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重点复习篇目

大学语文 重点复习篇目
大学语文 重点复习篇目

必讲篇目:22篇

考试出题原则:四大类文体,每种均有涉及,故如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和戏剧等仅学过一两篇的文体来说,该篇目均为重点。标“※”的篇目为老师所给重点范围。其余16篇自学篇目为辅。词语解释题以古代散文为主,诗歌为辅。

一、诗歌

(一)古代诗词

1.蒹葭

2.春江花月夜

3.宿府

※4.西塞山怀古

5.闺意上张水部

※6.八声甘州

※7.永遇乐·落日熔金

8.念奴娇·过洞庭

9.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二)现代诗歌

10.再别康桥

11.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二、散文

(一)古代散文

※12.渔父

※13.秋水

※14.垓下之围

15.张中丞传后叙

16.梅圣俞诗集序

17.前赤壁赋

18.徐文长传

(二)现代散文

※19.洞庭一角

三、小说

(一)古代小说

20.三王墓

(二)现代小说

※21.伤逝——涓生的手记

四、戏剧

※22.西厢记·长亭送别重点篇目

【注:此整理仅整理了最后画的9篇重点篇目“※”,其余篇目复习可关注课前文常、课文本体、课下注释、课后解析及PPT】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文学常识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彭城人,是“永贞革新”的核心成员之一。

2、刘禹锡同柳宗元合称“刘柳”,同白居易合称“刘白”。

3、刘禹锡生性乐观豪迈,其诗清新、爽朗,人称“诗豪”,著有《刘梦得文集》。

二、重点词语

1、楼船:战舰

2、降幡:头像的旗子

3、枕:靠

4、寒流:深秋的长江

5、四海为家:天下统一6:萧萧:秋风声

三、简答题

1、首联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下”和“收”

“下”:一是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和历史事实;二是西晋攻下东吴的意思。“收”:写出了东吴军队被西晋军队打败时颓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迅速。两字对举渲染出一方声势赫赫,一方闻风丧胆,故用的好。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显示出战争双方的强弱胜败,更暗示出胜利者摧枯拉朽、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失败者回天无力、黯然投降的神态。

3、诗人为何笔锋一转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一萧飒景象作结?

一方面,告诫藩镇割据者凭借山川地势划地为王终不长久,表达了作者反对割据、肯定统一的政治态度;

另一方面,劝诫当时的统治者要居安思危,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否则“故垒萧萧芦荻秋”极有可能会成为唐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摇曳的芦荻之中伤心喟叹。

4、全诗总结

前四句描述史实(怀古)。从西晋、东吴两面着笔,彼此照映,写出了交战双方的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败,虚实相间,笔致洗练。“下”、“收”、“沉”、“出”四个动词的运用,使整个画面显得声势浩荡,气象生动。

后四句生发议论(慨今),对六朝兴废作了高度概括,借古鉴今,告诫时人吸取教训,言简意赅,包含着一种洞明历史的深刻。

5、本诗艺术特色

叙事简练、用语精炼、叙议结合。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文学常识

1、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著有《乐章集》。

2、柳永自称“奉旨填词刘三变”,以毕生精力填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3、柳永是婉约派词人,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

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二、重点词语

1、潇潇:雨势急骤

2、凄紧:寒急

3、红衰翠减:花残叶枯

4、苒苒:通“冉冉”,渐渐地

5、物华:美好景物

6、渺邈:遥远

7、淹留:滞留、久留

8、颙望:抬头凝望

9、争:怎

10、恁:如此

三、简答题

1、写出《八声甘州》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渐”字领起三句,气象阔大,寓意深远。

“是处”两句一转,刻画出众芳凋谢的秋景。

“惟有”两句又一转,展现出大江东流的苍茫境界,暗示羁旅情怀。

“不忍”一句承上启下拓开词意。

“望”字兴起思乡怀人之情。

“叹”字转回到自身萍踪浪迹的处境。

“想”字引出对方倚楼怅望的形象,既写自身,又用来对照双方相思之情,显得情深意长。

2、指出关合上下片的词句。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3、试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的情感内涵。

江水无语,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4、词的上片抒情有何特色?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开头以一“对”字领起,先说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起霜见、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江水无语,则寄托词人青春不再的感伤。写景中浸染了词人浓重的人生感叹。

5、词的下片抒情有何特色?

词的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前三句,以“不忍”二字领起,直写思乡之情,主旨所在。“登高临远”总结上片,“不忍”开启下文。“叹年来踪迹……”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想佳人……”转换角度,推己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争知我……”再归结到自己,以“倚栏杆”遥应上下片开头,以一个“愁”字倒贯全篇,点名题旨。

6、本诗艺术特色?

全诗意境高远,情感深挚,激发高超。巧用领字,善于铺叙,频换视角,尤具特色。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一、文学常识

1、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著有《漱玉词》,存词约60首,另有《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论。

2、以靖康之变为界,李清照前期生活优裕,家庭幸福;后期历经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3、李清照工诗善文,尤以词作闻名,是继秦观之后的婉约派大家。其前期词多写感伤闲愁,相思情愁,风格婉丽清新;后期词多写家国之恨,悼亡思乡之情,风格沉哀凄苦。

二、重点词语

1、熔金:融化的金块,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2、合璧:像碧玉一样,连成一片,形容暮云弥漫。

3、次第:转眼间

三、简答题

1、本词的写作背景?

南宋偏安,将杭作汴,歌舞升平。

词人流寓临安,夫死家破,孀居寡欢。

2、本次写作层次?

上片写今,写当前的景物和心情。

下片从今昔对比中见出盛衰之感。

3、要点归纳:

结构:今昔对照

手法:以乐衬哀

语言: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4、词的上片抒情有何特色?

夕阳西下时,西边的太阳像融化的金块,渐渐沉落,云彩也如同连成一片的碧玉,景致极美。下面突然一问“人在何处”,引人深思,它带着词人所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顿然传达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痛感。接着写傍晚时分雾气低笼,柳叶抽芽似照在茫茫浓烟之中。此时梅花已开残,听笛声凄怨,再问一句“春意几许?”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垂暮之年的自己已然兴趣全无。最后以一邀一拒的对话,述说天气暖和,但风雨转眼将至;友人相召,也只能婉谢不赴。

5、词的下片抒情有何特色?

下片转换到回忆昔日元宵的热闹场景。元宵观游盛况空前,妇女服饰整齐漂亮,争姿斗妍。紧接着由忆昔折回伤今,直接表明“如今憔悴”,鬓鬟斑白,容貌沧桑,又无心打扮,便懒得出门游赏。结尾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包含着满腹辛酸,痛切地表现出昔盛今衰之感,人乐我苦之悲及人醉我醒之意蕴。

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一、文学常识

1、屈原,名平,字原,一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后因对楚国政治黑暗、腐败深感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著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2、屈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系统。

3、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之“国风”并称“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辅仁源头。

4、鲁迅评价其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二、重点词语

1、既:已经

2、放:放逐,流放

3、颜色:面容,脸色

4、形容:形体容貌

5、枯槁:清癯枯瘦的样子

6、是以:因此

7、见放:被放逐

8、淈:搅浑

9、哺:吃

10、糟:酒糟11、歠:饮

12、醨:薄酒

13、举:行为、举动

14、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15、察察:清洁,清白

16、汶汶:玷辱,污浊

17、莞尔:微笑的样子

18、鼓:拍打

19、枻:船桨

20、濯:洗

三、通假字

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

3、歠其酾“歠”通“啜”,饮

四、古今异义

(1)颜色:古义指脸色,今义多指色彩

(2)形容:古义指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等加以描述(3)凝滞:古义指拘泥、执着。今义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4)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指高高举起

(5)至于:古义为到,同义词连用。今义指表示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五、一词多义

1、而

(1)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递进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4)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2、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被

(2)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3)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3、以:

(1)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2)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3)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2)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1)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屈原既放

(4)自令放为

3、倒装句

(1)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

(2)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

(3)行吟泽畔状语后置,“于泽畔行吟”

(4)游于江潭状语后置,“于江谭游”

4、反问句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七、问答题

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何种人格?

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与世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人物的形象,他是谁?是怎样的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

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本文写作特点?

全文形式上以散文为主,但又夹杂以对仗和歌体。

秋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一、文学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又称《南华经》,此书现收文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做。

2、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3、道教四大真人之一。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仕。

4、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诸子散文中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5、庄子文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笔恣肆,机智幽默,辞藻瑰奇,在先秦

二、重点词语

1、时:按季节

2、灌:注入

3、河:黄河

4、径流:河的两岸

5、涘:水边,河岸

6、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小岛

7、辩:通“辨”,辨别,识别

8、焉:乎

9、尽:全部

10、旋:转,转变

11、望洋:仰视的样子,联绵词12、若:海若,海神

13、野语:俗语,谚语

14、尝闻:曾经听说

15、睹:看

16、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整个北海。

17、难穷:难以穷尽

18、长:长久,长远

19、大方:大道

20、拘:受约束受局限

21、虚:通“墟”,狭小的居处

22、笃:固,局限

23、时:时令,季节

24、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

25、束:束缚,限制

26、尔:你

27、丑:鄙陋

28、大理:大道理

29、尾闾:神话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30、已:停止

31、虚:虚空

32、江:长江

33、量数:测量计算

34、自多:自我夸耀,多,赞美

35、比:通“庇”,寄也

36、形:身形

37、方:正

38、存:思也

39、奚以:何以,怎么40、计:盘算

41、礨空:蚁穴,小空穴

42、中国:中原

43、海内:四海之内

44、稊米:一种稗草的籽粒

45、大仓:太仓,帝王的粮仓

46、号:称

47、处:居,占

48、卒:尽

49、九州:天下

50、通:通达,到达

51、豪:通“毫”

52、所连:所连续统治的

53、所争:所争夺的

54、仁人:崇尚仁的人

55、任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56、向:刚才

三、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通“辨”,辨识

2、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大:通“太”,大的

3、人卒九州卒:通“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5、拘于虚也虚:通“墟”,指所居之处

四、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1)闻道百

2、宾语前置

(1)以为莫己若者

(2)我之谓也

3、意动用法

(1)小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形容词意动

4、被动句

(1)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问答题

1、本文借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1)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世界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2)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从而启迪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识见而自满自足。

2、文中河伯的“自喜”与北海若的“不敢自多”分别说明了什么?

(1)河伯囿于自身的局限而盲目自大;

(2)北海若则视野开阔,见识深远而有自知之明。

3、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有限的,因而不可自满自足。

4、本文在说理上有什么特点?

哲理与形象相结合。

5、本文艺术特点?

(1)说理形象:寓言、类比

(2)文气酣畅:排比、反问句

垓下之围

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伉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篇(帝王的传记)、“表”10篇(帝王侯国间大事记),“书”8篇(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专门史)“世家”30篇(侯王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70篇(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五类,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3、《史记》全面而生动地反映历史,书中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位列“二十五史”之首。

二、重点词语

1、壁:军营,此处名词作动词,在……扎营

2、幸从:得到宠爱,跟随在项羽身边

3、伉慨:通“慷慨”,悲愤激昂

4、逝:跑,奔驰

5、阙:乐曲终止一次

6、莫:没有人

7、骑:名词:一人乘一马为一骑

8、直夜:当夜

9、溃围:突破重围

10、平明:天亮时

11、属:随从

12、田父:渔夫

13、绐:通“诒”,欺骗

14、度:揣测,估计

15、固:必,一定

16、快战: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17、刈:割,砍

18、期:约定

19、山东:山的东面

20、披靡:惊溃散乱的样子

21、瞋目:瞪大眼睛

22、叱:大声呵斥23、辟易:退避,倒退

24、辟:通“避”,退避,倒退

25、伏:通“服”,心服

26、舣:移船靠岸

27、纵:即使

28、王我:让我为王

29、长者:性情谨厚的人

30、顾:回头看

31、面:通“偭”,背对

32、若:你

33、德:好处

34、盖:表推测

35、苗裔:后代

36、暴:骤然,突然

37、尺寸:指极少的封地、权势等凭借

38、陇亩:田间,指民间

39、将:率领

40、不终:不长久

41、自矜:自夸,自负

42、功伐:指武力征伐之功

43、师古:学法效法古代成功立业的帝王

44、引:援引,以……为理由

三、简答题

1、本文写了哪三个场面?表现了什么?

(1)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2)生动地展示了项羽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性格特点,使一个刚柔相济、功过参半、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呈现。

2、司马迁对相遇的评价?

(1)功:充分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2)过: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专恃武

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不知自省,失败却推脱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3、文中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一呼告表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认输不服气,勇猛善战与恃勇自负。

4、文中司马迁对项羽的“天之亡我”论持怎样的态度?其态度又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历史观?

否定批评的态度。表现出司马迁不以天命论成败的唯物历史观。

洞庭一角

余秋雨

一、文学常识

1、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中国文脉》等。

2、余秋雨的散文大多是在国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一路行旅一路对中国文化反思后的叙述,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种种难题。在艺术上往往将自己对文化的理性反思融入到对自然山水、历史人物的感悟之中,故其作品既具理性思考的深沉凝重,又有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推动了“文化散文”的创作。

二、文章理解及简答

1、这是一篇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散文。作者通过叙述岳阳楼、三醉亭和君山岛种种历史文化遗迹,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博大以及它的多元性、神秘性。

2、文章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有什么内容?

(1)全文分为四部分。

(2)第一部分写岳阳楼。作者没有一般地写景抒情,而是围绕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句,引出“天下”这个话题,启迪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因为《岳阳楼记》的诞生,洞庭湖就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洞庭湖,岳阳楼也不只是一处自然景观。它们已经是文化和自然互相生成的结果,已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第二部分写三醉亭。作者承接上文,议论道:“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但他所说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因为这个“天下”只是儒家思想的“大一统的天下”,而“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因为在洞庭湖这个“小小的宇宙”中,不仅有属于儒家范畴的岳阳楼,而且还有道家思想孕育出来的吕洞宾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体现神秘文化的传说,因此,儒家这一派,“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逼仄得多了”。这个“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指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的意识。《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即是指以时间和空间为标志的宇宙规律。比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胸襟更加开阔,它使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不但是多元并存的,而且有其独具的奥秘和魅力,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第三部分,作者站在宇宙、大文化这一高度,写到了君山岛。在君山岛,这“洞庭一角”的地域更广大,岛上的历史文化遗迹也呈现出博大精深、多元纷呈的内容:秦始皇的封山石,娥皇、女英的坟墓,杨么遗留的古钟,柳毅井等,真是“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使人进一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璀璨夺目。这一部分,既是对上文的深化,又是对上文的丰富。

第四部分写新闻。作者巧妙地借用了“一则有关洞庭湖的新闻”,把文章的内涵推向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作者感慨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进取的乐趣”,“我还只是在说湖。还有海,还有……那里会有多少蕴

藏呢?简直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国度,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活一活”。这些发自肺腑的感叹,是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呼唤,它鼓舞人们去开拓、进取,去展现丰富的人生,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伤逝——涓生的手记

鲁迅

一、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4、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5、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二、文章理解及简答

1、本文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反抗封建礼教与争取自由的爱情婚姻的问题。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的相知、相爱、出走、结合,意味着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初步胜利。

2、在争取到了爱情婚姻自由后,将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爱情、婚姻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彷徨与挣扎。

造成悲剧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

当时知识分子本身的弱点,爱情的盲目、软弱、目光短浅、缺乏责任感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是导致悲剧的直接原因。

3、悲剧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婚后的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追求上进,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靠丈夫养活,甘愿做丈夫的附属品。

其次,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4、本文有什么启示?

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5、请简述本文的人物形象

(1)涓生:是一个礼教的叛逆者,软弱、自私,而自己也没有寻找到“生路”的忏悔者,间接导致了子君走向死亡。

(2)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但没有完全脱尽旧思想影响的知识女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

不顾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步觉醒。但她除了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之外,没有什么政治理想或社会抱负。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婚恋自由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路。

6、艺术特色

(1)第一人称的手记体形式:以抒情主人公“我”的思想感情发展为主线,将人物、事件等连缀起来,极富感情色彩;有利于自我剖析

(2)构思技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的回环式结构。

(3)语言风格:在语言上大量采用反复、排比、比喻等诗歌常用的手法,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西厢记·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一、文学常识

1、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代表作《西厢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汇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2、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3、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直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和所处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4、戏剧:杂剧和南戏

区域:大都(江北)和杭州(江南)

体制:折(幕),四折一本,末旦净,一个宫调,一人主唱(末本,旦本);出,出数不定,宫调无规定,生旦净末丑,歌唱形式多样。

唱腔: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此吾论曲三昧语。

内容:水浒、公案、历史传说;爱情婚姻,家庭伦理。

风格: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王世贞《曲藻》)

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6、《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戏曲巨著,其篇幅是一般剧本的五倍,共有五本21折,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小说《鸳鸯传》。王实甫在剧中明确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他创作《西厢记》的民主思想的概括,也是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抨击。《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二、文章理解及简答

1、本剧热情歌颂了张生和莺莺对婚姻自由和幸福爱情的追求。全剧戏剧冲突波澜起伏,描摹景物渲染气氛,描写人物惟妙惟肖,曲辞典雅清丽,诗意浓郁。

2、《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中的第三折,是全剧的“戏眼”,浓墨重彩、委婉有致地刻画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缠绵悱恻,掀起了微妙复杂的情感波澜。曲辞情景交融,造景清雅。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典故化用等,将莺莺和张生间的离愁别恨描绘得生动细腻,真切动人。

3、本剧的剧情结构?

(1)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2)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3)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4)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4、【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端】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5、【滚绣球】与【端正好】相比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6、从夫人的说话口吻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封建家长。

7、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8、阅读【三煞】,思考:“归家若到罗玮里。昨宵个秀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化用了谁的诗句?运用了何种手法?作用何在?

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翡翠衾寒谁与共。共处和独处两相对照,以凸显莺莺独处的孤寂与相思。

9、“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和谁的词句有同工之妙?

化虚为实,表明莺莺烦恼之深重。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11、莺莺这一女性形象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几句诗里?

莺莺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大胆追求爱情自由、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叛逆精神的光辉女性形象。“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全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音乐的性质)来划分的。 3.《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4.《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国风 5.“在水一方”象征着: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 6.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7.《湘夫人》选自《九歌》,《九歌》是楚地民间祭神的乐歌,共有11篇。 8.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四家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10.《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11.“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不把诗学好,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 12.先秦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儒家、墨家 13.提出“兼爱”“非攻”思想的是:墨家。 14.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 1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 17.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是:老子 18.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孟子 19.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20.先秦诸子中,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的是: 《庄子》 21.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2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 顶真)的修辞手法。 24.“欲摘故纵,请君入瓮”是( 孟子 )惯用的论辩手法。 25.被称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7.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史记》。 28.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李将军列传》 2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提出来的。 30.《上邪》是汉乐府中一首情歌,开头采用了(呼告)手法,“上邪”的意思是“天啊”。 31.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 古诗十九首 32.《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梁(萧统)编集的《文选》。 33.《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游子羁旅之情;思妇感伤之怀。 34.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使用了(比兴)手法,以鸟兽眷恋乡土的本性比拟怀恋故乡的感情。 36.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 37.“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语出: (南朝)江淹的《别赋》 38.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是:陶渊明。 39.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朴素、自然、真淳。 40.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

1、简答(每题10分,任选3题,共30分) 2、论述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 3、作文(40分) *复习关键字: 鲁迅《伤逝》白居易《长恨歌》曹禺《雷雨》(蘩漪)王朔《动物凶猛》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海明威《老人与海》《等待戈多》《安娜卡列尼娜》《诗经》荷马史诗徐志摩诗集张爱玲 ,朦胧诗派新月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式的“生死观”西方式的“生死观”

1、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小说,了解其故事情节。 答:《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2、《伤逝》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答: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社会的沉滞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经济困顿 3、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4、徐志摩诗集包括哪几部? 答:1.《志摩的诗》2.《翡冷翠的一夜》3.《猛虎》4.《云游》共这四集

5、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那三部作品? 答:《原野》《雷雨》《日出》 6、结合情节谈谈话剧《雷雨》真正的主角是谁。 答: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和它“抢戏”,也没有办法和它“抢戏”。“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而这主人公最偏爱繁漪,使这“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 7、《雷雨》蘩漪形象分析。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扭曲的痕迹。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8、张爱玲的代表作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哪三部小说? 答:《十八春》《倾城之恋》《金锁记》 9、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独创性。 答: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作家,才华横溢,特立独行的她用

大学语文知识点

大学语文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期末 中国文学史阶段划分: 1.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919五四运动 2.近代文学:1840——1919五四运动 3.现代文学:1919——建国 4.当代文学:建国——现代 5.新时代文学(伤痕文学):1976——1986 代表不同朝代的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原始歌谣、上古传说 2.奴隶社会:《诗经》《楚辞》 3.秦:李斯《谏逐客书》 4.汉(三国):赋、建安文学 5.唐:诗歌 6.宋:词 7.元:曲 8.明清:小说 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编年体、纪传体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国策》起于战国楚年止于秦并六国 前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侧重客观状物,产生于楚,盛行于汉 汉赋:骚体赋(初)贾谊散体大赋(中)司马相如抒情小赋(后)张衡、贾谊 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大量作家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质朴、刚健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前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的主题:1.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 2.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菩萨蛮》《忆春娥》 明代小说繁荣发展的社会条件: 1.明初开始,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形成 一股强的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华师在线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一、基础题 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欧阳修。 2、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柳永。 3、被后人奉为婉约派正宗的著名词人是秦观。 4、《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句话出自《召公谏厉王弭谤》。 6、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七言律诗。 7、李白诗歌特征的有充满浪漫色彩、想象奇特丰富、词彩瑰伟绚丽、感情奔放豪迈。 8、刘大魁、姚鼐、方苞属于桐城派散文家。 9、《苦恼》、《变色龙》属于契诃夫小说代表作。 10、老舍、吴组缃、沈从文属于中国现代小说家。 1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2、《冯谖客孟尝君》中孟尝君的形象特征为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13、《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 14、《赞美》一诗的作者是穆旦。 15、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16、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 17、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18、《归田园居》一诗在达意时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比喻。 1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驳论点。 20、《庄子》最富有浪漫色彩。 21、穆旦是九叶诗人的代表诗人。 22、《苦恼》、《舞会以后》、《绳子的故事》、《麦琪的礼物》属于外国短篇小说。 23、戴望舒、艾青、徐志摩属于现代诗人。 24、陶渊明诗歌特征的有质朴自然、冲和平淡的特征。 25、白居易《长恨歌》、高适《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属于歌行体。 26、《世说新语》三则中讲述了周侯、王恺、石崇、王徽之、戴安道的故事。 27、《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方苞。 2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兼怀子由”,“子由”是指苏辙。 2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语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30、《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 31、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 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

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 <<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风格: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2、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文中,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的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将欲以 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南霁云想保 存实力,何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答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个相互映衬,更见 英雄气概。 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 和刚烈性格,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二/长恨歌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长恨歌艺术特色p149;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

广东专插本考试 “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广东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60篇重点默写内容(个人整理) (这些内容是我通过各年专插本试卷、样卷、冲刺题、培训资料整理出来的,除非突然改变指定教材,不然可以适应于每一年专插本考试。红色部分为往年考过内容,所以考到的机率比较小,但不代表不会考,还是要认真复习,背诵,只要真正记住这些内容,考卷这部分很容易拿满分的。祝各位考试成功!)《民贵君轻》【《孟子》】(重要篇目)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大王您如果不怪罪年岁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到您这里来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 【译】百姓为尊贵,国家次之,君主为轻。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与尓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翻译: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遗愿。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翻译: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吗?3.《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出处、默写、翻译) 翻译:《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楚天千里青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秋水》【《庄子》】重点篇目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翻译】以为天下的所有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 ..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方位词作动词,向东面。 以为莫己若者。 【翻译】认为没有比上自己的。 语句出处: 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秋水》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多于水乎?【翻译】 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只以为博。 《孔子论修身》【《论语》】考默写或翻译 出默写并翻译的有①②③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迷惑。殆:危险。

大学语文重点

1.以子衿为例,简述赋、比、兴的含义 2.结合哈姆雷特,简述你的生命价值观 3.简述《春江花夜月》在诗歌创造方面取得的成就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4.论述题:试问婴宁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答: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1)《婴宁》主要内容:莒县秀才王子服,上元节出游时,遇一位笑容可掬、美丽至极的女子婴宁,相思而病。表兄怕他由痴而亡,哄说该女子家住三十里外的山中,王生欣然寻找。果然找到婴宁一家,养母鬼妈妈说王子服与婴宁还是表亲,答应让婴宁随王生探亲。原来婴宁为其父与狐所生,活泼开朗,聪慧美丽,经常笑声不断,邻居妇女都愿与她为友。王生与婴宁完婚后,种花嘻笑,甚至变成朽木捉弄对她不怀好意的男子。又为婴宁死去的母亲和鬼妈妈迁坟合葬答谢养育之恩。年后生一子,与婴宁一样爱笑。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来简要分析婴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点如下: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三、亦憨亦黠,写狐写人,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2)《婴宁》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妇女形象婴宁,她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重点总结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第十版)

大学语文文学知识(一) 1. 《论语》是由东汉郑玄厘定的,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在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的是孔子。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4. 杜甫称赞庾信的文章"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5. 苏轼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6. “三礼”是《礼记》、《周礼》、《仪礼》 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欧阳修写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8. 老子和庄子合称“老庄” 9.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是莫言写的。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根植于齐鲁民间文化,汲取西方文学营养,将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想象丰富,风格独特,既展现了中国人的复杂经验,又传达出共通的人类精神。 10. “大李杜”是李白、杜甫,”小李杜”是李商隐、杜牧 11.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 和再用韵答之》 12. 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说集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等 13. 巴金原名李尧棠,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4. 老舍,原名舒庆春,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代表作有《月牙儿》;话剧代表作是《茶馆》 15.班固是东汉人,撰写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代表作有《班兰台集》 16. 辛弃疾词的风格是“雄奇豪壮,苍凉沉郁”

大学语文重点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几种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名族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的影响。 二.《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名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名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名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望洋向若而叹….】 1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由于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夜郎自大、狂妄无知。 2庄子描绘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 3从这里可以看出《秋水》在表现方法上有哪些特点? 景物衬托,多用比喻。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善于结束形象描绘来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对比手法。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 1这里说明了人的认识要受到那几个方面的限制? 空间、时间、教育的状况 2这里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 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它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类比论证。大前提:人的认识受自然社会的制约。小前提:你已经突破这两者的制约,心境开阔。结论:你可以与自然万物对话,懂得其中的奥义。 【计四海之内天地之间也,…不似毫末只在于马体乎?】 1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2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对比法、类比法、例证法 3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比、反问。 4《庄子》文章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而令人自悟。请结合《秋水》分析《庄子》这一艺术特色。 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的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的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通过援臂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一.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何意义?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重点 一、《山鬼》——屈原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共11篇) 楚辞与《诗经》并称“诗骚”,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1、默写: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2、分析山鬼形象。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山鬼是一位美丽的女山鬼,是一个多情、痴情但却失恋的美女,她深感孤寂,饱含凄婉,内心忧愁,是一个失意与哀怨交织的形象。 联系作者的经历,山鬼其实是屈原的写照。前者无法得到美好的爱情,后者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一定要联系作者经历) 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人们般将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来观照。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1、默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①诗歌情调哀而不伤。虽带有不少凄凉伤感的成分,但总的看来显得清新健康。 ②其中虽有对青春苦短的伤感但笔调轻盈,交织着对生命的留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宇宙人生哲理思索; ③虽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悠悠相思中饱含着脉脉的温情,充满着对重逢的企盼和对幸福的憧憬。 三、《圆圆曲》——吴伟业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有“一代诗史”之誉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吴伟业的七言歌行自成一体,时称“娄东派” 世称“梅村体”。 1、默写: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2、吴三桂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赞赏他对爱情的忠贞,有人谴责他断送了大明江山,还有人认为他的人生历程根本就是一个悲剧。对这些你有何看法? 作者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吴不能忍受所爱之人被人强占的耻辱,冲冠一怒,而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的毁灭。 所以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是很令人寻味的,不是明确的,而是含混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似乎有嫌恶之情,又有婉曲的嘲讽,却又不时流露出同情。(此题注意加上自己的看法) 四、《苏秦始将连横》——刘向 《战国策》,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西汉末年(《战国策》)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辑成33篇。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1、本文的说辞有何特点(即艺术特点)? 一、语言纵横捍闺“文采斐然”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 第一课天之道 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 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背诵、默写全文 5.主题思想 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 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学常识 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 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 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 二、论证方法: 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 三、修辞手法: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 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 四、成语演化: 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五、重点字词 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 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七、特殊句式 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 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大学语文知识点

期末 中国文学史阶段划分: 1.古代文学:上古时期——1919五四运动 2.近代文学:1840——1919五四运动 3.现代文学:1919——建国 4.当代文学:建国——现代 5.新时代文学(伤痕文学):1976——1986 代表不同朝代的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原始歌谣、上古传说 2.奴隶社会:《诗经》《楚辞》 3.秦:李斯《谏逐客书》 4.汉(三国):赋、建安文学 5.唐:诗歌 6.宋:词 7.元:曲 8.明清:小说 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编年体、纪传体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以记言记事为主的散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称为一种文体,是这一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 《战国策》起于战国楚年止于秦并六国 前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赋:介于诗和散文之间,侧重客观状物,产生于楚,盛行于汉 汉赋:骚体赋(初)贾谊散体大赋(中)司马相如抒情小赋(后)张衡、贾谊 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大量作家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内容充实、感情真切、风格质朴、刚健悲凉,被称为“建安风骨”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前四史:《史记》《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 《史记》的主题:1.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 2.歌颂了反抗强暴的英雄人物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 百代词曲之祖:李白《菩萨蛮》《忆春娥》 明代小说繁荣发展的社会条件: 1.明初开始,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日益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形成一 股强的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2.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比之传统的诗歌散文,能更好地反应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受到人 们的喜爱

2020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2020年专升本《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 诗仅存两首,不过就是一首《春江花月夜》让他在文学占了一席之地。《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艺术特点: 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 作诗贵在创新。《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春、江、花、月、夜的景 色以及游子思妇的题材,历代屡见不鲜。不过,张若虚却互这些传统 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美自然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 并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将他们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的询问等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 美而邈远的意境,这对唐诗意境开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的突出意象,它象一条纽带,贯穿全诗, 情意也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诗中经历了一夜的过程,经 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全过程。而在月光之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流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 鸿雁、鱼龙,不眠的思妇和漂泊的游子,交相辉映,体现出了一幅充 满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的画卷,形成了完整统一的诗歌意境。 3、韵律节奏美 全诗共36句,每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并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交错使用平仄,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 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随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诗中的情感也在跌荡起伏。 这确实是一篇横绝千古的诗篇,故而有人盛赞张若虚是,“孤篇 横绝,竟成大家。”

1、王维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王维不光是一个文学、书画、音乐的通才,还是一个诗歌创作的 奇才,他各体皆工,尤工五律和五七言绝句,号为“诗佛”。王维是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大师地位。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 诗歌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的。他上承屈原,将中国诗歌的浪漫精 神推向了顶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的影响。李白的自信自负、傲视富贵的个 性自由精神,是在传统政体下,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仰慕不已,借以慰藉的一方心灵土壤。 2、飘逸的风俗的影响。他诗歌飘逸风格、奇特想象和清水出芙蓉 的自然美,后代诗人仰慕不已,苏轼、陆游等大家,都受其影响。 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两位最杰出的诗人,后人将二人喻为中国诗 坛的双子星座。因为个性和社会经历等原因,李白诗中较为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其诗风是飘逸不群;而杜甫则更加注重现实,注重社会,注 重政治,注重由社会政治而来的社会苦难;其诗风是沉郁顿挫。 杜甫现存诗歌1400余首,这些诗的内容博大精深,我们能够用四 个字“民胞物与”来概括。民胞指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物与指的 是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广度是空前的。所以,其诗被后人称为 诗史。诗史的涵义有两个方面: (1)有史的理解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杜甫诗中均 有反映。如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 十韵》;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

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宝黛吵架

自考专升本:自考大学语文复习重点:宝黛吵架 学习要点 (选择)(1)本文是清代伟大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所著长篇小说《红梦梦》的节选。 (选择、简析)(2)本文的精到,在于揭示了恋爱中少男少女内心与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现象。爱到极处,反生争吵;爱之愈深,争吵愈多愈烈。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奥妙。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今天在我们周围还时时发生。 作者总结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有口角之事。”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拔的正是这个道理。 (选择、简析)(3)宝黛二人本来内心是相互爱恋的,但在封建大家庭中,自己的命运要由父母而不是自己做主,不能挑明,所认二人之间只能“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之事引起了黛玉的疑虑,不宜明宝玉,只好用假情试探。宝玉则急着要表白,又因黛玉的讽刺而懊恼,于是误会产生了,二人吵了起来。这正是少男少女的扭曲心理。(选择、简答、简析)(4)《红楼梦》通常是以行为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发展,极少运用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写人。本文是一处例外。作者描述了恋爱中的宝黛二人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并最终后悔的过程,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方法,深入展现了

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作者总括得好:“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有口角之事。”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点拔的正是这个道理。这种热恋中少男少女的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态,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提示出来,读者就很能可能于无意中将它忽略了,而这或许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态,在这里采取直接心理描写方法的用心所在。 (选择、简析)(5)“两假相逢,终有一真”是作者在二人吵架刚开始时以叙述人的身份直接议论的,点明了二人吵架的原因和实质。“不是冤家不聚头”是贾母知道二人吵架后生气时讲的话,贾母是因为二人是表兄妹、二人之间关系很好而发的感慨,无意中隐含了夫妻吵架很正常的意味,让二人听后明白了吵架是多么不应该,内心无比悔恨,这正是歪打正着,说中了。“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是文章结尾,作者对二人当时心绪的概括,再一次点明二人相恋的实质。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不同,但对二人的关系和心态都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还预示了二人爱情的悲剧性,二人不能直接进行心理交流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必然是悲剧的结局。

自考大学语文重点归纳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通》归总 《寡人之于国也》 1.简述孟子这个人以及《孟子》的作者? 答: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本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3.加点字解释—— ①领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③直步百步耳直:只 ④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 ⑥王无罪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⑦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4.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反对霸政,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⑵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再施以礼仪道德教育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6.简述本文的内容结构? 答:⑴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治国方法跟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⑶阐述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应持的正确态度 7.简述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有哪些? 答:⑴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⑵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8.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9.文章中所用的比喻“涂有饿莩”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都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10.本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材木不可胜用也”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可以无饥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排比。 11.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是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抑”;然后又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先批评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又指出只要不怪罪年成,就可以称王天下。在说理上,先易后难,步步推进。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演绎法——“养生丧死无憾(大前提)”,“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没有实行王道。 《秋水》 1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14.加点字解释以及句子翻译—— ①秋水时至时:按季节 ②东面而望东:动词,向东;东面:面朝东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案教学文稿

大学语文考试重点答 案

一、考试题型 1、简答(每题10分,任选3题,共30分) 2、论述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 3、作文(40分) *复习关键字: 鲁迅《伤逝》白居易《长恨歌》 曹禺《雷雨》(蘩漪)王朔《动物凶猛》 余华《活着》莫言《红高粱》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等待戈多》《安娜卡列尼娜》《诗经》 荷马史诗徐志摩诗集张爱玲 ,朦胧诗派新月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中国式的“生死观”西方式的“生死观” 二、考试重点 1、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题材小说,了解其故事情节。 答:《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2、《伤逝》的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答:关键词:爱情失败的原因社会的沉滞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经济困顿 3、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4、徐志摩诗集包括哪几部? 答:1.《志摩的诗》 2.《翡冷翠的一夜》 3.《猛虎》 4.《云游》共这四集 5、曹禺的“生命三部曲”指的是那三部作品? 答:《原野》《雷雨》《日出》 6、结合情节谈谈话剧《雷雨》真正的主角是谁。 答: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雷雨”是最核心的主人公,剧中所有人物无不以它为生命形式的中心,剧中任何一个角色都不敢和它“抢戏”,也没有办法和它“抢戏”。“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出场几乎都在说“闷”,这便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而这主人公最偏爱繁漪,使这“雷雨”性格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种种人生企盼,最终都在“雷雨”(雷雨式性格,和自然界的雷雨)中作了归结。一切源于“雷雨”,一切又都结束于“雷雨”。 7、《雷雨》蘩漪形象分析。 答: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周家作为一个束缚人、压迫人的笼子,是蘩漪反抗的对象,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长期的大家庭生活在她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使她的反抗带有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