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房屋建筑毕业设计 4外文翻译

(完整版)房屋建筑毕业设计 4外文翻译
(完整版)房屋建筑毕业设计 4外文翻译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毕业设计 (论文)

外文翻译

设计(论文)题目:宁波天合家园某住宅楼

2号轴框架结构设计与建筑制图

学院名称: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指导教师:马永政、陶海燕

2012 年 12 月 10 日

外文原稿1

Tension Stiffening

in Lightly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1R. Ian Gilbert1

Abstract: The tensile capacity of concrete is usually neglected when calculating the strength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or slab

even though concrete continues to carry tensile stress between the cracks due to the transfer of forces from the tensile reinforcement to the concrete through bond. This contribution of the tensile concrete is known as tension stiffening and it affects the member's stiffness after cracking and or slab eventhough concrete continues to carry tensile stress between thecracks due to the transfer of forces from the tensile reinforcementto the concrete through bond. This contribution of the tensileconcrete is known as tension stiffening

and it affects the member'sstiffness after cracking and amount permittedby the relevant building code. For such members

the flexuralstiffness of a fully cracked cross section is many times smallerthan that of an uncracked cross section

and tension stiffening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stiffness after cracking. In design

deflectionand crack control at service-load levels are usually thegoverning considerations

and accurate modeling of the stiffnessafter cracking is require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pproach in deflection calculationsinvolves determining an average effective moment of inertia [Ie]for a cracked member. Several different empirical equations areavailable for Ie

including the well-known equation developed byBranson [1965] and recommended in ACI 318 [ACI 2005]. Othermodels for tension stiffening are included in Eurocode 2 [CEN1992] and the [British Standard BS 8110 1985]. Recently

Bischoff [2005] demonstrated that Branson's equation grossly overestimates

thtie average sffnes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containing small quantities of steel reinforcement

and moment reaches the flexural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or modulus of rupture

fr. There is a sudden change in the local stiffness at and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this first crack. On the section containing the crack

the flexural stiffness drops significantly

but much of the beam remains uncracked. As load increases

more cracks form and the average flexural stiffness of the entire member decreases.

If the tensile concrete in the cracked regions of the beam carried no stress the load-deflection relationship would follow the dashed line ACD in Fig.

1. If the average extreme fiber tensile stress in the concrete remained at fr after cracking

the loaddeflection relationship would follow the dashed the actual response lies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and is shown in Fig. 1 as the solid line AB.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response and the zero tension response is the tension stiffening effect ( in Fig. 1).

As the load increases

the average tensile stress in the concrete reduces as more cracks develop and the actual response tends toward the zero tension response

at least until the crack pattern is fully developed and the number of cracks deflection calculations.

3.Models for Tension Stiffening

The instantaneous deflection of beam or slab at service loads may be calculated from elastic theory using the elastic modulus of concrete Ec and an effective moment of inertia

Ie. The value of Ie for the member is the value calculated using Eq. [1] at midspan for a simply supported member and a weighted average value calculated 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ment regions of a continuous span

(1)

where Icr=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cracked transformed section;Ig=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gross cross section about the centroidal axis [but more correctly should be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the uncracked transformed section Iuncr]; Ma=maximum moment in the member at the stage deflection is computed; Mcr=cracking moment =(frIg yt); fr=modulus of rupture of concrete (=7.5 fc in psi and 0.6 fc in Mpa); and yt=distance from the centroidal axis of the gross section to the extreme fiber in tension.

A modification of the ACI approach is included in the Australian Standard concrete may reduce the cracking moment significantly. The cracking moment is given by Mcr=(fr? fcs)Ig yt

where fcs is maximum shrinkage-induced tensile stress in the uncracked section at the extreme fibre at which cracking occurs(Gilbert 2003).

(2)

wher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ccounting for moment level and degree of cracking and is given by

(3)

and 1=1.0 for deformed bars and 0.5 for plain bars; 2=1.0 for a single

short-term load and 0.5 for repeated or sustained loading; sr=stress in the

tensile reinforcement at the loading causing first cracking (i.e.

when the moment equals Mcr)

calculated while ignoring concrete in tension; s is reinforcement stress

at loading under consideration (i.e.

when the in-service moment Ms is acting)

calculated while ignoring concrete in tension; cr=curvature at the section

while ignoring concrete in tension; and uncr=curvature on the uncracked transformed section.

For slabs in pure flexure

if the compressive concrete and the reinforcement are both linear and elastic

the ratio sr s in Eq.(3) is equal to the ratio Mcr Ms. Using the notation

of Eq.(1)

Eq.(2) can be reexpressed as

(4)

For a flexural member containing deformed bars under shortterm loading

Eq. (3) becomes =1?(Mcr Ms)2 and Eq.(4)can be rearranged to give the

following alternative expression for Ie for short-term deflection calculations [recently proposed by Bischoff (2005)]: (5)

This approach

which .

4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ACI 318

Eurocode 2

and BS 8110 approaches for lightly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the measured moment versus deflection response for 11 simply supported singly reinforced one-way slabs containing tensile steel quantities in the range 0.0018<<0.01 are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ed responses. The slabs (designated S1 to S3

S8

SS2 to SS4

and Z1 to Z4) were all prismatic

of rectangular section

850 mm wide

and contained a single layer of longitudinal tensile steel reinforcement at an effective depth d (with Es=200

000 MPa and the nominal yield stress fsy=500 Mpa). Details of each slab are given in Table 1

including relevant geometric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The predicted and measured deflections at midspan for each slab when the moment at midspan equals 1.1

1.2

and 1.3 Mcr are presented in Table 2. The measured moment versus instantaneousdeflection response at midspan of two of the slabs (SS2 and Z3) are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ed responses obtained using the three code approaches in Fig. 2. Also shown are the responses if cracking did not occur and if tension stiffening was ignored.

5.Discussion of Results

It is evident that for these lightly reinforced slabs

tension stiffening is very significant

providing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ostcracking stiffness. From Table 2 the ratio of the midspan deflection obtained by ignoring tension stiffening to the measured midspan deflection (over the moment range Mcr to 1.3 Mcr)is in the range 1.38-3.69 with a mean value of 2.12. That is

on average

tension stiffening contributes more than 50% of the instantaneous stiffness of a lightly reinforced slab after cracking at service load.

For every slab

the ACI 318 approach underestimates the instantaneous deflection after cracking

particularly so for lightly reinforced slabs. In addition

ACI 318 does not model the abrupt change in direction of the moment-deflection response at first cracking

nor does it predict the correct shape of the postcracking moment-deflection curve.

The underestimation of short-term deflection using the ACI318 model is considerably greater in practice than that indicated by the laboratory tests reported nature of cracking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Eurocode 2 predictions and the test results over such a wide range of tensile reinforcement ratios is quite remarkable. With the ratio of () in Table 2 varying between 0.80 and 1.39 with a mean value of 1.07

the Eurocode 2 approach certainly provides a better estimate of short-term behavior than either ACI 318 or BS8110.

6.Conclusions

Although tension stiffening 11 laboratory tests on slabs containing varying quantities of steel reinforcement. The Eurocode 2 approach (Eq.(5)

并在一个有效深度载有纵向拉伸单层钢筋d(Es=200000MPa和屈服应力=500MPa)

每个板块的详细情况见表1

包括有关的几何和材料特性

在每个板跨中挠度的预测结果与实测时

在跨中力矩等于1.1

1.2和1.3Mcr列出在表2

与瞬时变形响应的测量力矩的两跨中的板

(SS2 and Z3)进行比较和计算结果获得图2

使用三个代码方式同时显示的结果

如果没有出现开裂

如果张力加劲被忽略

5.讨论结果

很明显

这些轻型钢筋板

张力加劲非常显著

提供一个大比例的开裂后刚度

从表2

跨中挠度的比例得到了加劲

对测量张力跨中挠度忽视(在Mcr和1.3Mcr范围)是在1.38-3.69范围

取平均值2.12

也就是说

平均而言

张力加劲超过50%的一个轻型钢筋板在屈服荷载的瞬间开裂

对于每一个板

在ACI 318的方法低估了瞬间挠度后开裂

特别是对于轻型钢筋板

此外

在这一时刻ACI 318突然不成模型

在起初开裂处

突然改变力矩偏转结果的方向

也没有预测的正确形状矩挠度曲线

在短期挠度的低估使用ACI 318模式是经化验报告在这里在表示实践中相当大的比

不同于Eurocode 2和BS 8110

ACI 318模型不承认或为在开裂的力矩

这将不可避免地减少在实践中出现的由于张力引起的混凝土干燥收缩或热变形

对于许多板

因早期干燥或温度变化在数周内将发生铸件的开裂

以及经常暴露之前

其板全方位服务的负荷

通过限制混凝土拉伸应力水平的拉伸筋只有1.0 MPa

BS 8110的方法对测试板的上下挠度和立即高于开裂力矩的高估

由于约束的早期收缩和热变形

这并非不合理和占损失的刚度发生在实践中

不过

BS 8110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差模型刚度

并错误地认为

平均拉力混凝土裂缝进行了实际调高M增大和中性轴的上升

因此

BS 8110开裂后力矩偏转斜率图甚至超过了所有板测量斜坡

这种方法使用比Eurocode 2或ACI两种方式更繁琐

在所有情况下

Eurocode 2挠度计算[EPS.(3)-(5)]是在更接近与实测挠度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协议可以看出在图2

荷载-挠度曲线的形状并使用Eurocode 2是一个比这更好的代表性实际曲线结果

使用EP.(1)

考虑到具体的变异材料性能影响的板

该协议Eurocode 2在运行特征和对开裂的随机性之间的预测和试验结果在如此广泛的受拉钢筋比率是相当显著的

在图2()0.80和1.39之间的值平均值为1.07

Eurocode 2的方法提供了ACI 318或BS 8110更好地估计短期行为

6.结论

虽然张力加劲只对重钢筋梁挠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Iuncr ICR的比例很高的轻型钢筋构件

例如作为最实用的钢筋混凝土楼板

加劲张力的模型纳入ACI(2005)

Eurocode 2(CEN1993)

和BS 8110(1985) 已提交并且轻型钢筋混凝土楼板的适用性已进行评估

计算模型的三个代码瞬时挠度进行了比较与来自11个实验室测试测量挠度在含有不同数量的钢筋板

在Eurocode 2方案EP.(5)已被证明是更准确地模拟了瞬时负载变形的加固构件轻型钢筋构件的波形和ACI 318(EP.(1)比更为可靠的方法

出自: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 ASCE JUNE 2007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CI).(2005).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I 318-05

ACI Committee 318

Detroit.

[2]Bischoff

P. H. (2005). "Reevaluation of deflection prediction for concrete beams reinforced with steel and fiber-reinforce polymer bars." J.Struct. Eng. 131(5)

[3]Branson

D. E. (1965). "Instantaneous and time-dependent deflections ofsimple and 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HPR Rep. No. 7

1

Alabama Highway Dept.

Bureau of Public Roads

Ala.

[4]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1985). "Structural use of concrete Part 2

code of practice for special circumstances." BS8100: Part2:1985

British Standard

London

England.

[5]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CEN). (1992). "Eurocode 2:Design of European Prestandard

Brussels

Belgium.

[6]Gilbert

determination of fcs." Australian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5(1)

61-71.

[7]Standards Australia(AS). (2001). "Australian standard for concrete Sydney

Australia.JOURNAL

外文原稿2

The Twelfth Ea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to Improve their Resistance

to Progressive Collapse

D A Nethercota

a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bstract:It is rare nowadays for a "new topic" to emerge within the relatively mature field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Progressive collapse-or

more particularly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of the phenomenon and developing suitable ways to accommodate its consideration within our normal frameworks for structural design-can be so regarded. Beginning with illustrations drawn from around

the world over several decades and culminating in the craft based to science based and thus from prescriptive to quantitatively justified approaches This can be traced through concepts such as: permissible stress

ultimate strength

limit states and performance based. As clients

use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of: an assessment of demand

modelling behaviour and identification of suitable failure criteria. The treatment of topics such as fatigue

fire resistance

durability and serviceability can all be seen to built schemes

demolition of several completed buildings

temporary removal of gas in level of recent US Guidance (SEI 2010)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 The approach is simple to appreciate

requires minimal structural calculation and

in situations where the original provisions are found to be inadequate can be made to work by providing more substantial connections andor additional reinforcement in floor slabs In an interesting recent development that recognizes the link to the generation of catenary action

US Guidance the alternative load path approach presumes the instantaneous loss of a single column and then requires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resulting damaged structure to bridge the loss be demonstrated by suitable calculation (Gudmundsson and Izzuddin 2010). The approach may be implemented at varying levels of sophistication in terms of the analysis; for example

recent thi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SEI 2010) makes provision for any of: linear static

non-linear static or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and provides some guidance on the use of each. It may also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more sophisticated numerical studies of particular structures and particular incidents e.g. forensic work; the best of these-which are likely to be computationally very demanding- without separation of key elements.

Figure 2: Simplified multi-level approach for progressive collapse assessment

Additional features

designed to make the approach attractive for use by practicing Engineers level

see Figure 2.

*? A realistic criterion of failure is employed

corresponding to reaching the ductility limits in connections.

*? Quantitative comparisons between alternative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may readily be made.

*? The approach may be implemented using only explicit formulae

thereby permitting simple and rapid calculation.

Full details of the method

both in its original form which utilises ADAPTIC to perform the calculations and in its simplified form

may be found in the series of Imperial papers (2-12).

*a) First yielding of the tensile components (top bolt row of the support connection)

*b) Ultimate capacity of the beam flange at one of the connections (support)

*c) Ultimate capacity of the system (failure of the bottom bolt row of the mid-span connection)

*d) The axial load becomes zero (the deflection of the beam where the axial load changes from compressive to tensile)

*e) The deflection of the beam where the axial load becomes equal to the flange capacity of one of the connections (mid-span connection)

Figure 3: Non-linear static response for a single beam

中文翻译2

通过建筑结构设计以改善建筑物的抗倒性

D A Nethercota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伦敦帝国学院

摘要:如今的"新话题"出现在相对成熟的结构工程领域这是一件罕见的事

抗连续倒塌

或者

更特别的是

了解力学的现象和发展适当的方式

以适应我们正常的框架内审议的结构设计

可以这么认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

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插图画开始

到高高的世贸中心倒塌为止

这些功能必不可少的为具有代表性的治疗和早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

最近的工作是当时的报道

集中精力在过去7年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的发展

在一个能使用各种水平和由设计师一直在发展适合直接使用的综合方法

说明性的结果是用来帮助发现一些关键的管理功能

去展示如何定量比较安排现在可能使和说明赫尔墨斯的一些以前的设计概念之间的不同来直接改善抗倒性

关键词:复合结构

渐进式折叠

鲁棒性

钢铁结构

结构设计

1.引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不同的结构设计原理被提出

他们发展的自然回想:

*? 越来越关注确保足够的性能

*? 改进过的性能的科学知识

*? 加强能力从工艺为基础的移动科学依据从而从规范的定量合理的方法这可以通过追踪的概念

如:容许应力

强度极限

极限状态和基础性能

作为客户:用户和公众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要求更高的期望

因此

它成为必要的设计师代替一个永久的越来越多的结构性问题的范围的主要是通过考虑达到这个条件将或多或少受到不可接受的方法

所以问题不是以前认为(或只允许在一个隐式的

基本上复制过去的令人满意的性能

方式)开始需要显式的形式的关注:需求评估

模型行为和识别合适的失效准则

论题的处理比如疲劳

耐火性

耐久性和适用性都可以被看作是这个模式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设计充分耐火钢框架建筑开始(已经被认可的)和简单的法定规则对混凝土外层脆弱的构件

但是

近年来

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消防工程学科

关心火灾荷载

提供防护系统

如洒水装置

在发生火灾情况下的反应的计算

能够使定量对比结构安排之间选择

不仅导致了在某种意义上不提供防火时明显的经济效益

在它给了只有微不足道的好处的时候;它也导致了消防安全通道更好的调节原则的理解和明智的行事能力在设计适合安排一个合适的评估基础上的需要

在罗南点于1968年在伦敦坍塌之前

鲁棒性原则

抗连续性倒塌

非比例破坏等是不属于工程词汇里的

这栋在18层发生瓦斯爆炸被破坏的22层预制混凝土公寓建筑导致了新的英国建筑法规诞生

取缔了多年来所谓的系统构建方案

拆除了几个完整的建筑物

排除高层建筑物里的临时瓦斯和建立建构安全方面的常务委员会

最终

合理设计的预处理的好处是公认的

安全的方法来安装燃气设计然后开始进入工业

然后

结构设计指导在当时产生--仍然决定了很多现在的条款--是自然本质上的处方式

没有真正的链接到实际的性能

后来

连续倒塌的发生率如同Murragh Building和世贸中心带来增加如何合理地考虑那些结构的设计实际现象和问题的关注

它被认为是合适的

在这样做

当然

至关重要的风险

包括一个触发事件和失败的结果

所以更繁重的结构要求被适当地使用

可以说

一个不成比例的反应在风险后果是很低很轻的地方要求昂贵的附加条款的情况下

也许如同未能解决那些情况在风险后果是高严重的地方一样有害

本文将回顾当前用来设计抵制连续倒塌的方法和对比过去七年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进行的这些工作

那里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依据于实际方法适合用在常规设计

方法的基本特征将被提交

它被使用在几个例子的描述和结果来说明它是如何导致更好的连续倒塌的机制的原理和结构工程师的方式能最好的配置结构

以提供增强的抗性

2.设计抵抗连续倒塌

两种最常用设计方法旨在解决连续倒塌这一问题:

*? 提供绑扎能力

*? 检查交替的荷载通道

图1:领带部队在一个框架结构

首先

本质上的规范和包括确保梁

楼梯和楼板(或者屋盖)可以联合起来提供一个规定的低级的水平联系抗力等级;垂直荷载的实际值要求是通常有相关的

图1

这个来自最近的US Guidance

演示了原理

这个方法对于观察是简单的

只需要很少的结构计算和在最初的规定被发现是不充分的的情况下

能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质性的连接或在一个有趣的近代发展中水泥楼板中施加额外加固

认识到链式反应的连接的生成

US Guidance已经限制可以展示相关的连接可以携带所需的弹性元件同时进行0.2光辉的旋转的情况的结构构件之间的绑扎的使用

这是不可能的

连系材料应该通过楼板和屋盖

无论如何

近代研究(Nethercot et al 2010a; Nethercot et al 2010b)都建议绑扎力相关较弱和实际抗力去抗连续倒塌

此外

它被规范不允许有意义的替代安排的比较--结构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其最频繁使用的形式替代负载路径方法假定一个单柱的瞬时损耗

然后需要这作为结果的被损伤的构件的能力去渡过这个损失已经被合适的计算证明(Gudmundsson and Izzuddin 2010)

该方法可以在分析方面的高度化的不同程度被实现;比如

在美国最近的研究为线性静力分析

非线性静态或非线性动态分析制定规定和为各自的使用提供一些指导

它也可以被使用作为基点为特定结构或特定工作(如法医)的更精致的数字的研究;最好的这些--可能是计算非常苛刻的--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去紧密地复制的真实的可观察的特性

3.抗连续倒塌的基本特性

三个特征已经预先被鉴证出作为任何合理的现实的方法去设计对抗连续倒塌的必要部分:

*? 事件发生在非常短的时间段内和正在的失败是因此动态

*? 它包括总变形

发生大应变

导致非弹性行为和几何效果的改变一样

*? 失败基本上对应于在受损状态下构件的无能通过一个新的没有关键元素的分离的平衡位置

图2:简化的多层次评估方法抗连续倒塌

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科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题目: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多层单元住宅设计 二、目的要求 通过《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实践技能训练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设计原理及构造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3.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初步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熟练掌握建筑绘图 的能力。 三、设计条件 1.本设计为某城市型住宅,位于城市居住小区或工矿住宅区内,为单元式、多层住宅4~6层。 2.面积指标:参见建设部中国建设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城市提出的一个多元层次的2000年小康居住目标,见下表。 城市示范小区住宅设计建议标准 3.套型及套型比可以自行选定。 4.耐火等级:Ⅱ级;屋面防水等级:Ⅱ~皿级。 5.结构类型:自定(砖混或框架) 6.房间组成及要求:功能空间低限面积标准如下: 起居室18~25 m2(含衣柜面积) 主卧室12~16 m2 双人次卧室 12~14 m2 单人卧室8~10 m2 餐厅≥8 m2 厨房≥6 m2,包括灶台、调理台、洗地台、搁置台、上柜、下柜、抽油烟机等。 卫生间4~6 m2(双卫可适当增加),包括浴盆、淋浴器、洗脸盆、坐便器、镜箱、洗衣机位、排风道、机械排气等。 门厅:2~3 m2 贮藏室;2~4 m2(吊柜不计入)

工作室6~8 m2 四、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 本次设计参考教师给定的住宅方案,根据设计资料确定建筑方案,初步选定主要构件尺寸及布置,明确各部位构造做法。在此基础上按施工图深度要求进行,但因无结构、水、电等工种相配合,故只能局部做到建筑施工图的深度。设计内容如下; 1.单元平面图:至少2-3个套型,比例1:50。 2.建筑平面图(至少3个单元):包括底层平面、标准层平面图和屋顶平面图,比例1:10O。 3.建筑立面图:包括正立面、背立面及侧立面图,比例1:100。 4.建筑剖面图;2个,比例1:100。 5.建筑详图: ①表示局部构造的详图,楼梯详图比例1:50、外檐详图比例1:20。 ②表示房屋设备的详图(选作内容),如厨房、厕所、浴室以及壁柜、挂衣柜、 鞋柜、碗柜、灶台、洗涤盆、污水池、垃圾道、信报箱、阳台晒衣架等详图。数 量、比例自定。 6.设计简要说明、图纸目录、门窗表及技术经济指标等。 平均每套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m2)/总套数(套) 使用面积系数=〔总套内使用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X 100% 五、设计指导程序 第一阶段,在讲授完民用建筑设计内容之后,布置设计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建筑方案设计。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建筑的方案设计,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1.布置方案设计任务,组织学生认真分析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目的、要求和条件; 2.搜集和查阅相关设计资料,参观已建住宅建筑,扩大视野,广开思路; 3.在学习、参观的基础上,根据各部分的功能要求及相互关系进行方案构思,完成方案草图。 4.指导教师批改后,学生修改、完善方案草图,在此基础上完成方案正图。 第二阶段,在学期末的设计周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建筑设计与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完成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构造详图,了解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1.指导教师讲评住宅方案设计,布置施工图设计任务;学生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建筑学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选题的实践意义,选题的实践意义,学术价值 实践意义毕业设计对于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作为一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它有很大的挑战性。毕业设计就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它不但使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系统化,而且使所学知识实践化。通过毕业设计,要求我们了解并且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查阅资料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使我们能受到类似与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近年来框架结构在世界各地又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城市普遍兴建了包括商场、住宅、旅馆、办公楼和多功能建筑等各种类型的框架建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或从事框架结构设计已成为必须面对的现实之一。学术价值通过毕业设计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应用,通过自己对在熟悉任务书的基础上参观、比较同类建筑,查阅、搜集有关设计资料使我的所学的知识得以综合的应用,提高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对所学过的知识得以系统的深化。并培养我独立解决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及掌握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的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半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所以我们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认真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选题依据及意义 依据所学教材: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混凝土结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土力学,基础工程,建筑抗震设计等;有关标准图集、相关教科书和及相关规定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何在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制图标准等,建筑防火设计,建筑防火规范,建筑工程标准荷载学;其他:多高层框架结构,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等。意义对于框架结构,在结构建筑特点方面: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基础为主框,加上楼板、填充墙、屋盖组成的结构形式,楼板和横梁连在一起,横梁和柱通过节点连为一体,形成承重结构,将荷载传至基础,力的传递路线比较明确。对于整个房屋全部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称为框架结构或纯(全)框架结构。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层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时因房屋布局和空间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在某层抽柱或某跨抽梁,形成缺梁、缺柱的框架。墙体是填充墙,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物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因此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1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设计规范》 GB50007-2001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10-2002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011-2001 (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CB/T50001-2001 (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01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199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10). 中华人民共和

建筑类外文文献及中文翻译

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reinforced with an overviewRei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s rapid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built, reinfor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been great. Therefore, to promote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reinforced connecting to improve project quality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reduce cost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Reinforced steel bars connecting technolog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broad categories linking welding machinery and steel. There are six types of welding steel welding methods, and some apply to the prefabricated plant, and some apply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some of both apply.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machinery commonly used reinforcement linking method primarily applicable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Way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application, and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actual prod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specific conditions of work,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e choice of suitable methods to achieve the best overall efficiency. 1、steel mechanical link 1.1 radial squeeze link Will be a steel sleeve in two sets to the highly-reinforced Department with superhigh pressure hydraulic equipment (squeeze tongs) along steel sleeve radial squeeze steel casing, in squeezing out tongs squeeze pressure role of a steel sleeve plasticity deformation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reinforced through reinforced steel sleeve and Wang Liang's Position will be two solid steel bars linked Characteristic: Connect intensity to be high, performance reliable, can bear high stress draw and pigeonhole the load and tired load repeatedly.

(完整版)建筑外文翻译毕业设计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现阶段存在许多的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为了节约人员开支,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但是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张纸,他们也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 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难以全面确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主要是因为我国缺乏管理理论和经验。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其实施必须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外建筑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理论都比较先进,因此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另外,还必须吸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并对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综合和整体。总之,要想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以健全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总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

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 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工程管理本质特征可以由项目成本管理体现出来。首先,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在完成工作责任的同时,还应考虑成本责任的实施,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使每个管理者都有成本管理意识,做到精打细算。其次,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再次,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为了保证政府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应该提高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管理的学习,从而使得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得以提高。另外,质量监督手段也要不断进行完善,增加检测设备,使得监督工作具有较大科技的含量,实现监督工作的现代化。从建设市场的整体来看,市场运行的规则不够完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常常会出现。工程质量受到危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建设市场的混乱所造成的。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的运行规则,保证这些规则能够真正落实处。

仓库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仓库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前言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及计算机的引入使管理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将向信息化方向扩展,仓库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把毕业设计的方向定在了企业的仓库管理上。 仓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仓库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产品,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等。另外,由于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产品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仓库信息进行管理,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仓库管理的效率。 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水平有限,设计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导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摘要 仓库管理系统是为了实现企业产品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而设计的。它完全取代了原来一直用人工管理的工作方式,避免了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疏忽以及管理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各种错误,为及时、准确、

高效的完成仓库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管理手段。仓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中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界面美观、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基本满足了仓库管理的要求。整个系统由基本信息、单据中心、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维护设置、帮助等模块组成。 本系统是在以ACCESS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以Visual Basic为编程语言来开发的。仓库管理系统在运行阶段,效果好,数据准确性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了仓库管理计算机化。 关键字:仓库,管理系统,数据库 目录 前言 (1) 摘要 (1)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2) 1 仓库管理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4) 1.1 中文Visual Basic 6.0 简介 (4) 1.2 ACCESS2000简介 (5) 2 系统可行性分析 (6) 3 系统总体设计 (7) 3.1 系统目标设计 (7) 3.2 开发设计思想 (7)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8)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8) 4 数据库设计 (9)

最新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精品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是为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 毕业综合实践课题名称: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研究 毕业综合实践任务要求: 通过工程现场实践,了解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并分析研究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并对防治措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和分析。 毕业实践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本文希望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并对其预防和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归纳研究。要根本解决通病问题重要意义的认识和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入手,并建立相应制度法规,同时各建设单位通过认真总结实践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最终达到预防和消除房屋质量通病的目的,建设更多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 课题实施的方法: 调查: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 分析: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及表现形式 研究: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课题进度安排计划: 20XX.7 进入工地实习,了解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重点了解施工中造成通病的原因。 20XX.9~20XX.4根据原因,通过实践教师指导,研究通病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0XX.5 撰写 课题预期的阶段成果及最终结果 资料:

[1]:郭金波,迟燕华,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提高建筑直连[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10 [2]:符振彦,建筑质量强制险工程质量“保险”当先[J].北京房地产,2006.11.30 [3]:郭纯,凌国飞;一种新型预制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7.07期 [4]:王新华新沂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江苏,新沂,221400 硅谷2008.(24) [5]:高博浅析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9.(05) [6]:臧淑华,建筑物墙面起霜原因及其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0.(02).287 [7]:高金生,新疆北屯农十师质量监督站,北屯.836403 新疆有色金属2009.32(2) [8]:邱峰,建设监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08.3 [9]:郭武林,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探讨[J].广东建材,2009,25(6):34-35 [10]:陈永辉,最新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与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丛书[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8:100-102 1.课题名称: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外文翻译

外文文献: Risk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By: Paul Stanford Kupakuwana Cost Engineering Vol. 51/No. 9 September 2009 ABSTRACT This analysis used a case study methodology to analyse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partial collapse of the roof of a building housing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Standards Association of Zimbabwe (SAZ).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d the prior roles played by the team of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SAZ’s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risk. There was a clear indication of the failure of a contractor and architects in preventing and/or mitigating potenti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as alleged by the plaintiff. It was reasonable to conclude that between them the defects should have been detected earlier and rectified in good time before the partial roof failure. It appeared justified for the plaintiff to have brought a negligence claim against both the contractor and the architects. The risk analysis facilitated, through its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a construction problem,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futu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t further served to emphasize the point that clients are becoming more demanding, more discerning, and less willing to accept risk without recompense. Clients do not want surprise, and ar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litigation when things go wrong. KEY WORDS:Arbitration, claims, construction, contracts, litigation, project and risk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elements was done by consulting engineers Knight Piesold (KP). Quantity surveying services were provided by Hawkins, Leshnick & Bath (HLB). The contract was awarded to Central African Building Corporation (CABCO) who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rovision of a specialist roof structure using patented “gang nail” roof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附原文

外文翻译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刘链柱 班级机制111 学号1110101102 指导教师葛友华

外文资料名称: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acuum cleaners using cyclone technology 外文资料出处:Korean J. Chem. Eng., 23(6), (用外文写) 925-930 (2006) 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2.外文原文

应用旋风技术真空吸尘器的设计和性能介绍 吉尔泰金,洪城铱昌,宰瑾李, 刘链柱译 摘要:旋风型分离器技术用于真空吸尘器 - 轴向进流旋风和切向进气道流旋风有效地收集粉尘和降低压力降已被实验研究。优化设计等因素作为集尘效率,压降,并切成尺寸被粒度对应于分级收集的50%的效率进行了研究。颗粒切成大小降低入口面积,体直径,减小涡取景器直径的旋风。切向入口的双流量气旋具有良好的性能考虑的350毫米汞柱的低压降和为1.5μm的质量中位直径在1米3的流量的截止尺寸。一使用切向入口的双流量旋风吸尘器示出了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收集在家庭中产生的粉尘。 摘要及关键词:吸尘器; 粉尘; 旋风分离器 引言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房子,工作场所,或其他建筑,因此,室内空间应该是既舒适情绪和卫生。但室内空气中含有超过室外空气因气密性的二次污染物,毒物,食品气味。这是通过使用产生在建筑中的新材料和设备。真空吸尘器为代表的家电去除有害物质从地板到地毯所用的商用真空吸尘器房子由纸过滤,预过滤器和排气过滤器通过洁净的空气排放到大气中。虽然真空吸尘器是方便在使用中,吸入压力下降说唱空转成比例地清洗的时间,以及纸过滤器也应定期更换,由于压力下降,气味和细菌通过纸过滤器内的残留粉尘。 图1示出了大气气溶胶的粒度分布通常是双峰形,在粗颗粒(>2.0微米)模式为主要的外部来源,如风吹尘,海盐喷雾,火山,从工厂直接排放和车辆废气排放,以及那些在细颗粒模式包括燃烧或光化学反应。表1显示模式,典型的大气航空的直径和质量浓度溶胶被许多研究者测量。精细模式在0.18?0.36 在5.7到25微米尺寸范围微米尺寸范围。质量浓度为2?205微克,可直接在大气气溶胶和 3.85至36.3μg/m3柴油气溶胶。

(仓库管理)计算机毕业设计仓库管理系统

仓库管理系统 仓库管理是整个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的核心。本实例着重讲解仓库管理模块,给出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实现过程。 1、系统设计 1、1系统设计目标 系统开发的总统任务是实现企业物资设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从而达到仓库管理效率的目的。 1、2开发设计思想 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克服仓库管理信息处理量大的困难,满足计算机管理的需要,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原则: ●●统一各种原始单据的格式,统一帐目和报表的格式。 ●●删除不必要的管理冗余,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程序代码标准化,软件统一化,确保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实用性。 ●●界面尽量简单化,做到实用、方便,尽量满足企业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 ●●建立操作日志,系统自动记录所进行的各种操作。 1、3系统功能分析 本例中的仓库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仓库管理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入库、出库、还库、需求信息的输入等。 ●●仓库管理各种信息的查询、修改和维护。 ●●设备采购报表的生成。 ●●在库存管理中加入最高储备和最低储备字段,对仓库中的物资设备实现监 控和报警。 ●●企业各部门的物资需求的管理。 ●●操作日志的管理。 ●●仓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帮助。 1、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Visual C++程序编制的特点,得到如图1-1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 图1-1 系统功能模块图 2、数据库设计

2、1数据库需求分析 在仔细调查企业仓库物资设备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得到本系统所处理的数据流程如图1-2所示: ● ● 现有库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设备、现有数目、总数目、最大库存和最 小库存。 ● ● 设备使用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使用的设备、使用部门、数目、使用时间 和出库时状态等。 ● ● 设备采购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采购的设备、采购员、供应商、采购数目 和采购时间等。 ● ● 设备归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归还设备、归还部门、归还数目、归还时 间和经手人等。 ● ● 设备需求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需求的部门、需求设备、需求数目和需求 时间等。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本实例根据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库存实体、入库实体、出库实体、采购实体、还库实体和需求实体,各实体的E-R 图及其关系描述如下: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写字楼).doc

房屋建筑课程设计 七层写字楼 专业学生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

摘要 本工程为写字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为七层。设计部分包含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建筑设计中,贯彻“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主要对结构的整体布局、建筑功能和构件形式进行设计,满足写字楼使用要求。在确定框架布局和横向框架荷载之后,先进行了层间荷载代表值的计算,接着利用顶点位移法求出自震周期,进而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小,求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在计算出竖向荷载(恒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后,找出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内力进行组合。选取最安全的结果计算配筋并绘图。 整个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专业规范的要求,参考相关资料和有关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全面的科学性考虑。 关键词: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荷载计算,内力计算,配筋计算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第一节设计参考-----------------------------------------------------------------------------------1 第二节房屋结构概况-----------------------------------------------------------------------------2 第三节设计参数-----------------------------------------------------------------------------------3第二章截面设计 ---------------------------------5第一节构件截面尺寸-----------------------------------------------------------------------------5第二节刚度计算----------------------------------------------------------------------------- -----6 第三章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8第一节重力荷载计算-------------------------------------------------------------------- -- -----8 第二节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框架内力--------------------------------------- ---------------- 13第四章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20第一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20第二节D值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内力------------------------------------------------22第五章框架的内力组合 --------------------------29第一节梁控制截面内力与梁端负弯矩调幅------------------------------------------------29第二节底层边跨梁内力组合与截面计算---------------------------------------------------29第三节底层中跨梁内力组合与截面计算---------------------------------------------------32第四节底层柱内力组合与截面计算---------------------------------------------------------34

毕业设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 广州某校6号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 年级: 2003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土木工程 指导老师: 二○○七年六月

院系 ****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2003级姓名 题目广州某校6号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 (签章) 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 (签章) 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月日

毕业设计任务书 班级 2003级土木18班学生姓名 * *** 学号 发题日期:2007年4月 12 日完成日期:2007年6月12日 题目:广州某校6号教学楼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本设计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要求学生完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组织设计。本设计要求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加强现场调研,将所学到的施工组织理论扩展并应用到现场实际施工中去,使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可行。通过设计检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培养学生办公软件(Office、AutoCAD等)及相关软件(如梦龙)的应用能力,加深对施工组织设计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使学生得到独立写作论文的初步训练,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1)、详细设计内容(文本); (2)、设计图纸(网络图、横道图、施工平面布置图); (3)、外文翻译; (4)、实习指导纪要; (5)、实习报告; (6)、实习日志。

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8 周) 第一部分收集资料、学习补充相关知识( 2 周)第二部分工程量计算、施工方案设计( 2 周)第三部分编制网络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设计( 2 周)第四部分文整( 1 周)评阅及答辩( 1 周)备注 指导教师:年月日 审批人:年月日

外文翻译建筑学

芬兰建筑主要因两点而闻名实用而直接的现代主义和一种同自然之间的虚构的关系。从阿尔瓦·阿尔托和他同时代——包括埃里克·布吕格曼和保利·布卢姆斯泰特 . 在内——的那些设计了年前的芬兰现代建筑作品的建筑师开始就是如此。阿尔托在年代的设计特别是完成于年的帕伊米奥疗养院布吕格曼设计的私人住宅和图尔库的公寓区以及布卢姆斯泰特的教堂设计都是芬兰现代建筑早期阶段的标志。在这之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主流和分支总是成为芬兰建筑学习的对象。如此忠诚于现代主义的原因可以归结到芬兰自年独立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北欧人一贯的建筑和设计方向。北部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在北欧的多种现代主义中建筑是与众多北部 欧洲的文化特性交织在一起的。起决定性的因素是气候和自然环境 同时还有从路德教而来、体现在北欧福利国家的一种共有的精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民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因素——“自由信步”的理念简而言之即在一定限度内每个人都有权利进入到自然环境及其所赋予的一切中去。这一传统在那些居住环境与自然紧密相联的地方广为人知在北欧国家更是根深蒂固。波罗的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富足、多样且尺度较小。内陆中不计其数的湖面形成了广阔的水路。芬兰被称为“千岛之国”。实际上可以说芬兰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各种独特的场所。我们没有一望无际的海岸沙滩或巨大的高差但是我们拥有河、湖和群岛。多样且无所不在的水陆交替为芬兰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一种韵律。这种韵律既是视觉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此外四季的变换——温暖明亮

的夏季和寒冷多雪的冬季——强化了景观的多变对自然空间的应用有着显著影响。关于芬兰建筑前文所述都与芬兰人所认知的好建筑密切相关。在这里成为好建筑的关键因素是同地段或场所的联系 及其空间体验。当代芬兰建筑中的自然和现代主义尤哈那·拉赫蒂孙凌波译: . , . , . ' , , ' , ' , , . , , . Finla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Finland . , . . , , . . . , , , , . Finland. , , . , , . ’ . , , . , . , 首先成为好建筑要尊重地段及其历史无论它是在自然环境里还是在城市之中。以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的年代的芬兰建筑师一贯坚持在项目进程中对地段上的树木加以保护。这是让自然成为建筑院落一部分的方式之一。在这个时代区域划分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范文,图纸计算书、建筑说明书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书

- - -.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XX雅筑地产中天锦庭6号住宅楼设计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教授 讲师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本论文课题来源于XX雅筑地产中天锦庭6号住宅楼设计,本设计来自工程实际,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该建筑分十三层,耐火等级为一级,主体结构为二级耐久年限,抗震设防为八级。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住宅物业管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住宅小区已经成为人们安家置业的首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小区住宅比比皆是。尤其近几年,高层小高层已然成为现代开发商与消费者选择的主流。这是由高层和小高层的特点所决定的,高层建筑可节约城市用地,缩短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的开发周期。人们花的钱越多,不但对住宅的本身的美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物业小区的服务和管理也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对小区的绿化,保安,停车场,维修甚至对各项投诉的要求小区管理者做的好。信息时代的今天,住宅小区的硬件设施也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对现代化住宅小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区楼的艺术美更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此外还必须有较高的实用性、经济性。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X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我这次选择的是高层住宅楼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设计一栋满足居住需求和美观要求的住宅楼。并且也可以通过这次的毕业设计,把以前学习的专业课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及对它们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系统化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阅、搜集许多的资料,将提高我运用图书馆的资料文献和互联网上大量信息的能力。office办公软件的综合运用使我的电脑基本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建筑设计到结构的计算设计都是由自己单独完成,这就培养了我们独立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娴熟使用auto CAD和PKPM系列软件的能力。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

仓库管理系统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基于B/S的仓库管理系统设计研究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工业工程 指导教师 院系名称 2013 年6月2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2013届) 设计(论文)题目基于B/S的仓库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工业工程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系(教研室)负责人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要求(任务及背景、工具环境、成果形式、着重培养的能力) 【背景】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管理理念的传播,是企业经营者逐渐认识到:现代管理应该建立在真实有效的信息上。而仓库管理系统便是企业进销存问题与计算机强大数据统计功能相结合的产物。 仓库管理系统解决了企业库存的进,销,存等一系列操作流程中的数据信息的处理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帮助经营者合理调配资金、资源,从而调整经营环节的运作节奏。它的全面应用将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速资金流转,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仓库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仓库管理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物流管理的效果,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当今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来说,仓库管理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主要任务】 (1)收集与查阅仓库管理方法研究及其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资料; (2)对已有的仓库管理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方法。 (3)借助C#等语言、SQL数据库等工具,针对装配制造过程构建B/S架构。 (4)基于B/S架构进行仓库物料管理系统开发。 【成果形式】仓库管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和英文翻译。 【着重培养的能力】资料的查阅和分析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系统规划和设计能力、外文的翻译和论文撰写能力。 二、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朱耀祥,朱立强.设施规划与物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2]申作兰,王波.仓储与库存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堡春,喻丹丹,曾慧,曾平https://www.360docs.net/doc/dd6856213.html,动态网站设计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44-345. [4]靳华,洪石丹https://www.360docs.net/doc/dd6856213.html, 4.0编程技术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5][美]Matthew https://www.360docs.net/doc/dd6856213.html, 3.5从入门到精通(C#2008版)[M].施宏斌,马煜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6]常倬林等https://www.360docs.net/doc/dd6856213.html,标准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7]何玉洁.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美]Silberschatz Abraham.,Korth Henry F.,Sudarshan S..数据库系统概念(原书第5版)[M].杨冬青,马秀莉,唐世渭等.1版5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罗福强,白忠建,杨剑.Visual C#.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3. [10]炎士涛,陈文臣,胡荷芬,张彬https://www.360docs.net/doc/dd6856213.html,项目开发案例精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 [1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度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