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程要求]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7.真理的客观性8.真理的具体性9.真理的条件性10.真理和谬误11.认识的反复性12.认识的无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8

错误!错误!

一个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个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个概念:实践、认识、真理

三个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个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三个方法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3)实践的形式:人类的基本实践有三种——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提示】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不能等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并不矛盾,它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提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者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

1.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2.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提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正确理解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不能仅限于认识论。因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根本原因。所以,实践的观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②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因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得到解决的。

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实践的含义和类型。

⑤实践的特点。

⑥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⑦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1.(2019·北京)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D)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项正确;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项说法错误,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项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C项中的“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2019·全国卷Ⅲ)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一位“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无水清洗的废旧塑料自动化生产线,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进入生产线,变成了“新鲜、干净”的塑料颗粒。这表明(A)

①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②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

③观念创新决定着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

④能否应用于实践是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问题的困扰,这推动了“草根发明家”的创新,表明实践的需要推动人的创新能力不断发展,①正确切题。“草根发明家”转变思路是其创新成功的重要原因,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够促进认识发展和实践创新,②正确切题。③夸大了认识的作用,观念创新不能决定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实践决定创新思维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衡量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能否正确指导实践,而不是能否应用于实践,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3.(2018·北京)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析】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的关系看成是新旧事物的关系是错误的,A排除;与“人”字形铁路相比较,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方面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D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4.(2018·海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开展研学旅行的认识论依据是(C)

①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有用

②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③直接经验是验证间接经验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研学旅行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知与行的统一,也是因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的过程,②④正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都很重要,①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错误。故选C。

5.(2018·全国卷Ⅱ)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记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

【解析】此题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

设问要求分析“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属于原因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属微观考查。其次要明确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两个方面。然后结合材料分别从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即可。根据材料信息“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可得出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在于立足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根据材料信息“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水稻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可得出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有: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点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

是任何权势都抹杀不了的。

(3)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这个认识就是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也是相对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提示】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的认识能

力是无限的。

4.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1)我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认识论

1.(2019·全国卷Ⅱ)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D)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2.(2018·全国卷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A)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故选A。

3.(2018·海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有(D)

①认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认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

③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

④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

【解析】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会依主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②错误;“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说明真理性认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真理性认识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④说法正确。本题选D。

4.(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12分)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从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去考虑。

【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常考基础知识辨析】

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纠错: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其可靠不可靠取决于是否正确以及其他条件。

2.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纠错: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思想属于认识范畴,对认识具有影响作用。

3.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推翻。(×)

纠错: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一经确定,就不可推翻。因此,真理只能被超越,即在新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下产生新的真理。

4.“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纠错:“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5.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纠错: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一旦超出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而条件和范围总是随着社会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不存在终极真理。

6.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纠错: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缺乏正确目标、正确认识的指导的实践。

对应学生用书p192

在实践中推动技术创新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工程规模巨大、技术复杂,在主桥桥梁建设上运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是中国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这项世界级工程的背后,是无数建筑工人与工程师辛勤劳作的结

晶,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奇迹,港珠澳大桥究竟创造了多少个“第一”、打破了多少项“世界纪录”,殊难统计。港珠澳大桥标注着中国自主创新的抱负与笃行。

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桥建设中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的。(12分)

【答案提示】①实践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动力。②大桥建设为技术创新提出新的课题,并提供创新需要的物质条件。③科技工作者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开辟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实践能力,在大桥建设中创造了若干个第一,成功推动技术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