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病性及病害调查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不同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效果比较试验

不同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效果比较试验

不同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效果比较试验本实验以不同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以探究不同品种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赤霉病的免疫性能。

1 实验材料与设备材料:春、冬季小麦品种各5种,赤霉菌。

设备: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恒温恒湿箱、培养皿、移液管等。

2 实验方法2.1 赤霉菌的制备将赤霉菌接种在香豆素琼脂培养基上,静置12h,然后用滴灌器将少量配置好的液体基质滴入香豆素琼脂培养基上,静置3d,待赤霉菌固定在培养基上后取下进行备用。

2.2 小麦品种的处理将不同品种小麦籽粒放入恒温恒湿箱中,调节温度为25℃,湿度为60%,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生长发育,等过半数种子萌发后,将萌发后的小麦幼苗移植到土壤中,等其生长至5叶期后,再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

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继续让其生长。

实验组:在赤霉菌的固定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小麦根和茎,待其与赤霉菌充分接触后,取出来,将生物体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取出小麦幼苗,将其切片,以观察细胞内部结构变化。

(2)将小麦幼苗的茎、叶、根分离出来,分别测量生长指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

(3)将小麦幼苗放入装有含有赤霉菌的定量液体体系中存活一定时间(一周至两周),以观察其生存情况。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观察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和测量各项生长指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找出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菌的抗性表现。

3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实验和数据处理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效果存在差异。

其中,冬季小麦品种的抗性表现要优于春季小麦品种,在实验组中,冬季小麦的幼苗生存率较高,而且各项生长指标也表现良好,而春季小麦则相对较差。

另外,在冬季小麦品种中,山西籼小麦的抗性表现最好,而在春季小麦品种中,新优41号的抗性表现最优。

4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而言,冬季小麦品种的抗性表现要优于春季小麦品种。

新药剂拌种对小麦种传土传病害防效及安全性试验

新药剂拌种对小麦种传土传病害防效及安全性试验

河南农业年第8期N NNONGY 近些年来,南阳市小麦种传、土传病害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全市小麦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为验证种子包衣对小麦主要种传、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增产作用,笔者于2006~2007年进行了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药剂(1)6%立克秀FS ,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提供;(2)2.5%适乐时FS,瑞士先正达有限公司提供;(3)50%硅丰环WS,吉林绿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4)12.5%禾果利SP,上海迪拜农药有限公司提供;(5)15%福?克?酮FS,河南中州种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二)试验方法1、试验地点。

宛城区溧河镇袁老家村、卧龙区潦河乡梁庄村、唐河县古城乡井楼,土质分别为黑粘土、黄壤土、沙壤土。

2、试验田。

试验地选在小麦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等普遍发生较重的田块,供试品种为郑麦9023。

10月下旬播种,亩播量10Kg,中上等肥力,整个生育期及时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防治麦田杂草和麦蜘蛛、吸浆虫、麦蚜等害虫,不喷施杀菌剂防治小麦病害。

3、试验处理。

袁老家和梁庄试验点各设4个药剂处理区,1个清水对照。

A:立克秀667m 2用量5ml;B:福克酮667m 2用量200ml ;C :硅丰环667m 2用量2g ;D :禾果利667m 2用量5g ;E:清水对照。

井楼试验点设5个药剂处理,1个清水对照,其中立克秀设3个浓度处理。

A :立克秀667m 2用量5ml;B:立克秀667m 2用量6ml;C:立克秀667m 2用量7ml;D:福克酮667m 2用量200ml ;E:适乐时667m 2用量10ml;F:清水对照。

每个试验小区200㎡,重复3次。

4、病情调查。

病情调查共进行3次,第一次在冬前的12月上中旬,第二次在拔节期的3月中旬,第三次在抽穗扬花期的4月中下旬,每次每小区5点取样,每样点20株,调查病株(茎、穗)数和发病严重度。

在第一次田间调查时,每个小区增加苗情调查项目,苗情分叶状、分蘖数和次生根三项,叶状记载叶色、叶长和叶宽,次生根记载数量和长度(以㎝为单位)。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需要选用科学合理的药剂防治。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小麦赤霉菌、2%甲苯溶液、0.5%福美双溶液、0.4%异丙威溶液、0.2%灭多威溶液、对照组。

实验方法:将小麦种子在25℃下发芽,然后用小麦赤霉菌液感染,感染后随机分成五组,分别喷施不同药剂。

实验结果:经过7天观察,得出如下结果。

对照组:小麦表现出严重的赤霉病症状,植株矮化、叶片变黄、裂开,最终死亡。

2%甲苯溶液组:小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赤霉病症状,但不如对照组明显,植株生长状
况较好。

0.2%灭多威溶液组:小麦表现出非常轻微的赤霉病症状,几乎不影响生长状态。

综合分析:在本次试验中,0.2%灭多威溶液的防治效果最佳,小麦植株表现出很好的
生长状态,几乎没有受到赤霉病的影响。

其次是0.5%福美双溶液,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

2%甲苯溶液的防治效果较一般,而0.4%异丙威溶液的防治效果较差,可能会对小麦生长造成较大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得出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对于小麦赤霉
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我们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实现更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

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

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的报告,600字
小麦品种绵麦37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报告
小麦品种绵麦37是一种新培育的多用途小麦品种。

本文旨在
介绍这种品种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情况。

条锈病是由食草真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引起的古老病害,其在小麦生长季节中非常常见。

为了验证绵麦37对条锈
病的抗性,我们将绵麦37与其他常见小麦品种进行对比,通
过体外实验,我们发现,当绵麦37与其他小麦品种同时暴露
在条锈病菌株R.secalis 20-3下时,绵麦37受到病菌侵染的叶
片病变较轻,病情正常叶片的比例高,表明绵麦37具有较强
的抗条锈病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绵麦37的穗部进行了
病诊,结果也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条锈病能力。

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病菌引起的古老的病害。

为了评估绵麦
37对白粉病的抗性,我们将绵麦37与其他小麦品种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绵麦37与其他小麦品种同时暴露在白粉病菌株Pst DC4下时,绵麦37受到病菌侵染的叶片病变较轻,病情
正常叶片的比例高,表明绵麦37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

此外,我们还对绵麦37的穗部进行了病诊,结果也表明其具
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

综上所述,绵麦37具有较强的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能力,因此
可以用于防治这两种常见病害。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究绵
麦37对不同病害的抗性情况,为更好地利用绵麦37来控制病害提供基础性研究。

病虫调研报告

病虫调研报告

病虫调研报告一、引言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及时掌握和解决病虫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病虫调研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帮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田环境的健康。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选择了某一农场的小麦种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研,包括实地观察、采样分析以及专家咨询等。

由于麦田面积较大,我们选择了代表性样本地进行观察和采样,以推广研究结果到整个农场。

三、病虫调查结果1. 病害调查在观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小麦生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似病害的现象。

经过采样分析后,我们确认以下几种病害:(1)小麦赤霉病:表现为小麦叶片出现黄斑和赤斑,并伴有白色菌丝的生长。

该病害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2)小麦白粉病: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影响了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该病害在温湿条件下容易传播。

(3)小麦纹嵌病:叶片上出现黄白色交错的纹路,使叶片产生变形,严重时影响小麦的产量。

该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

2. 虫害调查此外,在小麦种植区还发现了某些虫害。

(1)小麦黄蚜:造成小麦叶片黄化、弯曲和萎蔫。

虫口吸食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并传播病毒病害。

(2)小麦蚜虫:造成小麦叶片萎蔫和叶缘发黄。

蚜虫大量繁殖后还会分泌黏液,影响光合作用。

四、病虫防治措施鉴于上述调研结果,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问题,我们提出以下防治措施:1. 病害防治(1)合理排灌:控制小麦生长环境的湿度,避免潮湿多雨的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培育抗性品种:通过选育抗性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产量的影响。

(3)定期病害监测:加强病害的监测和早期预警,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2. 虫害防治(1)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及益虫,利用它们的捕食作用控制小麦蚜虫的数量,减轻虫害对小麦的伤害。

(2)化学防治:在虫害暴发时采取相应的化学处理,使用合适的农药控制虫害的数量,减少损失。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实验总结报告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实验总结报告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实验总结报告1 实验目的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全国发病面积约1000多万亩。

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感全蚀病。

轻者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大幅减产,严重者整株枯死,绝产无收。

因此,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扩展蔓延,对稳定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确保小麦种子的正常繁育、调运,以及商品小麦的流通,和具有粮食安全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麦全蚀病是全国性植物检疫病害,笔者进行实验,目的是想找出对小麦全蚀病行之有效的药剂防治办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三农”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实验条件实验地点设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东郊乡边村北地雷胜的实验田。

本实验采取六种方式,一是不拌种也不喷雾,即对照;并对只拌种不喷雾;三是即拌种又喷雾。

试验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每个试验点各约占比333平方米。

实验所用品种为周麦18,实验地土质为两合土,播种时间2010年10月15日,播量每667平方米10千克,播深5厘米左右。

底肥为许昌生产的宝福来牌45%复合肥50千克,先撒后犁,然后整地播种。

出苗时间是2010年10月22日。

追肥时间为2011年2月25日,每667平方米追开封尿素18千克。

2011年5月3日喷一遍防治小麦白粉病和糟麦穗蚜的药剂。

2011年6月7日成熟收割。

3 实验方法实验一是对照即不拌种也不喷雾;实验二是2010年10月15日用12.5%全蚀净悬浮剂(美国孟山都生产),按药、水、种比例为1:50:500进行拌种,拌后播种。

实验三是除了用12.5%全蚀净需要进行拌种外,2011年4月19日又用25%咪鲜胺吴萸每药桶(15千克水)25毫升、二氯异氰尿酸20克、松脂酸铜15毫升、黄腐酸钾25克,搅拌均匀,进行整株喷雾,以防止全蚀病的发生。

4 实验结果既不拌种又不喷雾的对照田,于2011年4月26日就开始发现抽棵罹难的植株,从5月10遇难日起开始出现成片死亡现象,最后经过实打产量折合每667平方米产335千克;而拌种田头的田间只有零散病株,折合每667平方米产为446千克;拌种加喷雾的田间几乎没见到全蚀病危害,折合每667平方米产501千克。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的报告,600字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的报告
近年来,我国小麦产量和品质日益提升,但是随着气候变化不断影响小麦的生长,小麦的病虫害也得到了加强,其中条锈病的发生大大影响了小麦的整体产量和品质。

因此,优良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性特征的选育一直是科研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

为了探究小麦抗条锈病的种质,我们在“XXX省 XXX市XX 县XXX农场”进行了一场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研究。

经过多方勤勉而深入的调查,我们收集了35份小麦种质,供研究使用。

首先,我们对所收集的小麦种质进行了一定的实验观察,以探究各品种的抗条锈病性状,并归纳出12个评价指标,包括株高,叶片受病损伤情况,叶拥病害等。

之后,我们将这35份小麦样品放入生长室,在高温,湿润等优良的生长环境下培育,以及加入高浓度的条锈病菌侵染,来评估抗性品种的抗病性能。

经过一系列的评价和测量,可以发现,抗性一般的品种叶片症状表现在发病的起始难以被辨认,叶片症状发展明显,叶片受病损及病害病斑得到加重;而抗性优异的品种,发病起始及病害病斑较少,叶片症状较少,发展较慢,叶片受病损及病害病斑得到重大抑制。

最后,我们将35份小麦种质根据抗病性能进行平均分组,得到了5组优秀品种,均可作为“XXX省XXX市XX县”的小麦抗条锈病品种材料。

以上是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研究的报告,我们得出结论,可以从中获得较佳的抗条锈病品种背景信息,有助于“XXX省XXX市XX县”小麦抗病品种的建立。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实验07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3. 观察记载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抗条锈性的鉴定一般在小麦乳熟期以后,田 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逐个品种调查,记 载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
实验7
记载标准为: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反应型:指小麦品种的抗锈程度,是一种定性的记载标 准,用常规分级法表示,即免疫、高抗、抗、中抗、感病。 严重度: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 一 般 可 分8级 , 即 1%、 5% 、 10%、25% 、 40% 、65% 、 80%、 100%一般在田间锈病发展到高峰期时进行鉴定,或当高感快 锈品种发病至顶三叶上50%叶片的严重度达95%左右时当天 一次记载完所有参鉴品种的顶三叶严重度。记载时在1m行中 随机取3点,每点记载10-30片顶三叶的实际严重度,求平 均严重度。
抗条锈病的表现与小麦的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 说苗期抗病的品种大多数成株期仍然表现抗病,变为感病的只占 很小比例,因此苗期鉴定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应当结合成株期鉴 定的结果全面考虑,否则有可能淘汰掉一些宝贵材料。抗条锈病 的表现与气温光照等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小麦品种条锈 病抗性鉴定的方法,按小麦的生育期可分为苗期鉴定和成株期鉴 定;按鉴定环境条件来分为温室鉴定和田间鉴定;按鉴定方式可 分为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各种鉴定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 目的和条件选用。自然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田间鉴 定还可以验证其它鉴定方法的结果。
实验7
(续)
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
成株期鉴定一般在田间进行。因小麦条锈病的危 害主要在成株期,故鉴定结果最能反应出生产需要。 成株期抗性鉴定在一些条锈病常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可 以依靠自然发病,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得到可靠的结 果,有必要进行人工接种本实验主要学习成株期抗性 鉴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实验23 植物抗病性鉴定及植物病害调查 一、实验目的 1、以小麦条锈病为例掌握室内苗期鉴定和大田苗圃鉴定两种抗性鉴定方法。 2、识别不同品种对同一病原物的抗病反应类型。 3、熟悉病害严重度调查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 田间各种型号的生长的小麦。 三、内容方法 1、室内苗期鉴定(略) 2、观察记载:任意选择4个小麦品种各100株小麦,观察其鳍叶症状,据实验指导抗病反应型、感病反应型和病级分类标准确定其反应型和病级,记录下来。 3、数据处理:将记录下来的数据列成图表,并据公式计算其普遍率等,并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 反应型:免疫(0)、近免疫(0;)、高抗(1)、中抗(2)、中感(3)、高感(4)、混合型(x) 病级:感病面积由少至多分别为0-7级 品种:苏麦4号 数量:100株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反应型 3 0; 4 4 3 0 0; 1 3 3

病级 1 2 5 4 3 0 1 1 2 2 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 0; 3 1 0; 1 3 1 1 3 1

病级 1 1 1 1 1 2 1 2 1 1 编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 3 0; 1 1 0; 0 0; 0; 0 0

病级 1 1 1 1 1 0 1 1 0 0 编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 1 3 0; 0; 0; 0; 1 2 0; 0

病级 1 1 1 1 1 1 1 1 1 0 编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 1 0; 1 0; 2 1 3 0; 0; 0

病级 1 1 1 1 1 1 1 1 1 0 编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 0; 0; 0; 0; 0; 0; 1 3 0; 3 3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病级 5 1 1 3 1 1 1 1 1 1 编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 0; 3 0 3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1 1 1 1 0 0 1 编号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 0 0 0; 0; 1 0; 0 0 1 1

病级 0 0 2 1 2 1 0 0 1 1 编号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 0 0; 0; 1 2 1 0 0 1 0

病级 0 1 2 1 2 1 0 0 1 0 编号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反应型 0 0 1 0; 0; 0 0; 0; 0 0

病级 0 0 1 1 2 0 6 4 0 0 苏麦4号病叶数=78 普遍率=78/100*100%=78% 平均严重度=(61*5%+10*10%+2*25%+2*40%+2*65%+1*80%)/78=0.096 病情指数=78%*0.096*100=7.45 品种:内麦12 数量:100株 4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0 0 0 0 0 0 0 0 0 0 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0 2 1 1 1 1 1 编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 0 0 0; 0; 0; 1 0 0 0; 0;

病级 0 0 1 1 1 1 0 0 1 1 编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 0; 0; 3 0 0 0 0; 2 0 0;

病级 1 1 1 0 0 0 1 2 0 1 编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2 3 0 0 0 2 4 0 0 编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0; 0 0; 0; 1 0 0 0; 0 0 5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型 病级 1 0 1 3 1 0 0 1 0 0 编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 0 0; 0; 1 0; 0; 0; 0; 0; 0;

病级 0 1 1 1 2 2 1 1 2 6 编号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3 4 2 1 1 1 1 1 2 编号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 0 0 0 0 1 0; 0 0; 0 0

病级 0 0 0 0 2 1 0 1 0 0 编号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2 1 0 0 0 0 1 2 内麦12病叶数=58 普遍率=58/100*100%=58% 平均严重度=(38*5%+14*10%+3*25%+40%*2+80%*1)/58=0.097 病情指数=58%*0.097*100=5.65 6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品种:B25-7-6-2-16 数量:100株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1 1 1 1 0 0 0 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1 1 0 0 0 0 0 编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0 0 0 0 2 1 2 编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0 0 0 1 1 0 1 0 0 0 编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1 1 0 0 0 0 0 0 0 编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0 0 0 0 0 1 0 0 0 0 编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0 0 0 0 0 0 1 1 1 7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编号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0 0 1 1 1 1 0 0 1 1 编号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2 1 2 0 0 0 0 1 编号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2 1 0 0 0 2 1 2 0 B25-7-6-2-16病叶数=44 普遍率=44/100*100%=44% 平均严重度=(36*5%+8*10%)/44=0.059 病情指数=44%*0.059*100=2.6 品种:B44-F6-1-5 数量:100株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0 0 3 1 0 1 0 0 1 0 编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型 0 1 0; 1 0 0 0; 0; 1 0;

病级 0 4 1 1 0 0 2 3 3 1 8 / 10下载文档可编辑

编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反应型 0; 0 0 1 0; 0; 0 0 0; 0

病级 1 0 0 4 3 3 0 0 3 0 编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反应型 0; 3 0 0 0 0 0 0 0 0;

病级 1 1 0 0 0 0 0 0 0 1 编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1 0 0 0 0 0 1 2 1 编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1 0 0 0 0 0 0 0 0 编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反应型 0; 0; 0; 0; 0 0 0 0; 0; 0;

病级 2 2 1 1 0 0 0 1 1 1 编号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反应0 0 0 0 0 0; 0; 0; 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