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赏析分析
从详略度视角分析诗词翻译——以李清照三首词英译为例

从详略度视角分析诗词翻译——以李清照三首词英译为例一、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本质上是跨文化的认知活动。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详略度的研究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对比李清照诗词《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的不同英译文本,探讨了详略度对诗词翻译的制约,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其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上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详略度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英汉语言中的详略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详略度、李清照、诗词翻译二、识解理论识解理论认为语言表达式所反映的是人类经过认知加工所形成的概念化认识,这种概念化认识基于人类的体验和经验而产生。
兰盖克指出语言的表达意义不只局限于语言表达式所激活的概念内容,概念内容被识解的方式也要统筹兼顾。
他进一步作出解释:概念内容可比拟为场景,识解就是观察这场景的特定方式。
三、详略度原理详略度在识解的4个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
情景的详细可以是突显/隐藏的结果,也可以是聚焦/模糊的结果,也可以是第一视角/视角转换的结果。
详细度高意味着译文所呈现的诗词情境更加详细,更加逼真,就更容易激发读者情感共鸣,使读者实现很好的阅读互动体验。
四、文本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一个部分,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对其诗词的研究自然也应该是中国典籍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国内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对李清照词英译研究和论著。
(一)《如梦令》英译本对比分析李清照是南宋有名的女词人。
其诗以清新婉约著称,字里行间的淡雅愁绪丝丝入味,意犹未尽。
其词口语色彩浓厚,凄婉的同时更显语言的精炼。
这篇《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之一。
简单数语却道尽其热爱大自然、惜春伤春之情,其中曲折尽藏于短短的几句之中。
诗中"雨疏风骤"描写了天气情况、下着雨,虽然雨势不大,但是狂风猛烈。
这一句的天气为后来的"绿肥红瘦"交代原因——风雨吹得花儿凋零,也为第二句的饮酒作出解释。
古诗英文及赏析

古诗英文及赏析Titl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and Appreciatio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its unique style, profound meaning,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some famous ancient Chinese poems and appreciate their beau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1. "Quiet Night Thoughts" by Li Bai。
The moon shines bright, the frost falls white,。
This night is quiet, so quiet and bright.The city is far, and the wind is light,。
The sound of the flute is heard in the night.This famous poem by Li Bai, a renown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captures the beauty and tranquility of a quiet night. The poet uses simple and concise language to depict the peaceful scene, which creates a sense of serenity and calmness. The moon, the frost, and the sound of the flute all contribute to the tranquil atmosphere of the poem.2. "A Spring Morning" by Meng Haoran。
经典古诗的英文翻译赏析带翻译

经典古诗的英文翻译赏析带翻译五言律诗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Sikiong ShuTO A FRIEND BOUND NORTHAFTER THE REBELLIONIn dangerous times we two came south;Now you go north in safety, without me.But remember my head growing white among strangers,When you look on the blue of the mountains of home....The moon goes down behind a ruined fort,Leaving star-clusters above an old gate....There are shivering birds and withering grasses,Whichever way I turn my face.五言律诗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Liu YuxiIN THE TEMPLE OF THE FIRST KING OF SHUEven in this world the spirit of a heroLives and reig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You were the firmest of the pot\'s three legs;It was you who maintained the honour of the currency; You chose a great premier to magnify your kingdom.... And yet you had a son so little like his fatherThat girls of your country were taken captiveTo dance in the palace of the King of Wei.五言律诗张籍没蕃故人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2024年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范文

《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关雎》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充满韵律的经典诗歌。
该诗歌被众多翻译家译成英文,每一版本都有其独特的解读与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以解构主义为视角,对比分析三个《关雎》英译本,探讨其翻译过程中的异同点,并尝试分析解构主义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二、解构主义理论背景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对传统观念、结构进行拆解、重组和再解释。
在翻译领域,解构主义强调对原文的解读与再创造,关注文化、语言和语境的互动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对《关雎》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深入对比分析。
三、《关雎》三个英译本概述本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雎》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许渊冲的译本、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合译本以及宇文所安的译本。
这三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使得译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四、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1. 词汇选择:在词汇选择上,三位翻译家根据不同的理解与解读,对《关雎》中的词汇进行了不同的翻译。
许渊冲的译本注重传达诗歌的韵律美,词汇选择较为简洁;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则更注重传达诗歌的意境美,词汇较为丰富;宇文所安的译本则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平衡,试图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
2. 句式结构:在句式结构上,三位翻译家也进行了不同的尝试。
许渊冲的译本采用了较为直白的表达方式,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结构;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则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改写,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宇文所安的译本则在保持原文意蕴的基础上,尝试采用更加地道的英文句式结构。
3. 文化因素的处理:在处理文化因素时,三位翻译家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许渊冲的译本尽量保留中国文化元素,以便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背景;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合译本则对文化元素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和补充,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宇文所安的译本则在传达文化意蕴的同时,注重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使得译文更加地道。
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为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三美论”角度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以许渊冲的诗词英译为例赵燕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五千年而未曾中断且历久弥新的文明,成就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诗词翻译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其英译诗词进行赏析。
关键词:三美论;古诗词翻译;许渊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62-021、中国古典诗词特点英国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曾说,诗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
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诗学著作《诗论》中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1.1诗词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抒情达意。
正如中国人在情感表露上含蓄一样,诗人在作诗时也一般将感情凝聚于艺术形象之中,如果脱离了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词的形象。
1.2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意境是一种美学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在诗词创作与赏析中有着重要地位。
意象是意境的一种表现形式,诗人往往通过创造某种意象来营造一种意境,在某种程度上,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意境的形式融入到诗词创作之中。
1.3中国古典诗词精练含蓄中国的古典诗词,短小精悍,意味深远。
诗一般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而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一般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律诗一般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
就是在这有限的字数,短小的篇幅之中凝聚着诗人无尽的情感。
1.4中国古典诗词富于音乐美由于中国诗词起源于歌曲,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富有音乐美。
诗词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语音美。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作为我国古典散文名著之一,《醉翁亭记》被历代所传诵。
因而不少译者对《醉翁亭记》的原文加以研究,并产出了不少译作。
但本文试图仅对其中两个译作进行对比研究,他们分别是翟理斯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
本研究以中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对所选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加深对古典文学著作的探究。
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是对《醉翁亭记》原著美的研究的充分体现。
“三美”原则,一度被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标准。
而因该散文具有如诗歌般的音韵与韵律,如诗如画,让人沁人心脾、心旷神怡,故本文试图在“三美”的视角下,对《醉翁亭记》这一古典散文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根据“三美”原则中的音美、形美、义美三个方面,对《醉翁亭记》两个译作进行分析对比研究。
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醉翁亭记》的创作背景。
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个案分析法和比较法,对原文的“三美”及其原文“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对。
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视域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古典散文的美是可以在译文中再现的,“三美”原则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标准,它也可以而且应该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翻译标准。
本文选用诗歌翻译理论来分析散文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广大学者和译者在今后的文体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上将会有所启示。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之形音意对比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之形音意对比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发布时间:2021-11-08T05:59:35.38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2期作者:王佳[导读] 典籍翻译是一种艺术传播,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典籍翻译是重要一环。
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所有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都纳入了中国典籍的范畴。
本文以杨宪益和Father John Turner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音义角度对比赏析其《水调歌头》的译文。
两位译者都努力传递宋词的古典美、意境美。
王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31摘要:典籍翻译是一种艺术传播,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典籍翻译是重要一环。
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所有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都纳入了中国典籍的范畴。
本文以杨宪益和Father John Turner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音义角度对比赏析其《水调歌头》的译文。
两位译者都努力传递宋词的古典美、意境美。
关键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形音意一、作品介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奈达功能对等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映,其中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它不再局限于原文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对比,而是将重心转移到读者的反应上。
功能对等理论的这一创新思想在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译界的学者及翻译理论家们试图用该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并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因此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颇丰,但是以该理论为基础来系统研究诗歌翻译还很缺乏。
鉴于此,作者尝试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中。
论文的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中西方对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及与古诗词翻译相关的理论;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的主要概念、其对翻译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语料的收集以及研究的框架;论文的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选取了中国古典诗词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译;第六章-是结论部分,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最后论文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诗歌翻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该理论使译者明确了诗歌翻译的目的以及实现此目的的具体方法,并且很好地解决了诗歌翻译中神似和形似的矛盾。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奈达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