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文化

藏族丧葬习俗藏族的丧葬习俗较特殊,分塔埋葬习俗比较特殊。

.火化.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而且等级森严,界限明确。

同时,选择哪种丧葬仪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后的高贵丧葬仪。

著名的活佛死后,除了大规模念经外,还应使用水银和水银“色拉”香料水.樟脑水.用藏红花水清洗肠胃,用樟脑水清洗肠胃,用樟脑水清洗肠胃.藏红花水擦洗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裹,穿上袈裟,放入灵塔中,保存尸体。

服务员的喇嘛每天晚上点上酥油灯。

灵塔有很多种,包括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塔等。

灵塔的不同等级取决于活佛的地位。

.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1.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讲,火葬也是一种高贵的丧葬方式。

具体方法是将酥油倒在柴火上,然后火化尸体,将骨灰收集到木箱或瓦罐中,埋在楼下或山顶.干净的土地。

坟墓像塔一样。

也有人捡起骨灰带到山顶,顺风播撒或撒在河里。

活佛受人尊敬,德高望重。

.喇嘛火化后。

骨灰放在金或银塔里。

当一些骨灰被放入塔中时,一些经典书籍也被放入塔中.佛像.法器.奇珍异宝。

这样的塔一般叫灵塔或灵骨塔。

2.一种常见的埋藏习俗,也称为天葬藏族,“鸟葬”。

用于普通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觉得天葬寄托着一种上升“天堂”愿望。

每个地区都有一个天葬场,即天葬场,有专门的人(天葬师)从事这个行业。

人死后,将尸体卷起,将头弯在腿上,形成坐姿,用白色包裹,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

请喇嘛背诵超级经典。

在吉日,尸体将被带回天葬台。

首先点击“桑”烟导致秃鹫。

喇嘛读完佛经后,尸体由天葬师处理。

然后,秃鹫听到了声音,飞到那里,争先恐后地啄食,这表明死者没有罪恶,他的灵魂已经安全升天。

如果你没有被吃掉,你应该把剩下的东西捡起来烧掉,同时诵经。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不会伤害任何小动物,除了吃人的尸体“神鸟”。

天葬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

死者家属应在黎明前将尸体送至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尽量不要看。

3.水葬经济实力差.不能雇用喇嘛的人死了,或者死了.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们通常被埋在水里。

西藏的葬法

西藏的葬法

西藏的葬法
西藏的葬法,是指西藏地区传统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仪式。

西藏佛教律宗为主流,因此许多葬礼仪式都是根据佛教要求来安排的。

西藏的葬礼有很多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西藏的葬礼一般遵循“三日三夜”的规则,直至棺材被下葬。

早上9点左右,最接近家庭成员的活动者将所有准备好的葬礼用品放入棺材,然后把棺材封闭,最后由家庭成员在棺材前恭敬地拜礼表示最后的哀悼。

棺材被抬出家门后,家庭成员将拿出烛台、香火等神器,在棺材前实施佛教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敬重。

其次,西藏的葬礼一般有“葬法”和“贴面”两部分。

“葬法”是指棺材被抬出家门后,家庭成员会按照西藏传统习俗,携带烛台、香火、绸带、花蒲团等物品,随着棺材前行,实施佛教仪式,礼拜西藏大地神、五明佛、八荒至尊等神佛,以求得他们的庇佑,让逝者在天国中安息。

“贴面”是指家庭成员在棺材前点燃烛台,然后把绸带缠绕在烛台上,并点香烧香,聚集在棺材前,作恭敬礼节,祈愿逝者安息。

最后,西藏的葬礼还有“唱诵”。

“唱诵”是指家庭成员或佛教高僧在棺材前念诵经文,以供逝者的灵魂安息之用。

而且在实施葬礼仪式时,还会有西藏传统民歌和舞蹈的表演,给西藏的葬礼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色彩。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藏的葬法充满了宗教仪式的色彩,不仅能够帮助逝者安息,还能让生者安心。

西藏的葬法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西藏人民在生活和历史上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民族丧葬习俗包含的文化内涵
藏族的丧葬习俗强调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无论是最早的野葬,还是天葬、水葬、塔葬、火葬等众多葬俗,其产生和发展都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不断的协调过程,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以葬俗为载体首先所体现的行为标准是等级观念。

在藏区通行的五种葬俗天葬、火葬、塔葬、水葬、土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等级的烙印。

等级观念凭借丧葬仪轨统摄藏区民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定位。

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灵魂,贯穿藏族生活的始终,因此藏族丧葬习俗更多地体现心理平复功能。

在意识深处,藏人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和周围众生紧紧系结在一起,表达了个人为群体利益奉献的舍己为人的情怀。

藏族以天葬为主要形式的葬俗,尽可能少地占用空间和土地,不耗费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以不影响同胞的生存发展为宗旨,其中所蕴含的汉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教舍身饲虎的精神,赋予藏族葬俗卓越的环保功能。

藏族的丧葬习俗拥有与自然界产生平衡的能动力,以努力寻求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确保一个和谐的生存自然环境。

藏族的丧葬礼俗坚持不乱开垦草原、不乱砍伐森林、不乱开掘地下矿藏、不污染水源等行为规则,精心地保护上苍恩赐的生态资源。

藏族的丧葬习俗体现了人类协调自然环境的愿望和能力。

通过合理的葬俗,藏族不断调适自身生存环境中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冲突,使二者相互不断的和谐,最终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客观作用,使众生拥有一个趋于和平、稳定的生存环境。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丧葬习俗

藏族奇特的葬礼——天葬天葬在藏语里被称为“施鸟”。

一些汉文著作中又称作鸟葬,风葬等.天葬在藏族的葬俗语中最为独特,也常被其他民族所误解,清朝的驻藏官员们常斥责天葬为“无伦无理,残忍为甚‘,“此等行事,下同畜类”(《卫藏通志》),皆痛恨至极。

还一度想禁止天葬,改革这种葬俗。

当今的不少人同样把天葬视为不文明行为,或作为异闻趣事书之于报刊。

奇特、怪异、难以理解,是其他民族中的大多数人对天葬的看法。

如从人类社会的早期葬借(旧石器时代)考虑,则天葬与那时的弃尸荒郊野外的葬法似一脉相承.但从藏族社会来看,则天葬的起源就显得复杂起来.根据历史传说,吐蕃的赞普止贡死后,尸体遗留人间,遂建陵墓.之后有了建造陵墓的习惯,吐蕃的历代国王都实行土葬。

但在这之前是不是土葬的呢,现在尚无资料可考。

另外,藏族人或居山区从事农耕,或居原野以游牧为主,或居森林以狩猎为主,因而产生了复杂多样的文化,包括葬俗亦是如此.因此在谈到藏族文化或习俗时,说明时、空尤为重要.一些边远的游牧地区(如西藏东北部一带)自古实行‘弃尸葬法“,但与后世的天葬又有区别。

天葬的风行,大约是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即农业地区的葬俗发生了重大变革,由土葬变为天葬,并有了一定的仪式。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复兴及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有关.即后世的这种天葬源自于印度,恒同时又形成了地方特色。

《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葬俗时云:“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食+卜)兽。

”《智度论》(卷三):“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唐死人,诸鹫常来墩之,还在山头。

“藏文资料中亦多有“尸林”(又译寒林即弃尸之处,同于藏区的天葬台)的记载,其中八大尸林是密宗的著名修行地,《莲花生大师传》中有明载。

印度这种让野兽或秃鹫来吃掉尸体的葬法,与藏族的天葬类似.《大唐西域记》载印度的葬俗有三种,那么这种葬巴是否与佛教有关或是佛教的创制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从佛祖释迎牟尼起,印度的僧人皆实行火葬.天葬可能是印度古已有之的葬俗,只是佛教等所提倡的‘形灭神离“、“慈爱布施”等学说,及舍身饲虎等故事,对天葬存在的合理性,在更高层面上予以总结,并对天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论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特质的丧葬文化

论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特质的丧葬文化

论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特质的丧葬文化摘要: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宗教前弘期和后弘期转折过程中先后存在火葬、石葬、墓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流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其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特别在80年代至90年代前后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的丧葬类型指以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五种为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

关键词:藏族;昂拉八庄;丧葬;文化一、藏族安多昂拉八庄地区丧葬习俗文化背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藏族文化被喻为雪域文化,具有超然的独特性。

然而,藏族文化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文化,据学术界公认的公元7世纪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从中原、印度传入西藏,经过和西藏本土文化的激烈碰撞,逐渐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体的藏族文化,加之藏区独具的自然环境,这种多方合力结合的多元民族文化是藏族丧葬习俗的背景。

1.安多昂拉八庄地区的环境生存法则安多昂拉八庄主要以农业为主,海拔平均约为3500米左右,主要组成的八个庄是昂拉部落、亚那东村、尕旦村、日扎村、扎巴村等村组成的一个庄。

李叁部落以要却村、罗科村、列见村组成的一个庄,措玉部落以如什其村、科沙塘村、李加村、娘毛村组成的一个庄。

除了尖扎滩部落以外,其他的部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庄,所以一般土葬和水葬是最合适的平民丧葬。

但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受其他信仰文化和严酷的自然环境及生死频繁的现实,藏族人深刻地感受自然轮回与生命运动的同时,也认识到要适应的自然环境,藏族祖先在生存奋斗中,首先面对的是青藏高原这样一个现实的自然环境。

人与人只有相互联系和共同拼搏才能生存,这种因自然环境所孕育的,“前因后果的民俗逻辑态度”是形成藏族特有的丧葬习俗的前提。

2.本教的灵崇拜灵魂、鬼魂等观念是宗教传授的核心意义,也是客观必然存在的问题,决定了藏区早期葬俗的框架。

生命的核心是灵魂,死亡只是可视形体的消失。

灵魂和其载体组成的人在生死两界自由穿渡,于是天神、念神、龙神构成了一个以天界、中界、下界为一体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存在给远古藏人设置了一个新的观念世界。

目前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目前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目前藏族人常见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有多种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
1.天葬:天葬是藏族人传统的葬礼方式之一,将逝者的尸体供奉给鸟类,通常在高山地区进行。

这被认为是一种供养生命的方式,也是一种释放灵魂的方式。

2.火葬:火葬是将逝者的尸体放置在火堆上燃烧,这种方式在藏族地区也很常见。

火葬被视为一种使身体净化和回归自然的方式。

3.土葬:土葬是将逝者的尸体埋葬在地下,通常在墓地或特定的葬地进行。

在土葬仪式中,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祈祷来追忆逝者和祈求其在来世的安宁。

4.水葬:水葬是将逝者的尸体放置在水中,让其随水漂流。

这种方式在一些靠近水源的地区比较常见,被视为一种使灵魂融入自然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葬礼方式可能因地域、宗教信仰和家庭习俗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情况中,一些藏族人可能会选择结合多种方式来进行葬礼,以满足家族传统和个人信仰的需求。

1/ 1。

藏族死人的时候

藏族死人的时候

藏族死人的时候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别,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

采用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塔葬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高贵葬仪。

有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

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

灵塔种类很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

灵塔的不同等级,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的。

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1、火葬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高贵的葬仪方式。

其具体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

墓似塔形。

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

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

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

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

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2、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

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

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藏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富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其中丧葬方式也属于其中重要的文化传统。

藏族人的丧葬方式主要分为火葬和天葬,不同的丧葬方式背后具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信仰。

火葬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丧葬方式,通常是由僧人主持举行,具有较为庄严的仪式。

在火葬仪式前,先要用羊或牛肉制成的灵堂祭品祭拜祖先和佛祖,以求福祉和护佑。

然后,将死者遗体放入木箱中燃烧,焚烧的过程中,族人会哭泣、呼喊,并献上尽可能多的物品作为对逝者的祭奠。

一般情况下,火葬仪式会持续数天,并在较高的地方举行,以尊崇逝者。

天葬是藏族人特有的一种丧葬方式,多见于青藏高原一带。

天葬是一种被认为可以使人灵魂升天的仪式,通常由专门的吸尽师进行。

整个仪式分为三步:首先,将逝者面向青天暴露在高处,使其身体在自然的风吹雨淋的洗礼下自然腐烂;其次,吸尽师将腐烂后的骨骼制成小块,在经过咒语和祷文的仪式后,将骨骼投向天空;最后,骨骼坠落地面后,由当地民众将其割碎,并供奉给猫头鹰和秃鹫等鸟类。

这种不同于其他丧葬方式的天葬,不仅体现出了对逝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融合了藏族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信仰。

藏族人从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天然地接受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并将天葬作为一种将逝者身体还归大自然的方式。

总之,藏族人的丧葬方式是颇具特点的,不同的丧葬方式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观念与信仰,而这些信仰与观念,是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火葬到天葬,再到身后的灵魂的去处,每个环节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展示了藏族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包容。

通过这些方式和仪式,藏族人展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坚定信仰和对祖先、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生和死亡、自然和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藏族丧葬文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从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存看,其丧葬形式有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灵塔葬)以及树葬、水葬等。

一、火葬历史上,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使用的葬法。

朶藏才旦、格桑本所著的《天葬———藏族丧葬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丧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秘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丧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

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火葬也是佛教推崇的丧葬方式。

然而,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兴盛,火葬非但没有成为藏族主要的丧葬方式,反而逐渐淡化并为其他丧葬仪式取代,其原因究竟是为何呢?有的学者主张这是因为当时西藏缺乏木材所致,如焦治平、陈昌文认为:‚虽然火葬最为佛教推崇,但实行火葬需要大量的木柴作燃料,这对缺乏木材的西藏大部分地区来讲,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丧俗。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火葬始终没能成为藏族的主要丧俗‛。

然而,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讲道:‚其他王统史籍的记载除了个别方面有出入外,主要的内容,如海水干涸、长出茂密的森林、上中下三部地方生活着的各类动物等,则基本相同。

由此证明,藏族关于西藏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传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是神话和迷信。

‛另外,《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还引用了《贤者喜宴》中‚众猴因食用果实而变成人,采集树叶当衣衫,如同野兽居森林,好像珞、门之人遍西藏‛的记载。

历史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不断升高,导致西藏地区的气候发生变化,但西藏的东南部气候还是比较暖和,有田地、森林存在。

因此,若说藏族的火葬习俗因木材短缺而改变,则颇令人怀疑。

事实上,西藏的土地与人口的比率也能说明这一观点是不确切的。

西藏素有‚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之称,《西藏自治区概况》中写到:‚西藏东南部林区是中国最大的林区之一。

林地面积165, 789万公顷‛。

虽然这是现代的记述,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西藏的森林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

在这样森林资源富饶的地区,怎么会因缺乏木材而改变自己神圣的丧葬习俗呢?况且我们已经谈到,火葬是藏族人对最敬重的人最先使用的葬法,因此更不可能因缺乏木材而改变。

那么火葬是什么时候开始淡出藏族丧葬史的?《新红史》中记载:‚止贡赞普王心乱无缘,因与大臣洛昂战斗,逐被大臣所杀……政权逐被洛昂所夺……筎拉杰,此子成年惑杀死洛昂,继而往迎三兄,逐自波卧地区迎回恰墀,因登王位乃称其为布代贡杰。

并建青昂达孜堡。

‛《汉藏史集》中记载:‚虽在贡布色木布建立了第一个陵墓,但是没有安顿在此,这是建立陵墓之始‛。

《东嘎藏学大辞典》中也讲道:‚藏族历史上传说止贡赞普王被大臣罗昂杀害之后有了尸体,此后才开始建立了陵墓。

布代贡杰夺位之后,开始推行他的宗教观点,废除以前聂赤赞普时代的附体苯波,代之以止贡赞普的流苯。

在丧葬仪式上,他既不实行属附体苯教的火葬,又不实行民间流行的石葬,而是实行墓葬,但赞普和贵族的墓地比普通老百姓的宏伟得多。

正是因为藏王墓的建立,开始使墓葬的方式规范化、风尚化,逐渐形成了规模,从此以后火葬就逐渐走向衰弱,取而代之以墓葬,即所谓的土葬。

二、石葬、墓葬石葬是藏族最古老的丧葬法。

最早藏族祖先把亲人的尸体放在荒山野地让野兽来吃,后来感到把尸体埋在地里比放弃在荒野好得多,如此一来石棺葬开始慢慢盛行。

石棺墓是用石板、石块拼砌建造棺室的墓葬,藏族的石棺墓具有自己的特色,采取整块的石板砌筑成棺,每个壁是一块完整的石板,墓室没有底板石,直接建在坚硬的沙石上,墓口上封盖数量不等的盖板石。

石葬在聂赤赞普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这从地下挖掘的卡若遗址以及其他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霍巍在《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讲道:‚现有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西藏石棺墓葬是西藏史前丧俗中最主要的丧俗。

‛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藏族普遍实行石葬,如在藏族最早发祥之一的山南地区,其南部隆子、错那以及中部乃东等地发现了早期的石棺葬遗址;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也都发现了石棺墓。

20世纪20年代在藏北高原和西藏中部,近年来在拉萨、昂仁、阿里等地,都发现了吐蕃政权建立之前的石丘墓葬。

此外,《根敦群培著作》第三集中也提到‚古代藏人死后尸体埋在地里,当时没有文字‛。

到了止贡赞普时期更加盛行,此后又出现了藏王墓的丧葬习俗。

墓葬和石棺墓持续到后弘期。

由此可见,石葬是藏族祖先很久以前就使用的一种丧葬习俗。

墓葬主要是用于藏族王室家族,其规模宏伟,墓内的陪葬品也很多。

史书《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内罗网用珍宝满,殉葬华贵名声著‛。

有人把墓葬等同于土葬,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在藏族的丧俗中,土葬一般用于埋葬那些得了麻风、炭疽、天花等传染病死去的人以及被刀砍死的人,是一种非主流的葬法。

那么,墓葬、石葬习俗是怎样衰微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陈立明、曹晓燕在《西藏民俗文化》中写到:‚在土葬向天葬过渡期间,是多种丧俗并存,葬式无高下优劣之分;有的学者认为此间藏族曾普遍实行火葬,认为土葬与天葬之间的缺环应由火葬来衔接。

藏族丧俗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变革和宗教信仰的改变,与佛教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密切相关。

‛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后,墓葬、土葬开始瓦解。

焦治平、陈昌文在《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中认为,由于藏族以畜牧为主、未形成入土为安的观念:‚藏区多山的特点造成了可耕种农作物地区面积很小,加上海拔高造成的寒冷、低温,使这块土地无法提供人类需要的大量粮食,藏民族主要依靠畜牧业来维持生计,对土地的依赖性不强,从感情上疏远了土地,以土为本与土地相依为命的观念未能深深植入藏族人的心中,入土为安的意识从未成为藏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土葬在869年的平民和奴隶起义后迅速崩溃的一大原因‛。

其实,对土地的依赖和利用早在布德贡杰时期就已经开始。

《贤者喜宴》、《新红史》等书记载:‚西藏七位智慧大臣之首是如来杰,智慧之事烧木制炭,从矿石提取金银铜铁,开垦荒地引导溪水,做犁轭把草场变农场,河水上造桥,耕种粮食从此而来‛。

从上述可以证明,藏族祖先早已把土地看成是维持生命的最宝贵之物。

藏族祖先非常重视土地的利用,并与土地相依为命,因此把国王尸体进行墓葬、把百姓的尸体进行石葬(石棺葬)是有其合理性的。

英国学者麦克唐纳所著的《旅藏二十年》中则认为是由于冬季严寒难以挖掘墓穴之故:‚因藏地冬季极寒冷,地冻如石,如欲挖掘坟穴,先须用火,将地面焚烧,而同时又极缺乏火柴,故以天葬为便‛。

帕尔在其《西藏志》中也写道:‚处臵尸体最普通的方法,即裂尸于藏野,以飨兀鹰,其原因为土葬则地冻难挖,火葬则乏柴薪,水葬则污及饮水,故拉萨四周之平原,以及边旁之山谷,有数地,即划出专作鸟葬之用。

‛然而,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第一,上文已经谈到西藏森林的数量和人口的比率;第二,如果西藏的气候寒冷而不能挖土进行土葬,那么上文提及的吐蕃王朝庞大的墓葬从何而来,数不尽的石棺葬又从何而来?此外,生死没有规律,人死亡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冬季。

因此,土葬(石棺葬、墓葬)瓦解的主要原因并非地理自然因素,而应与苯教的衰败和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三、天葬(鸟葬)许多学者谈道,天葬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后产生的,但是没有具体的年代和创始者。

如果说天葬是随着佛教传入西藏以后而传入的话,至少应该是拉脱脱日年赞时期。

而这个说法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因为那时候还实行墓葬和石棺葬,目前发现的松赞干布等的许多墓葬是拉脱脱日年赞以后出现的。

天葬盛行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帕当巴桑杰时期,也即12世纪帕当巴桑杰第三次到西藏推行他的希杰派(断行教诫)时期。

东嘎教授在《佛教教派研究》一书中讲得非常清楚:‚在西藏把尸体喂鹫起源于帕当巴桑杰时代。

在这之前尸体进行土葬(石棺葬、墓葬)和火葬。

‛贡嘎旺久在其《藏族丧葬习俗》(《西藏研究》藏文版2009年第1期)中也写道,‚天葬开始实行的时间为帕当巴桑杰时期(1113年)‛。

藏族人之所以接受天葬,是因为它比起苯教的活人殉葬、杀牲祭祀方式要仁慈进步得多,且不致因祭祀中大量牲畜被杀而影响其生活资源。

东嘎教授在《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一书中讲道:‚这种早在聂尺赞普以前就已流传于西藏的苯教,名为‘附体本’,它是在原始宗教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崇奉五界神、地方神、守舍神、战神、娘舅神等不同神祈,要杀奶牛、山绵羊、鹿等牲畜祭祀这些神,认为不但人死后可以转生为鬼神,神死后也会转生为人‛。

意大利学者杜齐在其《西藏的苯教》一书中引用了古代藏文文献,讲述苯波祭祀所承担的各种职能:‚参加祭祀时要九名苯教学者,这种仪式中要规定由一名洗涤之苯来主持,他应以一把长柄大勺使祭祀的牲畜接受仪轨性的净礼,而召神的任务则落到了修苯的头上。

这些行为导入了祭祀仪式。

当祭祀仪式结束时辛苯从角上抓住了牲畜以举行宰杀仪式。

‛由于苯教祭品需要大量的牲畜,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而帕当巴桑杰所推行的希杰派所讲的是因果关系,人死后还有轮回,特别强调慈悲为怀。

把自己的身体施舍于秃鹫作为行善,这对百姓的牲畜没有影响,因此广大藏族百姓很快就接受了天葬。

更重要的是759年,在墨竹苏丕蒋布才宫前面,佛教和苯教徒进行了辩论,结果苯教徒失败,赤松德赞将苯教徒驱逐到阿里象雄地方,将所有苯教经典收集起来,一部分弃于水中,一部分压在桑耶寺的黑色佛塔下面。

同时制定法律,规定给活人和死人念经时不得宰杀牲畜做血肉供,除信仰佛教外,不得信奉苯教。

但赤松德赞却将苯教的修福祈祷、禳灾送崇、焚尸、熏烟、驱秽、焚魔等部分仪轨保留下来未予取消。

可以说,天葬的流行是土葬瓦解的主要原因。

四、塔葬塔葬最早是在印度实行。

《东嘎大辞典》写道:‚塔有三种,舍利子塔,肉身塔,以及放有佛经等珍贵物品的塔。

‛西藏最早出现的塔葬是在赤松德赞时期。

8世纪赤松德赞为了修建桑耶寺弘扬佛教,特邀请印度大师希瓦措来藏。

希瓦措亦称静命、寂护,古印度佛学家,生于孟加拉,为萨霍尔王之子。

他在西藏十余年,最后死于意外,为了纪念他在西藏弘扬佛教所作的贡献,按照印度佛门的传统丧俗,在山南哈布山后修建了舍利子塔。

这是西藏实行的第一座舍利子塔葬,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

从此以后,塔葬成为藏族的高僧和活佛的葬仪。

那么,肉身塔、灵塔在西藏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关于肉身塔的问题,朶藏才旦、格桑本在《天葬———藏族丧俗文化》中讲道:‚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注重戒律的格鲁派后来居上,一统天下,居于统治地位。

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套严格的戒律管理僧侣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