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设计

庄浪县第一小学万尚林

一、设计思路

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运用多种方法来解题,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优化筛选解题策略。

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通过创设现实情景,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经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学习,体会“假设”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通过学习,认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注重学生之间(同桌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从而真正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概念,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具体活动中,分别尝试通过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假设法(置换法)的理解与运用。

五、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包括主题情境图、学习要点、练习题目等。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这样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试着说一说。(生试说)

生1:在同一个笼子里,有鸡,也有兔。

生2: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

生3:要求的问题是“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这段话的意思是——现在有若干只鸡和兔,都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子里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兴趣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不妨先将题目中的条件简化一下。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同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谁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题思路,让其它同学很容易地就能理解、弄懂这道题。(分组讨论)(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可以用列表法、可以用假设法、还可以用方程法。)

师:先认真思考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和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争辩。老师参与其中,启发、点拔、引导,师生互动。)

(接着,各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探究的具体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把探究过程说具体、说详细一点儿。

下面,是各小组学生汇报的探究方法和结果——

1.画图法(展示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①先画8个头。

②每个头下面画上两条腿。

数一数,共有16条腿,比题中给出的腿数少了10(26-16)条。

③给一些鸡添上两条腿,叫它变成兔,边添腿边数,凑够26条腿。

每把一只鸡添上两条腿时,它就变成了一只兔,很显然添10条腿就变出来5只兔,这样就得出了答案:笼中有5只兔、3只鸡。

2.列表法(展示学生所列的四种表格):

经归类整理,各小组出现的列表方法如下:

生1汇报:我们组是先假设有8只兔,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去试,把结果都列出来,最后得出有3只鸡、5只兔。

鸡:8 7 6 5 4 3 2 1

兔:0 1 2 3 4 5 6 7

脚:16 18 20 22 24 26

生2汇报:我们组得出的结果也是3只鸡、5只兔,但我们不是一个一个地去试,这样太麻烦了,我们是2个2个地去试。

鸡:8 6 4 3

兔:0 2 4 5

脚:16 20 24 26

生3汇报:我们组是先按鸡、兔各一半来算的,因为鸡和兔共8只,我们先假设鸡和兔各4只,这样共有24条腿,比26条腿少2条,说明假设的兔少了1只,鸡多了1只,于是得出鸡有3只、兔有5只。

鸡:4 3

兔:4 5

脚:24 26

生4汇报:我们组是先把8只动物都看作兔,这样一共是32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兔,加上一个鸡,这样一个一个地去试,最后得出有3只鸡、5只兔。

鸡:0 1 2 3

兔:8 7 6 5

脚:32 30 28 26

师:同学们的钻研精神和探究方法都很好,大家都能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觉得还是有点儿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那么,请同学们再想想,还有没有更方便、更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3.假设法(根据两种动物进行两次假设):

师:(启发引导)通过观察上面的列表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了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解法一:假设8只动物都是鸡。

兔有:(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理,如果假设8只动物都是兔,则一共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了6条腿,这是因为每只鸡比每只兔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想——解法二:假设8只动物都是兔。

鸡有:(4×8-26)÷(4-2)=3(只)

兔有:8-3=5(只)

4.方程法(设其中一种动物的只数为未知数):

我们还可以根据“鸡的腿数+兔的腿数=总腿数”列方程来解答。

解法一:设兔有X只,则鸡有(8-X)只。

4X+2(8-X)=26

16+2X=26

2X=26-16

X=5

鸡:8-5=3(只)

解法二:设鸡有X只,则兔有(8-X)只。

2X+4(8-X)=26

32-2X=26

2X=6

X=3

兔:8-3=5(只)

(三)比较筛选,优化解法

师: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分组讨论,把以上四种方法比较一下,看哪一种方法用起来比较方便、容易记住?

生1: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生2: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题。

生3:如果用算术方法,可以选择“假设法”来解题。

生4:如果用方程解法,可以选择“列方程”来解题。

师:其实,用“列方程”的方法更简便,更能体现解题的优势!

(四)当堂练习

1.学生独立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2.独立做“练一练”中的四道题。

3.个体完成后,同桌互相订正。

4.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及时点拨与指导。

(五)本课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大家发现,这类问题可以用“画图法”解决,可以用“列表法”解决,也可以用“假设法”(亦称“置换法”)解决,还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后,希望同学们能象今天一样,肯动脑,勤思考,善辩论。同时,也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灵活!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5.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维新变法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清王朝被推翻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混战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从民主、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几大领域,展开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执着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式越来越乱!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浪潮。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的背景 (1)袁世凯独裁,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破坏共和; (2)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二)新文化的兴起(课件展示) 目标: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时间:1915年9月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