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绿盲蝽防治方法

绿盲蝽防治方法绿盲蝽(学名:Empoasca vitis)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葡萄园和果树。
它以葡萄、柑橘、苹果等植物的叶片为食,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果实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有效防治绿盲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绿盲蝽的天敌有寄蝇、蜻蜓等。
可以通过引入这些天敌来控制绿盲蝽的数量,减少其对植物的危害。
2.利用绿盲蝽的天敌:一些昆虫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对绿盲蝽有天敌作用,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来控制绿盲蝽的数量。
二、物理防治1.安装防护网:在葡萄园或果树周围安装防护网,阻止绿盲蝽的入侵,减少其对植物的危害。
2.人工捕捉:可以利用人工方法捕捉绿盲蝽,如利用粘虫板或黄色粘球等工具,吸引并捕捉绿盲蝽,减少其数量。
三、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绿盲蝽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常用的农药有乙虫脒、吡虫啉等,可以通过喷洒或熏蒸的方式使用。
2.合理施药:在使用农药时,要根据绿盲蝽的发生情况和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合理施药,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四、农艺措施1.合理种植密度:适当增加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绿盲蝽的滋生和传播。
2.合理地肥水管理:通过合理施肥和浇水,使植物保持健康生长,增强其抵抗力,减少绿盲蝽的危害。
3.及时清除病虫害:定期检查植物,发现有绿盲蝽的危害时要及时清除,避免繁殖和扩散。
五、综合防治综合运用上述防治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方案,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要加强对绿盲蝽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以应对绿盲蝽的变异和抗药性的出现。
绿盲蝽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葡萄园和果树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绿盲蝽,我们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减少绿盲蝽的危害,保护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要加强对绿盲蝽的监测和研究,不断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保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绿盲蝽蟓在冬枣树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绿盲蝽蟓在冬枣树上暴发成灾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绿盲蝽蟓是一种属于半翅目,盲蝽科的害虫,又名小臭虫。
绿盲蝽蟓能够危害多种果树,还有棉花、苜蓿等多种经济作物。
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随着枣树及棉花大面积的发展,绿盲蝽蟓严重的危害果实和叶片,果品质量下降,有的枣园子甚至绝产,可见这种绿盲蝽蟓造成的危害会有多大。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绿盲蝽蟓的危害特点、发生原因以及它的防治方法。
一、绿盲蝽蟓发生的危害特点1、绿盲蝽蟓以若虫和成虫刺吸果树的幼芽、嫩叶、花蕾及幼果的汁液。
2、被害叶芽先呈现失绿斑点,随着叶片的伸展,小点逐渐变为不规则的孔洞,俗称“破叶病”,严重时春天枣树叶芽迟迟不能萌发,树体光秃。
3、花蕾受害后,停止发育,枯死脱落,重者其花几乎全部脱落。
4、幼果受害后,有的出现黑色坏死斑,有的出现隆起的小疱,其果肉组织坏死,大部分受害果脱落,严重影响产量。
二、绿盲蝽蟓暴发成灾的原因1、绿盲蝽蟓的寄生范围广泛:绿盲蝽蟓在以前是主要危害牧草、棉花上。
但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转移到枣树等果树上进行危害。
2、合适的气候条件:绿盲蝽蟓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气温20-30℃,相对湿度80%-90%最合适其发生,特别是连续下雨天为绿盲蝽蟓的发生了有利的条件。
3、防治不及时:绿盲蝽蟓在本地区一直未能得到有力的防治。
一方面由于绿盲蝽蟓成虫多在夜晚或清晨爬到叶、芽取食危害,受惊后爬行迅速,又由于其个体较小,体色与叶色相近,不容易被发现。
另一方面是因为历年来,发生不整齐,规模小,不构成灾害,从而未引起生产上的重视,错过了喷药时机,造成绿盲蝽蟓泛滥。
三、绿盲蝽蟓的防治方法1、绿盲蝽蟓以卵在枯枝、杂草、粗皮裂缝内越冬,果树在落叶后,于入冬前清扫落叶、烂果、杂草,把主干、主枝上翘皮彻底刮除,集中销毁,树干涂白或涂石硫合剂渣。
2、生产季节,树冠下清耕,防止杂草滋生,可减少越冬虫卵。
3、使用全自动物理灭蛾器,利用该虫的趋光性,可有效“电击”成虫。
葡萄绿盲蝽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葡萄绿盲蝽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导读】绿盲蝽学名,属半翅目,盲蝽科。
别名花叶虫、小臭虫等,几遍全国各棉区,是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害棉花的多种盲蝽蟓的优势种,绿盲蝽会造成葡萄大幅减产、减收,现已成为阻碍葡萄生产的主要害虫。
今天就来说说…绿盲蝽学名,属半翅目,盲蝽科。
别名花叶虫、小臭虫等,几遍全国各棉区,是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害棉花的多种盲蝽蟓的优势种,绿盲蝽会造成葡萄大幅减产、减收,现已成为阻碍葡萄生产的主要害虫。
今天就来说说葡萄绿盲蝽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一、形态鉴别1、绿盲蝽成虫体长约5毫米,前胸背板深绿色,前翅革质大部为绿色,膜质部分为淡褐色。
2、绿盲蝽卵长约1毫米,长口袋形,黄绿色,无附着物。
3、绿盲蝽若虫体为绿色,上有黑色细毛,触角淡黄色,足淡绿色,附节末端与爪黑褐色,翅芽末端黑色。
二、发生规律杂草萌芽露绿时便开始孵化,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各发生一代成虫,成虫寿命较长,产卵期为30天。
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
三、生活习性1、绿盲蝽若虫生活隐蔽,反应敏捷,爬行速度极快,成虫喜阴湿怕干燥,有趋光性,日夜均可活动,但夜晚活跃,白天多在叶背、叶柄等隐蔽处潜藏或爬行。
2、绿盲蝽以成虫、若虫、幼虫用刺吸口器为害花序、嫩茎和幼果等,小若虫多为害嫩芽和嫩尖,被刺吸处呈褐色小坏死点。
当嫩芽长大、叶展开时,叶上有很多孔洞,叶片扭曲、皱褶、畸形。
3、葡萄嫩尖受害较重,花梗、花蕾受害后则干枯脱落。
四、防治方法1、早春及时清除地边、果园、沟内的杂草,防止越冬卵的孵化。
2、葡萄萌芽期,喷40%氧化乐果1500倍或2000倍的灭扫利。
3、根据绿盲蝽的生活习性,进行防治。
4、利用其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以减少卵的基数。
5、选触杀力强的药剂并混加有效期长的药剂,可用药剂有20%氰戊菊酯1500倍液加20%吡虫啉2000倍液。
棉田盲蝽蟓监测工具应用初报

月2 8日~9 2 月 1日基 本 吻合 。 224 用灯下数据预测发生期 与田间实际相一致 ..
a 四代若虫 高峰期预 测 。 2 1 年为例 , ) 以 00 灯
诱 三代成 虫高 峰期为 7 8日,加产 卵前期 6 , 月 d 四代卵期 7 , d 四代 1 、 龄若 虫 5 , 龄 2 d 可推测 四代 若 虫高峰期为 7 2 月 6日左右 , 田间调查 四代 若 而 虫激增 日为 7 2 月 5日, 百株 虫量 87 , 月 3 .头 7 0
1 试 验 设 置
试 验 田设 在 潜 江市 竹根 滩 镇前 明村 三组 连
灯诱 捕总 虫量 的 7 . %,频振 l 灯 累计诱捕 82 5 6 33 , 2 头 占该灯诱 捕 总虫量 的 7 . %。2 1 年 6 24 2 01 月 1日~9 2 月 3日, 频振 l 累计 诱捕 5 0 , 2灯 5头 占该灯诱捕 总虫量 的 8 . %, 1 0 频振 1 累计诱 6 6灯
作 者 简介 : 喻永 冰( 9 8 ) 男 , 艺 师 , 事植保 工作 。 17 一 , 农 从
一
3 — 3
嘲 机 保
21 02年第 2期 总第 lo 3 期
再囊一报
大, 上述计 算 及 比较将 5月诱捕 数据 排除在 外 。
21 .. 对绿盲蝽 的诱 捕效果 2
代、 三代虫 量偏 少 , 四、 以 五代 为 主 。 223 灯下成虫高峰 与田间系统调查相 吻合 .. 2 1 年 、0 1 田间系统调查 中黑盲蝽 成虫 00 2 l 年
32 中黑 盲蝽在 我市一 年发 生五 代 ,以成 虫划 .
灯 、 振 1 诱捕 效果分 别见 图 1 图 2 频 6灯 、 。频振 1 、6 灯 二代成虫盛 期分别 为 6 2日一1 2 灯 1 月 3 日、 6月 2日~9日, 三代 成虫 盛期分别 为 6 2 月 0 日~7 l 月 8日、 6月 2 4日~7 1 月 6日, 四代成虫
牧草盲蝽不同虫态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

牧草盲蝽不同虫态在棉株上的分布规律王伟;张仁福;张瑜;刘海洋;姚举【摘要】为了明确牧草盲蝽[L ygus pratensis (Linnaeus)]成虫、若虫和卵在棉株上的分布及其习性,采用目测法调查棉株不同器官上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卵的数量.研究显示:蕾期、花期、铃期和全生育期,棉株不同器官上的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密度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成虫密度:叶片>蕾>花>铃;若虫密度:蕾>叶片>铃>花.牧草盲蝽卵在整个棉株上均有分布,43.5%卵分布在上部,同时叶柄和棉铃上卵量最多.以上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主要分布在棉株的叶片上,而若虫主要分布在蕾和叶片上.卵主要集中产在棉株上部,叶柄和棉铃上居多.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明牧草盲蝽生物学特性有重要科学意义.【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6(042)005【总页数】4页(P177-180)【关键词】新疆;牧草盲蝽;棉花;产卵;行为;分布【作者】王伟;张仁福;张瑜;刘海洋;姚举【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库尔勒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野外科学实验站,库尔勒841000;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库尔勒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野外科学实验站,库尔勒841000;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乌鲁木齐830063;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库尔勒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野外科学实验站,库尔勒841000;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91;农业部库尔勒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野外科学实验站,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22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盲蝽亚科(Mirinae)、草盲蝽属(Lygus)[1],是新疆优势种。
呋虫胺很火但不可盲目登记辉胜告知您它到底对哪些虫害防效突出?

呋虫胺很火,但不可盲目登记!辉胜告知您它到底对哪些虫害防效突出?呋虫胺可以用于农用用途也可以用于非农用的卫生用途,农用领域可以用于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大田粮油作物,也可以用于黄瓜、西红柿、西瓜等蔬菜瓜果,及茶树和观赏性花卉等。
基于呋虫胺兼具触杀和胃毒效应的多重作用方式及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主要的防治对象涉及一系列刺吸式口器害虫(蚜虫、粉虱、飞虱、叶蝉、蓟马)、鳞翅目蛀食害虫(二化螟)、鞘翅目(黄条跳甲)、地下害虫(蛴螬)等害虫,具体现有产品的登记范围如下,表2 呋虫胺现有登记产品的登记范围卫生作物/范围防治对象农用水稻稻飞虱、褐飞虱二化螟蓟马小麦蚜虫蚜虫黄瓜(保护地)蓟马白粉虱西瓜蚜虫花生、马铃薯蛴螬甘蓝蚜虫黄条跳甲番茄烟粉虱茶树小绿叶蝉观赏菊花蚜虫非农室内卫生蜚蠊蚂蚁基于呋虫胺良好的特性和活性,除了上述登记范围外,呋虫胺在其他水稻田稻水象甲、黑尾叶蝉、大螟,小麦红吸浆虫、萝卜黄条跳甲、番茄烟粉虱、豇豆白粉虱、苹果绵蚜、荔枝椿象、灰飞虱、棉盲蝽等重要作物上的主要危害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很强的开发登记可行性。
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何永福等的研究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剂量90~150g a.i./ha)药后15天对稻水象甲幼虫田间使用防效>70%,总体防效和防效稳定性优于0.5%噻虫胺颗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吡虫·毒死蜱颗粒剂。
王惠明等人的研究亦表明,呋虫胺对水稻田稻水象甲的防效显著,表现优异。
江苏省海安县植保植检站,陆晓峰的研究表明,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剂量113g a.i./ha)药后3天防效为88.66%,10天对水稻田黑尾叶蝉的防效>88.19%,虽然是药后1天的防效不敌70%烯啶虫胺·噻嗪酮70%可溶粒剂,但总体而言依旧可以作为水稻田黑尾叶蝉的优良防治药剂。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农业生态与植物保护管理总站,汪爱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呋虫胺(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375~450g a.i./ha)对水稻田黑尾叶蝉的防效良好,且速效性、持效性和持效性具佳。
棉蚜防治方法

棉蚜防治方法
棉蚜是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会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防治棉蚜,农业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生物防治
1. 天敌防治:天敌是指能够捕食棉蚜的昆虫,如瓢虫、蚜茧蜂等。
通过引入这些天敌来控制棉蚜的数量,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2. 病菌防治:利用棉蚜的天敌病菌来防治棉蚜。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环境污染小,但是需要注意病菌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否则可能会对棉花产生不良影响。
二、化学防治
1. 杀虫剂喷洒:使用杀虫剂喷洒棉田,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蚜的数量。
但是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2. 烟雾灭虫:将杀虫剂喷洒在烟雾中,通过烟雾扩散来达到灭虫的效果。
这种方法对环境污染小,但是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人体产生危害。
三、物理防治
1. 机械除虫:使用机械设备将棉蚜从棉花上清除,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蚜的数量。
但是需要注意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清除时机,避免对棉花产生不良影响。
2. 温度控制:通过调节棉田的温度来控制棉蚜的数量。
例如在棉田中设置温室,可以提高棉花的温度,从而减少棉蚜的数量。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棉蚜防治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同时,为了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应该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措施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棉花病虫害概述 •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01
棉花病虫害概述
棉花病虫害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
棉花病虫害主要包括棉铃虫、蚜 虫、红蜘蛛、枯萎病、黄萎病等 。
分布
这些病虫害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 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 国等棉花主产国。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棉花健康生长,提高 抗病性。
生物防治技术
天敌的保护和利用
01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制害虫的数量。
微生物农药的利用
02
利用对病虫害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农药,如细菌、真菌等,防
治病虫害。
植物性农药Leabharlann 利用03利用某些植物的提取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苦参碱、藜芦碱
等。
特点
不同病虫害有其特定的发生时期和传 播途径,防治措施需针对不同病虫害 的特点进行综合施策。
02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
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棉花品种,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率。
合理轮作和间作
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改善土壤环境,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 的数量。
科学施肥
棉花病虫害的危害和影响
产量损失
病虫害会导致棉花减产,降低棉花品质,给棉农带来经济损失。
生态平衡
病虫害的泛滥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棉田生态系统的稳定。
食品安全
部分病虫害如红蜘蛛、蚜虫可能携带病毒,影响食品安全。
棉花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发生规律
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种植方 式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温暖湿润的 环境更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棉田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近些年来,棉田盲蝽象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了棉花生产安全。
本文主要介绍了棉田盲蝽象的种类与发育特点、棉田发生特点以及其危害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棉田;盲蝽象;发生与防治;农业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伴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升,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对于农业增产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药量。
在这种背景之下,棉田昆虫种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结构又有了新特点。
盲蝽象已经逐步取代其他害虫成为棉田最主要的害虫,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重。
在7月下旬,普通棉田中每株棉花平均有2~3只盲蝽象,严重的能够达到6只左右。
其主要危害叶片,导致棉叶破碎化,导致棉叶光合作用削减,影响蕾铃发育,不但限制棉花产量,还影响棉花品质。
1 棉田盲蝽象的种类与发育特点
1.1 绿盲蝽象
绿盲蝽象在1a之内可发生5代,越冬卵孵化于早春4月。
5月下旬到6月初,第1代绿盲蝽象处于成虫羽化高潮;第2代在6月中下旬羽化后进入棉田,而主要危害棉田的第3代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在9月初,4代成虫羽化;在5代成虫9月底10月初飞
到寄主植物上产卵过冬。
1.2 中黑盲蝽象
中黑盲蝽象能够在1a之内发生4代,越冬卵孵化于4月中旬。
第1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羽化,随后飞入处于花期的冬播田间作物;2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羽化,加入恰逢棉花现蕾与开花的棉田;3
代与4代发生高峰是在7~8月份;当棉花枯萎时,4代成虫迁往其他处于花期的农作物。
1.3 苜蓿盲蝽象
苜蓿盲蝽象也在1a内发生4代,其越冬卵在杂草上孵化,并取食嫩草,40d的若虫期后于5月中旬羽化;羽化于7月上旬的2代和3代、4代成虫分别进入棉田危害棉花,3代和4代分别在8月初和9月初达到发生最高期;随着棉花的枯萎,3代和4代离开棉田。
1.4 三点盲蝽象
三点盲蝽象1a内的发生代数较少,3代其越冬卵孵化于5月初。
第1代于6月末7月初进入棉田,而第2、3代分别于7月中旬、8月中下旬出现,危害棉花的叶片、花蕾、棉铃和顶尖等;在10月初迁到越冬植物上。
2 棉田盲蝽象发生特点
2.1 与棉花品种有关
相对于晚熟品种,早熟品种遭受盲蝽象的危害要轻,因为晚熟品种同时期的幼嫩部位较多,容易遭受其危害。
2.2 与种植管理行为有关
相对于早播棉田,晚播棉田由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间较晚,其植株幼嫩部位较多,更易受害;相对低于早打顶的棉花,晚打顶的棉花具有更强的营养生长,所以盲蝽象发生严重。
2.3 与农药的选择有关
农药的臭味越大,越不容易遭受盲蝽象危害,因为盲蝽象对于化学气味敏感。
2.4 与周围环境有关
地力较差的棉田更不容易遭受盲蝽象危害,因为其植株营养生长弱,无法为盲蝽象提供充足的液汁,且早衰;处于低洼地的棉田更容易发生盲蝽象,因为盲蝽象具有避光性;靠近或者种植在果园和树林中的棉田危害较重,这与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关,也与其他植物可能为盲蝽象宿主有关。
3 盲蝽象危害症状
盲蝽象可以在不同生长时期危害棉花,遭受其危害的棉花常会出现以下症状:于子叶期顶芽受损而形成无头棉;真叶期顶芽受损形成多头面,即“破头疯”;幼叶出现小黑点并扩展为破叶;顶心与旁心受损导致枝叶丛生形成扫帚苗;蕾铃遭受损害脱落。
4 盲蝽象的防治
4.1 农业防治
盲蝽象的农业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当地盲蝽象发生情况,提前清理棉田周围的棉花残体和杂草等,以降低早春越冬虫
源寄主传播盲蝽象的概率;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并使用适量的有机肥、微量元素肥,协调好棉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避免中后期使用大量氮肥;当棉株遭受损害时,及时将细弱的枝条去除,适当的保留主干;棉花收获后,及时拔除棉株,并清理干净棉田周围的棉花残体、杂草等。
4.2 化学药剂防治
4.2.1 对虫源进行防治
确定当地盲蝽象越冬卵的孵化时间后,待越冬卵孵化,对菜地、绿肥田以及其他杂草密集处进行喷药。
该方法能够有效消灭第1代盲蝽象,通过降低盲蝽象发生基数,使得虫害高峰期推迟,保障幼苗安全顺利发育。
4.2.2 结合防治棉蚜进行防治
在棉苗期不用特别针对盲蝽象进行防治,可以在进行棉蚜防治的同时进行兼治,以最少的劳动量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4.2.3 加大棉花蕾铃期的防治力度
在棉花现蕾的6月中下旬,正处于盲蝽象的爆发期,因此必须做好化学药剂的防治工作。
此时应对棉田进行细致的观察,统计新被害植株率或百株带虫率。
当前者达到3%,或者后者达到1~2头或以上的成虫与若虫时,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配合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6d左右进行1次喷施,共需进行3~4次。
也可使用毒死蜱乳油、蚜虱灵等农药。
喷药时间应该选择在上午9:00之前和下午17:00之后。
参考文献
[1] 崔朝武,程金艳,崔丽,刘艳.棉田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1(19):27-28.
[2] 徐如民,郭军,刘红岩.棉盲蝽种群发生活动规律及防治新技术[j].河南农业,2009(9):15.
[3] 陈书乔,陈哲,周芳.棉盲蝽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04(7):39.
[4] 常金梅,牛国柱.华北地区棉田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8(3):23.
作者简介:周菊华(1981-),女,汉族,新疆温宿县人,任职于新疆阿克苏第一师五团农技推广站。
研究方向:棉花病虫害预测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