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课程参考文献

体育史课程参考文献
体育史课程参考文献

《体育史》课程参考文献

第一章原始体育

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一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屈瑞,项目起源,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4.崔乐权,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原始体育形态——中国原始体育论纲,广西民族研究,1994(1)

5.李超荣,石球的研究,文物季刊,1994(1)

6.王人恩,从甘蝇、逢蒙、飞卫、纪昌通考看古代神话与原始体育的关系,体育文史,1994(5)

7.马志忠、杨凤林,从沧源崖画谈原始体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1)

8.吕利平,等,略论体育文化的起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2002(1)

9.游戏,维基百科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wiki/%E6%B8%B8%E6%88%8F(免费注册)10.董虫草,席勒的两种游戏理论及其合理性分析,成言艺术(电子期刊),第22期2004年12月号,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no22/document3.htm

董虫草,胡伊青加的游戏理论,成言艺术(电子期刊),第22期2004年12月号,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no22/document4.htm

第二章不同特色体育文化区域的形成

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2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第15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史(第2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林大雄,失落的文明——玛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或[美]西.G.莫莱,全景玛雅,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2003

5.范梦,东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6.在线阅读,古代东方史,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program/data/4.ppt

第三章古代中国体育

1.李季芳,等,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任海,中国古代体育,商务印书馆,1996

4.谭华,超越生命的智慧——长寿思想与中国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5.徐炳生,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

6.张永军,《管子》健身养生观探析,管子学刊,2000(4)

7.杨文轩,等,孔子体育思想探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

8.郑志坚,《黄帝内经》养生保健观初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3期

9.韩晓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志-心-气”关系初探,香港人文哲学会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hk/~hkshp/humanities/ph109-02.txt

10.养生主(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

11.武术健身(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

第四章古希腊罗马体育

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3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2.(德)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王邵励,泛希腊节庆与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以“奥林匹亚节”为中心的分析,东北师

大历史学硕士论文,2004

4.房晓伟,古希腊奥运会衰落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潜在危机的启示,东北师大体育人文社

会学硕士论文,2004

5.宋凯,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古希腊的体育观众及其行为研究,体育文史, 1996(5)

6.樊建模,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现象学研究,体育学刊,1997(1)

7.杨弢,等,希腊城邦制度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8.党凡义、邱君芳,古代奥运会衰落原因探析,体育文史, 2000(5)

9.陈支越,等,古希腊的社会经济与古奥运会,体育科技,2001(3)

10.王俊奇、饶绍振,奥林波斯宗教与古代奥运会的产生,体育与科学,2001(3)

11.孙葆丽,古代奥运会与妇女,体育文化导刊,2002(4)

12.李力研,体育:“培养人的勇敢”——亚里士多德体育思想解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5)

13.杨琦,古希腊体育对世界当代体育发展的贡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6)

14.杨弢,论文化对竞技体育的作用——以城邦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例,解放军体育学院学

报,2003(3)

15.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

16.古代奥运会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zhuanti/aoyun/

17.华奥星空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olympics/

第五章中世纪欧洲体育

1.颜绍泸,等,体育运动史(第五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杨文清. 源远流长的世界体育.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8月

3.[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第五篇第一章,第五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6月

4.李斌、蔡骐,都铎时期英国文化娱乐活动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5.彭小瑜,西方法制史上的决斗,光明日报网站,2000年7月14日,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01gmrb/2000-07/14/GB/07^18481^0^GMC4-110.htm

梁诚,现代足球运动起源自议,体育学刊,1997年第4期

第六章现代体育的兴起(15-17世纪)

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第五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9月

2.谭华.现代体育形成的前提条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11-8

3.岳志勇,学校体育兴起的背景与历史条件的比较[J].安徽体育科技,1998.314-15

4.曾世华,文艺复兴在体育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2)(增

刊)22-23

5.翟国范,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体育道德的发展[J]. 体育文史2001(1)

6.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1(4)

7.曾晓彬, 陈章顺,略论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2(6)

8.翟国范, 张林学西方体育哲学之道德嬗变,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9.李斌, 蔡骐,都铎时期英国文化娱乐活动述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第七章体育的课程化与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18世纪-1896)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体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相关词条)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2.瞿葆奎主编,朱家雄、陈玉林选编:《教育学文集?体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3.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斯宾塞,教育论,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5.谭华,近代各国体育立法的三次高潮,体育文史,1988:4

6.(美)约翰·卢卡姗,等,乡村城市化与体育商业化进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美国

体育的变革(连载),体育文史,1995(3)、(4)

7.杨正云,卢梭体育思想研究,体育学刊,1998(4)

8.李永智,近代世界体操两大派系的兴起与发展,洛阳师专学报,2000(2)

第八章现代体育的国际传播(1896-1945)

1.董众鸣,二十世纪体育方法的两次大突破,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

2.吴贻刚,科学训练演变的历史特征,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国科普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default.htm

4.诺贝特.米利耶,奥林匹克代表大会百年回顾,体育文史,1995(2)

5.西尔维·埃斯帕尼亚克,《奥林匹克评论》的诞生与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4. 12

6.陶里亚帝里,希腊对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连载),体育文史,1997(3-4)

7.皮·阿·皮洛扬,顾拜旦及其继承人的三大错误,国外体育动态,1997(1)

8.(英)马丁·波里,奥林匹克外交——英国政府与1940年奥运会申办,1994(2)

9.W·威尔逊,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历史的回顾,体育文史,1997(5)

10.郭宏,丁建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体育的商业化与产业趋势,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11.曹可强,刘新兰,英国体育政策的变迁,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

12.(日)大雄广明,学者笔下的日本近代体育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

13. 郭劲松,试论自然体育的历史教训,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

第九章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1840—1903)

1.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院出版社,1989

2.关文明,等,中国体育思想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东文史馆,1978

4.蔡扬武,上海的租界体育,体育文史,1995(2)

5.李权,我国开展近代体育运动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北京潞河中学,体育文史,

6.吕利平,等,我国近代洋操的引进及其影响,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 7.林伯原,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

8.王华倬,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9.中国基础教育网,体育与健康频道首页>理论空间>体育教育史话,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subject/sports/html/120501/20013/2001326_594.html

10.中国百年史,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lszl/y/yiming/zgbn/index.html

第十章中国体育的初步现代化(1904—1949)

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伪编译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苏肖晴,新民主主义体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华智,夙愿-董守义传,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7.中国基础教育网,体育与健康频道首页>理论空间>体育教育史话,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subject/sports/html/120501/20013/2001326_594.html

8.中国百年史,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lszl/y/yiming/zgbn/index.html

9.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index.asp

10.赵岳峰、郑志林,清末的体育会,浙江体育科学,2000(4)

11.马敬等,试论中国体育早期现代化与民族解放斗争,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2) 12.罗时铭,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时间考,体育文体导刊,2004(12)

13.谭华,试论近代中国体育观念的变迁,体育文史,1988(3)

14.谭华,体格-人格-国格—20世纪中国体育思潮的变迁,成都体院学报,1996(1) 15.谭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武术的进步,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1)

16.谭华,从自身人格完善到增强人民体质—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都体院学报,1993(4)

17.熊晓正,启蒙与重构:读《体育之研究》,体育科学,1997(5)

18.熊晓正,从“尚武教育”的张扬到“体育真义”的探讨,体育文史,1997(3)19.熊晓正,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体育文史,1997(4)

20.熊晓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的历史基础,体育文化导刊,1999(6)

21.张天白,中国体育协进会筹备成立始末,体育文史,1990(6)

22.吕玉军、伯亮,民国时期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历史档案,2001(4)

23.廖建林,社会变迁与近代体育的发展——对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历史考察,求索,2004(4)

24.郑志林,略论我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体育文史,1994(3)

25.昌沧,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连载),体育文史,1997(4-5)

26.赵戋华,论自然体育及其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史,1998(3)

27.郑俊武,邓星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史,1998(1) 28.邓星华,方万邦体育思想及其历史功绩,体育文史,1998(5)

29.周佳泉,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近现代体育(连载),1998(1-2)

30.王建台,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体育文史,1994(3)

第十一章当代世界体育的新发展(1945-1992)

1.吴文忠.比较体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6(民国75)。

2.熊斗寅.比较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比较体育编写组,比较体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5;

4.曲宗湖等,几个国家学校体育的比较,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12。

5.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6.王则珊.终身体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1。

7.任海、王庆伟等.国外大众体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贾文华等.苏联体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9.唐宏贵等,俄罗斯学校体育的新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10.何庆,关于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和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1.何元春等,国外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给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能够设置的启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3;

12.赵欧,中、日、德三国体育教学课的比较与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13.吴忠义等,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看其未来走向,西江大学学报,2002.2;14.左从现等,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在思考,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15.刘吉,我说体育——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机,体育文史,1999(3)16.郑春琴等,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5.3;17.任海,试析国际奥委会的民主化问题,体育与科学,1993年第1期

18.马铁,当今国际体坛的女性领导人国外体育动态,1995年第35期

19.沈其茜,国际大众体育和中国的全民健身运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20.谭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史,2000(5)

21.陈青,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文史,2000(1)

22.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23.曹景伟,萨马兰奇改革传统奥运模式的历史必然性及哲学思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3)

24.王庆伟,展更豪,全球化视野中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体育与科学,2002(4)。25.(俄)维·斯托尔博夫,俄罗斯学者论奥林匹克思想的变革,俄罗斯体育理论与实践,

杂志,国外体育动态,1995年第33期

26.W·威尔逊,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历史的回顾,体育文史,1997(6)。27.何振梁,国际奥委会的危机与改革,体育文史,1999(4)。

28.李大辉,国际奥委会面临的三个重大法律问题,体育文史,1996(2)。

29.面向21世纪的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国际大众体育信息,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9(5)。30.澳大利亚的体育促进计划.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8年第9期。31.韩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及体育设施促进计划,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7(15)。

32.陈琳译.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中新增“野外活动指导员”的培训状况.体育与健康,(日),1999年第2期。

33.新加坡的全民体育指标.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5年第1期。34.爱尔兰的大众体育活动.国外体育动态,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7年第3期。

35.国际大众体育组织机构的发展状况.国外体育科学,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9年第1期,总第57期。

36.中国大众体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

37.体育咨询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

38.10.中华体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e5666865.html,

第十二章当代体育的全球化与多元化(1992~2004)

1.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季浏,胡增荦编著,体育教育展望[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曲宗湖等主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专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4.黄亚玲、马国英,体育全球化的文化反思,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富兰克林·福尔,足球与全球化世界,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4。

6.张建华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体育与科学,2001(1)

7.钱娅艳等,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3 8.陈青,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体育文史,2000(1)

9.邓星华,体育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自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10.顾渊彦,战后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新动向,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11.面向21世纪的国际健康促进运动,国际大众体育信息,国家体委体科所编,1999(5)。

12.王健,中、澳初中体育课程方案比较,体育与科学,1999(4)

13.谭华,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体育合作,成都体院学报,1993(2)

14.谭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新华文摘,2001

15.谭华,学校体育: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文化导刊,2002(2)第十三章当代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49-1976)

1.林淑英,等,中国与前苏联东欧体育交往及其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000(6)

2.陈融,新中国体育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体育文史,1999(1)

3.熊晓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的历史基础,体育文化导刊,1999(6)

4.熊晓正,等,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文史,1997(5)

5.谭华,体格─人格─国格──20世纪中国体育价值观念的变迁,成都体院学报,1996(1)

6.谭华,从自身人格完善到增强人民体质—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都体院学

报,1993(4)

7.谭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与奥运战略思想基础的形成,四川体育科学,1994(4)

8.谭华,共和国体育史上的1952年,体育文化导刊,2002(3)

9.宋允清等,试析新中国成立后群众体育思想的发展进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0.陈俊钦,等,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体育科学,2000(5)

11.张艳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流变及大学体育课程演进的研究,东北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2.5.

12.邹时炎,我看学校体育卫生二十年,中国学校体育,1999(2)

13.张洪潭,体质论与技能论的矛盾论──百年学校体育主线索厘澄,体育与科学,2000(1)

14.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五十年(连载),中国学校体育,1999(5)、(6)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第十四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体育(1977-2004)

1.伍绍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005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谭华,新中国体育的重大转折—1978年以后体育界的三年调整,体育文史,1999(5)

5.冉学东,等,“群众体育”与“社会体育”——体育普及的两种不同形态,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3(4)

6.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7.陈融,析改革开放20年中国体育思想之变革,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8.李树怡,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问题讨论回顾(1979~1992),天津体学院学报,

1997(4)

9.叶楠,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陈俊钦,等,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体育科学,2000(5)

11.胡小明,新世纪——中国体育的理论创新,体育文化导刊,2002(1)

12.李伟民,体育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改革,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11)

13.唐明,新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简要回顾与展望,体育学刊,1999(1)

14.邹时炎.我看学校体育卫生二十年,中国学校体育,1999(2)

15.王健,建国以来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建设初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6.吴忠义,等,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与发展看其未来走向,西江大学学报,2000(2)

17.靳玉乐,新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五十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18.頋渊彦,困惑与征途——从体育课程标准谈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江苏教育,

2002(9)

19.仇建生,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及其对学校体育现状的冲击与思考,湖北体育科

技,2003年第1期

20.李林,刘靖南,体育与健康课程面临挑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

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参考文献

有关新课程实施的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国务院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EB/OL]. . com/view/. [3]吴小鸥.《新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十年回顾及趋势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 2012′1 [4] 陈兴中,付强,蔡小蓉. 《盘点新课堂——成都市郫县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71 期) [5] 杨新宇.《西部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教学与管理》 2012年2月20日 [6] 张文革. 《重庆市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 万方数据:王毓殉. 《天津市普通高中教师适应新课改情况调研报告》[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年4月第2期 [8] 董洪丹,卢志,李维明,陈静亦,贾贵洲.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J]. 教育科学论坛. 2011年第3期(总第285期) [9] 白秀英、任丽平. 《陕西省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0] 孙枝莲,胡卫平,温彭年,李金碧. 《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J]. 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5卷(2005年)第7 期第35-39页 [11] 赵爱君.《浅谈实施县级中学新课程改革》[J]. 科技教育.发展月刊 [12] 杭州市教育局调查组.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 新课程在实施 [13] 马仲明①马力②. 《湖南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4期(下半月刊) [14] 万伟. 《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8期 [15] 万伟. 《高中教师在变革中成长———基于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报告》[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第8期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的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是从论文动力收集并整理的,方便大家日后论文的开张工作.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有解析)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 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A.引申和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C.推断中苏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D.是对美苏争霸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5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是我 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排除B;求同存异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才提出的,排除A;中苏同盟在这之前 已经建立,排除C;“积极响应”不符合史实,排除D。 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 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 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 D.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双方在充分考虑对方实际情况的因素下建立“半外交关系”, 而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故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并不是英国的弃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关系在当时的典型特征是互相敌对,故B选项错误;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3.“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的外交原则,该原则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新

专业课程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杜玉如,娄阳. 国内外对二甲苯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分析[J]. 聚酯工业, 2009(03):13-15. [2] 顾祥万. 对二甲苯市场分析及发展建议[J]. 化工进展,2014(06):5-8. [3] 钱伯章. 对二甲苯市场及发展前景[J]. 化学工业,2010(08):9-11. [4] 崔小明. 我国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现状及市场分析(上)[J]. 上海化工,2012(12): 80-82. [5] 崔小明. 我国对二甲苯生产技术现状及市场分析(下)[J]. 上海化工, 2013(01):25-27. [6] 邵平. 甲苯甲醇合成对二甲苯的新技术及市场分析[J]. 炼油与化工, 2012(05):45-47. [7] 陈庆龄,孔德金.对二甲苯增产技术发展趋向[J].石油化工,2004(10):909 —915. [8] 李燕秋,白尔铮.芳烃生产技术的新进展[J].石油化工,2005(4):309—315. [9] 夏建超,邹薇.甲苯甲基化生产对二甲苯的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2010(39): 300—302. [10] 张建成. 对二甲苯生产的技术进展[J]. 精细石油化工,2010(03):89-91. [11] 曹劲松,张军民,许磊,刘中民. 甲苯甲醇烷基化制PX技术的开发优势[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0(01):25-27. [12] 陈光晗. 对二甲苯结晶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河北化工,2010(02):63-65. [13] 陈亮,肖剑,谢在库,于建国. 对二甲苯结晶分离技术进展[J]. 现代化工, 2009(02):6-8. [14] 伍川,王净依,陆俊跃. 对二甲苯分离提纯进展[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2,2(03):78-80. [15] 胡洁,杨玉敏. 混合二甲苯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4(19):22-24. [16] 陈亮,肖剑,谢在库,于建国. 对二甲苯悬浮熔融结晶动力学[N]. 化工学报, 2009,1(11):62-64. [17] 钟伟,曹钢. 熔融结晶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J]. 中外能源,2010(06):40-42. [18]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Energy efficient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 purity paraxylene [P]. US, 6565653, 2003 [19] 郭志斌. 分子筛在甲苯甲醇烷基化反应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2011(17): 59-61.

文献综述(化学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文献综述写作 从以下提供的75种物质中选择(或自己另找)一种作为研究对象,写一篇字数3000字以上的有关无机纳米材料的性能、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文献综述: Sb2O4; SnO2; MnO2; Cu2O; CuO; TiO2; SiO2; MoO3; WO3; Co3O4; Fe3O4; Nb2O5; Al2O3; CeO2; 氟化石墨; 石墨烯; 功能化石墨烯; 碳纳米管(CNT); 碳纤维; 钛酸钾晶须(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s); Fe; Co; Ni; Cu; Se; Bi; WS2; TaS2; MoS2; CuS; MnS; PbS; Bi2S3;

MoSe2; CdSe; TaSe2; NbSe2; GaSe; Bi2Te3; Si3N4; WC; BaCO3; ZnWO4; LiFePO4; Diamond; Si; Ge; Sn; SiC; BN; BP; BAs; AlN; AlP; GaN; GaAs; GaSb; InN; InP; InAs; InSb; MgO; MgS; MbSe; MgTe; ZnO; ZnS; ZnSe;

CdS; CdTe; HgS; HgSe; HgTe 要求: ●资料收集,能够根据课题任务,拟定检索标识、选择检索系统、确定检索途径、运用检索方法收集相关信息; ●研究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得当,结论科学; ●论文整体质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理通顺、总体结构完整; ●论文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3. 综述内容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具体格式要求附后。 4. 使用word文档制作,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如果出现雷同作业均按零分计。 附:文献综述格式要求 使用word文档制作,内容包括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使用A4纸打印,页边距使用word默认值(上、下:2.54cm;左、右:3.17cm),行间距固定1.25倍行距,汉字使用中文宋体字,其它字符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具体要求如下: 1. 论文题目:三号、加粗、居中 2. 作者、专业年级:五号、居中 3. 摘要、关键词:五号;这两个词本身左顶格、加粗,内容不加粗,其中关键词的个数不超过6个;不翻译成英文 4. 正文、参考文献:五号,“参考文献”词本身加粗、左顶格;所有内容均不加粗 (1)正文的内容与基本格式: 正文内容主要从性能特点、制备方法、应用情况、(制备、应用)前景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 标题的层次:一级标题用“1. 2.……”来标识、二级标题用“1.1 2.1……”,三级标题用“1.1.1 2.1.1……”来标识,依次类推。 插图和表格:插图的图续、图题应放在插图的下方,居中排印。图用图1×××,图2×××表示;表格的表头、表题应放在表格的上部,居中排印;表格用表1×××,表2×××表示公式:公式应单占一行并居中排印,末了不必加标点符号;一行如有两个以上式子的,可用标点符号隔开,解释公式中的变量应以“式中:”作为标识,左顶格排印。其基本格式为: X+Y=C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当代中国外交

河北农业大学《当代中国外交》结课作业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联系方式: 成绩:

浅谈中美博弈 当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军事上也可排到第三,而且发展趋势较为强势来看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让世界多级从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挑战美国的老大地位。中美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究竟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共存还中国能在与其博弈中偷得先机,促进世界的发展,请听下面分解。 中国新形象 中国一扫之前的颓废形象,开始显露世界巨人的风采,也开始大秀肌肉。08年北京奥运会宏大的开幕式,高超的管理,精密的技术让世人震惊中国力量。09年国庆阅兵给世人一个印象开始,中国开始各处亮剑。最显眼的珠海航展和航母服役视频的公开亮相更是对全世界的宣告,睡狮开始铮亮眼睛! 中美“情义” 纵观中美关系的发展,曾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曾经和中国有过一段交往,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其中美国也加入了其中,作为“战胜国”努力分得一份羹。在二战中中美实现了难得的战略统一,共同抗战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中国人沉重打击了日本,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放一枚原子弹,为抗法西斯战争盖棺定论。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继续上升,并且逐渐占据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当时的经济也在平稳发展,当然好景不长,国内开始了内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前进,从此中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时代,中美关系也是中国与列强关系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蒋介石政府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进行内战,让美国在中国得到一些特权。中美的关系再次变成不平等的关系,然而随着中国内战的进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失败,退守台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与美国开始全面的对立。 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中国作为当时除了苏联以外的第二大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老大本来就应该水火不容,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已经开始。中美关系也成为这的一部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一整套手法,以及阻挡中国统一的行为让中美关系达到最为敌对的状态。加上朝鲜战争,中国毫不犹豫的出兵抗击美国,使美国的失利。99年科索沃战争美国悍然轰炸中国大使馆,造成中方人员伤亡!之后中美在南海再起摩擦,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还被迫地在美国侦察机迫降军用机场之后归还美国飞机和机组人员,这在任何主权遭到侵犯的情况下,都是无法想象的!中美对立趋于白日化。 然而中国在此期间也得到了喘息,并且敏锐的把握住了机会。随着不久911事件爆发,美国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反恐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期间,美国无力与中国爆发新的摩擦,这也是中国面临的所谓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也都得到很大发展。

选修课课程论文格式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XX中的应用 学□□生:×××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 □□关键词: □□(导入语) 一、×××××(一级标题顶格书写) 二、××××× (一)×××××(二级标题顶格书写) 1、×××××(三级标题) ……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1] 作者.论文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A~B ……

课程论文要求: 1.封面 2.目录 3.论文主体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标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如确有需要,可用副标题做补充。 (2)学生、指导老师、所在学院 (3)摘要:是对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的高度概括,摘要中不能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通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约200个汉字以内。 (4)关键词:约3~8个。 (5)前言(或导入语):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题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引出问题。 (6)正文: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其内容一般包括: (7)结论(结束语等):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设计)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得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9)致谢:以简洁的字句,对论文工作过程中曾给予指导、帮助的导师、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可以省略) (10)附录: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决定采用附录的形式。(可以省略) 二、课程论文书写及打印要求 1.份量: 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参考文献资料应大部分为反映当前研究进展的近1~3年参考资料和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至少要求有一篇外文。 (大家可以到学校图书管的网站http://61.187.55.41/article/article.asp?articleid=176搜索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2.打印: (1)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纸单面打印,

课程参考文献

全球生态学课程论文要求: 1.按照综述文章的格式撰写, 2.有参考文献,有中文摘要, 3.字数3000字左右。 全球生态学课程参考文献: 1、周广胜,王玉辉.全球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03. 2、周广胜主编.全球碳循环,气象出版社,2003(图书馆有). 3、方精云主编.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方精云,赵淑清,唐志尧.长江中游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图书馆有). 5、李克让.土地利用变化与温室气体净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气象出版社,2002. 6、于贵瑞.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气象出版社,2003. 7、于贵瑞.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于贵瑞,孙晓敏.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技术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9、于贵瑞.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变化信息研究图集,气候要素分卷,气象出版社,2004. 10、韩兴国等,?生物地球化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 11、方精云等著,?全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 12、丁一汇,?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气象出版社,北京,1997。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球变化: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

育出版社,北京,1998。 《全球生态学》课程论文参考题目1.全球生态学的发展及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2.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平衡 4.环境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作用 5.Gaia假说与新的地球观 6.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7.气候变化的诱因 8.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9.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10.生物入侵的后果 11.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12.海洋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 13.碳的基本属性及碳循环。 14.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15.植被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16.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植被生产力及其分布的影响17.古生态记录对于未来全球变化的意义 18.全球变化条件下的主要林业对策 19.气候条件下的主要农业对策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附件2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一、课程论文的组成及写作要求 (一)课程论文的组成 课程论文包括:封面、声明、目录、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可选)等。 (二)写作要求 1.题目 题目应该简洁明了、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0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2.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 3.摘要 摘要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以200-300字为宜,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要相对应。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5.正文

正文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实验方案的拟定;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论证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得出的结论等。 6.注释 采用脚注。所引资料来自刊物需注明:作者、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年号、期号;所引来自著作需注明:作者、著作名、出版单位和出版年号、页号。每页注释编号均从①开始。 7.参考文献 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以近期发表的杂志类文献为主,且要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原则上要求有一定的外文参考文献,网络资料参考文献不得超过四分之一。参考文献附在全篇正文之后,每条另起一行,序号用[1][2]等形式标注,并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 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文献类型标志代码 普通图书、专著M汇编G 会议录、论文集C标准S 学位论文D专利P 报告R电子文献来源网络EB/OL来源光盘EB/CD 报纸文章N数据库来源网络DB/OL来源光盘DB/CD 期刊文章J计算机程序来源网络CP/OL来源光盘CP/CD 8.附录 学生可具体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列出该栏目,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程序代码、框图、结构图、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以及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其他补充信息。 二、书写及打印要求

中国当代外交史期末复习资料

1、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1)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2)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3)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中苏同盟的核心问题: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再起以及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的侵略。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签订协定规定立时地或确定最短期限地由中国收回某些权利。 ——苏联同意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中美三个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5、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6、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 (1)和平谈判,友好协商,不诉诸武力,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问题。 (2)不必多占原来就不属于我们的土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承认客观历史事实。 (4)解决以前,不以武力改变现状。 7、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 1、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 2、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3、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负担。 4、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

当代中国外交史论文

中日两国的现代外交 中国的日系发展壮大,邻国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的背景下,重要战略地方的你争我夺,在中国的近代史和邻国日本密不可分,所以我选择日本为研究的对象,我一开始主要是从近代的中日关系来进行研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改革,并于此不但壮大起来,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原因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对于中国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了胶州湾,台湾等地区,一战结束后获得了德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又通过日俄战争成为了中国东北的正真主宰者,有又通过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完全掌握中国东北。然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主东北扶植傀儡政权,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战后,中日保持着移动的友好外交的关系,但是始终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在这里我插入一点我自己关于二战中日本战胜于战败的看法:我本人认为,虽然日本战败但是在后来的观察中,日本可以说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主要是在侵华战争中日本疯狂的虐夺和储藏了中国许多珍贵的资源尤其是黄金白银等,并在战后并未有什么不平等条约相加,本土也并未受到重创,经济基础还是比较雄厚的,连仅需要承担的一少部分人能够赔款也被减免。获得完全有力的发展机遇,同时日本当时的政治和制度是完全不健康的,但战后在美国的帮助扶持下,较好的改正了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弊端,把握住了良好的反展机遇。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

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面临的领土争议存在和历史问题仍未解决,如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纠纷牵扯到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间题中方已开发了属于大陆架延伸海底的油气资源,日方提出吸管效应并要求共同开发。双方领导人恢复互访和确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日方在此问题上更是志在必得。共同开发问题涉及许多复杂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运筹。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中日关系是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日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对此,日本是极为重视的。1989年后日本首先恢复了对华援助,1997年日本又将外交目的明确表述为: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改善与俄国之间因领土问题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关系。我国领导人近年来也频频对日本进行高级别的访向。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依附美国,做美国制约中国的马前卒。在人权、民主、核武器实验、对华贷款等问题上给我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对一些历史问题极力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2. 墨顿. 亨特著,李斯译. 心理学的故事·上卷.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3. 邵郊. 生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4.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8.王甦,朱滢等. 当代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彭聃龄,张必隐. 认知心理学. 台北市:东华书局, 1997 10.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1. Dennis Coon. 心理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3.孟昭兰.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4.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叶奕乾主编.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6.曹日昌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7.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18.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黄坚厚. 人格心理学.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20.简. 斯特里劳著,阎军译. 气质心理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1.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2.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3. 秦金亮,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心理科学, 2003,(1). 24. 张雷. 进化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历史.心理学报,2007,(3) 25. 陈昭燃,张蔚婷,韩济生. 经颅磁刺激:生理、心理、脑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生理科学进展, 2004,(2). 26. 单志艳,孟庆茂. 心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 2002,(4). 27. 林志成. 眼睛注视:独特的还是不独特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8. 吴健辉, 罗跃嘉.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9. 刘强, 陈安涛,王琪等.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1)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名词解释 两条线战略: 概述:是指20世纪60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50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 (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消极评价: (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2)、对外交往过于突出政治因素,忽视经济技术合作。在“两条线”战略时期,我国的外交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一方面在对外交往中,片面突出外交对改变我国在与美苏斗争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把对外经济关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手段为政治目的服务,而不是作为国家对外交往所追求的一种利益目标。另一方面,我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援助不仅过于强调政治因素,而且往往脱离国情,影响了国内建设。大量的对外经济援助,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国民经济更加窘迫,加大了我国经济的负荷,而且使一些亚非拉国家养成对我国的依赖心理。(3)、“左”倾错误在外交领域的蔓延,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该时段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活动明显地打上“左”的烙印,呈现出单一性(即重点发展同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斗争性(即外交政策以打倒帝、修、反三个敌人为主)、世界性(即外交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的特点。严重摧残了我国外第1期交事业。 一条线一大片: 背景:“一大片、一条线”时期是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同时,这件事也使得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看到了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大国的不和,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以及苏联实力的急剧窜升,使得美国的战略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