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公信力研究

合集下载

本体与责任:传统媒介公信力在谣言治理中的影响与作用——以“李某某性侵事件”为例

本体与责任:传统媒介公信力在谣言治理中的影响与作用——以“李某某性侵事件”为例

刑 事 案 件绝 不 可私 了 , 但 是 这 条微 博 却 被 大量 转 发, 甚 至 被 新 华 网 的地 方 频 道 、 新 浪 网 等 媒 体 转 载, 部 分 网 民用 “ 求轮奸 “ 等 偏 激 的言 辞 来 表 达
对社 会 不公 的愤 怒 和对 法 制 的不 信 任 。最 后 , 京 华 时报 、 北 京晨 报 的记 者通 过 走访 证 实 该 信息 不 实, 各 大 媒 体 随后 进 行 澄 清 , 新 浪 微 博 也 采 取 相 关 措施 开始 辟谣 。 在新 闻传播 活动 中, 媒 体 自身 的 职 业 角 色 要求 它 必 须坚 持 新 闻专 业 主 义 , 即对事 件 进 行 真 实、 准确 、 客观 的报道 ; 媒 体 的 社 会 责 任 又 要 求 媒 体 在 整 个 社 会 系 统 中维 护 社 会 公 义 和 社 会 稳 定 。在 本 次事 件 里 , 媒 体对 谣 言 大 部分 都 消 极作 为, 首先 表 现 在 , 传 统 媒 体 被 动介 入 部 分 谣 言 的 证伪 , 比如 事 件 发 生 一 个 星 期 左 右 后 , 网 传 李 某 某 已经 取 保 候 审 , 激 发 公 众 对 特 权 的焦 虑 情 绪 , 在 该 谣 言 传 播 数 日后 , 部分体 和 权 威 部 门 的辟 谣 与 治理 对 谣 言
爆 发期 的持续 时 间有 着 直接 的影 响关 系 , 如 果传 统 媒 体 处理 不 当 , 可能 会 导 致 “ 愈辟愈谣” , 而传 统媒 体关 于谣 言 的治 理很 大程 度上依 赖 的是其新 闻素养 中专业 报道 的权威 性和 媒介机 构 自身带 来 的公信 力 。公 众对社 会公 平 累积 的焦 虑情 绪又 要
言 传播更 加 迅 速 , 更加广泛 , 其肆 意 传播 的负 面影 响也 更 为严 重 , 会 造 成社 会 恐慌 、 暴 力事 件 、 经 济损 失 , 给政府 的舆 论调 控工 作带来 巨 大的 困难 。… 本文 将 以李 某某 性 侵事 件 为案 例 , 具体 分 析谣 言传 播 中传 统 媒体 的相关 作 为 给媒介 公信力 带来 的影 响 。李某 某性 侵事 件是 指2 0 1 3 年2 月1 7 日, 李 某某 等人 在湖北 大厦对 受 害人杨 某实施 轮奸 的事 件 。

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的设想与看法

如何提高媒体公信力的设想与看法

关 国外媒 体 公信 力现 状 由于资 料 表示怀疑。 ) 国媒体作为西方 (美 2 当然 , 有 几 份数 据 对 于 国 也 所 限 , 以美 国 作为 代 表 ) 个 数 发 达 国家 媒 体 的一 个 典 型代 表 , 内媒 体 公 信 力 的 现 状 却 不 容 乐 仅 一 据是 美 国芝 加 哥大 学 国家 民意 研 从 有 关美 国媒 体公 信 力 的数 据来 观 。一 份是 1 8 9 8年 , 国人 民大 中 究 中 心 ( e N t n lO iin 看 ,我们 不难 看 到其 中存 在 的媒 学 舆论 研 究所 对新 闻工 作者 做 的 t ai a pno h o Re e rh Ce t ra h i r 体 公 信力危 机 问题 。 s a c n e tte Un Ve 份 民 意调 查 表 明 , 只 有 11 “ .%
萎靡 不振 ”的现 象 就成 了一 个 不 的 “非 常 信 任 ’ ‘ ‘ 和 比较 信 任 ’ 两 还有 有 关记 者公 信 力 的调 查 也 能 容 忽视 的 问题 。而 且从 当前 国 内 项 合 计 只有 3 % , 中 ‘ 常 信 从侧 面 对 国 内媒 体 公 信 力现 状 给 6 其 非 外 的媒体 公 信 力现 状来 看 ,研 究 任 ’ 1 %。 新 闻 界 信 任 情 况 予一 个 相对 乐 观 的佐 证 :五个记 为 3 对 如 何提 高媒 体公 信 力 问题 不仅 必 的调查 中 , 分量 表 中 的 ‘ 多 信 者 前 夕 , 三 较 由东 方 网 与 《 闻 记 者 》 新 任 ’ 17 从 9 3年 的 2 %降 到 2 0 杂 志组 织 并联 合 千龙 网 、 方 网 、 5 00 北 要, 而且 还很 迫切 。

S o h a o f i g )的基本社会调 C c 与美 国媒 体公 信 力调 查 数 据 查 报 告 。学 者 Z a g, e e h n K w n和 的高 度一 致性 相 反 , 目前 有关 国 H o io n 对 从 1 7 年 到 内媒 体公 信 力状 况 的调 查 还缺 少 a Xa mig 93 19 9 3年 之 间 的 数 据 进 行 了纵 向 个 权 威 的数 据 , 仅 如此 , 时 不 有

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

会地位 和知名度 。这种社会地 位赋予功 能 , 会给大众 传媒
所支持 的事物带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正统化 的效果 。 在叙事方式 上。经过媒 介大 规模 策划 的媒 介文化 都 极有可能成 为时 尚, 即成 为一 种象征 符号 的运作 与生 产。 商品具体 而又独立的意义 系统 , 得人 们在消 费时就 已经 使 知晓并享受符号所 承载的意义 。所 以, 以 日常生 活为主 在 要题材的大众文化叙事文 本中 , 事的细节就显 得格外重 叙

大 众文化叙 事 的兴起
要 。不同的细节最能显现 日常生活 的情境 , 它们会引起大 众的认同 、 慕、 拜甚 至是追 捧。表现 最为 明显 的一点 羡 崇
英 国学者汤林森 指 出: 资本 主义 的文 化重 点就是 消 “
费的行 为过 程与经验 的商 品化 ……资本 主义文化 的扩展 , 实质就是消 费主义文 化的 张扬 , 而这样 一种文 化 , 会使所
时提出了“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 理论。在他们 眼里 , 任何一 种问题 、 见乃至人物、 意 组织或社会 活动 , 只要得 到大众传
中的发型 、 妆容和衣着 , 还是家具起居 、 生活态度与方式等
等都可 以成为 美 的, 艺术 品味 的。其 实 , 在选 择一 个商 品
是就意味着选择了以这个物品为代表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在叙事 内容上 , 大众媒介 通过 有选择 的提供信息或 突
出某些 问题 , 使受众体会 到或感受到什 么是社会上所赞 同 或认可 的价值 、 仰与行 为规范 , 信 在潜 移默 化 当中使受 众 根据公认 的规范行事 , 采取社会规 范认 可 的行 为。美 国传 播学者拉扎斯 菲尔德 和莫 顿在论及 大众传 播 的社会功 能

关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思考

关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思考

关于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思考吕媛媛(山西广播电视无线管理中心,山西太原030000)[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途径[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5-0180-02近年来,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广播电视宣传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不断加强宣传工作指导;不断深化宣传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新闻宣传创新创优;不断加强广播电视媒体“头条建设”,精心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持续做大做强正面舆论宣传,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质量和水平大幅提升。

当前,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同新时代条件下对宣传工作的要求,同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具体表现为:受众大幅减少;宣传方式创新不够,影响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宣传议题设置引导能力不强;广播电视融媒体新闻宣传影响力不强。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面临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匮乏;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投入不足;广播电视媒体观念和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闻舆论宣传的新要求;广播电视宣传指导和扶持方面还存在差距。

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传播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具有高度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内容建设是基础和根本,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一是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公信力强、信息权威的独特优势。

尽管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信息海量传播,网络新闻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假新闻、假报道层出不穷。

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和对策

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和对策

现代传播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和对策秦家琛【摘 要】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型传播载体之一,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媒体不仅起步相对较晚,还存在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较差的问题。

本文中,笔者就主要阐述了我国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网络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相关参考建议。

【关键词】网络媒体 公信力 现状 对策与现在主流的新闻媒体的流程相似,网络媒体也是首先由专业的工作人员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鲜事件和吸引眼球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和事件进行编辑和整理,再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发布的过程。

网络媒体不但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也容易快速形成范围较大的舆论传播平台。

一、目前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的现状笔者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对目前我国网民对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信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总结如表一所示。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参考性,笔者选择在大连市随机对路人进行调查和访问,并当场记录,共73位路人配合并参与了此次调查。

)表1 我国网民对目前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信任度调查汇总表网民对网络媒体和新闻的信任度所占百分比非常相信 3.0%相信48.3%一般7.3%不相信38.4%非常不相信 3.0%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网民能够非常相信或者相信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但这远远达不到网络媒体应当具备的公信力,目前有至少四成以上的网民完全不相信或者几乎不相信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的真实性,由此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相对较低,仍然无法达到甚至超过当今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标准。

以电视为例,作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其公信力非常高,几乎95%以上的公众都非常信任电视中播放的新闻和事件是真实的,远远高于其他网络平台,这也是源于电视介入时期较早,时间较长且影响力相对较大。

此外,笔者还对目前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网民对网络新闻的阅读率进行了调查,汇总结果如表二所示。

走转改: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探索

走转改: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探索
走基羼转作风改变照 r 思考j 蕤
走 转改 提 升媒体公信 力 的探 索
口 刘冰 石
刘 冰 石
媒体公 信力是指 新闻媒体本 身所具有 的一 种 被 社会 公众所 信赖 的 内在 力量 。现今 , 传媒行 业
媒 介收 入的 主要来源 。广告 商抓住媒 体 的软肋 ,
在 传播活动 中对媒介 进行着或 明或 暗的干扰 。例
2 刊 登 不 实新 闻 、
笔者认 为 , 不实新 闻可 以分 为两类 , 一类是有 信 息 源 的 不 实 新 闻 , 类 是 无 信 息 源 的不 实新 一 闻 。前 者导致 同源异 质报道 的产生 , 者则导致 后 虚假报道 的产生 。 同源异 质报道 , 是指在 新 闻实 践 的过程 中出
正 面临 着一个 严峻 的问题 , 就是 媒体 公信力 受 那 到挑战 , 众对 媒体 的信任 度降低 。大 众传媒 为 公
什 么 会 出现 信任 危 机 ?面对 日益 多元 的文化 选 择, 大众传媒如何维 持在受众 中的公信力? l f , 随着新 闻战线 “ 走基层 、 转作 风 、 改文风” 活动 的不断深入 , 各媒体积极行 动起来 , 及时 、 真实 、 生 动 地报 道 了大量来 自基层 的第一 手信 息 , 得到 了 受 众的广泛好评 , 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 , 媒体 的公 信
先行、 材料拼凑的做法 , 主动地把 “ 转改” 走 的理念
融入到 日常业 务 当中 , 与新 闻媒体 的 日常报道互
相融合渗透 。 这次“ 走转改” 活动的精神内涵也应成为新 闻工 作者铭记在心的工作理念 , 主动践行 , 长久坚持。
参考文献 :
新闻实践 o 11 1.
闻媒 体在反 映群 众意愿 、 树立社会形 象 、 动问题 推 解 决 上 取 得 了积 极进 展 , 得 了 良好 的社 会 效 获

试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媒介公信力

试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媒介公信力
、 有违新 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性原则 、 触犯法律 , 其行为不仅给记 力的不 良作 风和现象 ,成 为当今新 闻工作者与新 闻媒介 不得不 业 道德准则》
反思 的 问题 。

者个人 、 企业 、 股 民和社 会带来 巨大损失 , 也 极大地损 害了新 闻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媒介公信 力的关系
工作者形象 和媒介公信力 。
3 . 树 立媒介公信 力是新 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的 目标。 媒介要赢 得受众与社会 的信赖 ,抢 占发 行市场 ,获得经济利益与社会效 益, 树立媒介公信力则是最好的方式与手段 。而新闻工作 者职业 道德不仅 旨在规范 和维护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 、 职业 态度 、 职 业纪律和职业责任 ,也 旨在树立和维护媒介公信力这一长期 目 标 。例如 , 公信力是人 民网办 网宗 旨之一 , 人 民网坚持新 闻工作 职业操 守 , 在新 闻事件 的采 集 、 编辑 、 报道 的全过程秉 持“ 真实 、 全面 、 客观 、 公正 ” 的原则 , 抵 制不 良作 风 、 有偿新 闻和虚假宣传
二、 加强和完善新 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 , 提升媒介公信力
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 体现 了树立媒介公信力 的内在要求 即 : 媒
加强和完善新 闻工作 者职业道德建设对提升媒介公信力 具
介报道新闻事件要求真实 、 客观 、 公正 、 准确 , 这既是新 闻工作者 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当今 , 某些媒介至追求经济利益 而忽视社 会
职业道德之心 , 也是媒介公信力之魂 。如 : 《 华盛顿 邮报 》 时任主 效益 , 以牺牲新 闻工作者职业道 德和媒介 公信力为代价 , 进行 虚
编格雷 ・ 勒姆力排众议坚持新 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秉持公正 、 客 假报道 、 有偿新 闻、 低 俗广告 、 收受他 人好 处利益 , 出现 “ 不敢说 、 不好说 、 不能说 ” 和“ 说好话 、 说偏 话 、 说谎话 ” 的不 良现象 , 在这

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调查

影响媒体公信力因素调查

疑。 响了 调查 析认为, - 风气 视 分 社会 的 变 影 媒体的 t 和真实 电 撇 广 杂 迁 af . 性 播 志
偏激 和媒介 素 养的缺 失也影 响 了

当 U 到氐 反复口 学 日 骒 J昵 各 u 舭L 一 界的 少 状 多 真实 态呢? 大
新闻 学院曾就这个问题对上海市
维普资讯
曩盼 2 l !镶 i j{ _ 叠 。

——
影响媒体公信 力因素调杏
■徐 风兰 李 灵革
阅读提 示 :浙 江传 媒 学院新 体 公信 力情况调 查 显示 , 当代 青 低。 年 特别 是 大学生对 于传 统媒体 的

0》一

一 z》 = ≥瓣
媒 体 。从 媒 介 纵 向的构 成 来 看 , 中央媒体 无庸 置疑地 成为被 认 为 m
5% 3 3 6 8 镌
9 %
0 %
本报告 的研 究对 象是 当代青 可 信 度 最 大 的 一 级 媒 体 。在 对
这个 调查 略强于 上海市 民 的
年 特别是 大学 生对媒 体 的认知 和 “ 在各级媒体 之中 ,你觉得 哪一级 调查 ,但 最 终 的结 论 却 是 样 , 信赖情 况 。主要采 用抽样 问卷 的 的媒 体可信 度最大 ? ”的 回答 上 , 有近9 %的人 对新 闻 的真 实性产 9 调 查 方 法 ,调 查 的有 效 时 间 是 各个 比例如下 表 : 生了怀 疑 ,媒 体 的真实性 受到 了
抽样调 ( 填问卷法) 查 自 方法。 6% 1 1 3 6 8 0 0 . . . % % 8 7 7 % %
卒次蒯查共发放I巷20 廿 21 J  ̄,凹收
有 效 问 卷 2 8 ,有效 回收 率 为 O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研究者对“媒介公信力”的定义
一般认为,“公信力”与英文credibility对应,字面意思是“可信度”。在传播学上,
credibility是指受众对传者可信任程度(believability)的认知。所以说,可信度并非是
完全客观的,它强调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对信息/信源的主观判断。
传统上,credibility有两大构成要素:trustworthiness(可信赖程度)和expertise
(专业权威性),而这两大要素也并非完全客观的。在政治传播上,可信度是指受众对传播

研究者 定义 文献
克里斯第 媒介的公信力为一种“价值等价物”
转引自沈荟、金璐:《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4期

Markham 以新闻记者为研究对象,设计55个语义差距题项的量表,由大学生评估电视主播的表现,得出严谨、表现
技巧和可靠性三个公信力因素。

Markham, D:The dimensions of
source credibility of television
newscaster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p.18, 57-64

Meyer 他认为,公平、无偏见、报导完整、正确和可靠性这 5个指标是构成公信力的最佳指针。 王旭:《媒介表现:关于新闻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1999年中华传播学
会年会论文。

Times Mirror机构 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呈现四个维度:特别利益与新闻机构、权力结构与新闻机构、新闻机构及其表现、新闻机构的特性。 罗文辉、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赖与媒介使用对选举新闻
可信度的影响:五种媒介的比较》,
《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李忠昌 认为,“媒介的公信力就是媒介通过长期地向受众提供真实、可信、权威、高尚的传播产品,在受众心目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 李忠昌:《试论大众传媒的公信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年第1期

何国平 在《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中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负有社会责任的传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何国平:《论媒介公信力的生成与维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
2期。

郑保卫、唐远清 在《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中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
3期。

喻国明、张洪忠 在《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中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 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靳一 在《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中以受众的媒介期待为出发点, 将大众媒介公信力定义为“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理感知和评价, 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媒介获取
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简单地说, 大众媒介
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
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

:《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分
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者的权力合法性、行政有效性、专业权威性和人格魅力等因素的综合认知。总之,可信度并
非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判断,因人因地因事而异。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赢得特定目标群体普遍信任的特质和能力。

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维度和指标

2011级新闻一班 于彦青
2011610157

维度 序号 指标
新闻专业素质
1
真实报道,新闻报道不含虚假、猜测和虚构的成分

2
新闻报道准确无误

3
完整报道新闻事件,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事实

4
对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平衡报道争议各方的情况,不偏袒任
何一方
5
客观呈现新闻事件原貌,不加入作者的偏见

6
全面报道,不刻意漏报、瞒报重要的新闻事件

社会关怀
7
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关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

8
关注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比如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等

9
敢于针砭时弊,批评性新闻比例高,批评力度大

10
媒体以平等的姿态面对读者观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傲慢自

11
新闻报道实实在在,不唱高调不打官腔

媒介操守
12
广告比例适当

13
不发布虚假广告

14
不刊播广告新闻、有偿新闻、软广告

15
新闻格调高尚,不随意炒作粗俗不雅的新闻

新闻技巧 16 新闻报道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17 能够对复杂新闻事件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解释
18
能够经常有独家新闻

有用性 19 是值得民众依靠的一个投诉渠道 20 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十分有效,能够有力地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21
提供了许多生活中有用的信息

权威性
22
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具有权威性

23
媒体的报道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