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任统战部长李逸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任统战部长李逸三

李逸三,1956年7月—1964年4月任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

其生平简介如下:李逸三同志,1906年11月1日出生于武乡县故城镇北良候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很早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青年时代就奠定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1921年15岁时考入武乡县乙种农校。1924年乙种农校改办县立师范学校,他继续读书,在进步教师籍雨农的影响下,他思想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1925年四、五月间,他带动学生罢课、闹学潮,要求县长高槐撤职顽固校长郝新民。同年7月,只身到太原,在张磐石开办的补习班学习。后太原国民师范招生,他考入国师读书。入学后,由焦金棠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第二学期,大革命高潮中,国民党成立工人部,他担任了太原市党部工人部长(兼职)。1926年12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正向河南进军。当时,黄埔军校招生,李逸三投笔从戎,1927年1月,到了武汉,考入中央政治军事学校,该校为黄埔军校分校,他为第五期。求学期间,李逸三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河上肇的《政治经济学》、波格达纳夫的《通俗资本论》,从此他信仰了马列主义,努力追求革命真理,投身革命运动。1927年5月17日,夏斗寅叛变后,军校的学生改编为中央独立师,归叶挺指挥。中央独

立师与叛军夏斗寅部展开了激战,夏部溃不成军,被缴械投降。同年7月下旬,武汉政府决定东征蒋介石,李逸三随师部于7月底出发,8月2日晚到达九江,后沿赣江西侧经吉安、赣州、南雄,到了广州。在斗争中,李逸三的思想逐步成熟,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与日俱增,于1927年12月广州暴动前夕,经严育英(四川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揭开了他一生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肩负起了解救中华民族的重任。12月11日,李逸三参加了著名的广州暴动,以叶剑英任团长的铁军军官教导团打出了“红军”旗号,称红军第四师,在战斗中,李逸三右眼负伤。1928年,李逸三担任了国民党薛岳四师十一旅黄振球旅部准尉录事。他秘密组织了中共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央军委领导。1928年夏,李逸三返回上海,在中央军委刘伯承安排下,进入中央流动训练班学习。1929年秋,中央军委派李逸三去宜昌和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接头,同年9月,周逸群命他参加洪湖区的武装斗争,任红军鄂区游击第二纵队政委。1930年12月,周逸群派李逸三去上海向党中央交党费,并汇报洪湖苏区的情况。同月离上海返洪湖苏区途中时,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团防局拘留,后经军法处判徒刑3年。李逸三在身陷囹圄期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2年春末,李逸三被依令减刑释放。由于他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于1932年10月回到武乡。

李逸三回到家乡不久,就开始和本村北良候的贫雇农李尚文、李华英一起酝酿闹革命,首先筹备组织抗债团,向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开展斗争。1933年春,李逸三为了进一步发展革

命力量,在高沐鸿、武光汤等的倡议下,经县长吕日薪同意,在县城创办了《武乡周报》,他任编辑。《武乡周报》采取了公开合法形式,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的宣传,从中传播革命思想,鼓舞群众斗志。同年夏,李逸三利用去县立师范讲课的合法地位给学生们大讲了马列主义的基本

理论,并启发引导青年阅读进步书报。后来,这些学生大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王锦心、张桂森、李衍授、李步云等进步青年都加入了地下共青团。同时,李逸三搜集了有关世界各国人民斗争的资料,编写了《二次世界大战》一书,宣传斯大林所讲的世界人民革命理论,在结语中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必然要爆发的观点。这本小册子,共印300册,不到月余,全部售完。继《武乡周报》之后,李逸三又筹办了“武乡流通图书馆”、“武乡通讯社”和“印刷合作社”等合法机构。“流通图书馆”内收存进步书籍约千余册,并在学校和乡村组

织了广大读者。在团结教育青年知识分子及进步人士方面起了桥梁作用。可以说,李逸三是在武乡这块土地上,第一个撒下革命种子的人。李逸三为了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曾两次到太原。1933年6月初去太原没找到党组织,到了8月又第二次去太原,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关系,他向太原工委

书记维公汇报了武乡县的工作情况,并要求在武乡建立党组织。李逸三得到维公同意成立党组织后,立即返回武乡,先后发展了史怀璧、赵瑞璧、武三友、程登瀛等人入党,于当年8月15日,在县城(今故县)高沐鸿家西房正式成立县委领导机关。李逸三任书记,赵瑞璧分管组织,史怀璧分管宣传。会议开了一上午,李逸三传达了太原工委指示后,讨论了当时的工作。会议决定:(1)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主要从“抗债团”的积极分子中选拔;(2)出版党内刊物《上党红花》,以教育党员;(3)加强对“抗债团”的领导,推动开展群众性的五抗运动(五抗指:抗债、抗租、抗粮、抗税、抗丁);(4)全县分东区、中区、西区三个党的活动地区。县委分工,李逸三和李尚文负责西区,史怀璧、武三友负责中区,赵瑞璧、程登瀛负责东区,后来东区以窑头、中区以段村、西区以北良候这三个村为中心,成立了三个党支部。从此,武乡党的组织就在农村中扎下了根。秋初,李逸三借用“流通图书馆”的地址,召开了农民抗债团成立大会,大会推选雇工武三友为团长,贫农李尚文为副团长。同时,李逸三还组织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由王锦心负责。这时,县党委、抗债团、共青团成为武乡党的三个地下活动机构。武乡党组织领导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斗争,引起统治阶级的恐惧与仇恨,乡间地主豪绅纷纷告状。1934年春节,武乡县派出警察,半夜包围了李逸三家,他不幸被捕,押到太原山西反省院,以他写的《二次世界大战》

一书作为罪证,加上“宣传共产”的罪名,被判徒刑6年。在狱中,李逸三组织了秘密通讯网,进行狱中斗争。他利用亲友设法送进狱中的进步书籍,经常给难友上马列主义课。1937年3月8日,李逸三串通同难,绝食三日,要求释放,出狱抗日。同年5月23日,李逸三与同难20余人全部释放。出狱后,李逸三第一个应邀去薄一波领导的军政训练班学习。不久,被党分配到国民兵军官教导第五团任二连政治指导员。1937年秋,教五团开赴武乡,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动游击

战争。教五团改编为决死队一纵队二总队,李逸三调三营为营教导员。1938年春,日军对晋东南发动“九路围攻”,他随该部又开赴襄垣参战。同年夏,调任太岳区游击二团政治部主任。1939年春调太岳区保安司令部任游击一支队支队长。1941年调太岳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岳北区敌工站站长。1943

年春,调太岳军区政治部敌工部任干事。1945年春任命太

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1946年李逸三调到

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学习三个月后,调人民日报社任编辑。1947年夏调任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党总支书记,兼

任教务科长。1948年夏石家庄解放,北方大学和华北联大

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李逸三任二部党总支书记。1949年3月李逸三进北京。1950年华北大学改中国人民大学,他任

专修科党总支书记,1951年调任预科主任。1953年夏被选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兼任组织部长和人事处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