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猜想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未知事物或问题时,能够主动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预测的能力。

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猜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发现规律,加深记忆,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更具备创造性。

以下是一些提升学生猜想能力的方法:一、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猜想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其猜想能力,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想某个结果或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述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进行猜想,例如:老师举了一个关于投掷硬币的例子,学生需要根据已知的条件(硬币是均匀的、抛掷的次数是不限的等),猜想某个结果(出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是相等的)。

二、授课方式应多元化授课方式应该多元化,老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方式进行授课,从而激发学生的猜想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或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其对数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从中产生一些猜想。

三、鼓励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在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直接表述自己的猜想和猜测,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猜想的文化氛围。

告诉学生,想要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就必须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猜想;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即使猜测错了也不要担心,大胆发表猜测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四、让学生参与“猜测比赛”有些学校、教师,可以参考以及学习一些相关优秀例子,组织学生进行“猜测比赛”,比如在课堂中让学生猜测某个数学公式或者方法的确定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上述一些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猜想能力。

最后,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内容以及学生不断变化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出发,运用以上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让学生在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时能够更高效、更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处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通过适当的想象 , 才容易发 现解答问题的运算 、 轮 船 以 2 0千米, 的 速度 由西 向 东航 行 , 时 途
推理、 猜想、 证明、 转化等方式 、 方法 。 中接 到 台风警 报 ,台风 中心 正 以 4 0千米,寸 日
四、 创设 问题情境 ,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提 出问题是 激发学生积极思 维的动力 , 是
力, 又培养 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例如 : 在讲解“ 的轨迹” 点
这 个概念时 ,我先让同学们通过电教观看几幅
巧设悬念 , 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
处 时 , 得 台风 中心 , 到位 于点 A 正 南 联想 , 测 移 设计探索性和开创性问题。
讲切割线定理时 , 老师先背王之涣的《 登鹳 能力 的培养。 想象可以使知识进一步深化 , 想象 A处按 原速度 继续 航行 ,在途 中会 不会 遇到 鹤楼》“ ,白日依山尽 , 黄河人海流 , 欲穷千里 目,
括了当今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方向。 二 、 系实际 。 联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数学 的解题 过程 中 ,抓住 数学 的本 质 吃东西 , 会通过最短 的路线。 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 的求知欲 ,活跃课堂
想、 调整等合情推理方式” 。这段话从整体上概 特 征 ,把 数学 问题 中元 素间 的抽 象关 系解 释 气氛 , 抑制学 习中的疲劳 , 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 为 “ 物” 的具 体关 系 , 而建 立 起数 学 的 知、 实 问 从 记忆 、 想象 、 思维和知识的衔接 , 无疑对提高 想象是一种很重要 的数学能力 ,是分析和 实 物模型 。在讲解 直角 三角形应 用举 例 中的 学生兴趣十分有益 ,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想 和实 际 相联 系 , : 图 , 例 如 一艘 象能力 。 解答数学 问题的一种方法 。 许多数学 问题 , 只有 台风 问题 时 ,

数学教学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教学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教学中“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一)源于“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在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这3个大环节组成,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数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假设,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假设-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积极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活动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与假设活动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际能力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对数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二)源于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过程的分析长期的小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每一步都时有猜想与假设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猜想的途径、方法和结论。

在小学教学中常见的有几种猜想。

1、关于解题结论的猜想,常见的有归纳和类比的猜想。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运算定律时就采用了,通过归纳猜想得出其结论。

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通过类比猜想得出其结论。

2、关于解题方法的猜想,常见的是运算方法的合理、简算的猜想。

3、关于解题途径的猜想,常见于对各种解题思路方法步骤的猜想。

但在现行的教材中,都没有明确的指出如何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数学学习能力。

根据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的规律,梳理小学数学领域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几个板块中涉及到的“猜想与假设”的思维训练案例,着力培养学生数学“猜想与假设”能力,这是值得数学老师研究的课题。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学 猜 想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数 学想 象 ,是 人 的 思 维 在 探 索 数 学
规律 、 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 著 名 科 学 家 牛 顿有 旬 名 言 : “ 没
不清其 中 的道理 而指责学 生“ 瞎猜” “ 胡说 八道 ” . 防止从
言 行 上 伤 害 他 们 的 自尊 , 挫伤其积极性。 而 应 该 充 分 地 给
响 教 师 的教 学 :二 是 怕 提 出的 问题 没 价 值 或 太 简 单 而 被
同 学 嘲 笑 。心 理 学研 究 表 明 . 良好 的 情 绪 能 使 学 生 的精 神
振奋 。 不 良的情 绪则 会 抑 制 学 生 的智 力 活 动 。 要 激 发 学 生 的问题意识 . 关 键 是 善 于 创 设 良好 的 提 问 环 境 . 要 变师 道 尊 严 的 师生 关 系 为 教 学 相 长 的朋 友 关 系 .从 情 感 上缩 短 与 学 生 的距 离 应 该 牢 固 树 立 “ 学 生 无 错 ‘ 言者无罪 ” 的

二、 创设时机 。 让学生“ 乐猜 ” 其实 . 每 个 人 都有 猜想 的潜 能 。 让 学 生 在 学 习新 知 识 之前 猜 想 要 学 的 内 容 或 部 分 内容 一 个 孩 子 一 旦 表 示 出 某种猜想 . 他 就 把 自 己与 该 内 容 连 在 一起 。 他会兴奋 、 急
机. 高 效 率地 参 与 学 习过 程 。猜想 。 最 常 运用 于 对新 知 识 的 探 究 起 步 阶段 因 为 这 个 阶 段 的 猜 想 可 以 激 活 学 生 的 思 维. 有 利 于 架 起 已 知与 未 知 的 桥 梁 。正 如 波利 亚 所 说 : “ 这 样做 . 更 有 利 于学 生 积极 主 动地 参 与 到 学 习过程 中来 。 ” 如教 学《 分 数 的基 本 性 质 》 时, 先 引 导 学 生 沟 通 分 数

数学猜想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索

数学猜想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索
面 反 映 出 猜 想 能 力 的重 要 性 以及 培 养 的 必 要 性 。
让 学 生 真 正 “ 摸 ” 自己 的 研究 对 象 , 动 其 思维 的 主 动性 。 引 触 到 推 把
发 学 生 的 猜 想 贯 穿 于 教 学 的 各 个 环 节 。如 数 学 概 念 和 定 理 教 学 中
Vo . N o 1 3.
妲鹈翻 蒂
A uet u g s
2 0 0 9
数 学猜 想能力培养 的策略探 索
李 益 民
( 江 省兰 溪 市 第 一 中学 浙 江 兰溪 3 1 0 ) 浙 2 10 、 摘 要 : 学猜 想 能 力 的培 养 是 高 中数 学教 学 的 重要 任 务之 一 。 我 们 可 以通 过 营造 猜 想 氛 围 , 数 来激 发 学 生 的 猜 想 欲 望 : 过 构 通 筑 猜 想 平 台 , 鼓励 学 生 大胆 猜 想 ; 过 注 重 方 法渗 透 , 让 学 生 学 会 合 理 猜 想 。 来 通 来 。 关 键 词 : 学猜 想 高 中数 学 探 索能 力 数
教 师 的主 导 作 用 在 于 帮 助 学 生 沟 通 知 识 问 的联 系 . 建 知 识 网络 . 构
趣 的数 学 问 题 、 学 运 算 式 子 、 据 等 。 学 情 境 , 数 数 数 是数 学 猜 想 探 索 活动 的根 源 。 此 , 师 要 有 意 识 地 为 学 生 创设 有 利 于猜 想 的 教学 因 教
学 生 的数 学 猜 想 , 往 是 在 特 定 的情 境 氛 同 中产 生 的 , 学 情 境 就 往 数 是 可 引发 学 生 猜 想 、 究 欲 望 的数 学 事 例 、 活 中 的数 学 原 型 、 探 生 有
违 背 数 学 的严 谨 性 。 3 注 重 方 法 渗 透 。 会 合 理 猜 想 学 学生 的每一个猜想 都是他们 的生活经验 与己有知识 的拓展 ,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提升学生猜想能力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想能力是指在缺乏必要证据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思考和推理来发现规律、提出假设和预测结果的能力。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猜想能力。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提出一道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猜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和推测。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猜想能力。

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规律和现象,进而提出自己的猜想。

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来发现一些规律,并鼓励他们提出相关的猜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猜想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提升他们的猜想能力。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激发他们猜想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提示和反馈来引导学生的猜想能力。

当学生提出猜想后,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些相关的提示和反馈,帮助他们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猜想。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猜想能力的准确性和深度。

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通过合理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王涛
【期刊名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1)003
【摘要】指出了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学猜想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猜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的目的.
【总页数】5页(P468-472)
【作者】王涛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预科部,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索与实施语文教学高中历史新课改之我见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讲授中如何渗透物理方法教育关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学案教学的实践总结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析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J], 郭仁娟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J], 王金娟
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J], 康祖龙
4.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与猜想能力 [J], 赵建丽;李慧平;刘凤琴
5.浅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职高生的探索与猜想能力 [J], 霍九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

教学中提升学生猜想能力导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猜想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教师应该重视如何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为此,本文将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猜想能力的源泉,只有有了好奇心,学生才会产生猜想,进而积极地去探索和求解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知识充满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想,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实例或图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产生、提出猜想。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维上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从而提升他们的猜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猜想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引导他们进行验证和总结。

三、提倡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猜想能力,需要培养他们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等,从而激发他们的猜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案例或故事,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激发他们产生猜想的欲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思维拓展的活动,比如分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猜想能力。

四、重视猜想的引导和批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猜想,给予他们充分的引导和批判,从而提升他们的猜想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猜想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理清猜想的思路和逻辑,并引导他们进行猜想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猜想进行批判和评价,指出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的修正和完善,从而提升他们的猜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猜想的界定
1.数学猜想的含义
猜想是根据事物的现象,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推测,或者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的属性对该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进行推测,这样的思维方法叫做猜想。

由于猜想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又依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比较和类比,然后对结论进行推测,所以它具有合理性:但是由于它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或实践的重复检验,所以它又具有假定性,因而猜想可能为真,可能为假。

2.数学猜想的作用
猜想的作用主要有三个:
(1)导向作用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也就是所谓的导向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的事物时,我们常常去寻找与之类似而又为我们所熟知的旧事物,将他们作比较,做类比,从而通过旧事物的属性去猜想这个新事物的属性;另外,每当我们遇到一类事物时,而又不知其共同的属性,此时往往是通过这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的属性去猜想这类事物全体的共同属性。

(2)肯定与否定的作用
因为猜想具有两重性,即具有正确性与错误性。

当猜想为真时,无疑起到了肯定的作用,因而可以使命题升格为定理;当猜想为假时,也就对自身起到了否定的作用,从而使我们放弃这一猜想,错误的猜想只要举一例即可。

由于肯定与否定都是数学的答案,所以都是可取的。

(3)丰富了数学方法论
数学猜想属于数学方法论的范畴,而且是一中重要的数学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与实践,既有利与数学的发现,又丰富了数学方法论。

二、数学猜想的要求
要使猜想走进数学课堂,切实发挥效益,那么,教师应该具备相关的技能:
1.教师要成为会猜想的科研型的教师
很难想象,一位既不懂猜想也不会猜想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猜想能力的学生。

教猜想必须懂猜想、会猜想。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猜想能力,懂得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大胆地猜想和教猜想,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摸索猜想规律,总结经验,并在理论上加以探索、论证。

2.探索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必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但真正能做到展示知识的生动发生过程的,惟有让学生参与猜想。

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必须渗透“猜想+证明”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数学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当前好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培养猜想能力的教学模式。

3.加强方法论意义上的以猜想为内核的学法指导
拉卡托斯指出:朴素的猜想构成了数学发现的逻辑实际出发点。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没有猜想和证明就没有数学。

因此,应教会学生怎样猜想,如引导他们怎样整合材料、提出疑问,又如何猜想结果或问题解决的途径;介绍各种实现猜想的途径、步骤、规律、方法;共同研究猜想途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

三、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心理自由”或“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构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他就会心情舒畅,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也不怕别人来非难,始终能按自己选定的目标不断进取,
敢于发表意见、敢于猜想。

假如我们教师给学生的是一种“无法亲近、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么,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猜想,他也不敢告诉我们,当然也无法对学生的猜想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已有结论,不满足现成解答,大胆猜想,不断开拓。

2、掌握多样的猜想方法
( l )利用经验进行猜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

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 2 )运用归纳进行猜想
所谓归纳猜想是依据一类事物中的特殊对象的实验事实,通过归纳对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进行猜想,这样的思维方法叫归纳猜想。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代表性的事实,从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中寻找一般属性,通过归纳获得猜想。

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2、3、4、5、6、7、8……20分别除以2,接着把不能被2整除的数放在一个圈内,把能被2整除的数放在另一个圈内,然后让学生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从第一圈内发现不能被2整除的个位上有1、3、5、7、9,从第二圈内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是0、2、4、6、8,进而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 3 )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数学探究中,常用已知的条件,联想与之相似的事物,通过比较、类比,对其结论进行推测,这样的思维方法叫类比。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善于捕捉新旧事物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获得猜想。

由旧事物的性质属性去猜测新事物可能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属性。

例如:教
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者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如果把每个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你猜想分数有什么性质呢?再经教师一启发,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除数,既然在除法里有商不变性质,那么在分数里也应存着分数大小不变的性质,进而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变的基本性质。

( 4 )利用比较进行猜想
比较猜想主要是根据已知条件,联想与之相近的事物,比较他们的异同点,然后对结论进行推测,这样的思维方法叫比较猜想。

由于许多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个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与其它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往往有着相关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之间联系,抓住概念、性质、公式之间联系,通过联想获得猜想。

(5)利用观察进行猜想
观察是感知事物的窗户,是发现规律的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有意义的事实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得猜想。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观察、试算后猜想:“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有的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举例验证,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学,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6)利用联想进行猜想
许多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个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与其它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往往有着相关的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之间联系,抓住概念、性质、公式之间联系,
通过联想获得猜想,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要求学生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收集数据如下:长宽长方形面积
12厘米1厘米12平方厘米
6厘米2厘米12平方厘米
4厘米3厘米12平方厘米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数据:回答: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归纳出:长方形面积=长×宽,接着教师再拿出长方形纸板、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加以验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由自己发现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视野。

总之,数学猜想作为一种直觉思维活动,虽然有时它不一定正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灵感或超前的思维,但是他作为一种思维活动也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数学教学应积极提倡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

数学猜想确实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和运用。

教学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