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模板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模板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模板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

一、关于幼儿说谎的相关理论

幼儿说谎行为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成人在与别人交谈时,10 分钟之内会说3 个不同的谎言,因此,幼儿的这种说谎行为在真实情况中并不能全部称之为说谎,与我们成人认为的说谎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关于幼儿说谎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的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是许多恶德败行的温床和庇护所。他认为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成人在这种环境下不停的说谎,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助长了幼儿说谎的心理原因,提供了不良的环境。虽然成人努力掩盖自己说谎的事实,但要想做到让幼儿难以察觉是很困难得,所以成人应该以身作则,严加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一个良好氛围中成长。所以洛克的观点认为,应该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寻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说认为,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原因导致了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皮亚杰把幼儿说谎行为的产生建立在认知结构心理学上,是站在了幼儿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将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他的观点指出,当幼儿正处于前道德阶段时,思维发展水平受限,不能准确辨认出主客观世界的实际差别,这时候就会出现与事实相差别的谎言当幼儿正处于他律阶段时,会服从规则,遵从权威并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自我中心和成人权威强制之间出现分歧而产生说谎的行为;当幼儿处于自律阶段时,幼儿会有欺骗性的谎言行为。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

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当儿童成长到10~11 岁时,才具有能准确判断有意识谎言的能力。所以,对于幼儿说谎行为,可以从两个原因来分析: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

(一)无意说谎

由于在幼儿思维意识中没有察觉到自身的说谎行为,也就不存在要故意说谎的主动动机,所以幼儿的这种行为属于无意说谎。当幼儿说谎时,内心并没有内疚、不安、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幼儿的无意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1.认知水平发展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幼儿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主要

处于无意记忆程度,有意记忆还没发展成熟,认知能力正在发展,这是每一个幼儿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幼儿的识记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常有心理错觉,这个时期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多数时候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去看待事物,不能换位思考。孩子虽然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悄__悄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了家,并谎说是小朋友借他玩的。孩子并不认为那样做有什么不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违反了什么准则。幼儿道德判断的依据在于主观意图,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同于成人。

2. 想象与现实混淆。这个阶段的幼儿常常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所以有很多幼儿很希望或者很想去做的事情,经过头脑中反复的想象就会成为真正的事情,幼儿会自然地说出来,结果却是与事实相反,这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例如,5 岁的淘淘在电视上看见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玩得很开心,感觉很羡慕,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告诉老师说自己去游乐园玩了。这种情况就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

3.时间概念掌握不准确。幼儿对经历过的事物记忆不清晰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幼儿年纪小对很多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记忆模糊,常常被成人误解为是故意说谎。例如,幼儿园老师请果果把家里爸爸刚给她买的玩偶功夫熊猫带来给小朋友们看看,结果果果回家的时候却跟爸爸说,老师让爸爸今天给她买一个功夫熊猫带到有幼儿园,强调说是老师安排的,显然幼儿记错了老师的安排,这种情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就会不治而愈。

(二)有意说谎

说谎者在与别人交谈时,有不说真话,故意说假话的主动动机,这种行为就是有意说谎。与无意说谎的区别在于说谎者的心理感受,有意说谎者在故意欺骗别人的情况下内心会产生内疚感、不安感和害怕的心理波动。

1.为逃避惩罚而撒谎。哲人罗素曾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造成幼儿这种由恐惧害怕所引起的说谎在生活中很常见。幼儿害怕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成人的惩罚,成人会随时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幼儿做法,这种行为会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当自己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就会特别害怕,很怕成人会责备或者体罚,这个时候就会产生说谎的行为。

2.成人不正确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老师和家长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和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对待说谎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如果老师为了哄幼儿,随口答应了一件事,但事后却没有兑现,在幼儿的心目中就会认为是一种欺骗的行为。如果家长总是在幼儿面前说谎,幼儿就会认为说谎也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不会惧怕说谎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由于幼儿在这一阶段的模仿和观察能力特别强,判断对错的能力很低,因此对于成人的撒谎行为,幼儿也

会学习模仿。

3.自卑感的反常表现。心理学上认为有一种由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产生的病态性说谎对幼儿说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幼儿总是具有软弱、胆子小、总是落单等特点,在集体活动中没有存在感,总是被小伙伴和老师忽略,这种长期的不被重视的感觉导致幼儿有很严重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使他们用说谎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即以优越感来代偿自卑感。如幼儿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自己今天在幼儿园得了 5 朵小红花,表现非常好,老师总是夸她,而实际上她今天表现非常不好,这种行为就是自卑感的反常表现。

三、解决幼儿说谎的对策

(一)无意识的说谎行为

成人不必过分担忧幼儿无意识的说谎行为,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认知发展水平会不断发展成熟,这些行为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而是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让幼儿把心里真正的想法都说出来,听一听幼儿的心声,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幼儿。成人真正的责任是要教会幼儿说真话,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来表述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一味不分真相地批评幼儿,用自己成人的权威来迫使幼儿服从。伴随着幼儿经验知识的积累,思维程度的提高,语言水平的发展,理想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会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消失。

(二)有意识的说谎行为

根据幼儿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在明晰了幼儿的说谎行为原因后,应该对幼儿的有意说谎进行诚实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榜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家长有时当着孩子的面说了谎,随着时间的积累,幼儿慢慢也会学着家长的样子说谎。所以,发现孩子说谎话,家长应该先做自我检查。当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其实内心已经有内疚和不安的感觉,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解幼儿,耐心地对待幼儿,以身作则,以避免幼儿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全面认识儿童心理,重视儿童的自尊心。幼儿说谎的动机是有多种原因,但是说谎不都是不良的、恶性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是幼儿一种虚荣心的表现,想要自己表现的更好,自我显示的情况。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这种说谎问题时,不能用成人一贯的思维模式和道德标准来衡量幼儿的行为,而是要冷静心态,站在幼儿的角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爱护幼儿,帮助幼儿解决问题,防止再犯。相反如果成人粗暴地对待幼儿,幼儿很可能会继续这种严重的行为。

3.幼儿园和家庭一起教育孩子。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就是家庭和幼儿园,应该把二者有效结合,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出现问题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和培养目标,对不良行为有效地加以制止。如果孩子具备了清晰的道德意识,明白撒谎将会受到比对于他的过失更严厉的责罚,如果家长改变一下思路,勤于沟通,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综上所述,幼儿的说谎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具有多种原因,当说谎行为发生时,老师和家长应准确判断是有意说谎还是无意说谎,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来解决问题。幼儿生来就是善良的单纯的,成人应该不应该用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幼儿,只要耐心地教导幼儿,就能预防幼儿说谎行为的再次发生。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新、选)

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出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类型 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 幼儿说谎一般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无意说谎是指说谎行为本身不受主体自身控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幻想与现实混同、认识不足而导致理解错误等表现形式。这类说谎纯粹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而与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关系,不必产生恐慌。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的。这类说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将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说谎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无意说谎及其原因 1.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 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撒谎。 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 幼儿(幼儿园)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幼儿(幼儿园)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幼儿生理的发展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生理发育期。 海狸在出生几个小时就能够潜水、屏住呼吸游泳;田鼠和家鼠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只要几个星期;而人类需要生命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去完成其成熟过程。 幼儿的生理发育主要是指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是指数量的增加,是指整个身体和器官可以用度量衡量出来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 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 幼儿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懂得该怎样对待幼儿,理解并尊重幼儿。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动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复杂性、控制性、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动作的发展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其生活、游戏、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本身有着严密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 1 / 6

定的常规,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研究幼儿动作的发展过程,掌握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丰富人类对幼儿成长过程的了解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理解。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我们平时常说的侧耳倾听、聚精会神、目不移睛,实际上都是人在注意时的一种状态,即人在注意时的外在表现,心理学上说的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其心理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处在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时,实际上都存在着一种大致相同的心理状态,存在着对某种事件和现象的心里倾向性。 正是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集中,即注意的集中才能完成观察、思考、想象等心理过程,否则就不能完成任何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活动。 因此、注意总是有一定对象的,并且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四、幼儿感知与观察的发展如果你将一只苹果放在 7 个月大的婴儿面前,他一定会伸手去抓。 苹果的红色,在他的眼中引起视觉;苹果的香气刺激他的鼻子,引起他的嗅觉;抓到苹果后,苹果光滑的表层,苹果的温度引起他皮肤的触摸觉和温觉;苹果的重量引起他的本体觉;咬在嘴里的甜汁会引起他的味觉。 。 。 。 。

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教育 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骗的关系 说谎与欺骗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骗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骗方式,是欺骗的策略之一,是欺骗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骗,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骗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 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人生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以前只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逐渐向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然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真正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的却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出路,是目前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去探索的一个课题。下面就让我来浅谈一下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现代社会看幼儿心理健康的指标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到现在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转变,这也无形中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了细致化的指标。因此,注重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现在人的健康指标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行为适应方面的健康。因此作为幼教

工作者,已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保教工作既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而究竟什么才是幼儿心里健康的指标呢?幼儿心理健康表现我们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得知。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①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摘要】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应弄清幼儿说谎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本文论述了幼儿说谎的原因和心理特点,以及提出了矫正幼儿的说谎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说谎行为 说谎行为是指孩子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幼儿说谎的现象形形色色,原因种种,性质也各不相同。说谎主要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分清孩子是不是在说谎,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据专家调查发现,3岁幼儿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些谎话来。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然而他们尚无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加上孩子喜欢的卡通常是想象力发挥的极致,许多夸张的动作行为使幼儿信以为真,把想象当事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老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行为,我们要全面的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其行为的表现,只有判断准确,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 (一)自我保护 这是幼儿说谎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一种从属的和被保护的地位。孩子打坏或弄坏了东西,为了逃避大人的惩罚和训斥,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有一位刚满三岁的小女孩平时很少把大便拉到裤子上的,可今天把大便拉到裤子上了。保育员帮她把裤子洗干净后放在书包里让她带回家,由于她是坐校车的,老师还没来得及告诉她妈妈。当那位小女孩回到家里时,她妈妈问她为什么裤子湿了,她竟然说喝水时不小心把水碰倒了。 (二)避免矛盾 孩子处于家庭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使得他们有时为了不得罪任何人,避免矛盾而不愿说出自己的某些真实想法或事实真相。我们可以经常见到这些情况,当父母都在场时,有人问孩子:“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孩子的回答多半是“都喜欢”。因为这样回答可以避免矛盾,让爸爸妈妈都高兴。但如果在幼儿园,老师问同样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场,孩子就会如实回答“喜欢妈妈”或“喜欢爸爸”。如果老师又问:“你喜欢妈妈还是老师?”有的孩子会不做声,而有的孩子就会说:“喜欢老师”。这样的孩子常被成人称为“机灵鬼”。 (三)虚荣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一家人的爱心和关心都单向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造成“攀比”风盛行。在“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支配下,有的孩子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如我所实习的小小班一个小女孩沁妍经常有和同伴攀比的现象。有一次捷捷穿了条新裙子回来,捷捷说:“是妈妈买给我的新裙子。”旁边的沁妍小朋友不甘示弱的说:“我妈妈昨天也给我买了新裙子,还买了新书包。”她说话时嘴巴还翘起来的,神情有点高傲,和往常的说话表现很不相同。但事实上她就是在说谎,根本没有那回事。可见,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

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100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她问:“请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问她:“你的孩子有多大了?”那位母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呢!”这时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达尔文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脑发育迅速。孩子的脑重量在出生时只有300多克,9个月时就可达到660克,2岁半至3岁时增长到900—1000克,6、7岁时为1200克,已经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从脑的生理机能看,孩子2、3岁时,大脑的各种反射机能已经得到发展;6、7岁时,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这为孩子智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可促使他们智慧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如果以17岁为智力的成熟年龄(即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即100%),那么5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岁之前,30%的智力发展完成于4~8岁之间,最后的20%则完成于8~17岁之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4岁前就完成发展的一半,而其余的一半则要在4~17岁这13年中完成。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而后随年龄增长智力发展以不同的速度逐步减慢。 德国早期教育专家威特坚信:即使普通孩子,只要教育的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认为,教育应与孩子“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即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威特的儿子卡尔.威特小时被周围人认为是白痴,威特自己也认为儿子不理想。但是,他对儿子进行了有计划的早期训练。几年以后,竟然出现了奇迹:卡尔威特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各种语言,通晓动植物学和化学、数学,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六岁获得哲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举世属目的天才。 早期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重视、关注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了对社会的贡献及具劳动效率,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负担。从古到今,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并着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中是否有生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则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要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符合特征的标准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会有一个观念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合适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论事,顺其自然。 ②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能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谈定冷静的处理和对待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谐相处、友善对待的方式来克制自己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的宽容的公开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人合作和相处。 ④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的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适应自己,而是自己适应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价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有顺利的环境中都能够很好的发展自己。

关于儿童说谎行为的方式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

前言 Premack和Woodruff在研究黑猩猩的认知能力时首次提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1】。个体具有心理理论即个体具有将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归因为心理状态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对行为原因的推论组成一个理论系统【2】。目前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一个热门的重要研究领域。并且主要集中在研究3-5岁的学前儿童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心理状态作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和理解的方面上。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意识以理论假设的形式探索儿童心理理论的机制【3-5】,二是研究影响心理理论形成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6-9】。在国内,自从方富熹、王文忠、陈英和、桑标、邓赐平等学者对儿童心理理论进行引介和研究之后,不少人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还有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从大的方面来看,引介文章居多,实证的报告少,纯理论的研究更是近乎空白【10】。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儿童心理理论的本质。但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现象去探索儿童的心理理论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西方的有些研究者从儿童的语言入手,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撒谎的类型、平常使用语言的方式等,进而探查他们的心理理论【3,9】。无论是对儿童说谎认知还是对儿童说谎行为发生年龄和发生概率的研究,都涉及对事实、情境、意图和信念等几方面,不仅体现了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也反映了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水平。事实上,许多研究者把说谎或欺骗行为的发生作为心理理论获得的重要指标之一【11,12】。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Leekam(1992)。她认为,儿童说谎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他人信念能力的提高。因此,为达到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或社会活动中研究其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目的,许多研究者开始试图通过对说谎和欺骗行为进行探索,从而解决目前关于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关于研究方法、内容与结果等方面的争议。张文静、徐芬等(2005)通过创设“讲故事问问题”的情景,对儿童说谎认知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证实了儿童对说谎的理解水平能够反映其对他人心理的认识水平这一结论。她们认为,心理理论能力不仅与说谎认知有关,而且应该是说谎认知发展的前提【13】。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没有在研究说谎行为的同时对信念进行考察,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从说谎或欺骗发生来间接说明对信念或错误信念的理解,很难直接探讨说谎或欺骗行为与信念发展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无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发表时间:2019-12-23T11:31:59.4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3期作者:付翠[导读] 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都对此课题进行了各项研究摘要:幼儿说谎行为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来心理学领域和学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者都对此课题进行了各项研究。本文通过查阅部分已发表的期刊文献,结合自己观察研究得到的结果,对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类型、产生原因及教育对策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综述,为以后再次研究幼儿说谎行为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对策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本次研究是对于幼儿说谎行为现象以及产生原因和教育对策的研究。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对前辈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分析,同时加上我自己的一些研究理解,为以后再次研究此课题提供参考和研究方向。(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幼儿说谎行为不仅关系到学前教育的研究,还与心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研究幼儿的说谎行为可以同时给予两个研究项目帮助。 2.实际意义 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需时时刻刻接触各年龄段、性格各异的幼儿,研究其说谎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促进其社会性行为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三)研究理论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研究者将目光放在了幼儿说谎行为上面,从心理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准备期间,我在中国知网上对幼儿说谎行为进行了检索,搜索出300多篇文章,经筛选查看,明确关注幼儿说谎行为的文章有100多篇,其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有些是单纯研究幼儿说谎的现象,大部分是从各个方面分析此行为产生的原因。 1.国内研究理论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国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卢乐珍和徐丹丹认为,儿童说谎的动因主要有以下6种类型:(1)天真幼稚的无意说谎。(2)愿望与幻想导致的无意说谎。(3)争强好胜,满足虚荣心的无意说谎。(4)为帮助同伴逃避惩罚而说谎。(5)因恐惧焦虑而说谎。(6)面对诱惑,为得到利益而说谎。马金祥和温秀芳将儿童说谎的主要原因归为以下7种:(1)为逃避惩罚而说谎(2)为得到赞扬而说谎;(3)为避免矛盾而说谎;(4)因不愿做某事而说谎;(5)因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而说谎;(6)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说谎;(7)因成人言行影响而说谎。[2] 王炯,辛自强总结:影响儿童说谎行为或道德评价的因素除了事实线索、意图线索及信念成分之外,不同的情境因素,如交往情境、故事情境等等,也会对儿童的说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应该综合使用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解释说谎问题。 2.国外研究理论 (1)约翰·洛克,环境决定论。也即为著名的“白板论”。他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德性都是后天环境教育的产物。(2)让·雅克·卢梭,分类说。卢梭认为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有时有些儿童为了逃避惩罚或贪图利益而选择撒谎。(3)伯兰特·罗素,恐惧说。罗素认为,儿童之所以会撒谎完全是出自于儿童对成人的恐惧,不诚实基本上都是恐惧的后果。(4)让·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说。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岁)前道德阶段;第二阶段,(3—7岁)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7—12岁)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这时的儿童很可能是受到不良动机驱使的。[4] (四)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期的儿童,具体为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针对其说谎行为现象、原因及教育对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观察,记录下幼儿的说谎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幼儿说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应措施。 二、说谎概念的界定 对于说谎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此列举几种。本次研究采用的是“善意的谎言与黑谎”的界定方式。 三、幼儿说谎行为的类型 俗话说“小孩子嘴里说实话”,很多家长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说谎,在他们眼里,尤其一些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辈,总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说谎,将来一定不学好。其实说谎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个别现象,根据实际情况说谎行为也可分出不同的类型。(一)无意说谎 无意说谎又可细分为以下几项:第一种是想象与现实混淆。 第二种是能力的限制。 第三种是“催眠”式。 (二)有意说谎 有意说谎,即为主动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说出的谎言。这种谎言与品格相关,若是没有做好引导,很可能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而且有意说谎带有很大的的目的性,一旦幼儿养成习惯,那就真的养歪了。有意说谎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逃脱责罚。 第二种为了得到奖励。 第三种是虚荣心。 第四种模仿。 第五种无意识教导。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幼儿说谎是指幼儿在没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有意说不真话的行为。说谎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因此,我们应予以正面教育,并恰当地加以引导。 (1)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着不同的环境影响。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并设法让他们知道说谎的行为是不对的。例如,通过故事《狼来了》,使幼儿懂得说谎的危害性,认识到周围人对说谎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幼儿自己对说谎行为产生否定情绪。也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给幼儿呈现一个说谎的儿童形象,与幼儿一起讨论其表现及其危害,使其认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幼儿们创造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幼儿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说谎行为。 (2)给予榜样示范 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一言行都可能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造成深远的影响。有时教师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安静,就哄骗幼儿,结果老师没有兑现诺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并会说谎。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说谎的幼儿,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 (3)允许幼儿申辩 申辩是一种权利。有时我们一旦发现幼儿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不允许幼儿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幼儿心服口服,还会使幼儿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说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所以,教师一定要允许幼儿申辩,查找原因,并让他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决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强制孩子。 (4)注重家园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家长要诚实,不说谎话,并且要经常和幼儿园老师交流情况,密切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要是互不通气,各搞一套,相互抵消,不仅事半功倍,劳而少功,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总之,对于说谎的幼儿,我们应特别注意他在平时的表现。如果是为表现自己的智力与才能的发展水平,显示自己成就感的“谎言”,教师要倍加爱护、鼓励,并加以正确引导,同时也避免让他们忽视实际而长期陷于空幻的想象之中;如果是说谎行为,教师要及时加以干预、矫正,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铲除说谎行为产生的土壤。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 科研论文:解读幼儿说谎的原因及策略 文章摘要: 说谎是幼儿遭受到困境、压力或处境难堪的时候,用来掩饰自己困窘情况的一种方式。目前,幼儿说谎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还呈递增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草根式的解决幼儿的说谎行为。 关键词:说谎原因策略 提到“说谎”两个字,最先闪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就是这个人比较恶劣,品质很有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并不代表着品质不好,但如果幼儿说谎的次数越来越多,那么幼儿说谎的行为就会渐渐的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逐渐的使幼儿的诚信降低,最终将导致品质变差,因此,我们要尽量降低幼儿说谎的次数,最好能避免幼儿说谎,如何做到这一点,俗话说:“治病必先寻其因”,那首先要找到幼儿说谎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才会逐渐减少幼儿说谎的次数,最后让幼儿自觉说真话。 一、幼儿说谎的原因 (一)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的差异 幼儿的记忆力不准确,认识水平也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当想象的事物成为期盼的事物时,就会产生这种说谎行为。如:一个幼儿看见别的小朋友有好玩的汽车,特别想要,就想让妈妈买,妈妈就骗他说,等爸爸回来,让爸爸买个更好的,第二天,孩子起床就问妈妈:“妈妈,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小汽车,我的小汽车呢?”这种想得到却又得不到的强烈缺憾,使幼儿相信自己所说的、所做的以及所看到的都是真的,因此他在陈述时,就相信却有其事。 (二)做错事想要逃避惩罚、掩盖错误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说谎乃是因害怕说实话会挨骂的避难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幼儿都会大大小小的犯不同的错误,而当幼儿犯错后,心理会感到很恐慌、焦虑,害怕承担责任,更害怕被成人指责、惩罚,因此幼儿就会用说谎来掩饰所犯的错,逃避惩罚,特别是当犯了错讲出事实之后又被惩罚的幼儿,更容易说谎。如:红红在家玩,一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奶奶问:“红红,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bai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那么,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及研究,笔者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为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们,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因为这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因此,教师对待孩子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事而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和承受力。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

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从晨间接待开始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每天早晨我都会站在活动室门口迎接家长送来孩子,主动向孩子们问好,用温暖、亲切、关爱的态度接待他们。有的孩子来园后会主动给我一个拥抱,我也会高兴地拥抱他们,给孩子们以安全感和亲近感。通过和家长简短的交流了解孩子早晨在家的状况。当孩子情绪不太好时,我就会微笑着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抱抱他,与他说说悄悄话鼓励他。孩子则会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心情很快由阴转晴。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孩子们才会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活动情绪。 2.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譬如:在健康活动中,个别孩子不敢走独木桥,我并没有训斥他们,而是鼓励他们,让他们先放松心情,然后交给他们方法:眼睛向前看,双臂伸开,一步跟着一步走。同时老师在旁边做好保护他们的准备,孩子们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讲课教案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陈杏媚 一、问题的提出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 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二)有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有意说谎的概念 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2.有意说谎的成因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却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红五星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案例一:我班李浩哲事事要如他的意,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依着他。 案例二:在户外晚间游戏时,马心智不玩游戏,自己坐着,这时周浩用积木 搭了一座小桥,马心智过来一把将桥推倒,周浩哭了。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 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 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 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 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 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 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 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 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 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 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 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朱旺 【摘要】:幼儿说谎行为一般是指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用编造的话来骗人的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几乎会出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幼儿的说谎也是心理问题之一,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和害怕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针对这些成因,提出来成人作好表率作用,不随便斥责孩子等建议,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必须及早察觉幼儿的说谎行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这种行为问题,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成因对策 正文: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教育在我家》一书中说:一个拥有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他走向成功的资本,诚实守信意味着互不欺骗,言出必行,它是做人的重要品德之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存在的说谎行为是教师、家长、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全面认识,要学会用不同的理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弄清其产生的原因、行为表现,出现这种行为反映了什么,以及所采取的教育对策,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一、幼儿说谎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无意说谎及原因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里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这类说谎是无意识和不自觉的行为,这种说谎与品质毫无关系,因而不能称为真正的说谎,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1)想象与现实混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造成的判断性失误,人的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其判断思维能力不稳定。(2)表达能力限制引起的说谎,由于幼儿词汇量有限,在用词方便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说谎。(3)理解能力的限制引起的说谎,幼儿由于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能力差,如果家长和教师提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年龄的特点,可能造成孩子不理解被动说谎。 2、有意说谎及其原因 有意说谎表现为否认错误,虚夸成绩和有意欺骗等表现形式,它是人们为表

如何对待小班幼儿说谎现象

1.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进行时,我在电脑里找到了许多水果图片,在放给他们看的同时,我绘声绘色地告诉他们我吃水果的感觉和去海南看见陌生水果开心的情感,谁知一幼儿也说去过海南等等(了解后没有去过),还将他的感受讲得非常美妙,神情也非常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引导。我就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海南去玩,看看各种没有见过的水果,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他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我再作鼓励:“你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会有机会去海南玩的。” 2.理解性心理错觉 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去年教过的有个叫“叶张帆”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 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解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含义。 3.自信眩的萌动 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在体育游戏拍皮球时,我问:“咱班谁会拍皮球?”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会派皮球!”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一种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注意保护、鼓励的同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幼儿逐步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 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冯灵铄在老师指导大家剪水果的过程中,留下一个水果标志放进口袋里,回家后向妈妈夸耀:“妈妈,我今天得了水果。”妈妈说:“得了水果不是贴在《好孩子》专栏里吗?”这孩子又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这类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教育不当有关。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交流情况,一旦发现这类说谎现象,必须家园配合,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及时批评教育,绝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 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类说谎在幼儿中是多见的,如见别人有一件好玩具,便谎说自己家中那件更好;见别人的爸爸是一个警察,也谎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警察”,还捉住了很多大坏蛋……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常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如有的家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5)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6)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2、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教育的发展应当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人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体现出一般规律。埃里克森将人格的 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 的解决过程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 疚感;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 一感混乱;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 而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 2、教育应遵循的规律 埃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 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 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 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 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因此,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 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2016年04月 浅析幼儿说谎行为 摘要3—6岁是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品行问题会对幼儿的学习生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带来不良影响。而说谎是幼儿品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影响幼儿的成年期生活。因此,本文针对幼儿说谎的问题展开思考,从幼儿园和家庭入手;并且在对幼儿进行实地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对幼儿说谎的原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针对幼儿说谎的原因特别提出关于对家长与教师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说谎行为;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

前言: 传统思想一致认为:“孩子是张白纸”。但是在遇到孩子“说谎”的行为时,我们的观点又与我们看到的现象背道而驰。当说谎成为孩子的一种“行为问题”,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说谎是有许多原因的,应该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一、应关注幼儿说谎问题 (一)幼儿说谎行为问题的提出 人们都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都希望幼儿诚实、不撒谎,可是我们都无奈的发现,即使在很严格的教育条件下,幼儿说谎仍然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成人意识到,如果幼儿养成习惯性说谎会对他的身心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可是面对幼儿的说谎行为,成人有时候却会无所适从,不了解幼儿为什么说谎,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以至于漠视、粗暴解决,而这样往往会给幼儿带来更不利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说谎,怎么应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呢?本文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幼儿园真实案例来讨论分析幼儿说谎行为问题。 三、幼儿谎言的分类 王先达将幼儿的谎言分为4种类型: (一)想象性谎言 这种谎言可以说是幼儿说谎的萌芽。它多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像的事当成事实而造成的。皮亚杰认为2-7岁的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期,具有自我中心、范灵论、缺乏逻辑思维等缺陷。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学龄前幼儿无法对表象和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往往会根据自己直觉的判断去认识事物,甚至他会把她想象的事情当成是真实的,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或即将得到。 一天早上,3岁的文文兴奋地跑进教室说:“李老师,今天我过生日。”我特别高兴,立即组织全班幼儿向她表示祝贺和她一起分享喜悦,并带领全班小朋友共同唱起了<生日歌>,这时,然然走过来说:“李老师,今天我也过生日”,虽然有点诧异,但是在幼儿园,同一天生日并不奇怪,所以,我们又唱了生日歌,并且对小寿星表达了祝福,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