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油田区延长组长81小层沉积相研究
梁庄油田延长组长2中3—22小层沉积环境研究

梁庄油田延长组长2中3—22小层沉积环境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2油层组沉积时,盆地抬升,水体面积收缩,湖泊沉积非常局限,盆地北部地区水体相对连片,地层保存完整。
南部地区整体抬升,原先的三角洲已完全冲积平原化。
盆地西南部地层剥蚀严重,东南部也有不同程度剥蚀。
总的来说,盆地南部已缺乏深湖亚相沉积,浅湖也只在局部地区残存,李家塔地区地势低洼,为残留浅湖到半深湖沉积区,开发层系为东北向与东南向多物源控制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具向下尖灭,非均质性强等特点。
标签:长2中3;分流河道;多物源;非均质性1 研究区概况与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西部的克拉通之上,为多旋回叠合型盆地,二元结构较为明显(杨俊杰,2002)。
基底为太古代、早元古代变质岩,在变质岩向上依次分别为中、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盖层。
整体来看,盆地为一个矩形,呈南北向,一般东部宽度较大,坡度较小,西部则完全相反,宽度较小,坡度较大,构成一个很大的不对称向斜。
盆地靠外区域存在大量的褶皱和断裂,而盆地向内区域构造则比较简单,特点是整体升降、平起平落、地层水平(倾角一般不足1°)、少见背斜、沉积盖层薄、岩浆活动弱(赵重远,1990)。
根据目前盆地的构造特征以及基底性质,我们一般把盆地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拗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
延长组顶底分界为不整合接触,湖盆不断的抬升→沉降→抬升,湖平面也不断的上升与下降,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旋回——三角洲-湖泊相沉积旋回,即湖盆从抬升转为沉降,发生在长10到长7油层组,伴随大规模的湖进,为湖盆全盛发展的开端;之后盆地慢慢的向上抬升,湖水回退收缩,发生在长7到长1油层组沉积期;最终沉积形成平原沼泽,发生在长1油层组沉积末期(谢正温等,2004)。
在长10期,鄂尔多斯盆地围绕湖盆开始发育,慢慢形成一系列环带状的三角洲裙体,到长9期开始快速下降,淹没之前的三角洲体系。
GF地区延长组中下组合地震沉积相研究

GF地区延长组中下组合地震沉积相研究随着油气勘探水平的不断提高,油气勘探在提交控制和预测储量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以来,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GF地区主力油层长8和长6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地质大层,侧重于测井和地质理论研究,相对宏观,特别是通过结合地震资料对具有生产和研究意义的层段研究较少,无法满足对沉积微相划分的要求。
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GF地区延长组中下组合(长8<sub>2</sub>、长8<sub>1</sub>、长6<sub>3</sub>、长6<sub>2</sub>)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沉积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在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大量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井震标定,建立地震相与测井相的对应关系,划分地层、确定沉积相;然后运用“地震模式指导定性-半定量-定量”的储层厚度解释思路,描述砂体展布、提取和融合地震属性、定量预测砂体及其含油性;最后根据油藏富集的主控因素,结合测井资料进行有利区带目标优选。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油层组分为长8<sub>1</sub>和长8<sub>2</sub>两个层段,长6油层组可分为长6<sub>1</sub>、长6<sub>2</sub>和长6<sub>3</sub>三个层段(由于长6<sub>1</sub>层段砂体面积和厚度都较小,且连通性较差,故本文不做详细研究);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前缘席状砂或远砂坝共5种沉积微相;认为砂体展布受沉积体系控制,砂体主要呈北西-南东和正北-正南向呈条带状展布,结合勘探成果解释和对比各时期三角洲的含油性,明确了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地质基础;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延长组资源的富集明显受陆相和湖泊相沉积体系的控制,并受西缘断褶带及天环坳陷构造单元的最佳配置,形成构造-岩性、岩性油藏,最终综合评价出有利区Ⅰ类共29个,Ⅱ类共8个,预测总面积共72.1Km<sup>2</sup>。
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图 2 富县 地 区延长 组原 油饱 和烃 相对 含量 沥青质 相 对含 量 的相关 变化
P r / P h值与 P h / n C l 8 的相关性 ( 图3 )表明,长 2原油在
P h / n Cl 8 上分布较宽 ,长 6原油 P h / n C 】 R 最低 ,反映原油 的成
原 油 有 机 质 形 成 于 弱 还 原 的湖 泊 或 半 咸 湖 泊 环 境 【 ] 。 油
# ,长2
2 丛i , 长2 3 ,长2
0 2 0 4 O 6 0 8 O 1 0 0
饱和 烃相对 含量 ,%
图1 富县 地 区延长 组原 油饱 和烃相 对 含量 与饱 芳 比的相 关变 化
气源 的研 究是油气勘探 中的重要环节 ,能够有效指导油气勘 探 。笔者从富县区直罗油 田延长组长 6段含油层组和长 2段
丛2 ,长2 # ,长6
■ ◆
含 油层 组共采集 了 2 O个原油品 ,选取 5个具代表性样 品进
行分析 ,详细研 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延长组原油地 球化 学特 征 ,旨在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油气勘探提供
奇偶优势 ; ∑2 1 一 / E 2 2 十比值为 1 . 0 0  ̄ 1 . 1 7 , ( c 2 l + C 2 2 ) / ( c 2 8 + C 2 9 ) 值 范围为 1 . 8 9 ~ 2 . 4 3 ,即低碳数链烷烃分布最为集 中,成 熟 度较高 ;P r / P h为 0 . 8 9 ~0 . 9 6 ,平均值 为 0 . 9 2 ,长 6和 长 2 层段 的原油 P r / P h比值 分布 范围较 为一致 ,从 0 . 8 9 ~ 0 . 9 7 ,指 示烃源岩属于淡水还原沉积环境 ( 见表 1 ) 。
延长油田x油区长8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126延长油田X区长8油层是近年来勘探开发的重点,也是重要的油气接替区,对油田增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8油层在开采过程中,暴露出油水关系复杂、水淹程度高、含水上升快等特征,不利于油区的进一步开发。
其中复杂的孔隙结构是影响油田开发的重要原因。
1 地质概况延长油田X油区构造上位于陕北斜坡中部,地理位置位于安塞县西北部,勘探开发面积为100km 2左右。
长8油层整体地形平缓,地层倾角小,为一西倾的大型单斜构造,东西轴向,地形起伏小,一般低于15m,仅在局部地区存在小幅的鼻状隆起。
延长组地层与上、下部地层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其中延长组内部继承性非常好,自下往上可分为5个小段和10个油层组。
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部分泥页岩,为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
根据薄片和岩心观察,研究区储层岩性以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次为中粒长石砂岩,颜色主要为浅灰色-灰色。
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共占95%以上,以岩屑长石砂岩稍多,碎屑颗粒以长石为主,次为石英和岩屑,云母含量最少,碎屑颗粒在70%~92%之间,平均值为81.5%。
整体而言,研究区储层岩石学特征结构成熟度较高,而成分成熟度较低,分选一般,主要表现为次棱状,以线接触为主,呈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和浊沸石,绿泥石薄膜非常发育,石英和长石次生加大现象明显,岩屑、长石溶蚀现象普遍。
2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1)原生孔隙原生孔隙包括残余粒间孔隙和填隙物内微孔隙。
残余粒间孔隙指的是颗粒间孔隙被填隙物充填后的剩余孔隙,是长8油层重要的孔隙类型,占比达28.9%;后者主要指的是砂岩泥质杂基存在的孔隙,由于压实作用的影响,这类孔隙分布不均,孔隙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因此填隙物内微孔隙在研究区占比较小。
(2)次生孔隙次生孔隙是研究区重要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铸模孔、填隙物内溶蚀孔隙以及裂缝等。
溶蚀粒间孔隙是在成岩作用下,填隙物和碎屑发生溶蚀而形成的。
西峰油田董志区长81储层特征研究

为长8 和长 8 。 上下 两个亚 油层组 ; 其 中主力 长 8 亚油
层 组可进 一 步细分 为 长 8 、 长8 ~ 、 长8 ~ 、 长8 。 四个
沉 积 构造 与 结构 是 沉 积环 境 、 水 动力 条 件在 岩 石 中 的直 接 反 映 , 它 与岩 类 组 合 具 有 内在 的联 系 。 所 观察 岩 芯某 些 横 剖面 呈 透镜 体状 , 其 中砂 岩 以 中 粗砂 结 构 为 主 , 分选差 , 厚层 状 或者 块 状 , 中间不 夹 泥质 岩 , 内部 发 育有 沙纹 层 理 、 板状 交 错层 理 、 平 行 或透 镜 状层 理 ( 图1 —1 、 2 、 3 、 4 、 5 、 6 ) , 表 明该 区总 体
研究 , 有 利于指导 董志 区油气 开发
。
2沉积发 育特 征
上三 叠统 延长组 是在 鄂尔 多斯盆 地坳 陷持续 发 展 和稳定沉 降 过程 中堆积 的 以河 流 一湖泊相 为特 征 的 陆源 碎 屑岩 系 , 它 的发 展 和演 化基 本 上 记 录 了这 个 大 型淡水湖 盆从发 生 、 发展 到消亡 的历史 。长 8 期
第3 6 卷 第4 R ,  ̄ -
地 质 调 查 与 研 究
GE 0L 0GI C AL S URVEY AND RE S EARC H
西峰 油 田董 志 区长 8 储 层 特征 研 究
张 媛 , 唐 海 , 吕栋梁 , 王联 国 , 宁忠宏 , 李 阳静
( 1 .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 院 , 成都 6 1 0 5 0 0 ; 2 . 中国石油长庆油 田分公 司第二采油厂 , 甘肃 庆阳 7 4 5 1 0 0 ;
我国发现 的低渗透油 田数量及储量规模不断扩大 , 2 0 0 8 年提交 的新增探 明储量 中8 2 % 为低渗透 。今 后提 交的探 明石油地 贡睹 乃 以低渗透储量为主。因此 , 对低渗储层 的研究尤为重要 , 特别是基础地 质认识 , 能 为下一步油气 勘探 开发提供基础 资料 。前人 已对 董 志区沉积相 、 非均质 l 生分别进行过研究 , 但 没有对整个 储 层特征进行研究 , 认 识程度较浅 乜 。本文 主要着 眼 于董志 区储层 的构造 、 沉积相 、 岩l 生、 孔隙及锗层 内部特 征 研究 , 为 董志 区油气 勘探 开发提供依 据 。
下寺湾油田东部地区延长组长6油藏油气富集规律

下寺湾油田东部地区延长组长6油藏油气富集规律摘要:通过下寺湾油田东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在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区从油源、沉积、储层等方面的宏观油气富集因素及油藏圈闭特征,分析本区长6油藏富集规律。
关键词:油气富集储层生油条件运移一、下寺湾东部地区勘探开发概况下寺湾油田东部地区是下寺湾油田主力开采区域之一,研究工区面442km2,范围从柴窑到高哨区块,现已在柴窑、道镇区形成了规模开发。
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6。
截止2012年8月底各类井935口,开发井517口,探井、评价井218口,开发动用含油面积34km2,已形成年产原油3.65×104t的规模。
二、沉积特征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研究区长6油层位于陕北三角洲群中富县三角洲北侧。
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北方向,物源区向湖盆方向依次发育冲积平原、辫状河及泛滥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湖及深湖。
垂向上,富县三角洲经历了初始生长期(长64-长63期),高速推进期(长62-长61期)和充填补齐期(长4+5期-长3)三个阶段,大致在长3末期三角洲沉积趋于终止。
三、生油条件本研究区处于延长组生油中心,长7、长6期发育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平均厚度愈100m,是良好的生油岩。
据前人研究【1-2】,该套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生油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高,生油潜力大。
四、储层特征长6储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展布基本与水下分流河道一致,为北东-南西向延伸,平面上形成拼合带状,横向上拼接连片,纵向上相互叠置,厚度达26m,主河道单砂体厚度大于10m。
长61砂岩厚度平均为10.5米,长62-1砂岩厚度平均为14.5米,长62-2砂岩厚度平均为13.9米,长63-1砂岩厚度平均为13.4米。
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溶蚀孔,局部发育显微裂缝。
孔隙度平均值为8.35%,中值为8.6%,下限以上的平均孔隙度为10.4%;渗透率平均值为0.47×10-3?m2,中值为0.21×10-3?m2,下限以上平均渗透率为0.74×10-3?m2。
直罗油田张家湾延长组长8储层油水识别标准

直罗油田张家湾延长组长8储层油水识别标准摘要:张家湾属于直罗油田重点勘探开发的一个区块。
本文对研究区大致地质情况及延长组长8储层地层划分做了简要介绍,并根据试油试采报告以及前人岩电物理实验所得数据以及测井数据统计分析,对张家湾区块长8储集层建立油水识别图版,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测井解释标准。
关键词:直罗油田长8储层油水识别解释模型张家湾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境内,属于直罗油田重点勘探开发的一个区块。
而直罗油田在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该油区石油勘探取得阶段性成果,一直以来认为延长组长6储层为该油区的主力油层。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发展,发现该区延长组长8上产油情况也比较好,部分井钻遇延长组长8砂体较厚,且录井有较好的油气显示。
但是,目前对该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尚处于认识阶段,对于延长组长8储层油水分布情况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定量的关系,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释经验和方法,测井解释很难把握,测井解释符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该区长8油层的勘探开发工作。
提高本地区的测井解释符合率,正确有效指导油田科学开发生产,依赖于对本地区的地质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对该研究区块延长组长8储层油水识别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无疑,张家湾油区延长组长8储层的高效合理开发,对于确保直罗采油厂提高经济效益,推动该厂的增储上产,促进该厂的发展壮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意义。
一、区域地皮概况1.直罗油田概况直罗油田位于陕西省富县境内,东起直罗镇,西至太白镇,地面海拔一般为872m~1544m,相对高差约150m左右。
该区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及中纬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4℃~9.3℃。
年降水量500mm~60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
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含水层位有白垩系的洛河组和侏罗系的延安组,其中洛河组流量1.0m3~150m3/d。
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延安组流量1.0m3~150m3/d。
华池油田H152井区延长组长33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H1 2井 区是 鄂尔多 斯盆 地华 池油 田重 要 的建 产 区 ,主要 产油层 为 三叠 系延 长 组长 3 油 层 ,其砂 层 5 。
厚度 较 大 ,油层 物性较 差 ,为典 型 的低孔 低渗 储层 。近年来 ,随着 滚 动 勘探 开发 的深 入 ,H1 2井 区周 5 边完 钻 的 H4 8井 、H4 5井 、H4 3井 等 3口井 试油 均 获 得 工, 油 流 ,使 得 H1 2井 区长 3 油 层 油藏 7 5 8 业 5 。
值 ,基 本 没 有 幅 度 差 ( 2 。 图 )
2 5 前 缘 席 状 砂 .
前 缘席 状砂 是 三角洲 前缘 河 口砂坝 、远 砂坝受 湖 水 冲刷 作用 改造 ,再 分 配后广 泛沉 积于前 缘带 的薄
层 状砂 层 , 自然 电位 曲线 呈指 状或 尖峰 状 ,在研究 区较为少 见 。
第3 第 1 3卷 O期
马 春 林 等 :华 池 油 田 H12井 区 延 长 组 长 3 层 沉 积 微 相 及 储 小 型波状 交错 层理 以及 波状 、脉状 和 透镜状 复合 层理 ,延 层理 面分 布有 较多 的 炭屑 。砂 体厚 度一 般在 2 0 左 右 ,其 自然 电位 曲线 形 态 呈 低 幅 度 不 等 的 齿 状 ,微 电级 曲线 呈 齿状 高 .m
河 道 砂 体 和 河 口砂 坝 相 互 叠 置 构 成 了研 究 区主 要 的 储 集 砂 体 。储 层 岩 性 为 灰 色 、灰 褐 色 岩 屑 质 长 石 砂 岩
和 长 石 质 岩 屑 砂 岩 , 储 集 空 间 以 剩 余 粒 间 孔 和 溶 孔 为 主 ,储 层 为 典 型 的低 孔 低 渗 储 层 ,储 层 物 性 由水 下 分 流 河道 主 砂体 带 向边 缘 部 位 递 减 。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较 强 ,在 低 孔 低 渗 的 背 景 下 局 部 发 育 高 孔 高 渗 带 , 这 些 部位 是 油 气 聚 集 的 有 利 空 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县油田区延长组长
81小层沉积相研究
发表时间:
2019-03-22T15:36:23.5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 作者: 杜晨1
[导读] 本次采用岩心描述及其约束下的测井相解释及相关测试分析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沉积构造、相序分析等沉积学原理,以及
沉积岩岩石结构特征等,对研究区内的长81小层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分析。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经前人研究富县区块三叠系延长组是一套以湖泊-河流相沉积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受控于盆地东北部
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接近湖盆中心相区,多期次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的交叠关系和展布方向复杂,单砂层厚度多变、成因类型多样,已
有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受控于富县三角洲前缘沉积古流体系,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两种类型。本次
采用岩心描述及其约束下的测井相解释及相关测试分析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沉积构造、相序分析等沉积学原理,以及沉积岩岩石
结构特征等,对研究区内的长
81小层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分析。
研究区位于陕西富县直罗镇东北部,相应的构造区划主体属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并与天环坳陷南部交叠邻接,总体呈现为
倾向西或北西西的平缓单斜构造,倾角在
0.5°~ 1°,平均坡降8 ~ 10 m/km。本文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结合
测井解释,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 颜色标志,沉积构造标志,粒度标志及测井相标志等,以期具体分析研究区长 8 1油层组的沉积相
特征。
1
沉积相划分标志
1.1
颜色标志
颜色是沉积岩最直观的标识,岩石的原生色对沉积环境具有很好的指示性。经前人研究。研究区长81 以浅灰色细砂岩和泥质细-粉砂
岩为主,泥岩均为深灰色、灰黑色或黑色,无水上氧化条件下的红色沉积和湖岸线过渡带内的杂色泥岩,暗色整体表现为还原条件,整体
特征表明碎屑物沉积时以处于水下环境为主。
1.2
沉积构造标志
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是沉积物在沉积期间或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1],。研究区
长
81常见的层理构造有: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砂纹层理等。
1.3
古生物标志及特征
延长组生物化石及遗迹较为丰富,植物、鱼类、孢粉、介形虫、瓣鳃类、叶肢介及生物遗迹构造等均有分布,在不同层段发育程度不
同。
1.4
粒度标志
研究区砂岩粒度分以跳跃总体发育为特征,砂岩粒度版率图上主要显示为两段式和个别的段式,说明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通过相
关粒度分析判断为河道沉积。
1.5
测井相标志
不同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物源情况不同、水动力条件不同及水深不同,必然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和层序特征(正旋回、反旋回、块
状)的不同,反映在测井曲线上就是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对研究区内数口井的自然伽玛曲线特征进行分类统计,按照砂体对应的自然伽
玛形态特征以及砂泥岩界面处自然伽玛的变化特征,研究区长
81主要表现了2种箱型和钟形曲线主要测井相类型。
1
)箱型曲线
该类测井曲线光滑或微齿化,自然伽玛值相对低,一般小于 90API,顶、底均与泥岩均呈突变接触,沉积物岩性以细~中粒砂岩为
主,含少量粗粒砂岩、含砾粗砂岩,岩性较为单一,无粉砂或泥质夹层。反映沉积过程中物源供给充足、水动力较强且稳定的水动力特
征,其对应的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
2
)钟形曲线
该类测井曲线像一个钟的形态,下部的自然伽玛值较低,向上逐渐升高,曲线以微齿为主,少量呈圆滑,为一向上变细的正韵律结
构,底部与下伏细粒物质呈突变接触,顶部则与上覆沉积物呈渐变接触,反映了水流能量逐渐变弱,物源供给逐渐减少的特征,对应的沉
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湖泊浊积扇的浊积水道。但当自然伽玛值在
90~110API 时,当沉积物中具
有鲍马序列的完整或部分序列时,如具有平行层理的细砂岩
B 段,具有沙纹层理的粉砂岩 C 段,具有水平层理的粉沙质泥岩 D 段,就可
以断定为浊积水道。
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已有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受控于富县三角洲前缘沉积古流体系[3],发育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两
种类型,其对应测井相特征与岩心剖面描述解释特征如下。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向水下的继续延伸,河道底部有冲刷。河道充填物为细粉砂沉积物,主要为垂向沉积序列为向
上变细,沉积构造自下而上为平行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槽状层理、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岩性为深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细粉砂岩、夹
有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砂岩底部发育冲刷面,附近含大量泥砾,泥砾大小根据水动力不同相差悬殊,细粉砂沉积物。在测井曲线上
星箱形、钟形及齿化的箱形、钟形其中砂质沉积岩中发育平行层理、沙纹层理等。
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粒度分布以跳跃总体发育为特征,砂
岩粒度版率图上主要显示为两段式和个别的段式,由于水下河流受湖水阳滞,能量降低,携带的沉积物粒度较水上分流河道粒级细。水下
分流河道沉积的特点多表现为厚层砂体与分流间湾泥岩沉积相互叠置,形成特征性的沉积序列。
分流间湾
分流间湾主要由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SP)表现为低平,中间夹微幅值负异常,自
然加马曲线
(GR)表现为中高值、呈齿形,电阻率(RT)曲线为低值, 水下分流间湾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之间的凹陷沉积区域,其水体与前三
角洲地区的开阔湖水相通。沉积物为河流携带的细粒碎屑受湖水扩散而形成,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其次夹
有薄层细粉砂岩,主要发育水平层理在泥岩沉积中发育炭化植物碎片、生物遗迹。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改道和不同期次沉积的叠加,分流
间湾沉积在单井剖面上与水下分流河道密切共生,多旋回叠置。
水下天然堤
水下天然堤为洪水期溢出水下分流河道的泥沙于河道两侧快速堆积形成的堤状沉积。一般为正旋回沉积,粒度整体偏细,由于洪水期
作用,往往夹有薄层细砂岩,下部以灰色粉砂岩、深灰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向上粒径逐渐变细,上部则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暗色泥岩为
主。因沉积厚度薄,电测曲线很少单独出现,常与下伏的河道砂体共同构成向上连续变细的钟形曲线的上部的细粒部分。
3.
砂体展布与沉积微相分布特征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研究区晚三叠一早侏罗世受北东向物源的影响,经历了曲流河一三角洲一湖泊演化阶段,不同沉积期具有不
同的沉积相展布特征。晚三叠世延长期研究区总体上处于鄂尔多斯湖盆中心的东南部,形成延长组完整的内陆三角洲一湖相沉积旋回,据
上述分析根据得知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根据测井资料,依据砂地比绘制长
8 1时期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图,结合测井相连井剖面,主要发育
4条水下分流河道。砂地比大于30%,河道宽0.5km~2.5km,平均砂厚13m,研究区砂岩连片性不是
很好。可发现研究区长
81时期,主要发育4条水下分流河道。砂地比大于30%,河道宽0.5km~2.5km,平均砂厚13m,砂岩连片性不是很
好。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小,砂体较薄,沿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砂体的连通性都比较差,说明河道规模较小,河道间微相较发育。根
据实际钻井资料,近北东
—西南向的砂体连通性较好,也说明河道是北东—西南向延伸的。
4
结语
(1)从露头分析和岩心观察入手,应用现代沉积学原理结合测井解释,长 8 1时期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
然堤。
(2)一种沉积环境有它特有的层序组合特征。一种沉积环境在垂向上也有它特有的测井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并结合掌握各种环境的
测井曲线形态组合特征,将有助于鉴别沉积环境及在区域上研究相带的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澄林,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
丁次乾,矿场地球物理测井[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203-230
[3]
张海林.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