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研究结题报告一周满意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家庭作业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巩固所学知识,寻求未知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过程。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比较随意,不大考虑科学性与适应性。致使学生的作业有的只是教材中的练习题或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有的却“千篇一律”,无论是内容、数量、还是形式都缺乏改变,无法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有的作业“一刀切”,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而定” ,这样一来,大量的“繁、难、杂”的作业使学生成了应试教育“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需要加工的“零件”,使得学生不厌其烦地做着抄、写、背等重复劳动,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种种原因致使学生的作业兴趣不浓,热情不高,改革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次之,我校老师从2000年便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并在2000年投入到新课程实验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形成了新课程理念,掌握了语文学习和教学规律,这些为研究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家庭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再之,在国外,作业研究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凯洛夫曾指出“家庭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斯米尔诺夫对课堂作业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论述。美国学者库柏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课题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江苏省泰州市洋思中学建构了“先学后教,当堂完成作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从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对当前小学作业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透视和剖析,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教育学、心理学成果,改革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评价的方法,为在新世纪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原理理论: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作业研究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组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时地反馈调节,使学习者的心理和行为达到预期目标。

(二)系统论理论。所谓系统,即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为实现某种功能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论原理,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内部有着相互联系的诸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等。这些要素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在教学活动中,这些要素必须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其整体功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论理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必须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教育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本身就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认识。

(四)差异教育理论。在几千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作业设计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学生补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和习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那么,在作业设计上,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

主要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全人”概念;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

(六)课题名称界定:本课题所指的作业,是学生基于一定任务的学习活动。它本身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是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家庭作业研究”指的是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适宜的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和评价。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具有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二)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形式、评价方法。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的研究: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内容既要讲究基础性,又要讲究拓展性,并且要涉及到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家庭作业形式的研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三)家庭作业量的研究: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1993年《国家教委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那么从实际情况来看,低年级的字词量很大,再者,教育部只对书面作业进行了规定,口头作业量却只字未提。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校准备尝试每年级学生每天看课外书30分钟,口头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考虑到二年级与三年级的衔接、六年级与初一的衔接,我校还将重点研究二年级、六年级语文家庭作业量。

(四)对语文家庭作业评价的研究:建立科学的家庭作业评价体系,来关注学生作业量的完成,关注学生作业的过程、态度及后续的改进情况等方面。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访谈、经验总结、等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语文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语文作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语文家庭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使语文家庭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语文规律” 的角色,我们从2006年下学期开始启动“新课程下语文家庭作业研究”这一课题,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具体做法有:

(一)改革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应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鉴于此,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在内容上包括双基作业、课外阅读作业、流动日记、综合性作业等,每一种内容都分为两个层次,既讲究基础性,又讲究拓展性。这样,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又能够在作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设计系统的双基作业

教材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凭借,布置作业是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巩固、理解运用,要时刻围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来设计作业。脱离教材要求布置作业是盲目的、低效的,聚焦不到重点难点的训练是意义不大的简单重复,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靠的是死记硬背,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很难通过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后劲。作业是配合课堂教学对教材难点重点实施的深加工。知识和技能来于教材,应用于生活。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新课标的鲜明特色。布置作业就要以教材为蓝本,以生活为指针,要避免随意性。为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在设计语文家庭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然后针对所学的知识做梳理、归纳、串线、分类、组块、简化、提炼的工作,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知识有序化、系统化。我校五、六年级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此教材开放性强,实践活动多,但是在语文基础知识和习作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基础知识不成系统,教参对基础知识的指导也是微乎其微;习作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系列性不强,特别是课后作业设计只有1——2个问答题,形式单一、内容单薄,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差,阅读能力、作文水平低,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老师针对教材,课前设计预习作业(见附件: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后设计家庭作业套餐(见附件:六二班课后作业套餐)。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作业学习就象其它所有有计划的活动一样,如果能事先有所预习,那就会提高它的效率和成功几率。经过老师们研究,我校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同时还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各年段的要求不同,预习要求也循序渐进地提高,低年级的预习内容有:1、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2、查字典,用学过的识字法自学生字。3、标记自然段。4、查阅相关资料。中年级的预习内容有:1、读课文三遍,家长签字。2、自学生字新词。(抄写、解释或造句)3、质疑,利用工具书解决1-2个问题。4、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高年级的预习内容有:1、读课文五遍,家长签字。2、自学生字新词(抄写)3、创作空间(运用课文中的新词写一段话)4、日积月累(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成语、形近词组词等)5、质疑艾滨浩斯曲线遗忘规律是: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因此,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那么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教师根据教材重点、难点设计课后作业套餐,穿插进行词、句、标点运用、修辞等语法知识练习,就会起到巩固作用,在其中还增加阅读型作业或综合性作业,还能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外阅读扩展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引导学生读书要从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去培养。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不断的督促和激发。我校语文教师围绕学生课外阅读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如阳光读书周(见附件:读书周方案)、读书报告会、制作阅读卡(见附件:二年级阅读登记卡)、家长填写阅读反馈表(见附件:四年级阅读反馈表)、办读书小报等等。活动的促进让学生明确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流动日记培养习作兴趣

“作文难”是很多学生的心声,难的原因主要是写作兴趣低下,写作材料缺乏。教学实践表明:善于引导儿童从身边的事情写起,是培养儿童初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流动日记形式新、内容广,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我校在家庭习作方面以“流动日记”为主要练习形式。具体做

法是:把班上五十几个孩子,按照学习能力的搭配,组成了“几列火车”,每列火车设立火车头,带动这列火车的同学共同进步,每列火车发一个日记本,由他们自主取名,自主地设计封面,在日记本上写下发生在他们身边有趣的事物,每列火车由一名同学写日记,阅读前面学生的日记,并由家长写出评语。每天老师对每篇日记进行精彩的点评,同时抽出时间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上台朗读自己的日记,从而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孩子记录下了不同的几件事,让老师和同学分享了他的写作。等到这列火车的学生都轮流写完一篇流动日记后,教师就评出这轮的优秀火车,给他们贴上一个象征胜利的奖杯。每个学期末教师还动员家长、学生合力编辑“流动日记”,印刷成册。

“流动日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课外练笔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成为了每个家庭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对之赞赏有佳。如在编流动日记这本册子时,五一班谭一夫同学的家长谭兴茂(开福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是这样评价家长的点评:孩子们是可爱的,给予了悉心指导和评阅的家长们也是可圈可点的。家长们的评语有的总结优点、重在激励;有的指出不足、促进发展;有的专业中肯,有的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短文。虽然不是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刊登出来,但所有孩子和家长都是好样的。家长们都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孩子提高写作水平,有这样的家长,孩子们是幸福的。

4、利用节假日设计综合性作业

学生是以班级为一个集体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来源存在差异,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风格也各有千秋,那么,每个班级的语文家庭作业也应该精彩纷呈。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因为时间比较集中,我们把这一时段的作业功能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假日作业的理念就是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近生活而作的开放性家庭作业。我校的寒暑假语文作业设计比较有个性化,如一年级的故事录音,二年级的“画中话”,三年级的生活日记,四年级春节主题活动,五年级调查报告,六年级办手抄报等。(附件:学校寒暑假作业设计表、四年级周末作业设计表)

这样,周末、假日、寒暑假的语文家庭作业不再是枯燥的字词抄写,不再是单一的命题作文,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并没有降低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反而在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革语文家庭作业的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需要家长的督促才能很好的完成家庭作业,同时,拖欠作业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我们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作业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进行感知,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师生之间只是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毫无和谐美好的情趣可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有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种智能。而且,每一种智能对于个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发展意义。我们的语文家庭作业也应该随之变得多元的,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智能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我校语文老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广泛地涉猎到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环境、音乐、城市、绘画、家庭、社交、科技、信息技术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和知识。。如李波老师设计的语文家庭作业形式多样,有收集资料、当“小导游”、与父母比赛读课文、古诗配画、演成语故事、讲故事、仿写诗歌、制作《动物保护手册》等等;章宏老师的语文预习作业提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制作ppt呈现预习成果。这样,学生的常规语文家庭作业形式由原来单纯的的生字抄写和课文朗读变成了以

下形式多样的的作业类型:

读写积累型作业──结合教学内容,或推荐篇目,或规定阅读时间,或引导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拓展性阅读,或要求学生进行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段。

口头表达型作业──设计“当小导游”、“新闻播报员”、“讲故事”等口头表达型作业,学生在家一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学生为在家人面前“显示本领”,家长直接听孩子“演讲”,又随时对孩子加以指导点拨。

编创型作业——融会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手段编排课本剧,或者编辑专题手抄报、电脑报,制作PPT,根据对诗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等类型的作业。

这样的多元型语文家庭作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凭借,不仅充分学习和凭借了教材内容,还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展示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家庭中体验喜悦和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再之,影响学生作业兴趣的还有作业的成功感。学生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么就容易让部分学生经常在作业中遭受失败。因此学生之间、学生各年龄段之间能力水平不同提醒我们要注意作业要有层次性。一要注意纵向要求从易到难,如随着年级的增长,作业的要求要越来越高。二是横向要求有层次。如同一班的学生,因为不同水平,要求可以不同(见附件:四年级语文家庭作业布置),作业内容也可以设计必作题和选做题(见附件:四年级语文家庭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主选择。因学生年龄段而异,因学生各人能力水平不同而异设计作业可以消除掉学生的恐惧、讨厌作业的心理,促使学生主动作业、兴趣作业。

(三)改革语文家庭作业的评价方式。

作业形式丰富起来了,作业评价也相对丰富起来,这也进一步深化了我校的作业改革。我们采用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作业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教师们不仅要给出一个对错判定和作业等级,也要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性、引导性评价。我们老师如四年级二班的“采蜜集”(见附件)就倡导家长对孩子的阅读积累进行等级评价和“激励性语言评价”。如一年级利用班级公共邮箱,老师把自己的教育观点和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用邮件的形式告之家长,家长们也把孩子作业中的难点、生活上有趣的事情,以及孩子的生活日记形成文字发到公共邮箱中,由于资源的积累,点击邮箱的人数越来越多,邮箱的功能已经由最初的作业布置平台变成了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如六年级二班运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让学生从“快乐阅读”、“作文百花园”、“作业收藏家”、“小报训练营”、“古诗荟萃”、“文言之家”等方面收集家庭作业中的精品,每一次语文家庭作业都设计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如六年级一班一周一次的家庭作业反馈表(见附件),由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一周的作业状况进行等级评价,教师和家长的不定期书信来往有力地对家长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指导。

我们的教师认识到: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后重要的心理需要。学生就连简单的抄写,也都会有着努力的成分,稍稍需要动脑筋的作业,学生更会认真的,我们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真诚地写上点评,例如写上我们的赞赏、感受、鼓励、教诲等等,有时还让学生对我们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候的作业本,简直就成了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教学相长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每天盼望着看到自己的作业本,激动着教师给予的言语,师生的情感就会在交流与沟通中得到了升华。记得张华教授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老师不要轻易给学生太多的结果性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作业的好坏,而是应该用语言来描述你所看见的作品。”在家庭作业评价方面,更应该定位在“欣赏”,那么我们的等级式评价就应该走向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我校“流动日记”,每天老师对学生日记进行精彩的点评,同时抽出时间给孩子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上

台朗读自己的日记,让老师和同学分享了他的写作。老师还调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评价,丰富了作业评价的方式。让流动日记成为了每个家庭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每到学期末,老师和全体家长共同把学生的流动日记整理成册,人手一本,我想流动日记在班级内出版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这种“欣赏式”评价能够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在这种评价方式的激励下应该会有更精彩的内容。

(四)探求适宜的语文家庭作业量。

鞍山市教科院普教所汤林春博士等研究人员关于“课业负担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表明,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学业成绩反而有下降趋势。调查同时显示,四年级、七年级教师布置作业时间分别在1小时、2小时左右的,学生成绩最好。北美许多学校的低年级过去的确是没有家庭作业的. 但近几年, 这种现象已经有所改观。目前, 不少学校不仅有了家庭作业, 而且校方还向家长做工作, 阐述家庭作业的重要性。据《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1月15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一项调查表明,小孩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做家庭作业才会对学业有所帮助。这项调查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来留作业,比如,一年级小学生只适合做10分钟家庭作业,二年级小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我校特针对学校实情,经过反复实践,科学论证,对全校语文家庭作业量做了如下规定:一年级不布置家庭书写类作业,可适当根据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布置一些实践类、读、画、说之类的作业;二年级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书面作业,书写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以班级中学习中等的学生书写速度为标准)。另外再可适量布置一些读书、折剪画或查资料等作业;三年级家庭书面作业语数合起来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参照标准同二年级)。另外,适当布置读课外书、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型作业;四年级家庭书面作业语数合起来时间不得超过35分钟(参照标准同二年级)五年级家庭书面作业语数合起来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参照标准同二年级)。六年级家庭书面作业语数合起来时间不得超过55分钟(参照标准同二年级)此外,适当布置读课外书、搜集感兴趣的事物的资料、参与实践活动等作业。同时,我们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能够兼顾不同学生,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书写速度差异控制语文家庭作业量。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两年来,我们对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和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评价这两个主题进行了研究,收到了以下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业兴趣有所提高,习惯有所改良;

育德小学5、1班“我的作业”问卷调查统计表

经过对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研究,教师在进行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时候能够树立“大语文观”,能够有效地把握语文教育的规律,在评价的时候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表扬、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特别是采用激励性评语,使学生作业兴趣得到了提高,作业习惯得到了改良,学习效果显著。(见上表:五、六年级“我的作业”问卷统计)如在学生语文家庭作业处处可见这样的评语:“只有深入地读了书,感悟才会有这么深,这么好的一篇体验日记,老师、同学、家长怎么不赞美你?”“你把掌勺的欢快心情融入到了作文当中,当然文章也和你的心情一样,充满了悦。”“读了你的日记,感觉耳目一新,你把棋场上较量写的活泼而激烈,又把家庭氛围渲染的温馨。”“有梦想就为之付出努力吧!看到你对自己满意的服装作品那么专业的描述,我就仿佛看到了将来的你:在T台上大方地介绍,流利地说明属于你的品牌服装”……这样的激励性评语促进了相互了解与友谊,激发了学生的作业热情,很多家长说孩子语文学得轻松,学得有劲。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有不少家长十分关注语文家庭作业,参与到了家庭作业的评价当中,经常为孩子的作业打评语,对老师的教学表示支持。作业形式的改革让学生树立了作业的信心,对语文作业的态度大有改观,作业的质量也大有提高。学生最喜欢的作业形式是自主选择作业和自主创作型作业。如6、1班陶蜜,五年级的时候不太喜欢做语文家庭作业,不是不会做就是应付了事或者照抄同学的作业,特别是家庭习作无从下笔,每次习作篇幅短小或记流水账。于是,语文老师改变了语文家庭作业内容和形式,作业内容包括常规作业、课外阅读、自我创作型作业、课文朗读。因为自我创作型作业是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所以对于后进生来说,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如学习《真诚》这一单元时,陶蜜同学就设计了一张微笑卡,里面就写到了自己想每天给人一个微笑,由此可见,虽然他是一个后进生,但心中还有一颗上进的心,老师将他的微笑卡进行了展示,同学们向他报以真诚的掌声。通过多次作业的成功,陶蜜同学现在比较喜欢做作业,作业的书写工整了,作业的质量也提高了。

由于学生作业习惯的改良,作业内容的改革,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见上表:2007年下学期育德小学三年级语文成绩统计)双基作业促使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如本届六年级使用的北师大教材,老师在设计家庭作业的时候能够发扬教材的优势,弥补教材的缺陷,使学生既能够学到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够提高语文能力,学生的语文成绩也进步很快。(见上表:育德小学六年级(二)语文成绩前测与后测对比)流动日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见上表:育德小学2006——2008年学生作文获奖统计)课外阅读作业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综合性作业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与评价方法;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包括双基作业、流动日记、综合性作业、课外阅读作业。

家庭作业的形式包括统一性作业和选择性作业。统一性作业是必做题,选择性作业是选做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主选择。

我们在家庭作业的评价上倡导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以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研究,我们制定了《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评价建议》(见附件:育德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评价建议),分别从评价的标准、评价的维度、评价等级的呈现对双基作业、家庭习作、综合性作业、课外阅读作业的评价提出了要求。

(三)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的成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

育德小学2006年—2007年教师获奖统计表

业与有效教学的关系,促进教师对教学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作业设计不仅仅定位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还更注重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既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给教师带来明显的变化。教师逐步树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作业观念。改变了单一的家庭作业内容和评价形式。同时,教师也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及时总结并撰写教学论文,全校语文教师近几年论文获奖国家级以上14人次,省级以上7人次,市级28人次,区级获奖58余次,较前几年增长50%。其中邹军、周满意、杨旭撰写的论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研究》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外教育》上,章宏的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获省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小溪流作文竞赛,获省作文指导奖,杨旭的论文《浅谈阅读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外教育》上。

学校是近五年来首次申报市级以上的课题,通过课题带动,在教育科研方面也提升很大。学校在组织的创新作文竞赛和“小溪流”作文竞赛中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07年在组织的“我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征文活动获区优秀组织奖,2007年学校首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还需在以后工作中解决。

2、由于学生来源的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作业质量有着不少影响,如何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还有待探讨。

九、主要参考文献:

1.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2. 顾泠沅.《教学实验论——青浦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中央教科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堂语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和目标,我们要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其作用不可低估。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就必须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或课外阅读对象和一种力求趣近或认识的倾向,它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它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

2.课外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活动中所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具体地是指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等。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墨尔本大学教授瑞朋指出:“阅读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从出生到8岁是文字语言发展最快的时候,其次是四年级到初三,在孩子这一段最容易对阅读发生兴趣的时间里,如果他们的阅读兴趣人为的被压制或剥夺,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就很可能失去阅读的能力。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3、新课程理念提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多元化式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材料

小学语文多元化式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针对新教材识字量大,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尽早阅读的特点,我们总结了一线教师的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低年级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提出识字教学应以生为本,以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把握识字规律,拓展识字途径,构建开放式识字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容。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师对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孜孜探求,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识字教学流派纷呈:集中识字、标音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快速循环识字、成群分级识字、听读识字、本音识字…… 识字教学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换偏旁识字法;拆字识字法;情境识字法;趣味识字法;无 意识字法;形象识字法……但这些流派、方法都是建立在为教师"教"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正从"学"的角度,从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目标去建构。即使有些是学习识字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意识的识字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之方法多而无序,全而不精,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1

浅谈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新课标的颁布,似一股东风,吹皱了语文教学的一池春水,似一片阳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语文的本色。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已经在全省使用,它让我们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同过去的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单元”被“专题”取代,教材编排重视实践和“对话”,关注体验和探索,并且留有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江苏新高考方案已经初步确定(目前待批),语文分值增加到160分,选文科考生增加到200分。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正在迅速“变脸”,给人全新的感觉。高中母语教学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课程、教材、高考改革的大潮面前,一部分教师一时还无法适应变化,产生了诸多困惑甚至消极情绪,“穿新鞋走老路”,不少课堂仍然“涛声依旧”;一部分教师则不能正确解读新课程标准,把握不住课改节奏,课改浮躁过火,出现了“泡沫化”倾向。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进行教学,要在实践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和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节拍前行,让语文走上“回家的路”。 一、构建全新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语文教学关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人生发展,关乎国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根基,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余秋雨曾说:“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类在精神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语文教学承担着丰盈学生情感和构建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学改革是阻挡不住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改实践。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崭新的理念。理念武装我们的思想,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语文新课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面向全体与尊重个体差异的统一,立足课堂与走向生活的统一,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开放性、生活化和

最新《小学课内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课内拓展阅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就应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就应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潜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透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潜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透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好处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潜力。课题结题报告。 5、透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状况,用心撰写学习笔记,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校园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语文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倾听能力的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九条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倾听,可以使说话者会因为对方聆听的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为进一步的沟通打好了基础;倾听,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赖,表露内心的事,可以消除两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两人之间关系更为密切;倾听,可以改善周围环境的气氛,有利于获得身心健康与成功。倾听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的途径。 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却发现课堂现状不容乐观。往往是教师明明指出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可学生发言时却是我行我素,照说不误;一个同学发言结束,让别人复述时他却是不知所以然,只好硬着头皮另起炉灶乱说一通;有时老师苦口婆心说上个三五遍,问大家是否明白时,大家是异口同声说明白,但当老师叫起其中的某位同学问他明白了什么时,他却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即使回答了,也是胡编乱造,前言不对后语。以上种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是屡见不鲜,纠其原因,都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地倾听惹的祸。可见,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倾听能力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本功。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将“注意听他人讲话”当作学生合作学习成效的决定因素——社交技能之一。在如今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光会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学习效果才能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养成良

最新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 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

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1)

“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经审定,同意该课题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成员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三年多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理论依据 ㈠课程标准要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同时对"课外阅读"一项作了明确要求:“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㈡理论基础 1.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兴趣是内发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他感到索然寡味,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哪里还有心思去作进一步的攀登。 2.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特别指出了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㈠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2、《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3、我们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比较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特别是学生的习作水平比较低,语文综合能力不高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4、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决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堂,必须和生活紧密相连,追求“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二、概念的界定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重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重难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是比较重要的考点,主要包括教师角色转变和行为转变两个方面。在具体考试中,考查形式多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大家不仅要识记,还要重在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在考试中随机应变。现将这一知识点的备考方法进行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应向学生传播社会规范,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要求从教师观角度回答,那么这一条基本上是首选,因此需要大家记住。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意识。以前老师总是习惯“教教材”,但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做到“用教材教”。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老师灵活使用教材就体现这一点。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材料中出现,老师能够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就体现这一点。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学校教育社区化,以及社区生活教育化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师的角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材料题中出现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体现这一点。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记忆,可以总结为“四者一开放”,即促进者、建设者、开发者、研究者、社区开放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行为的转变

阅读课题结题报告记录

阅读课题结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个人结题报告 六枝特区岩脚镇羊场小学江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课题负责人罗钦的安排下,我负责我校小学语文中段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从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不爱看书,阅读很少。他们看书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下,完成的。如果离开老师和父母的监管,他们一般都不会主动拿起书本读。即使捧起书,总是表现得心不在焉。这种消沉的态度上呈现出阅读能力低下、阅读质量不高的现象。因而,我认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缺乏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 其次,在选择书籍方面,阅读内容单一。有些学生家长因为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内容过于单一,只给孩子买《作文大全》、《创优100分》、《英材教程》等书,阅读带着明显功利色彩,缺少真正的心灵自由,难以见到学生洋溢个性的思想火花;或是顺从孩子的意见听之任之,选择一些要求不切实际的书籍,比如动漫、卡通之类或者鬼怪、邪魔之类的书籍。这样就造成阅读面狭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别说习惯的养成了。 再次,受考试分数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只要期末考试分数考得高就行,其他方面就可以不用去管。所以,家长不是给孩子买什么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等书籍,而是给孩子购买语文练习册、语文冲刺考试100分等。这样为了考试分数给孩子施压,整天进行题

海战术,占据了孩子阅读的空间。 结合以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开展课题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开展课题研究,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展课题研究,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扩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能转变家长的狭隘观念。 (3)、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需要学生自主阅读才能获取。 二、课题界定。 阅读,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由感觉、知觉、想象、记忆等组成。本课题重在从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和提升策略两方面入手。只有从现状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即提升策略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我们申报的子课题,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其一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现状作调查,结合调查资料分析存在的问题,再对存在的问题作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二是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的对象 我校中年级段学生,即三至四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

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形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初步认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交际实践、语文操作实践、语文活动课实践和语文社会实践等。 1.语言交际实践 (1)课前练说(2)专题讨论(3)主题演讲(4)问题辩论(5)采访活动(6)争当小广播员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 2.语文操作实践 (1)黑板报(2)橱窗(3)手抄报(4)操作与习作(5)语文乐园等方面进行研究。 3.语文社会实践 (1)专题研究报告(2)社会调查(3)访问(4)社区服务的计划与总结(5)观察大自然写心得体会(6)社会宣传等方面进行研究。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本 王大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 课改十年之后再探讨美术教材,不能仅仅讨论教材的编排形式、美术知识体系和栏目结构等问题,应该再次审视时代背景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改变,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由此反思现有美术教材,才能做好本次美术教材的修订工作。本文结合笔者主编上海市初中美术课本十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一孔之见,供方家同行参考。 一、新课程的观念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适应时代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决于他的教学观念,美术课本编写水平的高下,也取决于编写者的观念和对新课程的理解,所以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与新课程有关的各种观念。 (一)后现代教育观 社会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必然要借鉴后现代课程理论(美国的“课程”是“大课程”,相当于我国的“教育”。)。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多尔(William E. Doll)教授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普利高津的热力学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多尔描述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他借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的自组织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课程”,即4R课程理论,4R包括:丰富性(richness)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recursion)是指课程并没有起点和终点,任何课程活动终结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关联性(relation)课程具有教育和文化双重意义。其中,“教育关联”指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而组成的庞大网络;“文化关联”指课程之外形成的课程的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接。严密性(rigor)指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变通方案、关系和联接;也指有意识地努力寻找我们或是他人潜藏的固有假设,并在这些假设中展开磋商和对话。[1] 这种思想对我国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后现代美术观 美术课本必须体现“美术”的本质规律,否则就会丧失美术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美术?似乎是常识,却并不易把握,如在课本上出现美术知识体系不全面、美术语言肤浅、误解中国画、不懂设计要领等现象。笔者曾把美术定义为: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为了美化生活和环境,用一定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作品,且以此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或省思。包括绘画(中国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美术、书法、篆刻,还包括摄影、摄像、新媒体艺术以及各种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等。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各种创作观念。[2] 如今的美术课本介绍各种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必不可少。一方面这些艺术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特征,标志着美术发展的新趋势,对学生形成“后现代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方面,这类艺术充斥于现实生活且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有的还隐藏着“后殖民主义”阴谋,学生需要学会识读、判断和赏析,课本编制者也应该有足够的鉴别能力。 (三)后现代课程观

《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英语高年级阶段实施高效阅读教学探究 大丰市实验小学谷语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应运课程改革与现实学情而生 《英语新课程标准》着重阐明: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基于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实践,被提及到专业研究领域势在必行。 在听说读写四会技能中,阅读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在大丰这样苏北城镇,因缺失语言运用氛围,抑或由于自身对于语言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够坚持,许多小学生在高年级学段走向两极分化,阅读成了他们的重荷,从而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无法持之以恒下去,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出了差错?不,“没有教不好,只有不好教”。怎样通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来改善这些现状,从而真正达成孩子们语言运用自如的能力?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知识经济决定人才结构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沟通交际、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能否进行简单运用成为将来衡量一个人能否立足社会的测评标准。所以,身为培育祖园未来接班人的我们,承担着祖国、社会与家长们的期盼——花朵们全面绽放。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高效的英语阅读指导课堂应该是学生们习

得并运用阅读方法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但这过程是快乐的、是充实的、是学生们盼望着的,因此,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被动阅读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的兴趣和欲望,焕发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上的创新能力,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英语阅读教学之路。所以,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今年我市教科院高度重视英语阅读,于2011年11月初,在全盐城市范围内举办了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同一月内,进行首届盐城市中小学英语阅读大赛的初赛与决赛,在阅读大赛拉下帷幕之际,我组内课题研究人员根据《新概念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语言结构以及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择了相应的阅读材料,并通过不断地改进、调整使每位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方面有了不小的收获。 在国外特别是英语母语国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进行得比较完善,如美国小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学习阅读。阅读作业室里摆放着大量适合适合各种层次学生阅读的书本,环境布置也营造出适合儿童读书的氛围。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9月---2010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 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最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精品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白中学李伟根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