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知识点汇总

东南亚知识点汇总

东南亚知识点汇总

小知识点:(1)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1.河流水量大 2.落差大

(2)印度尼西亚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3)中南半岛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马来群岛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4)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苏门答腊岛多地震的原因: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地震)

三、人口分布

东南亚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①河口三角洲以及②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上的③热带雨林中则人口稀少。

四、马六甲海峡

(1)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

(2)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都是橡胶生产大国。

(3)东南亚种植水稻的有利的自然条件:1、地形:地形平坦

2、气候: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4、土壤:土壤肥沃

六、中国的近邻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国家图)

1.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A①缅甸、B②老挝、C③越南。

2.城市分布:东南亚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和河口三角洲。

3.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地理东南亚知识点归纳

东南亚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热带(95°E —140°E 10°s —23°26’N ),跨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十字路口” 地处亚洲东南部。位于亚洲和大洋州;新几内亚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 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二、范围: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三、轮廓特征 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四、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点: (1)中南半岛 种类: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地势:地势北高南低 分布:山河相间,南北纵列 海岸线岛屿:马来群岛:地势高峻,山地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 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成因 内力:地壳强烈上升 外力:河流下切(侵蚀) 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对气流、降水产生的影响:西部处于迎风坡,抬升产生降水,降水多,河谷低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西部平原降水多,河谷低地,内陆平行,降水少。 地形对降水影响 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东南亚地处于亚欧板快、印度洋板快、太平洋板快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尤其海底火山和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因素。 2、河流 (1)中南半岛:河流流程长,国际性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大。上游:落差大-开发水电。下游:水流平缓-航运、灌溉。 (2)马来群岛:流程短小,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水流急。 3、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菲律宾)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5-10月雨季,10-4月旱季(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丰富-对流雨 五、居民、资源 1、人口: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5.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0%。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 一。其中,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从人口组成来看,本区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来自于我国的广东和福建。 2、人种:绝大部分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个岛屿的沿海平原。 3、宗教:大部分信仰佛教。泰国将佛教定为国教,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 西部沿海及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热带季雨林植被 河谷低地与内陆平原降水少→热带草原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现象比较

从自然影响下说中国与东南亚文化 不可否认,自然是影响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诚如曾经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无不依附于大河,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现状并同时成就了其独特的民主政治。而在中国古,北方广阔草原与它的游牧文化,中国腹地平原与它的农耕文化,南方临海与其渔业文化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即使不很专业的去研究,也不难发现,东南亚文化很多方面都有这中国的影子。历史是其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这些都曾是中国的藩属。但从自然上看也并不难发现其共通性,东南亚与中国一样都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同时存有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有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下面将说明在这共同自然文化下对两者的影响。 首先是语言,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有很多借鉴了汉语(特别是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的接触和民族间的关系,这恰好像考古家从陶器、装饰品和兵器的分布可以推出结论一样。东南亚各国在语言上出现的汉语借词现象,不仅真是生动地记录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其人口的一部分重要的构成——中国移民。 其次华人移居东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阻断了前往西域的陆上通道,对外交往智能依靠海路,从而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下南洋。而近代,清末英法联军的入侵、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到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形成了几次大的东南亚移民的高潮。尽管称谓不同,但由于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生产模式的相同相似使其有着天然的文化同源和民族亲缘关系。跨境毛南族相互间建立了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具有和睦相处,共生共融的特点。 再者中国与东南亚都同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生活方式,使双方人民勤劳俭朴、重视家庭,这是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以如家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东南压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说到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另外一重要的文化想通之处——信仰。佛教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古代,东南亚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主要的辐射带。正式在这样的条件下,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彼此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艺术,创造了相似的宗教生活,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与合作。 几近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相通和民族同源和华人同根,使中国与东南亚有着独有的的文化共性的资源优势。我想不管是中国还是东南亚,都应该重视这种优势,不仅要注重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更要发挥民间外交的强大力量。

东南亚的知识点总结

东南亚的知识点总结 东南亚的知识点总结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热带(95°E—140°E10°s—23°26’N),跨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十字路口” 地处亚洲东南部。位于亚洲和大洋州;新几内亚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二、范围: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三、轮廓特征 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四、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点: (1)中南半岛 种类: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地势:地势北高南低 分布:山河相间,南北纵列 海岸线岛屿:马来群岛:地势高峻,山地多,平原少,多火山地

震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成因 内力:地壳强烈上升 外力:河流下切(侵蚀)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对气流、降水产生的影响:西部处于迎风坡,抬升产生降水,降水多,河谷低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西部平原降水多,河谷低地,内陆平行,降水少。 西部沿海及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热带季雨林植被河谷低地与内陆平原降水少→热带草原 地形对降水影响 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东南亚地处于亚欧板快、印度洋板快、太平洋板快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尤其海底火山和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因素。 2、河流 (1)中南半岛:河流流程长,国际性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大。上游:落差大-开发水电。下游:水流平缓-航运、灌溉。 (2)马来群岛:流程短小,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水流急。 3、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菲律宾)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5-10月雨季,10-4月旱季(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丰富-对流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规模 (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 (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 (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 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无明显界线 (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东南亚地理知识点总结

东南亚地理知识点总结 东南亚地理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和必考点。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东南亚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会喜欢! 地理位置 亚洲的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二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两个亚区。 半球划分: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连接亚洲、大洋洲。 经纬度位置:92°E-140°E,10°S-23°26’N,绝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南邻大洋洲,北邻中国,印度。 气候分布 东南亚地处热带,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马来群岛的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农作物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东南亚具有茂密的原始丛林、美丽的热带海滨、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重要产业。 北纬十度至南纬十度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十度至北纬二十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面积的高山高原气候。 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与作用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中国南海和安达曼海的.一条狭长水道,因而间接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它因临近马来半岛上的古代名城马六甲而得名。 马六甲海峡是一条西北自东南向的狭长水道,长1080千米,如果包括东部出口处的新加坡海峡,则全长1185千米。海峡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处宽370千米,东南部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岛,最窄处仅37千米。海峡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约25-150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可供20万吨级的船舶出入。由于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峡道内总是风平浪静,再加上完善的航标系统,行船十分安全。 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中东(西亚)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据统计,每年通过海峡的船只约5万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过海峡,使马六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明清期间,朱元璋曾派使者出缅,双方使臣频有往来,而当时的海上贸易亦有持续发展。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高中数学 必修2知识点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 2 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 =)3 1 下下 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 ,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D C B A α L A · α 222r rl S ππ+=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主要国家日本、印度 考点一自然条件 1 地形 东亚: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和山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②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最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 东南亚:①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布布地形格局,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②马来群岛:山岭多,地形崎岖,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南亚: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注:气候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大陆伸进印度洋的部分叫印度半岛 2气候 东亚: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区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是水稻种植的优势 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常年高温,每年分旱雨两季。南亚: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 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 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3.河流(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大) 东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长江黄河 东南亚:最长的河且流经国家最多的是湄公河;湄南河、红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找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级入海口) 南亚:印度河与恒河;印度河发源于我国西藏,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形成恒河三角洲。 考点二农业 分布及优势(气候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大) 东亚西部为畜牧业东部种植水稻及小麦 南亚: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水旱灾害多发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地肥沃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长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有肥沃的黑土、光照充足、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稠密的河网提供运输条件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气候湿润、排水好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四次浪潮 08级世界历史学号:080210257丁万晓 摘要: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历史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中国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历三波移民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移民不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虽然推动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国内外因素,但就四次大规模移民潮而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发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动力之一。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保持良好,前往东南亚的移民仍将继续。 关键词:中国东南亚移民经济原因 一:中国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整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对生存环境改善的强烈渴望,就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本能。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批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叫做移民。大凡较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发生,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第一,产生移民的地区是生活资料匮乏、谋生条件窘迫,或因政治变动造成寻求新的生存空间的压力与意愿,如土地的超负荷人口载量、战乱造成的经济残破、政治迫害等。第二,必须存在得以移居的新的生存空间,即有能力吸收移民的地区,如东南亚。第三,尚需使人民迁徙得以实现的条件,如海外移民所需要的运输手段,对新的生存空间的认识等。 1.经济原因 一般百姓移居海外,大都是迫于生活无着,处于饥寒交迫之下,不得已而被当做“苦力”、“猪仔”之类卖到异国他乡。 我国古代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土地超负荷人口载量,古代的政府,横征暴敛,造成

了农村生产日益凋敝。特别是清朝后期,白银的大量外流,加上鸦片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铁路的修建,蒸汽机和电气设备的使用和工业的创办,中国古代旧有的小农经济制度也随着瓦解,同时可以安插比较稠密人口的那一切陈旧的社会制度,也开始崩溃。处在我国这种形式下的我国农村,破产加速,地权日益集中,各种繁重的地税和敲诈勒索,使广大农民一无所有。同时,生产落后,工业未兴,国内也无法容纳浩大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飘扬过海,出国谋生。 此外,旧中国经常发生灾荒和战乱,同时,旧制度也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机问题。 2.政治原因 这里的政治原因不是指华人的侨居国,而是指中国方面,我们可以从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所造成的海外移民来进行论述。例,明清两朝交替之际,有许多明代遗民不服清政府的统治,纷纷逃往海外;或者在台湾举兵相抗,失败后逃往南洋各国。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时清廷海通之禁,沿海居民迁徙者万家,皆陆续赴台湾受一为氓,或由台湾乘海外贸易之船,转赴南洋各岛。”①此外,宋末元初和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华人移居东南亚。 19世纪70 年代以后,日、俄、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海疆和边疆,加深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民族遭受了空前未有的灾难,人民的生存环境经一部恶化,贫苦人民被迫离乡出海。 3.侨居国经济上的需要 侨居国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而本国的劳动力不足或劳动技能不够,需要大量的华工。例如,拉者二世执政沙捞越时期,允许华工入境,并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华人入境,例如,颁布《土地法令》和《鼓励种植条例》 二: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四次高潮 1.第一次移民高潮(17世纪初—19世纪中叶)

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7.(36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比较图中(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 (4)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8分) (5)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答案】 (1)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线修建水库拦水,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沼泽湿地被开发为盐田、鱼塘。 (4)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5)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

东南亚知识点总结(填空版及答案)

东南亚知识点 一、位置 (1)交通位置:。 (2)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地区位于(90°E—140°E 10°S—23.5°)。二.范围(11国) (1)中南半岛:六个国家:。(2)马来群岛:六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三.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2、气候::分布,降水类型:。 :分布,降水类型:。3、河流:(1)主要河流:注入印度洋:。 注入太平洋:。 (2)主要水文特征: 相同点:①;②;③。 不同点:①中南半岛径。②马来群岛径。(3)水文水系特征: ①马来半岛:流向:;上游:; 下游:。 ②马来群岛:。 四.人文地理特征(人口稠密,人多地少) 1、人口及分布:①是世界上人口的地区之一。 ②集中分布在。 ③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改过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 2、人种与宗教:属于人种。居民大多信仰。印尼、马来西亚把教定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教。 3、集中: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五. 经济发展 1、东南亚经济发展区位因素: (1)有利:①。 ②。③。 (2)不利:①。②。

2、农业生产 (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盛产)。 ①,主要粮食作物。 ②。主要经济作物:。 (2)区位优越条件:。(3)特色农产品:主要稻米出口国:。 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 3、著名矿产 (1)锡矿带:。(2)石油:。 4、经济特征: (1)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由于过去长期受殖民统治,致使经济结构、为主。(3)东南亚各国家独立后,为了振兴经济,比较重视发展。 (4)近年利用当地,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加工工业,取得显著的成效。 (5)东南亚有丰富的资源。 六. 东南亚热点问题探究 1、东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有利因素: ①。 ②。 ③。 2、印尼地震、海啸:原因。 3、克拉地峡①巨大的经济意义,。 ②对我国的影响:。 4、缅甸迁都:原因:。 5、泛亚铁路 (1)区位条件:①。 ②。 ③。 (2)作用(意义): 。(3)东线经过的平原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试分析其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①有利条件。 ②主要制约因素。

人教版初一地理下东南亚知识点

人教版初一地理下 东南亚知识点 1.位置 (1) 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东南部, 东临太平洋 西临印度洋。 南与大洋洲为邻 (2) 经纬度位置: 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90-140E10°-25N)被北回归线穿过 (3) 板块位置: 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多火山 和地震、滑坡、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 (4)交通位置 (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马六甲海峡的意义: 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 2范围说出下列国家的名称和首都 ①中南半岛:共有6个国家,分别是越南、老挝、柬 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老挝是惟一内陆国 ②马来群岛:岛屿总数有两万多个,是世界最大群岛 有5个国家: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 菲律宾、新加坡、文莱、东帝汶。 3.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①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中国西南部山水相连。 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北高南低、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的形势。河流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 ②马来群岛:山地、丘陵为主,地表崎岖,河流短促, 平原狭小,分布在沿海地区。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 太平洋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活动和地震。 印尼被称为“火山国”。爪哇岛上多火山灰,土壤肥沃。 (2)河流水文 ①主要河流有: 元江一红河、澜沧江一湄公河、怒江一萨尔温江、湄 南河、伊洛瓦底江等。 注入印度洋: 萨尔温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独龙江)

注入太平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 ②水系水文特征 : 半岛上各大河自北向南流,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河流上游河谷成V 字型, 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宽阔,形成冲积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群岛上的河流短促,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水文特征: 相同点:1.无结冰期2含沙量小3年径流量大 不同点: 1.中南半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马来群岛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水文水系特征:中南半岛:自北向南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上游:V 型谷,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下游:河谷宽阔,形成冲积平原 马来群岛:河流短促,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东南亚气候类型 (3)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 终年高温多雨,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年分为早季和雨季 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吹东北风.降水较少, 是早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降水较多,是雨季, 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东南亚知识点总结归纳

东南亚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位置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热带(95°E—140°E 10°s—23°26’N),跨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十字路口” 地处亚洲东南部。位于亚洲和大洋州;新几内亚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二、范围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 三、轮廓特征 海岸线绵长而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四、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点: (1)中南半岛 种类: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地势:地势北高南低 分布:山河相间,南北纵列 海岸线岛屿:马来群岛:地势高峻,山地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成因

内力:地壳强烈上升 外力:河流下切(侵蚀)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对气流、降水产生的影响:西部处于迎风坡,抬升产生降水,降水多,河谷低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西部平原降水多,河谷低地,内陆平行,降水少。 西部沿海及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热带季雨林植被河谷低地与内陆平原降水少→热带草原 地形对降水影响 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东南亚地处于亚欧板快、印度洋板快、太平洋板快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尤其海底火山和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因素。 2、河流 (1)中南半岛:河流流程长,国际性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大。上游:落差大-开发水电。下游:水流平缓-航运、灌溉。 (2)马来群岛:流程短小,流量大,季节变化小,水流急。 3、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菲律宾)和热带雨林气候(马来群岛)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5-10月雨季,10-4月旱季(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丰富-对流雨 五、居民、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 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 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巢 过 程 有变形期 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教学文稿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 点总结

东亚东南亚南亚知识点总结 [考纲要求]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主要国家日本、印度考点一自然条件 1 地形 东亚:①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和山地,东部多平原和丘陵。 ②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最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 东南亚:①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布布地形格局,上游河段切割作用显著,下游河段泥沙沉积,形成平原,湄公河 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②马来群岛:山岭多,地形崎岖,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 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南亚: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注:气候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大陆伸进印度洋的部分叫印度半岛 2气候 东亚:东亚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东亚季风区 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是水稻种植的优势 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常年高温,每年分旱雨两季。 南亚: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 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 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 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少,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3.河流(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大) 东亚: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长江黄河

人教版地理东南亚知识点清单

东南亚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100S—250N,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东临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交通位置: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范围: ①包括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南部,与中国山水相连,山—横断山脉,水—澜沧江、怒江、沅江等河流相连)和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②国家与首都:与中国相邻:老挝(内陆国)首都:万象越南(河内)、缅甸(内比都)。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新加坡(新加坡) 3、地形地势特征: 中南半岛 山脉:长山山脉 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特征:山脉南北延伸,地势北高南低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 4、河流 (1)马来群岛河流特征:短小湍急,水能丰富(水量与流速)中南半岛的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道渐宽,水流平缓。 (2)主要河流: ①注入太平洋的有: 红河(我国境内元江)、 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被称为“亚洲多瑙河”在中国境内是澜沧江,越南境内注入南海), 湄南河(唯一没有发源于我国的河流); ②注入印度洋的有: 萨尔温江(中国境内是怒江) 伊洛瓦底江等 (3)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①分布特点: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②形成原因: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c开发历史较早,经济发达。 (4)拓展建模:城市沿河分布的利与弊 ①利: a地势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