在评估思路、指标分布和构成模式上与中央电视台基本相似,大体包括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和成本效益这三类指标。

图一:电视节目评估体系基本模式

资料来源:据央视《节目综合节目评价体系》、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节目评估:理论与实践》、麦敏诗“电视栏目评价体系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士论文)、笔者所在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2001、2006、2008年访问数十家电视台所获得的评估体系资料编制。

总体上看,这一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将收视率(系列)指标纳入其中,注重收视市场反应;其二,强调体系的综合性,并非以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的惟一指标,而是包括了包括领导意见、专家意见、观众意见和成本效益因素在内的各种指标。

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电视节目评估采行的是收视率指标的单一淘汰制,这是将日常节目的收视率数据反馈,与阶段性的多指标综合性节目评估混为一谈了。不错,有许多电视台∕频道、栏目组日常就看收视率,因为收视率每天都出数据,反馈非常迅速和简明,看起来也一目了然,可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以收视率去淘汰节目。在实际操作中,或许确实存在收视率“一票否决”的现象,但是至少在台面上,各电视台基本上采用的还是综合性评估体系。

二、各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比较

构建适合本台实际情况的节目评估体系,在本世纪初成为各级电视台勉力开展的一项工作。虽然有中央台的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作模版,但是因为“台情”不同,各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体系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考核周期等方面仍然有所区别。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总体上看,各级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的综合性、概括性和复杂性,按照“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的顺序,大体呈现依次递减的现象;而绝大多数电视台的评估体系中,收视率指标所占的权重都超过了50%,有相当一部分超过了70%[2]。以下列举了若干不同层级电视台评估体系的指标构成情况,有一定代表性,以窥斑见豹。详见表一。

表一:各级电视台节目评估体系指标构成

资料来源:据麦敏诗“电视栏目评价体系发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学士论文)、王兰柱主编《中国电视节目评估:理论与实践》、笔者所在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2001、2006、2008年访问数十家电视台所获得的评估体系资料编制。

各电视台评估体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首先,指标构成不一。绝大多数电视台并未采用中央电视台那样比较概括性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分类方法,而是直接列出了收视指标、专家评估、领导评议、成本计算等四项指标;有些台专门设置了满意度、观众评议等指标,有些则未关注观众意见;有些电视台设置了内容评估指标,比如湖南台设置了台内评奖和作品竞赛指标,后两者基本属于节目质量指标(可称为致效因素指标)而非直接的传播效果指标。当然,也有一些电视台评估体系比较简单,只由2-3项指标构成。

其次,指标权重分配不同。中央电视台对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成本效益指标分别赋予50%、30%和20%

的权重。客观指标并非是原始收视率,而是对频道、节目类型、播出时段等影响收视率的因素进行加权处理后得出的数据,在评估体系中所占权重为50%,这个数字相比几乎所有电视台的收视指标所占权重来说,可以说是最低的。比如,以杭州电视台为例,其收视指标、观众满意度和专家评估指标的权重分别为70%、10%和20%。

第三,次级指标构成差异相对较大。就客观指标而言,湖南台和厦门台都考虑了市场份额这一竞争性收视指标,有更多的电视台则只考虑收视率这一指标。在主观评价方面,地方电视台较多采用领导和栏目责任人评议,也采用满意度指标,但是鲜见观众评议指标。还有一些电视台不用成本指标,而直接采用广告收益指标。

第四,考核周期不一。中央电视台以一个季度为评估周期,一年考核四次,一年内被累计警示三次,即遭淘汰。省级电视台中,江西台以一个季度为考核周期,而辽宁台则每月进行一次评估。另有一些市级台则以半年或一年为周期进行考核。

值得注意的,由于收视率调查网的铺设仍然以全国网、省级网、省会城市网和重要的城市网为主,并未完全覆盖一些地级市,也就是说这些地级市市场上尚未有调查公司进行收视率调查。由于没有收视数据来源,这些地方电视台(如四平台、龙岩台、咸宁台)的评估体系中,便缺少收视率这一客观指标,也未见观众评议指标,仍然采用比较主观的指标,比如领导意见和栏目责任人评议等。这样的主观指标的设立和数据获取,相对来说操作比较简单,不那么复杂,当然弹性也会较大。

三、央视节目评估新动向

中央电视台节目综合评价体系,从上世纪末产生设想到开始筹备,直到2002年方案试行,再到纳入正常评价和管理阶段,历时数载。近年来,在新媒介冲击和市场压力下出现的各种恶质收视竞争苗头,已经引起了广电业管理高层、业界学界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业的排头兵,不断反思现行节目评估模式,进行调整创新,力图强化社会效益因素的影响,强调自身节目制播的“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特点。

央视对节目评价体系的新一轮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改“三项指标,一把尺子”为“五项指标,一把尺子”

中央电视台综合评估体系过去由客观指标、主观指标(领导打分+观众满意度)和成本指标组成,分别赋予这三项指标5:3:2的权重,经过计算得出综合评价指数这“一把尺子”。用公式直观地表示为:

综合评价指数=50%×客观评价指标+30%×主观评价指标+20%成本指标

不可否认,中央电视台作为惟一国家级电视传播平台,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力,在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发挥

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已经超越了单纯收视率所反映的效果范围。栏目品牌化是央视希望追求的发展目标,就像它的年度广告招标的LOGO所显示的,“相信品牌的力量”而非“相信收视率的力量”。同样,栏目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标示其生命力,体现其成长性,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央视追求的目标之一。

为此,央视在三项指标之外,另外设立了两个指标:一个是品牌指标,该指标主要考察栏目社会影响力、广告号召力、对频道贡献、资源使用等因素。具体操作上,对满足四种情况的栏目予以品牌加分。这四种情况分别是:获得年度综合评价前列,广告收入位于频道前列,每年被评为优秀栏目,以及在两个以上频道播出的栏目。另一个是趋势指标,考察栏目的成长状态:通过与前三年平均收视数据的比较,确定栏目收视的成长状态,再转换为趋势指标,即以栏目本季度的平均收视率除以该栏目前三年同季度的平均收视率。

在确立了新体系由五项指标构成后,央视又分别从过去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中各分解出10%的权重,分别赋予新设立的“品牌”和“趋势”两个指标,改进后的节目评估体系中,收视率指标所占的比重虽然仍是“老大”,但是已经不足一半。新评估体系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

综合评价指数=40%×收视指标+10%×趋势指标+10%×品牌指标+20%×主观指标+20%×成本指标

2、强化社会效益评估

强调社会效益因素的作用,强化舆论引导力和传媒的传播力、影响力,体现主流价值观,以适应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更好地担负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一时代新要求,这是中央电视台近期节目评估体系调整的又一新动向。

在央视原有的综合节目评价体系中,社会效益指标主要由领导意见和观众满意度两项指标构成,后者数据来自大型抽样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分为频道满意度和栏目满意度两类,其中频道满意度部分包括频道主指标、频道要素指标、频道辅助指标三大类;频道主指标包括入户率、观众规模、满意度、期待度等,频道要素指标则由栏目表现、节目编排等构成,至于频道辅助指标则包括品牌栏目、频道创新等十大因素。栏目满意度也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栏目主指标、分类栏目要素指标、辅助指标。其中分类栏目包括三类,一是新闻资讯类、二是专题服务类、三是综艺益智类,分别有不同的次级指标来评估。

满意度一直被视为是弥补收视率调查的不足、平衡收视率的市场取向、体现节目传播社会效益的一大法宝。中央电视台改进评估体系的选择之一是,在原有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强调舆论导向原则,强化社会效益的重要性,这项任务主要通过建构社会效益指标体系、改进满意度调查和优化原有指标体系来进行。比如,在社会效益评估体系除原有的领导意义和满意度外,又中加入体现舆论引导力、主流价值观、公益性、影响力等方面的因素,这些维度的评估,有些信息来自专家和领导小组,有些来自观众调查。这样,社会效益调查将会更多反映深层次的观众主观意见,从操作层面看,也可以与满意度调查同源进行。

改进评估体系的另一个选择是,采用“节目社会效果评估体系”之名,突出强调节目评估的社会效益导向,构建由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专业品质等维度组成的评估体系。其中引导力体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

导方向和能力,传播力体现传播的广度,影响力体现传播深度,专业品质则反映节目质量。除传播力涵盖收视指标,来自市场监测外,其余数据均来自大型观众调查和专家、领导评价。

很显然,加强和完善社会效益评估,既要体现导向性和激励性,也要讲求科学性。一方面要对相关概念尤其是一些抽象度很高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和科学分解,将其转化为可以测量和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上,要对相关指标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并确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主观指标的数量和范围,突出重点,避免繁琐。

四、小结与思考

由上述概括、比较和分析可知,鉴于我国电视业“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特色,即既非单纯的公共电视,亦非纯粹的商业电视,我国电视媒体在发展目标、管理模式、组织架构、激励约束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内在冲突和矛盾,这也突出反映在各电视台的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上:

首先,评估目标多重,致使评估体系向着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方向“给力”,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电视媒体集舆论宣传、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于一身,各台都试图构建起一套“综合、全面、多指标”的评估体系,用一把尺子衡量各类频道和节目,以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评价体系集多重要求于一身,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随着社会矛盾和市场压力的变化,不断校正发展方向。

其次,对数学手段的依赖性较大。我国电视媒体的节目评估多是采用“指标+权重”的模式,试图用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通过赋予各种指标不同的权重,来抹平节目传播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别。自央视建立“三项指标,一把尺度”的节目综合评价模式后,各地电视台也纷纷效仿。虽然各台在指标上有一定增删加减,权重分配也各不相同,却是在对统计手法的应用方面,并无本质区别。

第三,注重播后评估,忽视播前评估。各级电视台建立的基本上是节目播后效果评估,鲜见有成系统的播前评估方案。事实上,科学完善的播前评估是传媒产业市场化的自然体现,尤其在制播分离机制下,是节目进行合理有效的生产、定价、购销和编排的必然要求。这样做,既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尽可能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评估体系中新媒介因素的作用尚未有所体现。现有评估体系仍然囿限于传统电视,对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分流严重,传统电视收视已经向数字视频收看延伸的状况重视不够。其实,新媒体除了对传统电视形成冲击,与之竞争受众外,还有一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的现象,或许会促使后者受众回流。比如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时播出的节目,透过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效应,有些观众可能会重新回到电视机前,或者成为新旧传媒的重叠受众。视频与荧屏同播节目的观众,是否同属电视节目的到达人口?这对一类节目的受众规模、收看行为、忠诚度、受众满意度的评估如何进行,传统的评估体系几乎无所着墨。

第五,强调评估体系中社会效益因素的重要性。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电视台开始对节目评估体系进行改进,目标是强化评估体系在舆论引导、主流价值观、传播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

利拨乱反正,纠正目前电视市场上盲目追求收视率、节目低俗化等乱象。这项工作既涉及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概念界定等问题,也涉及如何指标化、定量化、操作化等技术性问题,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强调节目评估的社会效益取向,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将收视率与社会效益指标人为对立起来,两者是不矛盾的,没有一定的收视率,没有人观看的节目,是谈不上有好的社会效益的。二是应该充分发掘和深度利用现有收视率调查的一些指标,尤其是有些收视指标与满意度高度相关,可以涵盖后者的某些内容,从评估目的出发,对其进行深层次开发,而不是轻易增加一些新指标,这样可以提高调查的投入产出比。三是社会效益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具体、简明和聚焦,一来指标太多,彼此之间关系愈不易理清,核心取向愈易模糊和复杂;二来社会效益指标基本属于心理指标,主观性较大,如果指标过于抽象,评估的伸缩性就更大,难以保证节目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最后,我国电视节目评估还有一个带全局性的问题,即缺少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估平台,也缺少第三方评估机制。目前电视节目评估基本上由各电视台自己完成,只对自身节目作评估,缺少可资参照和横向比较的坐标系。虽然市场上各频道的节目收视率是一项可比指标,但是仅仅比较收视率是不够的,因为“收视率不能说明节目品质”,也不能“直接反映观众满意情况”,这样比还容易造成盲目追求收视率的现象。在满意度或社会效益评估这一部分,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评估网,由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来进行这项评估工作,将不同频道或不同节目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这样会使节目在社会效益方面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突显出来。

这方面其他地区和国家有一些经验可资借鉴。比如,香港的“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就是由一个名为“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顾问团”的组织主持,委托调研机构实施,统一评估香港市场上若干家电视台的观众满意情况。曾经,在收视上并不占优的香港电台制作过一档名为“寻找他乡的故事”的节目,连续获得欣赏指数得分冠军,显示出不同于收视率的另一优势。韩国也曾经由第三方评估其三家主要电视台(KBS、MBC、SBS)的欣赏指数得分,结果显示,公共和民营电视台在多样性和节目品质定位上存在明显差异,有的走高端路线,有的走低端或中端路线,从而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3]。当然,香港和韩国电视市场相对较小,统一评估比较容易操作;我国电视市场体量庞大、层级多重,要进行类似评估,困难会比较大。不过可以先行局部试验,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然后推广。总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学习和参考他人的经验,对于建立和完善我们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会有相当的助益。

[注释]

[1]参见刘燕南“收视率调研的中国景观”,《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电视节目形态的发展与创新 陈思如 引言:电视节目研发创新是电视市场主体进行原创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主要体现在资金、人力资本投入和消化吸收应用等方面。但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电视节目的研发很不理想,整个电视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电视节目的研发比较零散,一般是停留在举行专家座谈会、论证会或创意策划的层面,而真正投入一大笔资金、建立创新机制用于内容研发的情况不很普遍。近几年来,不少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成立了名目不一的研发部门,但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搜集汇总国外最新节目的层次上,实质性的创新开发工作远没有展开。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和盲目的节目改版跟风导致不少电视机构存在着短视的倾向和态度,无心考虑建立长远持续的创新体系,电视台内部又大都不具备创新激励机制,造成原创动力缺乏。国内电视媒体的节目创新能力呈现出整体贫弱的“亚健康”状态,节目生产克隆成风、简单复制、拙劣模仿,已然成为恶性循环。 一、国内电视节目创新力现状 1. 电视节目创新的“亚健康”状态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的省(市)级电视台成立了研发部门,其中75%的研发部门直属台领导管理。这似乎给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不可否认,当前国内电视媒体的创新能力仍然整体上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克隆成风、简单复制、拙劣模仿似已成业界的惯性反应,许多电视台的研发部门没有固定或比例合理的研发投入,甚至没有应有的编制,有被边缘化、虚置化之虞。绝大多数电视台在走投入低、产出高、见效快、风险小的“模仿创新”之路,而纯粹的自主创新实属凤毛麟角。模仿创新固然可以大大减少研发成本,不必或者最少地承担新产品的试错与新市场培育的风险,在中国电视市场化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下具有一定的过渡意义和可操作性。但长此以往,不利于电视媒体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进而导致市场对创新者的激励机制失效,以致电视节目创新能力的贫弱乃至衰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被誉为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的中国传媒市场,已有国际传媒巨头不断尝试曲线型的实际进入,要应对狼来了的巨大挑战,必须苦练内功,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电视媒体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自主创新精神的缺乏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律动的敏锐反映和挖掘不够。在电视节目创新的过程中,双眼紧盯欧美,一心只想往外求得真经的做法,未免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2. 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 根据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创新系统的建设没有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在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中也未形成共识。“容忍失败”这一环节的缺失,成为阻挡有效创新、持续创新的思想障碍。蒂姆·安姆勒认为:“尽管适当的文化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创新,但是没有适当的文化,创新就必然会受到阻碍。”良好的媒体创新文化可以激励、保护、支持电视节目创新者的活动。允许挫折、宽容失败应当成为鼓励创新的同义词。只有培植一个适合于创新的土壤,创意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不可否认,业界管理者在鼓励创新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各种高级别的培训、观摩、交流,高额的创新奖励,先进的创新机制,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在我们看来,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电视媒体,做好了大刀阔斧创新应变抢夺空中阵地的准备,却没有接受失败、容忍失败的心理准备。而容忍失败与创新奖励均是保证有效创新、持续创新的前提,缺一不可。因为不能容忍失败,无形中给人们戴上了“紧箍咒”,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节目质量评价体系

节目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酒泉电视台王培金节目是电视台的最终产品,它是体现电视台宣传能力和水平,实现宣传目的,达到宣传效果的中心环节。节目质量是电视台争取观众的保证。如何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是电视台一个常新的课题。作为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个地方性电视台,如何在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争得一席之地,就更得认真研究提高节目质量这个课题。 酒泉电视台,现在虽说具有一定的节目制作能力和手段,有了一支采编队伍,自办着《酒泉新闻》、《新闻周刊》、《经济生活》、《荧屏导视》和《广告》等固定栏目,不仅节目质量参差不齐,而且一直提高不大。在全省每年的节目评选中一直拿不上头奖,甚至连个二等奖也很难拿上,三等奖也不是很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2年我们制定了一套自办节目质量月评办法,尽管还很不完善,也不十分科学,通过近一年的试用,还是显示出了一定的作用。2002年本台在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播出节目的数量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200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本抬稿件7件,省卫视台、省有线电视台等播出本台稿件500余件。其中《驼铃声声》还荣获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最佳电视摄影奖和最佳音乐奖两个中央级媒体奖项,填补了本台多年来没有中央级媒体获奖的空白。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成立由台领导和各部门、各类专业人员组成的节目质量评价机构(我们叫节目质量评价小组,也可以叫节目质量评价委员会等),然后明确节目质量评价机构的目的和任务。我们确定的节目质量评价小组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对本台自办节目的月评,促进本台自办节目向精品化方向发展,最终提高本台在媒体竞争中的有效实

力。确定节目质量评价办法(包括各类节目的评价范围、奖罚办法等)。我们确定的节目质量评价办法是:每月对全台各类自办节目由台总编室抽取部分进行一次评价,并对参与考评的节目进行书面点评,将考评结果向全台公布。 其次是根据本自办的《酒泉新闻》、《新闻周刊》、《经济生活》、《广告》等节目,分类确定各类节目的评价要素。比如:我们对新闻类节目就主要考评宣传纪律、时效性、真实性、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宣传主题等要素;对《新闻周刊》等专栏类节目就主要考评宣传纪律、新闻价值、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拍摄质量、信息量、宣传主题等要素;对《广告》类节目主要考评广告创意、画面构图、广告长度、拍摄质量、广告词撰写、广告配乐及特技运用等要素。 第三是确定奖罚办法。就是对节目评价结果的运用。对评选出的优秀节目由台上给予奖励,并在部门月效益工资考核、年终奖金、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中予以体现;对评选出的劣质节目不仅台上处罚,而且影响效益工资考核、影响年终奖金、影响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连续三个月在考评中被评为劣质节目的,由台总编室提出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连续半年被评为劣质节目的由台总编是向台领导提出撤销该节目的意见,经台总编委员会研究确定该节目的存留。 第四是由台总编室对月评节目写出书面点评报告,总结各类节目的经验和长处,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 总之,本台的这套节目考评体系还处在试运行当中,目前还在进一步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节目进行考评绝对是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降低节目成本、形成节目良性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电视节目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节目形态分析及创意建议一、新闻类电视节目形态概述 电视节目形态指的就是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对应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它是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着适用于不同内容的电视处理方法。在各种电视节目充斥着观众眼球的今天,无论面对何种收视需求,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收视的竞争,都必须转化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形态才能为观众所接受。就目前国际电视市场节目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信息形态、访谈对话形态、评论类节目形态、综艺娱乐节目形态、记录片节目形态、电视剧等不同的节目形态。 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变化,但在电视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使得新闻传播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电视新闻节目以鲜活的现场、及时的报道与现实世界、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信息社会的活跃时空。电视新闻的主要形态分为消息类新闻,包裹式新闻、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 二、《焦点访谈》节目的形态分析 《焦点访谈》于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创办,节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它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多次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栏目平均每天收到数千条来自观众通过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提供的收视意见和报道线索。

其结构模式: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演播室主持人引入(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我们小组分析: 1.在新闻事实陈述部分,它往往通过主持人的同期声,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围绕着这个主题,从多个侧面展开。但是这些问题的局限性比较明显,都不够深入。 比如在12月23日的“快递为何夺人命”一期中,主持人的同期声配的问题是“何为氟乙酸甲酯”;“那么,既然国家有相关法律规定,氟乙酸甲酯这种剧毒液体又是如何得以流入快递路线呢?”“那么为什么化工公司明知违规,还要借用普通快递公司渠道呢?”“事实上,若是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 电视节目内容评价体系由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和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两大系统构成。主观评价指标系统由专家评价、受众评价两方面的指标构成。客观评价系统由收视率评价、投入产出比两方面的构成。 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它给受众提供的是信息和娱乐服务,因此电视节目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复杂的。电视节目具有公益属性和商品属性,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具体到《秀一天》栏目的节目内容质量评价,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建立起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在网络上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受众收视前对电视节目的预期将很大程度决定观众对节目的收视程度。如果节目的质量达到或超出目标受众的预期,节目的质量调查结果会很好,反之,节目的质量调查结果很差。受众的节目预期通常和电视台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调查的质量数据应该是电视节目的质量指数,反映的是节目质量的综合状态是处于上升还是下降。 电视节目的高质量意味着高效益、高价值、高附加值,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有效收视观众人数反映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和产生的效果,决定了节目播出的价值。但是,电视节目质量仅仅靠收视率来衡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电视节目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引导舆论、倡导主流文化的特殊作用,只靠收视率评价可能会导致节目广告化、媚俗化。而且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地区差异较大,收视率的调查结果还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收视情况。我们应该根据电视台已有的

实际经验,利用社会调查统计的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电视节目质量评价体系。 1. 专家评价 电视台可以邀请相关的学者专家做电视节目的质量顾问,请他们给电视节目打分。专家学者往往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对电视节目相对来讲比较关注,他们对节目内容的评价数据是有专业代表性的,对指导节目创新是很有帮助的。被邀请的学者应该有合理的组成结构,应该包括新闻、传播、电视、文化、社会、心理、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还可以包括与具体节目内容相关的学者专家。专家名单应该灵活调整。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学者专家往往工作忙,需要与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在电视台网站建立节目质量评价系统平台,使特约专家学者在家里通过电话连入网站,及时进行网上节目打分。电视台可以降低费用,通过网络及时通知专家学者关于节目质量评价的相关信息。对专家学者来说,这样也可以减少在住处和电视台之间的往返次数。电视台能够及时得到专家学者的节目质量信息,而且数据可以直接进行计算机处理,减少了录入工作,提高了节目质量评价系统的效率。 2. 观众评价 随着电视节目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电视节目不再一味追求绝对收视率,而是追求对于目标观众的到达率和收视率,所以就会出现一

(完整版)奇葩说电视节目分析

《奇葩说》由爱奇艺马东工作室出品,于2014年11月29日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目前两季节目皆已收官。这是一档为年轻人创造收看内容的节目,以辩论形式为主,寻找最能说话的人。《奇葩说》播出后迅速受到观众的青睐,在豆瓣上获得了9.0分的好评,第二季播放量达到6.2亿次,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笔者现从节目的主持人、节目辩题以及互动方式几个方面来探究其成功因素。 一、主持群设置扩展话语体系 对于互联网自制节目而言,点击量与节目的成败密切相关,而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语言类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和选手的成功选择就成为增加受众的关注度乃至关乎节目成败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第一季的“马晓康”组合还是第二季的“KJM”组合都获得了居高不下的人气。 马东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担任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在《奇葩说》节目中,他一改往日正经的风格,走上了搞笑的路线,形成反差效果。高晓松是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博古通今,说话风格犀利。蔡康永是作家、主持人,说话柔和,喜欢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道理。作为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双重身份的金星心直口快,言语麻辣大胆,擅以观点取胜。几个人你来我往,捧哏逗趣、言辞大胆,各自以其深厚的人文及主持功底串联起整个节目。

为丰富其节目看点,《奇葩说》每两期会邀请一名娱乐圈当红明星作为嘉宾和现场选手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他们也是主持人构成中的一员。“女神”或“男神”的加入,为节目的两性话题增添了相应配比的女性或男性力量,构成了节目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使辩题从内容和视角上都有所丰富和扩展。另外,还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树立综艺节目品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内容引人思考,传递正能量 《奇葩说》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年轻人。据统计,《奇葩说》20-29岁观众的比例占有86%。在节目开始前,都会有一个小短片,旁白为:“40岁以上的人请在90后旁边观看。” 在节目内容设置上,首先辩题的选择都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现实息息相关,比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等。从双方辩手的辩论当中传递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在“使用和满足理论”研究中,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特点包括自我确认效用。90后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节目,对自身的行为有所反思,从而可以使自己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选择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 其次,节目虽有感性的喧嚣,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辨。比如在海选中清华学子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询问引发高晓松的痛斥,对于未来,他认为“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将道德高度上升到了

电视节目鉴赏

电影浅谈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从最初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到现在结合了高科技制作而成的彩色电影,制作水平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改变电影和文学作品密切的关系。 很大一部分电影都通过文学作品改变而成的。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无论电影是否将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只要改编得合乎观赏习惯又不失美学品位,观众亦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个体来欣赏而不要刻意将其与文学原著对比,那么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文学所传递的启迪,智慧,讲叙的冷暖人生,世间百态,及诸如此类那些使文学魅力四射的东西,使得相关电影具有了吸引人的内核;而在这个快餐时代里,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喜闻乐见,形式生动的电影,去避免啃厚厚的原著。但是许多电影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真是莫大的损失。从艺术角度来说,是文学给了电影生命;而从经济眼光来看,则是电影给了文学生命。 电影在制作和宣传中也刻意地强化这种相似性,借助文学名著固有的号召力吊起观众的胃口,力图创造票房佳绩。 影视改编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未完成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任何文本都具有一种召唤结构,正是这种召

唤结构,为阅读者提供了填空、阐释和自由想象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来说,原著中同样有许多空白等着去填空。 文本只有当它被具体化时才获得了生命,而且具体化绝对地不游离于读者的个人性情影视就是这样不时唤起观众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不断设法打破观众的期待惯性。 影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文学作品的直观呈现锦上添花。许多影片艺术水平不高,根本问题不在于表现手段,而在于文学价值不高。所谓文学价值,主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及其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这些都是由剧本来提供和决定,再由导演用影视手段来体现和完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其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都易构成观众对影视的意蕴期待。 总而言之,文学与电影是不分家的,二者的关系紧密,互相促进。因此要想真的欣赏一部好电影,良好的文学素养也是必须的,掌握好赏析方法,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广电总局推出年度12个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形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广电总局推出2009年度12个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形态 2010-03-08 11:53:42来源: 广电总局网站跟贴0 条手机看新闻 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广电总局近期推出2009年度12个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形态。这12个典型节目形态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致富经》,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天津电视台《中国人》,上海广播电视台《欢乐蹦蹦跳》,重庆广电总台《追寻中国红--感受信仰的力量》,山西电视台《影像世界》,河南电视台《武林风》,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辽宁广播电视台《王刚讲故事》,新疆电视台《农牧新天地》。 这些精品栏目导向正确、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挥了优秀节目的引导作用。总局特予以通报表扬。 朱虹指出,这次创新创优典型电视节目,是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两届创新创优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甄选出来的。这批优秀的电视栏目、节目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以医药为载体弘扬中华文明,坚持十几年不改初衷,难能可贵。《致富经》传递致富信息,更新致富观念,不靠猎奇、追星,而是沉下心来,一心一意为农民办节目,提供致富榜样,努力帮助农民学习致富技术和方式。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既不故作高深,又不媚俗跟风,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到新载体。天津电视台《中国人》记录凡人、名人、好人,弘扬人性的光辉和民族精神,坚持以以人为本作为节目的立足点和归宿。上海广播电视台《欢乐蹦蹦跳》努力把儿童节目做精、做专,打造少儿节目品牌。重庆广电总台《追寻中国红--感受信仰的力量》以艺术的形式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山西电视台《影像世界》以图片影像为载体,挖掘、图解其中的丰富内涵。河南电视台《武林风》弘扬武学文化,展示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与大众参与是“武林风”得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强化特色、关注民生、贴近百姓,探索出做好纪录片的新路子。云南电视台《经典人文地理》彰显人文理念,担当社会责任。为高端文化走出象牙之塔,提供了借鉴。辽宁广播电视台《王刚讲故事》初步形成中国故事类栏目的原创特色。在讲故事成风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故事讲得健康、好听、耐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疆电视台《农牧新天地》心贴农牧民,服务老百姓,调动多种手段满足农牧民信息、致富需求。 这些栏目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坚持正确导向、昂扬格调和健康品位,自觉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服务功能和引导能力。这些栏目坚持在服务大众的基础上引领大众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热情颂扬真善美、不断揭露假恶丑,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努力。二是聚精会神抓创新,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突破固有模式。这些栏目积极探索提高策划立意、优化节目制作和增强品牌特色的方式方法,努力开掘优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合理吸纳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形态、先进制作理念及其制作技术,在吸引观众、好看有趣与传达主流价值观方面找准结合点,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提升节目内在品质。三是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切实抵制低俗之风。这些栏目脱离了虚假“纪实”、情感“卖点”、边缘“丑闻”等低级趣味,坚持不跟风、不媚俗,不搞唯收视率论,做出去低俗化的有益探索,提高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

电视节目评估体系解析——模式、动向与思考 [摘要]:电视节目评估作为一种效果评估机制,更作为一种激励和导向机制,一直为广电管理高层、电视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所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电视节目评估的概念和评估模式进行界定和归纳,比较各电视台的评估体系异同,分析央视改进其综合评估体系的新动向,并就如何强化社会效益因素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世纪伊始,为适应我国电视业市场转型持续深入的要求,各级电视台陆续推出一系列新的管理机制,试图与纳入了收视率因素的新的市场游戏规则相适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确切地说,是多指标、综合性的节目效果评估体系。 建构这种综合性评估体系背后的逻辑是,作为社会主义体制而非商业体制下的电视台,我们要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评估体系中,除了要有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指标外,还要有若干能够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参与其中。就此而言,节目综合评估体系既是一种效果评估机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更是一种导向机制。 如今,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传统电视不断遭遇新媒体的冲击,电子荧屏传播开始向数字视频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传统电视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压力下各种盲目追求收视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发生样本户被污染事件。新媒介时代,如何在坚持“两个效益”并重的前提下,强调社会效益因素在节目评估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体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观众需求,实现电视传播在传播方式、价值导向、经营意识、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以下本文对我国电视界目前电视评估的概念和模式进行界定和概括,分析发展动向,并就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电视节目评估:概念与模式 我国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逐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相对成熟的模式,并真正应用于节目评估实践。 1、节目评估与评估体系 节目评估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节目质量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对节目传播效果进行评估。通常,节目效果评估又分为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播前评估属于预馈性的,并非是对已然态的传播效果的评估,只是一种预估;播后评估则属于反馈性的,主要针对实然态的传播效果而言。播前评估和播后评估,都有可能涉及对节目质量(或价值)因素的评估,这可以视为是对节目效果中致效因素的评估,而非是对实际效果的直接评估。目前各电视台所努力建构的评估体系,基本属于播后效果评估这一类。 就此而言,所谓节目效果评估,主要是指电视台为提高节目质量、传播效果和经管效率,按照一定的原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电视节目类型研究

填空知识点 1电视节目形态理论体系三个层级:基本形态——模块(环节) ——元素符号(宏观)(中观)(微观) 2视节目形态构成的最小单位是元素符号 3六种基本节目形态:纪录片、谈话节目、现场直播、电视剧、真人秀、动画。 4构成节目的元素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元素 5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主要是形式元素 6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题材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经济题材、政治题材、文化题材、社会 题材、生态题材等子元素。题材元素是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构成中最易观察的元素 7传播的是构成电视娱乐节目内容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显性信息 8电视娱乐节目形态构成之娱乐元素和视听元素 9视听元素可分为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两种元素。 10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视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画面字幕、动画、图表等子元素;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听觉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音响、同期声、解说、音乐等子元素。 11 信息传播过程是一个把信息符号象征化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象征化过程才完成了传播行为。”? 12 媒介事件典型的三种类型:竞赛、征服、加冕 13媒介事件的种类特征:干扰性、垄断性、远地点性。 14 我们通常把一个具体的固化的节目形态叫做节目模式,模式的外部形态又叫版式。” 15在结构主义看来,事物的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这就是结构 16“电视节目形态”定义: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内容的形式载体和结构方式。它既是具体的节目形式,又是节目模式的基本构成。——谭天 17 电视节目形态构成元素:题材元素叙事元素娱乐元素视听元素 18综艺晚会的分类 按照播出方式的不同,分为录播与直播, 按照是否进入固定栏目,分为栏目化晚会与非栏目化晚会。 按照综艺晚会的特点,分为节庆周年晚会、主题晚会、行业晚会。按照晚会的演出形式,分为综艺晚会和专场晚会。 名词解释 1 综艺晚会:所谓电视综艺晚会,指运用现场直播的技术手段,文艺晚会的艺术样式,通 过电视技术手段的制作,对各种文艺节目进行再创作,经过节目主持人的组织和串联,将文艺与娱乐融为一体,给观众以审美享受的电视节目形态。 2 综艺游戏类节目:是以选手舞台表演、才艺展示和游戏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节目,有四种不同的表演类型及叙事模式。 3叙事类娱乐节目:指以叙述完整的故事为内容的节目,包括电视剧、电视台播出的电影、栏目剧等多种形式。 4娱乐类谈话节目:娱乐类谈话节目可以说是演播室里的“大众狂欢节”,是群众“广场娱 乐”在电视媒体中的“位移”,所以明星主持人的“插科打诨”、名人嘉宾的情感洋溢的讲述和现场“大众”热闹欢快的互动是其重要的娱乐“三要素” 5真人秀:真人秀电视节目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娱乐节目;它是假定情境中的真实展现它综合了纪录片的纪实性要素、电视剧的戏剧化要素、竞技游戏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要素,它打破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 6 服务真人秀:选择具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服务,对服务过程和服务对象的改变过程进行

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第七章

第七章真人秀节目形态解析 重难点:主题竞技秀基本形态解析;现实生活秀基本形态解析 第一节真人秀节目概述 一、电视真人秀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999年,在《楚门的世界》上映一年后,电视真人秀浪潮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真人秀不断地将真人推上荧幕,让观众去观看,窥视,消费和娱乐。时至今日,真人秀已演绎为不容忽视的世界性电视奇观。 从20世纪50年代到当下,真人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雏形时期、两档标杆节目、转型与成熟。作为一种节目生产理念,强调原生态记录与游戏规则下的竞争相结合的真人秀,也越来越为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所借鉴。“类真人秀”、“泛真人秀”的出现,使真人秀原本就不清晰的外延边界更趋模糊。但正是这种“嫁接”与融合的态势昭示着电视真人秀不断创新的未来。 二、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概观 总的看来,其经历了一个从兴起到挫折,再到兴起的过程,先后出现两次热潮。节目形态也从最初的不自觉到后来的自觉,从单纯模仿、引进到与国情相结合的创新设计而不断发展。 三、电视真人秀的特点及分类 (一)真人秀的形态特点 真人秀是一种综合性的电视节目,既有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特征,还有主题竞技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特征。但是,分析真人秀历史上的经典节目,就会发现有两个特征是其共有的。那就是真实感和可控的虚拟环境。 (二)真人秀的常见类型 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文化产品的范畴、种类或形式。

从世界范围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看,最常见的真人秀类型是主题竞技秀和纪录片式真人秀。 第二节主题竞技秀 主题竞技秀以参赛者的竞技比拼为核心内容,因竞技主题的差异可分为不同子类,如人际关系类、体育类、恋爱约会类、生存体验类、自我完善类等。 一、主题竞技秀基本形态解析 节目元素是构成节目版式和形态的基础。有国内学者将真人秀分解为七个基本元素:①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②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③.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④.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⑤.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景元素----时空规则;⑥.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⑦.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 1.悬念——大奖属谁? 无论是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目标,驱使节目的参与者主动行动,而且这种行动的主动性越强,对目标的渴望越强,故事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观众的观看欲望也会越强。因此,故事的目标就作为一种悬念,推动参与者和观众与节目的进程捆绑在一起。 2.竞争——谁与谁的PK? 目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达到,胜利者是唯一的,而失败者却是大多数,因此,竞争是否激烈,竞争是否具有强度,竞争的结果是否难以预料,都决定了真人秀节目的情节是否足够“魅力”。 一般来说,竞争环节设计得越新奇,竞争的场面就越有趣;竞争的规则越简单,观众的参与度就越高;达到目标的人越难以预测,竞争的悬念就越强;最后达到目标的人就越少,竞争的结果就越有吸引力;达到的目标越艰难,竞争的过程就越有观赏性。 3.淘汰与选拔规则——为何出局?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高考应试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其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笔试写作的形式出现,即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间为15到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或者直接回答试卷上已经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面试综合考察的形式出现同样是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现场回答考官问题。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照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性。电视节目是电视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或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档,使其具有固定的节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电视节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成熟的标志。 电视节目特征: 1、固定化 固定化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节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2、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上。 3、观众高度参与 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的直接参与之下完成的。 电视节目分析的内容: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和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分析。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么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主持人 主持人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因素,它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某些电视节目以一名支持人为标志而设定节目,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特色等。 4、制作 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利用摄像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不同的照明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光,是否能够使摄像机准确拍摄到更多情调场景;

电视节目类型分析

类型课作业 1、根据各种节目类型,每一种找到一个案例,并简单介绍其特点 2、制订一个纪录片的选题并说明选题的理由 3、自选一首MTV分析其制作特点 4、 一:节目类型及特点分析 时下对于电视节目的分类多种多样,节目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时下比较公认的一种分类方式如下: 1.新闻类节目(正规的), 2.财经类节目(相关咨讯及评述), 3.体育类节目(赛事转播及体育消息报道), 4.文化娱乐类节目(包括影视,综艺,娱乐咨讯等), 5.生活类节目(包括生活见闻,百姓平日关心的一些内容), 6.谈话类节目,军事类节目 7.,教育类节目, 8.科技类节目, 二:我国的新闻节目大致可划分为四类:消息类、现场报道类、访谈类、评论类,在不同的节目类型中,主持人充当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在具体表现上也有所区别。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其次,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 现场转播的“共时空效应” 同时,时效性强 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焦点访谈在中央电视台第 ,一套节目晚间的黄金时间开播第二天就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好评之后焦点访谈乘势推出了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特别是一些舆论监督节目,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纵观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焦点访谈>是迄今为止舆论监督力度最强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的舆论监督类电视新闻节它不仅为自身及同类节目的发展探索出一套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为在中国现阶段国情下如何有效而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我国煤介舆论监督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财经类节目 < 财经郎眼>每期的主题都很吸引人,而且很符合当下实事,譬如政府打压房价,蒜你狠,豆你玩等老百姓很关心并且是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财经郎眼都会采集评论。财经郎眼的主持人更是大牛了,郎咸平,网友都叫他郎教授,08,09年他所发出的言论令无数网友争相传阅,豆瓣里(郎咸平)小组早已破万,就算不是经济金融界的也都看过他的一些文章和节目。后来他又出书,开办各种座谈会,当栏目主持人,评论员,嘉宾。 财经郎眼这档节目我觉得更像是财经节目里的娱乐版,爆料,内幕等等老百姓都很津津乐道喜闻乐见的话题。时不时还来点有关体制的“评论”。算是经济启蒙类教材,可以让不喜欢经济得人对经济有个初步的了解,让懂经济得人看看乐道凑凑热闹。 三:体育类节目;娱乐化的特点特别突出,时效性,以最快的速度传输信息,观众的参与度很高. 举例:比如中央电视台五套的<篮球公园>节目,以诙谐的风格深入人心,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