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习题: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习题: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

平和

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

(摘自《毛泽东文集》

赏美文

文坛巨匠——鲁迅

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可……

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

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中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燃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

您也曾“彷徨”过。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啜泣;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黯然神伤……

虽有“彷徨”,但您从未放弃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您就是真的猛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任何困难在您面前都会被熔化。

您虽然已经逝去,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

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薪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一代代人不断向前!

(2014高考作文训练:《永远的先生》,有删改)

【课内挖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名言,更是鲁迅自身炽热的爱憎情感和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横眉冷对”与“俯首甘为”这两种强烈对立的情感,在鲁迅的身上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热爱人民,“甘为孺子牛”;他憎恶敌人,“横眉冷对”。鲁迅这种爱憎情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源于爱,源于对中华民族的爱。

鲁迅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一生。而这种爱憎的情感自始至终都贯穿在鲁迅的作品中,这就是鲁迅——爱憎分明的鲁迅。鲁迅有着强烈的爱憎情感、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他把自己看作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对“人”的关注。他一方面含着热泪,鞭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另一方面他又热情地讴歌中华民族的脊梁,提出重铸新型民族性的正面主张。这也正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财富。

适用角度

本素材可应用于“爱憎分明”“追求”“爱国”等话题作文中。

运用此素材时既可适当引用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名句,又可选取与其有关的典型事例,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巧妙地选取运用角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素材。

【课外运用】

示例

不断追求,不断进取

“不要老想你拥有什么,要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我对此言特别有感触。我觉得,一个人,的确应该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

想自己没有什么,是侧重于学业或事业、精神或灵魂等等方面而言的。通俗地说就是,人要不断地追求,要不断地进取,才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完美。

同样是人,为何会有差别,会有高低不等呢?主要是看人的自身努力、进修等如何。人,从娘肚子里生出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越长大区别就会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后天的进修、学业、追求等情况不同。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贤人、伟人,而有的人却止步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呢?都是后天学不学习,努不努力,追不追求,进不进取使然。

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自然就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说是多想想自己的短处,自己的不足方面。反省,才会进步;自满,永远是止步。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

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

我平时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我还喜欢另外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反思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

没有追求的人,必然是怠慢的。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追求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

(2012江西卷高考满分作文)

美文赏读

清水之心

纳兰泽芸

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

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很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人不可貌相”,是一句老话,放在一些精神广博的大家身上,真是恰当。

如果留心一下,你会发现,许多令人景仰的人,给我们的感受大

多是——朴素。甚至有一些,给人的感觉有些土气。但就是这样一个个衣着极其简单朴素的人,却有着无比广阔而丰饶的精神世界。

很早时候还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及至后来阅历渐增,才明白,一个沉迷于精神世界的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

因为精神高峰的拔地而起,而忽略了物质世界的例子太多,将怀表当成鸡蛋煮,将馒头蘸墨汁吃,出门忘了穿鞋,走路撞电线杆……

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却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步行,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

一个对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

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如他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就像鲁迅,对于物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虽然夜间熬夜写作,饭菜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

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工作的忙碌和来访者的众多,常常直到凌晨二三点才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脱就这样和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鲁迅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

完成的,他认为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

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朋友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

有时买回了旧的古书,书页的两头已染黑打皱了,他会认认真真地擦拭干净,然后耐心地一点点将书页磨平。大部分书他都会方方正正、一丝不苟地包上书皮。

他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可惜。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

鲁迅幼年即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月,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这种无路可走,指的是精神上的无路可走,那是一种更为深重的心灵折磨,比物质匮乏的折磨深重很多。

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

生活,本身其实是简单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们制造出了太多的复杂。其实,你简单了,生活也就随之简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永远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可是,有诗可作,有书

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们的心,仍是清水一滴。像爱因斯坦,像鲁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

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净,始终纯美,始终涤荡着后来者的心。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咳嗽.(sou)馄饨.(dùn)女佣.(yōnɡ)校.稿(jiào)

B.衣裳.(shɑnɡ) 活泼.(pō) 陪客.(kè) 干枯.(kū)

C.兴.致(xìnɡ) 剪辑.(jī) 弄.堂(lònɡ) 抽屉.(ti)

D.规矩.(jǔ) 休假.(jiǎ) 仿佛.(fú) 剥.落(bō)

解析:A项,“饨”应读tun;C项,“辑”应读jí;D项,“矩”应读ju,“假”应读jià。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家滇味饭店才开张不久,街对面一家川味饭店又挂起了招

牌,两家饭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好生热闹。

B.“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在西安揭晓,昆

明、杭州、成都、宁波等十大城市脱颖而出

....,最终入选。

C.云南教育基金会继续选派讲学团,到保山和怒江支教讲学,

为民族、边疆、贫困地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推波助澜

....的作用。

D.面对商家林林总总的促销,想不动心很难。但是也不能让商

家牵着鼻子走,跟着商家的促销大潮随波逐流

....。

解析:A项,“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饭店”,

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B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常用于人的才华。C项,“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含有贬义。D项,“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民间验方,我们可以拯救一批濒临失传的奇珍异宝,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进而补充、丰富和创新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科学的发展。

B.得知自己当选为上海世博会“亲善大使”的消息传来之后,刘德华非常开心,认为亲善大使是一个既光荣又责任重大的使命,希望能有机会参观上海世博会园区。

C.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向各州、市、县、区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于2月20日至3月15日,在全省范围内紧急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帮助灾区群众战胜灾害、渡过难关。

D.说起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的“郁闷事”,不仅不少消费者体会不到购物消费的乐趣,还惹来一身麻烦。

解析:B项,结构混乱,应删去“得知”或“传来之后”;“亲善大使是……使命”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开展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缺少宾语,应在句尾加上“的活动”。D项,语序不当,“让不少消费者”应放在“不仅”前;“还惹来一身麻烦”前主语不明,既可理解为“郁闷事”,也可理解为“不少消费者”。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就可能乱了自己的阵脚,迷失了自我。

①认同的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

②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③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被人认同

④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峙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

⑤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A.②④⑤③①B.②⑤④③①

C.④①②③⑤D.④③②①⑤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然后完成5~8题。

5.阅读选文,说说选文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文中的句子分析概括。如“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可知他不拘小节。“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可知他对人比较和蔼。“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的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等可知他的乐观、热情。鲁迅踢鬼的故事说明他的幽默和不迷信。

答案:生活上不拘小节,对人热情,和蔼可亲,思想上不迷信,

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6.简要分析“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这句话不仅指身体的放松,更是指心灵、思想的暂时放松。

7.这篇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既可敬又可亲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带着柴米油盐的香味走来,与我们握手谈天。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写生活中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答案:细节描写。本文通过作者的细心观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和气质。

8.本文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文章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

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解析:D项“一己之力”用词表述不当,文中是朱启钤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筹建和创办了营造学社。E项“北京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办法是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探索出来的”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DE

10.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文章第③⑤⑥段进行分析,写梁思成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朱启钤,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

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

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11.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两次提到大雨,分别在第①段和最后一段。应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现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开篇写雨是为了引出人物,结尾写雨是为了营造落寞氛围,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力地表现了传主。

答案:(1)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

(2)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

(3)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的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两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四、语言运用

12.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补写下面一段话。(40字以内)

生活中充满辩证法,当你选择人生之路时,有时表面看上去是一条窄路,走起来比较艰难,但下决心走了之后,发现越走越好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仔细阅读题目可知,我们要灵活运用鲁迅的例子来证明所给的观点。具体作答时,要高度概括事例,并符合观点。

答案:示例一:鲁迅到南京学洋务,在当时认为是没有出息的,是“窄”的,但鲁迅走出了“宽”

示例二:鲁迅到日本学医,在当时学医就是“宽”,但鲁迅弃医从文,选择了“窄”,而这“窄”却使鲁迅成为一代文学大家13.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答案:①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②绘画是用笔墨写作

14.某地一个跟甲型H1N1疑似患者同乘一辆汽车的民工回到家里探望妻子和孩子,当地疾病防疫部门登门进行驻点(住在需医学观察者家)隔离观察,须先跟其妻说明情况,取得其家人的配合与支持。他们该怎么说呢?请将下面设计的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80字) 您的爱人回家途中跟甲型流感疑似患者乘坐的是同一辆汽车,这种流感传染性很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得到您的理解和支持。

答案:我们担心他受到了传染,为了他的健康,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也为了他人的健康,我们只能让他暂时住在家里,并接受我们

的观察,打扰了您的生活,很抱歉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板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碰壁 帮助黄包车车夫 关心佣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材原文预习和知识点总结

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语上 目录 课文朗诵下载 (2) 课文写字表 (2) 课文词语表 (2) 课文原文文字版 (2) 课文原文电子版 (5) 课文知识点梳理 (8) 同步练习及答案 (17) 课后习题答案 (21)

课文朗诵下载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de9650713.html,/s/1Knh_l_p77KG8Jtul_lyT6Q 提取码: 74c2 课文写字表 课文词语表 课文原文文字版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年的除夕,我们全家都到伯父家里去了。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他们每人捧了一大堆,走到天井里去。我们掩着耳朵,躲在玻璃门后面,睁大了眼睛望着他们。四扇玻璃门,我们三个和海婴一人占一扇。伯母和妈妈站在我们旁边。 爸爸放的是爆竹,声音真大,可怕极了,虽然关紧了门,掩住了

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以读为本平等对话真切感人 ——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赏析 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受益匪浅。于老师以真诚的爱,真挚的情,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诠释《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使笔者对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一、导入新课,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每个字的写法,学生书空),请读课题,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生:周晔。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书都留下了痕迹吗?(检查同学们的书本,表扬了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师: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侄女。 师:周晔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生:弟弟。 师:鲁迅先生原名叫什么?生:周树人。 师:他的两个弟弟叫什么?生:周作人,周建人。 师: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预习,生字能掌握吗?能读准生字,是很重要的事。 于老师一开始就出示所学课文,简练明白,并且把认真、规范地书写汉字,准确、规范地朗读等基本要求突出来,引起注意。有关作者的对话,既是对“伯父”一词的理解,又扩大了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搜集信息,养成良好的预习、读书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师: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课文,在你认为不认得的字、不懂得的词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学生齐读。) 师:请各人读各人的,放开声读。(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追悼囫囵吞枣“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给生子直呼音节并组词。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学习课文,讨论交流 1、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注在旁边。 2、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一下,看谁的小标题更简洁更合理。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师小结后相机板书: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自读自悟。选自已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读读,圈画出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画出来一会儿交流。【在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进行精读训练,体现了因材(才)施教。这样处理教材(不求所有学生全面解读教材),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比较充

分的阅读时空,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与习惯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2、集体交流:你学习了哪件事?你的体会是什么? 3、交流:谈《水浒传》 (1)谈《水浒传》这件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3)伯父鲁迅先生送书给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4)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吗?他关心的是--(青少年) (5)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 4、交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1)文中还写了他对谁的关心?(车夫、女佣)(2)他是怎么救助车夫的?圈画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词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找出描写鲁迅神态的句子,说说你从鲁迅严肃的表情中你又体会到什么?(3)适时渗透读相关的语句。 (4)他又是怎么关心女佣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5)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车夫、女佣吗?他关心的是--(劳动人民)他关心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并能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能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2、思考:课文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3、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了解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图像 2、同学们,这就是--(生:鲁迅),板书:鲁迅先生,让我们带上“先生”二字再深情地呼唤一遍。 3、谁能根据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资料用简洁的话介绍一下鲁迅先生。 4、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了解得还真不少,然而鲁迅先生已永远地

离开了我们。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板书:我的伯父,题目叫做--(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5、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她已经称鲁迅为称“伯父”了,为什么还称他为“先生”? 二、检查预习,学习词语 1、通过预习,你画下了哪些想积累的词语,和同桌交流一下。 2、出示生字词课件: 追悼吊唁咳嗽敷药女佣水浒传殡仪馆 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1)你理解哪个词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是联系上下文还是查字典) (2)请你从以上四字词中,选一个词语应用说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想想: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学习第一段,体会受爱戴 1、自由轻声读,圈画出鲁迅先生深受许多人爱戴的语句?从哪里看出他深受爱戴?(挽联多,花圈多,各色各样的人多。) 2、参考资料(课件出示以下内容),师配乐朗读: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知识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知识归纳 【多音字】 挨:ái挨打āi挨门挨户 扁:biǎn扁担 piān扁舟 号:háo怒号 hào号召 针:zā包扎 zhā扎针 zhá挣扎 【词语解释】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和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 失声: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其家属。 爱抚:疼爱抚慰。 团聚:①相聚(多指亲人分别后再相聚)。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忽然醒悟的样子。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拉的车,有两个橡胶车轮,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主要用来载人。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深奥:(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 【反义词】 爱戴——憎恶团聚——离别 慈祥——狠毒深奥——浅显 详细——简略囫囵吞枣——细嚼慢咽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近义词】 惊异——诧异爱戴——尊敬 悔恨——懊悔慈祥——慈爱 深奥——深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内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答:(1)趣谈《水浒传>>(2)笑谈“碰壁”(3)喜放烟花(4)救助车夫(5)关心女佣。 2.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答: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同时,他又有着美好的憧憬,向往光明、美好、快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提问分析

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提问分析 下面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 师: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读懂了课文中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 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打出投影片: 学习方法: 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方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些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在小组中各自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学生质疑的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摒除一些质量不高、意义不大的问题。)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了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请教其他同学。(各小组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师:现在我们集中交流。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 生:(第五组代表)我们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到破折号一般是在疑问和答案之间用的一种标点。作者听伯父说他从前鼻子也是又高又直的,就问那怎么现在鼻子又扁又平,后面用了破折号,下面是伯父的解疑,这个破折号表示疑问。 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学习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同意他们的意见。 师:很好。其他小组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第六组甲生)我们小组不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并提出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经过讨论,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呢? 生:(第六组乙生)通过查字典理解的。我们又理解了作者不是真的恍然大悟,因为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作者以为伯父的鼻子一定是碰壁碰扁了。 师:第六组的同学在学习时随时遇到不理解的字就查字典理解,这种学习习惯真好。刚才这两个组的同学读书真仔细,不仅注意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还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其他小组的同学,你们学懂了什么? 生:(第三组甲生)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们理解“黑洞洞”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生:(第三组乙生)“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受到迫害。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别组的同学也提出不理解这句话。(投影片:“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表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 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 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难点: 1、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2、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挽、囫、囵、枣、搞、恍、霜、详、逝、章、咳、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提问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在介绍闰土时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让我们感知到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波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你还记得是谁把闰土介绍给我们大家的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1、我知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她与鲁迅的关系是。 2、在预习中我认识了生字,能读拼音写出词语。

wǎn lián gǎo xiào xiáng xì ( ) ( ) ( ) ké sou wén zhāng shì shì ( ) ( ) ( ) 3、课文中成语或四字词语比较多,我不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意思,还会用词语练习说话。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4、课文中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我做了记号,可以跟同学交流交流。 5、通览课文,我发现课文在结构上与其他课文不同之处在于以为标志,把课文分为部分。读课文,我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并能归纳大意。 6、我概括总结了拟小标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做小标题。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我要试着给各个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六年级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逝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

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远离战乱年代,生活在开明的社会环境中,不容易对鲁迅时代产生切身体会,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由文字联想时代背景,这样对文章能理解更到位。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鲁迅相声是怎样的人,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掌握综合概括的方法。 3.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进一步巩固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鲁迅相声是怎样的人,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掌握综合概括的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学习准备:CAI课件,课前让学生解鲁迅先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 一、回想画面,为体会“爱”而起航 1.昨天,我们一起初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 2.通过初读,鲁迅先生“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呀,先生的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都是来自于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心。(板书:爱) 3.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走了,特别是周晔,她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大屏幕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的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来,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 孩子,老师在感受着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时,声音越来越轻,语速越来越慢,你是在表达小周晔对失去伯父的悲伤之情吧?可见,你上节课学得多么深刻啊!(板书:周晔)——是呀,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手足无措、木然发呆,“我呆呆地望着”,读——小周晔她脑海中浮想起往日跟伯父在一起时那点 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板书:泪),“我呆呆地望着”,读……4.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周晔她可能会想起什么呢?(学生想象)是呀!那是一段多么惬意的茶余饭后的欢乐时光呀!——若学生说会回想起伯父和她“趣谈碰壁”: “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是多么幽默、风趣呀! 是呀,得到先生爱抚的又何止他的侄女周晔一人呢,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他们怎能不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大屏幕出示)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 ——谁来读这句话?孩子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你试着努力把巴金的心情和周晔的心情联系起来,你是用情在读,真好。 ——这是巴金的亲眼目睹,我们也永远不能忘记这一幕,再读……(齐读) 二、救护车夫,为感受“爱”而涵咏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波浪线把它们画下来。 2.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好,肯定有一处让你怦然心动,把这一处读给大家听听吧……——这段文字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读着读着,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打动了你?(生自读)——同学们都用心地体味着、感受着,快把你的读书心得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分享吧!(交流)——若学生说到“硼酸水”,教师导:是呀,我们发现鲁迅很懂医术,我们知道他曾经在日本仙台学过医,现在他把学到的本领用在了车夫身上,确实打动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出guo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 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 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记录

篇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评课稿 听了彭老师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首先她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彭老师的课,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伯父不在,面对伯父的遗像,周晔会想些什么呢?像这样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给后面的两个故事取小标题。这样使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研读后面两个故事,对学生施以适当的“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彭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

去表达。 最后,彭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彭老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结合课件图片让学生动笔写一写面对鲁迅故里及鲁迅塑像所想所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如,彭老师在引导学生品研“救助车夫”环节,让学生抓住“半跪”一词,通过“从黄昏到全黑了”休会半跪时间之久,并从“我”的感受烘托半跪之苦,体现伯父倾心救助车夫,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品德。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彭老师在这个环节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导学案第课时时间: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枯瘦()()详细()() 慈祥()()爱戴()()惊异()() 2、成语填空 囫()吞()张()李()()经风()北风() ()然大()一目()行一知()解()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③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和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这件事,通过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 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原文和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 后附教学设计 就在伯父逝(shì)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hǔ)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hú)囵(lún)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hàn)》。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从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扎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niè)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péng)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fū)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ào),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和我们一起过春节时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yōng)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

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板书同时书空]“迅”要注意笔顺。读一读。(生读课题) [在于老师的教学开始,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板书的时候,老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对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示学生书写中的注意事项。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书写是很少的,抓住这极少的而又是必须去做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规范学生的书写,体现了课堂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也体现了教师对写字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识字是识字,写字是写字,好象不这样做就不实在,就会识不好写不准似的,结果占用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注意这一点点上滴滴的零散时间,并注意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机会点拨提示,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指导识写的目的。] 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好好预习了没有?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 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生活常识] 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文学常识] 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吊唁爱抚呻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注意这个环节。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有认真读书,完整地阅读课文的过程。这个时间要给充分。另外,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书写到黑板上,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板书的基本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这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师:好,读完的举手。还有没读完的,一定要读完。继续读。 师:我根据同学们画的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写,这些词的意思,还有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我们一段一段读。谁能站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请你读。 [一段一段地读书,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大概让学

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一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进一步增强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2、阅览远程教育资源,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分步揭题 1、指名背诵《少年闰土》课后“资料袋”内容。(或全班齐声背诵)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师:同学们,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诵读课后“资料袋”,我们对鲁迅先生多少有了一些了解。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鲁迅周晔的伯父,为什么课题不是我的伯父鲁迅,而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引导:先生,对知识分子和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后来意义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冰心、丁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远程教育资源,录音朗读课文。 思:①课文的构段方式有什么特点,我们以前所学的哪一篇课文与本篇课文相同?②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试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合作学习解决生字新词拦路虎。 正音、正字:嗽(右边是“欠”不是“攵”旁)“囫囵”(里面的字形为“勿、仑”)。多音字:北风怒号(háo)、数不清(“数”读shǔ)张冠李戴(“冠”读guān) 3、结合课文,说说下列成语的意思。 囫轮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 4、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集体交流。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回忆录,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回忆了哪几件事情吗? 生:我认为,本篇课文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就写了一件事。我知道第一部分是回忆鲁迅追悼会的情景。 生:第二部分是在回忆伯父跟“我”谈《水浒》,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生:第三部分是在回忆鲁迅先生笑谈“碰壁”的事。 生:第四段主要讲的是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工人。 生:最后讲的是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师:看来同学十分肯对脑筋,对每一部分的主要概括得都非常准确。前面有有一位同学说,这篇课文是通过自然空行构成的段落,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所过的哪篇课文与之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