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理解练作业资料锦及答案解析

出师表理解练作业资料锦及答案解析
出师表理解练作业资料锦及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练习题集锦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皆刑.其长吏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使内外异.法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渔人甚异.之

E. 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_________________,“外”指;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5.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_____________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

(二)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使内外异法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7.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后值倾覆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9.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不应该______ 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10.笫3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请分别用四字成语回答。

(三)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臣本布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④深入不毛

..

12.下列各句中“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第2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

15.文段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

16.从这两段看,“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

(四)(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

(3)其谁可而为.之()(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19.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用原文回答)

20.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五)(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奸凶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

..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2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六)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文

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25.解释下列短语。

(1)简拔:(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4)名显诸侯

2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7.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

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

(七)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任务)

B、临表涕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策之.不以其道

3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31、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八)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B.亲贤臣,远小人/有朋自远方来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4.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

3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九)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答:

3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

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答:

40.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答: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十)[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____________

4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4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十一)【甲】臣本布衣……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选自《智囊》)

【注】①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4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深入不毛

..(2)韩信始为布衣

..

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信钓于.城下

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吾必有以.重报母

C.韩信始为.布衣时不为.具食

D.奉命于危难之.间人多厌之.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信既贵,酬以千金。

49.韩信和诸葛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们还可以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

50. 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出师表》复习要点

一、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

严明赏罚的语句是:

....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出师表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出师表》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中道崩殂 ..(。崩,。殂,) 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这里是“”的意思) 3、追.先帝之殊遇 ..()(,) 4、以光.先帝() 5、恢弘 ..志士之气(动词,。也作“恢宏”) 6陟罚臧否(陟,。臧,。否,。) 7、付.有司论其刑.赏(,)() 8、以昭.陛下平明 ..之理.(昭,。)(平,公平。明,明察。)(理.) 9、简拔 ..以遗.陛下()() 10先帝不以臣卑鄙 ..(,) 11、猥.自枉屈 ..(辱,这里是的意思)() 12、由是感激 ..()..() 13、遂许先帝以驱驰 14、斟酌损益 ..(损,。益,) 15、咨诹.善道() 二.一词多义: 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 为:俱为一体(判断动词,)举宠为督(动词,) 能:先帝称之曰能()必能使行阵和睦() 道:中道崩殂()咨诹善道() 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译: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译: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

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译: 10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四课文理解 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写出相应的句子。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7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8、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9《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指标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10、下面是杜甫的一首七律《蜀相》,诗中哪些句子的意思与文章意思是一致的?请把它摘录到横线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1、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2分)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2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4课 出师表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三.分析: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献出)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9、选文[乙]具体说明了选文[甲]中的哪句话(用原文回答)?并简要概括选文[乙]的内容。(2分) 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夙夜忧叹夙夜:庶竭驽钝驽钝: 属以后事属:若嗣子可辅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最正确的一种是()(2分)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13、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只谈一点即可)(3分) _ 参考答案: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受遗诏。 10、①早晚②比喻才能平庸③通“嘱”,托付④辅助,协助 11、①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12、B13、略(示例: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出师表》试卷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训练题 一、文学常识 1、作者:是三国国、。字,号 ,谥号,后世称其为。 2、表:。 二、给加点字注音 妄自菲.( )薄崩殂.( ) 陟.()罚臧否.() 性行.()淑均长.()史猥.()咨诹.()善道 三、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通,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 四、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今: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今: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今: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今: 五、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2)深追先帝遗(yí)诏() 2、效(1)恐托付不效。()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六、重点词语解释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当奖帅 ..三军() 3、臣本布衣 ..:() 4、躬.耕于南阳() 5、后值倾覆 ...值:()倾覆:()6、以光.先帝遗德() 7、恢弘 ..志士之气() 8、引喻失义.() 9、宫中府中 ....宫中:()府中:()10、论其刑.赏()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开张圣听 ..() 12、陟.()罚.()臧.()否.() 13、夙夜 ..忧叹() 14、庶竭驽钝 ..() 15、攘除 ..奸凶() 16、以彰.其咎() 17、则责攸之、依、允等之慢.() 18、以咨诹 ..善道() 19、察纳雅言 ..() 2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21、作奸犯 ...科.() 22、猥.自枉屈() 七、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 * 。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 。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 是:。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②;③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一)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其谁可而为之()(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C.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9.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三)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

(完整版)《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出师表》练习 (一)、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殂()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2)悉以咨.之:______ (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内容预览: 24、《出师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出师表》》答案

《出师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疏漏。)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二)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古义:时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 ..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张营业) 3.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批评今义:表示否定) 5.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指品质恶劣) 6. 庶.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7.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8.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三)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 恢弘 ..志气之气:形容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3.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4.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四)一词多义 1. 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所以: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的)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3.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连词,表原因,因此) 受命以来(连词,表顺承,而)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此皆良实(“皆”表判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表 判断) 2.倒装句 (1)苟全性命于乱世(介宾结构后置,即“于乱世苟全性命”)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宾结构后置,即“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三.文章主旨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四. 课内精读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凋敝),此诚(确实)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懈怠)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出师表》《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6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后值倾覆:()(2)遂许先帝以驱驰:()(3)静以修身:()(4)悲守穷庐:()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2分)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选自《隆中对》)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躬:(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4)此人可就见就: (5)挟天子而令诸侯挟:(6)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夙夜:(7)斟酌损益损:(8)临表涕零零: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B. 北定中原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2016秋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4课《出师表》练习题

初三语文 24 出师表随堂练习 课前预习 (一)基础字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中道崩殂() 裨补阙漏() 以塞忠谏( ) 行阵与睦() 以彰其咎()妄自菲薄( ) 陟罚臧否() 以遗陛下()攘除奸凶( ) 庶竭驽钝()猥自枉屈()斟酌损益() 咨诹善道()夙夜忧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 以遗陛下()悉以咨之() 猥自枉屈() 斟酌损益() 咨诹善道() 以彰其咎() 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3、《出师表》作者就是________(时代)政治家________(姓名)。 4、文中的“臣"就是指,“先帝”指,“陛下"指。 5、表就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就是,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就是陈述自己的愿 望,请求与对某些问题的瞧法,常用议论、记叙与抒情.就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 的一篇表文。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__ ______? 6、《出师表》中的成语有: 7、关于刘禅的著名典故:。 (二)古今词义 开张古义:今义: 痛恨古义: 今义: 布衣古义: 今义: 卑鄙古义:今义: 感激古义: 今义:

(三)通假字 必能禆补阙漏,有所广益。“”通“”,。 (四)一词多义 实词: 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 遗:光先帝遗.德简拔以遗.陛下 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虚词: 以:⑴以光先帝遗德( )⑵就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⑶愚以为宫中之事()⑷先帝不以臣卑鄙() ⑸咨臣以当世之事()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于: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 ⑶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⑷还于旧都( ) 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⑵欲报之于陛下也( ) ⑶先帝称之曰能( )⑷愿陛下亲之信之( ) (五)形容词的活用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恢宏志士之气③亲贤臣,远小人 ④此皆良实 当堂训练 第一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划分句子节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二、翻译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课文。 1、文中“先帝”指________,“陛下”指________,“天下三分"指天下分 裂为_____、_____、_____三国.

出师表阅读以及答案

出师表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咨诹善道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彰其咎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降低身份(2)询问(3)表明,显扬(4)……的原因 2.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 3.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意对即可)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重点语句翻译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别厚待,想报答给陛下啊。 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1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怪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4.《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 *遂许先帝以驱驰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

有关《出师表》阅读理解及答案

有关《出师表》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9~13习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允,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仰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2)悉以咨之:______(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C.立闻亮卒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泰》)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答复)(3分) 参考答案: 9(1)忠实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 10.B 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允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出师表》对比阅读及答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侍中、…………,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其谁可而为之()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 ____ _ ____________;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甲、先帝知臣谨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校本作业本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出师表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2)裨.补阙漏() (3)行.阵和睦()(4)以彰其咎.() (5)陟罚臧否.()(6)以遗.陛下() (7)庶.竭驽钝()(8)猥.自枉屈() (9)咨诹.善道()(10)夙.夜忧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2)引喻失义.() (3)猥.自枉屈()(4)斟酌损益.() (5)咨诹.善道()(6)以彰.其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 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一致。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4)《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5)《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6)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下面四组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是() A.帝感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C.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弛然而.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6-9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以遗.陛下( ) 悉以咨.之(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贤臣,远小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悉.以咨之 9.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 (1)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_________”这一成语。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__________。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_____________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3)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__________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10-14题。

《出师表》及答案

《出师表》练习及答案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译文: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21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22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咨:(询问)(2)夙:(早上)(3)攘除:(排除,铲除)(4)损:(减少)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1、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12、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1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秋(时)报(报答)光(发扬光大)塞(阻塞、堵塞) 12“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13翻译“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发扬扩大忠志之士的气节。 14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48、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C)(1分) A、苟全 /性命于乱世 B、先帝不 /以臣卑鄙 C、受任 /于败军之际 D、至于斟酌 /损益 50、“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