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中的汉语借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
第29卷第3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Mar.2010
Vo1.29 No.3
俄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王 婷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商务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39)
摘要:针对俄语中的汉语词汇进 俄语的过程、被同化成俄语的特点进行了分类,并对俄语中源于东北方言
的汉语借词进行描述。通过对这些词汇所表述的中国文化的研究,揭示了词汇借用不仅是单纯语言现象,而且还是
社会语言现象。
关键词:借词;原因;特点;分类
中图分类号:H3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3—0177—0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 的领域,它们积极快速地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 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引起了新的词汇的产生,特别是 借词的产生。这种借用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俄罗斯语言 学家的注意,18世纪中期,他们就开始对俄语中的借 词进行了研究。但是俄罗斯学者大都研究的是从法 语、德语和英语中借用的外来词,而很少涉及从汉语中 借用的外来词。本文以源于汉语中的俄语外来词为对 象,希望对俄语外来词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历史原因 中俄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传统。最早两 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14世纪的元朝。从19 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中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1897年经李鸿章之手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修建中国 东北铁路,即中东铁路的条约。根据这一条约1898年 在中国东北四个地点同时开工修铁路,这四个城市即 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大连。在那个年代,这一工程 是极为浩大的。由于这一浩大工程的启动,导致从俄 罗斯过来了大批移民,他们分布在中国东北各地,其中 有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医生、教员、神职人员、记者、艺 术家、作家,当然也有旧贵族以及旧军人等。 1919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和其后的强制性的农业 合作化及肃反扩大化,就把一批知识分子赶到国外,其 中包括中国。强制性的农业合作化又把一批农民送到 了中国。当时的中国东北,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初,都有 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国境线管理比较脆弱,二是当时 中国东北的各种条件比较适合于他们生存。由此,中
国俄罗斯侨民一时间竞接近25万人。虽然没有精确
的统计,但是有一个基本估计是完全正确的,那就是在
这个庞大的侨民群体中,知识分子的比例远远超过俄
罗斯本土,当然也超过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方。
到1928年,“哈尔滨的俄侨已占哈埠居民总数的65%
以上’’[ 。
随着大量俄侨来华和边境中俄经贸往来,汉俄两
个民族之间的接触自然而然不可避免,根据社会语言
学基本原理,语言是相互接触的,而语言接触的根本原
因就在于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 。俄汉
两种语言的接触中所产生的词汇交融、借代是必然的,
俄语中汉语借词也由此开始了。
二、语言特点
由于东北与俄罗斯漫长的边境线,俄罗斯人与东
北人的长期接触,东北方言中的一些词汇也进人俄语
中,成为俄语的借词,笔者认为,俄语中的大部分借词
是源于东北方言的。比如:东北饮食中的糖葫芦、粉条
子、人参、高粱、小米、粉条子、豆腐、茶、东北人睡觉的
“炕”、住的“房子”,中国的计量单位“斤”和“两”,俄
罗斯按公斤制,这些词应是在边境贸易中产生的;“红
胡子”,土匪、强盗被东北人称为红胡子,从词源上来看
这些词汇是从东北方言中进入到俄语中的。
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对俄语文化的影
收稿日期:2009—12—01
作者简介:王婷(1978一),女,吉林白城人,讲师,硕士,从事俄汉语对比研究。
.———
177--———
响是相当大的。为了交际的需要,一些汉语词亦被俄
语“借用”。如:红胡子(x)rtL ̄3)、人参(>I<eHbIIIeI-Ib)、房
子( aH3a)、炕(KaH)、粉条子( 9H哟a)、豆腐
(aoyqby)、包子(noy3 ̄,i)、高粱(ra彻册)、小米
(q ̄H3a)、姑娘(ryHjIH Ka,KyHⅡ)、八角(6a, ̄gH)、糖
葫芦(TaHXy ̄y)、吃饭( H aHb、HH(xbaHHTb)、斤(aHnb)、
两(/IHH)、国民党(FOMHH ̄aH)、苦力(K M)、伙计 (xoⅡⅡ)、菇(ryaap ̄i)、韭菜(n-qvna_q)、麻将(Maq: ̄aH)、 汉深(XaHILIHH、xaHxa)、上高(iiiaHrao)、衣着破烂的 人,衣衫褴褛者(Epra,o6opBaHeK)、狡猾的人(xypBa一 /IyKaBSIfi,nmleMepH ̄)、快( ̄pOBO一 ̄KOpO,6mcrpo)、 茧绸或柞丝绸( a)、大布或粗糙的麻布( ̄a6a)、茶 ( a前)、书(KHHra)、沙漠(maMopa,UlaMO)、红卫兵 (XyHB31 ̄I6HHb1)。俄语中的汉语外来词有的不是从东 北方言中过去的,比如,红卫兵、国民党等。 俄语属于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 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俄罗斯人在 引进这些汉语词时,尽量使这些词“俄语化”,使其拥 有名词变格或动词变位的形式,在语音方面尽量符合 俄语的发音特点。语言表现形式如下: (一)拥有了名词的性、数、格的特征 如:KaH(炕)、rao. ̄IH(高粱)、6a ̄sn(八角)、皿删b (斤)、.,rL,fH(两)、FOMMH ̄aH(国民党)等词为阳性名词, 按阳性名词变格。如:OH CH ̄HT Ha KaHe.(他坐在炕 上),而qbaH3a(房子)、qylviH3a(小米)等词为阴性名词, 按阴性名词变格。如:Hx ̄aH3yⅡoⅡo 功M xynxy3m. (他们的房子被红胡子给烧了)。 (二)赋予了动词的特征 俄语属于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 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名词有性、 数、格,动词有时、体、态、人称等变化。动宾结构的“吃 饭”借人到俄语后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动词,qH ̄baHHTb (吃饭)按动词第二变位法变化,此外还有 qH ̄baHIO (我吃饭)、TbI HH ̄baHHILIb(你吃饭)、0HH qH ̄aHHT(他 们吃饭),IIO ̄M HH ̄aHHTB!(让我们去吃饭吧!)等 等。 三、分类 根据奥沙斯Ocoxrm的《西伯利亚语言和特点》 (Peqb CH6HpaKa H醛oco6ermoc'm),他把俄语里的汉 语词分为四种: (1)已不再使用和消失,或已不再使用但还存在 的。 (2)经常使用的——稳定的。 (3)经常使用但限于某种范围的。 (4)正在出现的。 一178一 属于第一种的有上高(1iiaHrao),XyHXy3(红胡 子),印ra—o6opBaneu(衣着破烂的人,衣衫褴褛者), KypBa—nyKaBbI ̄,皿 eMepHbI兹(狡猾的人),印oBo— cKopo,6b】cTpo(快),w/cy ̄a(茧绸,柞丝绸),皿a6a(大 布一粗糙的麻布),xyHxy3(红胡子),XyI-IBgffI6HHBI红卫 兵。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认为上高(maHrao)一词系源
于俄语xopomo(哈拉少,意为“好”)的比较级
xopoIXleHKO(哈拉什高),经中国人的改造和加工将“哈
拉少”的比较级词尾(什高)单独提出来表示“很”的意
思,故有“玛达姆上高哈拉少”,意为“女人很好”。而
俄罗斯人则认为maHrao一词源于汉语的“更好
(g6ngh ̄io)”,在俄罗斯词典中这样写道:manro—
xopomo OT KHTaI ̄ICKOrO H3blKa ghngh ̄io—OqHb xopomo
(maHro一词源于汉语的“更好”)。而且此词在俄语
中被列入到第一种。那么到底是谁先借用了谁的,恐
怕也无法说清楚。“汉深(XaHIIIHH、XaH)Ka)”一词在俄
语字典中的释义是KHTaffcKa.' ̄X/IC6Ha ̄I BOgKa,意为中
国的粮食酒。XaHIIIHHHMI ̄3aBo皿中国烧酒酿造厂,该
词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广为流传和使用至今,并被公认
为是来源于汉语,这使很多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这
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尹世超在《东北官话词汇研究的人
类语言学视角》一文中指出,该词应是从蒙语“韩齐”
一
词经汉语发生音变后借代到俄语的。所以才出现了
俄罗斯人认为是从汉语借到俄语,而中国人又不知道
汉语中有“韩齐”一词。类似的洋泾浜英语似的口语,
有时很难判断出其真正出处,但在东北的中国人和俄
罗斯侨民中却广为流传并被接受。俄语中的借词大多
是通过音借的途径进入俄语的,音借是既借语音外貌,
又借其意义内容。
在著名的西伯利亚学者奥沙斯的《TepMmn,l
rpaHm ̄)著作中,还有三个词:epra一06opBaHe ̄(衣着
破烂的人,衣衫褴褛者), ̄rpBa一/IyKaBblfl,/iHI ̄e-
MepHslfl(狡猾的人),apOBO—CKOpO,&,mTpO(快),这
三个词已不再使用并从现代词典中消失。
《俄罗斯最权威词源字典》(玛斯费拉,M.
q)acMepa)的中被收入第一种的有:tlycy ̄a(qyXIyHtla)一
IIIe/IK cbIpeu(HgOTHa ̄IlleHKOBa.q TKaHb X< ̄ITOrO ̄BeTa)
茧绸,柞丝绸。且a6a—KH砌CKaH 6)rMa HaⅡTKaHb,H3
KHTa ̄CKOFO dabu—。rpy&,fIXO]ICT(x/iollqaTo -6y ̄azama
TKaHb cHHeFo LIBeTa),大布~粗糙的麻布。
1952年出版的《简明外语词典》“KpaTma ̄CnoBapb
HHOCTpaHHbIX CNOB”中Xym ̄yam红胡子一B npomnoM—
Boopy' ̄eHm,ie OTp ̄bI 6aH ̄3tTOB, rpa6nTene ̄ B
MaH ̄qXorpHH H CeBepHOM KHTae,HCIIO/IB3OBaJIHCb
paam4 ̄HbIMn HilIepHa ̄craMH B CBOHX rHycm, ̄x tleP-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