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一等奖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 一等奖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11一、教学资料: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作者透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2课时)二、教学目的:1、透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透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潜力。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明白,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这天我们就一齐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

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资料。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资料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体会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1.2 学生齐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2.3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情来描写鲁迅先生的?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

4. 深入学习课文4.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描述鲁迅先生的具体事情。

4.2 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5. 总结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6. 布置作业6.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鲁迅先生的事迹。

6.2 写一篇关于学习鲁迅先生精神的感悟日记。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通过一件事写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的感悟。

七、作业批改与反馈1. 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

2.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主要内容,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他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文学创作等。

鲁迅先生的贡献:对中国文学的推动、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等。

2.2 课文重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鲁迅先生有什么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引入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实践与应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描述。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了解。

5.3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6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6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6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目标1.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2.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再次感受幽默的爱1.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走了,特别是周晔,她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叫她悲痛万分呢?二、救护车夫,感受深沉的爱1.除了周晔,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这份爱?请自由读读第四个个小故事救助车夫。

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把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那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的地方,像这样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波浪线把它们画下来。

好吗?(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划)2.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同学划了好几处,真好。

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把这句读给大家听,好吗?(1)让学生说说体会。

(2)教师小结。

三、关心女佣,为爱感动1.感谢刚才几位发言的同学,他们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伯父身上、周晔身上和车夫的身上。

在关心女佣中,同样也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指名说。

a、交流,说体会。

(为谁而写文章?)b、他在为劳苦大众写文章。

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写文章,工作那么辛苦却还时时想着关心她,她感激地对周晔说齐读女佣的话。

2、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别人仅仅指周晔、车夫、女佣吗?板书:孩子、青年、老人小结:伯父去世了,周晔亲眼目睹各色各样前来吊唁的人,悲痛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齐读出示我呆呆地四、拓展延伸,丰满爱总结:我们感受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品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品3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句理解科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仪悼逝餐枣搞冠骂嚼悟摊奥咳嗽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餐:共16笔嚼:20笔奥:注意上部嗽:注意右边冠:多音字组词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五、作业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冀教小学语文六上《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田丰婷」「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冀教小学语文六上《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田丰婷」「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冀教小学语文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课文的阅读理解。

2.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2.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讨论课文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鲁迅先生形象,讨论鲁迅先生的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成就。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作文。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鲁迅先生吗?谁能告诉我鲁迅先生是干什么的?”学生回答:“鲁迅先生是作家,他写过《呐喊》、《彷徨》等作品。

”教师回应:“很好,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2.课文阅读教师提问:“请大家注意课文中鲁迅先生的语言和行为,这些细节能让我们了解到他怎样的性格?”学生回答:“鲁迅先生很严谨,也很关心别人。

”教师回应:“对,鲁迅先生的语言和行为都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3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质课教案精选[第1篇]教学目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2.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悄然陨落,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他是谁?(课件出示鲁迅先生图片)(板书:鲁迅先生)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再次走近鲁迅先生。

(板书完善课题)2.明确目标: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圈画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除了弄懂我们不理解的问题,还要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自读学习提示。

课件出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回顾方法。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

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不回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有用信息,并运用这些方法快速默读课文。

(2)小标题比段意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

(3)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句,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来感受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以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思路清晰。

温习阅读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教师提出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吧。

学习任务一: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任务二: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深入学习本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1.(1)(出示课件7)教师提出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范文

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品质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和归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崇敬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述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品质特点。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朗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深刻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2. 鲁迅先生品质特点的概括和归纳。

3. 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品质特点。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4. 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概括和归纳鲁迅先生的品质特点。

6.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7.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能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

3. 学生对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分析能力,能准确提取关键信息。

4. 学生对鲁迅先生品质特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5.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作品中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语文s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文以空行为段,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然后回忆伯父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笑谈《水浒》、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想别人多、想自己少的人,与文章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

采用倒叙手法:首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教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格,难点是对鲁迅先生神态描写的理解。

根据教案重点和难点确定了课堂教案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案需要,用百度上搜到轻音乐《月亮门》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音乐。

网上搜索下载鲁迅先生的图片,做成PPT课件在课堂给同学们演示,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一种震撼,将他们的思维引向课堂的纵深。

二、教案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
1.准确拼读“扎”“夹”,会写“咳嗽”这个词语,理解“追悼”“吊唁”“饱经风霜”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格的方法,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人物的内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方面: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案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和时代背景对学生的理解是一个障碍,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借助朗读体现自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为了突出教案重点,在教案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尤其是对文章第十八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的朗读以及对“半跪”一次的深入剖析,体会了鲁迅的伟大人格,对第二十二自然段的鲁迅先生的内心活动进行想象,结合在百度网站搜索到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的状况,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四、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PPT课件“送别鲁迅先生场面的图片”)
教师:81年前的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奔走相告,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

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板书:鲁迅,提醒学生注意“迅”的笔
顺)
2.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伯父,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先生,能得到如此多人的爱戴?让我们随本文作者周晔一起走进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去解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积累词语
1.教师板书:追悼、吊唁、饱经风霜扎绷带、夹出咳嗽
2.再读文,用小标题概括文章写的五件事
教师小结:像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用添加小标题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写作文、日记的时候使用小标题,使你的文章显得条理清晰。

(三)、在品读中体味先生的品格
1.读完文章,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爱心善良想别人多、想自己少)
2、(出示课件)就是这样一位伯父,就是这样一位先生,竟然离周晔而去了,她静静地站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引读)“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课件演示引号内的文字。

这是周晔的泪,透过周晔的泪,你们还仿佛看到了谁的眼泪?(学生、车夫、阿三……)
3、他们为什么要流泪呢?请大家读“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的段落,圈画出使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在书中写下你的体会。

4、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请大家读这部分文字,仔细体会这部分细节描写,想一想,鲁迅的哪些动作令你感动?用笔圈出来。

(2)、这是一位怎样的车夫?(饱经风霜)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一张怎样的脸?
(3)、面对这位饱经风霜的车夫,鲁迅是怎么做的?(扶、蹲、半跪、拿、洗、敷、扎)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切、怜爱、同情)
(4)、当小侄女周晔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你猜,鲁迅先生会怎么说?
(5)、这么深奥、复杂的事情,小周晔听得懂吗?当她再次让伯父解释时,她看到了什么?(指名朗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这里为什么用两个“清清楚楚”?(强调当时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此时鲁迅先生为什么变得如此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先生严肃的表情之下,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时代背景)(3)、先生严肃的表情下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伯父鲁迅先生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5、关心女佣
(1)、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互相交流学习结果。

(2、在关心女佣中,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吗?谁来读一读?(3)、显然,女佣是在回味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出示(两个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

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从一个层面了解了鲁迅先生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事。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写的另外几件事,让我们用心灵感悟鲁迅先生的光辉、伟大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追悼吊唁饱经风霜扎(zā)绷带夹(jiā)出咳嗽
悼念鲁迅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六、教案反思
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

在教案中,我用课件配合教师的导语来创设浓浓的情境场,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被调动。

使学生在课始就对文章及鲁迅产生兴趣。

教师要学生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为了引导学生将书读通、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读书和写作的方法。

“阅读教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批划,体会连续运用动词的好处,尤其是鲁迅先生的“半跪”所折射出的人物精神,然后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个别读、齐读,在读中结合文中插图进行想象,(因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了解,需要教师的介绍)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中渗透写作的知识。

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使学生与文本动情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课堂教案扎实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