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疍民调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厦门疍民习俗

陈嘉玲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们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作为海西龙头的厦门,经过半世纪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前人们为厦门留下的无数文化财富仍在继续上演,地方瑰宝仍在世人的手中不断传承。秉承着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我们对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厦门疍民习俗”,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首先通过简介介绍了“厦门疍民习俗”的由来及内容;然后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真实数据揭露该文化发展保护现状;在最后,对“厦门疍民习俗”的保护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疍民;疍民习俗;文化保护

一、厦门疍民习俗简介

疍民,分布于我国浙、闽、粤、琼等省沿海、沿江地带,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疍民最早是古百越族的后裔,民间有山畲水疍之说。

厦门岛西南隅的厦门港是疍民集居地之一,明末清初疍民大批从九龙江流域来到这里捕鱼或造船为生。据乾隆《鹭江志》中的《鹭岛水仙宫碑记》载:“鹭门田少海多,居民以海为田,恭逢通洋弛禁,夷夏梯航,云屯雾集。鱼盐蜃蛤之利,上供国课,下裕民生”,这就说明厦港在清初时就成为全国较有名的渔港。

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一起,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忌说:“翻、沉、破、死、灭、熄、离、散、倒、空”等字;日常在船上吃饭,饭后不能将碗倒放;吃鱼不准乱翻,小鱼整条用筷子夹到自己碗里吃,大一点的鱼,上面的鱼肉吃完了,要先把露出的鱼脊骨夹掉,然后再吃下面的鱼肉,这是顾忌有翻船之虞;有的饭后还把手中的筷子在碗里绕了几绕,再放下筷子,表示渔船绕过了暗礁和浅滩,然后渔船停泊就安稳可靠了。疍家特有的海上公德,就是在海上发现漂流的尸体,必须想方设法带回渔港妥善处理。厦港的“田头妈”,就是专门处理这种事情的小寺庙。

长期以来人们把厦门疍家女、惠安女和浔埔女称为“福建三大特色女”。厦门疍家出海捕鱼都穿上自制的“油衫裤”,是用本色的龙头细布,按各人的身材量体裁剪,先在特制的红柴汁中染浸,擦两遍桐油,再涂上一遍面光油。这样的油衣裤穿戴起来十分舒适方便,能经受风雨和海浪的侵袭,经久耐用且独具特色。他们在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他们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厦港疍民习俗丰富独特,蕴含了深厚的疍家历史文化,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厦门疍民现状

1、厦门疍民人数锐减,疍民正逐渐消失在海上,疍民文化习俗的传承前景堪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厦门地形复杂,丘陵山地众多,平原面积小,可耕种面积比例少,淡水资源缺乏……总总原因,促就了人们讨海为生,才有了疍民以及由形成的独特疍民文化习俗。但是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厦门海洋捕捞业目前处于式微状态进入转移转型期,疍民靠海生存面临困境。进入新世纪后厦门展

开海域整治工作,以此为契机,大量疍民选择“上山”2定居。加上厦港片区正处于旧城改造,疍民比例日益减少,文物流失,民俗氛围淡化,疍民习俗处于濒危状态。如今虽然疍民的行业讳忌和信仰信俗之风尚存,但在人生礼俗,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各方面已有很大变化。

70多年前,厦港2万多渔业人口中,80%是疍民,而如今的疍民人数,却仅占厦港总人口数的20%。上个

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和人类学家、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还曾展开调查,经调查发现,由于长期的多元混居,当时的疍民已被同化,除了特殊的服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3

在我们探查当日,在位于民族路与大学路交界处的避风坞里。我们看到一些光着膀子的男人或女人,在靠坞的船上晒网、洗漱或者闭目养神。然而,他们大多不是本地的渔民了,不少人来自江西等临近福建的省份,甚至,有的从更远的内陆而来。他们自称是“假渔民”,或者“半渔民”。他们并不真的住在渔船上,有的只是出海时在值班的夜里留在船上;有的哪怕夫妻相携周一到周五都在船上忙碌,到了周末,也一定要回到岸上的住家,腻上一夜。

2、作为国家级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4,对其知之甚少,缺乏应有了解。

图一是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于疍民的了解非常少,甚至是位列榜尾,是人们最不了解的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图一

三、厦门疍民习俗保护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

如果没有宣传,疍民习俗渐渐被人们遗忘,那么该文化遗产的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政府得加大力度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广大民众了解,我个人认为,只有去了解它,民众才会体会到它的重要性!才会自觉的去保护它,珍惜它,爱护它。政府得多投点心思。以身作则,这样我相信,日后一定会让大家都有自觉的意识去保护它,不让它受伤害!加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认识,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最好从中小学中宣传,扩大影响。加大力度,发挥政府与民间的力量。

2、活态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疍民当前正频临消失边缘,要保护疍民习俗,其根源就在于保护疍民,保护海洋。政府应当重视对厦门海域综合整治的同时,对旧避风坞,如沙坡尾片区的环境保护。

3、将“厦门疍民习俗”成为对台往来交流的一个桥梁纽带,从而引起人们重视。

厦港疍民习俗播布广泛,影响面广。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海峡两岸渔家交往密切。厦港疍民几乎人人都有到过台湾的亲身经历,台湾,澎湖的海岸线,历史上都留下了厦港疍民的足迹,他们从台湾学会使用渔冰的使用方法,也向台湾渔民传授拿手的"钓粗"本领。厦港疍民早期还利用鱼汛淡季或渔船往返之便参与"台运",交流两岸的土特产。名老阮金生,苏银来,陈台湾等都成为"台湾通",不仅开辟了台湾沿海的多处新渔场,远的甚至到过琉球群岛的扛桥屿。就是在台湾与大陆人为隔绝的年代,厦港疍民与台湾渔船民也保持着接触和联系,海上相遇或会见时,双方都以乡亲称呼,有时还互邀过船叙旧,亲热无间!两岸渔家冒着风险救灾,互施援手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在两岸局势缓和恢复交往的形势下,厦港疍民充分利用两地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海洋空间,引海上岸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台商台渔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和交流。

4、生产性保护,用发展宣传保护疍民文化。

参照国内其他地区传统文化习俗保护发展发展方式,采取生产性保护,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本次调研的广西南宁市,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99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2007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08.63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0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而且拉动了南宁市经济的发展。

5、相关部门应当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自发保护前任遗产。

在此次调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