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

论中西方爱情悲剧结局的文化蕴涵和美学意义中西方戏剧中都有大量的爱情剧,“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是中西民族的共同心理,也是中西戏剧的永恒母题。
爱情剧有喜剧,也有悲剧。
喜剧的结局基本相同: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团圆。
悲剧结局则大不一样:有情人不成眷属,甚至以男女主人公血淋淋地陈尸舞台作为结局,这往往是西方爱情悲剧的一大特征。
而中国的爱情悲剧,即使有情人真不成眷属,剧作者也会设法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幻想的方式让他们“团圆”起来。
同是爱情悲剧,为何结局各具特色这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民族欣赏心理和审美追求是否紧密相关?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所在。
我国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孟称舜创作的《娇红记》和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爱情悲剧。
两剧主题相同—都颂扬了男女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反对封建势力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但两剧的结局却不一样。
《娇红记》描写申纯和王娇娘为了追求自由婚姻,敢于同封建伦理和豪门贵族作斗争,最后双双殉情的悲剧。
但作者并不以此作结,为了歌颂他们“两人皆一而终,至于段身而不悔”的精神,作者让男女主人公“仙圆”,以“合家作结,坟上长满了花草,月儿照着墓顶的棠梨一对鸳鸯向九天展翅飞去”,一对情侣水远相伴相随。
不仅《娇红记》如此,其他的爱情悲剧如《长生殿》、《牡丹亭》、《梧桐雨》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以“团圆”结局收场。
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人民对善良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了对邪恶势力不甘屈服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一种不敢正视黑暗的、血淋淋的现实,以“团圆”结局来逃避现实,将矛盾冲突和谐化的心理倾向,这一弱点正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具体体现。
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方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着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着,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罗米欧与朱丽叶非常紧凑,而牡月亭则舒缓;在语言方面,罗米欧与朱丽叶语言壮美,而牡月亭的语言则是十分优美;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情趣理”的冲突中西戏剧史上有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但在表达爱情力量的伟大、抨击封建俗礼的虚伪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的作品,其中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16世纪末期爱情悲剧中的“双生花”;牡丹亭凭借着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至情”力量,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无数读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创造出一段在封建家长专制下无所畏惧的爱情故事,触动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从而情不自禁地将悲伤延续;虽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并不处于同一创作空间,但就两部作品而言,从作家的生活时代到文学思想,从作品的主题展现到情节设置,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无论从主观思维还是客观环境出发,它们都存在着可比性;尤其是两部作品中不约而同出现的“情越理”的冲突,更值得深究;本篇论文拟立足两部作品文本,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比较的方法,分五部分系统探讨两部作品的“情越理”冲突的异同,且重点研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关于两部作品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论题,并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阐述“情越理”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类同性与异质性分析;通过对两部作品及作家文学背景、创作主题两方面的比较来分析其类同性;它们都是诞生于16世纪末期的爱情悲剧,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来展现“情越理”的冲突;再通过对两部作品中“情越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阐明其异质性;牡丹亭主旨在于批判封建礼教,总体气质复杂沉郁;罗密欧与朱丽叶主旨在于歌颂自由恋爱,总体气质简单明朗;第三部分为“情越理”冲突的异同比较;主要从题材流变、结构安排、情节设置、主题展现、意象选用、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七方面详细论证两部作品“情越理”冲突中的异同;第四部分为中西悲剧中“情越理”冲突异同的文化探源;从中西方伦理规范、人文主义思想、文学思想、宗教和哲学思想、时代环境、悲剧审美风格等六方面来具体探讨造成“情越理”冲突差异的原因;第五部分结语;通过研究,笔者提出在尊重作品原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理解和创作,方能延续古典悲剧作品的生命力;文中所分析的七大异同以及造成异同的六大原因,对以后的中西悲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以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凯瑟琳娜与王熙凤的“泼妇”形象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两个“泼妇”形象:莎士比亚创作的驯悍记中的凯瑟琳娜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探究其成为“泼妇”的原因,揭示女性命运的走向;凯瑟琳娜与王熙凤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由于性格泼辣,语言犀利,行为过激,她们被视作缺少所谓的“妇德”,即“女性气质”;父权社会通过包办婚姻剥夺她们的话语权,又通过道德规范的束缚把她们驱逐到社会的边缘,使其成为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他者”;但是她们并非像以往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一味忍受,而是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抗争;他们采取各种方法争取话语权并且试图恢复其女性的主体性地位;然而由于女性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深刻,又受到来自社会和传统的多重压力,她们的反抗均以失败告终;而作为该形象的创造者,莎士比亚和曹雪芹虽然关注女性的生活,同情女性的命运,但是他们从根本上无法逃脱自身性别以及父权社会的影响;因此,他们作品的女性抗争注定不会彻底,必然走向失败;本文对两位泼妇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进一步诠释了两位作者的女性观,进而为莎士比亚与曹雪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中西文学之比较余光中中西文学浩如烟海,任取一端,即穷毕生精力,也不过略窥梗概而已;要将这么悠久而繁富的精神领域,去芜存菁,提纲挈领,作一个简明的比较,真是谈何容易比较文学,在西方已经是一门晚近的学问,在中国,由于数千年来大半处于单元的文化环境之中,更是大五四以后才渐渐受人注意的事情;要作这么一个比较,在精神上必然牵涉到中西全面的文化背景,在形式上也不能不牵涉到中西各殊的语言特质,结果怎不令人望洋兴叹一般人所能做的,恐怕都只是管中窥豹,甚至盲人摸象而已;而对这么重大的一个问题,我只能凭藉诗人的直觉,不敢奢望学者的分析,也就是说,我只能把自己一些尚未成熟的印象,作一个综合性的报告罢了;造成中西文学相异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内在的属于思想,属于文化背景;外在的属于语言和文字;首先,我想尝试从思想的内涵,将中西文学作一个比较;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之中,前二者决定了欧洲的古典文学;无论是古典神话,或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身后的出处等等;无论是希腊的多神教,或是基督的一神教,都令人感觉,主宰这宇宙的,是高高在上的万能的神,而不是凡人;而人所关心的,不但是他和旁人的关系,更是他和神的关系,不但是此生,更是身后;在西方文学之中,神的惩罚和人的受难,往往是动人心魄的主题:以肝食鹰的普洛米修斯,推石上山的薛西弗司,流亡海上的犹力西斯,堕落地狱的浮士德等等,都是很有名的例子;相形之下,中国文学由于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间的文学,英文所谓secular literature,它的主题是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而非"天人之际";这当然不是说,中国文学里没有神话的成份;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共工触地,本来都是我国神话的雏型;燧人氏相当于西方的普洛米修斯,羲和接近西方的亚波罗;然而这些毕竟未能像希腊神话那样蔚为大观,因为第一,这些传说大半东零西碎,不成格局,加起来也不成其为井然有序互相关联的神话mythology,只能说是散漫的传说scattered myths,不像希腊神话中奥林帕斯山上诸神,可以表列为宙斯的家谱;第二,这些散漫的传说,在故事上过于简单,在意义上也未经大作家予以比较深的引申发挥,作首先的诠释,结果在文学的传统中,不能激发民族的想像,而赢得重要的地位;楚辞之中是提到不少神话,但是故事性很弱,装饰性很浓,道德的意义也不确定;也许是受了儒家不言鬼神注重人伦的人世精神所影响,楚辞的这种超自然的次要传统minor tradition supernaturalism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中,并未发挥作用,只在部份汉赋,嵇康郭璞的游仙诗,和唐代李、卢同等的作品中,传其断续的命脉而已;在儒家的影响下,中国正统的古典文学--诗和散文,不包括戏剧和小说--始终未曾好好利用神话;例如杜甫"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只是一种装饰;例如李贺的"女娲为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只是一闪简短的想像;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说"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简直是讽刺了;至于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更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儒家常被称为儒教,事实上儒家的宗教成份很轻;祭祀先人或虔敬之心不过"祭如在"而已,行礼如仪也不ritual的味道;可是重死而不重生,无所谓浸洗,重今生而不言来世,无所谓天国地狱之奖惩,亦无所谓末日之审判;最重要的是:我们先人根本没有所谓"原罪"的观念,而西方文学中最有趣最动人也最出风头的撒旦Satan,Lucifer,Mephistophelesor the Devil,也是中国式的想像中所不存在的;看过浮士德、失乐园、看过白雷克、拜伦、爱伦坡、波德莱尔、霍桑、麦尔维尔、史蒂文森、杜思托也夫斯基等十九世纪大家的作品之后,我们几乎可以说,魔鬼是西方近代文学中最流行的主角;中国古典文学里也有鬼怪,从楚辞到李到聊斋,那些鬼,或有诗意,或有恶意,或亦阴森可怖,但大多没有道德意义,也没有心理上的或灵魂上的象征作用;总之,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等观念,在佛教输入之后,这些观念也只流行于俗文学里而已;在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如果神胜了,那人就成为圣徒;如果魔鬼胜了,那人就成为魔鬼的门徒,如果神与魔鬼互有胜负,难分成败,那人就是一个十足的凡人了;不要小看了魔鬼的门徒,其中大有非凡的人物:浮士德、唐璜、阿哈布、亚伯拉德,都是杰出的例子;中国文学中人物的冲突,往往只是人伦的,只是君臣屈原,母子焦仲卿,兄弟曹植之间的冲突;西方固然也不君臣之间的冲突;不过像汤默斯·贝凯特Thomas Becket之忤亨利第二,和汤默斯·莫尔Thomas More之忤亨利第八,虽说以臣忤君,毕竟是天人交战,臣子站在神的那一边,反而振振有辞,虽死不悔,虽败犹荣;屈原固然也说"虽九死其犹未悔",毕竟在"神高驰"与"陟升皇"之际,仍要临倪旧乡,恋恋于人间,最后所期望的,也只是"彭咸之所居",而不是天国;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往往是人与神的冲突;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人与自然的默契陶潜,但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个人的杜甫月夜,时代的兵车行,和历史的古柏行主题;咏史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几乎可与西方的宗教诗相比;中国式的悲剧,往往是屈原,贾谊的悲剧,往往是"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像"长恨歌"那样咏史而终至超越时空,可说是少而又少了;偶而,中国诗人也会超越历史,像陈子昂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像李白在"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那样,表现出一种莫可奈何的虚无之感;这种虚无之感,在西方,只有进化论既兴基督教动摇之后,在现代文学中才常有表现;中西文学因有无宗教而产生的差别,在爱情之中最为显着;中国文学中的情人,虽欲相信爱情之不朽而不可得,因为中国人对于超死亡的存在本身,原来就没有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说什么相待于来世,实在是渺不可期的事情;长恨歌虽有超越时空的想像,但对嵬坡以后的事情,仍然无法自圆其说,显然白居易自己也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方士既已"升天入地",碧落黄泉,两皆不见,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可见这里所谓仙山,既不在天上,又不在地下,应该是在天涯海角的人间了;诗末乃又出现"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句子,这实在是说不通的;所以尽管作者借太真之口口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数十年后,写咏史诗的李商隐却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大致说来,中国作家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不定,而是感情上宁信其有,理智上又疑其无,倒有点近于西方的"不可知论"agnosticism;我国悼亡之诗,晋有潘岳,唐有元稹;潘岳说:"落叶委埏侧,柘荄带坟隅;孤魂独sx艹sx艹,安知与无"元稹说得更清楚:"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话虽这么说,他还是不放弃"与君营奠复营斋";在西方,情人们对于死后的结合,是极为确定的;米尔顿在悼亡妻之中,白朗宁在展望之中,都坚信身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而他们所谓的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不尽是精神上象征性的存在,也不是长恨歌中虚无飘渺的仙山;罗赛蒂D.G.Rosse otti在幸福的女郎中,设想他死去的情人倚在天国边境的金栏干上,下瞰地面,等待下一班的天使群携他的灵魂升天,与她相会;诗中所描绘的天国;从少女的服饰,到至圣堂中的七盏灯,和生之树上的圣灵之鸽,悉据但丁神曲中的蓝图,给人的感觉,简直是地理性的存在;也因为有这种天国的信仰支持着,西方人的爱情趋于理想主义,易将爱情的对象神化,不然便是以为情人是神施恩宠的媒介见兰尼尔的诗"我的双泉";中国的情诗则不然,往往只见一往情深,并不奉若神明;我的初步绪论是:由于对超自然世界的观念互异,中国文学似乎敏于观察,富于感情,但在驰骋想像,运用思想两情诗和小品文,但除了少数的例外,并未产生若何宏大的史诗或叙事诗,文学批评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也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可是中国文学有一极为有利的条件:富于弹性与诗久性的文字;中国方言异常纷歧,幸好文字统一,乃能可在悠久的文学,成为一个活的传统;今日的中学生,读四百年前的西游记,或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可以说是毫无问题;甚至两千年前的史记,或更古老的诗经的部分作品,籍注解之助,也不难了解;这种历久而弥新的活传统,真是可惊;在欧美各国成为文言的拉丁文已经是死文字了,除了学者、专家和僧侣以外,已经无人了解;在文艺复兴初期,欧洲各国尚有作家用拉丁文写书,例如一五一六年汤默斯·莫尔出版的乌托邦,和十七世纪初米尔顿所写的一些挽诗,仍是用拉丁文写的;可是用英文字的贝奥武夫,今日英美的大学生也不能懂;即使六百年前乔叟用中世纪英文写的康城故事集,也必须译成现代英文,才能供人欣赏;甚至三百多年莎士比亚的英文,也要附加注解,才能研读;是什么使得中文这样历久不变,千古长新的呢第一,中国的文字,虽历经变迁,仍较欧洲各国文字为纯;中国文化,不但素来比近邻各国文化为高,抑且影响四邻的文化,因此中国文字之中,外来语成份极小;欧洲文化则交流甚频,因此各国的文字很难保持纯粹性;以英国为例,历经罗马,盎格鲁·萨克逊,丹麦,和诺尔曼各民族入侵并同化的英国人,其文字也异常庞杂,大致上可分为拉丁部份由法文输入,法文,和古英文盎格鲁·萨克逊三种来源;所以在现代英文里,声音刚强含义朴拙的单音字往往源自古英文,而发音柔和意义雅的复音字往往源自拉丁文;例如同是"亲威"的意思kith and kin便是头韵很重的刚直的盎格鲁·萨克逊语,consanguinity,便是柔和文雅的拉丁语了;汉姆莱特临终前对赖尔提斯说:If thou didst ever hold me in thy heart,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 while,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 breath in pain;To tell my story;历来为所称道,便是因为第二行的典雅和第三行的粗糙形成了文义所需要的对照,因为赖尔提斯要去的地方,无论是天国或死亡之乡,比起"这苛严的"世界,在汉姆莱特看来,实在是幸福得多了;在文字上,所以形成这种对照的,是第二行中的那个拉丁语系的复间字felicity,和第三行那些盎格鲁·萨克逊语系的单音字;这种对照--不同语系的字汇在同一民族的语文中形成的戏剧性的对照--是中国读者难于欣赏的;其次,中国文字在文法上弹性非常之大,不像西方的文法,好处固然是思考慎密,缺点也就在过份繁琐;中文绝少因文法而引起的字形变化,可以说是inflection-free或者noninflectional;中文的文法中,没有西方文字在数量number,;时态tense,语态voice,和性别gender各方面的字形变化;例如英文中的ox,oxen,see,saw,seen;understanding,understood;songster,songstress等等的变化,在中文里是不会发生的;单音的中文字,在变换词性的时候,并不需要改变字形;例如一个简单的"喜"字,至少可以派四种不同的用场:一名词喜怒哀乐cheer二形容词面有喜色cheerful三动词问何物能令公喜cheer up四副词王大喜曰cheerfully又因为中文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发音的变化并不影响字形;例如"降"字,可以读成"绛、祥、洪"三个音,但是写起来还只是一个"降"字;又如今日国语中的一些音白、雪、绝,在古音中原是入声,但是声调变易之后,并不改变字形;英文则不然;姑不论苏格兰、爱尔兰、威尔斯等地的方言拼法全异,即使是英文本身,从乔叟到现在,不过六百年,许多字形,便因发音的变化影响到拼法,而大大地改变了;据说莎士比亚自己的签名,便有好几种拼法,甚至和他父亲的姓,拼法也不相同;中国文法的弹性,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中,表现得最为显明;英文文法中不可或缺的主词与动词,在中国古典诗中,往往可以省去;缀系动词linking verd在诗中和散文中往往是不必要的;"方山子,光黄间隐入也",就够了,什么"是、为、系、乃"等等缀系动词都是多余;又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名没有一个动词;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四句没有一个主词;究竟是谁在问,谁在言,谁在此山中,谁不知其外呢虽然诗中没有明白交代,但是中国的读者一看就知道了;从上下文的关系他立刻知道那是诗人在问,童子在答,师父虽在山中,童子难知其处;换了西洋诗,就必须像下列这样,把这些主词一一交待清楚了:Beneath the pines look I for the recluse;His page replies:"Gathering herdb my master's away;You'll find him nowhere,as close are the clouds;Thougy he must be on the hill, I dare say;"中文本来就没有冠词,在古典文学之中,往往也省去了前置词、连接词,以及受格与所有格的代名语,以华兹华斯名诗水仙首段为例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中西方爱情悲剧的比较研究——浅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王秀丽(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250022)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中西悲剧的比较在近代的文学研究中特别引人注目。
文章着眼爱情悲剧观,选取《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西方经典爱情悲剧,从两部作品的内容入手,探究两部作品的内在差异性,以此来分析中西方爱情悲剧观的差异及成因。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悲剧;比较;成因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的代表作之一,阐述了中西方的爱情悲剧观,我们从作品的异同来进行研究。
一、相同点(一)、主题思想首先,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描写和赞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互殉情的过程,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这种纯洁、美好爱情的坚持不解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魅力的爱情,才使两部作品源远流长。
其次,两部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到了对女性的同情和赞美。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是美丽、善良、善良并且忠贞的女子形象化身,但是面对封建礼教下的婚姻制度,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无计可施。
虽然真心相爱,但最后只能死后团圆。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是个大胆、热情并且忠于爱情的女子,对于两人的爱情,她大胆的去追求,守护。
但是两个家族的仇恨却使两人的爱情化为泡影,突如其来的失误使朱丽叶不得不殉情而去。
最后,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反封建的进步主题。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恋情,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便是反封建礼教的最好的证明。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作品,当时是西方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
故事中,面对两个家族的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追求以及后来的殉情结合,都是对封建制度抹杀人的意愿的一种反抗。
因此,造成悲剧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道德力量:一种是残忍、报负和复仇;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和谐的文艺复兴精神。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

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而由于这个存在物感受到自己的苦恼,所以它是有情欲的存在物。
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
”[1]P122作为有情欲的存在物,人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我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根源。
一、中西悲剧意识差异西方的悲剧意识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创作的命运悲剧,到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到易卜生的社会悲剧,再到奥尼尔的当代悲剧,其悲剧意识的主要载体就是悲剧(戏剧中的悲剧),这些悲剧基本上展现了西方文化中悲剧意识的丰富内容。
而在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体现在各种文艺体裁中,正如刘鹗所言:“《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中西悲剧意识差异及文化根源◆马勇内容提要: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壮美”与“中和之美”,这是西方主客分离与中国主客一体观念的影响使然,折射出的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中西悲剧意识差异文化根源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0152009年/第10期(总第317期)●戏剧文学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学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2]戏剧、戏曲产生后,中国的戏剧、戏曲里也不乏悲剧的表现。
纵观中西方的悲剧,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结局三个方面。
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

100浅析中西方悲剧的差异冯燕华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中西方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差异一直以来都引人注目,这种差异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心理、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本文则从中西方悲剧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及不同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不同结局三个方面对它们的差异进行探究。
关键词:中西悲剧;差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结局悲剧自古以来就是崇高的艺术。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可以唤起以恐惧、怜悯为基础的审美情感并使得审美主体得到净化与升华。
同时,作为一种戏剧样式,悲剧也是社会生活中悲剧现象的艺术反映。
纵观中西方有关悲剧的文学作品,虽然它们有着同样的主题,但是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这一现象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
一、“强者”与“弱者”的不同形象西方的悲剧基本可分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和性格悲剧,其典型的代表如: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等,这些人物形象多是宇宙天神或者是王公贵族,大都是高贵的正面典型或英雄人物。
这些悲剧主角为了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坚强不屈的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遭受苦难仍斗志弥坚,纵然牺牲生命仍英勇不屈,这样的角色具有强大的悲剧力量。
就如埃斯库罗斯在三部曲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成功的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庄严高尚的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
这位希腊神话中的神,为了崇高的正义事业具有顽强的反抗精神,因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他热爱人类,反对众神之王宙斯要将人类完全毁灭的暴力,就偷了天上火种传给人类,因此遭受宙斯的残酷惩罚。
他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上接苍穹,下临深谷,带着沉重的手铐脚镣,动弹不得。
面对宙斯所施加在他身上的深重苦难,这位悲剧主人公以强者的形象表现出昂扬的斗志,他宁愿忍受苦难一万年,也决不屈服分毫。
他预知宙斯将来要和一个女神结婚,并且他们的儿子将会打倒宙斯,因此宙斯威胁利诱要他讲出这个秘密,他断然拒绝。
浅析中西悲剧论比较

2 0 1论比较
熊盈 盈
( 南 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4 )
摘 要 :无论是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在历史舞 台上都 经久不裹。本文从悲剧 的起源、悲剧 的主要特征及有关悲剧的具体作 品分析对 中西悲剧进行研 究,形成
了各 具 特 色 的 悲剧 风 采 。
一
式结局是建立在不可 能性上 。西方 的悲剧 则 相反 。且看苔丝 ,她顽强抵抗强暴势力 ,她 勇于抗争 。 最后终于除恶 了,亚雷 的灭亡宣 告 了苔丝的胜利 ,但西方 悲剧的结 局悲惨 , 苔丝终被抓进了监狱 , 所以西方悲剧经历了 苦后甜 ,甜后又苦 的发展历程 ,得到观众的 同情 与怜 悯。 四、总结与结论 无论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 , 其 中人物 命运都被 “ 命运”所操纵。每一个人 的一 生 都会遭遇悲剧 ,而之所 以会有成者与败者 不 同的人生 , 只是因为他们对 待悲剧有不 同的 态度罢了。其实人生就像一场赌局 , 不 可能 把把都赢 ,只要筹码在 自己手上 ,就还会有 赢 的希望。悲剧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害 怕悲剧 ,遇到悲剧而放弃了希望的人。 “ 淮南为桔, 淮北均枳”。虽同为玫瑰, 但 由于生长在两块风格迥异的文化土壤上 , 便 发生 了 “ 变异”效应 。中西悲剧虽都基本遵 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中下 的定义 : “ 悲 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行 动 的模仿 。”但在起源、悲剧 的题 材、冲突与 结局等方面都有所不 同, 从而形成 了各具 特 色的悲剧论 。
一
说的 ‘ 悲剧将 人生有 价值 的东西毁灭 给人 看 ’的”。③ 中国悲剧 如 《 窦娥冤 》、 《 红 楼梦 》 等选材都 自由, 它们 当中的人有 贵族
官僚 ,也有奴仆 ,也有平凡的中间阶层 。 西 方悲剧 的主人公都是 比 自己崇高的人 , 他们 大 多数是王官贵族或是高层官僚 , 朗吉弩斯 在他的 《 论崇高 》中说 “ 我们应把崇高看作 是真正作 品必有的风格。 它包括伟大、 雄伟 、 壮丽、 庄严 、 高远 、 遒劲等含义 。” ④总之 , 中西方 悲剧在 自由与限制中展现其风采。 从 悲剧 冲突来看 。中国古典 悲剧 的描写 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 《 窦娥冤 》中窦 娥缺乏斗争意识 , 把 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 安排 , 她无法证 明自己的无辜 ,只有靠上天 为她作证。中国戏剧 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 评 巾 陛质。 《 赵 氏孤儿 》 在惨烈的悲剧气氛 中,表达了声讨奸恶 、 颂扬忠 良的道德批判 主题 。 西方悲剧揭示人 与异 己力量的抗 争与 冲突 。 《 俄狄浦斯王 》中 , 主人公与海怪抗 争争得 了国王之位并娶到 了美妻 , 一再的追 查真 凶却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悲剧冲突。冲突 正是在他与异 己力量作战而不断深化 , 这注 定了俄底浦斯王的悲剧。 从悲剧 的结局来看, 西方悲剧 的结局是 英雄用 生命去斗争 ,以证明斗争 的必要性及 其重 大意义 。 《 老人与海 》中的桑迪 ・ 亚哥 不顾性命与大海作斗争 , 终于捕获 了大马哈 鱼。 但等待着老人的是死亡 。由 此 可见西方 悲剧给人表 面上是开怀颜笑 , 但笑后肚子该 痛 了 ,悲剧 主人公 大多摆脱 不 了命 运的捉 弄 。与之相反 ,中国悲剧却呈现大团圆的结 局 。如 《 琵琶行 》中苦命的赵五娘 ,在历经 磨难之后 ,终以一夫一妻合家大团圆收场 。 有 的戏剧为了表现 团圆的大结局 , 不惜把 现 实中不 能兑现 的 “ 团圆”搬 到阴曹地府或天 界仙境 ,如 《 雷锋塔 》、 《 精忠旗 》、 《 长
中西悲剧美学的基本特征与差异

从古希腊罗马至今,悲剧美学经历了宇宙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类本体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美学家都对悲剧的审美特征进行了不倦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解释。
如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①,“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以陶冶”②。
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是人物行为的推动力量,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和重新和解。
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东西方文化剧烈地碰撞,撼动了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美学。
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冲击下,很多大家都把目光转向西方悲剧理论并作出了自己的美学选择。
鲁讯认为,悲剧并非人生不幸与厄运的简单展示,而在于表现了代表正义、健康和善的精神力量的“有价值的毁灭”,唤起人们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和淋漓的鲜血,积极向旧世界宣战。
当代实践美学大师张玉能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不是单纯地展示人生的苦痛与毁灭,那些因偶然事故或纯自然生理因素造成的人生苦痛与毁灭的不幸事件不能成为悲剧美学形态。
悲剧必须体现某种历史的必然要求,这种历史的必然要求往往与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偶然事件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昭示于人的悲剧行为、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悲剧的每一阶段,最为集中地体现在作为悲剧灵魂的人的悲剧精神之中。
”③那么,中西戏剧美学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们之间又存在哪些差异呢?本文以悲剧为代表,希望通过对中西部分悲剧中的悲剧冲突、悲剧结局和悲剧意蕴几方面的对比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悲剧冲突马克思在论意识形态时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更。
”④马克思要求人们必须时刻区别两种变革: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变革,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形式是反映现存冲突并解决这个现存冲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而在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的是。
哀曲”、“怨情”和惨绝悲极的内容情节,苦、哀、怨是中国古代悲剧的特质,个体自主意识较弱。
在抗争的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
中西方悲剧的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根源所致。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
之后西方文论界出现了诸多悲剧理论,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坚持,有的是对亚氏思想的修正和发展,关注的议题和理论活动的空间并没有越出《诗学》的理论格局。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
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四种: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性格悲剧(性格内在矛盾冲突);社会悲剧(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的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
对比西方悲剧,中国悲剧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典高悲剧,包括《赵氏孤儿》、《精忠旗》、《精忠谱》,主要描述主人翁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斗争气概。
第二类是变异的古典高悲剧,典型的有《汉宫秋》,主要从悲剧气氛上加以考察。
第三类是市民悲剧,也可以叫做社会悲剧,反映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人的悲剧情怀,包括《窦娥冤》、《琵琶记》、《桃花扇》;表现爱情、相思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如《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等,主要从情感的平民化、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主题上加以对比。
二、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一)不同的悲剧主人翁按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悲剧,是“对最重要最伟大的人物的一种模仿”。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
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罗斯描写的俄狄浦斯,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等都属于西方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最典型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弱小女子,她3岁失去母亲,7岁到蔡婆家做媳妇,17岁成亲,不久丈夫去世。
面对接二连三的不幸,她只能被动地忍受,把痛苦看做命运的安排,是前世的报应。
像窦娥这样的弱女子还有很多,《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桃花扇)ee的李香君,还有杜十娘、秦香莲等。
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遭受苦难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和可悲,令人同情和怜悯。
观众从她们的遭遇中所获得的悲剧美,不是由于其地位的高贵和命运惨痛的比照,而是因为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
(二)不同的悲剧性格中西悲剧主人翁不同的性格弱点直接导致各自悲剧的形成,这种差异也是中西民族的性格差异: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而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而崇高。
而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则显得悲苦凄怨。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个人服从社会、个人认同社会的克己思维模式。
在中国悲剧中,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悲剧主人翁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他们只能放弃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被社会吞噬,在现实中被毁灭。
因此中国的悲剧主人翁只能牺牲个人的追求,在不幸中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
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为了家族安宁,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解除国家危难,不得不出塞和番,最后投江自尽;《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不得不命丧马嵬坡;<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面对爱情与家庭、伦理的激烈冲突,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爱情作为化解矛盾的筹码。
这些都是中国克己人格的体现。
克己思维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
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
在西方性格悲剧中,主人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具有独立判断性,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甚至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
走向意志的反面。
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的忘恩负义,竟然亲手杀死自己与伊阿宋的孩子;李尔王性情暴戾,听信谗言,驱逐爱女及朝臣;《熙德》中的贵族老臣杰葛仅为了报高迈斯的一耳光之仇,竟然与其子决斗并杀死了他。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
”(三)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翁性格中的弱点(软弱和犹豫);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翁为敌的社会势力。
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
个体的人努力地想摆脱冥冥中的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越是艰辛和痛苦地走路,就越来越深地陷在沼泽中。
俄狄浦斯为了摆脱杀父娶母的宿命而流浪,却在逃离的路上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当瘟疫在国内横行的时候,他决定亲自找出那个杀父娶母的人,但他越是真诚地为民除害,就越被逼近自我毁灭。
这种针锋相对的斗争,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
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
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
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不仅如此,中国戏剧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评判性质。
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伏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
如《赵氏孤儿》中,奸臣搜孤步步紧逼,忠臣救孤处处设防,一个个忠义之士凛然献身。
在惨烈的悲剧气氛中,表达了声讨奸恶、颂扬忠良的道德批判主题。
(四)不同的悲剧结局中西悲剧的结局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以证明斗争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是冲突的自热化。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斗争的彻底性及其重大意义。
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
他的人文思想,通过这场毁灭性的斗争得到了升华,显得更加不可战胜。
与哈姆雷特一样,《雅典的泰门》中的泰门、《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等,都是这类人物。
有的悲剧人物虽然没死,但也遭受到巨大的苦难,俄狄浦斯王就是一例。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的苦戏往往以喜剧形式结尾,所谓先苦后甜,苦尽甘来,是冲突的和解。
如《琵琶记》中苦命的赵五娘,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得到身为高官的丈夫的承认,忠孝两全,以合家大团圆收场。
有的戏剧为了表现团圆的大结局,不惜把现实中不能兑现的“团圆”搬到阴曹地府或天界仙境。
但是,这种令人高兴的结局一般不是主人翁自己争取的,而是借助一种外在力量实现的。
如《雷峰塔》、《精忠旗》、《长生殿》等,便是类似结尾的典型例子。
三、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便是西方人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象征,所以,西方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他们的怀疑与判断能力。
在西方人看来,和谐不是产生于不同事物或因素问的协调同一,而是相反,产生于对立面的斗争,通过斗争达到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