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特点及应用

海洋遥感特点及应用
海洋遥感特点及应用

(一)海洋及海洋遥感的特点

研究全球环境,脱离了占71%的海洋不行,海洋又是人类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因而海洋遥感具有深远意义。海洋主要是由不断运动着的海水组成。大片的海水构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动力系统,.并有相当的深度。海洋现象具有范围广、幅度大,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常规的海上调查是通过穿航线、取样等来完成的。海洋如此辽阔、海洋实地调查无论规模、范围、频度均受到限制。它除了对海上航线及附近地区进行观测外,对其它大部分水域是无能为力的。而海洋遥感却是个最重要的探测手段。

从海洋光学的角度看,给海面辐射的光源有太阳直射光和天空漫射光。它们照射海面后约 3.5%被海面直接反射回空中,为海面反射光。它的强度与海面性质有关(如海冰、海面粗糙度等)。其余的光则透射到海中,大部分被海水所吸收,部分被海水中的悬浮粒所散射产生水中散射光,它与海水的混浊度相关。衰减后的水中散射光部分到达海底形成海底反射光。水中反射光的向上部分以及浅海条件下的海底反射光,组成水中光。水中光、海面反射光、天空反射光以及大气散射光共同被空中探测器所接收。其中前两者内包含有水中信息,因而可以通过高空探测水中光和海面光以获得关于浮游生物、浊水污水等的质量和数量信息,以及海面性质的有关信息。

此外,海水对不同电磁波谱段有不同的透明度,即光对海水的穿透能力受海水混浊度的影响很大。光对不同混浊度海水的穿

透能力不同。水体对0.45-0.55微米波长的光的散射最弱,衰减系数最小,穿透能力最强。随着水的混浊度增大,衰减系数增大,穿透能力减弱,最大穿透深度的光谱段也由蓝变绿,所以海水颜色随其混浊度强大而由蓝一绿一黄逐渐过渡。

尽管海水由于叶绿素、浑浊度或表面形态不一而具有不同的波借特征,而且不同波谱段对海水有不同的穿透力,同一波谱段对不同类型的海水有不同的穿透力,但是,海洋的光谱特征差异与陆上地表物体相比要小得多,因而所成的图象反差很低。另外,海洋信息的获取还受到海洋环境的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如不同太阳入射角、不同观察高度、不同气候条件(云层影响)、不同海面条件(海面粗糙度、波浪及传播方向)、不同底质条件以及水体本身不同的生物、化学、物理因素等。因而,对于海洋遥感来说,除了采用可见光、红外光段外,必须开辟新的电磁波谱段—微波等。

海洋微波辐射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海面及一定深度下的复介电常数。它是由表层物质组成及所处热力学温度决定的。海水虽成分复杂(有各种盐类、有机质、悬浮粒等),但从微波辐射角度,则可以看成是含有Nacl等盐类的导电溶液。其介电常数是海水温度、盐度的函数。因而海洋微波遥感可测得海面温度和含盐度。二是海面至一定深度内的几何形状结构,即海面粗糙度。从这个角度可将海面分为:

平静海面—海面无风或风速很小,可用物理光学理论处理。

风浪海面—海面有风浪而成为一个随机起伏的.租糙面。此时电磁波在界面上产生复杂多变的多次反射和散射。大风浪在海面还形成白泡沫带(含大量气泡和水滴),因而粗糙海面与平静海面的辐射亮度温度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建立辐射亮度温度与海浪谱、海面风速的关系以测定之。

污染海面—一般指石油污染等形成的两层介质。它引起亮度温度的显著差异。

冻结海面—海面有海冰、冰山等。由于冰雪介电常数较水体小,比辐射率大很多,因而可以根据亮度温度反差来确定海冰的位置、范围、结构、含水量、类型、质量和冰龄。

微波共有一定的云层穿透能力。对于云层它比可见光、热红外光段的能量衰减要小得多。

针对上述海洋特点,海洋遥感也需要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手段和传感器。归纳起来海洋遥感具备以一下特点:

(1)要有高空和宇宙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覆盖。

(2)以微波为主。微波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透过云层获取全天候、全天时的世界海洋信息。此外,海洋微波信息中包含有大量海面温度、海水含盐度以及海面形态结构等信息。

(3)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洋遥感深度的一条新路。遥感不能仅局限于海的表面,而要有一定的深度。海洋遥感从可见光到红外到微波虽都被利用,但仍局限于海表面很薄的一层。利用激光,遥感水层的深度有了扩大。而利用声波遥感则可以克服深度上的局限性,将遥感技术应用范围延伸到海底。

(4)海洋遥感要有其它海洋调查手段和海面实测资料(海洋调查船、浮标、潜水器等海洋常规调查)作参考,方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海洋系列卫星的应用

海洋卫星系列可以提供大量信息,但因海洋卫星所获取的资料许多未被公开,我们真正可以得到的信息尚有限。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对于它的应用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已是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这将推动着海洋遥感的迅猛发展。下面举几方面的例子说明。 1.海面温度和水色的研究

利用微波和红外影像的色调差异,可绘制等温线图,以示海面温度分布状况。由于水对红外波段吸收很大,故红外测水温只

能测得水面下表皮层0.02毫米厚度的温度。水对微波区的电磁波的吸收比对红外区要小得多,因而微波测水温一般可得水面及水面以下约1毫米深度的水温。运用海洋卫星的多通道微波扫描辐射计(SMMR)测量表面温度的灵敏度,其均方根误差可达1.2℃或更好点,已绘制出整个太平洋海洋表层水温的第一张微波图。利用红外和微波辐射计测量结果,通过计算机绘制出全球大洋表面温度图,精度达1℃。

水色主要决定于营养盐(黄质浓度)、浮游生物(叶绿素浓度)、沉积物含量(海水混浊度)、污染物及底形和水深等因素。其中海水含盐度的差异,决定了其介电常数的不同,因而可从微波影像的亮度温度的差异中得以测定。而叶绿素含量被认为是了解世界海洋中生物循环的基础,是估算海洋生产力的基本指标,卫星可以提供浮游生物富集的分布状况。雨云7号卫星上的CZCS能够将水色图与水温图结合起来研究海洋中物理因素和生物过程对浮游生物生态的影响。水温、水色与海洋渔业、海洋污染直接相关。捕鱼中水色是最常见的指标之一,不同水团间住住有较清晰的锋面,其位置变化不定,船难以监测,然而由于锋面附近水色、水温的变化,CZCS便能对它进行有效的研究。美国曾用CZCS 可见光图像成功地监测加利福尼亚中部外海水色趋势及金枪鱼的捕捞位置。

此外,海洋卫星的热红外与X微波段是测热污染、油污染的得力工具。微波雷达效果更佳,因为被油膜污染的海面其辐射亮

度温度比非污染的海面要高易于识别。

2.海面形态及大地水准面的测量

海面大地水准面是指在仅有重力和旋转力的作用下,一个不运动的均匀的大洋所具有的表面。由于地球重力场不均匀,大地水准面并非规则的球面,而是有起伏的不规则的曲面。对它的研究在大地测量、天体测量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海面起伏形态同时又受到地转流(洋流、旋涡等)潮流、风暴潮、增水和波浪作用的影响,因而使海面偏离了水准面。

海洋卫星的雷达高度计(ALT)可测得卫星在海洋上空的高度,精度达士10厘米。测得的海面起伏形态与大地水准面有关,因而可以通过对重力和卫星轨道的精确测量,获得海面形态参数,并进而消除波浪等干扰因素而测得海面大地水准面。美国用ALT 在三个月内所获得的数百万个数据绘制世界各大洋的海面起伏形态图,图上说明海面形态是起伏很大的。马里亚纳海沟可以产生-60米的变化,而海底山可以造成+5米的变化。海面起伏形态与地球重力场、海底地形及岩性成分等有关,海面起伏还与海流直接相关。不同时期海面起伏形态图叠加,便可得到全球海流分布图。

3.洋流

由于风应力以及海洋温度、盐度分布不均匀,在海洋中往往形成一些质量和流速、表面形态都不一致的水团和水流,称之为洋流。在洋流的边界处,由于切力不同,水流运动状况不同,使

它表面比周围海面稍高。即大尺度的海流会造成海水的堆积或减压,出现增水、减水现象,并在其边缘形成叶绿素堆积带和泡沫带,从而导致水温、水色或光谱反射率以及海面形态的变化,其变化程度取决于海流的强弱。因而,可以在海洋卫星图象中识别并确定洋流边界、涡旋及其运动状况。此外,ALT可测定海面坡度从而确定地转流速。这为寻找锋面渔场,为航海等均提供了可靠信息。

4.浅海水深测定

微波本身对水体并无穿透能力,水也不传导微波。运用海洋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测水深是建立在对测大陆架浅海带重力波的折射现象的分析上。SAR对水体表面的波浪状况的测量有很好的效果,而重力波的状况(波形、波长、波高等)和水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重力波的分析来获得水下地形状况,进行浅海制图。美国、加拿大正在做这方面工作以研究浅海带的水深。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对重力波进行几何校正。

5.海冰

海冰具有复杂的物理结构。由于微波对冰具有穿透能力,则其内部结构对微波辐射特征产生影响。又由于冰雪介电常数较水体小,微波资料反映的亮度温度的差异不仅能识别出海冰、冰山的分布状态,而且能判断出冰的结构、类型、含水量等,一甚至可判断出冰龄。

6.海面风场

海面风场是海洋动力之一,是产生海流、波浪的基础。同时它关系到海气间的热交换,因此海面风场又是了解气候的重要因素。海洋卫星Seasat的雷达散射计(SASS)测风场是通过微波测风生成的浪及粗糙海面来推知海面风速(精度为士2米/秒)、风向(精度为士20度),从而可以得到全球海面风场图。

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所以,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在种种情况下,遥感技术应运而生。 1.遥感技术在海洋中应用的优越性 与常规的海洋调查手段相比海洋遥感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第一,它不受地理位置、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覆盖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的海区及由于政治原因不能直接去进行常规调查的海区。 第二,卫星遥感能提供大面积的海面图像,每个像幅的覆盖面积达上千平方公里,对海洋资源普查、大面积测绘制图及污染监测都极为有利。 第三,卫星遥感能周期性地监视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 第四,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洋信息量非常大。 第五,能同步观测风、流、污染、海气相互作用和能量收支情况。 2.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2.1在海岸开发中的应用 我国有1.8万公里海岸线,海岸带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泥沙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黄河、长江、杭州湾、珠江口等大的河口,年平均输沙量在5—12亿吨以上。如果我们掌握了泥沙的运动规律,加以很好地利用,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反之,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利用多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大面积海区水体表层悬浮泥沙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动态,而且还可以确定大风天时高含沙量的活动范围。这些信息对新港口选址、新航道的开辟、近海石油开采以及解决旧港口淤积等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2.2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信息可以用于渔场海洋环境研究,主要有: ①水温反演:海水温度与鱼类的生存、洄游有着密切关系,各种鱼类不仅有自己最适生存温度范围,而且随季节进行适温洄游。气象卫星可提供大面积海面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第19卷第6期2003年11月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Vol .19 No .6Nov . 2003 我国农业遥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邢素丽1,2,张广录2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2.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石家庄050021) 摘 要:目前,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上主要应用在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农作物大面积估产与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和作物模拟模型等几方面。该文对我国农业遥感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讨论、分析与评价,认为3S 一体化、灾害预测研究、高光谱遥感、定量遥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农业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遥感;农业应用中图分类号:S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03)06-0174-05 收稿日期:2003-03-21 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SW -317;K ZCX2-313)作者简介:邢素丽(1966-),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遥感农业应用研究。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39。Email :sophi -axing @s ina .com . 1 引 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现代物理学(包括光学技术、红外技术、微波雷达技术、激光技术和全息技术等)、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1],它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农业、地理、地质、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军事侦察等多个方面。在我国农业应用中,从早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面积估测研究、农作物大面积遥感估产研究开始,已扩展到目前的3S 集成对农作物长势的实时诊断研究、应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重要的生物和农学参数的反演研究、高光谱农学遥感机理的研究、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以及草地产量估测、森林动态监测等多层次和多方面。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使农业生产和研究从沿用传统观念和方法的阶段进入到精准农业、定量化和机理化农业的新阶段,使农业研究从经验水平提高到理论水平。 2 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1 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 在我国,由于耕地的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耕地保护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遥感信息因其覆盖面大、实时性和现势性强、速度快、周期性和准确可靠以及省时、省力、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测定农用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2~7]常用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方法基本上分为两种,即:逐个像元比较法(pixel to pixel composition )和分类后比较法(post classfication composition )。前者首先是对同一区域不同年份同一时相影像的光谱特征差异进行比较,确定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分类的方法 来确定土地利用变化信息[8]。该方法优点是先确定土 地利用变化的位置,缩小分类范围,提高监测速度。后者是针对整个监测区域的逐影像系列同一位置分类结果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其优点是可以回避前一种方法所要求的影像系列一致的条件,以及影像间辐射纠正、匹配等问题,但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来改善精度。 在分类方法上,目前农业遥感中计算机自动分类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种: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法、模糊法、小波变换理论分类法等。尤以统计方法和神经网络法研究和应用得最多。统计分类法又可分为“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实施方案。以最大似然法应用得最为广泛。最大似然法的基本前提是认为每一类的概率密度分布都是正态分布。其算法内在缺陷少、可靠性好、分类精度较高,缺陷是需要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密度函数模型,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分类精度。后来有人发展了改进的最大似然分类法,如最小距离分类结果估计先验概率法[9]、Markov 模型分类技术[10]等。 神经网络分类法[11]与传统分类方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神经网络分类法并不基于某个假定的概率分布;它在非监督分类中,从特征空间到模式空间的映射是通过网络的自组织来完成的,是一种聚类过程;在监督分类中,网络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学习,获得网络的权值,形成分类器。一般可以分为前馈网络、后馈网络、自组织网络三大类。神经网络中多层前馈网络的反向传播神经算法(又称BP 算法)在遥感分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B P 算法的神经网络容错能力强,有较好的适应性,适于解决遥感图像中的“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问题。 模糊分类技术比传统的最大似然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模糊分类认为一个像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某类而同时在另一程度上属于另一类,这种类属关系的程度用像元隶属度表示。模糊分类技术的关键是确定像元的隶属度函数。 小波变换的基本思想是将任一平方函数或能量的有限信号通过多分辨率分析表示成小波系数的叠加。小波变换在边缘检测和纹理分析中可反映出不同尺度 174

海洋遥感复习知识点培训资料

名词解释、填空 1.海面亮温:低于实际物体的温度 指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亮度温度。 2.发射率:观测物体的辐射能量与同观测物体具有相同热力学温度的黑体的辐射能量之比 根据发射率,=1黑体,0~1灰体 3.大气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来自地球表面的小的液体或固体颗粒。 气溶胶类型:海洋型、陆地型、火山爆发 自然(陆地海洋火山);人为(汽车尾气、污染物) 4.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 米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气溶胶引起的,对波长依赖性很小 无选择散射:云,所有光都被散射回来 5.大气层结构简答, 根据温度分布,垂向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外大气层 1)对流层:有各种天气现象,强烈对流/温湿分布不均匀/航空活动区,对遥感最 重要 2)平流层/同温层:天气现象少/空气稳定/水汽、沙尘少,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对遥感的辐射传递几乎没影响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度电离状态,短波电磁波被电离层折返回 地面 6.一类水体:浮游植物及其共变的碎屑主导海水光谱特性; 二类水体:除浮游植物外的其他物质在海水光谱特性中起主导作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把无机碳变成有机碳的单位时间的速率,和叶绿素浓度、光照、光照时间、光穿透距离有关 7.遥感反射比(可见光、海色遥感):公式、向上辐亮度和向下辐照度之比,Rw和Ed之 比 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假设太阳在正上,把大气分子散射衰减消除的离水辐亮度 8.黄色物质:有色可溶有机物,陆源(植被,棕黄酸),海洋(动物死亡分解)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对地)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 其次,除了上述发射的遥感卫星外,我国还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也为迎接2 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非常关键,必须要重点指出的是两大系统的建立完成。一是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国家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我国遥感监 测的主要内容为如下三方面; 1、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 2、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 3、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2.2.1 在海岸开发中的应用 我国有 1.8 万公里海岸线,海岸带面积约 35万平方公里,其中泥沙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黄河、长江、杭州湾、珠江口等大的河口,年平均输沙量在5—12 亿吨以上。如果我们掌握 了泥沙的运动规律,加以很好地利用,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反之,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利用多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不仅可以反映大面积海区水体表层悬浮泥沙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动态,而且还可以确定大风天时高含沙量的活动范围。这些信息对新港口选址、新航道的开辟、近海石油开采以及解决旧港口淤积等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依据。 2.2.2 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信息可以用于渔场海洋环境研究,主要有:第一、水温反演:海水温度与鱼类的生存、洄游有着密切关系,各种鱼类不仅有自己生存的最适温度范围,而且随季节进行适温洄游。海洋卫星可提供大面积海面温度信息,为渔业生产服务。第二、流隔研究:海洋中存在着不同的流系,不同流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温度梯度,成为流隔。计算机对红外图像进行密度分割处理后,可以清楚反映出不同流系分布,为确定中心渔场提供指标。第三、渔场小尺度水文现象监测:当利用卫星监测到渔场存在着直径为几十到几百公里的中、小尺度冷水涡 旋时,在涡旋中心附近可形成中心渔场。第四、叶绿素浓度分析:海洋捕捞资源是以浮游生物年产量为基础,通过浮游生物年产量的测定,来估算捕捞资源潜力。而海洋叶绿素又是反映海洋浮游生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参数。海洋卫星可以提供海洋中叶绿素相对浓度分布。 2.2.3 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高光谱遥感及其发展与应用综述

高光谱遥感及其发展与应用综述 摘要:高光谱遥感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型对地观测技术。文中归纳了高光谱遥感技术波段多、波段宽度窄,光谱分辨率高,数据量大、信息冗余,“图谱合一”等特点,具有近似连续的地物光谱信息、地表覆盖的识别能力极大提高、地形要素分类识别方法灵活多样、地形要素的定量或半定量分类识别成为可能等优势,简单介绍了高光谱遥感在国外及国内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在地质矿产、植被生态、大气科学、海洋、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发展;应用 1高光谱遥感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它的基础是测谱学。测谱学早在20世纪初就被用于识别分子和原子及其结构,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立成像光谱学。它是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获取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成像光谱仪为每个象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能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 1.1高光谱遥感的特点 (1)波段多,波段宽度窄。成像光谱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内有数十甚至数百个波段。与传统的遥感相比,高光谱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为每一个成像象元提供很窄的(一般<10nm) 成像波段,波段数与多光谱遥感相比大大增多,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可达几十到几百个,且在某个光谱区间是连续分布的,这不只是简单的数量的增加,而是有关地物光谱空间信息量的增加。 (2)光谱响应范围广,光谱分辨率高。成像光谱仪响应的电磁波长从可见光延伸到近红外,甚至到中红外。成像光谱仪采样的间隔小,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一般为10nm左右。精细的光谱分辨率反映了地物光谱的细微特征。 (3)可提供空间域信息和光谱域信息,即“谱像合一”,并且由成像光谱仪得到的光谱曲线可以与地面实测的同类地物光谱曲线相类比。在成像高光谱遥感中,以波长为横轴,灰度值为纵轴建立坐标系,可以使高光谱图像中的每一个像元在各通道的灰度值都能产生1 条完整、连续的光谱曲线,即所谓的“谱像合一”。(4)数据量大,信息冗余多。高光谱数据的波段众多,其数据量巨大,而且由于相邻波段的相关性高,信息冗余度增加。 (5)数据描述模型多,分析更加灵活。高光谱影像通常有三种描述模型:图像模型、光谱模型与特征模型。 1.2高光谱的优势 高光谱遥感的光谱分辨率的提高,使地物目标的属性信息探测能力有所增强。因此,较之全色和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有以下显著优势: (1)蕴含着近似连续的地物光谱信息。高光谱影像经过光谱反射率重建,能获取

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 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我国遥感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趋势 【摘要】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遥感技术,了解其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遥感技术现状趋势商业化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

海洋遥感复习知识点_New

海洋遥感复习知识点_New

海洋遥感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填空 1.海面亮温:低于实际物体的温度 指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 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亮度温度。 2.发射率:观测物体的辐射能量与同观测物体具有相同热 力学温度的黑体的辐射能量之比根据发射率,=1黑 体,0~1灰体 3.大气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来自地球表面的

小的液体或固体颗粒。 气溶胶类型:海洋型、陆地型、火山爆发 自然(陆地海洋火山);人为(汽车尾气、污染物) 4.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 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 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 米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气溶胶引起的,对波长依赖性很小无选择散射:云,所有光都被散射回来 5.大气层结构简答, 根据温度分布,垂向划分:对流层、平流

层、中间层、热成层、外大气层 1)对流层:有各种天气现象,强烈对流/温湿分布不均匀/航空活动区,对遥感最重要 2)平流层/同温层:天气现象少/空气稳定/水汽、沙尘少,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对遥感的 辐射传递几乎没影响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度电离状 态,短波电磁波被电离层折返回地面 6. 一类水体: 浮游植物及其共变的碎屑主导海水 光谱特性; 二类水体:除浮游植物外的其他物质在海水光 谱特性中起主导作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把无机 碳变成有机碳的单位时间的速率,和叶绿素浓

度、光照、光照时间、光穿透距离有关 7.遥感反射比(可见光、海色遥感):公式、向 上辐亮度和向下辐照度之比,Rw和Ed之比 p =_ —槿N ■ 召可 归一化离水辐亮度:假设太阳在正上,把大气 分子散射衰减消除的离水辐亮度 8.黄色物质:有色可溶有机物,陆源(植被,棕 黄酸),海洋(动物死亡分解) 9.生物光学算法:通过离水辐亮度去推导海水中的各主分 浓度的算法。由海水上面的离水辐亮度推导叶绿素浓

《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707222080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内学时:48学时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杨德明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英文简介: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 ocean, agriculture, urban 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 this course has being widely taught for the specialties such as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I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ince it is began 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 welcome, what’s more, it may be taken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freshmen.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40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遥感与遥感技术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讲解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涵义、遥感的信息源、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广义遥感、狭义遥感、成像方式遥感和非成像方式遥感。 (二)遥感技术系统和特点 1.遥感技术系统涵义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遥感仪器和运载平台) (2)遥感信息传输和与处理系统(地面接受站的工作和设备) (3)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分析系统(处理设备和专业解译人员)

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

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海洋遥感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观测和研究海洋,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技术。回顾了海洋遥感发展的4个阶段,介绍了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动态监测以及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海岸带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精确化和定量化研究、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海洋小卫星遥感的应用是未来海洋遥感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海洋覆盖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联合国《21世纪议程》,1992),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多年来国内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先进的科学调查技术以求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改善环境质量。传统的海岸调查在资料获取、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主要表现在海岸环境的进入性与通达性较差;近海和海岸环境复杂多变,难以进行多变量同步控制观测;海岸环境变化周期长、信息量大,难以取得理想的可控制数据,在实时处理上也有很大困难。因而,常规的海洋观测手段不可能全面、深刻地认识海洋现象,也不可能掌握全球大洋尺度的过程和变化规律。在海洋资源开发、全球性环境变化监测、海洋权益的维护及沿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和管理上,都需要有一种新的海洋观测技术替代或补充传统的常规海洋调查方法,而海洋遥感所具有的大范围实时同步、全天时、全天候多波段成像技术优势可以快速地探测海洋表面各物理参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 Remote Sensing)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包括物理海洋学遥感,如对海面温度、海浪谱、海风矢量、全球海平面变化等的遥感;生物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遥感,如对海洋水色、黄色物体、叶绿素浓度等的遥感;海冰监测,如监测海冰类型、分布和动态变化;海洋污染监测,如油膜污染等。海洋遥感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其内容涉及到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形成了从海洋波谱分析到海洋现象自动识别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海洋遥感与常规的海洋调查手段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首先,它不受地表、海面、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探测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等不能直接进入的海区;其次,它的宏观特性使它能进行大范围海洋资源普查、海洋制图以及海冰、海洋污染监测;第三,能周期性地监测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第四,多波段、高光谱海洋遥感可以提供海量海洋遥感信息,开拓人们的视野;第五,能达到同步观测风、流、污染、海气相互作用,并获取能量收支信息。 1 发展回顾 海洋遥感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第1阶段(1957~1970年)是起步阶段。 自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后,人类就步入了太空时代,空间海洋观测是人类空间计划中最早的项目之一。1960年4月1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Ⅰ(泰罗斯),其热红外图像能够显示无云海区丰富的海面温度信息,卫星数据由此成为海洋学研究的新的信息源。随后发射的TIROS-Ⅱ卫星,开始涉及海温观测。1961年美国执行水星计划,宇航员有机会在高空亲眼观察海洋。其后,Gemini与Apollo宇宙飞船获得大量的彩色图像以及多光谱图像。尽管这些航天计划主要试验目的是空间技术,但它已展现了从空间观测和研究海洋的潜力。

海洋遥感技术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原理及应用 实习名称:高级高光谱遥感应用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1月6日

一、实习时间 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1月06 日 二、实习地点 天津科技大学9-513海洋信息技术实验室 三、实习目的: 理论与实验课的综合运用,提高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能力 1、理解高光谱概念、地物光谱仪、光谱数据库、高光谱传感器; 2、掌握ENVI软件的基本功能; 3、熟悉ENVI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方法; 4、进一步掌握高级高光谱分析及制图方法; 5、理解MNF理论及算法,线性混合波谱理论; 6、总结获取高光谱端元的方法。 四、实习主要仪器设备,软件及数据 1、硬件准备:PC机; 2、操作系统:Linux系统或Windows 2k以上系统; 3、软件工具:ENVI 4、数据:美国California州A VIRIS影像数据,及USGS植被及矿物的光谱库数据 路径:CD1/m94avsub;CD1/spec_lib;CD2/C95avsub;CD2/ spec_lib。 5、文献阅读、网上电子图书馆。 五、AVIRIS及测谱学(Imaging Spectroscopy)介绍 1、介绍测谱学; 测谱学(Imaging Spectrometry):成像光谱仪(Imaging Spectrometers)或高光谱传感器(Hyperspectral Sensors)都是遥感仪器,其将影像传感器的空间表述同光谱仪的分析能力结合在了一起。它们有多达几百个的狭窄波谱通道,波谱分辨率通常小于10nm。成像光谱仪将为影像中每一个像元提供完整的波谱曲线。将这些同宽波段(broad-band)多光谱扫描仪,如TM 进行比较:TM 只有6 个波段,其波谱分辨率大于100nm。使用成像光谱仪产生的高光谱分辨率影像,其最终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物质,而使用宽波段传感器只能区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5107150.html, 遥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作者:刘扬王琳 来源:《科技传播》2012年第11期 摘要遥感应用既是边缘科学又是交叉科学。本文介绍了遥感的定义与分类,主要对遥感 技术的应用状况作了综合性的阐述,重点叙述了其在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城市建设、海洋、地质灾害以及考古领域的应用,详细分析了遥感在每个领域中的研究内容以及其应用优势,并提出了遥感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遥感;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8-0209-02 1 遥感的定义与分类 1.1 遥感的定义 遥感,从广义来说泛指各种非接触、远距离探测物体的技术;而本文谈论的遥感是指电磁波遥感,即狭义的遥感,其定义是: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等技术过程,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1.2 遥感的分类 按照研究对象遥感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1],资源遥感以调查自然资源状况 和监测再生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主。环境遥感则是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做出评价与预报的统称。此外,按照应用空间尺度遥感可以把遥感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三种类型。 遥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规划管理等许多学科。它的概念和基础是物理学、测绘学、地质学、地理学;它的技术支撑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遥感对地观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的遥感发展过程中,全方位、全覆盖、多角度、高分辨及高时效的遥感观测系统,将会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中。 2 遥感应用 遥感的应用已从上世纪早期单纯的军事用途扩大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土地管理、气象预报、全球变化研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与动态变化监测、生态调查、旅游、交通等各行各业,成为服务人类现代生活的重要高科技手段之一。

海洋遥感应用技术

1)传感器 2)高度计、散射计的测风原理 3)微波遥感特点 答:微波遥感就是通过探测物体对微波的反射或自身的微波辐射,来感知物体形态和结构组织的。微波具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故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不受云层、浓雾等天气的影响,也不受日夜光照条件变化的限制。这些特点正好弥补了光学遥感器的缺点,因此成为航天遥感器的新宠和各国竞相开发研究的热点。 4)偏振(极化) 答:如果一束平面电磁波的电矢量场都在一个平面内,则称之为线性极化或线性偏振。 电磁波在传播时,传播的方向和电场、磁场相互垂直,我们把电波的电场方向叫电波的极化。如果电场矢量端点随时间变化的轨迹是一直线,这种波称作线极化波。线极化波又分为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电波的电场垂直于地面的是垂直极化波,平行于地面的是水平极化波。如果电场矢量的方向随时间变化,矢量端点的轨迹是一个圆,这种波称作圆极化波。

5)大地水准面 答: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是正高的基准面。 6)参考椭球面 7)辐亮度 沿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和单位立体角的辐射通量。 8)光谱辐亮度 答:在单位波段内沿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和单位立体角的辐射通量。 9)方位分辨率、距离分辨率

10)合成孔径雷达、真实孔径雷达(近射程、远射程)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主动雷达,它利用多普勒效应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测量涌浪、内波、降雨、海流边界、海冰位置及性质、大块浮冰的速度等。 11)多普勒效应 答: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在运动的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接近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 12)海洋水色遥感(水色三要素)、水体分类 答:水色遥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接受到水面发射的辐射光谱,并且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从而获得水体的一些基本信息的技术。 浮游生物中的叶绿素,无机悬浮物和有机黄色物质是决定水色的三要素。关注的辐射光谱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 通过水色遥感技术,可以获得水体中影响光学性质的组分的浓度,探测水体表层的物质组成,对于海洋的初级生产力预测、海洋通量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动力学研究、海洋渔业开发和管理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海洋水色卫星分别针对大洋I类水体及近岸II类水体的水色进行测定。 13)根据对海水光学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成分,对海水进行光学分类: 如果浮游植物及其“伴生”腐殖质对水体的光学特性起主要作用,则该水体被称为一类水体。如果无机悬浮物或黄色物质(溶解的有色有机物)对水体的光学特性有不可忽视的明显作用,则该水体被称为二类水体。 大多数开阔的海水接近一类水体。二类水体位于人类关系最密切,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强烈近岸、河口等海域。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学年论文: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学院:海洋学院 姓名:陈瑞瑞 学号:10053223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 陈瑞瑞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天津 300457) 摘要:在分析遥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从其在海洋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在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研究等方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说明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着重发展的几个建议。 关键词:遥感技术;海洋;海洋研究。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ocean from the basic research and in the coastal ocea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ocean and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at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Marine research the role that cannot be replaced and, in the e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ocea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 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Marine; Marine research.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国之间竞争日益加剧,能源,土地,海洋太空各方面的竞争。卫星遥感技术具有不受国界限制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化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还有外星寻找能源的可能。我国的探月计划正在实施,火星探测也在考虑,遥感技术更具有任何技术无法取代的独特技术优势。可以说,作为航空、航天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结晶。在此基础上遥感技术再海洋上是获取海洋资源与环境信息的先进有效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手段,而且必将在今后的海洋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目前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农业、海洋、资源、环境、军事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并结合遥感技术在各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结合河口海岸的研究方向,解析了遥感技术在河口海岸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遥感技术在未来研究中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秀梅, 建民等人对遥感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做了分析【1】,兴伟, 宋清涛等对遥感在海洋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2】,陆灯盛, 游先祥等人对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3】,文若, 康高峰, 王永等人以煤炭资源为例分析了遥感技术在资源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4】,罗红霞, 阚应波等人通过高光谱影像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像进行研究【5】,卫亚星, 王莉雯, 闯.等人研究了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方面的应用【6】,万增等对遥感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进行了探讨【7】。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遥感技术在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资源的勘探、环境污染的防治、军事防御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和成熟。文章总结了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各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对遥感技术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遥感的概念及分类 1.1遥感的概念 遥感(RS),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1.2遥感的分类 目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可见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种类型。(3)按研究对象分类可分为资源遥感与环境遥感两大类。(4)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可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2 遥感技术的应用 2.1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1.1 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 农业资源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草场、农田等农业资源的调查以及结束后的评价,提供农业资源的准确数值和分布图件。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于2000年设立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该项目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

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与展望

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与展 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得到了长足 发展。遥感信息技术导致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变化, 标志着环境信息获取和处理方法的一场革命。一、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 域应用发展中的意义遥感信息提供了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环境 影像。它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等波谱范围,加深了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现 了空间和时间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 发展到三维空间上定量地预测未来。遥感信息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遥感信息技术导致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变化,标 志着环境信息获取和处理方法的一场革命。 一、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发展中的意义 遥感信息提供了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环境影像。它扩大了 人们的视野,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等波谱范围,加深了人们对生态环境 的了解。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现了空间和时间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三维空间 上定量地预测未来。 遥感信息技术对环境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遥感信息科学从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一步将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作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 非线性的系统,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地球生 态环境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全球尺度上的关系和变化规律。针 对全球环境问题,世界各国提出了一系列大型国际环境遥感信息合作计划(有的已付诸实施)。这些计划充分显示了遥感信息科学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