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七》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七》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习作七》教案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七单元

《习作七》教案

一.教材分析

习作七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引子,说明观察晴朗夜空的有趣现象,能激发有意思的想象。第二部分例文,介绍一位同学产生离奇想象后的文章,为自由表达提供了生动的范例。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范围和要求。二.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夜空的过程中,产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2.能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学会想象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重点:

1.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写通顺、具体。

2.能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四.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课标》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个理念,在设计这次作文教学时,无论开课还是写作前说话的训练,始终贯穿一个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表达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不吐不快之感。

从例文来看,这是一篇关于星空的想象作文。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想象和联想,是表现作者主观色彩常用的两种手段。

(一)关于想象:想象是人脑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写作中,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事物间的相通、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关联,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

2、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象。

3、大胆虚构,超越时空,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

(二)关于联想

与日常生活中自发、随意性、散漫无序的联想有所不同,在写作中产生的联想则有明确的目的,有由此及彼的清晰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联想方式很多,常见有: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进行的同向联想;相反的事物之间进行的反向联想等等。善于想象和联想,离不开我们高尚的情操,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和认真的思索,更离不开用心探究客观事物中所蕴涵的道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因此,此次习作教师提前给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收集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可写。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重视作文材料的准备,大胆让学生提前收集写作材料,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写作的建议:

①夏夜遥望星空,由举目望见满天的星星,联想到老人经常讲起的每一个凡人在天上都有一个对应的星座,从而勾起曾经在星空下发生的平凡人与事的回忆。适宜写成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②遥望星空,由星空的遥不可测,追溯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畅想人类探索宇宙的美妙蓝图。可以写成一篇虚构的想象作文。

③遥望星空,看到夏夜转瞬即逝的流星,由此想到了自然界尽情绽放的昙花及人类历史长河中如过往云烟般的凡人与

伟人,进而体悟到人生的哲理:短暂与永恒。可以写成议论性的散文。

④夏夜遥望星空,联想到与星星有关的故事与传说(如牛郎织女的故事),想到人类现在的爱情。通篇可夹叙夹议。

这次习作课上也有难点:如有些同学平时的积累太少,只会用别人的素材或老师给的素材,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写的作文干巴巴,东抄西抄,有的还搭不上调,更别谈美感了,这怎么办呢?如果考试,估计连语句都不通顺了。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五上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 古诗词三首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分数: 一、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12分) 二、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12分) 三、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画“√”,错的画“?”。(8分) 四、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各图形中阴影部分能用2 3 表示的是( )。 2.在1 8、1 4 和1 2 这三个分数中,( )最大。 A.1 8B.1 4 C.1 2 3.有21只小猫,其中白猫占总数的2 7 ,白猫有( )只。 A.2 B.3 C.6 4.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3次,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 )。 A.1 3B.1 8 C.1 6 5.一瓶饮料有500毫升,乐乐喝了它的2 5,亮亮喝了它的1 4 ,( )喝得多。 A.亮亮 B.乐乐 C.无法比较 五、饲养员给小猴子们买来了42千克桃子,小猴子们已经吃了这些桃子的5 6 。吃了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11分)

六、一堆萝卜共有27根。小白兔吃了这些萝卜的2 9,小灰兔吃了这些萝卜的1 3 。比 一比谁吃得多?多多少根?(11分) 七、老师布置了45道数学题,洋洋已经做了这些题的5 9,彤彤已经做了这些题的3 5 。 谁做得多?多多少道?(11分) 八、修一段长56千米的路,第一天修了这段路的3 7,第二天修了这段路的3 8 。两天各 修了多少千米?(12分) 九、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14米,宽是6米。叔叔计划将这块地的3 4 种茄子,种茄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3分)

参考答案 一、1 31 5 1 4 1 8 1 6 1 9 二、 三、??√√ 四、1.A 2.C 3.C 4.B 5.B 五、42÷6=7(千克) 7×5=35(千克) 42-35=7(千克) 答:吃了35千克,还剩7千克。 六、27÷9=3(根) 3×2=6(根) 27÷3=9(根) 9-6=3(根) 答:小灰兔吃得多,多3根。 七、45÷9=5(道) 5×5=25(道) 45÷5=9(道) 9×3=27(道) 27-25=2(道) 答:彤彤做得多,多2道。 八、56÷7=8(千米) 8×3=24(千米) 56÷8=7(千米) 7×3=21(千米) 答:第一天修了24千米,第二天修了21千米。 八、56÷7=8(千米) 8×3=24(千米) 56÷8=7(千米) 7×3=21(千米) 答:第一天修了24千米,第二天修了21千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长汀县腾飞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措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三、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四、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不要对景物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进行过细的分析。 第二,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对于优美的段落或篇章,学生要能熟读成诵。借助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第三,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的顺序。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做好观察记录,为本次习作拓展思路,积累素材。习作教学,可安排在语文园地后进行,以便更好地迁移运用“交流平台”中体会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以及“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把句子写具体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二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会写的词语 危险、危害勇敢、不敢惊人、吃惊光阴、阴天相似、似乎 田野、野外苍白、苍天于是、等于无论、议论岸边、海岸 房屋、屋子关切、一切好久、不久散步、分散步行、脚步 唱歌、歌唱赶快、赶走旺季、兴旺旁边、路旁浑身、浑水 谁的、是谁年轻、轻声汽水、汽车迷茫、白茫茫水汽 海水船只远方连同同时行人出现出门起来空地回家火星二、形近字组词 敢(不敢)士(战士)似(相似)于(于是)屋(房屋) 取(听取)土(土地)以(可以)干(干枯)层(云层) 论(议论)旁(旁边)纸(纸巾) 轻(轻风)今(今天) 轮(车轮)傍(傍晚)低(低头)经(经常)令(口令)三、同音字组词 敢(勇敢)已(已经)惊(惊人)忘(忘记)气(空气) 赶(赶走)以(以前)京(北京)旺(兴旺)汽(汽水) 茫(苍茫)在(正在)戴(穿戴)情(心情)圆(圆形) 芒(芒果)带(带领)晴(晴朗)园(果园) 忙(急忙) 四、多音字léi (果实累累)sù(住宿)de(觉得) lù(露珠) 累lèi(很累)宿xiǔ(一宿)得dé(得到)露 lòu(露马脚)lěi(日积月累)xiù(星宿)děi(还得) hé(和气)dà(大人)jǐ(几个)sǎn(零散) 和大几散 huo(暖和)dài(大夫)jī(几乎)sàn(散步)五、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 汪(水汪汪) 王军 旺(兴旺)

六、近义词 淘气—顽皮 四周—周围 无论—不管 城市—都市 出现—显现 浑身—全身 已经—早已 知道—知晓 连忙—赶忙 消失—不见 渐渐—慢慢 一起—一同 似—像 霎(sh à)时—突然 七、反义词 淘气—乖巧 消失—出现 晴—阴 冷—暖 外—内 高—矮 八、同类词语: 例:海滩( 椰树 )、( 贝壳 ) 高原(雪莲)、(骏马) 沙漠( 胡杨 )、( 骆驼 ) 悬崖(青松)、(雄鹰) 九、四字词积累 1.很美很美 很轻很轻 很高很高 很白很白 很快很快 2.越来越黑 越走越快 越飞越轻 越长越高 越烧越旺 3.描写自然现象的四字词: 云开雾散 微风习习 冰天雪地 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 寒风刺骨 鹅毛大雪 电闪雷鸣 十、照例子,写句子 (1)含关联词的句子: 例1: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例2:雾把公园藏了起来。无论..是近处的花草,还是..远处的树木,都.看不见了。 (2)补充句子: 例1: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 例2:雪孩子变成了水汽。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十一、课文积累 1.《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像,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体会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去年,我们学习过课文《颐和园》,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风景独特的古典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在153年前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了解一下昔日园林的风采和侵略者对它的毁灭情况。(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 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2.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围绕圆明园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齐读生字词,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易读错、写错的字。 2.说说课文围绕圆明园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分为几大部分? 5.指名接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教案

1、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诵读,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特点,伟岸高洁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 课文解读: 全诗感情充沛,真挚热烈,从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入手,展现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让读者从四幅画面中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 接着,作者选择奇山秀水——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黄河,用简练传神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富有变化的山水画卷。 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大草原、戈壁滩……丰富的物产、各具风情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风光,让读者心中升腾起一种自豪之情。 最后作者由祖国悠久的历史,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用饱蘸激情的笔大声歌唱——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学过程: 谈话切入: 1、幻灯打出中华民族的版图,老师介绍中国国土面积、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 2、播放《配套光盘》中配乐朗诵,导入新课。 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小组练读,交流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3、各小组汇报朗读情况,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 4、全班自由练读全诗。 5、指名读、齐读全诗。 品读体味: 1、“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 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炙热情怀,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自由交流。 3、再次练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4、进行朗读比赛。 5、老师做总结评价。 拓展探究: 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收集祖国之最。(如最长的河、最高的山、最长的铁路线等。 2、收集有关赞美祖国的古代、现代诗文,进行朗诵比赛。 2、暖流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对话理解“暖流”的含义,感受江泽民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关心教育的领导风范。 课文解读: 课文记叙了1994年年底,江泽民主席在天津视察期间,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使南开大学涌动着暖流。全文通过对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的刻画,表现主席的平易近人、关心同学、知识丰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析法”、“综合法”、“画图法”、“列表法”等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寻求解决 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境,提供教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 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有序罗列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供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例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相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到例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现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 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单元课时分配 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时 安排 1 主备人谭亚鹏组员杨亦峰、吴荣强、 谭亚鹏、黄玲玲 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1.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过程后,能用列举法解决问题。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从条件(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用画图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 教学预设个人复备 一、谈话导入,学习例 1 1.王大叔要用18根都是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的羊圈。你可以知道什么? (18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出示情境图) 想一想,符合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有多少种呢? 2.同桌讨论,交流:(可能出现两种交流情况) (1)无序的说(略) (2)有序的说:8和1,7和2,6和3,5和4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可问: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发现:无序的写,可能有遗漏,不容易发现。) 那怎样才能做到有序的思考,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可以从长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宽的角度,找到最大值(或最 小值)依次少1(或多1)重新写一写。 如果出现的第二中情况,可问:5和4下来是几和几?为什么不写了? (再写就是重复了) 板书:不重复 让学生评价: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 板书:不遗漏 3.小结:刚才我们有序的思考了各种围法,并用画表格的形式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 板书:有序一一列举 数一数:有4种围法。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一种——一一列举 二、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1.做“练一练”第1题。读题后问:从已知的条件中你读懂了什么?接下去你准备怎么做? (读懂:每过40分发出铃声,接下来要从11时开始依次加40分。)

(完整版)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识藏、呈等11个生字,学写寸、呈、幻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蜡、烛、幼等左右结构的字,幻书写时注意“幺”和“纟”的区别。 2.能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世界的奇妙。 3.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 4.初步学习整合信息,学习怎样介绍奇妙的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世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是玩具、花草、石头、玻璃等等),生字卡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播放地球,蔚蓝的天空、各种形状的云彩,日出日落,四季的森林等图片,观看图片后,大家用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世界吧。 课件出示()的世界 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的引起答案。世界是多彩的,世界是神奇的,世界上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有无数的宝藏和财富。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世界,看看奇妙的世界有哪些吸引你的美丽。 (板书:22、我们奇妙的世界)(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色彩丰富的视频让学生对世界有直观认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情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9位同学接读课文,每人两段,随机正音。 3.小组内互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思考作者从那两方面写出了世界的奇妙?预设:学生答案会包括天空、清晨、云彩、水洼、雨后、黑夜、地球、夏日、秋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转化”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难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

个人初备案二次备课课时第 1课时 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 题(1) 授课 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多媒体课件

手段 教时 安排 共 2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体验转化。 阿普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对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有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灯泡的容积。于是,他拿起灯泡,测出了他的直径高度,然后加以计算。但是灯泡不具有规则形状:它像球形,又不像球形;像圆柱体,又不像圆柱体。计算很复杂。即使是近似处理也很繁琐。他画了草图,在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算式,也没有算出来。 爱迪生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阿普顿报告结果。他走过来一看,便忍不住笑出了声,“你还是换种方法吧!”只见爱迪生取来一杯水。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的灯泡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种就测出了水的体积,当然也就算出了灯泡的容积。这时羞红了脸的阿普顿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 这个故事让你联想到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21《古诗词三首》学习活动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 诵读是语文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枫桥夜泊 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这首诗是…… 生:《枫桥夜泊》。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自读这首诗。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根据节奏朗读这首诗。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

18 四季的脚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理解课文,知道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我们听过了爸爸的脚步,妈妈的脚步,老师的脚步,还有自己欢快的脚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四季的脚步。 二、新授: (一)画读: 1.自由读,画出生字,再读一读。 2.轻声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或词。 3.范读课文(或录音朗读),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4.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二)议读: 1.同桌或小组读互读,互相正音,评议。 2.分小组讨论,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美读: 1.第一节:读这节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提问: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出示春天的画面,问:溪水怎么会唱歌呢?溪水的歌声是什么样子的? 4.问:春天美不美?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5.按这种方法教学下面三节诗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金蝉”,“金色的小道”,“世界”等。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点名背诵全文。 2.抽读生字卡片,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学生自己看着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字形。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两个人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2)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脚步悄丁冬夏界呼舞蹈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夏天脚步悄悄冬天呼呼叮咚世界舞蹈唱歌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脚:左中右结构。可以用熟字加偏旁记字法:左边是个“月”字,中间是个“去”字,右边是个“”。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七下第七章单元测试 姓名 得分 一、选一选: 1、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同位角是( ) A .1∠和2∠ B .1∠和3∠ C .1∠和4∠ D .2∠和3∠ 2、如图所示,两条直线AB 、CD 被第三条直线EF 所截,∠1=7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4=75°,则AB ∥CD B. 若∠4=105°,则AB ∥CD C. 若∠2=75°,则AB ∥CD D. 若∠2=155°,则AB ∥CD 3、对于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一定平行,但不一定相等;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一定相等,但不一定平行,有可能相交;③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也有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④有可能所有对应点的连线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4、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 A.1 cm 、2 cm 、3 cm B.1 cm 、4 cm 、2 cm C.2 cm 、3 cm 、4 cm D.6 cm 、2 cm 、3 cm 5、如图,A D ⊥BC, A D ⊥BC, GC ⊥BC, CF ⊥AB,D,C,F 是垂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 B .△AB C 中,GC 是BC 边上的高 D .△GBC 中,GC 是BC 边上的高 D .△GBC 中,CF 是BG 边 6、如图,AB ∥CD 。AD 、BC 交于点O ,∠BAD=320,∠BOD =780,则∠C 的度数是( ) (A )460 (B )320 (C )360 (D )无法确定 7、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 ( ) A.垂直 B.平行 C.重合 D.相交 8、如图,求∠A+∠B+∠C+∠D+∠E+∠F+∠G+∠H 的度数等于( ) (A )1800 (B )3600 (C )5400 (D )7200 二、填空题: 9、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a ,7,则a 的取值范围是 ;如果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的周长是 10、在△ABC 中, ∠A -∠B =36°,∠C =2∠B ,则∠A = ,∠B = ,∠C = 。 11、等腰三角形中,一腰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cm 和8cm 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_______ 12、一个六边形,每一个内角都相等,每个内角的度数为 13、若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 543F E D C B A 2 1 A B C D O 320 780 A B C D E F G H M N P Q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 材分析 单元内容: 本组教材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课文 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近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积极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个主题,希 望通过教育作用,不断增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之间人 们的交往、理解、宽容和尊重。 本组的四篇课文,具有相当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抓 住友谊和了解的主题思想,更要注意挖掘每一片课文具体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国际理解和友谊的内容,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3.认识19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 4.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和概括的能力。 5.提高学生以整合意识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国际友谊和理解的熏陶和感染。 拓展阅读更多搜集更多的国际书目。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一些事情的具体表现方法渗透思想感情、。 教学总课时数:11课时 单元导读:1课时 阅读理解:4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写作:2课时 单元评研:2课时 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单元课文内容。 2. 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通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知单元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读导读,整体把握 1、自读单元导读语,思考:通过单元导读语,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引导明确: (1)单元主题:学习理解国际理解和友谊 (2)单元学习要求: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3)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一组课文,读通读顺,不懂的字音互相请教。 2、自学生字词。 3、快速默读,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三、填写《学情调查表》 1、拿出《学情调查表》,学生自学填写。 2、第七单元学情调查表 本单元主题本单元有哪些课文,课文主要讲什么?我喜欢的课文是?为什么?我想这样学还想读哪些有关的文章或书籍? 3、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学情调查表。 四、作业布置 1、继续查阅、搜集、整理每课的相关资料。

苏教版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只拣儿童多处行 3.早 4.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doc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诗歌朗读指导 1. 听朗读。 2. 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 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出示课件 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 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 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 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 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 ( 出示课件 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 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 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 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 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 安 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 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 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 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 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 9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 的意境? (出示课件 10) 新课 教学 ) 分钟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 清新,景色美 妙。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出示课件 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 件 12 )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 泉、石”等意象,表现出 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 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 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出示课件 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 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 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 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 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 14) 明确: 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 境的寂静、 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5. 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 生概括。(出示课件 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 6.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 来。 五、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分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教案

通过总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有关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发展数与代数概念、空间与几何概念、统计与概率概念,增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这部分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在复习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易混淆概念的掌握情况,计算的正确率,普遍容易出错的问题等,从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恰当有效的复习计划。 在复习中,从知识的角度来说,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注意突出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以使学生建立主要的知识脉络,提高复习的效率。比如对分数乘除法知识的复习,就要在理解概念和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弄清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抓好基本技能。其次就是要注意使学生在掌握好各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联系既包括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也包括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既要以初步认识知识为基础,又要与已有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横向联系如百分数的应用与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间的联系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复习时要注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引导他们查找知识上的不足,进行一些基本练习等,以达到课标的要求;对于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要满足他们的进一步需要,如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练习或稍难的练习等。总之,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计划,选择不同的复习方式。 1数与代数1课时 2图形与几何1课时 3综合与实践1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法与学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总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110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来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