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专题《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知识点+考点+题型解析

高中物理专题《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知识点+考点+题型解析
高中物理专题《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知识点+考点+题型解析

高中物理功能关系知识点和习题总结

高中物理功能关系 专题定位本专题主要用功能的观点解决物体的运动和带电体、带电粒子、导体棒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问题.考查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①重力、摩擦力、静电力和洛伦兹力的做功特点和求解;②与功、功率相关的分析与计算;③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的应用;④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⑤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命题情景新,联系实际密切,综合性强,侧重在计算题中命题,是高考的压轴题. 应考策略深刻理解功能关系,抓住两种命题情景搞突破:一是综合应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动力学方法解决多运动过程问题;二是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电场、磁场带电粒子运动或电磁感应问题. 1.常见的几种力做功的特点 (1)重力、弹簧弹力、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 机械能的转移,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且总为负值.在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不仅有相互摩擦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还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能.转化为能的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③摩擦生热是指滑动摩擦生热,静摩擦不会生热. 2.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 (1)重力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即W G=-ΔE p. (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即W弹=-ΔE p. (3)合力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W=ΔE k. (4)重力(或弹簧弹力)之外的其他力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即W其他=ΔE. (5)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中能的变化,即Q=F f·l相对. 1.动能定理的应用 (1)动能定理的适用情况:解决单个物体(或可看成单个物体的物体系统)受力与位移、 速率关系的问题.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专题知识点及习题

《相互作用》专题知识点 【重力认识中的几个问题】 一、产生原因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在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力. 二、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但与地理位置有关,一般同一物体重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在两极处重力最大. 三、重力的测量 测量工具:弹簧秤或台秤 测量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受到的竖直悬挂物的拉力或水平支持物的支持力在数值上与物体的重力相等. 注意:弹簧秤或台秤测量的是对称的拉力或压力(即弹力),因此重力的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四、物体重心的确定 定义:物体的任何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与质量的分布有关,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例如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其重心就不在圆环上. ①对质量分布均匀、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 ②对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实验的办法来确定,例如对薄板状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来确定,其原理是二力平衡. 例关于重心,正确的说法是() A.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物体的重心必在悬挂点的正下方 B.质量分布均匀、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一定和它的几何中心重合 C.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越过横杆时,其重心可能在身体之外 D.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几何形状有关 解析由上面分析知正确选项为ABCD. 【如何判断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对于绳的弹力 一定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对于杆的弹力可以沿杆的方向也可以不沿杆的方向,现分析如下: 一、点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平面 例1. 如图所示,杆的一端与墙接触,另一端与地面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AB受的 弹力。 二、点与曲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过切点的切面 例2 如图2所示,杆处在半圆形光滑碗的内部,且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受的弹力。 解析:杆的B端属于点与曲面接触,弹力N2的方向垂直于过B点的切面,杆在A点属于 点与平面接触,弹力N1的方向垂直杆如图2所示。 三、平面与平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例3.如图3所示,将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且处于静止状态,分析物体受的弹力。 解析:物体和地面接触属于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N的方向垂直地面,如图3所示。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专题笔记整理要求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专题笔记整理要求: 一、静力学 1、力产生的条件、力的三要素 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判定、求摩擦力的方法 2、物体的受力分析及方法 ⑴一般步骤 ⑵辅助方法 ⑶整体法与隔离法 ※3、矢量及矢量的处理方法 ⑴平行四边形定则 ⑵矢量三角形 ⑶矢量变化量的求法 4、平衡 ⑴平衡状态、与平衡条件 ⑵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 ①二力、三力平衡问题的解法 ②多力平衡与正交分解法 ③动态平衡问题 二、运动学 5、速度和加速度的各种关系 6、平均速度及其求法(一般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 7、匀变速直线运动 8、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 9、自由落体运动 10、竖直上抛运动 11、追及问题 12、多过程问题 13、打点计时器、纸带及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求法 14、非质点类问题 ※15、求速度的思维方法(三看:“章节”、“轨迹”、“性质”)※16、函数图象及其意义 ⑴图线、图象上点及线段的意义 ⑵截距、面积、斜率及矢量方向 ⑶图-图、图-式、图-形的关系及应用 三、动力学 17、运动和力的关系 ⑴运动和力的各种关系、意义及应用方法 ⑵运动轨迹及信息的应用 18、牛顿第二定律及其瞬时性、矢量性、独立性 19、一般动力学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及框图 20、连接体问题 21、弹簧与绳差异性问题 22、多过程动力学问题 23、相互作用、相对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24、超重与失重

※25、求力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框图 四、曲线运动 26、小船过河问题 27、牵引物体运动类问题 28、平抛物体运动及解决方法 ⑴给初速度 ⑵给某时刻速度 ⑶给位移 ⑷给轨迹 29、圆周运动与向心力应用 ⑴皮带传动问题 ⑵向心力来源及分析方法 ⑶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 ⑷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 ⑸向心力供、需关系与向心、离心现象 ⑹绳与杆 30、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⑴万有引力定律 ⑵求中央天体质量、卫星高度、重力加速度、环绕速度、周期等方法 ⑶“天上”与“地下” ⑷卫星发射升空与降落问题(动力学) ⑸相遇问题 五、功和能 ※31、求功的思维方法及求功的途径 32、功率与发动机功率 ⑴输出功率恒定 ⑵牵引力恒定 ※33、各种力做功与相应能量变化的关系 34、求总功的步骤及方法 35、动能定理及使用方法 36、机械能守恒 ⑴守恒条件 ⑵守恒定律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37、定义式及其意义 六、电场 38、电场与电场强度的概念 39、库仑定律及意义 40、场强的迭加与电场中的导体 41、电场线概念及信息的提取 42、各种电荷电场线分布规律 43、各种电荷产生电场的等势线分布规律 44、利用电场线判定场强大小和电势高低的方法 45、求电势、电势能及其大小的比较方法 46、电荷电性在电场部分计算时“+”、“-”的使用要求 47、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高三物理高中物理功和能知识点与题型总结

功和能 专题要点 1.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功的求解可利用θ cos Fl W =求,但F 为恒力; 也可以利用F-l 图像来求;变力的功一般应用动能定理间接求解。 2.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功,求解公式有θcos V F t W P == 平均功率,θcos FV t W P == 瞬时功率,当0=θ时,即F 与v 方向相同时,P=FV 。 3.常见的几种力做功的特点 ⑴重力、弹簧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⑵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的转移,没有机械能的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且总为负值,在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不仅有相互摩擦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还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内能的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路程的乘积。 ③摩擦生热,是指动摩擦生热,静摩擦不会生热 4.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 ⑴重力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即P G E W ?-= ⑵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即P E W ?-=弹 ⑶合力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K E W ?=合 ⑷重力之外的功(除弹簧弹力)的其他力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即E W ?=其它 ⑸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等于系统中内能的变化,相对Fl Q = ⑹分子力的功等于分子势能的变化。 典例精析 题型1.(功能关系的应用)从地面竖直上抛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设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为F 恒定。则对于小球上升的整个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球动能减少了mgH B 。小球机械能减少了FH C 。小球重力势能增加了mgH D 。小球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g 解析:由动能定理可知,小球动能的减小量等于小球克服重力和阻力F 做的功。为(mg+F )H ,A 错误;小球机械能的减小等于克服阻力F 做的功,为FH ,B 正确;小球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小球小球克服重力做的功,为mgH ,C 正确;小球的加速度 g m F mg a >+= ,D 正确规律总结:⑴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⑵滑动摩擦力(或空气阻力)做的功与路径有关,并且等于转化成的内能⑶合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⑷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

高中物理_力学专题知识点概念分析_试题及其答案

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即:力,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和波,功和能,动量和冲量,等。 一、重要概念和规律 (一)重要概念 1.力、力矩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力作用时,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但物体间不一定接触。力是矢量。力按性质可分重力(G=mg)、弹力(胡克定律f=kX)、摩擦力(0<f静<f最大、,f=μN)、分子力、电磁力等。按效果可分拉力、压力、支持力,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对于各种力要弄清它的产生原因、特点、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具体效果。 力矩是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原因。力矩M=FL通常规定使物体顺(逆)时针转动的力矩为负(正)。注意力臂L是指转轴至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2.质点、参照物 质点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平动的物体一般视作质点。 参照物指假定不动的物体。一般以地面做参照物。 3.位置、位移(s)、速度(v)、加速度(a) 质点的位置可以用规定的坐标系中的点表示.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由始位置引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是矢量,与路径无关.而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与路径有关。 速度表示质点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它的方向就是位移变化的方向。其大小称为速率。在S-t图象中,某点的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物线的斜率。在匀速四周运动中,用线速度v=s/t和角速度ω=φ/t,v是矢量,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两者的关系为v=ωR。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它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但不一定限速度方向相同。在v-t图象中某点的加速度即为图线在该点切线的斜率。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用向心加速度a=v2/R和a=ω2R描述,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4.质量(m)、惯性 质量表示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一标量且为恒量.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由质量来量度,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就越难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周期指物体运动一周的时间,频率指物体在单位时间转动的周数。在简谐振动中,周期指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频率指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全振动防次数.波动的频率决定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它跟传播的媒质无关。周期和频率的关系;T=1/f。振幅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越大,振动能量也越大。 7.相和相差 相是决定作简谐振动的物理量在任一时刻的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相差指两个振动的相位差,即△Φ=Φ2-Φ1当△Φ=0时,称为同相;当△Φ=π时,称为反相。 8.波长(λ)、波速(v) 波长指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同的质点间均距离。波速指振动传播的速度。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为v=λf。同一种波当它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时,波长和波速要发生改变,但频率不变。9.波的干涉和衍射 波的干涉指两个相干波源(两个波源频率相同、相差恒定)发出的波叠加时能形成干涉图样(某些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某些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区域)。其条件:两个相干波源发出的波叠加。 波的衍射指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跟波长差不多。 10.音调、响度、音品 这是表征乐音三个特点的物理量,音调决定于声源的频率。响度决定于声源的振幅。音品决定于泛音的个数、泛音的频率和振幅。 11.功(W) 功是表示力作用一段位移(空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要深刻理解功的念:①如果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因此,凡谈到做功,一定要明确指出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了功。②做功出必须具有两个必要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因此,如果力在物体发生的那段位移里做了功,则物体在发生那段位移的过程里始终受到该力的作用,力消失之时即停止做功之时。③力做功是一个物理过程,做功的多少反映了在这物

高中物理考点专题09 电场(3)(解析版)

专题09 电场(3) 三、计算题:(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1、如图所示,A 、B 是位于竖直平面内、半径R =0.5 m 的1 4圆弧形的光滑绝缘轨道,其下端点B 与水平绝 缘轨道平滑连接,整个轨道处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E =5×103 N/C 。今有一质量m =0.1kg 、带电荷量q =+8×10- 5C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从A 点由静止释放。若已知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5,取g =10m/s 2,求: (1)小滑块第一次经过圆弧形轨道最低点B 时对B 点的压力; (2)小滑块在水平轨道上通过的总路程。 【解析】(1)滑块从A 到B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知:0-mv 2 1q -mg 2 = ER R 滑块在B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知:R F N 2 mv mg -= 联立解得:F=2.2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压力大小2.2N ,方向竖直向下 (2)水平轨道上F f =μmg=0.05N <Eq=0.4N ,并且mg=1N >qE=0.4N , 故小滑块将沿轨道往复运动,最后一定停在B 点。 对小滑块全过程由动能定理知:mgR-EqR-μmgd=0-0 联立解得:d=6m 【考点】电场中的多过程问题 【难度】中等 2、如图所示,在足够高的竖直绝缘挡板上A 点,以水平速度v 0向左抛出一个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小球,由于空间存在水平向右、场强大小为E 的匀强电场。小球抛出后经过一段时间将再次到达墙面上的B 点,重力加速度为g 。求在此过程中: (1)小球水平方向的速度为零时到板面的距离; (2)板上A 、B 两点间的距离; (3)小球的最小速度大小。

高中物理考点归纳

高中物理考点归纳 一、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附表2、附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选考内容各有4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附表1。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但不得同时选择模块2-2和3-3。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见附表2和附表3。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实验省区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附表2、附表3中用数字Ⅰ、Ⅱ标出。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附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集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坐标系: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三要素:坐标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5.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6.位移和路程 (1)位移(X)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S)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7.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最新教科版高中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1.质点(A )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s-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所示。 由图可以得到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v 1=20m/s,v 2=-10m/s,表明一个质点沿正方向以 20m/s 的速度运动,另一个反方向以10m/s 速度运动。 B A B C 图1-1

高中物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4---动量定理

高中物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 高中物理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训练 专题4 动量定理 [A级——基础小题练熟练快] 1.(多选)(2018·蚌埠模拟)2017年11月5日,巴蜀女篮勇夺重庆中学生篮球比赛冠军。假设比赛中相距为l的甲、乙两名队员在传球时,抛球和接球时手的高度相同,球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t。若不计空气阻力,关于传球过程中的有关物理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球出手后,经t 2时间后到达最高点 B.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l t C.传球过程中,重力对球的冲量为零 D.传球过程中,重力始终不做功 解析:选AB球出手后,先做斜上抛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又做平抛运动,两段 运动具有相等时间,所以到达最高点的时间为t 2,A正确;球在最高点,竖直方向上的 速度为零,只有水平方向上的速度,而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水 平位移为l,故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v=l t,B正确;传球过程中,重力始终存在, 根据动量定理可知重力对球的冲量为I=mgt,C错误;传球过程中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先向上后向下,所以重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D错误。 2.(2018·全国卷Ⅱ)高空坠物极易对行人造成伤害。若一个50 g的鸡蛋从一居民楼

的25层坠下,与地面的碰撞时间约为2 ms,则该鸡蛋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A.10 N B.102 N C.103 N D.104 N 解析:选C设每层楼高约为3 m,则下落高度约为h=3×25 m=75 m,达到的 速度v2=2gh,根据动量定理(F-mg)t=0-(-m v),解得鸡蛋受到地面的冲击力F=m v t +mg≈103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C正确。 3.在空中相同高度处以相同的速率分别抛出质量相同的三个小球。一个竖直上抛,一个竖直下抛,一个平抛。若不计空气阻力,三个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过程中() A.三个小球动量的变化量相同 B.下抛球和平抛球动量的变化量相同 C.上抛球动量的变化量最大 D.三个小球落地时的动量相同 解析:选C三个小球以相同的速率抛出,可知做竖直上抛运动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和做竖直下抛运动的小球运动的时间依次减小,根据动量定理有mgt=?p,可得上抛球动量的变化量最大,下抛球动量的变化量最小,故C正确,A、B错误;根 据动能定理有mgh=1 2m v 2- 1 2m v0 2,可知三个球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相等,由于做平抛运 动的小球末速度方向与做上抛运动和下抛运动的小球末速度方向不同,则三个球落地时的动量不同,故D错误。 4.一个质量为m=100 g的小球从h=0.8 m的高处自由下落,落到一个厚软垫上,若从小球接触软垫到小球陷至最低点经历了t=0.2 s,规定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则在这段时间内,软垫对小球的冲量为(取g=10 m/s2)()

高中物理常见考点及例题简解

高中物理常见考点 题型1 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例题: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 =2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上方漏斗中以每秒50 kg 的速度把煤粉竖直抖落到传送带上,然后一起随传送带运动.如果要使传送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前进,则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 ) A .100 W B .200 W C .500 W D .无法确定 【解析】漏斗均匀持续将煤粉抖落在传送带上,每秒钟有50 kg 的煤粉被加速至2 m/s ,故每秒钟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多做的功为: ΔW =ΔE k +Q =12 m v 2+f ·Δs =m v 2=200 J 故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ΔP =ΔW t =200 W . [答案] B 题型2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例题: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则 ( ) A .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 θ,滑块将下滑 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 θ,滑块将减速下滑 C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则拉力大小应是2mg sin θ

物理高考专题知识点复习(珍藏版):高中物理学史及试题

高中物理学史 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5、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7、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8、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9、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二、电磁学:(选修3-1、3-2) 10、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1、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2、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5、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1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资料

四、专题复习 (一)第一专题力与运动 (1)知识梳理 一、考点回顾 1.物体怎么运动,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关系如下 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反过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反映出物体的受力情况。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去推断物体运动情况,或从物体运动情况去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是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3.处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 ①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构建出正确的物理模型; 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 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④正确建立坐标系; ⑤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列式求解。 4.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临界状态分析。 二、经典例题剖析 1.长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的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低点和最高点时所受的绳拉力分别为T1和T2(速度分别为v0和 5 v)。求证:(1)T1-T2=6mg (2)v0≥gL 证明:(1)由牛顿第二定律,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分别有:

T1-mg=mv02/L T2+mg=mv2/L 由机械能守恒得:mv02/2=mv2/2+mg2L 以上方程联立解得:T1-T2=6mg (2)由于绳拉力T2≥0,由T2+mg=mv2/L可得v≥gL 5 代入mv02/2=mv2/2+mg2L得:v0≥gL 点评:质点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的问题是牛顿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应用的综合题。加之小球通过最高点有极值限制。这就构成了主要考查点。 2.质量为M的楔形木块静置在水平面上,其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质量为m的物体正以加速度a下滑。求水平面对楔形木块的弹力N和摩擦力f。 解析:首先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牛顿定律方程: N1‘=mgcosαmgsinα-f1’=ma,得:f1‘=m(gsinα-a) 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楔形木块有N1=N1’,f1=f1‘

最新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二轮复习知识点梳理

本专题知识点讲1节,例题讲1节 专题一力与场内物体的平衡 专题定位 本专题解决的是受力分析和共点力平衡问题.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有:①对各种性质力特点的理解;②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条件的应用.考查的主要物理思想和方法有:①整体法和隔离法;②假设法;③合成法;④正交分解法;⑤矢量三角形法;⑥相似三角形法;⑦等效思想;⑧分解思想. 应考策略 深刻理解各种性质力的特点.熟练掌握分析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各种方法. 1.弹力 (1)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F =kx 计算;一般情况下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弹力可由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2)方向:一般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绳的拉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摩擦力 (1)大小:滑动摩擦力f =μN ,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静摩擦力0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

电磁感应专题 一、考点透视 2.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 例题2.在磁感应强度为B=0.4 T的匀强磁场中放一个半径r0=50 cm的圆形导轨,上面搁有互相垂直的两根导体棒,一起以角速度ω=103rad/s逆时针匀速转动.圆导轨边缘和两棒中央通过电刷与外电路连接,若每根导体棒的有效电阻为R0=0.8 Ω,外接电阻R=3.9 Ω,如所示,求: (1)每半根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当电键S接通和断开时两电表示数(假定R V→∞,R A→0). 3.电磁感应中的图象问题 例题(2008年全国I)矩形导线框abcd固定在匀强磁场中,磁感线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规定磁场的正方向垂直低面向里,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若规定顺时针方向为感应电流I的正方向,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 )

4.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 例题3.(07江苏物理卷18题)如图所示,空间等间距分布着水平方向的条形匀强磁场,竖直方向磁场区域足够长,磁感应强度B=1T,每一条形磁场区域的 宽度及相邻条形磁场区域的间距均为d=0.5m,现有一边长l=0.2m、质 量m=0.1kg、电阻R=0.1Ω的正方形线框MNOP以v0=7m/s的初速从 左侧磁场边缘水平进入磁场,求 (1)线框MN边刚进入磁场时受到安培力的大小F. (2)线框从开始进入磁场到竖直下落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Q. (3)线框能穿过的完整条形磁场区域的个数n. 四、热点分析 例题4.如图所示,MN、PQ为平行光滑导轨,其电阻忽略不计,与地面成30°角固定.N、Q间接一电阻R′=10Ω,M、P端与电池组和开关组成回路,电动势E=6V,内阻r=1.0Ω,导轨区域加有与两导轨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现将一条质量m=10g,电阻R=10 Ω的金属导线置于导轨上,并保持导线ab水平.已知导轨间 距L=0.1m,当开关S接通后导线ab恰静止不动. (1)试计算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若某时刻将电键S断开,求导线ab能达到的最大速 度.(设导轨足够长)

(新)高中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复习提纲 专题一:运动的描述 【知识要点】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B A B C 图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