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孔子人教版选修

历史教案:孔子人教版选修
历史教案:孔子人教版选修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中学高二历史《孔子》教案

课题

使用时间: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孔子对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

归纳法

教具使用:无

共案部分个案部分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

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

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

明确课程标准完成[预习题]: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

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设计: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人教版 (选修一) 第九单元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这一课内容囊括了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点,即集政治背景、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于一身,与必修一第12课、必修二第10课、必修三第14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可以对他们进行建构知识的能力培养。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还是有差距的,如何在一节课上调动每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样的学生,需要启发诱导,引导他们探究,增强兴趣。 【教材分析】 本课所处的位置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即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一课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这一课的内容与其他国家的变法背景相对照,从而加深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这一课主要讲的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既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思想背景,学生都通过三本必须模块学过或了解过,所以这一课就知识而言对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的难度,难度主要来于对知识的建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价 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马 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 加深 帝国主义国家对 中国的大借款、争夺 修筑铁路开采矿山 的权利、开工厂、银 行;强租港口、划分 了解西 方列强侵略 方式的变化 及影响 比 较分析 中国民 族危机 的加深 问题 探究 中国面 临亡国灭种 的危机,先 进的中国人 进行艰难的

问题探究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①强占租借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知识链接: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3.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 的费用。 实质:分享其它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即利益均沾) . 病入膏肓——清政府 . 问题探究三:帝国主义侵略下清政府面临什么危机?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1)引发严重的财政危机; (2)出现政治危机,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教学活动安排:《历史纵横》和漫画的阅读,自然过渡到清政府采取措施的结果。 夹缝之中——民资本 问题探究四: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原因: 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原因)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主观原因) ③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松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最主要的原因) 问题探究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①主观:自身“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②客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课后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我国改革开放中向资本主义国家贷款,是否相同?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甲午战后,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的外债有:(D ) A、英俄贷款 B、德俄贷款 C、英法贷款 D、英德贷款 2、将长江流域划归自己国家势力范围的国家是:( B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 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中国:(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 统社会 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 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 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中国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结构图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难点和重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 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引入 图片呈现诸子百家: 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答案人手,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老子、庄子 (三)法家韩非子 (四)墨家墨子 【展示材料】材料一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精品教案

比较训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一、历史背景相近: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 二、目标性质类似: 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 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五、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然而,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时代背景 国内 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封建势力: 明治维新: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众矢之的; 戊戌变法:封建守旧势力顽固、强大,有坚强领导核心; 领导者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措施影响: 明治维新:政府主持、保障; 戊戌变法:缺少实权,受到巨大阻碍,难以推行;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讲授新课 商鞅变法的结局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1第1课教学设计

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基础、确立、实质、神秘色彩 3.夏商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建立 2.主要内容、特点 3.影响、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 2.含义

3.特点 4.实质与作用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诞生起,中国历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及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夏商周时期正处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过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阅读课本标题下小字,并阅读下面两幅图,然后回答:大禹为什么能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禹治水成功,舜传位与他;部落争斗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从而享有极高威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教案

第3课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币制改革、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生活西化、改革军制等基础历史知识。 (2)理解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3)运用: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分析图表、情景再现等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有深远影响;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国崛起》解说词,检查预习,明治维新的含义。 授新:学生读《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教师总结:反映了明治政府改革的决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材料: 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 提问: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1.废除旧制度:废藩置县,四民平等(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5页第二段,明确“废藩置县”的含义,探讨“废藩置县”的作用:日本千百年来的封建割据被彻底打破,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高于市,如南京一中的友好学校爱知淑德中学校所在地就是爱知县名古屋市。 提问: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体制又是如何建立的?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提供工业发展资金) 分析:此措施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认识:由于废除封建制度,宣布四民平等一方面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华族和士族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金融业等新兴工业的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教师过渡:明治政府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关键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 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 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 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 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 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 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 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 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 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 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人民版全套))

高中历史教案 必修一(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