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的根源

生态问题的根源
生态问题的根源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而,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全球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研究生态环境的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成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根源研究,旨在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生态问题,并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问题生态意识和谐发展

在人类的活动历史里,无论是原始的石器时代还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贯穿着这一进程。然而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日益加重,虽然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生产力,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并反过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近几年环境的剧烈恶化,如飓风海啸更频繁的发生、全球变暖的加速,都使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研究问题的本质与解决途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复杂性使其根源为多方面而非单一,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其根源不仅有科技根源、人口根源、制度根源、道德根源等,下面就对其根源进行一一说明。

一、科技根源

科技改变了社会的结构,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从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到现代化社会,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化都根基于科技的发展,青铜器的发明推动着人类迈入奴隶制社会,铁器的使用催生了封建式的生产关系,蒸汽机、发动机、计算机分别代表着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在给予人类丰衣足食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海底钻井原油泄漏的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油泄漏的问题层出不穷,然而最发人深省的是2010年的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2010年4月20日晚,美国墨西哥湾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造成大规模原油泄漏,每天约泄露原油5000桶。浮油涌至美国海岸,多处野生动物保护区面临严重威胁。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先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沿岸地区设置充气式水栅,围成防线,严防浮油“入侵”。浮油严重影响了墨西哥湾及沿岸的生态环境,海岸上有成片的鱼类的尸体,此次事件演变成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人为生态灾难。

当人类正在为空调的发明而欣喜的时候,当人类正在享受空调带来的四季如春时,科学家发现地球生物的保护伞——臭氧层的空洞正在一步步扩大,而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正是空调的制冷剂——氟利昂。由于氟利昂化学性质稳定,具有不燃、低毒、介电常数低、临界温度高、易液化等特性,因而广泛用作冷冻设备和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科技进步的当时,人类往往难以意识到其带来的生态灾难。

以上两个例子是科技带来的生态问题的冰山一角,全球气候变暖、汽车尾气、土地沙漠化、噪声污染、光污染、水污染等等都来自于科技的发展。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逐

渐从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过度,先进的科技水平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

二、人口根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类面对的是恶劣的生存环境,疾病、战乱、饥饿使人口数量稳定在较低的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也产生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人类也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以养活自己,人口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04年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截至2005年6月,世界人口已达64.77亿。2011年10月31日凌晨前2分钟,作为全球第70亿名人口象征性成员的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降生。

从1804年到2011年,地球承载的人口数量增加了7倍,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着地球在承担更多的人口压力。人类有着惊人的改变自然的能力,同时也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人类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自身和后代,在密林中开垦,将遍地荆棘变为万顷良田,然而,农田生态系统物种结构单一,极为不稳定。据历史资料考证,黄土高原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渐渐恶化,如植被减少,气候变干,土壤遭到侵蚀。然而,要把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做到。随着大片土地的沙漠化,人类才渐渐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人类才意识到遍地荒草恰恰保证了农田稳定地存在。

另外,人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担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每个人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是过去的数倍。2008年12月2日,在波兰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十四次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应从“人均累积二氧化碳排放”来看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占全球25%人口的发达国家占有全球二氧化碳历史累积排放总量的75%,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比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滞后200多年。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的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数倍于传统生活方式的负担。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口带给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三、制度根源

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应该借鉴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它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即采用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干预这两大手段。因此,生态环境危机需要从市场和政府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不效率的两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从理论上说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引起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上存在问题的两大原因。

1、市场失灵

首先,由于生态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晰,没有具体为其负责的人。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全人类,同时生态环境资源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观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其完全负责;其次,生态环境资源市场不完善,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在向生态环境排放污染物,然而,没有完善的法律要求每个人每个团体按照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消费支付对等的代价,于是,稀缺的生态环境资源被毫无节制、毫无约束地消耗着;第三,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消费成本负担的不一致性。

2、政府失灵

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已成为共识,然而各国政府却没有拿出最大的努力来制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属于上层建筑,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经济体制只能适应现在生产力的发展,而现有的经济体制正在给生态环境带来着越来越重的负担。原因有一下两个:

(1)经济体制的制定者、执行者——政府总是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衡量的一个通用指标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如GDP的定义所述,其并不涵盖环境的支出,因此,只着眼于GDP的政府并不很看重GDP指标之外环境问题。

(2)政府片面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担,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直插云霄的烟囱带给人们的遐想是财富而不是酸雨。同时,为了提高居民的经济水平,政府不反对甚至是鼓励严重污染的企业的创立。当财富作为人们前进的灯塔,只要环境还能让人类生存下去,人们就不会足够地在意环境的恶化。机器化大生产、自动化生产能够数倍地提高生产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即使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国仍然争先采用高效率且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世界范围内,这种经济体制已然是主流。

综上所述,现有的市场及政治制度不能有效地完成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被无效率的使用。

四、道德根源

1、从人与人之间关系来看,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有财产,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人类共同消费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即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典型的公共产品有国防、公安司法、教育等等,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的行为,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了免费搭车行为的普遍存在。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免费搭车的现象。这是因为,一个人即使没有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付出代价,他却仍然可以享受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活的舒适;一个人即使在生产时使生态环境恶化,他也不必为此付出代价,而使人类来共同承担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以上两点就导致,大多数人不愿意为环境的改善而付出,也不愿意为自己带来的环境恶化付出代价。在现有的经济状况下,道德作为最高层次的上层建筑不能超越现有的生产方式,单凭现有的道德来约束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不存在可行性。

2、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与自然对立又统一,人类属于自然界。

自然界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在人类解决与自然的对立,即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人与自然的对立就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但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我们发现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质,而是人们在解决对立性时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导致的结果。恩格斯在“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这段话中已明确提出, 我们改造自然时,要时刻铭记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否则,当人们陶醉于改造自然的胜利中,自然

界必定以生态环境问题报复人类。

人类如果以自然界的一部分自居,而不是自认为自然界的对立,那么人类将会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以更高的道德标准来对待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尊重自然本来的面貌,尊重自然带给人类的虽饱含辛酸却又丰富多彩的乐园,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类似于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矛盾。人类是利己的,不惜牺牲别的物种来使自己生存,若没有人类的利己,人类就没有食物,也就没有人类。人类的道德天性使人类难以“物物为我,我为物物”。

综上所述,人类利己的天性使人类无法尽力保护生态环境,而是为了自身短期的利益,贪婪地从自然中攫取。

五、小结

从科技根源、人口根源、制度根源、道德根源等四个方面来理解生态系统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率地解决生态系统的问题。科技根源是生态系统问题的根本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同时科技的进步也是不可逆的,进一步发展科技,以集约的生产方式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同时,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制定更可行有效的法律制度约束人们消费生态环境资源的行为,着眼于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无污染、舒适的生存环境,最终使每一个人达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平,是解决生态系统问题的关键。

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浅谈生态危机的实质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行,使得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物质生活,但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恶化,带来了资源的匮乏和全球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环境的现状,接着说明了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最后指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生态危机温室效应生态道德 1 . 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危机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的。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史的见证。公元250年玛雅文明鼎盛,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公元800年时玛雅文明开始崩溃,其后不到100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由于生态的原因,巴比伦文明毁灭了。1873年,伦敦出现杀人烟雾,煤烟中毒比前一年多死260人,1880年、1892年又夺去了1000多人的生命。英国的格拉斯哥、曼切斯特烟雾也造成1000多人死亡。1885年,日本足尾铜矿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剧毒物质砷化物的蔓延,加上1890年的洪水泛滥,致使群马、茨城等四县10几万人流离失所。进入21世纪的中国,第一天就遭遇了沙尘暴。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这些事实说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看到这些可悲的事实后,我们人类终于醒悟到生态危机的危害。 这种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行为作用于自然的力度、广度急速加剧,造成沙漠的扩张与动植物灭绝、森林面积锐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臭氧层的破坏和二氧化碳的增加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所有的这些都说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危机。恩格斯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 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1生态危机的实质 上面提到,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大大增加了认识自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 解决方法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邮编:

摘要 20 世纪后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指导我们自身行为的思想观念,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下生态危机的定义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生态危机问题;接着阐述了生态危机的的根源;最后介绍了几种解决当今生态危机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代内平等代际平等

人类进入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政治课作业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当今世界生态破坏已经达到了一个毋庸夸大其词的程度。我们今天正在日复一日的品尝着生态破坏带来的后果。就兰州的天气而言,在我倒兰州的这五年中,兰州沙尘天气总天数每年都在增加。从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方面讲,其主要表现为[1,2,7]:(1)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与煤炭的燃烧,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日益增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致使太阳光中辐射的红外线不容易轻易反射而热量被大气吸收从而造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森林大火的频繁发生以及暴雨次数的增加等对人类造成很大的损失。(2)臭氧层破坏。在距离地面10-30公里范围内的平流层存在一层臭氧保护层。它的作用是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的辐射。是保护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有资料估计,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2﹪,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5﹪。(3)酸雨蔓延。所谓“酸雨”,是指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 值小于 5.6 的酸性降水。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燃烧及废气的排放。酸雨若直接落在植物表面可使植物枯萎致死,若落入江河湖海那么会导致水中的鱼类以及两栖类动物会大面积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4)水资源短缺。随着全球变暖,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进

步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为人们不注意对水资源的保护肆意污染。导致水资源急剧下降,致使全球约4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问题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5)此外还有土壤退化,荒漠化,固体废弃物污染,物种灭绝等等很多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生态危机的根源何在? 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学术主流学说主要有四种:(1)人类中心主义学说。众多哲学家在对人类的本性进行哲学探究的同时,将人类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将人类独立于自然界与生态环境之外。将人类的进步体现在如何改造自然和开发自然的能力上。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中心和主宰。值得一说的是,这里人类中心说的起源有的人说是起源于基督教派的上帝拟人化[1,3,4]。将人类与自然对立。对自然资源无度的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2)科技异化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又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看人类怎么去应用科学技术。我认为,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加分辨的无度的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恢复还得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5,6]。(3)消费异化说。在人类科学技术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温饱。而且还有精神需求以及剧增的物质需求。那么这势必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加剧。如果这样的索取是单向的,无度的。那么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恢复的,破坏性的。当今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对自然环境带来很大压力。(4)资本主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4757763.html,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作者:郭强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1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上曾提出过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其中社会层面的文明、和谐以及国家层面的公正、法治的观念无一不彰显了我党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国度、实现以人为本的决心。实现以人为本,就是要给公众创造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日渐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向世人敲响警钟,这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走出困境我们应从政策控制、经济调节、科技的正面引导以及道德观念宣传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会现代化;生态危机;政策控制;经济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89-02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等等。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当然,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 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索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缩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口的急剧增长 “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 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消费主义支持“大 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 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 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1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2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3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4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人类要想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保持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关于科技与生态,人类可以以生态意识对科技发展进行重新评价,利用科技的潜力为治理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合理处理科技与生态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而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可用循环型生产体系取代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大量生产体系。同时为解决生态危机,就需要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共存、共荣的,人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考虑生态平衡问题,以自然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为限。 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异。“李约瑟之谜”说的是近代中国的科技应该发达而没有发达,“钱学森之问”说的是新中国应该培养出很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生态危机的根源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是所有人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所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随着人口的快速、大量增长,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这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2、资源发展型现代工业引发生态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工农业手段日渐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手段来取而代之。因而,现代工业应运而生。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人的需索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本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4、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引发生态危机。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环境成本的计算。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却不肯在排污设施、技术上投资,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加重生态危机。 另外,从认知层面的思想根源来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人类中心主义、过分追逐眼前利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生

生态危机的根源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 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但若需所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随着人口的快速、大量增长,造成了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性行为,这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2、资源发展型现代工业引发生态危机。? 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工农业手段日渐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手段来取而代之。因而,现代工业应运而生。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人的需索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本身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4、环境缺失的市场机制引发生态危机。?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忽视了环境成本的计算。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却不肯在排污设施、技术上投资,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加重生态危机。? 另外,从认知层面的思想根源来看,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并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人类中心主义、过分追逐眼前利润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三方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并加剧了生态危机。? 1、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把人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企图主宰和控制自然界,一切以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 题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2012年11 月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摘要 一次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见证奇迹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经济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平衡破坏危机加剧,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深入探讨生态危机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政治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制度根源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nesses the miracles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s moving forward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of the social life, ecologic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mine the crisis intensified ecological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erious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Depth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 help.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ut summed up main technology the root causes,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political roots of thes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imed at looking for ways to overcom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oots; philosophical roots; political roo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