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影响因素与清单列表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影响因素与清单列表

感谢观看
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提高绿色经济效率,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建议。首先,应加强环保法 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其次,应优 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此外,还应加强企业 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能力。最后,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机 制,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绿色经济的 发展。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 已成为衡量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关系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全球最 大的工业国家,研究其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 意义。
二、背景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 型升级。然而,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仍面临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低、资 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研究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 有助于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资源环境因素清单:涉及自 然资源、能源以及环境质量等。
1、政策因素: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受到政府的高度。政府可能制定各种 环保法规和标准来限制高污染行业的扩张,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例如, 碳排放限制、环保税等政策将影响企业的成本和行为,激励企业采用清洁技术和 设备。
2、技术因素: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将直接影响到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例如, 采用新型的节能减排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同时,高效的生产设 备和工艺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五、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低,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此外,各行 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耗能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 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  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限制。首先,我们在计算全要素能源效率时,并未考 虑环境因素和资源约束条件。未来研究可以引入环境变量和资源约束条件,更 加准确地衡量全要素能源效率。其次,本次演示未考虑到政策变化对全要素能 源效率的影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政策背景下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化趋 势及其影响因素。
最后,本次演示主要了省际层面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城市和 行业层面的研究尚不充分。未来可以拓展到城市和行业层面,更全面地研究全 要素能源效率问题。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分析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 运用Malmquist指数,我们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效率变化和 规模效率变化,并实证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发现,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纯效率变化和规模 效率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此外,我们发现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 差异,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论
本次演示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进行了分 解和分析。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纯 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 差异,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影响因素方面,产业结构、技术进 步、投资、政府干预、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
结果与讨论
1.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整体情况
研究发现,2000-2017年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但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从Malmquist指数的平均值来看,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5%。
2.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经济转型期的经验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经济转型期的经验

第25卷 第6期2012年12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5 No.6December 2012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经济转型期的经验研究袁天天1,石 奇2,刘玉飞1(1.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3;2.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收稿日期:2012-06-07作者简介:袁天天(1988-),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研究;石 奇(1966-),男,河南省泌阳县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产业经济研究;刘玉飞(1988-),女,湖南省邵阳市人,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0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9013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0JDXM007)摘要: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估算了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2001-2009年制造业31个两位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并比较了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情形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运用Tobit模型研究了环境约束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各项指标都呈现出增长趋势;相比较不考虑环境因素而言,在正确考虑环境管制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会得到提高,而且对生产率的增长作出主要贡献的还是技术进步而非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深化、行业规模、研发投入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轻、重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方向性距离函数;制造业;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中图分类号:F27;C9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12 目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面,就是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转变。

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寻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新途径。

在这个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作为一种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关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的产出增加量与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比。

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逐渐显现。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生产要素,实现更高的产出水平。

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冲击与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梳理,分析其对制造业行业的影响机制;其次,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制造业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制造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A.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作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单位产出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的相对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在制造业行业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土地供给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土地供给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土地供给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论文结构安排 (5)2. 理论框架 (6)2.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与测算 (8)2.2 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8)2.3 土地供给类型与影响因素分析 (10)2.4 企业竞争力与生产效率 (11)3.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2)3.1 土地供给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现有研究 (13)3.2 文献的主要研究视角与方法 (14)3.3 本文的研究假设 (14)4. 研究方法 (16)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16)4.2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18)4.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20)5.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2)5.2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3)5.3 土地供给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24)5.4 异质性分析 (25)6. 结论与讨论 (26)6.1 研究结论 (27)6.2 研究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28)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30)1. 内容综述本文旨在探究土地供给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关系。

TFP作为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其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土地作为要素生产中的重要投入要素,其供给状况对企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土地供给政策对企业TFP的影响,以及微观层面企业自身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模式对TFP的影响机理。

本文还将探讨土地市场化程度、土地制约和土地利用效率等因素对土地供给及其与企业TFP之间的关系的影响,旨在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论证。

diharapkan 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为企业优化土地利用提供借鉴,从而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需关系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4. 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决 策参考,推动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02
文献综述
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现状
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不 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研 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对各国水果产业的比较分析,发现
包括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劳动力投入、化肥施用量等指标 ,以及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相关 数据。
04
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 异分析
不同地区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
01
东部地区
该地区的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高 ,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果 农的生产积极性也较高,因此生产效率较 高。
区域差异的政策建议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水果产业发展政策。例如,对于南部地区,可以鼓 励果农采用多元化的种植模式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和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水果产业,推动当地水果产业的发展。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为评价对象,构建 DEA模型,对各省份的水果产业效率进行评估。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水果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 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数据来源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权威数据 来源,收集了2000-2019年各省份的水果产业相关数据。

广西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定量分析

广西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定量分析

广西的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定量分析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005-02摘要本文选取了广西1996-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每一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因素:对外开放程度以及r&d经费存量。

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外开放程度一、文献综述全要素生产力最早由索洛在1957年提出,是经济增长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

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中,基于“索罗余值”基础的生产函数应用最为广泛。

他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持久增长的源泉,同时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和全要素生产率有关的研究也很多。

张军(2002)等判断出1992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世纪之交前后为负值,其原因在于此时期中我国表现出较强的资本深化特征,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的拉动[1];张军、施少华(2003)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认为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2];涂正革(2007)以中国28个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为研究对象,采用malmquist 指数和dea 技术,研究中国28 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3];李宾、曾志雄(2009)测算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增长率,认为1992年以来的我国的tfp增长率明显不接近于零,要比其他的研究高出一或两个百分点[1]。

以上研究在借鉴国外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基础上,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但是大多是对一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也很少有从区域差异的角度以及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角度来进行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一个文献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一个文献综述

J L ( +t =n o g A) 一

h(+ +) l g 6+ n
I S 南 mk ()

b S (1 I )
直表现优异 ,但经济增 长在地 区间的非一致性越来 越
突 出 。我 们 的 问题 是 ,为 什 么 世 界 各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有 着
如 此 大 的 差异 ?
M ni 以此回归模型为 基础 ,对 15个 国家 16 ak w等 9 90 18 95年的数据进行 回归 分析 ,修正后 的索洛模 型可 以 解释 8 %的跨 国收入差异 ,如果排除 了不可避免 的数据 0
亚新兴工业 国家的增长源泉进 行研究 ,也得 出类似 的观 点。Kum n (94 r a 19 )在 国际上颇有影 响力 的 《 交》杂 g 外 志上发表文章 ,对亚 洲乃至 中国经 济的快 速增长提 出质 疑。在其随后的研究 (《 萧条经 济学的 回归》 99 ,19 )更
到更好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这对 我国实现经济增 长方式
郭庆旺等2005利用非参数deamalngluiat指数方法对中国省份tfp进行分析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对中国省份经济的相?94?一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相对效率和相对技术进步做分布动态演进分析认为省际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且有逐步增大的倾向原因是tfp尤其是技术进步率差异较大且逐步增大所致
第2 卷 8
的转 变 ,促进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意 义 和 现实意义 。
是直接指 出亚洲国家的增长是 “ 主要来 自于汗水 而非灵
感 ,来 自于 更 努 力 的 工 作 而 非 更 聪 明 的 工 作 ” 的 说 法 ,
1 国外研 究进展
11 重 要素 投 入 的 增 长 理 论及 其演 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如何,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然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

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有涉及到税收、基础设施、融资约束、进出口贸易、政策体制、腐败、经济制度、文化、市场化以及进入退出行业等各个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税收环境的影响。

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其在《国富论》中指出,税收通过征税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对于投资和资本的积累都是阻碍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罗秦认为税负轻重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从而改变投资流向,一国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亦直接影响企业纳税成本的高低。

何轩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税收、创新活动及企业生产活动的数据分析表明高税率将抑制企业生产性活动水平,经济发达省的制度质量和生产性创业活动报酬都相对较高,有利于激发生产性活动,因而创新水平高、资源配置合理、企业生产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

宋丽颖通过CEG模拟得到企业税负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要素效率且呈负相关关系,许可和王瑛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在一些理论中,将税收设定为人们享用公共产品和劳务相应付出的代价,政府作为公共经济活动的中心,处理好“税收”这一“对价”,是企业发展良好运行所必要的外部条件。

其次,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也能在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及其要素投入结构,如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降低运输成本和生产折旧。

张光南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空间溢出能显著降低本地制造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共享、加快人力资源流动等途径产生。

以及张志和周浩基于微观数据说明中国公路、铁路、政府规模、城市化水平和进出口贸易(经济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高速公路虽然在总体上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影响很小,但是显著提高了小城市企业和距离大城市较远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网络基础设施也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企业生产计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利用IT技术可以降低资源约束的影响,合理安排生产,释放企业产能,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

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也通过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层面的组织变革,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

从理论上看,企业网络嵌入有助于企业获取和培养多样性的资源和能力,但是过度的网络嵌入也会致使企业间信息冗余,过度投资必然会带来企业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以及竞争的加剧;另外维系企业间网络关系必然会使企业面临协调网络中诸方利益等问题,从而使企业付出超额的成本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因此,中国IT投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激励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竞争力,将成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对企业生产率起作用,还通个过影响融资、出口等因素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率。

再次,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关于融资信贷对企业的影响,己经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将国企和民企进行比较发现国内民营企业存在融资约束,直接影响其生产率,生产率显著依赖于内部资金积累的民营企业一旦内源融资不足,在外部融资存在难度的背景下,其生产效率必将受到拖累。

在出口企业中,国有出口企业和非国有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都能显著影响企业生产率,但是国有出口企业与非国有出口企业相比,贸易融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程度更大。

从内外源融资约束来分析得,内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先递减后递增,外源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边际促进作用逐渐递增,但都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外源融资约束值小于临界值时,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抑制作用,当外源融资约束值大于临界值时,外源融资约束的下降就会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另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出口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可以归为三类:出口对企业生产率没有效应,从总体层面发现企业“走出
去”在短期内对生产率提升并不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而在长期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大。

出口对企业生产率产生正效应,黄丽丽和綦建红研
究了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影响,发现我国企业各年度的出口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企业的
生产率,对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梁云针对流通业企业发现出口贸易能够
促进我国流通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杨亚平和李晶基于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得出我国出口
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并随着时间有所上升。

并且出口企业的出口强度与生产率水
平呈倒 U 型关系。

出口对企业生产率产生负效应,李春顶和赵美英从总体和分行业两个方面
检验了我国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不但没有积极作用,反而存在负面
效应。

进口贸易对生产率的影响方面,进行进出口活动的企业往往是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而
且产成品关税及中间投入品关税削减都能使进口带来贸易利益,两种贸易自由化共同提高了
企业生产率。

而且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皆对企业生产率有促进作用。

严冰也证实了贸易自
由化带来的进口品增加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

最后,政策体制的影响。

企业经营环境的便利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制度质量,毛
其淋和许家云发现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不仅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还强化了中间品贸易自
由化的生产率获得效应,同时显著降低了生产率分散化程度,有益于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发
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也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积极影响,然而这种现象并非由政府挑选高
生产率企业所致,主要是通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生产率。

另外,政府补贴对企业
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政府补贴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容易使企业形成政策依赖,转移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注意力,徐保昌和谢建国也得到类似结论。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存在两个临界值,小于第一临界值时,政府补贴才能够显著地促进企
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一旦高于另一临界值,政府补贴就会抑制了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腐败作为制度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何聂辉华
发现腐败总体上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确定关系,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
影响。

邢维全在我国转型经济体的背景下发现,腐败并未成为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反而成
为阻碍企业生产率提升的“绊脚石”。

另外,经济制度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产权
的保护制度和契约的执行制度,是经济制度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其中产权保护制度对促进
企业的生产率有着正面的影响,虽然契约的执行制度在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方面的效果并不
是很明显,但可以很好的避免企业的实际利益不受侵犯。

以及地方的经济保护主义和国家金
融管理体制等都对企业生产率有制约作用。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因此,明晰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会为企业
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