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全解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全解
昆明市筇竹寺地区地质填图报告全解

地质填图教学实习

地质报告(东经102。38′35"---102。34′19" ,北纬25。3′34"---25。6′5")

实习地点:昆明市筇竹寺地区

日期:2006年12月11日至2006年1月12日

目录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3)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 (4)

第二章地层与岩性

第一节概述 (7)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 (8)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 (9)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 (11)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 (11)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 (12)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 (14)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 (16)

第二节褶皱 (17)

第三节断层 (18)

第四章矿产

第五章体会

附录 (28)

参考成绩评定表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地质填图实习是我们地质专业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增强我们对地质条件的认识,巩固和熟练野外工作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今后创造性地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内容:

1、实习准备阶段(2006年12月11日)

室内学习地质测绘的基本知识、填图地区的地层、岩石、古生物地史、填图地区的地质构造概况、收集填图地区的地形、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

2、野外测绘阶段(2006年12月12日至2006年12月29日)

实测地层剖面2条(关山大沟剖面长1093米、交月凹剖面长582米)、实测地层剖面、地层剖面的分层、描述。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勾绘地质界线(观察地质界线约150个)。全班40人分成南、北两个大组、10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实习工作中对勾图、记录、采标本测产状等工作依次交叉轮换、全面掌握。

3、内业工作阶段(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2日)

资料综合整理、编制填图地区地质图、绘制测区构造刚要图、实测地层剖面剖面图、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编写填图地区地质报告。

第二节测区范围概况

测区位于南北向的昆明构造盆地西侧的筇竹寺附近,属昆明市西山区所辖:南起大墨雨——饭宽——和尚坟一线(北纬25。3′34"),北至白龙山——蕉月凹——火焰山一线(北纬25。6′5")。东起火焰山——观音阁——昭家村一线(东经102。38′35"),西抵白龙山——茨沟丫口——花展坡一线(东经102。34′19"),面积约35km2。

1、自然地理

测区属滇中高原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脊线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内构造线展布方向吻合。区内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测区西北角的蕉月凹为本区最高峰,海拔2499.8米,最低点位于测区东南角的昭家水库附近,海拔1984米。地形切割程度中等,相对比高一般在30~50米左右。区内无大的河流通过,多数沟谷呈谷底较宽谷坡较缓的“u”型谷,在平面上呈北东向及近东西向平行展布。本区在石灰岩地层发育地段内,岩溶漏斗、岩溶洼地屡见不鲜,在平面上往往沿某一方向呈线状排列,与断层分布方向吻合。

本区的年平均气温14.8。C,最高平均气温19.9。C,最低平均气温7.8。C。全年降雨量为991.7毫米,其中5-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9.7%,11-4月份占全年降雨量l0.3%

测区范围内交通比较方便,昆富公路由东向西横跨测区中部,区内各村寨之间均有简易公路相通,大小通行便道四通八达,便于在工作区中穿越通行。

附测区交通图于下:

填图实习测区

2、地质概况

本区地质工作的历史悠久,著名的寒武系下统标准剖面梅树村剖面就位于测区内,不少中外地质学者都在此地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研究程度较高。

昆明地区跨扬子准地台的二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南北向普渡河断裂带(区内称沙朗——马街断裂)为界,将该区分成东西两部份,断裂带东侧属昆明坳陷,西侧为川滇隆起之东缘。由于该断裂带的长期活动特征,它严格地控制了东西两侧的地层沉积;东侧由于长期坳陷,海水进退频繁,长期为古扬子海的一部分,古生代沉积发育良好,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而西侧由于较长时期隆起为古陆,古生代地层发育不全,多有缺失。

二迭纪后期,东侧海底裂隙性火山岩浆大量喷发,形成面积宽、厚度达1500m以上的多期玄武岩喷发活动;而西侧厚度迅速变薄,少量出露。中生代以后,燕山运动使全区断块式上升为陆,其中以东侧上升较快,遭受剥蚀,地层多有缺失,西侧上升缓慢,相对凹陷成为内陆湖翁地,接受巨厚的红色磨拉石建造沉积。新生代,继承了上升的特点,断块的继承性活动,加之各断块上升速度不一,产生了沿断裂的差异抬升运动,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接受新生代的河流、湖泊相的沉积。

就整个图幅范围来看,测区内出露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的河、湖相的砂砾石沉积,主要在图幅的东部,沿南北向的昆明盆地分布。其次在大普吉附近分布有少量的第三系地层。最老的地层为元古界昆阳群的砂板岩,分布于图幅的西侧双山一带。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及石炭、二迭系地层在图幅范围内广泛分布,占整个图幅面积的80%~90%左右,下奥陶统及中寒武统的地层分布于图幅的西北角李子坪、白虎山一带,在虚凝庵、云南纸烟厂附近办见有少量中寒武统地层,上震旦统地层见于背斜核部。

第二章地层和岩性

第一节概述

测区出露的地层,以寒武纪下统、二叠纪下统为主,并伴有大量喷出的玄武岩。区内多为海相沉积、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

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在

元古代昆阳群变质岩性基底形成后,到震旦纪扬子准地台西缘形成断陷继而形成陆表海,开始海侵。测区震旦晚期为障壁碳酸盐台地,沉积了较厚的藻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沉积,沉积延续到寒武纪,随着海水加深,还出现磷酸盐沉积。由于地壳进一步沉降,出现大面积海侵,形成一套低能的浅海粉砂、泥质碎屑沉积随后海水渐退,形成滨海相砂与泥质交替出现的碎屑沉积,最后为碳酸盐沉积,构成一个向上变浅的海退层序。

这一比较稳定发展的海侵—海退旋回后,测区上升为陆,受到较长时间的剥蚀,中泥盆世时,测区为准标平原低洼地形出现河流,湖泊,沉积了湖滨相及沼泽相陆相沉积,晚泥盆世又也现海侵,使测区出现障壁海碳酸盐台地,沉积了碳酸盐沉积,随之造陆运动又使其上升受到剥蚀。

下石碳世,出现剥蚀台地和沉积台盆(台沟)格局,测区处于台沟边缘,形成深水碳酸盐沉积,出现厚度变化大的角砾状白云岩和砾状灰岩,接着又一次上升为陆地。

至二叠纪地壳又开始沉降,海侵迅速扩大,早期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砂泥质,铝土质及富含有机质沉积, 随海侵扩大,造成开阔的碳酸盐台地,出现大量浅海碳酸盐沉积,早二叠世末上升为陆,晚二叠世,区域性的裂谷活动,断裂拉张,测区也现强烈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巨厚的玄武岩。

第二节元古界震旦系

测区出露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地层,该地层位于测区西南角大墨雨一带,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厚度约460

米,与上覆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地层(∈1y4)呈假整合接触。

第三节古生界寒武系

测区出露寒武系地层有: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和上覆的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呈假整合接触,本套地层连续沉积、其间无地层缺失,呈整合接触关系。组内泥质白云岩经长期风化作用,可形成沉积型粘土矿床。

1、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

出露于关山大沟、赵家村、大墨雨一带,岩性为兰灰色磷块岩夹硅质灰岩,钙质灰岩,厚约10米,与下覆地层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2、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

分布于测区西南大墨雨一带,蟠处里南小哨背斜核部,还有在测区北东的自卫村水库,大风丫口一带也有分布,本组地层分为八道湾(∈1q1)段和玉案山段(∈1q2)。

八道湾段(∈1q1)中上部岩性为灰、兰灰色含磷粉砂岩夹薄层粉砂质白云岩,下部为黑色粉砂岩,底部有一层厚0.4米的结核状海绿石硅质磷块岩及粘土质页岩、粉砂岩。主要矿物有粘土、云母质石英、长石等,厚度约89米。含小壳化石:Tannudine、Multifara、Srmir-nnous等。

玉案山段(∈1q2)中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下部为黑色页岩,底部以0.2米厚的灰黑色含砂质角砾状生物碎屑磷块岩作为

标志层,与下伏八道湾段(∈1q1)分界。主要矿物有云母、石英、长石等,呈页理构造。厚度约71米,所含化石有:Foredlich、Yunanocephatus yeedi 、intermelia yunanocephalas、kunmingella sp等。

3、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分布于测区北东部妙高寺、三华山一带,蟠处里背斜、大墨雨背斜均有出露。本组地层分为两段:红井哨段(∈1ch)、乌龙箐段(∈1cw)。

红井哨段(∈1ch)岩性以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中夹少量黄灰色薄层页岩,具有明显的交错层理。主要矿物有长石、石英、云母等。厚度约75米,所含化石:Lingulena sp 乌龙箐段(∈1cw)岩性以黄绿色、深灰色、灰绿色云母质砂质页岩为主,中夹薄层砂岩、云母质砂岩。上部夹少量粒状泥灰岩,下部夹两层暗紫红色铁质石英砂岩。厚度约70米,所含化石有:Redlichia mai、mansuyi、palaeoleuus、Mansug、obole、llasp等。

4、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1L)分布于测区南东部筇竹寺以及妙高寺、小哨背斜一带。岩性以灰色块状泥质白云岩为主,夹少量黄色页岩。底部为含鲕粒泥质白云岩。厚度约23米,含三叶虫化石:Redlichia、murukamill、Resseret、Endv等。

第四节古生界泥盆系

测区内该系地层出露有: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与上覆龙王庙组(∈1L)和上覆石碳系下统大塘组(C1d)均呈假整合接触关系。

1、泥盆系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岩性主要为灰白、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夹砂岩、页岩。岩层中含有动、植物化石。地层厚约12米。

2、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岩性:上部为厚层、块状泥质灰岩、灰岩;中部是灰、肉红色厚层、块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夹灰岩和灰绿色页岩;下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为主,风化后呈刀砍状,是该层的显著分层标志。厚度约30米。主要矿物有白云石、方解石等,化石包括:Amphipora cf、Lcperditwa sp.

第五节古生界石炭系

测区内可见的石炭系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主要出露于玉案山、妙高寺一带,与上覆地层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呈假整合接触关系。岩性为角砾状灰岩,顶部为纯灰岩,底部主要是一套紫灰色角砾状白云岩,中夹少量砾状灰岩及泥质白云岩。主要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石英等,厚度约20米。所含化石:Lonsdaleia sp、ohoete tes sp.

石炭系下统大塘组角砾岩

第六节古生界二叠系

测区内二叠系出露的地层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二叠系地层与下覆石炭系地层(C)及上覆第四系地层(Q)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矿山段(P1k)

岩性为紫红色、黄褐色杂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局部夹粘土、黑色页岩、褐铁矿、铝土岩。主要矿物成分是铝土矿、赤铁矿等,是重

要的含矿层,野外观察到的三条探槽即为找矿之用。本层厚度约12米。

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

分布于测区各个部份,岩性为灰白色、青灰色厚层状条带状小虎斑灰岩。夹少量纯灰岩,主要成分是方解石,白云石,中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产丰富的珊瑚化石以及有孔虫苔藓。与下覆矿山组(P1k)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约189米。

3、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

岩性为灰白色,青灰色厚层状大虎斑白云灰岩,中间夹纯灰岩,底部有一层1—5米的角砾状灰岩,有棱角状,即“白带”、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白云石,有铁质,钙质胶结物。有蜓类化石,与栖霞组灰岩段的相似。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大虎斑灰岩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底部“白带”

4、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

测区内该地层分布于北部清明丫口一带、交月凹、馒头山、印案山等地有少量出露、岩性为石英拉斑玄武岩,块状结构,气孔、杏仁构造,斑状隐晶质结构,主要成分为拉长石。与下覆茅口组(P1m)为喷发不整合接触。该地层是一套高原大陆碎屑岩,在地区厚度达上百米,在地壳表面风化后形成馒头状的山包。

第七节新生界第四系

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测区东部昆明盆地的边缘,半头龙,细尾巴,小墨雨一带有少量分布。东部凹陷区主要是湖泊沉积,以砂,粉砂为主,如自卫村冲积扇,以灰岩碎屑砂岩,粘土等为主。与下覆峨眉山玄武岩(P2e)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新生界第四系(Q)形成的红土层

柏枝园对面洪积扇形成的双层结构:底面粗砾岩、上部细粒粘土

第三章构造

第一节概述

测区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分界带,即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结合部,以南北向的普渡河断裂带为界,西为康滇地轴(二级构造单元),东为滇东台褶带(二级构造单元)的昆明坳陷(三级构造单元),普渡断裂带从测区东部的龙院村通过。

测区基底为昆明群变质岩系(在测区外以西出露),为冒地槽砂泥质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和碳酸盐沉积建造,经晚元古代(8.5亿年前)的晋宁运动剧烈褶皱形成地台基底。

从震旦纪开始了地层盖层发展,从震旦纪到二叠纪,地壳运动主要为较平稳的垂直方向上的上升与下降,没有显著的水平方向上的挤压和平,并表现为多旋回性,多次出现海侵和海退,由老到新相继出现好下沉积建造,碳酸盐建造,含磷建造(震旦纪),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下寒武统),陆源碎屑建造,碳酸盐建造,(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建造(下寒武统)含煤,铝建造,碳酸盐建造,基性火山岩建造(二叠统)

到了中生代,测区经燕山运动,强烈火地发生了褶皱下断裂,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继续影响本测区形成了测区构造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褶皱

1、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出露于图中西部蟠处里一带。沿北东东方向延伸至柏枝园。核部地层由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筇竹寺组(∈1q)地层组成,翼部由西向东依次出露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泥盆系中统海口段(D2h)、上统宰格组(D3z)、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二迭系下统(P1)地层,南翼产状175°∠45°,北翼产状355°∠40°。两翼倾角相近,图中可见倾伏端,即轴面直立,枢纽倾伏(向北东倾伏)故定为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东翼被大风丫口断层(F6)破坏,南翼被小墨雨断层(F1)和三华山断层(F2)切断,北翼被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e)所覆盖。形成于寒武纪下世(∈1)—第四纪(Q)之间。

2、大墨雨直立倾伏背斜

该背斜出露于图中南西部大墨雨一带。是大背斜上一个次级小型背斜,背斜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核部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 b dn)用寒武系下统渔户村组(∈1y)地层组成。翼部地层为寒武系下统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南翼出露筇竹寺组(∈1q)、沧浪铺组(∈1c)、产状95°∠46°,北翼出露沧浪铺组(∈1c)、筇竹寺组(∈1q),产状245°∠45°,两翼倾角相近,图中可见倾伏端,即轴面直立,枢纽倾伏,故定为直立倾伏背斜。该背斜东翼被细尾巴断层(F9)破坏,北翼及中部一带被第四纪(Q)地层所覆盖。该背斜形成于震旦纪上世(Z d)—第四纪(Q)之间。

3、印暗山短轴向斜

该向斜位于图中印暗山一带,向斜轴部沿东西向延伸,轴线倾斜,该向斜核部由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和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组成。两翼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灰岩段(P1q)、矿山段(P1k)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中统华宁组海口段(D2h)等。南翼产状:30°∠35°北翼产状107°∠50°向斜长、宽之比为4:1,故为短轴向斜。

向斜正东被普渡河断层(F10)错断,并且被第四纪(Q)沉积物所覆盖。向斜西部被八公里纵断层(F5)错断。向斜北西部半头龙一带也被第四纪(Q)地层所覆盖。形成于二迭系下统(P1)—第四纪(Q)之间。

第三节断层

测区内分布有10条断层:

小墨雨纵向逆断层(F1)三华山纵逆断层(F2)

石老鸹斜逆断层(F3)三台山斜逆断层(F4)

八公里斜逆断层(F5)大风丫口斜断层(F6)

哨山飞来峰(F7)半头龙断层(F8)

细尾巴斜逆断层(F9)普渡河正断层(F10)

1、小墨雨纵向逆断层(F1)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的西北部小墨雨—蟠处里一带,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在图中出露长约3Km。产状 150°∠70°,走向与蟠

处里—柏枝园倾伏背斜褶皱轴近于平行,所以为纵向断层。断层的北盘为上盘,南盘为下盘。因为上盘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下盘地层为栖霞组(P1q)。上盘地层较老,所以上盘相对于下盘是下降盘,上盘则为上升盘。因此,下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为逆断层。

断层把寒武系下统沧浪铺组(∈1c)、龙王庙组(∈1l),泥盆系中统组海口段(D2h),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以及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地层错断,将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背斜南翼破坏,断层中部被少量第四纪(Q)地层覆盖,该断层与三华山纵逆断层(F2)构成叠瓦状断层。

力学分析:该断层是受到张力作用而形成,其中σ1直立,σ2和σ3近于水平。

2、三华山纵逆断层(F2)

该断层出露于图幅的西北部三华山一带,沿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在图中出露约4Km,产状140°∠55°。断层最北端被大风丫口断层(F6)错断。北盘出露茅口组(P1m)地层,南盘出露栖霞灰岩段地层(P1q),断层产状140°∠55°。断层走向与蟠处里—柏枝园直立倾伏褶皱轴向平行,所以为纵向断层,北盘为下盘,地层较新,南盘为上盘,地层较老,即下盘下降,上盘上升,所以为逆断层,断层将栖霞组灰岩段(P1q),茅口组(P1m)地层错断。断层西部被第四系(Q)地层覆盖,该断层与小墨雨纵逆断层构成叠瓦状断层。

力学分析:σ1和σ2水平,σ3直立,σ1垂直于断层走向,σ2平行于断层走向。

3、石老鸹斜逆断层(F3)

该断层出露于石老鸹—三华山一带。位于图幅中部,沿南北向延伸,出露长约6Km。断层的北端被三华山纵逆断层(F2)断层错断,说明此断层形成于F2断层之后。

断层的北西盘出露茅口组(P1m)。石炭纪下统大塘组(C1d)地层,南东盘为栖霞灰岩段(P1q)和矿山段(P1k)、大塘组(C1d)地层

断层产状40°∠52°,断层走向与印暗山短轴向斜褶皱轴向斜交,所以为斜断层。

断层证据:①不同时代地层接触,从北西向南东依次出露栖霞灰岩段(P1q)和茅口灰岩(P1m)。石炭纪下统大塘组(C1d),矿山段(P1k),栖霞灰岩段(P1q),茅口组(P1m)。北北西盘为下盘,地层较新,为下降盘,南东盘为上盘,地层较老,是上升盘,所以此断层为逆断层。

1--《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模板) (1)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地质雷达的操作及应用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1110 实验日期:年月日 1.1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地质雷达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1.2 实验原理及方法 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介质或目标体时,雷达波会发生反射返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并以波或图像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 1.3 仪器设备 OKO-2俄罗斯地质雷达。

1.4 实验步骤 (1)连好数据线; (2)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3)运行采集软件; (4)设置参数; (5)数据采集并保存数据; (6)关机、拆线。 1.5 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益和滤波。增益的目的是放大深部信号的增幅,使较弱的信号能被识别,滤波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中值滤波、平均值滤波、带通滤波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等。 1.6 注意事项 在运用雷达过程中,须掌握雷达工作的三个重要参数:环境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频率。 环境电导率σ是表征介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它决定了电磁波在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其穿透深度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当介质的电导率σ>10-2S/m时,电磁波衰减极大,难于传播,雷达方法不宜使用,如:湿粘土、湿页岩、海水、海水冰、湿沃土、金属物等。 介电常数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且反射信号的强弱也取决于介电常数的差异。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采用下式近似考虑: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

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 报告 姓名: 班级:水文10-01 学号: 人员:水文2010级实习队 时间:2012.10.01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篇地质构造填图 1.1 区域地质概况 1.2 地质填图说明书 第二篇水文地质测绘 2.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1.3 社会经济 2.1.4 交通位置 2.1.5 区域地层与构造 2.1.6 含水层与隔水层 2.1.7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2 填土区水文地质说明书

2.2.1 水文地质概况 2.2.2 填图区地下水流场分析 2.2.3 填图区水化特征及其分区 2.2.4 填图区灾害、环境、工程地质 第三部分实习总结及感想 附录一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记录表 附录二宝泉水库下游河流断面剖面图 附录三宝泉水库流量计算表 附录四焦作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一览表 附录五实习照片

前言 一、实习目的 1.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基本情况,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巩固所学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实践去充分检验和更进一步理解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为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避免学生以后就业时易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还能培养大家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二、实习性质 本次实习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的综合实习,包括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内容,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实践课程。该次实习属于生产性质的实习。 三、实习阶段 第一阶段:8.20-8.22在学校期间的实习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8.23-9.1在登封的构造地质实习:探勘、拉剖面、地质填图; 第三阶段:9.5-9.7在辉县宝泉水库的水文地质实习; 第四阶段:9.9-9.15在焦作区域内进行的水文实习; 第五阶段:9.16-10.30在室内进行的资料整理、实测地层剖面、柱状图等图的绘制和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水文地质图图例格式 1松散孔隙水 (1) 浅层淡水或潜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深层淡水或承压水顶界面埋深——采用绿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5 000 m 3/d 1 000~5 000 m 3/d <1 000 m 3/d (1) 裸露型(水位埋深小于50 m )——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 m 3/d (2) 覆盖型或埋藏型灰岩顶板埋藏深度——蓝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单井涌水量>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5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 000 m 3/d 3 (1) 基岩裂隙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0 m 采用普染底色表示富水性(用单井涌水量表示)。 单井涌水量 >1 000 m 3/d

单井涌水量100~1 0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2) 基岩裂隙潜水及承压水顶板埋深——红色线划表示。 含水层顶板埋深 >1000 m3/d 100~1000 m3/d <100 m3/d (1) 冻结层上水——采用普染底色表示。 单井涌水量≥100 m3/d 单井涌水量<100 m3/d 为了反映地下水的形成,平面图上必须反映出含水地层断裂及褶皱构造,表示出基岩产状及断层的走向延长方向和性质;沿储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储水构造形成的富

水文地质学实验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土柱给水度实验 操作原理说明+实验数据

自选实验土柱给水度实验 均质(或层状土)理论给水度的求取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根据给水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自行设计方案求取均质土理论给水度。 2.进一步理解影响给水度测试的主要因素,掌握求取土层给水度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选择一种砂样,求取均质或层状土层理论给水度。 2.研究均质土层包气带负压与含水量的关系。 三、实验仪器与用品 1.实验一所用的给水度仪、试验样品和相关用品。 2.土柱给水度仪(图1-3)。 3.不同粒径的砂样。 四、土柱给水度仪简介 本仪器主体结构包括有机玻璃试样柱、可升降的供水/排水装置以及测压板。试样柱上设有多个多孔陶土头测压点及一般的测压点,测压点与测压板相连,可以连续测定土层从饱水的正压到非饱和负压水头,从而了解土层负压变化及其对给水度的影响。 通过升降装置调节供水/排水装置(溢水箱)水位,控制试样柱中的水位;通过溢水箱水位变化的快慢控制试样柱水位下降速度,从而求取不同埋深或不同水位下降速度下的土层给水度。 图1-3 土柱给水度仪装置图 五、基本要求(参考实验演示步骤) 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土层结构、初始水位埋深、退水速度等,实验前写出详细实验方案。 2.根据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表格设计要求直观、内容齐全、有利于计算分析。

3.根据设计方案自己动手装样与实验,详细记录实验步骤、数据和现象。 4.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内容与步骤、主要现象与结果分析。 六、思考题 1.试样给水度仪和土柱给水度仪的测试结果有何差异?为什么? 2.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土层给水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附实验测试结果表: 表1:土柱给水度仪测定细砂土层在(潜水)水位分步下降时的释水量。 表2:土柱给水度仪测定粗砂土层在(潜水)水位分步下降时的释水量。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中国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地貌形态多变,地质构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还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与勘探工作,对地下水的分布规律、赋存条件开始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的编制。在50年代后期,地质部水文地持工程地质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完成了1 :3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图》的编制;60年代进行了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较大的水文地质单元的编图及全国性1:1000万比例尺图件的编制;70年代末,地质部系统各省(区)水文地质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边远及高山地区外)1:2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1979年在全国地质系统的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编制和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地质图集》。此后,各省范围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图幅和个别省、市的水文地质图集,也相继编制完成。 这次1:400万比例尺《中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是在上述工作的基础进行的。该图是全国1:40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图系的基础图幅。其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总结、系统分析我国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我国全疆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分布规律,为深入探索地下水形成、分布变化规律提供基础资料;对全国各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国家经济展规划、基本建设部署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并供有关院校教学参考及专业间学术交流。 关于编图资料:水文地质方面,主要是依据各省、区、市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水文地质普查成果和中、小比例尺水文地质图件等实际资料;地质资料主要参照了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并应用1:150万比例尺《青藏高原地质图》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补充;基础底图资料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第9版1:400万比例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另外,参考补充了全国性沙漠分布图和冰川冻土图中的有关资料。 图件的编制是在张宗祜所长的指导下,由焦淑琴、戴喜生两同志负责完成编稿,中国地图出版社李兆星同志负责地图编辑。图幅说明书曾由阎锡屿高级工程师审阅。在图件编制过程中秦毅苏主任参加过编制方案的讨论,董凤岐副所长参加了编制方案的拟定和编稿图件的审查。地矿部顾问委员会陈梦熊高级工程师和贾福海高级工程师、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辛奎德总工程师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任福弘副所长等给予了各方面的指导。另外,在编稿后期,贾建芳同志协助过编稿底图修改稿的清绘,董华同志协助统计资料、制作总色样和校对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的规定 2006年11月20日稿

目录 1、总则 (1)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1) 2.1地质年代 (1) 2.2土的图例 (5) 2.3 岩石的图例及符号 (6) 2.4、第四系分层及成因符号 (9) 2.5 地层代号 (9) 2.6 勘察工作图例 (10) 2.7 地质图例 (12) 2.8 常用地形图图例(1:500、1:1000、1:2000) (15) 2.9 工程建(构)筑物及常用建筑总图图例 (16) 3、岩土工程勘察图示 (18) 3.1 一般规定 (18) 3.2 图例图示 (20) 3.3 平面图图示 (20) 3.4工程地质剖面图图示 (23) 3.5、柱状图图示 (26) 3.6动力触探成果图表图示 (28) 3.7 钻孔抽、提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29) 3.8钻孔压水试验成果图表图示 (30) 3.9 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30) 3.10 线路工程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 (30) 附录: A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B 工程地质剖面图 C钻孔柱状图 D探井展示图 E动力触探成果图表 F抽水试验成果图表 G压水试验成果图表 H 线路工程纵断面图

I 桥工程地质纵断面图J 隧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1、总则 1.0.1 为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质量,统一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重庆市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计算机制图,其它工程勘察可参考使用。 1.0.3 本规定适用于绘制岩土工程勘察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以及其它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图表。 1.0.4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除应符合本规定以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 本规定以外的图例图示可在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手册中查找采用。 2、岩土工程勘察图例 2.1地质年代 2.1.1 在岩土工程勘察图件中地质年代应表示到组或段,系的第一个字母使用正体大写,其下标数字表示统,其后小写斜体字母表示组,组后的数字上标表示段,如:J2s(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第一段) 2.1.2 地质年代符号表

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1]

附录一矿井水文地质主要图件内容及要求 一、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综合记录井下实测水文地质资料的图纸,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开展水害预测及制定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必备图纸。一般采用采掘工程平面图作底图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2000-1/5000,主要内容有: 1.各种类型的出(突)水点应当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水压)、水温及涌水特征。 2.古井、废弃井巷、采空区、老硐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 3.井下防水闸门、水闸墙、放水孔、防隔水煤(岩)柱、泵房、水仓、水泵台数及能力。 4.井下输水路线。 5.井下涌水量观测站(点)的位置。 6.其他。 矿井充水性图应当随采掘工程的进展定期补充填绘。 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是综合反映矿井充水变化规律,预测矿井涌水趋势的图件。各矿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相关因素绘制下列几种关系曲线图: 1.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关系曲线图。 2.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

曲线图。 3.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补给量或水位关系曲线图。 4.矿井涌水量随开采深度变化曲线图。 三、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图纸之一,也是进行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综合水文地质图一般在井田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比例尺为1/2000-1/10000。主要内容有: 1.基岩含水层露头(包括岩溶)及冲积层底部含水层(流砂、砂砾、砂礓层等)的平面分布状况。 2.地表水体,水文观测站,井、泉分布位置及陷落柱范围。 3.水文地质钻孔及其抽水试验成果。 4.基岩等高线(适用于隐伏煤田)。 5.已开采井田井下主干巷道、矿井回采范围及井下突水点资料。 6.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 7.老窑、小煤矿位置及开采范围和涌水情况。 8.有条件时,划分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水文地质分区。 四、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及煤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含水层层数、厚度及富水性的图纸。一般采用相应比例尺随同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一道编制。主要内容有: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斜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长:任丛平 总工程师:鲍永胜 技术科长:李乔 编制:李乔 编制时间:2014年7月

目录附图 1、地形地质图1:2000 2、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5000 3、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4、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 5、矿井等水位线图(西区)1:2000 6、水量与时间变化曲线图 附表: 1、地下水位参数表 2011年1—12月水文观测成果表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矿井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明鑫公司混合斜井位于巴里坤县石炭窑煤田(矿区)东部,行政区划属巴里坤县博尔羌吉镇管辖,距巴里坤县城西北93km,距哈密市西北230km。西邻兵团农十三师红山煤矿,东邻明鑫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二号立井。其中心地理坐标东径92°28′16″,北纬44°07′15″。 巴里坤县城至博尔羌吉镇的二级柏油公路经煤矿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图1-1-1。 二、地形地貌 石炭窑矿区位于天山东段北侧,属山间盆地型准丘陵地貌,海拔+1600m~+1750m,地势东高西低,中间基本为较平坦戈壁,系第四系洪积、风积型砂砾层,无植被或零星植被,矿区外南部为高山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区。 三、气象 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常年少雨、多风、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8.5℃,一般温差在30℃左右,冬季寒冷,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199mm,平均蒸发量1716mm,最大积雪深度500mm。年平均风速5.9m/s,最大风速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封冻期由当年的10月上旬至次年的3月底,冻士深度1.5~1.7m。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报告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封面 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地质雷达实验报告 成绩: 系别:资源勘查与土木工程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实验项目名称:地质雷达的操作及应用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结构检测实验室91110 实验日期:年月日 实验目的 (1)了解地质雷达基本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 (2)掌握地质雷达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及方法 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宽频带高频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介质或目标体时,雷达波会发生反射返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接收,并以波或图像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 仪器设备 OKO-2俄罗斯地质雷达。

实验步骤 (1)连好数据线; (2)打开主机和天线上的电源开关; (3)运行采集软件; (4)设置参数; (5)数据采集并保存数据; (6)关机、拆线。 数据处理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益和滤波。增益的目的是放大深部信号的增幅,使较弱的信号能被识别,滤波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中值滤波、平均值滤波、带通滤波和巴特沃斯带通滤波等等。 注意事项 在运用雷达过程中,须掌握雷达工作的三个重要参数:环境电导率、介电常数和探测频率。 环境电导率σ是表征介质导电能力的参数,它决定了电磁波在介质中的穿透深度,其穿透深度随电导率的增加而减小,当介质的电导率σ>10-2S/m时,电磁波衰减极大,难于传播,雷达方法不宜使用,如:湿粘土、湿页岩、海水、海水冰、湿沃土、金属物等。

介电常数是影响应用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且反射信号的强弱也取决于介电常数的差异。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采用下式近似考虑: r C V ε≈ 式中: C ─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ns (光速), r ε─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介质的介电常数主要受介质的含水量以及孔隙率的影响,相对介电常数与水含量的关系曲线,相对介电常数的范围为:1(空气)~81(水),多数干燥的地下介质,其相对介电常数值均小于10。 探测频率不但是制约探测深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探测的分辨率;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探测的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越高。高频 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其衰减的程度随电磁波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也是造成探测频率越高,探测深度越浅的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时,必须根据目标体的探测深度选用合理的探测频率。 附图(不少于6张图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石油地质学基础实验报告

石油地质学基础实验报告 石油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也被称为不可再生能源现在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重型机器用的能量来源都是从石油分裂开来的,街上跑的汽车,大型机械,航空航天,包括我们脚下走的马路,都来自石油不同点的分裂所造成的。石油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石油的重要性你可以从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几次战争可以看出来,当萨达姆说不卖给美国石油时,美国那边的导弹,轰炸机,军队,黑压压的一片把原本发达的伊拉克打回远古时代,经济现在也没有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石油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美国一年用掉8.88亿吨石油,而他本国的石油储量本身就没多少。当伊拉克说要断美国的石油它当场就急啦,美国一旦没有石油,美国经济就会崩溃,美国会陷入石油饥荒,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亦是这样,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了石油我们的生活是怎么样子的,但石油终归有一天会用完。我们期待科学家们能发现用之不尽新型能源。 石油如此的重要那么石油是怎么产生的呢,当今世界有一下两种说法,一种是生物成油论和非生物成油论。 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

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这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动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综合水文地质编图方法

国家地质总局 综合水文地质图 编图方法与图例 (试行) 地质出版社

第一部分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一)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统一色标)。 (二)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三)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四)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一般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五)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水文地质填图方法分析 [俄罗斯]L.P. Novoselova 本文分析了目前针对不同水文地质过程和现象进行制图的方法,并就如何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图进行了讨论。 目前,制图学是一门利用曲线或符号模型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分布、组合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利用从其它图件获得的信息编制的新图件,可以被数学模型所用,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的空间联系和动态变化,并且有助于对某些地理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些图件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原始资料,对于描述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态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制图学还是一种传达、存贮和转化不同信息的方法。制图方法的基础是描述环境要素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可利用的制图资料,图件的内容是研究不同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制图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科学和技术方法,例如描述性分析、图形分析工具、数学和统计计算、自动控制和GIS分析等。 制图方法有实践和理论两大分支。实践制图为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的资料,理论研究的成果则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制图是一种评价和研究自然资源,产品开发,人口变化,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制图学产生了分化,而专题地图成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 最近30年来,专题地图发展非常迅速,制图技术得以提高和广泛地应用。因此带来了针对不同尺度的一系列的基础制图工作,特别是编制了一些复杂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地图集、地图系列和活页地图。其中一些是已构成国际合作框架结构的图件,如世界自然地理图集、世界地势图、中欧和东欧地下水文图、世界水文地质图和地下水流量图。 借助于航空和地面手段的发展,可以获得编制专题地图所需的各种资料,利用应用数学和计算自动化系统,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这些方法和系统扩大了专题地图的应用范围,增加了对专题地图的需求量。因此,许多地

常用地质图例及符号

地質圖元符號常有助於鑽探資料的記錄與解讀,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主要是用在鑽孔柱狀圖上,以「目視判別」的結果為主。目前國內各相關單位現 行所使用之「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並不一致,為建立一致之共識,並爭取廣泛的 支持,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乃依據我國中央標準局所制訂之國家標準 「CNS6589」、「CNS6590」、「CNS 6591」等編訂之。本次工程地質圖元符號之修 訂工作,期配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之製圖手冊加以整合(如對照表備註所列),而使「國土資訊系統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分組—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更能得到 政府機關及工程實務界之支持與使用。 本規範將地質圖元分為「土壤或沉積物」、「沉積岩」、「變質岩」及「火成岩」 等四大類,再將每一類圖元區分為「基本型」及「混合衍生與變異型」兩個類別, 並將其分別表列。對於某些業務,如果「基本型」之地質圖元符號即已夠用,那 麼「混合衍生與變異型」之圖元符號,即可將其視為「備而不用」,如此將可有 助於相關作業的簡化。 為了方便使用者選用圖元符號,我們也配合設計了分類代碼表。「0」代表粗分類,如果相關資料只需記錄其為岩石或土壤,則可採用此粗分類記錄方式。「奇數字首」的代碼,代表「基本型圖元」,「偶數字首」的代碼為「混合衍生及變異 型圖元」。因此,本規範「工程地質圖元符號」共可分為以下九大類: 0、粗分類(基本型)

1、土壤或沉積物類(基本型) 2、土壤或沉積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3、沉積岩類(基本型) 4、沉積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5、變質岩類(基本型) 6、變質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7、火成岩類(基本型) 8、火成岩類(混合衍生與變異型)

水文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综合课程实习报告 报告编写人:王继东 专业班级:水文0902 指导教师:孔圣元赵志怀 张志祥陈军峰 实习地点:山西省交城县水峪贯镇实习时间: 2012.6.17-2012.7.6 目录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3)

第二节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5) 第三节实习目的及任务 (6) 第二章气象水文条件 (7) 第一节气象条件 (7) 第二节水文条件 (7) 第三章地层岩性及岩浆岩体 (8) 第一节地层岩性 (8) 第二节岩浆岩体 (13) 第四章地质构造 (15) 第一节概述 (15) 第二节主要地质构造及应力状态分析 (15)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21) 第一节构造发展史 (21) 第二节沉积发展史 (22) 第六章水文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 (23)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 (23) 第二节地质灾害 (24) 第七章结束语 (27)

第二部分图件 1、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剖面图…………………………比例尺:1:1000 2、水峪贯寺沟实测地层柱状图…………………………比例尺:1:500 3、水峪贯教学填图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1:25000 第一部分文字报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峪贯地区位于吕梁山中段太原西山煤田的西南部。以狐偃山主峰为中心,

总面积约3502km ,地处东经''0011252111?- ,北纬''45373737??-。交城县至古交市公路纵贯本区,而古交市和交城县与太原市分别又铁路和公路相接,目前太原市与水峪贯每日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运行,交通十分方便。 本区属吕梁山系,其主峰狐偃山,标高为2207m ,一般高程在1100 m--2000 m 之间,相对高差500 m--900 m ,属中高山区。区内西北部山高林密,东南部地势略低。西冶川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山区后,经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境于介休城汇入汾河。 附交通图及行政图如下(图1—图3): 图1 山西交通地图

地质矿物识别实验报告

地质学基础实验报告 课 程 名 称 地质学基础实验名称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并对岩石准确命名实 验教室土壤实 验室 实验日 期 2010.10-2011.1 班级一班 学 生姓名阳金秀 实验成 绩 任课教师 (签名) 实 验目的及内容(1)通过在室内对手上的标本的观察,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掌握其各种物理特征; (2)区分相似矿物; (3)根据各种特征对岩石准确命名; (4)对矿物和岩石进行分类;

实 验 样 品 各种矿物和岩石标本 实验过程(1)观察各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状、片状、致密块状等集合体)和物理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等), (2)还可以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估计硬度; (3)对矿物进行分类; (4)观察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 (5)按三大类岩石进行分类; (6)观察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对火成岩进行分类; (7)观察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对沉积岩分类; (8)观察变质岩的矿物、结构、构造等 实验结果分析矿物分类: 类型碳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及 氢氧化物 含氧盐类 矿物 其他盐类 矿物 主要矿物 石墨 辉铜矿、方 铅矿、辉锑 矿、辰砂、 黄铁矿、黄 铜矿 赤铁矿、褐 铁矿铝土 矿、石英碧 玉、玉髓 正长石、斜 长石、橄榄 石、普通辉 石、普通角 闪石、云 母、绿帘 石、蛇纹 石、滑石石 榴子石、方 解石、重晶 石 磷灰石、萤 石、

三大岩类: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矿物成分均为原生矿物,成分 复杂,常见的有石 英、长石、角闪石、 辉石、橄榄石、黑云 母等矿物成分 除石英、长石、白云母等原 生矿物外,次生矿物占相当 数量,如方解石、白云石、 高岭石、海绿石等 除具有原岩的矿物成 分判尚有典型的变质 矿物,如绢云母、石 榴子石等 结构以粒状结晶、斑状结 构为其特征 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 化学结构为其特征 以变晶、变余、压碎 结构为其特征 构造具流纹、气孔、杏仁、 块状构造 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 化石 具片理、片麻理、块 状等构造 产状多以侵入体出现,少 数为喷发岩,呈不规 则状 有规律的层状随原岩产状而定 分布花岗岩、玄武岩分布 最广 粘土岩分布最广,其次是砂 岩、石灰岩 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 如片麻岩、大理岩, 次为接触变质岩如矽 卡岩、红柱石和动力 变质岩 区分相识岩石: 相同点不同点普通辉石颜色均为绿黑至黑色,辉石晶体为短柱状 条痕为灰绿色,玻璃光泽, 普通角闪石两组解理角闪石晶体为长柱状收 获感想 通过老师讲解和认真地观察,认识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能对岩石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描述,能通过观察岩石的矿物成分和颜色等物理特征,对岩石进行完整、准确的命名。认识矿物和岩石的实验,为以后的野外实习奠定基础。

构造地质学实验(2)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构造地质学》实验报告 姓名:宋青磊 班级:资源勘查10-1班 学号: 10号 指导教师:田立慧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实习五绘制褶皱地区图切剖面图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剖面图的种类,各种剖面图的特征及应用。 2、学会在褶皱地区地质图上切剖面图的作图方法。 二、内容说明 褶皱构造地区切剖面有两种,一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与褶皱延伸方向直交的横剖面,这是一般常用的剖面图,它适用于在各种比例尺地质图上反映枢纽基本水平的简单褶皱;另一种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剖面,称为横截面图或正交剖面图,这对于构造变形较强烈地区,特别是枢纽明显倾伏的褶皱地区(如变质岩区),这种剖面图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褶皱形态的横截面形象。横截面图通常在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图上制作。这两种剖面图的作法说明如下: 1、褶皱区剖面图的绘制 (1)分析图区地形和构造特征注意分析岩层界线的弯曲和褶皱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与地形起伏和岩层产状的关系。 (2)选择剖面线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方向,并通过全区主要褶皱构造。 (3)在剖面线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斜(如“v”)的位置。对剖面附近的次级褶皱沿其轴迹线与剖面相交处,亦标出相应的位置。 (4)绘出地形剖面 (5)绘地质剖面将剖面线切过的地质界线的交点和褶皱轴迹的位置投影到地形剖面上。 2、褶皱横截面图的绘制: 褶皱横截面图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截面图,它反映了顺枢纽倾伏方向观察的褶皱形态特征。这种图是用正交投影法从地质图上绘制的,其条件是已知褶皱枢纽倾伏。因此,一张反映褶皱构造出露形态较完整的良好地质图是作横截面的基础。其作图方法如下: (1)在地质图上画等间距方格,使其纵坐标线与褶皱枢纽倾伏方向平行 (2)作横截面图上的网格 (3)最后,将平面图上的褶皱构造在纵、横坐标网上的交点,按方格位置分别移到横截面图之上网格的相应位置上,并根据平面图上露头线的形态连线,即得到一个沿枢纽倾伏方向下望的褶皱构造形象(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作横截面图时,应进行地形校正)。 三、实习作业 绘制太阳山地区A——A’剖面地质剖面图。并将所做剖面图与图中剖面做比较,体会绘图原理和方法。(剖面图绘制在B5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