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精选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精选
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精选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部分 (1)

I基本分析 (1)

II基本评价 (2)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部分 (3)

I银监会政策走势分析 (3)

一、加强对股份制银行监管 (3)

二、重拳严控银行贷款流向 (4)

三、股市房地产成风险控制重点 (5)

四、重点彻查固定资产3000万以上的贷款项目 (5)

五、全线监管银行票据业务 (7)

六、政策悄然改变外资银行扩张提速 (8)

七、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几成定局.............................. .1.1 II建立我国银行业持续性监管机制的问题分析 .. (13)

一、建立我国银行业持续性监管体制保障性要素分析............... 1 3

二、我国银行业建立持续性监管机制的问题分析.................. 1.6

III银行贷款利率走势及对上市银行影响分析 (20)

一、实际货币利率有望上浮..................................... 20.

二、利差水平扩大影响大....................................... 22.

IV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分析 (24)

一、加快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24)

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 2.6 .

三、必须大力发展网上银行..................................... 26.

四、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金融创新 (27)

五、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 28.

V银行业热点分析 (30)

一、中国银行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加速的阶段.................... .30

二、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五大挑战 (33)

三、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加强..................................... 35.

四、国家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加大42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部分

I基本分析

2004年一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呈现资产快速扩张势头,资产总额达到4.09万亿元,增长34.3%。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增长最快,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给过热行业降温,银监会最近频出重拳严控银行贷款。银监会提出,严禁企业将银行贷款借给关联企业作为项目资本金,严禁将流动性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等各类打捆贷款。

银监会提出信托业要加强风险防范,当前要严防公募、保底、挪用、关联交易等违规风险,密切关注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的风险控制。

银监会决定全面清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建、拟建项目已发放或已承诺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其中重点是对总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流动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

为进一步加强银行票据业务监管,防范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促进银行票据业务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就银行票据业务监管工作出台一系列措施。

II基本评价

强势: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屡创新高,同时我国政府目前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努力控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

弱势:不良资产比率过高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也不足,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机会:今年我国将推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上市,这将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风险:银行目前存在的最大经营风险仍是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和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部分

I银监会政策走势分析

一、加强对股份制银行监管

中国银监会5月9日表示,日前已经发布《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对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的工作目标、范围、方式、频率和程序等进行了具体规范。

中国银监会官员解释,非现场监管是有效的审慎银行监管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持续性监管手段,对于进行商业银行风险评级、风险预警以及指导现场检查都有重要的作用。

2004年一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继续呈现资产快速扩张势头,资产总额达到4.09万亿元,增长34.3%。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增长最快,增速高于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同样是一季度,在境内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呈现“双降”的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却比年初还有所上升。根据中国银监会4月底发布的统计数字,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78亿元,比年初增加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12%,比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

一位监管人士说,长期以来,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中,由于准入的工作量已经很小,所以对其业务的监管便成了重点,通过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抓降其不良贷款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却恰恰相反。

这位人士说,在股份制商业银行高速扩张时期,准入是监管的重点,

在机构设置、合理布局、高级管理人员准入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支持其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是新兴商业银行,其业务和资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都还不太突出,所以监管部门在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方面下的功夫远不如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举报信件也越来越多,加强现场和非现场工作已势在必行。

业内人士认为,在以前的非现场监管上,监管部门大都流于收集报表、统计数字的工作,在风险分析、判断上下的功夫较少。而银监会此次推出的《规程》明显提高了非现场监管的水平。

《规程》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监管信息为主线,建立了监管部门

持续识别、监测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的操作规程。监管部门将严格遵循程序采集监管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持续监测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相机采取监管措施。

《规程》对监管人员走访商业银行、约见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谈话、要求商业银行提供补充说明材料等监管行为都有明确的程序要求和文书格式规范,避免了以往监管工作中的随意性,从制度上保证了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化,有助于更好地树立监管权威。

二、重拳严控银行贷款流向

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给过热行业降温,银监会最近频出重拳严控银行贷款。银监会提出,严禁企业将银行贷款借给关联企业作为项目资本金,严禁将流动性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等各类打捆贷款。

银监会还提出了银行信贷支持的方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对

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产品有市场、具有还款能力的项目和企业,银行要继续给予大力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高科技产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和教育、科技、卫生、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求农村信用社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支农服务。

三、股市房地产成风险控制重点

近日,银监会提出信托业要加强风险防范,当前要严防公募、保底、挪用、关联交易等违规风险,密切关注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的风险控制。

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底,全国完成重新登记信托公司共计

57家,从业人员4602人。57家公司自营资产944亿元,自营负债463 亿元,所有者权益481亿元。57家公司共管理信托财产1635亿元。57 家公司利润总额15。5亿元,信托业务收入比2002年增长97%经过四年的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恢复了活力,已登记公司充实了资本,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增强,原有的负债业务有所下降。但是,一些信托公司原有风险清理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一些重新登记后的公司违规经营又发生了新的风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银监会提出,信托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托投资公司虽然是现代法人,但有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高管人员的专业水准和道德操守有待提高;信托投资公司经营机制虽比商业银行更为灵活,但内在的扩张冲动使得一些信托投资公司违规经营产生风险。信托投资公司防范风险的任务更为突出。此外,有些公司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四、重点彻查固定资产3000万以上的贷款项目

银监会近日发出通知,决定全面清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建、拟建

项目已发放或已承诺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其中重点是对总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流动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

据悉,此次全面清理对象是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营业部、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04年3月末对所有在建项目已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对拟建项目已承诺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

银监会强调,在全面清理中,重点是上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建、拟建的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城市建设(打捆)等重点项目及其2004年新开工项目固定资产贷款的清理,包括已发放和承诺的固定资产贷款的在建、拟建项目情况,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在建、拟建项目固定资产贷款的内部管理情况以及风险状况和资产保全措施。

据了解,对于不同的情况,银监会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办法。对国家

明令禁止建设、违反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停止建设的在建项目,要立即停止发放新贷款,对已发放的贷款要采取妥善措施予以清收,暂时无法收回的,要尽可能进行债权保全;对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项目审批等建设程序及信贷政策要求暂停建设限期整改的在建项目,要暂停发放新贷款,并根据项目的整改情况,审慎安排贷款发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要取消的拟建项目,一律不得发放任何贷款,并撤消贷款承诺;对未经国务院批准,年内拟新开工的钢

铁、电解铝、水泥项目,一律不得发放任何贷款。对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的在建和拟建项目,要在落实好项目建设条件

的基础上,按照贷款管理要求和项目建设进度,合理安排好贷款发放。

据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6月上旬完成自查,之后银监会将组织督查组分赴部分地区进行督查。银监会要求各银监局和各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领导,依法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区别对待。同时,还要指定专门机构具体负责。

五、全线监管银行票据业务

为进一步加强银行票据业务监管,防范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促进银行票据业务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就银行票据业务监管工作出台一系列措施。

监管制度建设方面,银监会将建立监管会谈制度,把银行票据业务作为监管会谈的重要内容,对银行票据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交换意见,督促银行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同时,将银行票据业务作为银监会监管工作重点,对违规情况比较严重或风险比较大的银行或其分支机构,加大现场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统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加强对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的非现场监管;进一步落实、完善和规范对票据违规行为或重大案件的通报制度并建立披露制度。根据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的结果,严格实施对票据违规行为的处罚,进一步树立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为提高票据业务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银监会将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修订《票据法》,在新的法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银行票据业务监管规定,并与有关部门协商对银行票据业务监管的具体分工,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

合作机制。

为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研究和培训,银监会内部还将成立跨部门的

课题研究小组,继续对银行票据业务相关问题进行调研,为政策制定部门和监管部门提供支持;同时,在银监会系统进一步开展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及监管培训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政策悄然改变外资银行扩张提速

监管当局可能发现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要比他们当初想的要大得多,对外资银行政策的悄然改变,或许正是期望外资“输血”中资银行而做的必要努力。

“外资银行的春天已经到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不久前举行的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上如此表态,而一些主要外资银行纷纷“领情”,加速扩张。上周,花旗集团和汇丰控股几乎同时宣布在沪各新添一家支行,而渣打、恒生和东亚等多家外资银行均表示考虑今年在沪续增其支行数目。

一方面是轰轰烈烈的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另一方面,银监会选择此

时力挺外资银行,个中深意颇引人关注。

1、管理层加快审批

5月31日,汇丰银行在淮海中路开出了其在沪的第2家支行,由此成为“目前沪上拥有支行数目最多的外资银行”,但是,这一“纪录” 很快就在6月3日被花旗银行“打平”,有趣的是,花旗银行在上海新天地新开的支行离汇丰淮海中路支行仅几步之遥。

汇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峰表示,监管机构2002年颁发了《在华外资银行同城营业网点条例》,条例规定,一家外资银行每年在同一城市,一次只能申请一家支行或至多3家ATM自助银行,条例对外资银行

在酒店、机场等公共场所设立ATM^则无数目限制。从实际操作来看,过去一般从向地方银监局递交支行筹建报告到最后验收,大约需要3到4个月时间,因此,理论上来讲,目前一家外资银行在同一城市一年可获准新开至多3到4家支行,花旗银行一位管理层人士介绍。

但如今这一扩张的速度已经快了许多。条例刚颁布时,外资银行申

办支行都较缓慢,有时甚至一年都开不了一家,不过从去年年中开始,外资银行在沪支行扩张已明显提速,一位美资银行驻上海人士表示。

2、外资行网罗“旺辅”

按照中国政府在2001年“入世”时的承诺,最晚于2006年年底,外资银行在华的一切业务限制将被全面打破。“尽管现在有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名目繁多的渠道,但分支机构无疑是内地居民最易接受的,不过这也是成本最昂贵的一条渠道。”李峰说,根据规定,一家支行须至少有1000万元人民币资金备案,而这一条件并不是所有在华外资银行均乐意承担的。

但是对花旗和汇丰这样的银行业巨头来说,钱显然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最头疼的是找不到好的地段来开支行,否则,我们将开出更多支行。”汇丰银行中国区总裁叶迪奇告诉记者。有趣的是,记者获悉,在花旗内部,最近专门成立了一个“支行建设团队”,有专人负责找“地盘”,专人负责为支行申请“攻关”。花旗银行上海分行有关人士表示,“如果找得到更多类似新天地这样的高档场所,花旗今年在上海新添的支行数目绝不止一两家。”

“无论是花旗还是汇丰,如今几乎都拼命在高档场所抢地盘开支行

无疑都是想赶在2006年前尽可能多地完成同城网络建设,方便届时争取更多的高端客户。”一位中资银行人士评价说。这位人士分析,对外

—9—

资银行来说,来到中国最主要的目的是“赚钱”,“因此,他们不会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样,愿意承担基础金融服务。”他说。

3、以市场换股东?

4月下旬,银监会在京举行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据一位与会外资银行代表透露,许多外资银行高官均对刘明康“外资银行的春天已经到来”这句感言感到相当高兴:“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暗示’。”这位外资银行代表分析说。

更“凑巧”的是,5月31日美国新桥成功入股深发展接近18%殳份, 从而实现外资对中资银行的首度控股,而在此消息公布前一天,中国银

监会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银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外资入股中资银行。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银监会负责人近日再次强调,欢迎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参与中国银行业的重组和改

造,同时,也将许多原本必须由银监会批准的审核权限进一步下放给当地银监局自行处理。

国有银行改革正在紧要关头,宏观调控又另中资银行新增生存压力,银监会为什么此时为外资行松绑鼓劲?“中行和建行被选作两大上市试点,交行也在蠢蠢欲动,但都动作缓慢,至少比当初财政部刚刚注资450亿美元至中行和建行时,改组的速度已明显趋缓,这说明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监管当局可能发现目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要比他们当初想的要大得多。”一家港资银行驻沪代表表示。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不难看出银监会在此时力挺外资银行的“良苦用心”。对外资银行政策的悄然改变,或许正是期望外资“输血”中资银行而做的努力。

七、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几成定局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近日召开的在华外资银行会议上明确表示,管理层正在“酝酿和研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准入”的方案,这个让商业银行蓄谋已久、基金公司提心吊胆的政策举措终于将要落锤了。

基金业内人士普遍的反应是:商业银行进入基金业必将会使基金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直接表现为基金业的人才流动、资金流动,最终结果是使一些实力不足的基金公司倒闭或破产。

而国内商业银行受制于法规的限制,只能做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一些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不放开国内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依靠单一业务的国内商业银行将无法应对金融业全面放开后的国际挑战。“其结果只能是国外金融机构逐步蚕食掉国内资产管理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与国际金融集团多渠道、多领域开展国际业务不同的是,国内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业务的条件尚不成熟,在此情况下,对国内金融市场寸土必争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之道,而资产管理业务被认为是重中之重。

正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资产管理业务是一项最没有风险而收益最为丰厚的业务,商业银行早就垂青这块业务,暗地里也通过各种方式展开对此项业务的争夺。

这种争夺在2003年5月和7月浮出水面。南京商业银行分别联合了江苏省内11家中小银行和省外6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项目的投资范围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合计管理的资金总额为11.8亿元。

此项目被称作货币市场基金的雏形,但商业银行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当时南京商业银行的人员就表示,此项目为“推出真正货币市场基金

奠定良好的基础”,图谋未来资产管理市场的雄心昭然若揭。

根据当时票据市场规模,有人预测货币市场基金的容量也就几百亿,对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来说,谁抢先一步谁就占据有利位置。

于是在2003年初,数家基金公司将已经成熟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方案上报给证监会,之后,由于银监会和证监会在政策协调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导致货币市场基金出炉一推再推。

直到2003年11月份,招商、华安、博时三家公司拿到第一批有关货币市场基金的批文,并顺利发行了将近150亿元的货币市场基金,而商业银行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呼声却渐渐平息了。

“显然,基金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业务已经涉足到商业银行的领域,肯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和评价中心的杜书明博士表示。

而商业银行在抢夺货币市场基金中失利没有影响到其参与资产管理业务的激情,他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管理层对商业银行介入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

现在看来,这种推动终于得到了结果,允许商业银行进入基金公司等于给商业银行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开了闸门。

II建立我国银行业持续性监管机制的问题分析

建立银行业持续性监管机制是提高银行业监管效率,发挥银行业监管职能作用的重要基础工程,在保证银行业正常经营,避免因银行业的动荡而引发经济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行银行业持续性监管的目的是保持银行业的稳定性,降低存款人和银行业的风险,促进银行业的稳健

发展。它要求银行业监管当局利用网络化的监管组织、多样化的监管方式、连续化的监管手段对银行业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一、建立我国银行业持续性监管体制保障性要素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主要要求和我国多年来银行业监管的实际,现阶段建立银行业持续性监管机制已经有了多方面的基础。

1.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为建立银行业持

续性监管机制奠定了组织基础。多年来金融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即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金融组织机构也在不断地充实完善。一是中央银行的三级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组织系统逐步完善,设立了跨经济区域的九家分行,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对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有着重大意义。二是为保证现有金融组织机构的稳健经营、公平竞争,根据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成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经过11年的变革,我

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加大了对证券、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从规范经营行为,发挥非银行机构的功效,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等方面人手,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确保区域性金融秩序的稳定。四是逐步进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组织体系的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体制。国家以发行定向国债和外汇:注资的形式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之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银行资本金的最低标准,着

手进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增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五是增强了对合作金融和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使之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正常竞争。金融组织体系的深入改革,明晰了实行监管的权限层次以及与被监管金融机构的关系,奠定并夯实了实行持续性监管的组织基础。

2.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业法律体系,实行持续性监管有了法制保证。银行业监管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首先取决于是否具有充分的法律基础。目前,实施银行业监管的法律框架已经基本确立,其法律、法规的构成主要有:修订后的新《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新颁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有关行政法规和银行业白身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授权授信暂行管理办法》等以及有关规范银行业监管程序、约束银行业监管行为的规章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必要的监管权力,使对银行业的监管有了明确的法律授权,并有了有效行使这些权力的可靠法律保证;在总体法律框架规范之下,制定具体的银行业监管章程或指导原则,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实施,杜绝对银行业监管过程的随意性,保证了银行业监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所有这些法律规章的颁布执行为实行持续性监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证。

3.银行业监管模式逐步完善,监管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方式、方法从初期的单向、粗线条监管模式向目前全方位、

系统化的监管模式转变,对银行业运作的合规性、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的监管下: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丁银行业监管工作四个方面的转变:监管方式由事后被动查处向超前主动监管转变,监管内容由过去侧重设置审批向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监管转变,监管运作由一般性行政性监管向规范、依法监管转变,监管工作体系由人民银行单一监管向以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为主,金融机构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转变。近年来又对银行

类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方面和在促进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监管者的日标、要求和原则,保证监管者的独立性,在法律: 户明确赋予银行业监管当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未遵守审慎性经营规则时,采取-系列监管强制措施的权利,加强银行业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和境内其他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监管手段的推广和应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的广泛应用和有机结合,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并表监管,成功地对跨境银行业进行监管等方面的实践,对我国银行业实行持续性监管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实行的多种监管方式的综合运用符合持续性监管的要求。

4.实行银行业持续性监管的协调机制的基础良好。在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设之前,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在长期监管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监管经验。我国中央银行经过近二十年的运作,逐步建立了相对独立于地方政府、独立于财政的组织体系,独立地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监控系统,在法律赋予权力的基础上,牢固地树立了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同时中央银行充分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确保了中央银行监管的效率性和连贯性。近年来,户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向:自接调控和间接调控并举,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向转移,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货币供应量,极大地发挥了中央银行调控手段的作

用;并且负责对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监管的全过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监管自主性,有效地防止厂银行业之间因央行监管标准不一、处罚力度轻重不同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多年来,中央银行在实施监管过程中,在对有关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理方面,成功地进行了关闭、接管、注资、收购的尝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监管经验。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分没后,根据法律规定将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人民银行多年宋已经与商业银行建立起了良好的数据信息传输机制,央行的统计信息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 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

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城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

银行业动态跟踪: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信贷控制仍为主要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2011 年1 月末M1、M2 增速分别回落至13.6、17.2分别较2010 年年末下降7.6 和 2.5 个百分点。这显示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企业活期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的作用下1 月人民币新增贷款 1.04 万亿低于市场预期的1.2 万亿这表明了央 行信贷控制有所成效。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息差提升可期。2011 年新增信贷增速将较为平稳银行业贷款平均余额的良好增长仍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11 年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的预期下我们认为银行的净息差将在加息周 期中受益具体的提升幅度将根据通胀的发展以及加息的频率、方式等因素而定。2011 年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预计行业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稳定的态势。行业监管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价格型调控工具对银行业中性偏利好存款准备金率 和动态差别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构成利空。预计 3 月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将保持平稳后续政策持续大幅收缩的 空间预计有限。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市场普遍预期2011 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将压制行业估值修复进程随着银监会相关监管 政策的进一步明确预期未来年报、季报披露行情或将成为股价较好表现的时间窗口。银行业未来估值修复可期具备了中

长期的投资价值维持行业的“增持”评级。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在全国率先实现刷银行卡“打的” 2011 年05 月27 日13:28 来源:大连电视台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据大连电台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与大连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今天正式启动打车刷银行卡便民工程,今后凡持有各家银行“银联卡”的市民,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可刷卡付费,不用再付现金了。因而,大连也成为全国首个“刷卡打的”城市。请听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连出租汽车公司“蓝灯的士”在全国率先实行计价器收费,此举闻名中外。如今,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打车市民越来越多,乘车交现金已不适应现代“打的”需求。为了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大连“打的”,大连出租汽车公司便与银行联手实行刷卡打车。记者看到,安装在蓝灯的士上的消费终端机与计价器连接,不但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发行的普通“银联卡”,还能识别“芯片银行卡”和“手机信用卡”,也就是说乘客既可刷卡、插卡付费,也可以挥卡“闪付”。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钱景秀告诉记者,这种刷卡方式时间很短,特别是挥卡闪付和挥机闪付它的交易时间从原来的接近 1 分钟的时间能够缩短到0.2 秒。目前,大连市共有1200 辆蓝灯的士,大连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正分批对车辆进行银行卡受理改造,今年内使公司的“蓝灯的士”陆续加装消费终端,受理银行卡支付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许建红表示,公司现与

中国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2004年度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以后,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关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进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进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差不多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要紧从事国不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治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养)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制造更多财宝的能力".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专门企业,制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某银行竞争力定义为:某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阻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宝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依照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1)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中国商业银行总体效率的现状。进而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战略路径,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借鉴。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一、商业银行效率的基本概念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从本质上讲,银行效率是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银行效率与银行效益既紧密关联,又有所区别。银行效益是指银行的资产和服务所带来的收益率;而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银行讲究运作效率。而且,有效益的金融交易未必有效率。可见,银行效益包含在银行效率的内涵之中,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是效率,而基础是效益。二、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本文实证分析运用了dea(数据包络法)评价模型,采用中介法选择投入、产出变量。其中投入变量为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和员工人数;产出变量为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不良贷款率。由于不良贷款率不能直接用来作为产出指标,本文对不良贷款率指标进行调整后作为产出项之一。以下选择2000—2004年4家国有银行和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作为研究的样本虽然建行与中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已上市融资,但为分析方便,本文仍将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称为国有商业银行。。选择营业费用、利息支出、正式员工作为投入指标;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不良的相对绩效值作为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2001—2005《金融统计年鉴》。。运用deap2.1为分析软件,对上述样本进行效率评价。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在逐年改善,效率平均值由0.908上升到0.954(见上图)。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效率处于不断提升过程中。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比较看,股份制银行5年的平均效率值为0.936,高于四家国有银行的0.901,而且除2002年外,股份制银行的年平均效率也要高于国有银行。不过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在逐步缩小。2000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值差异为0.11,到2004年缩小为0.076,其中2002年随着工行、中行、建行改革成效的不断显现,国有银行平均效率值超过了股份制银行。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即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二是内部影响因素,即商业银行自身的组织结构。 (一)市场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分析 1.“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1959年在其《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其中市场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scp理论认为,市场的垄断程度与竞争效率是负相关的。 2.中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实证分析。对银行业市场垄断程度的研究主要测定cr4指数值,即测定中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相应测定项目中所占的市场份额。2000-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cr4指标从上表可以看出,自2000-2004年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资本(所有者权益)、存款资产、贷款、员工数目等五项指标cr4的平均值都在0.8左右,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中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而从净利润集中度与其他五项指标的集中度cr4变动看,2004年总资产等五项指标集中度均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净利润集中度则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2004年以前的利润集中度明显弱于市场集中度,因此可以认为四大国有银行存在高度垄断但绩效差的现实;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下降而利润集中度开始提高。 3.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低效率的原因。根据scp理论,居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正是其行为特征促成了自身效率的相对低下。hick(1935)的“安定生活”假说(quiet-life hypothesis)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由于竞争程度较小,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没有动力去实现成本最小化,从而造成效率下降及成本上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在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实际上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顾客享受更好的服务,这部分提高服务质量所花费的成本要从银行利润中支出,显然银行缺乏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共17页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19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19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银行中间业务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 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e8290522.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主要研究分析了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报告首先介绍了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的相关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环境,并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运行数据进行了剖析,同时对银行中间业务产业链进行了梳理,进而详细分析了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竞争格局及银行中间业务行业标杆企业,最后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前景作出预测,给出针对银行中间业务行业发展的独家建议和策略。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给客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建议,使其能以更强的能力去参与市场竞争。 《中国银行中间业务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年版)》的整个研究工作是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是相关银行中间业务企业、研究单位、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及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进展的加速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银行业,面对跨国金融集团逐步入境的“狼群效应”,如何在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的市场,维持并进展现有的地位,已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银行的网络调查,就消费者对各大银行的中意度,需求类型等作了全面的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包涵了国内的各大银行以及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具有专门强的代表性和可参性。下图为部分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光顾的银行排名前四的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69.65%的支持率排名第一。由此能够看出,在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尚未完全取消监管的前三年,国有银行凭借着在国内长久以来建立的营销网络和深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信用观念,在外资银行未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之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今后的几年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治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威胁。 消费者经常办理的业务决定着银行业以后进展的方向,同时对潜在需求的开发也是构成银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图能够看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需求要紧集中在日常储蓄,生活费用的缴纳及异地汇款上,分不占到84.86%,39.74%和41.92%。这是传统国有银行建立在经营网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市场发育日益成熟,需求结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在银行的利润空间中所占比例将日趋缩水;相反,信用卡业务,投资性贷款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些业务的开展较传统业务需要更高的技术及人才储备,而这些恰恰是外资银行在全球扩张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长远的金融进展方向上去,做好与跨国金融集团同台竞争的预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中意度是构成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外资银行强调标准化服务的要紧缘故,下图是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消费者服务评价的调查: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和研究 目录 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3) 1.产权结构 (3) 2.治理结构 (3) 3.规模经营 (3) 4 金融创新 .......................................... . (5) 二.外部影响因素.. ...................................... ..5 1.“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5) 2.中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实证分析.............................. .5 3.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低效率的原因。............................. ..5 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战略路径..................... (6)

1.引言 在影响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加如世界贸易组织即将十年之际,以及各大国有银行的集体上市等诸多因素,我们应该怎么去更快,更好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外国外资银行对我们冲击,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是,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本文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综合国内外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通常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所谓银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模经营和金融创新能力等。而外部影响因素是指不受银行管理层控制的影响因素,如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等。 1.产权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国有银行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一统”到1993年实行专业银行体制,再从专业银行体制向商业银行体制过渡,但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始终没能建立,其竞争力不强。经过多年的改革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家的独资银行。这种单一国有的产权结构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2.治理结构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有其特殊性,国家绝对控股导致干部行政化机制与负有执政党执政地位稳定的制度功能并承担相应的成本;作为出资人与所有者的国家并不直接对国有银行注入资本,但在很大程度上国家信用发挥支撑作用;建立了干部行政化机制,即中央金融工委领导国有银行高层人事的权力机制。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3.规模经营 如果进行国际比较,虽然我国产业的集中程度远远低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然而金融业集中程度则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工业化国家。表1是对西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银行分支机构拥有数与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拥有数的比较。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之七张承惠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影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独特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受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据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主要由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控制失衡、流动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管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控制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控制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

银行业的竞争力研究报告(doc 6页)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研究报告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银行业,面对跨国金融集团逐步入境的“狼群效应”,如何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的市场,维持并发展现有的地位,已成为国内各大银行的当务之急。 本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银行的网络调查,就消费者对各大银行的满意度,需求类型等作了全面的综合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包涵了国内的各大银行以及所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参性。下图为部分调查结果:

据调查显示,目前最常光顾的银行排名前四的均为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69.65%的支持率排名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在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尚未完全取消监管的前三年,国有银行凭借着在国内长久以来建立的营销网络和深入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信用观念,在外资银行未完全适应中国市场之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在今后的几年金融市场逐步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庞大的资金实力,成熟的经营模式,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以及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对国有银行来讲将是强有力的竞争威胁。 消费者经常办理的业务决定着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对潜在需求的开发也是构成银行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 由上图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内地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储蓄,生活费用的缴纳及异地汇款上,分别占到84.86%,

39.74%和41.92%。这是传统国有银行建立在经营网点资源基础上的优势,但要看到的是,随着内地市场发育日益成熟,需求结构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服务项目在银行的利润空间中所占比例将日趋缩水;相反,信用卡业务,投资性贷款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这些业务的开展较传统业务需要更高的技术及人才储备,而这些恰恰是外资银行在全球扩张的竞争优势,作为国内的商业银行应该在看到自身优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到长远的金融发展方向上去,做好与跨国金融集团同台竞争的准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是构成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外资银行强调标准化服务的主要原因,下图是以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为例消费者服务评价的调查:

我国银行业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银行业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要点: 1.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2.我国银行存贷款与资金流动性。 3.银行间市场分析与人民币资金运行情况。 4.银行业政策与市场开放动态。 5.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监管制度。 6.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情况与未来前景。 7.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在我国,主要有以下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并且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各种政策性银行,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职能。 目前的形式下,由于外资银行的不断加入,我过的银行发展形式已经十分严峻。更加开放的经济格局,和多年以来积累的各种金融问题,让银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致使银行业发展不容乐观,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了影响。不过,现阶段下,我国的资本储备充足,尚有结余,并且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影响银行和金融也发展的因素也就多数来源于国内。所以,立足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问题上,才是解决整个行业问题的根本。 1、从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来看。截止2010年,我国国内市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经接近600家。在华投资总额达到了4.3万亿元。其业务占总市场的2%,其余的份额由国内银行占据。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了80%的支付结算业务,贷款额占到了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60%。随着社会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市场份额不算缩水,许多银行都背起了沉重的包袱。 2、从金融机构和银行的信贷情况来看。中国的许多银行在信贷工作中,往往受到种种外来因素的干预和压力。信用贷款的决策并不完全决定在资信因素上,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扶持地方经济,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 3、从管理上来看。我国银行的管理机制上还存在很多缺陷,资本的约束力普遍较低,而且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流动性不足,在市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地监管和判断。另外,国家执行加入WTO以后的有管银行也开放的承诺,虽然有助于银行业的发展,却也暴漏了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众多管理漏洞。这一点,后面会详述。 所以,银行业的稳定与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短期内中国银行的市场分额和基本结构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国有银行在近几年依然着力于消化不良资产,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以及风险预测水平。银行业稳定发展了,也就为金融行业总体才能呈良好的上升态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银行存贷款与资金流动性 从2010年至今央行已经7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19%,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5.5%。正是在不断的加息和提高准备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风险分析 2002-03-14 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中,银行业应该是最受重视的部分,改善和强化银行业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和政策研究的重点。这不仅是因为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阻碍千百万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因为通过多年的进展,中国的银行业差不多成为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和国民经济进展的重要支柱、因为银行业内外部的制度缺陷而产生了专门的风险生成机制、因为银行业将承担金融开放的首要冲击。 一、中国银行业埋伏着庞大的风险 无须讳言,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埋伏着庞大的风险。依照不同的来源,笔者将这些风险分成内源型、外源型和混合型三类。 (一)内源型风险 内源型风险要紧由银行内部治理不善、风险操纵机制不健全造成。这类风险要紧表现在资产负债总量操纵失衡、流淌性要求难以满足、资产结构中贷款比重过高、贷款合同要素不全、信贷决策失误和贷后治理缺乏、人情贷款和关系贷款、高息揽储恶性竞争、机构重叠分散、银行及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造成对恶意贷款人的交叉贷款审查操纵不力、违规开立信用证和签发承兑汇票、银行有关人员以权谋私违规操作、搞账外经营和违规自办实业等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1998年以后,随着全国上下防范金融风险意识的增强和中央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商业银行通过深化信贷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信贷风险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内源型风险的操纵机制。 (二)外源型风险 外源型风险由银行业外部各类因素造成,要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基础薄弱,银行在经营活动中遇到大量因企业不讲信誉而形成的风险,如在申请银行贷款时不披露企业真实经营情形,提供水份大的报表;借款人还款意愿差,有的甚至在借款时就不打算还款,一些银行反映按期履约比例仅为1/3;专门是近年来企业借改制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形相当普遍。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约占50%,逃废银行贷款本息占改制企业全部贷款本息的30%以上。 第二,金融诈骗风险。近年来,金融诈骗的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例如,西安一犯罪团伙在1999年11月~2000年8月期间,多次以伪造或变造存款单位预留印鉴等手段将单位大额存款转移至犯罪团伙开设的帐户,涉案金额达8000万余元,涉及工农中建和都市信用社等诸多金融机构。再如,经查明,在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期间,有三个犯罪团伙伪造假银行承兑汇票102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doc 9页)

2004年度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 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发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事国别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不难 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根据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这里所谓资产说的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概念,即竞争力现实的表现。由此可见,竞争力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二是这一存在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其中存在着因果的分析的过程。我们据此来设计研究框架。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要特别要强调与现有的银行信用评级以及银行绩 效评价相区别。 竞争力评价与银行信用评级区别:一是研究目的不一样,银行信用评级是减少投资人与债券发行人信息不对称,对象是投资人,目的是揭示风险、风险管理。竞争力评价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对象是银行,目的是帮银行找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也不一样。 竞争力评价与现有的银行绩效评价区别:银行业绩评估只是银行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即银行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竞争中的结果和地位。主要集中于银行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大类。然而,仅仅这两类指标不可能全面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真实内涵。因为财务指标反映的是银行过去和现在的竞争状况和业绩,可以用来分析和评估以前的行为和决策,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此期间内颇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在数量上,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运作上,我国商业银行正进行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理念的转化,银行的运作机制也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从2011年“十二五”开始,中国对金融体制进行大力改革。201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而今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不减,监管不断强化。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步伐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面对改革的迫切形势,银行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不少银行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也逐步加快。银行业继续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结构改革悄然启动。去年,五大行的架构改革已经启动,精简机构数量,强化利润中心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流程,体现了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经营。(例子:有报道称,银行理财、信用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有望以银行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今年年初,交行交银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在香港挂牌。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具体做法是将交银集团在港子公司交银国际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挂牌为总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意味着该分中心具备香港持牌法人资格,极大提高了自主性。) 同时在今年对于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上,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很多银行今年重要的战略抉择之一。此外,不少银行还计划今年健全大数据应用。

浅究商业银行效率实证

浅究商业银行效率实证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中国商业银行总体效率的现状。进而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战略路径,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效率;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一、商业银行效率的基本概念 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从本质上讲,银行效率是银行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 银行效率与银行效益既紧密关联,又有所区别。银行效益是指银行的资产和服务所带来的收益率;而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就要求银行讲究运作效率。而且,有效益的金融交易未必有效率。可见,银行效益包含在银行效率的内涵之中,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核心是效率,而基础是效益。 二、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运用了DEA(数据包络法)评价模型,采用中介法选择投入、产出变量。其中投入变量为营业费用、利息支出和员工人数;产出变量为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不良贷款率。由于不良贷款率不能直接用来作为产出指标,本文对不良贷款率指标进行调整后作为产出项之一。 以下选择2000—2004年4家国有银行和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作为研究的样本虽然建行与中行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已上市融资,但为分析方便,本文仍将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称为国有商业银行。。选择营业费用、利息支出、正式员工作为投入指标;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不良的相对绩效值作为产出指标数据来源于2001—2005《金融统计年鉴》。。运用DEAP2.1为分析软件,对上述样本进行效率评价。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率在逐年改善,效率平均值由0.908上升到0.954(见上图)。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益加剧,商业银行效率处于不断提升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