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注释、翻译、阅读带答案

《孙权劝学》注释、翻译、阅读带答案
《孙权劝学》注释、翻译、阅读带答案

《孙权劝学》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4课】班级:姓名:

一、重点注释默写:

1、【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

4、【务】事务。

5、【孤】古时王候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7、【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9、【但】只,只是。

10、【涉猎】粗略地阅读。

11、【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2、【及】到,等到。

13、【过】经过。

15、【今者】如今,现在。

16、【才略】才干和谋略。

17、【非复】不再是。

20、【更】重新。

21【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3、【见事】知晓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翻译: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气,大概。B完成;靠近。C最终;最终。D成为;为了。

2.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B代词,他;代词,他。C推辞;言辞。

D表顺承;表转折。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D )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解析】例句是用。A因为。B来。C认为。D用。

4.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解析】B作者只见过一次方仲永。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古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1.解释下列短语。(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 .....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有何标准。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2分)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答案:8.(1)到、靠近(2)的 (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 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11.C(2分) 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 分。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 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2分。全句连贯、顺畅得1 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 14.取信于民。(1分。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观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 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 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 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6、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7、宜:适合是:此、这 8、沙之色正黄, 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9、八月之望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 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 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 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 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和带答案双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篇)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 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 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鱼论战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 曰:“彼众我寡,及 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 之,宋师败绩。 注释】( 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 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 分)

顾炎武《与友人书》

顾炎武:《与友人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14,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15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16乎?” 字词注释:1选自清代顾炎武《与友人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指某地。④染:沾染。习染:染上某种的习气。⑤域:地方穷僻之域:形容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盘缠、资费、费用。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⑦犹当:还应当。并且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审:详细。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⑨稽:探究,考察,相合。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与稽:进行探讨⑩庶(shù)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13济:帮助,有利,有好处, 14邑:地方15丘:孔子16勉:勤勉,努力。 原文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而自己还不知道。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坐马车的费用),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探求(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 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旁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伤仲永》: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10.《伤仲永》: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与友人书》: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一、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参考答案: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

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旧时北京人家,有盘中供果闻香的习俗。这种中式果盘,不同于西式果盘,①, ②。中式果盘中所供的果子随季节更换。普通人家,初夏摆上一盘香白杏,深秋摆上苹果。③ ,整整齐齐码上一大盘子,放在堂屋里的八仙桌上,整个三间北屋里都清香阵阵。 A . ① 后者偏重水果颜色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③ 黄里透白的香白杏或孩儿面似的苹果 B . ① 后者偏重水果颜色② 前者则更注重嗅觉享受③ 孩儿面似的苹果和黄里透白的香白杏 C . ① 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② 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③ 黄里透白的香白杏和孩儿面似的苹果 D . ① 前者更注重嗅觉享受② 后者则偏重水果颜色③ 孩儿面似的苹果或黄里透白的香白杏 2. (2分) (2018·北部湾)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B .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其代表作。 C .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 “飞来山上千寻塔”“方七百里,高万仞”中的“寻”“里”“仞”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3. (8分) (2017九上·西双版纳期中) 根据提示填空。 (1)千里冰封,________。(《沁园春雪》毛泽东) (2) 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辛弃疾) (3) ________,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晏殊) (4)《陈涉世家》中最能反映陈涉不满现状,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5)《商山早行》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词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9分) 4. (4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_______,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_______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_______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_______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

孙权劝学翻译和原文

孙权劝学翻译和原文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 e)!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I u)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 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 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 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湖北鄂城)。229 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翻译赏析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翻译赏析 《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前言】 《赠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给伟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赠别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山林的羡慕之情;其二为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自叹失意漫游,怜惜李白兴致豪迈却怀才不遇。 【注释】 ⑴客,旅居他乡。历,经过。厌,厌恶。机巧,机智灵巧。习俗难居也。东都,隋置,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废。公元628年(唐贞观二年),号洛阳宫,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诏改东都 ⑵腥羶,则臭味弗投。草食曰羶,牛羊之属。水族曰腥,鱼鳖之属。对,对头,敌手 ⑶岂,难道。无,没有。青精饭,《陶隐居登真隐诀》:“太极真人青精乾食(饣迅)饭法。采用南烛草带有露水的叶及茎皮,煮取汁,浸米蒸之,令饭作青碧色,高格曝乾,当三蒸曝,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补髓,消灭三虫。久服可延寿益颜。”饣迅(xùn音迅),鸟饭 ⑷苦,因某种情况而感到困难。大药,道家的金丹。青精不如大药,叹避世引年之无术也 ⑸金闺,金马门的别称,亦指封建朝廷。彦,旧时士的美称。《孔安国传》:“美士曰彦。”幽讨,谓寻讨幽隐 ⑹瑶草,仙草,也泛指珍异之草。汉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砭兴怀Γ?讶ナ?奕?海?嗥谑把?荩?倘赵轮?睬釘H耳。” 【翻译】

旅居东都的两年中,我所经历的那些机智灵巧的事情,最使人讨厌。我是个居住在郊野民间的人,但对于发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连粗食都吃不饱。难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饭,使脸色长得好一些吗?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缺乏炼金丹的药物(原材料),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扫帚扫过了一样,连药物的痕迹都没有了。您这个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脱身金马门,独去寻讨幽隐。我也要离开东都,到梁宋去游览,到时我一定去访问您。 【鉴赏】 这首五言古诗《赠李白》为杜甫公元744年(唐天宝三载)所作。此诗共分两段,前八句为一段,后四句为一段。第一段八句自叙,表达厌都市而羡山林之情。第二段四句方及李白,赠李,表明欲遂偕隐之志。公元744年,李白受诏供奉翰林,旋被高力士谮言,帝赐金放还。李白讬鹦鹉以赋曰:“落羽辞金殿,是脱身也。”是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同时事华盖君,隐王屋山艮岑。因此说“脱身事幽讨”。

《孙权劝学》全文与翻译

《孙权劝学》全文与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

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

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送东阳马生序》新添文段译释与内容问答20题及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新添文段译释与全文内容问答及对比阅读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

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送东阳马生序》与《友人书》对比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 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益慕圣贤之.道则是面墙之.士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写出作者对“先达”的恭敬态度。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C.【甲】文是一篇赠序,属临别赠言。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D.【乙】文中“丘”指的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诚恳。 B.【乙】文谈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强调了人做学问,要认真钻研,要出门学习,与他人讨论,才能开阔眼界。 C.【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D.【甲】文和【乙】两段文字都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均是采用现身说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分) 译文: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3分) 译文: 【答案】:1.B(A到了;又B结构助词,的C来;凭D更加;增加) 2.A (有叙述写法,无议论写法) 3.D(甲文未强调学习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开阔眼界。乙文无现身说法。) 4. (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 【诗文翻译】 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马云创业经典演讲文档

2020 马云创业经典演讲文档 SPEECH DRAFT

马云创业经典演讲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 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魅力演讲可以 让演说者能够更好的抓住核心,把握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演讲的效果,发 挥到极致,充分展现演讲魅力,释放能量,从而产生最大影响力!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马云的故事激励了很多年轻创业者。在他的创业演讲中,他说了这些话: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本身一个胡想。在95年我偶然有一次时机到了美国,然后我发现了互联网。所以回来以后我叫了24个朋友到我家里,大家坐在一起,我说我准备从大学里辞职,要做一个互联网。两个小时以后大家投票表决,二十3个人阻挡,一个人支持,大家觉得这个东西肯定不靠谱。别去做那个,你台式机也不懂,而且根本不存在这么个收集。但是经过一个晚上的想呢,第二天早上我决议,我还是辞职,去做我,去实现我本身的胡想。那为什么是这样呢?我发现,今天我回过来想,我看见很多优秀的年轻人,是晚上想一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晚上出门之前说,明天我将干这个事,第二天早上仍然走本身原路的线路。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动,不给本身胡想一个实践的时机,你永远没有机与友人书翻译会,所以呢,我稀里糊涂地走上了创业

之路,我把本身称作是一个盲人骑在一个瞎的山君上面,所以根本不明白将来会怎么样。但是我坚信,我相信互联网将会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贡献,当时95年不太有人相信互联网,也不觉得有这么个互联网会对人类有这么大的贡献。所以我用了比尔盖茨的名字,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马云说,马云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没有人相信我,所以我就说,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果很多媒体就把这个东西登了出来。但这句话是我说的。95年比尔盖茨还阻挡互联网。 有了一个抱负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本身一个承诺,承诺本身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很多创业者呢,都想一想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具备。该怎么办?我觉得创连锁加盟网站业者最重要的是创造条件,如果时机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时机,一般大家都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认为往往不是你的时机,你坚信事情能够起来的时候给本身一个承诺说,我准备干五年,我准备干十年,干二十年,把他干出来,我相信你就会走的很久。由于七八年前阿里吧吧没有名气,我们没有品牌,没有现金。许多人也不一定相信电子商务。那个时候非常难招聘员工,同事非常难招聘进来。我们,我们开玩笑说,街上只要会走路的人,只要不是太残疾,我们都招回来了。所以,但是经过了五六年,我们这些人居然都颇有钱,大家都有结果绩感,为什么?我觉得就是由于我们相信我们是平凡的人,我们相信我们一起在做一些事情,所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和带答案双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篇)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2.翻译下面的句子。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初二语文文言文

汗明见春申君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陋于州部,堀穴穷巷,沈污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 翻译汗明拜见楚相春申君,等候了三个月,才见了面。双方谈完,春申君很高兴。汗明想再继续谈,春申君说:“我已经了解先生了,先生请休息吧。”汗明很感不安地说:“我想问问您,但又怕自己固执不通。您和尧比,不知谁更圣明一些?”春申说:“先生错了,我怎么配与尧比呢?”汗明说:“您看我和舜比,怎么样?”春申君说:“先生就是舜啊!”汗明说:“不对,请让我把话说完。您的圣明实在不如尧,我的贤能也不如舜。以贤能的舜去侍奉圣明的尧,经过三年才彼此了解。现在您一下子就了解我了,这说明您比尧还圣明,而我比舜还贤能。”春申君说:“您说得好。”于是,请门吏把汗先生的名字登记在宾客簿上,每隔五天春申君就接见他一次。 汗明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千里马成年了,驾着盐车上太行山,后蹄伸得很直,前膝弯得很曲,尾巴夹在两股之间,气喘嘘嘘,浑身流汗,车到半坡前,无论怎么用劲也不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好遇到伯乐,他赶快下车,抚着马背,为它难过得流了眼泪,他解下麻衣,给千里马罩上。这时千里马向前低下头,喷着气,抬起头,大叫一声,声音直冲云霄,好象金,石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因为千里马知道伯乐很赏识它。现在,我没有出息,困厄在底层,处在穷乡僻壤,地位低下,长期如此,您难道就不想推荐我,让我能够借您的助力,施展我的抱负,在魏国崭露头角吗?”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四川省邛崃市高埂中学七年级期末总复习专项练习题 之六 课内外文言文联读(无答案)

专项训练六课内外文言文联读 (一)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二则》)[乙]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因③携所为诗往谒④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谓曰: "‘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⑤,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⑥,自是士林⑦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选自陶岳《五代史补》,有删改)【注】①郑谷:唐代诗人。②齐己:唐代诗僧。③因:于是,就。④谒:拜见。 ⑤矍然:左右惊顾的样子。⑥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不由得整理法衣跪地,恭恭敬敬地向他叩头行礼。⑦士林:这里指读书人。 1.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急)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谷笑谓.曰(对……说) D.不若 ..“一枝”则佳(不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3.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郑谷有哪些相似之处?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二则》)[乙]周彬不治财产,服膺儒学,其妻让之曰:“汝家兄弟能力稼墙,囊箱丰溢,汝之不调,无思悔,毕向何如?”及先主镇金陵,彬囊文往谒,锡赉颇厚,归以所锡金帛陈于庭前,谓妇曰:“吾今与伯叔何如优胜?”妇曰:“男子之事,非女子所能 知。”(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 .相委.而去(托付) C .其妻让.之曰(责备) D .归以.所锡金帛陈于庭前(把)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 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2 )彬囊文往谒,锡赉颇厚。 3.两文中陈元方和周彬的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 10 个字) (三)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慑,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知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

《孙权劝学》课文讲解

教学要求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抓住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语气词、称谓语,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难点是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这就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

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 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本文,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