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测试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测试题(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上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测试题(含答案)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B.量筒读数

C.向试管中加固体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同学们在使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之后,想要回收二氧化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二氧化锰和废液分离,同学们应该采用的操作是过滤

B.如果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壁,过滤速度会减慢

C.为了使过滤充分,过滤时,玻璃棒应该不停搅拌

D.不考虑实验过程的损耗,同学们最终烘干获得的二氧化锰质量应该与起初取用的质量相同

3.有两份质量相同的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加热后反应时间和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用图来表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DABC表示有催化剂的曲线 B.D'C'的反应时间=DC的反应时间

C.DABC的面积=D'A'B'C'的面积 D.DABC的面积

4.分解反应一定是()

A.只有一种生成物 B.只有两种生成物 C.只有一种反应物 D.只有两种反应物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发出大量的热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6.高炉炼铁中主要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①C+O2点燃

CO2②2CO2+C

高温

2CO ③CaCO3

高温

CaO+CO2↑

④Fe2O3+3CO 高温

2Fe+3CO2

A.③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氧气参加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C.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氧参加

D.不论是否有氧气参加,只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属

于化合反应

8.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A.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B.易溶于水,比空气重

C.难溶于水,比空气重 D.易溶于水,比空气轻

9.下列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两种单质组成 B.自然界的水都属于纯净物

C.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D.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0.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可燃性

B.臭氧(O3)属于稀有气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0~50km的高空

C.CO2约占空气体积的0.94%,能产生温室效应

D.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1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且增大压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得越多

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倾倒液体一样倾倒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过高,会致人死亡

D.二氧化碳从无色气体压缩成固态干冰发生了物理变化

12.对“大棚”农作物施用“汽水”(碳酸溶液),是近年来在种植生产中兴起的一种新方法。对于其作用的下列几种叙述:①加速植物光合作用;②冬天有助于农作物“防冻”;

③有利于改良碱性土壤,调节pH。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全部

13.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水中B.碳酸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1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火焰,生成无色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放出大量热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二、填空题

15.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名称,a仪器:,b仪器:.(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是.若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3)若要用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字母编号).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后,应先,再移开酒精灯.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后,(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4)为测定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下图装置(填编号).

(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收集到的纯氧气质量大于通过理

论计算所得质量.若不考虑实验误差,请你就此提出一种猜想并设计相应验证方

案:

16.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若用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若

用B装置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3)选择气体收集方法时,必须考虑的气体性质(填序号)①颜色②密

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收集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装置为(填字母);若用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方法是。

(4)若用A、E装置来制取氧气,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时,进行收集,集完氧气取出集气瓶后,应进行的操作是。

(5)用电解水的方法也可以制得氧气。那么若电解108g水,理论上可生成多少克氧气?17.(题文)(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①空气成分中,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的是____________;可制成霓虹灯等电光源的气体是________。

②氮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NH3)。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保护空气,在我国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基本监控项目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与该监测项目有关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实验室做实验室时,酒精不慎洒出燃烧起来,可用_______________扑灭

②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是利用氧气和氮气的_________不同进行分离的。(填“密度”或“沸点”)

③做“硫燃烧”实验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优点是_________

④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

18.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我们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

(1)用检验硬水,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已知

某种家用环保型消毒液发生器,其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是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Cl2),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试回答问题:

①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需放入少量稀硫酸,作用是;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是,但实验所得数据略小于该值,针对这一现象推测原因,你认为可取的是。

A.生成氢气一端,试管内未装满水

B.相同条件下,在水中溶解的氧气比氢气稍多

C.连接生成氧气一端的电极被氧气氧化,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②电解水时,将能转化为化学能,该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微粒名称

是,水的电解过程中最小的微粒符号是和。19.根据碳与氧气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做“木炭的燃烧”的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放入燃烧匙,燃烧匙应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

(2)碳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在相同温度和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气体压强与气体分子数能成正比关系。将ag碳和bg氧气放入一恒容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相同温度下,测得反应前后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分别为P1、P2。如果P1

三、推断题

20.推断题 A、B…H 八种物质,有如图所示关系:其中 D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H 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化学式______、B 的作用______;

(2)如果反应②中的条件是加热,则反应②的符号表达为______; 若F 常温下为液体,则E 的化学式为______;

(3)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1.A ~F 为初中常见物质,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D 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E 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F 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反应②是自然界中产生氧气最主要的来源。请回答:

(1)固体B 的俗称是_______,用途是______(写一种即可),反应③的符号表达式为 ________。

(2)反应④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______,其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反应。

(3)Ⅰ.若A 是绿色固体,则C 的颜色是_______色。

Ⅱ.若C 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反应①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2.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欲用装

置F收集一瓶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选用C 做发生装置,你认为选用C的优点是______。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用装置D收集一瓶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5)若实验用B,E置组合制取气体,则能制取的气体是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式为______。

(6)实验用无水碳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合加热制取甲烷,已知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则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

(7)如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只选用G作为收集置,不用D、E、F装置来收集,由此可以判断一氧化氮气体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填编号,可多选)

①可溶于水②难溶于水③能和空气中某种气体发生反应

23.如图1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常见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填字母);使用该装置收集气体时,要等_____时,才能把导管口伸入集气瓶内,否则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

(4)把盛有甲、乙两种气体的试管分别同时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则甲、乙两种气体中可能是氧气的是_____。

(5)彤彤设计了一组如图3所示的兴趣实验。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比较_____对实验速率的影响。

②该实验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

③图4中虚线表示在加热条件下,一定量6%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图4中用实线画出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条件下,等量6%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_____(假定两种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把曲线画在答题纸上)。

五、计算题

24.在实验室里加热30g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0.4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g;

(2)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____。

25.花同学买了一瓶儿童咀嚼片,为测定其碳酸钙含量标注是否属实,她取岀10片,研碎后放入小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放出气体为止,共用去稀盐酸30g,过滤,称量小烧杯中滤液质量为43.4g(不含烧杯质量,假定其他成分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

(1)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是_____。

(2)通过计算判断该钙片中碳酸钙含量标注是_____(填“属实”或“不属实”)的。(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C 6.A 7.A 8.C 9.C 10.D 11.C 12.D 13.B 14.A

15.(1)长颈漏斗;集气瓶;

(2)A ;BC 或BD ;

(3)D ;把导管移出水面;正放;

(4)丙;

(5)可能是产物K 2MnO 4受热生成氧气;取K 2MnO 4固体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生成氧气.

16.(1)集气瓶

(2)2KMnO 4 △ K 2MnO 4+MnO 2+O 2↑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3)②③(1分) C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是否复燃

(4)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17.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氮气+氢气一定条件下→ 氨气D 湿抹布或细沙沸点便于留水或使氧气更纯净实验现象更明显防止生成物落下炸裂瓶底

18.(1)肥皂水煮沸;NaCl+H 2O→NaOH+H 2+Cl 2

(2)①2H 2O 2H 2↑+O 2↑;增强水的导电性;氧气(O 2);1:2;ABC②电;水分子;H ;O

19.(1)减少由于反应放热导致氧气从瓶口扩散出去 (2)2C+O 2

2CO (3)a/b ﹥3/8 20.KMnO 4 催化 KClO 32MnO ???→加热

KCl+O 2 H 2O 2 S+ O 2???→点燃SO 2 化合 21.干冰 人工降雨(舞台云雾、致冷剂、灭火) Ca(OH)2+CO 2

CaCO 3+H 2O H 2O

H 2+O 2 分解 黑 NH 4HCO 3 NH 3+H 2O+CO 2 22.长颈漏斗 锥形瓶 水槽 A a 2H 2O 2MnO 2__

2H 2O+O 2↑ 便于控制反应的速率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集满 氢气 Zn+H 2SO 4=ZnSO 4+H 2↑ A E 或G ②③

23.酒精灯 长颈漏斗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E 导管口的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过氧化氢水+氧气 B 乙 催化剂 对比

24.9.6 5.5g 25.6.6g 属实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电热棒足量 新丝路教育化学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姚波学生: 年级: 日期: 2

3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 电解水 2H 2O ==== 2H 2↑ + O 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 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 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 2 === CO 2 2H 2 + O 2 === 2H 2O S + O 2 === SO 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 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 2 === Fe 3O 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 2 === 2Al 2O 3 2Cu + O 2 === 2CuO (黑色固体) 3.CO 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 2俗称 CO 2化学性质: H 2O + CO 2 === H 2CO 3 (CO 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用石灰水检验CO 2) CO 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 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 2H 2O 2 === 2H 2O + O 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 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 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点燃 加热 MnO 2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O :16 C :12 S :32 N :14 Fe : 56 Zn :65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下列变化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B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D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2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河水 B 干冰 C 煤 D 纯净的空气 3实验室用试管收集CO 2,最好选用的装置是.............................. ( ) A B C D 4今年5月11日-17日是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我市有关部门呼吁我市市民“像北方缺水城市一样珍惜水资源”。下列做法中有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A 、洗脸、刷牙时,不间断地放水 B 、洗澡擦肥皂时不关喷头,任水流淌 C 、任由水龙头漏水而不及时修理 D 、洗莱、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5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方法是: A 、分别插入燃着的小木条 B 、分别通人到澄清石灰水中 C 、闻气味 D 、看颜色 6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 .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C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 .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7下表是北京市空气质量每周公报的部分内容,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 A.用天然气作燃料 B.焚烧垃圾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用煤和石油作燃料 8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航天飞机表面覆盖石墨瓦可以起保护和隔热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石墨 ( ) A 具有氧化性 B 具有还原性 C 具有可燃性 D 具有稳定性 9在烤肉中含有某种致癌物质,其化学式为C 20H 12,有关该物质的正确说法是: (A )该物质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0:1 (B )该物质共有34个原子 (C )100克该物质含氢5克 (D )它是由氧气氧化生成的一种氧化物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茅天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卷 考试范围:上册;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I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口可乐 B.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3.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少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 ..的是( ) A. 倾倒液体 B.称量固体 C.检验气密性 D.加热液体

5、元素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碳和碘元素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人体缺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6.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 B.一个分子中含76个碳原子 C.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单宁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及时去掉了表面的煤灰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空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化学

2013-2014高坪镇中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 第4章复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Mg-24 Al-27 Ca-40 Fe-5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第十二届全运会于2013年8月31日在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幕,全运会火炬将在全国传递。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可燃物②使用铝合金外壳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④有足够多的氧气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3.在化学反应A2+BC=B+A2C中,反应物BC与生成物B 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2gA22与80gBC恰好完全反应,则生 成A2C的质量是 A.64g B.18g C.80g D.9g 4.在反应2A+B=3C+D中,A和B的相时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g A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A.4:19 B.3:5 C.1:3 D.2:17 5.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6.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7.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全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 现 象 空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 因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 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1、变化 5、性质 6、能量变化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后题电子版

第一章第二节 1.下列对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 有其他物质生成 B. 有能量变化 C. 物质的颜色和状态发生变化 D. 发光发热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铁丝弯曲 B. 酒精挥发 C. 冰雪融化 D. 铁片生锈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 4.生活中用到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调味用的食醋 B. 取暖用的煤炭 C. 温度计中的水银 D. 炒菜用的铁锅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电池工作时释放电能 B. 燃料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并放出热量 C.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D. 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他们是相同的物质 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有78%,氧气21%B. 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 C. 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气资源 D. 空气被压缩时体积变小是化学变化 7.按照课本第13页图1-20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时: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8.从冰箱中拿出一个杯子,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红磷,用塞子将瓶口塞紧,等红磷燃烧完全并冷却后,这时打开瓶盖比较费力,原因是;登山运动员必须携带氧气瓶,这说明。 第一章第三节 1.根据课本第20页研究“铜绿”的实验,写出下列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1)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2)将粉末状药品放入试管中; (3)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4)加热试管中的固体药品; (5)点燃、熄灭酒精灯; (6)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 2.铜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某同学在实验室完成镁的相关探究后,对铜产生深厚兴趣,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实验,并在实验步骤后的横线上填写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找一段废铜电线,小心剥去外层橡胶,观察铜丝的颜色和状态。 ; (2)尝试弯折铜丝,感受其硬度和韧性。 ; (3)取一段铜丝,用坩埚夹住,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材料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⑴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 发或冷却)结晶等 ⑵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 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 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⑶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 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⑷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生成了新物质(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⑸碳酸氢铵(化学式NH4HCO3)受热易分解,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CO2和SO2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SO2能使KMnO4溶液褪色而CO2不能。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镁是银白色固体,但在空气中久置的镁带表面呈黑色。 氯化氢气体(HCl)和氨气(NH3)接触,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因为反应生成了NH4Cl白色固体) 硝酸银溶液(无色)与碘化钾溶液(无色)混合,产生黄色沉淀(因为生成了碘化银) ⑹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⑺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⑻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⑼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⑽佛来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⑾探究面粉、葡萄糖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镁带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 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 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5、捕捉空气(获得某处气体样品)的实验方法:①用一个集气瓶,装满水,到某处后,将水倒掉,盖好集气 瓶即可。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到某处后撑开、扎紧口即可。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 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测试卷 化学方程式综合训练

MnO 2点燃相关资料化学方程式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5g 水受热变成5g 水蒸气 B .5g 食盐溶解在95g 水中,成为100g 食盐溶液 C .100mL 水加入100mL 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 的溶液 D .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 2、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原子的种类 B .分子的种类 C .物质的种类 D .元素的化合价 3、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4、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反应中 A. 反应条件 B. 哪些物质是反应物 C. 哪些物质是生成物 D.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5、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 A. 分子种类 B. 原子的相对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原子种类 6 A. 4Fe+3O 23 B. 2KClO 3====2KCl+3O 2↑ C. 4P+5O 2O 5 D. 2C 2H 2+5O 2====4CO 2+2H 2O 7、 在反应3Cu +8HNO 3=3Cu(NO 3)2+2X ↑+4H 2O 中的X 的化学式是: A. N 2 B. NO C. NO 2 D. N 2O 5 8、 某可燃物4.6g 在足量氧气充分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则该可燃物的组成为: A.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元素 B. 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 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 D. 所含元素大于三种 9、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 待测 26 2 1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优秀教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二、化

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P9123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

2015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是生成的变化。 (2)化学变化是有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判断依据)。 (4)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伴随有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导电性、导热性、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等。 (2)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最明亮)、(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先碳化;结论: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的量减少,和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4、检验气体: (1)鉴别氧气的方法是:用的木条伸到瓶,木条,证明是(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剧烈) (2)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气体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证明是(石灰水中越浑浊,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三.化学基础实验 1、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2)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在。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左盘物品的质量=右盘物品读数+游码读数 (4)加热器皿--酒精灯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用酒精灯的加热物体。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 固体以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 ②“三不”:、、 。 C、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夹取 D、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放回原处。: (2)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用手紧贴,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沪教版(1)

九年级下册化学课本答案沪教版 P8 1.判别无聊里反映还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A:剧烈反应,产生了很多气泡,触摸杯底有温热的感觉。气体无味。 B:开始有气泡冒出,第二天鸡蛋变大。一周后,鸡蛋外层部分变得半 透明,很有弹性。 P13 1.(1)×(2)×(3)√(4)√ 2.固体食盐怎样溶于水中的?一定量的水为什么只能溶解一定的食盐?为什么搅拌能够减速溶解?溶解过程有放热吗? P19 1.D 2.D 3.A 4.(1)热光(2)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燃烧时向环境中释 放能量。 5.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氢原子氧分子 6.变浑浊水蒸气小明同学小亮同学和小光同学小明同学刚熄灭的 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存有,在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导致 石灰水变浑浊猜想是要实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而二氧化碳是气体,不可能形成烟;获不能仅凭一个实验事实就得出 结论,要有充分证据以支持自己的猜想。对白烟成分的猜想要考虑其 来源,是来自蜡烛本身,还是来自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等;或者要依 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特殊属性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的存有;或者要对探究过程做出综合分析和反思,以找出问题所在。 P28

1.A 1.(1)√ 固态水中的水分子并不是不运动,而是在固定位置上运动,所以其位置相对固定。 (2)√ 白酒主要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其中的酒精分子与酒精分子、水分子与水分子,以及酒精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都存有着相互作用,但 在通常情况下酒精分子的运动速度比水分子要快,所以白酒敞口放置,会有较多的酒精分子从白酒中逸散出来,从而使白酒中的酒精的含量 减小,导致酒的味道变淡。 2.C 3.沉降过滤吸附 4. B A P34 1.D 2.B P35 1.D 2.D 3. 1:2 打开活塞,用燃着饿木条点燃气体,气体可燃烧,并产生淡 蓝色火焰 P40 2. ① 10 ② 阳离子③ 9 P42 1. C 2. 56 3. 2.657×10-26Kg P43 1.D 2. 3.C P49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上)

九年级化学(上)复习提纲(沪教版)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5、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 2 78% , O 2 21% , CO 2 0.03% ,稀有气体0.94%,杂质0.03%.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 2 、N 2 、CO 2、H 2O 等。 8、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 2、NO 2、CO ,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9、O 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12、氧气的工业制法: 13、:(1)2KMnO 4K 2MnO 4+ MnO 2 + O 2↑ ; (2)2H 2O 2O + O 2 ↑。(可用排水法收集O 2 ,因为O 2不易溶于水) 14、:(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1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16、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