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藏储层综合评价及油气富集规律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藏储层综合评价及油气富集规律
本文在研究区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常规孔渗、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分析测试方法,对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长6油藏储层特征进行精细研究,在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沉积、成岩及构造等方面对长6油藏油气富集规律进行研究,优选有利区。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层组顶面构造主体为西倾单斜,仅在单斜背景上发育数排鼻状隆起带。
研究区长6砂体成因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储层岩石类型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值为9.0%,渗透率平均值为0.85×10-3μm2,为典型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储层具有弱亲油特征,油水相对渗透率交叉点的含水饱和度变化范围大,油水两相同时流动的含水饱和度范围窄。
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本区长6储层主要为IIIa类和IIIb类储层,占各类储层总和的83.3%左右,非储层所占比例较小,为16.7%。
安塞谭家营油区长6油气分布在纵向上和平面上均存在不均衡性,骨架砂体的岩性分布和遮挡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规律,而顶面构造对油气的分布具有微弱控制作用。
在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分小层优选有利目标区,为下步产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子洲油田何家集区延长组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子洲油田何家集区延长组长4+5、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摘要:本文以延长组长6、长4+5油层组为研究目的层段,在前人对物源、区域沉积背景等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研究区长4+52砂层组储层下段砂体和长6油层组储层砂体均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砂体主要受分流河道展布控制,且砂体十分发育,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属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高度建设期的产物。
关键词:沉积相延长组子洲油田子洲油田何家集井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何家集乡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上。
该斜坡为由东向西倾斜的平缓大型单斜,倾角小于1°。
该斜坡内断层与局部构造均不发育,以发育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为主。
1 沉积古地理自古生代末到中生代早期,鄂尔多斯盆地逐渐由近—滨海平原向内陆湖盆转化,到晚三叠世,出现了大型内陆湖泊[1-3]。
延长组大型湖泊汇集于盆地南部。
长10—长7是一个持续性水进时期,在以长7油层组张家滩页岩为标志的最大湖进后,湖盆开始收缩,河流作用加强,在湖盆北翼宽缓的浅水台地上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水退型三角洲沉积建造,并以长6时的三角洲建造为代表,自西向东依次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延安共计5个大型的三角洲发育,分布面积分别在1000~2000km2。
子洲油田就处在安塞—子长三角洲之上。
长6是三角洲建设的高潮期,到长4+5时出现大范围沼泽平原化[4-5]。
2 沉积相类型本次研究工作的目的层段是延长组长6(长61、长62)、长4+5(长4+52)2个油层组。
在前人对物源、区域沉积背景等认识的基础上,本次沉积相研究先建立单井沉积微相,然后进行井间沉积相剖面对比图,最后通过对砂体厚度、砂/地比值的统计编制研究区延长组长6(长61、长62)、长4+5(长4+52)共2个油层组(3个砂层组)沉积相图。
研究发现,研究区长6及长4+5油层组均属于三角洲平原沉积。
三角洲平原主要由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组成,沉积物粒度总体较细,分选性较好。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分析

安塞油田王窑区~沿河湾区长6层微构造成因分析摘要:安塞油田经过多年的发展,部分油藏已扩边至油藏边部,产建潜力逐渐变小,因此应通过更加精细的研究来寻找可建产区域,满足不断发展的油田需要。
油藏微构造研究对产建目标区的有利区筛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精细的微构造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对该区域的认识,为下步产建寻找有利区。
关键词:安塞油田微构造有利区一、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安塞油田东南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地质构造平缓,缺少背斜和断层为特点,构造上总体东高西低。
三叠系延长组(T3y)是鄂尔多斯盆地内陆湖盆形成后接受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
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 块状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个完整的水进- 水退沉积旋回。
延长组长6时期属湖盆建设期,湖水大面积退缩,分割性加强。
二、微构造成因分析根据微构造的特征(大小、排列、方向等),构造应力场,重力布伽异常图及砂岩等厚图分析,本区的微构造成因一般可以归类为三种成因类型:1.构造应力型由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地层褶皱变形而形成的微构造类型。
表现为一系列形态规则、定向延伸、排列褶合的低幅度微构造带状组合。
研究表明,应力型低幅度构造在区内极为发育,分布极广,复合程度高,构造规模大,是区内最主要的构造类型。
根据前人对本区的构造应力方向研究结果来看,本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有二个,即北东50°,北西345°。
这个方向与本区微构造排列多为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是一致的。
说明这两个方向排列的微构造主要为构造应力成因。
2.基底隆升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巨型重力布伽异常分布与石炭系顶构造叠合图上可见(图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自北而南分布着刀兔、麒麟沟、延长、富县4个巨型重力高。
其中延长巨型重力高轴向N 35°E,范围约6000 km2,闭合度20毫伽。
其中安塞王窑南地区的布伽异常总体是从低异常转向高异常的过渡带附近(图2),总体表现为高于正常的布伽异常。
安塞西区延长组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评价

摘
要 : 据 岩 心 观察 、 矿 薄 片 、 体 薄 片 及 扫 描 电 镜 等 分 析 结 果 , 为 安 塞 西 区 长 6 层 组 储 层 岩 石 以 细 粒 长 根 岩 铸 认 油
石 砂 岩 为 主 , 次 为 中 一 粒 、 粒 及 粉 一 粒 、 粒 长 石 砂 岩 , 储 层 主 要 储 集 空 间 类 型 有 沸 石 溶 孔 、 间 孔 和 其 细 中 细 粉 该 粒 粒 内 溶 孔 ( 石 溶 孑 、 屑 溶 孔 ) 主 要 的 孔 隙 组 合 类 型 有 粒 间 孑 一 孔 型 、 孑 一 间 孑 型 、 间 孑 型 及 复 合 型 长 L岩 , L溶 溶 L粒 L 粒 L 等 。研 究 区 反 映 孑 喉 特 f L J 下的各 种 参 数 变 化 较 大 , 岩 孔 喉 分 布 不 均 , 喉 配 置 关 系 主 要 为 中 孑 一 喉 型 和d - 一 砂 孔 L 细 ,L t
是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的 主 要 目 的 层 。 长 6 层 组 又 按 照 油
含 量 相 对 较 少 。 平 均 含 量 为 47 .一 般 在 1 %~ .% . 0
1 %之 间 。 4 主要 由绿 泥石 组 成 , 少 量伊 利 石 ( 均 含 平
含 量为07 与 泥铁 质 ( .%) 平均 含 量 为09 。 .%) 砂 岩 以 细粒 为 主 , 次 为 中一 其 细粒 、 中粒 及 粉一
少量 线/ 、 凹 凹凸 、 底接 触 。长6 基 储层 主要 粒径 分 布
在 00 ~ . m 分 选 较 好 。 屑 颗 粒 普 遍 为 定 向 性 .1 05 m, 0 碎
1 岩 石 学 特 征
安塞油田长6_3~1小层沉积体系分析

安塞油田长6_3~1小层沉积体系分析
王亚平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年(卷),期】2013(10)9
【摘要】通过分析前人沉积体系研究成果与勘探现状的矛盾,认为安塞地区只发育北东部物源体系的认识存在不足。
在区域地质背景、泥岩颜色、重矿物组合分析、高变质岩岩屑的分布等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塞地区沉积体系分布模式,完成了长613小层沉积相分布图,提出了安塞区存在北西部和南东部2个物源体系的认识。
【总页数】4页(P25-28)
【关键词】安塞油田;长6^13小层;沉积体系;物源体系
【作者】王亚平
【作者单位】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安塞油田长91油层沉积体系分析 [J], 曹纯;杨申谷
2.安塞油田长613小层沉积体系分析 [J], 王亚平
3.安塞油田晚三叠世长7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J], 吴志宇;李克永
4.安塞油田长6_3储层综合评价 [J], 邵彦博;杨申谷;李小白;何晰羽
5.安塞油田长6_3砂层组物源体系研究 [J], 李小白;杨申谷;邵彦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油田X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内 蒙古 石 油4 - L- v -
15 6
A 油 田 X 区长 6油 层 组 沉 积 微 相 特 征
李俊 杰 , 李 莉。刘 渊。张 洪 军 。张 欢 。 , , ,
(. 北 大 学 大 陆 动力 学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北 大 学 地 质 学 系 , 西 西 安 ,1 0 9 1西 2西 陕 706  ̄ 3 长庆 油 田公 司 第 一 采 油 厂 , 西 延安 7 60 ) . 陕 1 0 0
摘 要 : 过 观 察 野 外 露 头 、 心 观 察 , 合 测 井 相 资 料 , 析 了研 究 区 长 6油 层 组 的 沉 积 微 相 特 通 岩 结 分 征 , 同 类 地 区 具 有 指 导 或 借 鉴 意 义 的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6油 层 组 为 三 角 洲 前 缘 沉 积 , 下 分 流 河 道 、 对 长 水 河 口 坝 、 流 间 湾 、 砂 坝 及 前 缘 席 状 砂 构 成 其 主 要 微 相 , 利 储 集 砂 体 为 在 平 面 和 纵 向 上 相 互 连 接 水 分 远 有 下 分 流 河 道 和 河 口 砂 坝 砂 体 , 中 长 6 和 长 6'z 三 角 洲 建 设 的 高 峰 期 。 其 l 1 是 - 关 键 词 : 积 微 相 ; 6; 层 组 ; 长 组 ; 角 洲 前 缘 亚 相 沉 长 油 延 三 中图 分类 号 : TB3 1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o 6 7 8 (0 0 O 一 O 6 一 O 1 0~ 9 12 1 )9 15 2
一
慕 ~ 孥 §
一
眦呲 瓶
~ 一 坝
图 1 A油 田x区 Z8 井长 6 J5 油层组三 角洲前缘亚相岩 一电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流动单元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流动单元研究摘要:流动单元是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是未来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和最基本单位。
它也为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是今后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攻关目标。
因此开展流动单元研究、搞清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6流动单元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物性综合特征,首先对16口取芯井的测井数字化数据(SP、GR、AC、RILD等)与孔、渗、饱、泥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分类,根据判别公式对未取芯井方法作参考,在对长6油层组进行沉积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物理特征参数进行流动单元进一步细分,最后划分出A、B、C、D四类流动单元。
关键词:油藏描述流动单元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流动单元又称水力单元,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起的一种储层研究方法。
国内外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对流动单元的理解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Hearn[1]认为流动单元是一个横向和垂向连续的储集层,在该单元的各部位岩性特点相似,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也相似;Ebanks[2]认为流动单元是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和物性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来的岩体。
从上述的不同定义中不难看出,流动单元主要强调的是储层单元,是对储集层的进一步细分。
在这个储层单元中,影响流体渗流的岩石物理性质相同,也就是具有相同的渗流特征,因此,可以把流动单元定义为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储层单元。
流动单元的定义不仅反映了油藏内部流体渗流的基本特征,而且反映了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
一、流动单元的分类评价方法1.研究区地质特征安塞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北的陕北斜坡带上。
区域构造极为平坦,平均坡降只有7~8m/ Km。
其上由于差异压实作用而发育多排轴线近东西或北东向的鼻状隆起,这些隆起与上倾方向的砂岩致密带或砂岩尖灭带配合,形成良好的圈闭,对油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秦敬;张金亮
【期刊名称】《西北地质》
【年(卷),期】2004(37)4
【摘要】在岩心描述的基础上,对杏河地区长6油层沉积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区主要沉积相为湖泊环境的河控三角洲体系,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沉积微
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前缘砂席和分流间等,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
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该区长6油层的三角洲体系是安塞三角洲体系最早发
育的一支,早期分流来自于北部,后期分流转由东北方向进入,由于各期分流河道迁移、袭夺、决口以及因压实的均衡调整等,从而形成三角洲复合体内部各分流三角洲砂
体的相互叠置交错.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小层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对该区
长6油层砂组及小层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总页数】7页(P15-21)
【作者】秦敬;张金亮
【作者单位】山东省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省油
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青岛,2665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P512.2
【相关文献】
1.安塞油田侯市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J], 张金亮;李恕军;靳文奇
2.安塞油田杏河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 [J], 陈欢庆;朱玉双;李庆印;王小孟;周银邦
3.安塞油田王窑地区长6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J], 张金亮;司学强;秦敬
4.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J], 赵灵生;郭艳琴;何子琼;王美霞;段武兵
5.安塞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J], 赵灵生;郭艳琴;何子琼;王美霞;段武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