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

2010届高三月考试题(六)

语文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噱.头xué膻.味shàn 一暴.十寒pù危如累.卵lěi

B. 梵.文fàn 趿.拉tā潜.移默化qiǎn 趑.趄不前zī

C. 倔.强jué洞穴.xué管窥蠡.测lí蒙.头转向mēnɡ

D. 鸡肫.zhūn 罡.风gāng 拾.级而上shí卖官鬻.爵yù

【解析】C。A项,膻.味shān。B项,潜.移默化qián。D项,拾.级而上s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叶障目箴口不言鹬蚌相争暴戾恣睢

B.悬梁刺骨泾渭分明破釜沉舟秉笔疾书

C.寡廉鲜耻真知卓见鳞次栉比莫衷一是

D.名门望族变本加厉推心置腹鞠躬尽瘁

【解析】D。A项,箴口不言一缄口不言。B项,悬梁刺骨一悬梁刺股。C项,真知卓见一真知灼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狼图腾》里作者笔下的草原狼,既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既是现实的狼,也是历史的狼。

这部书堪称为一部力透纸背

....的大书。

B. 超级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他们一刻也没放弃,我们从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要他们放

弃这种野心一如俟河之清

....,不过是一场梦!

C.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

汤不换药

....的做法,使农民难以忍受。

D. 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现在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了,要空手套白狼

.....不再容易了,房地产的门槛也渐渐高了,手头没几个亿是进不来的。

【解析】C。A项,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诗文深刻有力。该词用在句中合乎语境。B 项,俟河之清:等待黄河的水变清。比喻期望不可能或难以实现。C项,换汤不换药:意思是煎药的水换了,但药方却没有变。比喻名称或形式虽然改变了,内容还是老一套。从语境中看不出“镇领导”办事的形式、内容上较以前有无改变,只能说明办事的形式和内容不符,适合用“挂羊头卖狗肉”一词。D项,空手套白狼,原义为没有本钱而进赌场。现指自己不投资而设法让别人投资,利润却由双方共享或自己独吞。该词使用合乎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网易、新浪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倡议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

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B.我们要对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尽快地融入

城市,享受和城里人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C. 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厚重的文化

积淀和迷人的风姿,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D. 据了解,该通信公司的这款新手机是专门为年轻的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

用流行的身体彩绘这类人体艺术来表达。

【解析】A。B项,成分残缺,介词短语“对那些……没有户籍的人们”后缺少谓语,应在“人们”后面补充谓语“给以关注”。C项,“为中外游客所倾倒”应为“使中外游客为之倾倒”,主客倒置。D项,搭配不当,“发布活动”与“表达”不搭配。

5.下列对四个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艺术的点评,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维埃里温柔一刀,拉尔森惊艳一枪”:标题运用了对偶和比拟的手法,句式工整,结构对称,将技艺高超的足球运动员比拟成武林高手,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B.“美国龟跑赢墨西哥兔”:比喻式标题,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踏实敢拼,绝不放弃的美国队,出人意料地战胜了强大而自信轻敌的墨西哥队这一新闻事实。

C.“高,实在是高!——伊辛巴耶娃再创撑杆世界纪录”:标题中,“高”字既指伊辛巴耶娃跳得高,又表达了对她高超技巧的称赞,语带双关,表意丰富巧妙。

D.“小贝回归圣西罗,‘鸡冠头’压倒金右脚”:标题采用借代手法,以特点代指人物,写出了贝克汉姆个性鲜明的外型特点,标题新颖,吸引读者。

【解析】A.A项未用比拟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带人传说,有敌寇来到了边界侵犯,驻边军士夜里惊呼,田野里没人居住。谣言流传开来,京城震动恐惧。朝廷正命令选派统帅,天子说:“不要酿成祸乱,不要助成事变。虽然众人传说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将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

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好!”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第二年正月初一日,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样互相庆贺新春,竟没有发生什么乱子。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①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参考译文】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象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掉到地上一样的紧张。只有你们的张公,安稳地坐在它的旁边,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夸耀的神色。替皇上管理小民百姓,不知疲倦,只有你们的张公。你们靠着他的正确措施才活下来,他真是你们的再生父母。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于是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心意去对待他们,用处置盗贼的刑法去处置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把他那父母妻儿所仰望依托的身子,投靠盗贼,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会用齐、鲁百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超出法律之外

任意胡来,用权势胁迫平民百姓,我不忍心做啊!’唉!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再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

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参考译文】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德,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在你们子孙心里。他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的史册上,无须用画像来表示啊。况且张公的心意是不要这样,怎么办呢?”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这样,但在我们心里却放不下呢。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也许要问到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意思是让天下人在心里想念,眼睛里也留存着他的形象;眼睛里留存着他的形象,所以心里对他的想念就更加牢固。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帮助。”苏洵听了,没有办法反驳,就替他写了这篇画像记。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参考译文】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开朗豪放,有高尚节操,以度量宏大闻名天下。国家有重大事情,张公是可以托付的。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繄(yī):是,指代张方平的措施。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众言朋.兴,朕志自定朋:一齐。

B.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释:放下。

C.或诘.其平生所嗜好诘:询问。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属:归属。

6.【解析】D,属通“嘱”,托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②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

B.①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②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C.①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②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D.①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7.【解析】C,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乃:①副词,译为“于是”;②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译为“就是”。B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在。D为:①介词,替;②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1段首先交代了张方平至蜀的背景,接着记叙了张方平至蜀后准备迎击来犯之敌的策略,即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

B.张方平爱惜蜀人非常深切,对待蜀人非常厚道,因此蜀地百姓坚持要把他的像安放在净众寺里,表现了蜀地百姓对他的爱戴之情。

C.苏洵认为祸乱未发生或祸乱已成都容易治理,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他由此充分肯定了张方平面对紧张局势,从容不迫,措施得当的治理才能。

D.张方平分析了蜀人经常发生大乱的原因,并拿齐、鲁的人与之比较,强调如果用礼义来约束蜀人,用法律来差使蜀人,动乱就可能避免。

8.【解析】A,“张方平到达后,就抓紧训练驻军,并加强守备”不正确,原文是说张方平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

9.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A.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C.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D.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

9.【解析】B.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寇来在吾,无尔劳苦。(3分)

译文: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

⑵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3分)

译文:于是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心意去对待他们,用处置盗贼的刑法去处置他们。

⑶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4分)

译文:超出法律之外任意胡来,用权势胁迫平民百姓,我不忍心做。

三、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一支元曲,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本曲由《十二月》和《尧民歌》两支小令组成。请根据已学的元曲知识判断,[中吕]是名,《十二月》和《尧民歌》是名。(1分)

(2)本曲前部分《十二月》和后部分《尧民歌》在表达情感的写法上有何区别,试具体赏析。(6分)

答:

11.答:(1)宫调;曲牌;(1分)

(2)《十二月》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等景物,抒发了主人公思亲怀人之情;还通过运用“隐隐”“粼粼”等叠词,强烈地表达了情思之缠绵。《尧民歌》直抒胸臆,“怕黄昏忽地又黄昏”等句,直接抒发了女子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情;另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前四句中每句重复两三字,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其他特点言之成理即可)(6分)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披绣闼,俯雕甍,,。

(王勃《滕王阁序》)

(2)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

(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12.(1)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2)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共12分,13、15小题各3分,14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哥本哈根协议”:全球气候合作新起点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王宇丹王小鹏)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3个缔约方大约4万名各界代表出席,119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机构负责人出席。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22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这在气候变化的谈判中,从规模和规格上讲,都是史无前例的。他们认为,尽管哥本哈根协议是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政治协议,但它第一次明确认可2度温升上限,而且明确了可以预期的资金额度。显然,哥本哈根会议的这一成果,将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坚实基础和新的起点。

潘家华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各方在谈判中展开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激烈的政治较量,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时刻,会议决定,以决定附加文件的方式通过了经激烈谈判和磋商而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它表达了各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锁定了已经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成果,推动谈判向正确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2009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

温家宝称中国对哥本哈根会议发挥了重要建设作用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钱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哥本哈根会议在经历了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温家宝强调,会议期间,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务实合作的精神,与各方密切沟通协调,整个过

程公开、透明、高效,为推动会议取得现有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表现了最大诚意,尽了最大

努力。

国际组织赞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

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8日电(记者陈文仙刘晓燕)一些国际组织18日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表示赞扬,称中国正在进行的减排努力和以后要实施的减排计划都让人满意。

国际乐施会执行总干事杰瑞米·霍博兹告诉记者,他非常欣赏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中国主动承诺降低碳排放强度,并表示无论这次会议达成什么目标,都将作出自己的努力。他说:“我们认同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为代价,需要推动富裕国家承担历史责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呼吁,国际社会需要凝聚共识,尽快达成协议。”

发展中国家赞中国为推动气候会议取得成果努力

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出席20日外交部2010年新年招待会的发展中国家驻华使节纷纷赞扬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

多哥大使塔·阿玛表示,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他说:“中国既坚持原则,又显示灵活,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有效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他认为中方的表现充分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13.对这组系列报道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哥本哈根会议有约四万名各界代表出席,这从规模和规格上讲,都是史无前例的。会议最后通过了经激烈谈判而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

B.《哥本哈根协议》明确认可温升上限和可以预期的资金额度,虽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仍将成为全球气候合作的坚实基础和新的起点。

C.一些国际组织赞扬中国正在进行的减排努力和要实施的减排计划都让人满意,并能

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有效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D.这组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借助中外人士对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所作贡献的评价,展现了中国这一自信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解析】C。(“一些国际组织赞扬……能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有效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不正确。“有效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是使节们赞扬。)

14.这组新闻报道了中国政府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所作出的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中国提出了自己的减缓行动目标,展现了中国的诚意。②联合发展中国家,协同维护发展中

国家利益。③与各方密切沟通协调,为促进国际合作积极斡旋。

15.国际乐施会总干事杰瑞米·霍博兹说:“我们认同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为

代价,需要推动富裕国家承担历史责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6分)

【答案】发展中国家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而碳的高密度排放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副产品,发达国家以自己的低排放密度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无疑是在牵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其实

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无约束地、大量地排放了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应当承担主要的义务;同时他们也有能力承担更高标准的减排任务。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6-19题。

张书记卖瓜

梁海潮

①张书记吃过晚饭,到D城的街道上散步。天太热,空调下觉不出什么,走出来却像进了火炉。

②张书记来到较偏僻的一个街道,发现路边停着一辆装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地上铺了张旧凉席,一个两三岁、满脸脏兮兮的孩子坐在上边,正啃着一块发硬的馒头。车旁站着一个衣着普通的妇女,脸上热汗涔涔,眼睛不住地盯着过往的行人。她旁边是位穿灰色上衣的男子,后背湿了大半截儿,肩膀上有几道地图形状的汗渍。

③他们见张书记过来,脸上堆满笑容。甜甜地喊:“大哥,过来尝尝西瓜,正宗中牟瓜,红沙瓤,鲜甜解渴。”说着,那男子从车上抓个西瓜切开,果真瓤红籽黑、沙甜诱人。

④张书记说:“这么好的瓜,生意一定不错吧?”女的接上来说:“这里人流量太小,一车瓜三四天也卖不完。”张书记说:“你们怎么不到城中心去卖?那儿买的人多。”男子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瓜农车不让进

城。”

⑤女的说:“大哥,你家住哪儿?让他给你送去,住几楼都不要紧。”地上的小孩也仰着脸反复地说:“伯伯买瓜。伯伯买瓜吧!”

⑥听着小孩的叫喊,张书记心头一热,说:“好好,伯伯买伯伯买。”张书记从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对男子说:“我只买三十块钱的瓜,那余下的二十块钱,让你女人领着孩子到饭店洗洗,再吃碗烩面。这么热的天,孩子只啃干馍怎么成?我帮你看会儿摊卖会儿瓜。”那女人扑哧一笑,说:“大哥你会卖瓜?”张书记呵呵笑道:“我家原来也是瓜农啊!”女人害怕不按张书记意图会飞了这宗买卖,就千恩万谢地对张书记说:“那就辛苦大哥了。”

⑦这时候,对面过来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胖子敞着怀,露着白肚皮。二人来到瓜摊前,瞅了半天,胖子忽然说:“张书记,你——”张书记看对方认出了自己,就说:“这是我家乡的亲戚,我没事,来帮他卖会儿瓜。”胖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与瘦子嗫嚅着。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张书记说:“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胖子、瘦子像得了大赦一般,说好好好,我们一会儿再来。

⑧果然,没多久胖子、瘦子就返了回来,说家里有客人,每人买了一百斤瓜。男子要送,他们摆摆手,拦辆出租车将瓜拉走了。大约过了几分钟,又接二连三来了好几辆车,有局长,有科长,有主任,还有乡长、镇长的。大家都围在小小的瓜车旁,这个说正想买瓜呢,不知道哪儿的瓜甜;那个说单位下午才开了会,要给同志们发福利、降温;还有的说给扶贫点送清凉呢。男子与张书记一时给他们称不过来,他们就自己动手,拿了编织袋往里装,有的一百斤,有的三百斤……一车瓜不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起初那个卖瓜男子还担心有人不给钱或少给钱,岂料情况大相径庭,本来一编织袋瓜只值二三十元,他们硬是给五十元;只买五十元钱瓜的,买者也扔给他一百元,找钱都不要。来买瓜的领导越来越多,后来的没买到,还直抱怨男子怎么就拉了这点瓜来!张书记对没买到瓜的干部们说:“谢谢大家了!今年来城区卖瓜的,都是我的乡亲和亲戚,如果大家需要,请帮忙到其他瓜摊购买吧。”结果,那晚D城所有的西瓜全部脱销。

⑨张书记好不容易把那些前来买瓜的干部打发走,女人领着小孩吃罢烩面回来了。女人一看瓜车空荡荡

的,脸就哭丧下来,急切地问男子:“瓜呢,咱的瓜呢?又让没收了吗?”男子说:“你瞎嚷嚷个啥,张书记已帮咱把瓜卖完了。”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半天,“呜”地哭出声来,把她的儿子按在地上,“咚咚咚”给张书记磕了好几个头!

⑩几天后,这个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瓜农到城区闹市卖瓜。

⑾夏季过后,有一天是星期一,县委大院按例举行升国旗仪式,却见门口围了上百名瓜农。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慌得不行。谁知。八点整,他们整整齐齐排着队,异常郑重地向着大院,向着鲜红的、正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2007年第5期) 16.小说第二段对瓜农一家三口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16.真实地反映了瓜农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张书记帮忙卖瓜做铺垫。

17.小说中张书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4分)

17.体察民情,亲民爱民;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政策;不忘根本,能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灵活处理问题,善于利用下属的亲附心理为百姓办实事。

18.小说描写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她诧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实?(6分)

18.诧异的原因是:一、今天的西瓜没有被没收,而是顺利卖完了;二、帮自己卖瓜的竟然是张书记。

反映了城管制度脱离现实,导致瓜农赖以生存的西瓜常遭没收的现实。

19.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8分)

19.①老百姓是最纯朴的,他们最懂得知恩图报,你为他们办一点实事,他们就会铭记在心;

②为官一任,只有以民为本,体察民情,为百姓办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才能无愧于国家赋予的权力;

③身为父母官,不能只往“上”看,而要多往“下”看,那些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官,终将为人唾弃;

④现在,很多政府官员不自觉地把自己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老百姓要造反,这其实是这些人心中有鬼,内心有愧,应该多反省;

⑤农民仍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很不容易。全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其它观

点言之成理亦可)

六、选做题(6分,2小题任选做1题)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探究这篇小说谋篇布局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巧妙地设置悬念: 悬念一: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场景“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悬念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得妇人变得神智不清呢?悬念三:“老头”为什么狠狠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最后老兵道出了答案,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说通过设置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

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吸引力,更深刻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厉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选自曹操的遗言

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易中天先生

结合曹操的遗言,探究易中天所说的曹操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

曹操“可爱”之处的表现,可从以下方面来谈:

1.从“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可见曹操不遵从古代厚葬的习俗,以天下为重。

2.从“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可见曹操崇尚俭朴,不事奢华,主张薄葬。

3、从他临终所言的分香、藏绶、分衣之类的家庭琐事,可见曹操这位“奸雄”也有平常人的人性人情,对家人也很关爱怜惜。

七、作文(60分)

22.请以“品”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试题(二)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模拟(二) 语文测试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组是 () A.赝.品哽咽.笑靥.如花恹.恹欲睡 B.巷.道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C.恐吓.喝.彩褐.衣蔬菜曲高和.寡 D.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窍晤淡功亏一溃立身处世 B.惊蛰涵养胸无城府光风雾月 C.挤兑揶揄靡靡之音峨冠博带 D.珐琅撕杀崭露头角惠质兰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西安某一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润如玉的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鸡缸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优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湖南高校等教育倡导现代技术应用性理念,地方特色鲜明,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D.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信诈骗的活动空间,某城市公安局公布六条注意事项,提醒群众增强保密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4.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归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捐弃前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张学良将军不会是永无归期。 “”,将军回归,中华一统,山欢水笑庆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思想及此,李商隐殷切盼望与亲友重逢的诗句,清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 A.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D.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江西师大附中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复习过程

江西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命题人:胡敬民熊名甲袁若民周庆阳谭立义何筠生罗时来 审题人:熊名甲2009.10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钟鼓馔.(zhuàn)玉荆杞.(qǐ)觳觫.(sù)便嬖.(bì) B.商贾.(gǔ)云集干瘪.(biē)纰缪.(miù)联袂.(mì) C.清风夜唳.(lì)朝暾.(dūn)欢谑.(xuè)聚讼.(sòng) D.扪.(měn)参历井詈.(lì)骂莅.(lì)临愆.(qiān)期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招摇撞骗一望无垠妄费心机肆无忌惮 B.蓬荜生辉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动辄得咎 C.惨绝人寰缄口不言磬竹难书心怀叵测 D.望风披靡脍炙人口蜂涌而上短小精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都是有口皆碑 ....的铁的事实,歹徒想抵赖是徒劳的。 B.新加坡政府未雨绸缪 ....地采取行动,抑止了房产业价格的飞涨。 C.罗浮宫里那些琳琅满目 ....的旷世奇珍,无不记载着艺术家的成功与荣誉。 D.天赋发展到七十分的,从古以来少有,发展到一百分的恐怕更是千载难逢 ....。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怎样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好坏呢?一般有以下四个标准:记忆的广度,记忆的速度,记忆的长久性,记忆的准确性。 B.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任何人,无论他头上“光环”多么耀眼,在法律面前,也是一个“普通公民”。 C.他写一个人物,常常要一年、数年,甚至二、三十年才能完成。 D.朱老总最爱兰花,有人说他平生两大爱好——一是篮球,二是兰花。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香山老人的传说里,曹雪芹的足迹走遍了香山。 B.为了掌握修理国产和进口家用电器的技术,他钻研了几十万字的学习资料,并四处拜师求教。 C.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对于每一个文学品种和每一个作家,文学评论家应该加强史的观念和线索,注意其发展变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经济学家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荷兰是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煤炭产量,除了增加煤炭的输出,还将与煤炭相关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大型坑口发电厂等作为鼓励发展的产业,享受含税用户优惠电价和各种税费减免,结果就是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而市场本身也会强化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因此,煤炭资源省份可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其综合抗风险能力。当煤炭资源枯竭时,其经济将陷入困境,这就是通常比喻的“荷兰病”和“资源诅咒”。 煤炭资源输出并不一定就有“荷兰病”。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单一。此外,“荷兰病”多发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C[A.贮蓄(zhù)朗润B.徘徊(huái) 翻来覆去D.荫蔽(yīn) 取决] 2.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3. B(A.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C.成分残缺,“愉悦”后加“的心情”: D.双重否定不当,去掉“不”。) 4. D(①③是一个句群,②④⑤是-一个句群,由标点符号也可判断两个句群的先后。④⑤有顺承关系,位置不宜颠倒。) 5. B(“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敝帚自珍”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却非常珍爱。) 6.综合运用(共7分) (1)“朋",表示志趣相投的同类。(答到彼此联结、相互支持即可得全分) (2)①③④(每选对1个则得I分,多选或错选不能得满分。) (3)参考:朋友是一盏茶,氤氲生活的诗意(比喻修辞1分,前后语意吻合1分) 7. 默写(7分) (1)山岛竦峙(2)随君直到夜郎西(3)择其善者而从之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名著阅读(共6分) (1)D (2)示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满足了幼时“我”的心愿,滕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给了“我”平等的尊重;“朝花”表明过往的这些人和事是带来过美好的,如今“夕拾”,对比现实的严酷,更现怀念之情,寄托理想之意。(书中内容2分,书名寓意2分,意思相近皆可。) 二、阅读(共40分) (一)古诗阅读(共9分) 9. CD(C. “东风”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 D. “万叶千花”并非眼前所见实景,而是想象。)(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10.示例①:“一”字重读,表明春天的红花绿叶都是春风的精心裁剪,充满了对春风造

湖南省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题

2020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 得分:____________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

2021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2021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 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福感的一种形式。《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些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如春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教科室备课组长:欧阳昱北 卷Ⅰ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脑髓.(suǐ)给.予 (jǐ ) 乞骸.骨(hái)遥岑.远目 (cén) B. 奢侈.(chǐ)离间. (jiān) 酹.江月(lèi)前合后偃.(yǎn) C. 孱.头 (càn) 惩.罚(chénɡ)弄玄.虚(xuán)羽扇纶.巾(ɡuān) D. 专横. (hènɡ) 喟.然(kuì)辟.公府(bì)户盈罗绮.(qǐ) 1.B离间. (jià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粹瑕疵冠冕堂黄急功进利 B. 垂暮端祥肝脑涂地残羹冷灸 C. 帷幄惋惜礼尚往来休戚相关 D. 演译隐匿完璧归赵一愁莫展 2.C/ A冠冕堂黄(皇)急功进(近)利; C端祥(详)残羹冷灸(炙) D演译(绎)一 愁(筹)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过早地把感情寄托在异性上,易形成早恋,如歌的青春是不该青涩果子的。 ②近期,国家多项调控房价举措相继出台,这说明政府房价的态度相当坚决。 ③提出问题很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A. 品尝抑制质疑 B. 品评控制置疑 C. 品尝抑制置疑 D. 品评控制质疑 3.A/品尝:尝试滋味。品评:评论高下。与下文“果子”搭配,用“品尝”。抑制:压下去。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语境不涉及“活动”和“范围”,用“抑制”。质疑:提出问题。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这里是提出问题,用“质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全运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 城市乃至全国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正式通过实施的国家新《食品安全法》赋予受损害消费者十倍索赔。日前,某区人民法 院就以法庭判决的方式支持了一位市民的索赔请求。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已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高三第三次模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山东师大附中2017级第三次月考考试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此即《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达。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代行为方式。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变化日新的。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一个

(新人教)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新人教)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 命题: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核: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cǔn)度炽(zhì)烈抑扬顿挫(cuò)不谙(ān)水性 B.哂(xī)笑采(cài)邑心宽体胖(pán)安土重(zhòng)迁 C.畸(jī)形泡(pāo)桐飞来横(hèng)祸散(sàn)兵游勇 D.侪(chái)辈眼睑(jiǎn)溘(kè)然长逝暴戾恣睢(suī)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闲遐虚与委蛇赴汤蹈 火敏于事而纳于言 B.宴请脍炙人口义愤填 赝无事不登三宝店 C.斡旋众口铄金谈笑风 生出头的椽子先烂

D.竞标英雄倍出蔚然成风口慧而实不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越秀区有政协委员建议,北京路作为全市惟一的全天候步行街,应尽早导游导购指示牌。 (2)社会广义新农村建议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 (3)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不容回避,中国在处理这一“历史问题”上,的方针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树立包涵向 来B.树立包含历来C.竖立包含历 来D.竖立包涵向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

B.德瓦提出采取激励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与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建立对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建议。 C.国家三令五申关停私人小煤窑,以杜绝相关煤矿事故的发生;但某些地方部门对私人小煤窑不加限制,导致煤坑坍塌,大量矿工死亡的特大事故。 D.人们放弃使用自己的弱势语言,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强势语言,是为了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更好地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丰裕中的贫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还是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趋势: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当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好转,甚至更加恶化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原本是为了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却成

【湖南师大附中2018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2018年4月17日龙猫(高映东) 序图:肖培根、乌热尔图 说明: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 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 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 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 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 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 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 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 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 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 。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三是“时中” ,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 道”,“有道”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 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 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 。“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 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发展到南渡时期,其主要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陈与义等。由于时代的巨变,这些词人都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他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这些都影响到了他们的词作,词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词作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情感更显得沉郁忧愤。他们的词作大多表现出记忆中民族昌盛景象与眼前耻辱地位的对比,昔日享乐生活与眼前窘迫情状的对比,全社会收复失地的激情呼声与朝廷孱弱懦怯的对比等,因此这些词主要表现出了南渡战乱时期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尤其是李清照的词,更是确立了宋词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她自成一家,独创易安体,词风朴素清新,手法细腻完美,并且雅俗兼用,达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因此,她被誉为婉约之宗,她的创作不仅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更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至南宋前期,开始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词坛更是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词人是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人。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使得词的内容越发博大精深,风格更为浑厚雄健,因此把宋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词人当属辛弃疾,他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涵,把词推向了更高的阶段,并且他创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笔调写词,并且几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创作的词雄壮慷慨,意境阔大,表现出了词人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 词发展到南宋后期,由于时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变化等,开始走向衰落,继而被元曲、元杂剧等取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 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 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福感的一种形式。《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些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如春节、中秋节、除夕等。中国人对福字的钟爱是民间福文化在民俗中的最典型的表现。福字被广泛

2019-2020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有答案(已审阅)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演变发展历程曲折,其经历几个世纪,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词最初在唐代就开始出现了,词的产生最初源于燕乐,其作为一种与燕乐相配合的唱词,在晚唐五代以后才被人们简称为“曲子词”。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以及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忆江南》都属于最早的文人词作,它们标志着词体形成的萌芽状态。这些唐代诗人在词中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曲子词清新流畅、情真意挚的优良传统,不仅增加了词作的底蕴和表现力,而且其沉郁雄放的词风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的这些文人词作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至宋初,在题材与语言风格上,大体已经形成定局。尤其是以柳永为代表的时期,词的内容、体制、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柳永不仅发展了长调的体制,而且还丰富了词的创作方法,同时,他还善于吸取民间歌词的养分,采摘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境界,对宋词后来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北宋词人懂得音律的更多,不仅自己能调曲,而且尤善作词,因此词调大盛。这一时期,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 北宋中期以后,苏轼首先举起改革旗帜,开创了豪放一派,不仅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扩展了词的内容,而且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在这之前,宋词依然流连于写作男情女爱与离愁别恨,而苏轼词的出现开始在词中强烈表现个人的建功立业愿望和明确的爱国主题,其词风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的精神与气概,并且苏轼敢于“以诗入词”,不仅突破了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而且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这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