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8年春季送教上门一年级数学教案.doc

(完整word版)2018年春季送教上门一年级数学教案.doc
(完整word版)2018年春季送教上门一年级数学教案.doc

教学

10 的认识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 10 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 的数感

教2、学会 10 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 的写法,对 10 的学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 10 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 10 的组成。

一、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10 的含义及 10 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 10 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 9 在 8 的后面, 10 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 9 再添上 1 就是 10, 10 在 9 的后面, 10 比 0—9 都大。

教(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 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 10 的谜语吗?学

2、比大小

程(1)10 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

10○□

(2)9○□

3、 10 的写法。

(1)10 的写法和 0-9 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请说说 10 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 10 的组成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 10 瓶饮料去和小朋友

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 10 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 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 10 根小棒代替 10 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

(4)汇报板书 10 的组成

(5)讨论 10 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老师听。

三、课堂小结

效果

教学内容

课型

连加

教学

新授面授

方法

1、知道连加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复习旧知

1、出示 10 之内的加、减法,请同学们口算。

2、出示图片,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芳芳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

瞧! 芳芳在干什么?

(出示芳芳在喂 5 只小鸡 )

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师:请同学们观察,认真看发生了什么事?出示来了 2 只鸡的图片。谁能把图意叙述一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5=2=7)

1 只鸡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出示又来了

2、交流、汇报。

①问:你看到了什么?谁能把图意叙述一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②学生汇报。

师:芳芳在喂 5 只小鸡,跑来 2 只小鸡,又跑来 1 只小鸡,共有几只小

鸡?

师:有 5 只小鸡在吃米,跑来 3 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

的小鸡。)

学生说出算式: 5 十 2 十 1

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 3 只是一起跑来的吗?不是。

3、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师:像这样一个数加上一个数再加上一个数,叫连加。

板书课题:连加

4、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问: 5 十 2 十 1=8,你是怎样算出数的?

①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5 只加上 2 只是 7 只,再加上 1 只

是8 只;共跑来 3 只,加上原来的 5 只,共是 8 只。 (不管哪种方法,学

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

②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师板书:在 5+2 的下面划一条横线,并把得数7 记录在横线下面,再在

7+1 的下面划一条横线,写出得数8。

5、做一做:

学生摆小棒,先摆出 4 根小棒,再摆出 3 根小棒,最后摆出 1 根小棒,一

共是几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呢?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效果

教学连减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1、知道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初步体会计算的变

学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目2、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标

密切联系。

难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学习连减

1、出示挂图

问:先有几只鸡?

①老师移动 2 只鸡,表示走了。

问:走了几只?还剩下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2。

②老师再移动 2 只,表示又走了 2 只鸡。

问:又走了几只?还剩下几只 ?

③问:谁能说一说这剩下的 4 只鸡是怎样算来的?

问:那么也就是说是几减几再减几?

8-2 的后面接着写“-2”。

随着学生回答,老师在

2、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减”

师:这道题是从 1 个数里先去掉一个部分后,再去掉一个部分,也就是连续去掉过

两个部分,这就是要学习的新知识:连减。(板书:连减 )

师:算式读作8 减 2 再减 2。

3、探究“连加”计算的顺序方法

(师:连减的算式怎样算呢? 谁能根据连加的计算顺序,说说这道连减算式先算什

么,再算什么?

板书计算过程

师板书:在8-3 下面划一条横线写上5,在 5 和2 的下面划横线,相减得3。

指名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再出示海鸥图片,以此为例讲述连减。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减的运算方法与过

程。

4、做一做:

学生摆圆片,摆出9 个三角形,先拿走 5 个,再拿走 3 个,还剩几个?怎样列式计算?

5、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你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问题?

效果

教学加减混合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1、通过生活中有时间顺序的“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的连贯情节,

学习加减混合的含义,会进行10 以内加减混合计算。

2、会根据情节看图说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正确进行 10 以内混合的计算

一、引入

1、复习连加连减计算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继续请出我们的好朋友小鸟。

出示动画片段:原来有 2 只小鸟,飞来了 4 只,又飞走了 3 只。

a.分别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

主 b.根据三幅图编个数学小故事

教生:树上原来有 2 只小鸟,飞来了 4 只,又飞来了 3 只,现在还剩下几学

只小鸟?【生齐读小故事】

程 c.列式 :2+4-3=3

d.读算式: 2 加 4 再减 3 等于 3。

e.出示课题:加减混合

f.大胆猜测算式怎么计算:先算 2+4=6,再算 6-3=3,所以 2+4-3=3。

3、出示动画片段:树上原来有 6 只小鸟,飞走了 4 只,又飞来了 1 只。 a.

分别说说这三幅图的意思

b.根据三幅图编个数学小故事

生:树上原来有 6 只小鸟,飞走了 4 只,又飞来了 1 只,现在还有几只小鸟?

c.列式 :6-4+1=3

d.读算式: 6 减 4 再加 1 等于 3

e.说说计算过程:先算6-4=2,再算 2+1=3,所以 6-4+1=3。

3、观察比较: 2+4-3= 与 6-4+1=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不管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要按从左往右的次序算。

效果

教学

图形的认识与拼组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教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目和

区别这两种图形。

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

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主要教学过程3、口答。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1、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 P28“做一做”。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 P29 第三题。

3、完成教科书 P29 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效果

教学11~19各数的认

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教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 11 到 19 之间的物体个数 ,知道这些数

学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标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

地读出 11—19 各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猜一猜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 (彩旗 )谁来猜猜大约有多少

个呢 ? 每人心里猜一个数。到底谁猜对了 ?怎么办呢 ?(让我们数一数 )

2.数一数 :数到 10后面的数字时 ,咦 ,我们没学过呀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11--20 的认识。 (板书课题 :11--20 各数的认识 )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 )认识计数单位“十”。

1、看课本 73 页主题图 ,让学生分类 ,并分组数出 4 种物体的数量。

2、让学生用小棒摆出水果的数量,并任意分成两部分。 (学生有的分成 2 教

和 9,有的分成 3 和 8,还有 4 和 7,5 和 6,10 和 1。)

3、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哪种分法可以很快看出是11 根。

生:10 和 1

师:可是分好了还是得一个一个数啊 ?还有更直观地方法吗 ?

生 :把左边的 10 根捆起来。 (表扬 )

10 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 10 根,我们说“ 10个一是 1 个十”。(板书

并读一读 :10 个一是 1 个十 )

(二 )学习 11 的组成。

1、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 ,和旁边的 1 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 11 根小棒

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 11 根?

板书 :11

10 1

1 个十 1 个一

(三 )自己动手摆正方体和小球的数量。

1、学生一起说说 15 和 18 的组成。

2、观察 11,15,18 的组成 ,找出有什么规律 ?

(1 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四 )摆一摆 ,说一说。

1、师摆数字 ,学生说。

效果

教学

20 的认识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教学目标

重难点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20,明白 20 的组成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20,明白 20 的组成

( 一)学习 20 的组成。

1、现在来学习小棒的数量 , 想一想 20 该怎么摆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说交流结果。十个一捆 ,刚好有两捆 ,一捆是 1 个十 , 两捆是两个十。两个十是 20。( 板书 :2 个十是 20)

( 二)生活中的运用。

展示生活常见的物体 (铅笔 10 支捆成一捆、小球10 个装一盒、书10 本装成一包 ), 体现计数单位“十”的优越性。

要( 三)11-20 的数序。

教1、墨水瓶打翻的声音引入直尺图 , 上面被墨水印迹遮住了几个数字。学师 : 小朋友们 ,你们能说说哪些数字被遮住了吗 ?

过比 12 多 1 的数是几 ?

程和 18 相邻的数是几 ?

10 和 12 中间的数是几 ?

15 在几和几的中间 ?

师 : 同学们真厉害 !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15 是由 ( ) 个十和 ( )个一组成。

(2)( ) 个十和 ( ) 个一组成 17。

(3)16 前面一个数是 ( ), 后面一个数是 ( )。

(4) 与 19 相邻的两个数是 ( ) 和( ) 。

效果

教学

认识钟表 1(整时)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教1、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学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目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生在情境中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和又短

难又粗的时针 ,有 12 个数字和 12 个大格。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 、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客人 ,你听 , 它来了。请你听听

它的声音猜猜它是谁 ?(钟表 )

师:钟表有这么多作用 ,我们必须认识它 ,才能使用它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钟表的奥秘吧 !( 板书课题 :认识钟表 )

二、动手实践,感悟新知

(一)、认识钟面

①12 个数字 (都有哪些数字 ?怎么排列的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跟着课

件数 )

②有两根指针 ( 这两根指针有什么区别 ?板书 : 分针 : 又细又长 ; 时

针 : 又粗又短 ,全班齐读一遍 )

③刻度线 (钟表原来还有个小秘密 , 这些刻度线把我们的钟面分成了

一些格子 ,请看 1~2 之间有一个大格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大格吗?跟着

课件一起来数一数 )

师: 时间老人也给小朋友送来了小钟表,你能找出这个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吗 ?把你找的和你的小伙伴指一指并说一说你是如何区分它们?

( 二 ) 认识整时以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法

①时针和分针要有规律地转动起来才可以帮我们记录时间 , 那他们又

是怎样转动的呢?(课件出示钟表分针和时针转动)我们一起用手来当时针

和分针跟着它们跑一跑。想一想 :哪根针跑得快一些 ?

②师: 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她叫笑笑,和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也是一年

级的学生了,想见见她吗?看! 她在干什么呀?你知道小红几时起的床吗?(7 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 ?( 分针指着 12, 时针指着 7 就是 7 时 )

③师: 我们把 7 时写下来 ,先写 7,再写时。

你还知道表示 7 时的写法吗 ?7 时就写 7, 再写 2 个小黑点 ,后面写 2 个0, 这种叫电子表表示方法 ,象这样的表示形式 ,你还在哪里见过 ?

④师: 时针和分针滴答滴答地不停走着 (课件出示 )你知道现在又是几

时吗 ?8 时 ,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继续走 ) 现在呢 ?

⑤师: 观察这 3 个钟面分针和时针 , 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分针和时针分

别指着几 ?(板书 : 分针指着 12,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

效果

教学内容

课型

大坪塘中心校送教下乡数学教案

认识钟表 2(整时)

教学

新授面授

方法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能够准确区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会看整时 ,会正确读、写整时时刻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能够准确区分时针和分针。会

看整时 ,会正确读、写整时时刻。

(一 )拨钟游戏

①师 :你会拨出 9 时吗 ?谁来说说怎么拨 ?指一学生说的老师用展台示范

拨(分针指着 12,时针指着 9)请你也像这样拨出 9 时,学生拨。

②师 :你也想拨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吗 ?动手拨一拨 ,拨好后和你的小伙伴说

一说你怎么拨的 ,此刻在干什么 ?

(二 )、情感教育 :

1、小明的一天

①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明一天的安排,看看他什么时刻又在干什么?

②你觉得小明一天的安排怎样?

2、机灵狗和小猪的一天

①动物学校也开学了 ,我们一起去看看机灵狗和小猪的表现吧 !看到它们的

表现 ,你们更喜欢谁 ?为什么 ?

3、师小结 :6 时的时候 ,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12 时的时候 ,时针和分

针重合 ,9 时和 3 时的时候 ,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三)、总结全课 :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能合理利用时间,按时睡觉,按时起床, 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效果

教学

9 加几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 教

加几的方法。

目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标

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 加几的口算。

难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9 加几的口算。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

(1)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

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

(1)点数出结

果。从 9 接着数。

从 4 接着数。

(2)推算出结果。 10 加 4 等于 14,9 比 l0 少 1,所以 9 加 4

等于 13。

(3)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3、理解“凑十法”。

(1)操作:左边摆9 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 盒饮料,右边摆

4 根小棒代表箱外的 4 盒饮料。

演示口算过程。

(2)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

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

(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 10 盒再加上箱

子外面剩下的 3 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 9 加 4 等于多

少?)

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4、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

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引出课题)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 l 题。

效果

教学

8 加几内容

课型新授教学

面授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两步思维过程.能用凑十法正教

学确计算 8 加几的式题.

标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难能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8 加几的式题.

主要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猜猜看“你真棒”手势

2.口算.

9+() = 10 8+() = 10 7+() = 10

6+() = 10 5+() = 10 4+() =

10 10+5= 10+3= 10+8=

3.聪明屋

3=2+() 4=2+() 5=2+() 6=2+()

7=2+() 8=2+() 8+()=10 8+2+1=()

师指 8+()=10问:8加几等于10?板书: 2

4.凑十法口诀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了 9 加几的加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凑十法)

今天我们还用凑十法来学习 8 加几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8 加几)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第一关:摆一摆,算一算。

(1)8+6= (2)8+5=

(2)圈一圈,算一算.

效果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识认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具:语数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 创 设 情 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做 动作。(学生笑有部分 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一 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 右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 你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 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心理发展规 律而言这样的游 戏情境设计最能 吸引他们的注意 力让他们积极投 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伸 二、 体 验 感 悟黑板的左边有值日表。 黑板的右边有镜框。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脚 右边有一只脚。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 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请你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 “左”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把课桌上的数 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 照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 摆好。 用左右来描述教 室中的物体和学 生自已身上的各 个器官是学生乐 于参与的数学活 动交流时可不必 拘泥于坐姿鼓励 学生用各种方式 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自 操作活动让学生 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第七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升和毫升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重难点: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本单元共安排了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 第2课,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升和毫升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学难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2: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 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 生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 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的工具(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巩固练习。 第1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 第2题,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第3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一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全册

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讲到小猴子水果店里的桃子可香甜了,你看(挂图出示)小白兔蹦蹦跳跳跑来了,它对小猴子说:“我买9个”。你们能看图提出哪些要解决的问题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 1+3=4 方法二:13-3=10 10-6=4 方法三:9+()=13 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 12-9= 17-9= 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 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 9加(4)等于13. 教学后记: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一课时比高矮、长短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 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 谁矮? 二比一比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做一做 1、实践活动。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 2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四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第3题:(1)出示图,提问:哪 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 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排队。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 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4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 谁个子矮?为什么? 第5题:出示图,提问:图上的事 物你可以怎样进行比较? 五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再 说一说。 板书设计:比一比比高矮、长短 老师高,学生矮 铅笔长,粉笔短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比轻重、大小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自学。 教学用具: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呈现情景图。 2、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较。 二比一比 1、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说出谁 比谁大、谁比谁轻等。 2、呈现大象和松鼠的情景图,先 进行谁大谁小的比较,再启发学生说一 说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回答谁轻谁重。

【精选】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数学

四年级数学教案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打印版)

最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十几减9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课堂学习交流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形成运算技能。 2.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学习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协作交流认识新知。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掌握十几减9的算理。 自主探究方案: 1.仔细观察下图:小猴一共有()个桃。小兔买走了()个,还剩多少个桃? 2.看书第1页。 小辣椒、小萝卜、小柿子、茄子它们算13-9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1)摆一摆:你能照它们算的样子摆一摆吗? (2)说一说:现在13-9你打算怎么算? (3)写一写: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探究质疑:阅读课本P1~2,结合自主学习的过程,你有什么疑问? 自主实践题:

1.先画一画,再算一算。 13—9= 16—9= ○○○○○○○○○○○○○○○ ○○○○○○○○○○○○○○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1—9= 14—9= 17—9= 12—9= 15—9= 18—9= 13—9= 16—9= 19—9= 3.在○里填上“<”、“>”或“=”。 11—9○3 10○19—9 7○17—9 18—9○8 4.看图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用课前时间自学。 二、明确目标 交流: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什么吗?板书:十几减9 三、交流提升 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天气真好,小兔弟弟一大早就提着篮子上街买东西去了,小兔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就问:“小猴哥哥,我想买些桃,还有吗?”小猴挠了挠头说:“我这就只剩下1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小兔弟弟说:“我想买9个桃。”(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故事情节) 1.提问:谁能帮小猴先生算算卖过以后还剩几个桃?算式怎样列? 生汇报,教师板书。 2.通过课前的学习,你会算13-9吗? 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学生交流的几种计算情况: (1)13-1-1-1-1-1-1-1-1-1=4 (2)13-3-6=4 (3)10-9=1 1+3=4 (4)因为9+4=13,所以13-9=4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学生观察并进行判断、交流。师生比高矮这一活动,即贴进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全班学生互相比高矮,全然汇报交流,比较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让学生亲自比较,广泛交流,认识高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认识长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一起看看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1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左右、上下、前后等相对位置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 2、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左右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教科书第二册1~2页。 【教学目标】 1、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语言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3、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经历认识左右位置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受左、右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教科书、铅笔盒及练习题挂图。

【教学方法】 合作、演示等。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创 设情境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做动作。(学生笑,有部 分同学弄不清,手忙脚乱 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做 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 手:耸耸你的左肩,耸耸你 的右肩;左手摸左耳,右手 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 摸左耳。 刚才有些小朋友弄错了左 右,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左右”。 (板书:左右) 从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心理发展 规律而言,这样的 游戏情境设计,最 能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让他们积极 投入到“左右”的 学习中来。 体验感悟黑板的左边有课程表。 黑板的右边有值日表。 红旗的左边和右边都有 字。 我的左边是小明。 这是我的左耳,这是我的 右手,我的左边有一只 脚,右边有一只脚。 学生按照老师的口令 有条不紊的摆放书桌上 的用品。 1、理解左边与右边。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我们的 教室,你发现了什么?请你 用左或右说一句话。 那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左” 和“右”呢? 请大家每个人把课桌上的 铅笔盒、课本、练习本按照 从左至右依次在课桌的摆 好。 用左右来描述 教室中的物体和 学生自已身上的 各个器官,是学生 乐于参与的数学 活动,交流时可不 必拘泥于坐姿,鼓 励学生用各种方 式表达。 通过学生的亲 自操作活动,让学 生再次体验“左 右”的位置关系。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认识毫升(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 (8) 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 (10) 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23) 第五单元元、角、分 (40)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45) 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初步掌握、理解其计算方法。 2、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看卡片口算。 9+2 9+5 9+3 9+4 9+9 9+8 9+6 9+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的数。 9+()=119+()=17 9+()=149+()=15

9+()=169+()=13 9+()=189+()=12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故事导入。 画面: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声音: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猴妈妈拿出13个桃,对小白兔说)“小白兔,欢迎你到我这儿来买水果,不过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看看你数学学得怎么样?” 启发:小朋友们,请你猜猜猴妈妈会向小白兔提出什么问题呢? 2、筛选出有效信息。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指名回答: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好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摆一摆、算一算。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13-9。(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进行计算。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2、说一说、听一听。 提出要求: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并认真听听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教师请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 3、评一评、比一比。 引导:小朋友,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后,你来评一评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法好,为什么觉得它好?把别人的方法和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你觉得怎么样? 4、活动小结。 同学们积极思考、团结协作,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5、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题) 计算12-9和16-9 (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17-9=()12-9=()15-9=() 想:9加()得17 想:9加()得12 想:9加()得15 2、9+()=12 9+()=11 9+()=14 12-9=()11-9=()14-9=() 3、5+9=()7+9=()4+9=() 14-9=()16-9=()13-9=() 4、“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5、“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 6、“想想做做”第4题。(小蚂蚁送信) 课前准备1号、2号、3号……9号、10号信箱。

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三单元分一分 第四单元认位置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 有趣的拼搭 第七单元分与合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丰收的果园 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 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十一单元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数一数 课题:数一数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 教学难点:有序地数数,不重复、不错漏。能从实物数数到抽象程度的数数之间转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2分钟左右) 1.学生观察图片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儿童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挂图)。 2.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练习内容及目标。 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15分钟左右) 1.引导数数(给1分钟时间) 学生可能会不按顺序数。数的方法也可能不一样。 这么美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先不着急说,把你喜欢的东西数一数,记在心里! 2.学生根据数量从小到大地再数一次 刚才大家把图上的人和物都数好了,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和人按数量多少在再从小到大分类数一数。 3.学生依次说三幅图和点子的意思。 个别说、集体说。 仔细观察前三幅小图和小图下的点子,说说每幅小图画和下面的点子是什么意思。 4.学生根据小图里的物体在场景中找一找,依次数一数,说一说。并画出空缺的“点子”。 观察第四、五、六、九幅小图,再根据小图里的物体在场景中找一找,依次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

第一单元比一比 第1课时比较高矮和长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 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高、矮、长、短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如下: 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认识毫升(1课时) 除法教学设计 乘除混合教学设计 认识线教学设计(一) 认识线教学设计(二) 认识线教学设计(三) 认识角教学设计(一) 认识角教学设计(二) 认识角教学设计(三)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课题一、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2、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 比较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 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3

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 3 课时第一课时: 同样多、多些、少些教学内容: 教材第 45 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椅子和花片学习方式: 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教学过程: 环节情境创设教师活动教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想请几位同学来玩做椅子游戏,谁想来?(教师在教室前面准备好 5 把椅子)(一)认识多少 1、提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 椅子为什么不够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活动 6 个小朋友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 精品教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及思想教育等方面)1.在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间关系的过程。 2.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知道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图形关系 的奥秘。 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了解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难点: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框架课时安排7课时第4 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说一说我们学过的四边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中第38页的四幅图(伸缩门、衣帽架、升降机、扩缩尺),找出这些物体中的平行四边形。用笔描出一个。 2、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你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3、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容易变形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好后你拉一拉四边形的木框,发现了什么? 4、师:我们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平行四定性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应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一些特征,那么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观察并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愿意把你的测量结果与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师:根据每组对边间的距离相等,想一想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师:平行四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描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这些物体容易变形。 学生举例。 生1:我测量的结果是上下两边间距离都是2厘米,左右两边间的距离都是3.2厘米。我发现每组对边间的距离都相等。 生2:我测量的结果也是每组对边间的距离都相等。生:因为我们学过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四边形每组对边间的距离相等,就说明对边是平行的。 生: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