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特点和文化

合集下载

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以赣南围屋为考察中心

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以赣南围屋为考察中心

引文格式:钟庆禄.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以赣南围屋为考察中心[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2):37-42.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以赣南围屋为考察中心*钟庆禄(赣州市博物馆,江西赣州341000)摘要:赣南客家围屋是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客家族群发展的历史见证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 人去围空 成为常态,衰败和消失的速度在加快㊂保护赣南客家围屋和传承客家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围屋本体保护出发,扩大至附属设施㊁周边环境㊁传统村落㊁自然景观等的保护,再延伸至与客家围屋关联紧密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推进文化生态的区域性整体保护㊂关键词:赣南地区;客家围屋;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22)02-0037-06江西赣南地区现存的客家围屋有赣南围屋㊁围龙屋和村围三种,①其中有少量村围,围龙屋也仅存30余座,90%以上是赣南围屋㊂赣南围屋有方形㊁船形㊁马蹄形和不规则形等形态,并具有聚族而居㊁四面围合和设有防御性设施三大特征,大部分是方形围屋㊂因此,方形围屋是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代表和客家文化的象征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客家风潮的兴起,赣南客家围屋受到客家文化研究㊁古建筑和文物保护领域学者的关注㊂他们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赣南客家围屋的起源与演变㊁结构与特色㊁建造工艺与价值㊁建造历史与客家宗族发展㊁客家民俗与文化㊁围屋保护与利用,以及与闽粤客家围屋比较研究等进行了探讨㊂②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客家人逐步走出围屋,追求现代的居住方式,使赣南客家围屋及其相关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陷于保护抢救与荒芜消失的漩涡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作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这对保护赣南客家围屋和传承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以赣南围屋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来探讨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㊂一㊁赣南客家围屋遗存与客家文化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展演场所和重要载体㊂从现存的围屋看,赣南客家围屋最早建于明代,盛于清代,延至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停建,仅安远县于1962年建有一座尚未完成的围屋㊂(一)数量与分布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2第二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r.2022*①②收稿日期:2021-06-20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2.007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度江西省汉代文化研究课题(21w w34)作者简介:钟庆禄(1981-),男,江西安远人,江西省赣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客家文化㊂受福建土楼的影响,赣南地区也存有少数圆形围屋,尚存的圆围有龙南黄陂村圆围㊁全南木金乡中院围㊁安远恒豫围㊂但和闽西圆形土楼相比,大部分建筑工艺和材料已经本地化了,外形也不是标准的圆围,应归为赣南围屋一类㊂另外,严格意义上,村围也具有赣南围屋的三个特征,也可归为赣南围屋一类,但其将整村围合,有别于一般独栋合围的赣南围屋,也可单独作为一类㊂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探讨了赣南围屋的起源㊁演变㊁发展㊁特征㊁分类㊁价值和个案等,是赣南围屋研究最全面的论著;张贤忠‘围屋人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对围屋建造历史㊁客家民俗进行了研究;彭昌明‘龙南围屋大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和定南县文化局‘定南客家围屋“(内部版,2008年)图文并茂分别介绍了龙南㊁定南的客家围屋等;2021年9月15日,以 赣南围屋 赣南客家围屋 为关键词,中国知网共检索到132篇研究论文㊂赣南客家围屋到底有多少座?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㊂但很遗憾,赣州市从未进行过全面的专项普查㊂20世纪90年代初,韩振飞初步统计有围屋分布的乡镇共62个,以每个乡镇平均10座计算,预估赣南客家围屋应在600座以上㊂[1]万幼楠则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后,认为龙南围屋约在200余座,安远围屋约100余座,全市总计约在500座㊂[2]2015年,赣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在‘客家摇篮赣州 赣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览“中,统计现存赣南客家围屋数量是411座㊂表1 赣州市博物馆赣南客家围屋统计表县市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于都瑞金合计数量(座)25697171413653411该统计数据是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2007-2012)时,各县市上报带有 围屋 名称的统计数据㊂但该次普查并非专门针对围屋进行普查的,因各县市普查人员对围屋㊁围龙屋㊁九井十八厅等概念的模糊,以及对普查政策理解的偏差,导致部分围屋遗址㊁九井十八厅,甚至是个别围屋地名也纳入了统计范围㊂相反,另有相当部分不太完整或被认为保护价值不高的围屋却不在普查统计范围之内,还有一些遗漏,此后陆续有新发现的围屋㊂以寻乌县为例,寻乌县现今保存有方形围屋和围龙屋39座,是 三普 统计数的数倍㊂另外,大余㊁兴国㊁石城㊁会昌等县的客家围屋并未出现 三普 的统计数据内㊂2018年,赣南围屋博物馆①建成并对外开放,展览对外展示赣南客家围屋数量是536座㊂定南㊁全南㊁信丰㊁安远㊁寻乌㊁于都㊁瑞金7个县市的围屋数还是 三普 统计数,但龙南增加了120座,并将会昌㊁大余二县纳入了统计范围㊂表2 赣南围屋博物馆赣南客家围屋统计表县市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于都瑞金会昌大余合计数量(座)3769717141365332536赣南围屋博物馆的统计数比三普 统计数,增加了125座,介于万幼楠和韩振飞的预估数,但还不够准确㊂笔者参与了‘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方案(2017-2019)“和‘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的起草㊁调研和检查等工作,综合各县市围屋情况报告材料及调查调研资料,修正数据如下:龙南市 三普 时共有围屋376座,至2017年普查时仅剩255座;②定南县2017年复查,全县保存有大小围屋约110多座;③安远县历史上曾建有围屋数百座,2005年安远县博物馆对全县围屋进行调查,基本完整的围屋50余座,2008年普查登记完整围屋20余座,2017年统计现存围屋31座;④寻乌县2017年统计现存围屋39座,其中围龙屋36座㊁方围3座;⑤全南县2017年共有现存围屋31座,分布在9个乡镇,其中完整的有17座;⑥信丰在 三普 后新发现了2座围屋,现存有16座围屋㊂⑦另外,核实于都现存3座,会昌㊁上犹㊁兴国㊁大余各1座㊂按此统计,2017年赣南客家围屋分布在赣南地区13个县市,主要分布在河西片区龙南㊁定南㊁全南㊁安远㊁寻乌㊁信丰等县市,河东片区的于都㊁瑞金等县市仅有少量分布,总计493座㊂表3 2017年赣南客家围屋遗存统计表县市龙南定南寻乌安远全南信丰于都瑞金兴国石城上犹大余会昌合计数量(座)255110393131163311111493(二)营造技艺与建筑特征(1)营造技艺㊂赣南围屋建筑材料多种多样,有生土㊁三合土㊁鹅卵石㊁块石㊁条石㊁青砖㊁土坯砖以及木材㊁竹子等,其中以结实耐用的青砖㊁鹅卵石㊁条石以及经济实用的土坯砖最为常见㊂有土木结构㊁砖木结构㊁石木结构等形式,土木结构外墙直接用土砖8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①②③④⑤⑥⑦即龙南市博物馆㊂赣州市文物管理局:‘赣南围屋保护立法调研报告“,2018年1月㊂定南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定南县客家围屋保护立法调研报告“,2018年1月㊂安远县博物馆:‘安远县围屋调查情况汇报“,2017年2月㊂寻乌县革命纪念馆:‘寻乌县围屋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报告“,2017年2月㊂全南县文化馆:‘全南县围屋保护与利用基本情况“,2017年2月㊂搜狐㊃信丰视窗:h t t ps ://w w w.s o h u .c o m /a /229905272_741388㊂砌筑,生土或用石灰㊁黄泥和沙子㊁鹅卵石等制成的三合土夯筑;砖㊁石木结构用青砖或石条砌筑,也有内墙用三合土或土砖砌筑,外墙用青砖包裹的 金包银 砌筑㊂墙宽基深,四角立炮楼,选址讲究风水,突出地势㊁山水,功能布局兼顾防御与居住功能,突出祠堂礼制性宗族文化;营建一般由本地工匠建造,从规划选址至围屋落成,要经过十多道营建礼俗程序,有风水堪舆㊁升梁祭酒祝赞㊁做出水㊁做进火等㊂有的围屋建造时间持续数十年,材料讲究结实耐用和就地取材,楼面用木,瓦面用小青瓦㊂(2)建筑特征㊂赣南客家围屋除围龙屋因建造时代较晚,和平环境建筑无需突出防御性能,而是追求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外,村围及赣南围屋均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㊂从赣南围屋的起源学说即可见一斑:一是东汉坞堡说,认为赣南围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是北方防御性建筑庄园的延续;[3]二是当地起源说,认为赣南围屋的起源不必跨越千里,追寻千年溯其源头,而应当是赣南当地长期动荡的局势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造就的㊂[3]从赣南地区的山水环境和明清时期匪乱㊁宗族械斗不断看,显然后者更具有说服力,但二者均强调了赣南围屋的起源是基于防御功能的需要才产生的㊂赣南围屋一般高三层,少量达四层,四角建炮楼,一㊁二层不开窗,仅留枪眼,墙宽基深,外墙厚达0.8米~1.5米㊂有土夯㊁石砌等形式,也有内砌土砖㊁外墙包青砖的做法,俗称 金包银 ㊂大门一般有三道门,第一道门是铁皮包门,增加坚固程度,又可防火攻,顶上还有灭火水道,廊道可跑马和运送弹药,屋顶布上三角铁钉,防御性能极为强悍㊂为了防御需要,赣南围屋一般建造在地势开阔处,占地大小不等,龙南市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栗园围(村围),45 288平方米,占地面积最小的是猫柜围,250平方米,武当田心围房间多达600多间㊂围内设有水井㊁仓库㊁厨房等生活设施和牲畜栏等,确保在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情况下,也能坚持战斗和生活一段较长的时间㊂20世纪30年代,中央红军在第三次反 围剿 战争胜利后,为肃清赤区内的反动武装,巩固革命根据地,持续开展大规模 打土围㊁拔白点 的军事行动㊂‘红色中华“报道:1931年12月26日,古石坑土围被红九师攻下;27日㊁29日㊁30日接连攻下翰林头一带3座土围㊂①1932年1月21日,攻下上堡土围;②2月15日,击溃梧桐土围;③2月28日,攻下丁陂土围,3月3日,攻下崖背土围;④3月15日,赖村附近两个土围被红军围攻⑤ 因为土围墙厚基宽,设有防御设施,红军攻打土围并非一帆风顺, (宁都)赖村那个土围子,一军团去打过,我们三军团也去打过,打了好多次也没有打开㊂因为围墙筑得很高,有几尺厚,我们的子弹打不进去㊂而他们在墙上挖有枪眼,打出来很厉害㊂我们无掩护,又无炮弹,土围子的周围又都是水田,挖不得坑道㊂所以,攻了好多次也没有攻下来㊂ [4]于都上宝土围,红三军第九师经近一个月才攻克㊂[5]1933年7月,国民党攻打安远尊三围时,则异常艰难㊂当时,国民党军陈济棠部44师两个主力团,对驻守在安远县尊三围的赤卫队展开围攻,完全切断了围屋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共攻打了40天,并动用了十余架次飞机,才攻破围屋㊂气得国民党部队在围破之日,将整座围屋都挖平了㊂[2]赣南客家围屋另一个特点是以祠堂为中心,整栋建筑向两边延伸,左右对称,体现客家人崇宗敬祖的传统和意识㊂祠堂内部雕梁画栋,牌匾楹联众多,门窗精雕细刻,讲究艺术和礼制㊂(三)围屋与客家文化1.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㊂客家人非常重视四时八节和人生礼俗,每逢春节㊁元宵㊁清明㊁端午㊁中元㊁中秋㊁重阳㊁小年等传统节日,围屋里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㊂活动形式有香火龙㊁舞狮㊁采茶戏㊁三角班㊁祭祖㊁敬神等㊂客家人从出生至死去,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礼俗㊁成年礼俗㊁寿诞礼俗㊁婚嫁礼俗和丧葬礼俗,内容丰富㊂以生育礼俗和婚嫁礼俗为例:从怀孕至生产育儿,有看孕妇㊁洗三朝㊁测八字㊁安名㊁拜契母㊁做满月㊁过百日㊁过周㊁添丁上族谱等;结婚要经历说媒㊁合八字㊁察家㊁定日子㊁讲三金㊁过聘礼㊁行嫁哭嫁㊁送嫁㊁拜堂㊁回门等㊂围屋就是一个民俗活动的展演空间和大型舞台,各种传统客家文化轮番上演㊂2.围屋与客家民间信仰㊂历史上,赣闽粤边区93第2期钟庆禄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①②③④⑤‘红色中华“,1932年1月30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1月27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2月24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3月9日,内部发行㊂‘红色中华“,1932年3月16日,内部发行㊂山深林茂,河流密布,瘴气弥漫,旱涝频发,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形成了丰富的民间信仰㊂ 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建设家园 客家人还将希望寄托于各种冥冥神力,于是各路神灵很自然地成为他们的心理寄托,以鬼神崇拜为中心,以驱邪去疫㊁保丰收㊁求平安为主要目的的民间信仰活动便成为客家人的共同需要,并内化成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㊂ [6]围屋的核心建筑是祠堂,故祖先崇拜最常见㊂祠堂里安放着祖先的灵牌,逢初一㊁十五要向祖先进香,生育男丁㊁考取功名等要向祖先报告,死后也要魂归祠堂㊂客家人在围屋崇拜的神明还有社公㊁观音㊁门神㊁灶神㊁财神等,也信仰风水㊂以社公为例,客家人一般在村子周边或路口选择一棵古树作为社公树,可以是樟树㊁柏树㊁榕树㊁杉树㊁松树㊁枫树等,树下建小庙,供奉社公,祈福消灾㊂但建有围屋的地方,一般比较动乱,为安全计,客家人将原本位于村口的社公移至围内祀拜,将之安放于围屋门后㊂3.围屋与客家宗族文化㊂赣南围屋集 家 祠 堡 于一体,为聚族而居的客家人带来强烈的安全感㊂同时,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为客家人崇宗敬祖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㊂客家先民筚路蓝缕㊁辗转千里来到赣闽粤边区定居,一方面有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另一方面又长期面临与当地土著,以及其他宗族之间的激烈竞争与斗争,加之时局不稳㊁地处边界,官府治理鞭长莫及,常有匪患,故形成了强烈的宗族意识㊂祠堂位于围屋正中,是祭祀祖先和公共议事的场所,安放有祖灵㊁悬挂有各种牌匾和楹联,祠堂前竖有许多旗杆石等㊂举凡祭拜祖灵㊁推选族长㊁修建祠堂㊁续修族谱㊁购置族产㊁施行族规㊁商议械斗㊁议定婚嫁㊁举办宴席等活动,都在祠堂内举行,无形中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宗族文化㊂故客家人讲究礼制,崇文重教,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㊂二、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环境变迁赣南客家围屋最初是因时代动乱,需要防匪㊁防盗㊁防野兽,以及在族群冲突㊁宗族械斗中以求自保而建设的,但在和平年代便无建围需求,故新中国成立后便停建了㊂因此,现存多数围屋都有百年以上或接近百年的历史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建设提速,围屋及其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㊂(一)人去围空,年久失修的围屋赣南围屋一㊁二层不开窗,以及四面合围㊁墙体过厚的设计,严重影响了采光和通风,降低了居住的舒适度㊂同时,围内人畜共居,私密性能不强等原因,造成人们在和平年代的居住意愿并不强烈㊂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现代居住理念的影响,围内客家人开始陆续迁出围屋另择新居㊂20世纪90年,万幼楠调查围屋时,发现龙南武当一座围屋住了5个生产队,居民有500余人,安远东升围也有居民300余人,想拍一张无人的围屋照片都很困难㊂①现今这些围屋大部分已无人居住或剩下老人居住,一般用于堆放杂物㊂年久失修,遇有疾风或猫鸟上房,瓦面走位,雨水浸浊,白蚁横行,梁木朽断,墙体坍塌,若不及时维修,便面临自然消失的危险㊂比如,定南县围屋大多采用生土㊁土砖㊁三合土等建造,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保存现状不容乐观㊂同时,围屋有价值的牌匾㊁木构件㊁石构件等时遭盗卖,周边的风水林㊁附属设施等也遭破坏,围屋的价值慢慢流失㊂(二)拆围建新,难以恢复的传统风貌客家人崇信风水,建坟造屋㊁修桥筑路都会请风水先生择址或择定吉日吉时㊂围屋的建造场地,一般有平坦㊁开阔㊁风水好等特点,少不了风水师的指点勘察㊂随着人们搬离围屋,一般就近新建,造成现代建筑与传统围屋犬牙交错的局面,有的甚至完全被现代建筑包围,严重破坏了围屋周边的原始风貌㊂有些宅基地紧张的村子,受 一户一宅 政策的影响,拆旧建新,局部拆除或全部拆除围屋,将现代建筑建在围屋原址之上㊂有些村围,围内现代建筑林立,为了运送建筑材料和车辆进出,村围被拆成残垣断壁㊂有些村民有意保护围屋,但因维修资金大,又缺乏传统建筑材料或工艺技术,而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去维修,结果在维修中破坏㊂比如,围屋祠堂里的立柱和大梁,现在很难购买到大木,为防止坍塌,村民便用钢金水泥柱代替,有的瓦面直接使用水泥瓦或琉璃瓦代替传统的小青瓦㊂(三)文化转场,逐渐式微的围屋文化广义文化由物质文化㊁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构成㊂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其价值超越了原有的居住和防御功能,综合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等,具有丰富04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①报告人:万幼楠,原赣州市文物局书记㊁文博研究员㊁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库专家㊂的文化内涵,包括围屋建造材料㊁结构布局㊁营造技艺㊁装饰工艺㊁居住习俗㊁社会关系㊁经济生活㊁风水信仰㊁伦理道德等㊂围屋文化的生存空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不断受到挤压,逐渐式微㊂现今,宽敞明亮的现代建筑取代了古老的围屋,传统的建筑材料㊁营造技术㊁工匠艺人难觅,围屋的物质文化首先遭遇危机㊂改革开放后,原本热闹的围屋遭弃,多数一片荒芜㊁败落,杂草丛生,破败不堪,濒临倒塌,面临消失㊂除婚丧嫁娶还偶尔在围屋祠堂举行仪式外,客家传统民俗文化纷纷转场,另寻展演空间㊂走出围屋的客家人,时间日久,对待围屋的感情和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对待围屋的态度越发冷淡㊂三、赣南客家围屋生态的保护与传承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主张从人㊁自然㊁社会㊁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㊁发展的规律㊂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涉及自然生态㊁社会生态㊁文化生态三个层面㊂(一)围屋本体与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现存的493座赣南客家围屋中,截至2020年12月,共有69座围屋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占比14%㊂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座,分别是安远县1处东升围,龙南市2处3座关西新围㊁燕翼围㊁乌石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另有一批围屋被列入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㊂这些文保单位一般得到较好的维修保护,但其他围屋则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㊂政府注意到围屋消失的隐患后,开始了积极的保护行动,其中2017年的抢救性保护工程是目前最大规模的围屋修缮工程㊂2017年,赣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实施方案“,实施赣南围屋三年(2017~2019)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约5亿元,对113座客家围屋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一批体量较大㊁保护价值较高的围屋得到及时维修保护㊂对围屋本体进行保护是不够的㊂围屋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修建时间长达数年至数十年㊂建造者一般财力雄厚,如建造关西新围的徐老四,是个有名的木材商人,生意做到苏州㊁扬州,另在赣州㊁信丰㊁龙南等地经营钱庄㊁当铺㊂[7]安远恒豫围的建造者父子两代人共修建了恒豫围㊁桐封围㊁任木围和苍木围4个围屋㊂他们在建造围屋时,既讲究风水,又重视周边环境的营造,追求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㊂因此,围屋选址一般是风水宝地,周边有山有水,自然景观优美㊂2019年3月1日,‘赣南客家围屋保护条例“正式施行㊂该条例不仅将赣南客家围屋分类进行保护,明确了政府㊁所有人㊁使用人等各方职责,以及维修资金来源㊁合理利用方式和违法破坏责任追究等,同时也将围屋周边环境一并纳入了保护范围㊂围屋周边的风水林㊁水源和自然景观等禁止破坏,周边也不得建设污染围屋及其环境的设施㊂(二)围屋利用与社会生态的保护赣南客家围屋面临的危机与失落处境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时代发展引起社会变革的结果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徙至城市居住生活,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遭遇了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传统建筑的围屋也不例外㊂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支持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㊂赣南客家围屋作为规模宠大且独特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价值㊂许多地方对围屋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有益尝试,纷纷推出 围屋+文化 ,打造村史馆㊁民俗馆㊁博物馆㊁文化创意馆和非遗传习所; 围屋+旅游 开发民宿㊁酒店㊁田园景点㊁民俗村等,推进乡村旅游与振兴㊂比如,龙南市围绕围屋,形成一条 建筑文化关西新围 宗祠文化西昌围 生产队文化佛仔围 酒文化渔仔潭围 农耕文化隘背围 官宦文化栗园围 旅游精品线路㊂安远县东生围围屋群㊁全南县雅溪村围屋群㊁定南县黄砂口村围屋群均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㊂这些尝试,为赣南围屋带来了人气和生机,重新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关西围屋群㊁东生围屋群㊁雅溪围屋群建成了国家4A旅游景区,社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㊂(三)非遗传承与文化生态的保护赣南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截至2020年12月,赣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㊁省级108项㊁市级220项㊁县级724项,[8]全面含盖了国家非遗名录的所有类别㊂其中,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另有客家擂茶㊁客家匾额㊁客家服饰㊁客家山歌㊁赣南采茶戏㊁客家古文等一批与围屋紧密相关的客家文化遗产被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㊂2013年1月,国家批准设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试验区,14第2期钟庆禄赣南客家围屋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定南县虎形围(全方位介绍)

定南县虎形围(全方位介绍)

定南县虎形围一、围屋里的一朵奇葩客家围屋,作为客家先民的居住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赣南众多的客家围屋中,虎形围是唯一采用肖形构思的围屋。

“虎形围屋”位于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方屋排,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围屋外呈方形,前宽40米,纵深33米,面积132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背靠虎形龙脉青山,整个围屋的建筑造形也为昂首坐视的虎形,大门亦被塑造成虎头形状,因此得名“虎形围”。

虎形围如一座虎虎生威的坐山虎,整体围屋为虎身,后立面的中位碉楼肖形为虎爪,大门为虎头形状(据说虎头可以辟邪),门是虎口,左右两圆窗是虎眼,门额是虎鼻,灰塑门罩为虎耳,这一个个的文化元素将威猛的肖形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内结构合理严密,通风干爽自然,采光科学讲究,四季冬暖夏凉,是集客家先人智慧、勇敢、审美理念、艺术观点于一体的建筑杰作。

据资料记载,围屋的主人方氏由明洪武年间从信丰县迁入,后繁衍千余人,为一方旺族。

明朝末年,置地于周围的虎形山下。

到了清乾隆初期,请来当地著名风水先生赖布衣第十三世孙赖名山设计,图纸设计好后,因技术过于复杂,一直无人能建,直到乾隆后期才建成现在这样的围屋。

史料介绍:虎形围比龙南关西围早建20多年,而龙南关西围的始建者徐氏原是虎形围始建者方氏的管家,虎形围建成后,他受到启发,回到龙南做生意成了财主以后建成了如今的关西围。

二、独特的文化魅力虎形围后靠虎形山,面朝天际轮廓秀美的笔架山,近有小溪缠绕,远有良田百亩。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围屋的朝向只能依就后龙山布局,但如此一来,围屋中轴线朝向的远山景观并不十分完美。

为此,围屋的设计师在建造大门时将大门的轴线与外墙的垂线错开偏东5度左右,使得大门的轴线正对笔架山的主峰,再加上“日灿庭辉”的门楣予以点缀,形成完美的景观效果。

也许是肖像虎形过于雄威,有重武轻文之嫌,围屋的主人在若干年之后,又加建了一座院门,将院门朝向东方,一则取门楣上自铭的“常临光耀”之意,二则使院门的轴线朝向了远方视野中的最高峰,期望人文昌盛。

客家围屋解析

客家围屋解析

Ab t a t Ha k n l s d Ho s ,as n w s t e o e tlc s e s a k n fl i g b i i g o e y t e s r c : k a E c o e u e lo k o n a h r n a a t ,i i d o v n u l n wn d b h i l i d Ha k e p e f au e y i e e s b l y h k a E c o e u e r i l it b td i a .Mi k a p o l e t r d b t d f n e a i t .T e Ha k n l s d Ho s sa e man y d sr u e n G n s i i n a d Yu r v n e .wi it r f h n r d fy a s a e n i v si ai n o e Ha k co e u e n e P o ic s t a h so y o u d e s o e .B s d o n e t t ft k a En l s d Ho s s h r g o h o i ,t i at l n l z st e Ha k n l s d Ho s s fo a p c s o s d f i o n ae o z t n i— n st h s ri e a ay e h k a E c o e u e r m s e t fi e i t n a d c t g r a i ,h s e c t n i i o t r a a s sa d g o r p i a it b t n a c i c u a e t r s a d s u t r e t r s o i l u e n e g a h c d sr u i , h t t r lfa u e n t c u a f a u e . c c l i o r e r l Ke r s a k n l s d h u e d f i o c t g z t n; i o ia a s s g o a h c it b t n; c i y wo d :h k a e c o e o s ; e i t n; ae o ai h s r lc u e ; e g p ia d sr u i a h ・ n i o t c r l i o r t cu a e t r s sr cu a e t r s e t r l au e ; t t r l au e f u f

客家围屋文化的现存问题和保护 (2)

客家围屋文化的现存问题和保护 (2)

赣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1学期《文化地理学》课程论文行政班级__2009级地理科学班学号090204065 姓名周瑜选课班级2009级地理科学班任课教师陈永林成绩______客家围屋文化的现存问题和保护——以江西龙南客家围屋为例摘要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仅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

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现以最具有代表的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及杨村乌石围为例,谈谈它们的现存问题及保护。

关键词客家围屋客家文化客家人龙南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杨村乌石围1 龙南典型客家围屋概况1.1 关西新围位于县城东15公里关西镇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

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

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1.2 杨村燕翼围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320多年,为杨村赖福之所建。

燕翼围高14.3米,墙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笔直矗立,如千仞陡壁。

墙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

进围内须经过唯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莫想进来。

燕翼围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防御得当,打起仗来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筑,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2023年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精选13篇)

2023年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精选13篇)

2023年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精选13篇)2023年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篇1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

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

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

据《淮南子》载,秦始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雎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

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

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

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2023年江西赣南客家围屋的导游词篇2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江上游。

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

赣州市总面积479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居住有汉、回、壮、舍等16个民族。

它扼守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秦汉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人城。

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与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

赣南客家围屋传统聚落:江西全南大岳村空间解析

赣南客家围屋传统聚落:江西全南大岳村空间解析

892019年第3期第35卷1村落概况客家乡村聚落景观丰富多彩,聚落建筑形式多样。

客家先民在赣南,尤其是在“三南地区”(全南、龙南和定南三县)创造了一种主要的居住建筑形式——客家围屋。

全南县现存各式围屋30余座,其中大岳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大吉山镇)就有3座具有代表性的围屋。

2017年8月大岳村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2018年4月大岳村入选 “江西省百个最具乡愁村庄”。

大岳村总面积约为1 506 hm 2,南接龙南县,西邻大吉山钨矿和坪头镇村,东毗马坑村,下辖22个自然村。

村域内有419乡道穿过,距离全南县县城约20多公里,区位交通十分便利(图1)。

2村落空间格局大岳村处于丘陵盆地之中,整体地势平坦。

村落东部和西部有两条溪水流经,由西南至东北形成两边襟带环绕的态势。

村落周围环绕着笔架山,有人赞其“银山仙井,笔架奇峰,不是五岳胜似五岳,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村落的中心是袁氏宗祠,历史上一个村小组就是一个族系,同住一个围屋。

随着时代的发展,围绕着围屋和新建民宅形成聚落组团,同时每个村小组以自己族系的祠堂为中心发展,整体形成了以宗祠为中心的组团分散式的聚落空间。

上海市设计学Ⅳ高峰学科资助项目,编号DA18301江西全南大岳村空间解析赣南客家围屋传统聚落:[作者简介]姚子刚,博士,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规划系副教授。

邓 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阙晨曦,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庞 艳,通讯作者,上海同增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图1 区位图图2 象龙围实景图90聚 落 寻 踪赣南客家围屋传统聚落:江西全南大岳村空间解析3 围屋建筑特色大岳村现存3座围屋,分别为墩叙围、象龙围和江东围(图2,图3),它们是由袁氏第三十九代的三兄弟所建。

这三座围屋均属于“厅屋组合式”,即在“口字”形的围屋内还有“府第式”建筑。

围屋四面外墙体用河卵石砌筑,墙体厚约50 cm。

围屋内的建筑均为2层土木结构。

中国建筑史概论——关于客家围屋

中国建筑史概论——关于客家围屋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 围楼或围屋.。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 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客家围屋
历史起源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 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 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 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 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 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 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 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 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 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 最多有一个 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 空间,这便是“祖堂” (或“祠堂”),祖 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 必位于中轴线上,这 是人们举行重要礼仪 活动的公共场所,也 是维持宗族血缘关系 的纽带,每年都要定 时在此举行隆重的敬 宗祭祖活动。
围内实行族长管理,统一 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 排水、纠纷等事宜。围民 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 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 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 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 体。 围屋的日常管理非常 严格,许多大围都立有公 约。 每座围屋一般都设有 “围门厅”,这是围民们 最爱聚集和休闲的地方。 因为门厅不仅光线好、通 风好,且还是进出围门的 哨口,因此,它成了围民 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
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 式有两种: 一:砖瓦结构。外墙砌火砖,内墙砌土砖,中间灌砂浆。 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 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 的土楼。
围屋不论大小,大门前都有一块禾坪和 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 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 火、防旱等作用。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

赣南客家民居建筑装饰艺术论摘要:客家围屋建筑是一种民居文化载体,它的构造艺术和装饰艺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

客家围屋之建筑装饰艺术,无论是传统的石雕、砖雕还是木雕,都给人以淳朴自然的美感,形成高雅的艺术格调。

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特别是围屋建筑中体现出的和谐人居文化,仍值得后人挖掘、借鉴,并加以发展。

关键词:客家民居;围屋;建筑装饰;艺术客家围屋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着深刻的内容。

[1]江西赣南至今仍保存着600多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等地,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其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

赣南围屋建筑中保留着许多雕刻精美的石柱、础、梁、门、窗、墙、檐,它们以其别具一格的风貌表现了中国民间和民族建筑文化的生命底蕴,也以民间民居的身份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

客家民居内部那些古朴典雅、品种繁多并具有深刻文化艺术内涵的装饰纹样,更是彰显了客家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精粹。

[2]1客家围屋古朴自然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客家围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篇。

赣南客家民居强调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随山而居;种类除土围楼、围龙屋外,一字楼、列杠楼、府第式、山寨式、四角楼、混合楼等均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3]客家民居建筑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它不仅反映在其构成的阶段式中轴对称形式美,而且其内部装饰物件更是精美绝伦。

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中,让人真实感受到客家民居装饰在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和异域文化、本土文化达成一种亲合、和谐和交融,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生活为源”的鲜明的客家民居装饰艺术。

生活是客家民居装饰艺术之源。

赣南客家民居建造装饰艺术体现了客家民系居住文化的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充分显示出客家文化艺术的深厚精湛以及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众多的赣南客家围屋内,到处有雕琢精美的装饰物,有色泽艳丽的廊图壁画,显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筑工艺,漾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特点和文化
摘 要:围绕赣南客家围屋独有的特征;展示赣南客家围屋丰富
多彩的建筑形态和特色。赣南文化的缩影——客家围屋,承载了千
百年优秀的赣南客家文化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客家围屋;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226-01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
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
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围屋是闽、赣、粤等客家人祖先聚居形成
的建筑形式,也是赣南客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珍贵遗产。
一、赣南客家围屋概述
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
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赣南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
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
观,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
史上的奇迹。
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
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
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
均属全国之最,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考察观光、寻根问祖的热点。
二、围屋建筑结构与功能
(一)围屋的建筑结构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1米左右的炮楼
(碉堡),外墙厚0.8~1.5米。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
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
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门
一般为一孔,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和“国”字形
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此数量较少,规
模也较少;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
建筑,小者或一明二暗,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的厅屋组
合式民居,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围屋外墙体多采用俗称为“金包
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
墙体则用土坯或夯土垒筑;也有的外墙用三合土垒筑而成,即用石
灰、黄泥和沙,或石灰、黄泥和鹅卵石相拌筑墙,有的还掺入桐油、
红糖、糯米浆等粘性物。此种围屋墙体的坚韧耐久性毫不逊色于钢
筋混凝土墙。
(二)围屋的防御功能
它的外墙厚1至3米,高三、四层约10至15米,四角向外凸出
建有炮楼;炮楼和四周围墙均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围屋一层作厨
房、柴草间、牛猪栏;二、三层为贮藏室和寝室;四楼即顶层楼是
战略用房,既不住人也不置放杂物,且间间有门连通;其走马楼上
下环行四通八达。一座围屋一般只有一扇外门供进出(个别大围如
龙南关西围有两扇外门)。此门是整个围屋的安危所在,故门墙特
别加厚,门框亦为巨石制成,并备有横竖栅栏杆,以防不测。厚实
的门板包以铁皮,有粗实门杆。板门后大多还有一道闸门,闸门之
后还有一重便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有水漏。如门一旦被攻破,
可从两侧和炮楼予以夹击,还可以在通往围屋内一道道巷门窄路途
中阻击。围屋中还掘有水井,设有专门囤积粮草的仓库,其它生活
设施也一应俱全。一旦有事,紧闭外门,可以坚守1~2个月之久。
三、围屋建造的艺术与文化
(一)围屋建造的艺术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民居,但因建围者均是富商巨室或
地方名绅,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
难攻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
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
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
的脸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
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产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
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
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
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祖位所在,其上
按传统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彻上露明。梁架制作精美,
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
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近徽雕;
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棂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
花棂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
往四面题刻对联,柱础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此外,围内用卵石
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有艺术特色。
(二)围屋建造的文化
围屋是“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
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内人相见,互以宗亲
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维持着极强的“血缘性”,保存着较为完好
的“宗族文化”。
围内实行族长管理,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
等事宜。围民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
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每一座围屋都
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这便是“祖堂”(或“祠堂”),
祖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必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举行重要礼仪
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每年都要定时在
此举行隆重的敬宗祭祖活动。每座围屋一般都设有“围门厅”,这
是围民们最爱聚集和休闲的地方。门厅两边多固定设有长凳或树
筒、石敦等以备坐,几乎任何时候走访围屋,尤其夏天,这里都会
有人在谈天说地或闲坐。此外为了满足围民们信仰的需要,围屋内
还设有“社官庙”,把“土地伯公”请进了围屋。即使在长困久围
时,也不忘向神明祈祷保佑平安之事。
四、结语
总之,每一座围屋都是民间文化的“宝库”!看了围屋,就像读
了一本建筑教科书,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得到许多启发,这种感觉
犹如日本人初看古罗马建筑一样。罗马建筑影响了整个欧美建筑,
赣南围屋是“东方的罗马”。
参考文献:
[1]黄崇岳,杨耀林.客家围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3]邱恒兴.客家人与客家文化[m].商务印书馆,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