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类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人类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人类解放和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表现为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并最终体现为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第一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社会发展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运动、变化,也不是自然界发展在社会领域的简单延伸,而是具有价值内涵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在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过程。

首先,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社会发展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客体运动过程,而是人的自我创造过程,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改造了世界,而且也改变了自身,推动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

其次,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曲折的、复杂的,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社会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总是既保留了此前的积极因素,又增添了新的创造成果,并在新的形式中得到整合,使社会发展跃迁到新的水平。

最后,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或不发展不仅是以社会客体发展的程度来界定的,而且是以发展的结果对主体的价值关系来确定的。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是同人的发展及其价值理想的实现直接相关的发展。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追求和创造活动便形成了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始终是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社会理想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然要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实际上就是寻找人的解放的途径。人之所以要改变现实世界,促进社会发展,为的是改变人的现有生存状态,使自己的本质理想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也就体现在它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保障人的价值能够得到正常实现,促进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交融在一起的。由于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为满足需要的社会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统一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物质力量的增长,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内含着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也不仅仅是人的身心方面的发展,跟重要的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但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人本”只是少数思想家的社会思想,而非社会事实。马克思主义就“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是产生于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潮。它主要针对的是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作用、保障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严。这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特别是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人本主义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而是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出发来考察社会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从而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而且,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人性伸张来寻求人的发展,而是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己以安百姓”到孟子的“民贵君轻”,都是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阐发。这些思想含有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在历史上对限制皇权、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就其思想实质而言,它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而不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不仅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而且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与价值,是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主要特点是从纯粹客体的观点来理解“物”。它始于古希腊哲学,而后在霍布斯那里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并一直延伸到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它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抹煞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与这样的理解不同,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深刻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对人的蔑视,赋予唯物主义以新的内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正式树起“新唯物主义”的旗帜,提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并要求从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

其次,在人的全部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人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是由人的各种活动组成的,但是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因如此,对于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既将其视为关于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同时又认为他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两种表述是一致的。所谓历史,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所谓历史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不能离开人、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社会历史及其规律,也不能把无主体的社会物质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旨在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研究,阐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向,从而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最后,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价值追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合理的实践既应该是一种合规律性活动,也应该是一种合目的性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目的,不仅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而且包含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关系。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这里所讲的“理想的意图”就是作为实践目的而出现的,它充分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要求。人们就是在这种“理想的意图”的支配下,去从事认识和改造活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其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全部是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