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的探索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的探索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的探索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对课程与教学的探索

摘要:在这时期教育学家已经明确的提出“怎样教学”“教学什么”和“为什们教学”的三大课程与教学问题,这分别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本文分别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中探索有关课程与教学论所涉及的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在教学方法方面,苏格拉底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柏拉图创办学园进行教学,亚里斯多德提倡进行分班授课。在教育内容方面,苏格拉底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柏拉图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分期。在教育的价值目标方面“三哲”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分期;课程设置;分班授课

背景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是西方教育思想史的序幕,在此时期的产生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时期是课程与教学论产生的萌芽期开始阶段。恩格斯曾说“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各种观点的胚芽期。”从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到16世纪的数千年之中,课程与教学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古希腊“三哲”对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也是课程与教学论产生的最初的探索。

正文

1、“教什么”——教学的内容

(1)苏格拉底的“教什么”

苏格拉底将教育视为发展人的才能、陶冶人的情操的途径。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由于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过他的教诲的学生不计其数。这与我国伟大的儒家学派代表人孔子的思想一致。

苏格拉底认为“无论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都应接受教育,只有通过培训、教育、训练,才能取得应有的成就。他指出:“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教育”“禀赋最好的人,精力最旺盛的人最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够做出极多极大的业绩来,但是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由此看出,苏格拉底非常重视教育。教育不仅学到了知识成为有用的人,而且使人的品质具有善德。苏格拉底提出相对于普通公民的教育,官员更应该接受教育。因为治国重任必须由经过良好教育的德才兼备之人承担。而且他们受的教育还应该是广博的。教育的内容除了政治、伦理、雄辩术和处理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所必须的实用的知识外,还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他认为学习这些知识目的不是在于发展理论思维而是实用。在萌芽时期,课程与教学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至于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就没有明确的提出。苏格拉底提出教育是培养治国人才不仅要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还是实用的知识。这就是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的探讨。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苏格拉底还提出进行自我教育。他的座右铭是“要认识你自己要随时反省自己,体会人所应有的尊严,应该能够应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自我提升,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自己的教学方法,还应该和其他教师沟通交流经验。

(2)柏拉图的“教什么”

柏拉图的某些教育思想受到了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在苏格拉底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上提出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他提出“在治理邦国时,女子之为女子或男子之为男子。没有特殊的本性里的天资是一样分散于两性之间的,所有的事业也是妇女的”。由此看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并且指出“男子的事业也是女子的,只有接受平等的教育,男女才能负担一样的责任”。

柏拉图将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7岁,学前教育期。从出生至3岁,幼儿在家里接受父母和经过精心挑选的女仆的教育。3岁后,要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中而且要在国家委派的女公民监督下接受教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故事、做游戏、音乐和舞蹈。这是为了培养儿童的勇敢、坚毅和快乐的品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性格正在形成,任何事情都可能对儿童的性格产生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对其道德进行熏陶,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此之前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柏拉图将学前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他将学校教育向前推进了。将儿童受教育时间提前到3岁。在这段时期对幼儿的各方面的兴趣进行培养对后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是7—18岁,普通教育阶段。在这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以初步的读写听、音乐和体育的学习。在学习内容柏拉图非常重视音乐和体育的学习。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而体育则可以使人的身体强健,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教育内容中提出要达到身心和谐发展,这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未体现的。

第三阶段是18岁开始,高级教育阶段,在此阶段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在18—20岁左右应当接受军事训练同时接受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等“四艺”的教育。从智者学派提出文法、修辞学、辨证学的“三艺”学习到柏拉图的“四艺”教育,柏拉图打破了一直沿用的并在智者学派确立的“三艺”课程体系,它的提出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在课程与教学的萌芽期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个时期的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付诸实践。在20岁时进入哲学学习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学习哲学中的辩证法,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他们在工作中进行锻炼。直到50岁,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中成就卓越,特别在哲学有着高深造诣的人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他提倡学习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的得出,在课程与教学中学校教育应该分阶段学习,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个阶段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时期认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学习到知识应该在实践中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教育,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3)亚里斯多德的教学内容

亚里斯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这三种灵魂和谐的发展是依靠教育和训练并且灵魂的发展是按顺序发展的。依据这点亚里斯多德按年龄阶段不同进行教育,并且提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亚里斯多德是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并进行论证的教育家。他提出“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身心必定有某种特性”,因此,他根据青少年不同时期的生理特征把新生一代从出生到21岁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7岁,家庭教育阶段,主要是植物灵魂的发展占据主导。这个时期是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学习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儿童做适应肢体发育的活动,是儿童体格健康。他认为5岁前不应该学习任何功课,以免妨碍身体发育。教学内容最主要是讲故事和做游戏,不应有过多的任务。5岁后可以开始课业的学习,但不宜过量。因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身体教育。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教学时针对本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能超越本阶段的发展的中心任务——身体的教育。教师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身体得到应有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7——14岁,这个阶段进入了学校教育,身体发展仍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任务是情感和道德教育为主。因为这一阶段是动物灵魂发展的占据主要的位置。教育的内容有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四种。学习这些科目为了促成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如体育锻炼为了让体魄健康,音乐和绘画则是陶冶情操。这一阶段学习中心任务是和谐发展,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14——21岁。这一阶段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主要围绕的是发展“理性灵魂”。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此外还有神学方面的教育。在方法是倡导教学和科学研究结合。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年级和班级,实行分班授课。

亚里斯多德根据灵魂的三个水平,确立了教育的三个阶段,每个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与相应的灵魂发展阶段相适应。确立的三个阶段大体上符合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内容安排具有一定合理性。

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学校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的”,这类学科的知识是为日后学习生活准备的。另一类是“文雅的”,这类科目的学习不是为了日后学习生活所用,而是为了陶冶性情的,供闲暇是享用的。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学科设置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以上是对萌芽时期“三哲”对课程与教学中的三大问题之一—教育内容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柏拉图提出并确立“四艺”教育课程体系,到后期课程设置也越具合理性。

二、“怎样做”——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从事教育的方式比较特殊,他从不办学校,不收学费,而是在一些人群聚集的场合如市场、店铺、广场等进行演讲、个别交谈或是进行辩论来宣传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首创“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他认为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以靠知识获得,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是以为知识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而是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由此,他提出“产婆术”,这种方法有四个步骤办概组成:反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即在谈话过程中,不断追问与辩难,迫使教育者意识到谬误,进而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到一般概念。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能使人深刻的发现真理,理解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索。苏格拉底在教学时,向学生提问,当学生回答错误,他并不直接指出,而是给予暗示或补充问题,从而是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积极作用。这种方法至今人在教学中运用。

柏拉图在游学12年后回到雅典创办了学园,他的主持40年后还继续存在了900多年。这所学园不仅是柏拉图学术和教学活动的场地而且成为欧洲最早出现的综合性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学术研究为一体的高等学府,培养包括亚里斯多德在内的一批杰出人物。从苏格拉底的到人群中演讲、辩论或个别交谈到柏拉图建立学园进行系统学习。学校教育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场地,教学场地固定下来了。

在对儿童进行学前教学中,柏拉图主张采用模仿法。他指出“幼儿从也就模仿他们适宜模仿的人物”,并且认为人在幼年时就开始模仿了。久而久之,模仿到的“最后成为习惯,习惯就成为第二天性”。所以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要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

他还认为,人对共相和真理的认识先验地存在灵魂之中,灵魂与肉体结合时虽然会被遗忘,但是通过接触感性事物和不断学习知识就可以回忆出来。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回忆法”。

亚里斯多德创立了吕克昂学园,在这里进行讲学、研究和著述13年。在学园中进行“四艺”教育及哲学、物理、文法、文学和伦理等诸多课程的学习。在方法上他倡导教学和科研

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同时学校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划分年级或班级进行分班授课。

分班授课至今沿用,对教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为什么教”——课程与教学的价值目标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道德,道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良好教育获得正确知识才能具备完善的道德。因此他认为“道德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这就是苏格拉底对“美德即知识”的论述。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即成的知识而是通过交谈或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在探索真理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苏格拉底将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治国良材作为教育的最高亩的。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哲学家来至国家。要成为一个在哲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哲学王”,必须经过“灵魂的转向”。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转向的技巧”。也就是说教育是“灵魂转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亚里斯多德则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理性灵魂得到充分发展,达到身心和谐。要使得身心和谐发展必须重视人发展的三要素天性、习惯和理性。他非常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中天性养成好的习惯,并且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到理性引导。人就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三哲”在各自的教育思想中都将德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可见三位教育学家学德育的重视。要成为一个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人,否则不能称之为一个人才。

四、总结

(一)贡献

(1)从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简单分析了关于课程与教学所涉及的三个问题:组织方法、内容体系和价值目标。每位教育学家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对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2)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仍是现代教学重要方法之一。

(3)柏拉图提出的“四艺”教育,确立了课程体系,并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对后来“七艺”的提出奠定基础;最早阐述幼儿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重视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地位及作用。

(4)亚里斯多德关于教育的年龄分期,基本上和人的身体发育阶段相适应。也是最早从理论上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想家。

(5)古希腊的教育中,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倡导,以及对教育的分期并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广泛的的学习,这些为西方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6)从“三哲”的教育思想中都提到的培养有道德的人才,这也是中国现代课程改革中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他们不仅重视学生的对课程中知识的学习,也重视学生的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在学习主科目同时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用音乐、绘画陶冶情场达到身心和谐发展。并且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不足

“三哲”的教育思想中也有不足也缺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苏格拉底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否则,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2)柏拉图的教育制度具有界限分明、等级森严的特点,对后世产生恶劣的影响。

(3)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并且连最基本的学科、科目、课程与教学等基本观念尚未形成。

(4)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还不突出,教育内容来自于主流文化,课本就是经典著作。

参考文献

[1]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纲要.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外国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檀传宝.西方教育经典导读.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

[4]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学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语文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来说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果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则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及综合型人才,足以见得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教学经验,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如今已经经历了不少于五次教育改革,使我国教育体系及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多次教育改革中发展和成长着,如今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及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高的位置,成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及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及机构,故高职高专院校内的专业均被人们所关注着,其中不乏有语文教育专业。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是提高语文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及效率的必经之路,所以本文先简单论述了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展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简要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最后详细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在语文教育专业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还会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第二,能够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竞争力等。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一个领域工作时需要同时掌握多个领域的工作技巧,这意味着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对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必要的,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1]。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中职学校技能实训课教学初探

中职学校技能实训课教学初探 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韩万平 摘要:职业学校的技能实训课,是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保证。本文通过介绍实训课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精心备好实训课,规范实训课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技能实训教学过程 怎样提高技能实训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中职老师探讨、研究的主要课题。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作为一线的中职老师,在理论方面是学生的老师,在实训方面是学生的师傅。那么作为一线的中职老师, 实训课该教些什么,怎样教,如何才算教得好,怎样让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怎样让学生学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实训课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自己比普通高中差),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中职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内心又有着深刻的自卑。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对前途充满了担忧,对未来生活期望值不高,对成功的渴求不强,在生活观的选择中最多的是选择“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而不是“积极上进,拼搏进取”。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将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自我意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紧张、求职择业的困惑,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一方面以往学生生活受挫,“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因为抱新的期待和希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可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时间与资源设备、考核和评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课程与教学论01任务标准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01任务 1.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中央电大网上考试平台。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30分) 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30分) 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40分) 答1.个人学习计划(初稿) 我是一位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我们课程五大方面的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小学任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再课堂教学中专讲枯燥的理论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实际,这样你的教学肯定会失败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要有科学教学论的指导,而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正好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理论依据,为我日常教学工作指明了较为明确的理论目标,可以更好的为我的教学服务。 我在学校担任信息技术教学,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包括学习经验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等等。而较之其他学科,这种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已经高于老师,也有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种个体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通常使用的“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使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抑,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学习就会变成一件“苦差事”。因此,“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形成的尖锐矛盾亟待解决。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这种环境中,每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学校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正是适应了未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它的重要作用被凸显出来。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依赖于别人,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其次要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学生要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现在的各个行业需要更专业的知识,更高要求的技艺,知识越来越多地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武器。作为一名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在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急需要用新的理念来更新自己,因此,我选择的高学历进修,并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如下: 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 我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心态,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工作和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处于工学矛盾中的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挑战我们的自信心与毅力,这时就要求我们

师范教育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师范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09年第5期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做客人民网谈教师队伍建设(节选)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2007年的时候管司长就来过人民网做客,当时您曾经说过,全国30万教师学历不合格, 现在您认为这个数字目前是否有所改变? 管培俊:有改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数量由原来的50多万已经下降到24.3万。与此同时,高学历的教师在逐步地增加,根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具有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已经占到全部小学教师的71%,这个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具有 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现在已经占到半数以上,在高中教师当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也在逐步增加。教师学历的水平提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政策,把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不仅通过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加强师范生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学习,而且积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基本体验 和基本技能。 一、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开展 2007年以来,我校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5月,学校根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的培养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师范生培养 方案。为凸显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四 年的专业学习中。 为把这一新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为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整体推进“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学校建立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同学校教务处整体制定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和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并负责指导、监督 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各院系相继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系主 任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师范生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与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2.探索师范生实践教学新机制 为落实“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上,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机制。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四

学习新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1、教材全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二是主张“双主体”互动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是强调“新三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2、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3、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讨论式——参与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学习;小组协作式——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分享;和谐合作式——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平等合作;综合活动式——在活动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 4、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如何实施 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电大2016秋季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测试专题讨论01任务答案

电大2016秋季最新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测试专题讨论01任务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提交自主学习计划,讨论可以从别人的学习计划中学到什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计划初稿,和经过讨论后吸收到的修改意见, 并将两份材料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形成性测评系统。考核学习计划的主要内容: 1.学习者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30分) 2.学习者对于自己运用现代远程手段学习本课程的条件分析。((30分)3.学习者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形成的完善学习计划的意见和本阶段学习小结。(40分) 答:我经过与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提出并制定了以下学习计划: 引导型设计模式: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查-巩固练习-课堂测试-反馈提升 一般用于有经验基础的知识内容。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师引领下能够有目的性的设计学习活动,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温故互查。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学生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做好准备。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故事、游戏、悬念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问题的存在,明确需探究的问题核心,产生探究的心理欲望。 设问导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好问”的特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质疑的时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优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选择探究的策略。 自我检查。这个阶段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自由地思考练习,使学生在体验和创新过程中查找问题进行学习。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

赫钦斯教育思想.(精选)

1、赫钦斯简介 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1899年1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1915年,赫钦斯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921年毕业。赫钦斯自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1928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1929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1937年,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 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副主席。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

会”。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 1977年5月14日,赫钦斯因病去世。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等。 永恒主义教育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爱德勒和布坎南等。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Great Book Boys)。爱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Perennialists)。永恒主义因此而得名。 学派简史

这一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2学科内容 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漠视这些理性文化,社会就会因精神支柱的坍塌而立足不稳。他们甚至把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归因于道德问题和文化问题。 永恒主义在极力推崇“永恒价值”的基调上,确立了“复古式”课程标准。

实训教学示范课的初探

实训教学示范课的初探 实训教学是实验实习与技能训练课的总称,是职业学 校重点研讨课题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前一段的实际实训教学 ,在我校领导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 、课前准备 备课:是备教材、实训内容、目的、要求、学生实有水 平和教学指导过程的总称。只有明确本部分实训教学总体要求、实际内涵、应达到的总体目标,按照学生的实有水平和未来工作的实际要求,安排好实训指导方针和方法,具体指导步骤和过程,尽可能详略得当、详尽有序。特别要注意重点内容、操作规程、安全事项等的重复强调,不可忽视,从而做到“教、扶、行”全过程的安排妥当。 器材准备:首先与实验专管老师取得联系,根据本次实 训要求应具有的仪表、器材,清仓查库,再决定是否采用“领、借、筹”等方法。所谓领,即按照学校实有仪器设备总数,结合本次实训要求,能解决多少,欠缺多少,再采取措施; 借:若本次实训,学校设备不足,可动员学生向上届学生、社会或自家借用;筹:若领借仍满足不了实训的要求,可动员学生或学生家长自筹资金进行购买;从长远来看,对学生

未来的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准备,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实训器材和设备,为达到总体目标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组织准备 我们学校的班级特点是:一是班级名额充足,几乎所有 班级的学生都超过55 人;二是学生之间的实有文化知识水平相差悬殊,动手能力更是千差万别;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德育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为此我把学生按不同水平进行优化组合,分成若干个组,指定优秀学生担任组长。在实训过程中由组长把关,相互传帮、督促、检查,一定要求所有学生人人过关。通过这几年实训实践,95%以上的学生都达 到了大纲的要求水平,毕业后的学生在社会上都表现不错,这都说明了组织严密的重要性。 、教学实施 “第一部曲”一一新课导入。如,在《万用电表的使用》 实训中,重点指出万用电表在机电、电子专业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万用电表跟我们平时使用的筷子和碗一样,离开了万用电表将寸步难行的原理,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争学,效果良好。 “第二部曲”一一教师实训技能示范。教师技能示范是 起“引路”的作用。在整体实训过程中,学生将严格按教师 技能示范规程进行操作。这不仅是此交换实训成败的关键,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人物之古希腊三哲

2019广东教师招聘考试人物之古希腊三哲教师招聘考试人物之古希腊三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教师招聘考试中一个重要的章节考点,在这个章节中,有众多的人物,对教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这个章节是我们需要着重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在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所以,我们需要全面掌握这些人物及相关知识。由于人物众多,今天先一起了解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外国的人物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古希腊三哲。 一、苏格拉底 1.代表作:《智士篇》、《政治家篇》。 2.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社会本位论。 ②教育任务:伦理和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的中心。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③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即“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产婆术”一共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二、柏拉图 1.代表作:《理想国》、《对话录》。

2.地位: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3.主要观点: ①教育目的:培养和造就哲学王。 ②“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三、亚里士多德 1.代表作:《论灵魂》——世界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政治学》。 2.头衔: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3.主要教育观点: ①教学目的就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并且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②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即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即教育应当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训练?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方成武 戴银 韩茹 谢冬梅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合肥 230038) 摘 要 针对目前中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所下降的趋势,安徽中医学院修订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增加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毕业实习模式,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技能培养 目前,全国大多数的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中药专业毕业生均为宽口径、适应面广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营销、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从事的岗位大多为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以及药物研究所等部门。根据安徽中医学院已毕业的二十余届中药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反馈信息分析,多数毕业生能胜任本职工作,尤以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毕业生工作最为出色。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单位反映,自1990年代以后毕业的学生,其实践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近年来考入大学的学生年龄较小,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生产实践的锻炼,同时学习的刻苦精神也不如以前的学生;二是由于近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经费和实验条件未能同步增长和发展,致使一些正常的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是因为市场经济以后,原有的生产实习基地(例如制药厂)考虑到市场竞争因素以及G MP生产车间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大多持不欢迎态度。 为了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在不断发展的医药卫生行业中的竞争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院在加强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修订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中药专业学生对传统中药的“认、采、制、用”方面的实践知识匮乏状况,通过调研、论证,对中药专业四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将《中药学》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时间进行对调[1]。对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以及专业课(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分别安排12周时间进行生产见习;增加毕业实习时间,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 二、实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11巩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药用植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结束之后,每年的5月中旬安排学生到黄山进行野外生产实习(自2003年开始,因教学时数的压缩,又将黄山野外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每年7月份的暑假期间),以加强学生对药用植物原植物的鉴别能力以及生态意识和采制标本技术的培养。黄山具有东部海洋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小气候特点,终年温暖湿润,冬暖夏凉,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多达1700余种。因此每年《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黄山野外实习已成为学院中药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由于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解决经费紧张和实习时间减少的矛盾,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校内建成了栽培有700多种常用药用植物的药植园以及收藏有7万多份植物蜡叶标本的标本中心。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药用植物学理论课时,既可观看蜡叶标本,又可到学校药植园见习,课程结束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大多数常见药用 — 1 3 — 药学教育2005年第21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052062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项目号:2005060。 作者简介:方成武(1961-),男,安徽舒城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从事中药资源与应用以及中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搞好课堂教学和实训的有机结合

搞好课堂教学和实训的有机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先导,以实训课为重点,以能力形成为目标”。这就表明了实训课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实习实训课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被实践所证明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且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教材、设备、器材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与产业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是实现与产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实行课堂教学和实训课一体化。 一、课堂教学和实训课有机结合的条件 1、更新观念,提高对实训课重要性的认识 一部分教师对实习实训课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实习实训课只不过是组织学生动动手、摸摸设备设施的玩耍课。至于如何上好实习实训课,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些教师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把实习实训课停留在生硬灌输理论、死记硬背要领、机械训练技能的层面上,感到老教法不灵了,适合实习课的新教法又不会用,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能力方面不仅应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3、增加实验经费投入,完善实习实训设施条件 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在一定的实习场所里借助一定的设备设施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实践证明,凡重视实习教学的学校,实习设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学校,教学质量就名副其实的高,学生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就会逐步红火而名声大噪,进而赫赫有名。反之,教学质量就没有保证,学生就业就没有出路,学校就会越办越糟糕。因此,完善实习设施条件是提高实习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不可或缺。这就要求学校应对实验室建设给予政策上、经费上的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建立规范标准的实习实训室,达到实习场所、实习设备、实习工位、实习材料、实习工具全部具备、足量保证,满足实习实训教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继续 获得新知识、总结新经验、发展新理论的思维方法,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现就个人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有益探索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1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记忆型” 或“再现型”人才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中药学》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加自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能力为主”的方针,课前让

学生预习,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结合重点难点内容讲授。由于准备充分,在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原本呆板枯燥、难以记忆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记忆,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教师指定阅读参考书内容,指出学习要点,结合基础理论启发式地提出问题,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等章节内容,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堂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按照严密的思维逻辑,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2精简教学内容 《中药学》教学应遵循“突出重点、避免重复、注意衔接”的原则,以“性能功效-主治”为主线其他相关内容围绕其展开,突出学科特点,这也符合《中药学教学大纲》“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解释难点,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切忌泛泛而谈。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精简教学内容。 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临床常用药。如清热凉血药, 能清热凉血,治疗营血分热证。这一功用涉及本节的所有药物,可在概述中详加交待,并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讲

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职中生的能力特点,提出PLC教学适于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PLC;案例;任务;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学的前提和归宿。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中职教育者普遍探索的热点问题。多年来,笔者根据PLC(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局限性,在PLC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案例与任务。前者侧重于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以案例为蓝本;后者则侧重在学,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那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如何选取并运用好案例,如何设计任务,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 以案例为主线的教 有人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PLC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典型而实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案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主线,围绕着案例来开展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案例设计与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案例应是课程某一单元或环节的知识的概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覆盖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抓住某阶段学习知识体系中重点和难点,精心选取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例如,本人最初介绍PLC梯形图编程方法时,选取了“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程序设计”的案例,这个案例简单、实用、典型,通过案例重点介绍了基本指令LD、LDI、AND、ANI、OR、ORI、OUT、END等的功能与用法,梯形图的绘制方法,难点是梯形图程序与指令表程序之间的转换。透过分析案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 另外,案例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对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是主角,但不等于教师可以置身事外,无所作为。相反,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要事先花更多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计划安排案例的个数、根据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给每个教学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案例类型、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设备的配备等。其次,教学中对所应用的案例不妨先演示,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与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职业中学,PLC的教学侧重于实际的基础性编程设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传统的线性顺序进行,每一个问题先分析清楚再进行下一个问题,这对PL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一个个独立的概念、指令很枯燥;另一方面,PLC指令的数量也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指令融合到实际案例中,在分析案例的功能、实现方法等的过程中讲述相关的概念、指令,那么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具体的一个指令知识,而是一个实用、典型的案例。在教学内容变得实例化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任务为驱动的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