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校语文教学的难点与对策(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体校语文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如东县少体校黄爱锋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体校是为国家培养、输送运动员的主要教育机构,体校的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本文从体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对体校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校语文教学自主开放因势利导
体校的文化教学与普通学校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体校学生在选材、教学时更多的注重体育方面的特长,而往往忽略了在文化方面的发展。
2006年,昔日全国女子举重冠军邹春兰在长春浴池搓澡的新闻报道在全国激起热烈讨论,举国培训冠军的体育体制再次受到质疑,体校文化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也同样引起人们的担忧。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在积极寻找一种适合体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出于体校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现探讨如下。
一、体校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问题
体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断点多,学习兴趣缺乏,知识水平差异大、文化教学时间相对较少等,这些都给体校的文化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没有独立的、针对体校特点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现标准要求偏高偏难。
体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完成正常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承担一项更艰巨的任务——业余体育训练,不管从体力上还是心理上都要付出普通学生的两倍甚至更多。
体校现行课程标准与普通中学完全一致,而普通中学的课程标准对体校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常常是应试技巧(也就是取巧)训练,难度大且很枯燥,体校学生很难适应。
(二)教学方式循规蹈矩,讲起来费力、听起来没劲。
体校学生的体育训练占用了大量的学习课时,因此凡不涉及到考试的内容,教师也就自然的不会花时间、花精力,因为那样反倒费力不讨好。
我们的语文课堂除去了知识讲解就是知识的识记,单调呆板枯燥乏味,而且大多数还是“三一”课堂(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更莫谈童真童趣、现代手段。
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待提高,师生关系需进一步融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因此,教学是一门艺术,更多的是一种激情的传递。
教师都是爱好学生的,但是面对基础差、不用功或者因训练比赛多无法用功的体校学生,教师往往很难提起爱的感觉。
加之体校语文教学要求不高,60分万岁,其他学好学坏评价一样,某一种程度上伤害了教师进取心。
我认识的体校语文教师,有几个就主动申请调离了。
他们认为,体校语文教师虽然“舒服”,但很难唤起他们的工作激情,没有成就感,难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四)学生基础差、兴趣低、学习时间非正常等,语文教学质量提高难。
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进体校学习只是家长对文化差、体育好的学生的一种无奈安排。
学生们现在选择了上体校,好不容易摆脱应试的压力,对语文的反感并没有消除。
其次社会上追逐功利的风气,又助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学风,使这门不能直接和生活技能直接挂钩的课在缺少远见的孩子们心中得不到重视。
再次,学生的语文课时根本得不得有效保证。
除了必要的体育训练课外,经常性地外出训练与比赛,少则一两天,多则几个星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打断了教师的课程安排。
加之经常有半途插班的学生,教师对语文整体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体校语文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上述体校语文教学的几个难点问题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果不正确处理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对体校语文课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科学、高效、良性发展的有机生态系统。
(一)因势利导,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注意将学生兴趣与教学目的相结合。
在我所进行的语文教学的班级里,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看到别的班在看电影,也准会吵嚷着要看;看到外面下雨、下雪,学生的注意力准会跑到教室外面去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单纯地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那肯定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不如因势利导,让他们看电影、打雪仗……当然任务是有的,看完电影,打完雪仗之后,可以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可以诗歌,可以是图画,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小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其次,对缺课学生不能局限于补课、个别辅导等,要充分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全面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对已学过的学生,复习旧知识可以加强记忆,而对刚参加完比赛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
总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自己的语文课程做到”审时度势”。
(二)做到“三结合”,即是把学生的学习、生活、训练相结合,让语文教学无处不在。
体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较之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每天为时较长的训练生活,还有很多的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
因此,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
语文教师切不可把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训练简单地区分开,而是应该把体校学生这种特殊的状态作为一个庞大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来利用。
有时学生因外出比赛或集中训练,耽误了语文学习的时间,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比赛之后,写写自己的训练体会或者是赛后心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也得到了提升?谁能说这样的教学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呢?学生每天要面对专业训练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学生每一天都有专业的提升,有点滴的进步,有训练后的喜悦与烦恼,可以鼓励学生将这样的细节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长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建设体校民主活跃的语文课堂。
几年的体校工作经历告诉我,体校学生个性特殊,身上体现着浓重的“哥们儿义气”。
甚至在对待老师时,这种“义气”也是有所体现。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若是受学生欢迎,那么他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学习兴趣就浓厚。
反之,学生对他的课就“不买帐”,甚至出现集体预谋不配合老师上课,将老师
集体赶下课堂的现象。
因此,要建设自主开放的语文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关键。
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抛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抛弃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的惯性思维。
以一颗爱心对待学生,平时和学生多谈心,从各方面关心学生的生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
(四)夯实基础、重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及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
教学实践也已证明,有的学生悟性高,有的则反应迟钝。
不可否认,目前体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无论在知识水平,还是在理解能力几方面均与一般学校学生存有一定差距,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加强语文基础教育,这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降低教材内容和要求的难度,既然教材是统编的,降低难度的措施就在教师教学过程的掌握中。
在教学中不要只盯着难点问题做文章,要适当把教学精力转移到普遍应知应会部分,引导学生在社会日常知识积累上比高低。
教师可从字词入手,夯实基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知识积累的时间和机会。
有了课外知识的积累,我相信学生的理解文章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在语文课堂是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一定会有很精彩的课堂生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体校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建设适应体校学生的语文教学,让每个体校的孩子都能沐浴到课改的春风,为国家培养输送更高素质的运动员,是我们必须做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肖川《教师的使命和责任》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