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薸对水体中氮、磷成分净化作用的研究及探讨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浓度过高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现象。
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中重要的生态修复因子,可以通过吸收和吸附营养物质、促进水体氧化还原、抑制蓝藻等方式,发挥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和吸附营养物质来净化富营养化水体。
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水生植物根系和叶片表面的细胞索具有较强的吸附磷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磷浓度。
氮也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关键营养物质,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氮元素来降低水体中的氮浓度。
水生植物还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溶解性有机氮,促进微生物分解和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水体中的氮含量。
水生植物能够促进水体氧化还原作用。
富营养化水体中常因缺氧而造成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和磷释放,加剧富营养化程度。
而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分泌氧气,提供给根际微生物进行呼吸代谢,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浓度。
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解残余物质也能够促进微生物活动,降解有机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
水生植物可以抑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蓝藻爆发。
蓝藻是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有害藻类,其爆发使得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骤减,产生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水生植物的生长竞争能力较强,能够抑制蓝藻的繁殖,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质因素是影响水生植物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包括水体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
适宜的水质条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和代谢,进而发挥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的生长状态也会影响其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叶面积的增加可以提高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增强水质净化效果。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其他生物因素(如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也会与水生植物相互作用,影响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时,应考虑水生植物的种类及其适应性、生长状态、水质条件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以提高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水体中的蓝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影响水体的氮磷含量,从而改变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如何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水体中的蓝藻。
蓝藻是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色细菌,它们生长在水体表层,通过吸收阳光和营养物质来生长繁殖。
蓝藻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氮和磷元素,从而减轻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负荷,使水质得到改善。
但是,当水体中的氮磷含量过高时,蓝藻的生长也会加速,甚至形成大规模水华,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许多研究表明,水体中的蓝藻生长与氮磷含量密切相关。
水体中的氮和磷是蓝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缺乏氮磷会限制蓝藻的生长,而过多的氮磷则会促进蓝藻的生长。
此外,蓝藻还能够通过固氮作用善于利用氮元素,因此在氮限制的条件下,蓝藻的生长能力仍然较强。
对于水体中的蓝藻管理,了解蓝藻与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监测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负荷,有利于预防蓝藻水华的形成。
因此,建立高效、稳定、经济的氮磷监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氮磷监测技术不断创新,基于遥感技术、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的氮磷监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这为蓝藻水华的预测与早期预警提供了帮助。
除了监测水体中的氮磷含量,管理者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蓝藻水华的发生率。
首先,控制污染源是预防蓝藻水华的根本措施,减少排放污水和农业溢流,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缓蓝藻的生长速度。
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蓝藻水华,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
这些方法包括:水体深度加深、向水体中释放特定细菌、进行植被修复、进行药物浸泡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华的面积和数量,从而减少其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蓝藻与水体氮磷含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了解这种关系对管理水体中的蓝藻水华非常必要。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综述水生植物是水体中重要的生物成分,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水生植物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净化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水体质量逐渐恶化。
因此,利用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治理已成为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一、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一)氮素去除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底泥、水中的氮素把氮素从水里采集出来,减少了水体内部的总氮含量。
同时利用厌氧细菌降解氮化物使之转化为气态氮排出水体外,也起到了治理水体中氮素的能力。
水生植物中较为典型代表为菖蒲和香蒲等。
水生植物可以把底泥中的磷元素吸收,并化归自己消化利用,通过自我消化再生过程,将底泥形成生态壳层,并极大的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减少了浮游植物的数量。
同时水生植物根系细长,形成了一张底下的过滤网,清洁水体内的磷元素。
(三)有害物质去除水生植物中有很多种植物可以充当吸附剂和分解剂的角色,如活性碳可以吸附有害物质,鱼藻和水生植物则可分解化学品和毒素。
(一)水体本身的特性水体的营养状态是影响水生植物对底泥中的养分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
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底泥的颗粒大小、颗粒结构等因素会影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
(二)养分含量变化养分的含量会改变水生植物根系外部所遭受的营养物质扩散、暴露和吸收,因此会有较大影响。
(三)水生植物的成长状态水生植物的成长状态也会对其净化能力产生影响,无论是刚种植的新栽苗还是已长时间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体结构的限制。
三、结语总的来说,水生植物是一种优良的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式,可以净化水体中的养分,并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有害物的含量。
为此,水生植物成为了现代水治理技术的热门研究课题,相信在未来,水生植物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B08-利用二形栅藻去除水体中N、P的研究

利用二形栅藻去除水体中N、P的研究摘要:二形栅藻是一种能在低氮磷水平下生长的藻类,因此可以将其用于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的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从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并降低水华爆发的可能性。
藻类利用光合作用生长,利用的是无机碳源,获得的生物质还可以再利用,而且没有利用细菌除氮磷时出现的污泥处置问题。
该应用符合绿色工艺的理念,优越性明显,是很有发展潜力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本项目通过在不同条件下二形栅藻的培养和研究,初步总结出氮源、接种量、氮磷比和饥饿处理等因素对二形栅藻的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可为二形栅藻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二形栅藻低营养水平去除氮磷1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使水资源总量日益稀缺。
城市化的趋势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集中,更加加大了水资源的局部负荷。
远距离甚至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大量实施,使我国水资源的局部稀缺进一步扩大为全面稀缺。
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是这一稀缺进一步加剧。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瓶颈。
对我国而言,水资源继石油之后成为新的战略资源。
然而,我国的淡水资源紧缺,而且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了“污水再生利用”概念的出现。
所谓污水再生利用,即将污水经过适当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被再次使用,例如景观用水。
污水再生利用作为一种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正在被国内外的许多专家研究。
然而,大量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常规的污水处理工艺虽然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但对氮磷营养物质去除效果较差。
当水体中N、P含量较高时,藻细胞大量快速生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恶臭,破坏水体生态系统。
[1]1.1水华危害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2]。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藻类是一类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微生物,拥有很多种类和品种。
近年来,人们发现藻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以下是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 藻类的生物吸附作用:藻类可以吸附和吸附各种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质和化学污染物等。
通过将藻类引入污水处
理系统,可以减少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提高处理效果。
2. 藻类的生物降解作用:藻类具有很强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
分解有机废物和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污水中
的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藻类生物质。
这不仅能净化污水,还可
以生产有机肥料和生物能源。
3. 藻类的氮、磷去除作用:藻类对污水中的氮、磷具有很强的
吸收能力。
通过培养适当的藻类群落,可以将污水中的氮、磷转化
为藻类生长所需的养分。
这有助于减少污水中的氮磷浓度,避免造
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现象。
4. 藻类的CO2吸收作用:藻类具有高效的光合作用能力,可以
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O2)。
将藻类引入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仅可
以净化污水,还能够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质,减缓温室效应。
,藻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通过利用藻类的生物吸附、生物降解、氮磷去除和CO2吸收等作用,可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藻类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

金鱼藻与瓢沙对水体中N、P吸收性能比较摘要:利用漂浮植物瓢沙、沉水植物金鱼藻、及两者混养体系,对水体中TN、TP、氨氮吸收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瓢沙吸收效果最好,去除率依次为89.8%、73.12%、86.50%,对于净化低浓度污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金鱼藻瓢沙N、P吸收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如何治理或修复氮磷污水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相关技术种类繁多,从原理上来看,可以粗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和生态方法等。
水生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生物、生态方法相结合的通用技术,以其具有的投资少、风险小、不产生再次污染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沉水植物金鱼藻、漂浮植物瓢沙去除氮磷作用的比较分析,力求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提供相关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在溧阳市郊采集金鱼藻、瓢沙,均为苏南常见水生植物。
用江苏省淡水研究所内池塘水进行扩大培养,两周后使用。
1.2实验用污水按TN含量10mg/L标准,加入(NH4)2HPO4,人工配置12组模拟氮磷污水。
1.3实验方法实验设置瓢沙(A组)、金鱼藻单种植物体系(B组)和瓢沙-金鱼藻混养(C 组)三种体系,并以不加入植物的各水样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试验,共12组实验。
实验从2009年8月31日开始,选用健康的瓢沙、金鱼藻植株。
经自来水去除杂质后,分别按瓢沙10g鲜重和金鱼藻15g鲜重投放到25×45×70培养箱中,培养箱置于室内,设置光照时间为5:00至18:00,每周取水样一次,测定其TN、TP、亚硝态氮、氨态氮及浊度。
数据结果取各平行组平均值。
并根据取样量补充一定量的原供试污水,实验过程中,每天用蒸馏水补充培养箱中蒸发消耗的水分。
实验结束后称量每组鲜重。
1.4测量方法TN采用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亚硝态氮采用分光光度法。
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净化能力研究

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净化能力研究一、内容综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富营养化现象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为了保护水资源,减轻水体污染,研究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探讨了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营养盐,降低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质。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水生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能力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而另一些水生植物则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营养盐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在净化特定类型富营养化水体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目前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进行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需要考虑水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生态习性等因素,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选择具有较高净化能力的水生植物品种。
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净化机制、优化种植技术以及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品种等方面的问题。
A.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重要性和背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富营养化是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高,导致藻类和其他生物大量繁殖,从而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富营养化水体不仅影响人类生活用水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研究水生植物对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的净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植物,它们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化水中有害物质的能力,如氨氮、总磷、硝酸盐等。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研究进展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研究进展张扬;杨友才;李燕子【摘要】@@%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已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氮、磷营养元素的普遍过剩.水生植物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永生生态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因其生物量大、生长快等特点,对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去除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果,故而可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本研究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综述了3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现状,指出了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发展前景.【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07【总页数】2页(P323-324)【关键词】水生植物;氮磷含量;修复;富营养化【作者】张扬;杨友才;李燕子【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16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江河、湖泊等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影响水体环境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75%以上的封闭型水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2]。
富营养化的成因比较复杂,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 sen指出,浮游藻类的过量生长是富营养化形成的关键原因[3]。
针对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各国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美国Moses湖自1978年起,除1985年出现“水华”,叶绿素a含量急剧上升外,其余年份湖水总磷和叶绿素a含量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湖水的透明度显著提高,与引水前相比,藻类组成却没有变[4]。
南京市玄武湖自从1990年起开始截污,但截污后湖区水质改善进程十分缓慢,死鱼等事故频发,富营养化藻类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也未见明显变化。
美国、加拿大、日本、西欧等国家根据各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严重程度,分别提出了地区性的“禁用或者限用”含磷洗涤用品的法规、政策,在一些地区已经有效控制了地表水中的磷浓度[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
物量
量
量
2.84
6.16
19.76
1.128
地上
8.58
16.78
25.18
1.107
地下
2.84
4.34
11.60
0.584
地上
8.58
8
17.36
表 2-5 大薸不同部位生物量的变化表
0.585
组别 A组 B组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22.9
33.9
37.8
41.7
44.5
参考文献 [1] 王国惠. 大薸和海芋对池塘水净化作用研究.净水技术, 2008,17(6):46-49 [2] 徐德福,李映雪.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 配置. 2007,5(1):32-38. [3] 王虹扬,黄沈发,何春光.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的外来入侵种研 究.湿地学,2006,4(1):7212. [4] 蔡雷鸣.福建闽江水口库区飘浮植物覆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湖泊科学,2006,18(3):250-254. [5] 周小锋,田晖.农村污染缓流水体的修复研究中国农村水利 水电,2007,5:43-45.
大薸可以用来净化多种废水,而且其净化周期短,效果显著。大 薸常作为人工湿地的引种植物种植,可以起到绿化与治污的双重效 应,不仅能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和使用寿命,还能减少人工湿地 的投资成本[2]。但大薸漂浮生长, 易在湖泊、水库和静水河湾等地方 堵塞航道, 影响水产养殖, 导致沉水植物死亡,危害水生生态系统结 构与功能, 目前已被我国列为入侵植物,其中大薸大肆入侵云南滇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实验材料为大薸的野生品种,于 2011 年 9 月 26 日采自云南昆明 老宝象河入滇河口附近,采集量约为 80 株,所采集大薸生长状况良 好。另外,采集了约 50L 入滇口附近的滇池水样,用于大薸在室内可 控静水条件下的培养。 1.2 试验场地 大薸的培养场是地位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内的一间温室,温室长 约 10 米,宽约 4 米,三面玻璃窗,一面为有玻璃门和塑料墙壁的隔 墙,屋顶为白色塑料板。四周有铁架供放置培养大薸所需容器,铁架 靠近玻璃窗。室内光照充足,温度较高。培养用容器为透明的方形玻 璃鱼缸,长约 50cm,宽约 40cm,深约 35cm,每缸装水约 50L。 1.3 实验准备及材料处理 采回大薸后,对其进行挑选,挑选原则为:植株健康,生长状况 良好,长势接近,丛茎在 10cm 左右,植株完整性好,有不超过一片
2.1 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的变化
经测定,试验中 A 组培养用水样的溶解氧偏低,CODcr 和 BOD5 明 显偏高。属于富营养化水体。设置 B 组用自来水对大薸进行培养,可
与 A 组形成对照,研究大薸生长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作用。
A组
B组
溶解氧(mg/L)
6.716
8.012
CODcr(mg/L)
大薸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净化作用的研究
卢志远 (云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专业 20091070008)
摘要:本文利用大薸水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的净化作用进行 了研究和探讨。本实验将 30 株大薸分为两组在可控的静水条件下用 不同的水样连续培养约 60 天,以探讨大薸对水体中氮、磷成分的净 化作用。结果表明,大薸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为 76.17%, 总磷去除率为 86.4%。
A组
老宝象河入滇河口附近滇池水样
15
157.24
B组
自来水
15
154.38
表 1-1 各组培养条件及植株体初始值
实验时间约为两个月,培养周期为 2011 年 9 月 26 日至 11 月 20
日,期间每隔一周进行一次系统维护,记录蒸发量,向 A 组补充蒸馏
水,向 B 组中补充自来水,并记录大薸根部生长情况。实验结束时测
20.3
24.1
22.8
23.9
24.3
表 2-6 植物体根的平均值表(单位:cm)
第六周 46.3 25.2
3.结论与讨论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水体中氮磷浓度的明显降低和大薸生物量的 明显增加,是由于大薸对水体中氮磷吸收后富集在自身体内所致,且 大薸对污染水体中的氮、磷有较强的去除效果,对磷的去除率高于氮,
77.4
8.2
BOD5(mg/L)
6.279
0.983
表 2-1 滇池水组与自来水组的初始数据表
经过两个月的生长,A 组在培养后水体中氮磷含量显著减少,B
组在培养后水体中氮磷含量略有增加。B 组的氮磷含量增加应为植物
体凋落物在水体中的部分分解和环境中的杂质掉落所致。用 B 组的数
据对滇池水组总氮、总磷的去除率进行修正,得到总氮的去除率为
量两组植物体的湿重、干重以及氮、磷含量,两组水体中的总氮、总
磷含量。
1.5 测定方法
收获的植物样品分别用自然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鲜样称重后在
烘箱里烘至恒重,测定其干重。水样中总氮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
光光度计法测定.总磷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体内总氮采
用H2SO-4H2O2-扩散法,总磷测定采用H2SO-4H2O2-钼锑抗比色法。 2.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明大薸可以作为污染水体的净化植物,尤其是磷污染较严重的水 体。但是,通过实验和参阅相关资料发现,极大的周生物增长量是大 薸对水体营养元素很强的去除率的重要原因[5]。故在利用大薸等水生 植物净化水体时,必须十分关注其很强的生长繁殖能力可能给水体带 来的新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即由于其生长繁殖太快,如果控制不当 或失控,就很容易造成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如过度繁殖导致河道堵 塞,并会导致水体缺氧、腐败枝叶引起二次污染。
关键词:大薸、水体净化、总氮含量、总磷含量
大薸(Pistia stratiotes),又名水浮莲、水白菜、肥猪草,天南星 科(Araceae)大薸属。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喜高温高湿,不耐严 寒,,可直接漂浮于水面生长,根须深入水体中,生长力非常旺盛, 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1]。大薸原产南美, 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饲料引 入中国,多生于我国南方湖泊、池塘、水渠等水质肥沃的静水或缓流 的水面。
76.17%,总磷去除率为 86.4%。可见大薸对水体中氮磷据有较高的去
除率,且对磷的去除率高于对氮的去除率。
滇池水组
自来水组
培养前总氮(mg/L)
1.368
约为 0
培养后总氮(mg/L)
0.432
0.106
总氮去除率
76.17%
培养前总磷(mg/L)
0.175
0.016
培养后总磷(mg/L)
0.034
组别 A 组(%) B 组(%)
部位
培养前氮含量 培养后氮含量 差 值
地下
0.0109
0.0814
0.0705
地上
0.0112
0.1310
0.1198
底物
——
0.0709
0.0709
地下
0.0111
0.0697
0.0586
地上
0.0172
0.1010
0.0838
底物
——
0.0583
表 2-3 大薸中氮含量的变化表
0.0583
组别 A 组(%) B 组(%)
部位 地下 地上 底物 地下 地上
培养前磷含量 0.251 0.199 —— 0.377 0.448
培养后磷含量 3.047 3.232 4.377 3.134 2.826
差值 2.796 3.033 4.377 2.757 2.378
底物
——
4.140
4.140
池、福建闽江口库区[3]和广州潮州东丽湖[4]的现象就是最典型案例。 在本实验中,将大薸在室内可控静水条件下进行培养,通过对大
薸在培养前后生物量的变化和水体、植物体中氮、磷的含量的变化进 行测量和对比,探讨大薸对水体中氮、磷成分的净化作用,以期为构 建健康水生态系统、净化水体及控制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技术研究 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措施。
表 2-4 大薸中磷含量的变化表
2.3 植物体生物量的变化
经测定,在培养过程中,大薸的生物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与对
照组相比,实验组生物量的增加更为明显,其中地下部分的单株增长
量略高于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单株净增长量为 0.544g,地上部分
的单株净增长量为 0.522g,表明实验组单株净增长量的出现是由于
水体中富含氮、磷,经大薸吸收而富集于大薸中。 此外,大薸植株体的根在实验过程中生长显著,并且两组对比明
显(见表 2-6),说明高氮、磷环境对大薸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反 过来根的生长又加快了氮、磷的吸收,促使大薸的根在污染水体中的 迅速生长。
组别 A 组(g) B 组(g)
部位 地下
培养前生物 培养中期生 培养后生物 单株增长
0.027
总磷去除率
86.4%
表 2-2 水体中总氮、总磷变化表
2.2 植物体中总氮、总磷的变化 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少,推测可能是汇集在植物体各器官中, 本实验分别测量了在培养前后植株体根部、叶茎部分以及培养鱼缸底 部沉积物的氮、磷含量,以了解氮磷元素的去向。 植物体的各部分在培养后氮磷含量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 同。植物体的叶中含有氮磷的增加幅度要大于根;可知根为吸收氮、 磷的主要器官,但是吸收的氮、磷主要储存在叶中。培养鱼缸底部沉 积的凋落物中全氮的增加幅度介于叶和根之间,全磷的增加幅度甚至 大于植物体的叶,在一定时间的积累后会对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产生 显著影响。
测量所采水体的 CODcr、BOD5 数值,所采植物样品(烘干组分)的 氮、磷含量,两组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和两组植物体的平均根 长,并作记录。
1.4 培养 将用于继续培养的大薸分别种植在两个鱼缸中,以覆盖水面 50 % 为标准,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